怎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

怎样理解“君子不器”这句话?--许锡良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在这里读懂中国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怎样理解“君子不器”这句话?
& & & & & & & & & 怎样理解“君子不器”这句话? & & & & & & & & & & & & & & 许锡良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这句话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关键是怎样理解这个“器”字。《易经·系辞》有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器”的内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具象与功能。显然,器,就是指万事万物的形而下的专业技术,器物功能。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因此,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作为君子,不能去学专门的技术,更不能够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通过职业来谋求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而所谓的道,就是孔子热衷于的“仁”与“礼”那一套。对这句话的解释,还是朱熹的比较准确到位。他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在《论语》中,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在《论语》中这段话是很有实证力的:“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很明显地说明,孔子所说的“器”,就是指樊迟请教孔子的“稼”与“圃”的专业技术活。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所谓的“礼、义、信”之类的东西,而孔子轻视“器”活的重要依据与相应的底气来则来自于他坚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就是孔子描述的最早的“万邦来朝”情形。而这样的情形是不可能靠“稼”这种重体力的专业技术活的“器”所能够做到的。 在后来的历史文化中,“君子不器”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演绎与实践。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所谓读书高,其实就是做官高,而所谓的“书”决不可能是农书、医书这样表现为“器术”物的书,而是“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而这些经典正是阐明“道”的书,而阐明“道”的书之所以会高人一等,是因为,这些书里的道理已经成为晋升仕途的必由之路。在后来的孟子这里,这个道理被发挥得更加充分。孟子说:“有劳心者,有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谓的“劳心者”,也就是追求“道”的人,所谓的“劳力者”,就是追求“器”的层面的人。自然是“君子不器”了。在儒家这里,人分三六九等,从“上上人”到“下下人”,就是总共九等,有时也分十等。而无论哪一等级,都是按照“道”与“器”的远近程度来划分的。有时也简单地概括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由此可见,有些人牵强附会地把孔子的“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不把人当成器具,而要把人当成人”。这样的理解的根据不知道在哪里。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随意增字减字解经,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想法穿凿附会于原文,一点根据也没有。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成为圣人,特别是成为“至圣”与“万世师表”之后,“君子不器”这句话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实质影响。他的危害就在于把一个本来应该是分工合作,互惠互利,自愿交易,等价有偿的人类社会,分割成了“劳苦出力”的器者与“坐享其成”的道者。既消除了分工合作与自由贸易的可能,又严重阻碍了专业技术的发展。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实际上成了蔑视创造发明,与做职业技术工作的最好借口。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称之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而无法登堂入室,算不上正道。其直接后遗症,就是中国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发展不了,创造发明数量与质量和其悠久历史及芸芸大众极不相称。直到现在,中国的创办的职业技术学校,仍然是属于“器”的范围而遭受到极大的轻视。现在社会观念需要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由此产生的职业、专业与技术工种,也只是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世界并不存在一种可以脱离“器”而存在的所谓的“道”,如果说存在的话,也只是能够通过科举帮助人们实现仕途,获得厚禄,至此,儒家所谓的“道”,不过是帮助帝王获得天下,然后自己成为帝王师,过上高官厚禄的人上人的生活,然后,就是获得“福、禄、寿”三星高照的纯粹物质层面的享受而已。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明朝的李贽为什么要嘲笑儒家所谓的“君子不器”,不过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的一套忽悠人的骗人把戏而已。由所谓的“道”出发,目的不过是霸占天下,通过特权与暴力去掠夺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已。儒家政治的“修、齐、治、平”,其实也就是要消灭市民社会,消灭市场经济,“普天之正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到底,在这里儒家的“道”,就是帮助帝王解决霸占天下之地,天下之民的一个合法性来源的理论学说。是天赋君权,还是天赋人权,其实说白了其问题的焦点也就在这里。儒家文化最害怕的一个学说,就是“天赋人权”,所以现代儒家代表性人物之一的蒋庆先生才会说“天赋圣权”,蒋庆先生在《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文中说:“圣人的理性与凡人的理性是不平等的。圣人之心无私欲障蔽,理性清明虚静,能知善知恶而为善去恶;凡人之心受私欲缠缚,理性浑浊重滞,不能知善知恶遑论为善去恶!职是之故,圣人有天然教化凡人的权利,曰‘天赋圣权’,而凡人只有生来接受圣人教化的义务。所以,圣人讲的话、编的书——经典——就具有先在的权威性,凡人必须无条件接受,不存在凡人用理性审查同意不同意的问题,因为凡人的理性没有资格审查圣人的理性,相反只能用圣人的理性来审查凡人的理性,来要求凡人接受。”在这里,显然,所谓的儒家之道就是“天赋圣权”了,显然是用来对抗“天赋人权”的,而且话语中,是带有强大的强迫症的。有这种霸蛮的作风,也不难理解二千多年前的儒生与汉武帝合作会弄出一个“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儒家的“君子不器”,造成了历史与文化上的轻视职业分工,轻视技术创造,轻视体力结合,轻视市场交易的事实。使中国人一直匍匐于皇权文化中,苟延残喘,苟且偷生,自欺欺人,从来没有过人之为人的生命自觉与天赋人权理念之下的平等观念与做人的尊严。“君子不器”这句话,在世界日益增强互助合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显得陈腐落后酸臭,早就应该与那一套君子小人的学说一起弃之如敝屣了。 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凤凰网十大洞察力博客,现供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特别声明:所刊载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电子信箱:,地址:广州市新港中路351号,邮编:510303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7ea212c02f943c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如何理解这句话——关于《列夫·托尔斯泰》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小题的探讨--《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29期
如何理解这句话——关于《列夫·托尔斯泰》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小题的探讨
【摘要】:正《列夫·托尔斯泰》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小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4.3【正文快照】:
