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哪个医科大学最好是中国最好的中国哪个医科大学最好么

2014中国医科大学排名 北京协和医学院排名第一_联展新闻
来源:原创
更新人:芳草华庭
更新时间:
  教育联展网7月5日 医科大学是专门为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学府,是许多理想成为一句医生考生最向往的地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排名第一,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列第二和第三。笔者专门整理了医科大学排名前15所大学,希望可以为有志于报考医科大学的考生提供参考。
  1、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一体,是中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捐资创办,1919年10月开办八年制医学本科,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学校历经“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学院”、“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多个历史阶段,于日正式复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大学排名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有。来大理吧
其实排名有人为因素在里面,所以不好说.你应该综合起来看,看你想学的专业在学校里是不是学校的擅长专业.
大家还关注
今年成人高考已经过了是吗?有什么高校的网...
我现年26岁了初中学历能做什么,或者学什...中国医科大,毕业后好找工作么?_中国医科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8,348贴子:
中国医科大,毕业后好找工作么?收藏
想询问一下大家,如果来医科大学习临床,毕业后好找工作么?医疗系统没有关系,工作是否好找?不知道往届毕业生的找工作情况如何?有了解的请说明一下,非常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一次新的奇迹玩法?你想成为霸服大魔王吗?
临床绝大部分要考研的
甚至读博才有机会进好的医院
看来不读硕士不行。。。
要想进好医院
非博士不可
医学学历必须高
别的专业没有医学这么困难
找工作看个人能力咯学校不是保证
有学历都能找到,看要求了
来看看就业形势~
....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七年制出来回东南方老家就业苦难不...
本科想找到差不多的工作太难了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自考报名火热进行中,条件有限制-委托报名-免试科目-1.5年毕业等详情咨询&&.
法医表示多半是公务员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那我这大专的情何以堪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中国医科大学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词条暂无分类
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承担&&项目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医大是最早创建的院校,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瑞金的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最早进行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1940年9月更名为中国,2000年由原卫生部直属划为省部共建。截至2015年1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37.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0.28万平方米。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145人,其中博士生1217人,硕士生4093(含七年制)人,普通本专科生8105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730人。
所属地区 辽宁·沈阳
外文名称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主要院系 ,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等
简称 中国医大(CMU)
国家重点学科 6个
校训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
硕士点 80个
创办时间 1931年11月
博士点 62个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医学类研究型大学
学校属性 省部共建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知名校友 、贺诚、、等
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校歌》
院校地址 沈北新区蒲河路77号
招生电话 <p class="cardlist-value" title="024-4-
电子邮箱 website@mail.
男女比例 0.62
毕业生去向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 学校本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学校总占地面积137.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0.28万平方米。学校本部在编教职工1462人。全校(含附属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1%,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在职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特聘教授2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8人次。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145人,其中博士生1217人,硕士生4093(含七年制)人,普通本专科生8105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730人。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1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贺诚任校长。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同志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到会并讲话。10月,学校在设立军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设立政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1934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于10月中旬从瑞金出发。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中国医科大学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王斌继续担任学校校长。学校设校部。 学校《校章》中规定,学校的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规定为:"培养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学校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军医期为四年制,制药班为三年制,调剂班为一年制。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194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学校设有一所设备完善的附属医院,医院下辖4个所,每个所300 --400张床位。1948年初,中国医科大学设立4所分校,在龙井将吉林军大分校设立为第一分校,以内科为主;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为主;将通辽市辽东军区医专设立为第三分校;将平谷地区冀热辽医专设立为第四分校。1948年10月,奉上级命令,学校派副校长率领部分干部、师生接收原医学院,组成长春军医大学;第一、第二分校合并为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合并到总校;第四分校组建为现承德医学院。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暨东北军区司令部指示,先后合并了原国立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1949年5月,遵照东北军区暨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中国医科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王斌兼任校长,卫生部副部长兼任副校长,陈应谦、阙森华任副校长,并成立校长办公室。学校设基础一院、基础二院、内科学院、外科学院、牙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妇婴学院等8个学院。1949年7月,东北药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药学院。1950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在全国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为五年制。1950年10月,爆发, 根据上级指示,学校部分师生组成手术队和担架队,并在黑龙江省北安县成立北安医院,承担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伤员的救护工作。1952年10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改名为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脱离中国医科大学建制。1954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撤消,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领导。195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