《列夫·托尔斯泰》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小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新作文(高中作文指南);2011年09期
纳兰泽芸;;[J];青少年日记;2010年11期
;[J];少年写作(小作家);2010年06期
向梦;;[J];青苹果;2007年04期
曹鹏;;[J];青少年日记;2002年13期
马俊强;;[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1年05期
骑士;;[J];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1年Z2期
宋南楠;;[J];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2011年Z2期
潘启雯;;[J];青苹果;2006年02期
王文明;;[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汇;;[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高琴芳;;[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西平县盆尧乡第二初级中学
关金枝;[N];学知报;2011年
贺桂芳;[N];新乡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薛建荣 许文利;[N];发展导报;2010年
邵琛琛;[N];秦皇岛日报;2009年
董彩芬;[N];长治日报;2010年
仁寿县汪洋镇方正中学 辜春芳;[N];四川科技报;2010年
河南省方城县杨集乡第一初级中学
金延玲;[N];学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丹;[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姜忠良;[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韩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点拨:中心句在此类散文中往往表述为议论性的语句.含有一定哲理.本文的中心句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话的意思——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点拨:中心句在此类散文中往往表述为议论性的语句.含有一定哲理.本文的中心句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磨难.但生命不会因此而停止.要树立生命的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它.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a”皇帝心里想b“我什么也没有看见c这可骇人听闻了d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e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解释词语。
a.御聘:____________________    &&& b.随声附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段中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简陋(  )  &&& 粗糙(  )  &&& 聪明(  )  &&& 反对(  )
3.第一段的正确标点应为: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4.从词的感情色彩看,“随声附和”是________词。
5.对皇帝说假话,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
A.皇帝爱穿新衣服&&     &B.自欺欺人,瞒过群臣
C.为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尊严&&& D.骗子太狡猾了
6.“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一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段用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相对照,着重揭露讽刺皇帝及其大臣们__________
(A.狂妄自大& 愚蠢可笑& B.口是心非& 极度虚伪& C.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填序号)
8.朗读本文要体会各种角色的不同心理特征。对皇帝角色的朗读要( )
A.傲慢而心虚  && B.巴结而虚伪  && C.狡猾而伪善  && D.天真而无邪
9.首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个性。
10.说说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皇帝为______________而快乐;官员为______________而快乐;骗子为______________而快乐。这“快乐”是绝妙的讽刺。
11.下列四个句子各表示什么语气?
A.这布是华丽的!( )&&   &&B.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
C.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D.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只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短文用得最多的论证方法是_____。
请在最后一段中画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话。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胡章平&&&&&&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⑧父亲,回去吧。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①木讷(&&&&&&& &)&&&&&&&&&&&& ②炊烟袅袅(&&&&&&&&&)&&&&&&&&& ③掸去(&&&&&&&&&)&&&&&& &④濒于绝望(&&&&&&&& )2.“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父亲“木讷”,这里除了有性格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初中课本中接触过一个“类似”的人物,“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这个人物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干活,是“我”的粗心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两次表现父亲的“小”,一次是“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一次是“父亲显得那么瘦小”,“一点也不起眼”,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呢?“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第⑦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为什么说地震是不可预报的》一文,完成问题。  ①也许我们知道外太空的很多秘密,也有本事到那些附近的星体上做一些探查,可是对脚底下的地球,却所知有限,我们对脚底下的事并不比头顶上的事知道得多。如今,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公里左右。我们中国的最高记录是6000米,也就是6公里,是他们的一半。可地球的半径有6000公里,假如地球是个鸡蛋,我们只不过是在它的薄壳上打了个很浅的、极其微小的洞而已。所以,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非常间接,非常肤浅,就跟原始部落人对眼前自然的了解程度一样。  ②人把自己不了解、无法预知的事都归之于神秘,而神秘却是谣言和牵强附会解释的源头。由海底地震引发的印度洋海啸大灾难没有任何国家和组织声称预测到了,这海底地震和大陆地震其实是一回事,在全世界这个预测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关于地球,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专家说,印度洋板块每年都要向喜马拉雅方向运动,云南、贵州、四川、甘肃、西藏等都是地震高发区,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更无法知道它何时会运动,何时又保持平静。那只有天知道!  ③有人说,蟾蜍的迁徙就是地震确切而明显的预兆,人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样的看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生物的本能行为很多都是人类所不了解的,是由多种自然因素造成,也是属于神秘的领域,是不确定的。而靠这种不确定的、偶然的现象,来预报这次地壳极为宏观的大陆板块的运动,一次灾害性事件——汶川地震,简直就是开玩笑,也只能当成玩笑。至于谣传此次地震离北京日还有88天,说是天意如此,更是迷信加愚蠢,属于胡说八道盅惑人心之类的话了。  ④在地震面前,人类没有先知。只有事后的快速救灾,快速行动,减少灾害的直接损失,相应地减少间接损害,才是最为明智的,也是必须做好的。另外,像日本那样灾害频发的国家,有一种快速、灵活、健全的防灾体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也应该有那样的健全的防灾救灾应急体制,才不仅能抵抗那些由于人类自身发展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而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强烈报复,更能有效预防那些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物质财富乃至生命造成的严重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迷信和抱怨都是愚蠢的,重要的是行动,是伸出互助友爱之手,共同抗击灾难!(选文有改动)1.第①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2.下面两句话中加粗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句,简要回答。①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公里左右。②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我选(&&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蟾蜍迁徙”现象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网民关于汶川地震的评论,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网民一】到目前为止,就是简单的天气预报有时还不准,更别说极为复杂的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了。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抗震救灾,别的啥也不说了。  【网民二】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整个中国都在震颤。中华民族曾经遇到过无数的困难,中国人从未倒下。今天,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应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共同渡过难关,团结一心,让全世界看看中国人的团结与力量!愿灾区朋友早日渡过难关!  【网民三】别说对地球的了解,人类对自己的了解也是非常肤浅的。人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精密的细胞系统组合体,谁能预测自己明天会得什么病?明智的行为还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快速反应救灾工作机制,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才是要尽量做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王 蒙  人们注意到了抗震救灾中焕发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为之而感动,而鼓舞,而骄傲。  从可歌可泣的无数事实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人民灵魂中的一些稳定的、珍贵的、有意义的方面。  我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抗逆能力与抗逆风格。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不应将“人上人”理解为权势地位财产,而应该理解为品格与成就)……无数这样的命题与信念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精魂。这些是我们的辩证法哲学,更是我们民族性格文化力量。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主义。正是我们严峻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培育了我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与坚强。那么,正是天塌地陷的汶川大地震,显现了我们民族的坚强不屈与艰难奋斗,就是必然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过不少关于人们精神面貌的负面说法,而地震的发生令人们对于我们人民的精神状态刮目相看,这是意味深长的。  其次我要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是一个大国,一个古国,一个文化上极有特点、极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我们的文化爱国主义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年前,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我戏言道:中国有唐诗和中华料理。为了我的这个说法,复旦大学附中还特别命题令学生作文。一位移民欧美的华裔学人曾经对我说,他们在欧美生活的最大遗憾是文化共鸣的缺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诗句就难以与当地友人共享。近代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太多的考验、挑战、怨怼与污辱,我们也的确应该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更新完善,我们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优良传统弘扬、普世成果的汲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与现实。我们怎么能不珍爱自己的唐诗宋词与粤菜鲁肴、珍惜我们的生活乐趣与内心表达?不论是大陆内地,不论是港澳台,面对地震,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向心力,即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团队精神,使人们增加了对于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的不可分割、不可泯灭的信心。  第三我要强调我们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我们的文化强调和谐,强调仁爱、忠恕、礼义,强调民胞物与、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我们的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太多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严峻的现实与艰难的历史使命,使我们相当长期以来不能不更多地强调无情斗争的一面。近年来强调和谐、爱的奉献才刚刚开始,已经显露了成效。抗震救灾中有多少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啊。  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与人类先进文明的价值观念互通互动的,我们同样感念世界各国人民与各国政府对于中国抗震救灾的支持。然而毕竟中国是太大了,振兴中华的任务是太艰巨了,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是太有特色了,我们首先得依靠自身,依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没有其他选择。(选自《快乐阅读》2010年第3期) 1、读完全文,说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汶川“地震的发生令人们对于我们人民的精神状态刮目相看”,这是一种样的精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旅居欧美的华裔学者说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难以与当地友人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说“抗震救灾中有多少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啊”,这方面是指哪方面?你能说出一两件你了解的“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各国人民与政府支持中国搞震救灾,但作者强调“我们首先得依靠自身,依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你能明白作者的深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句话让我感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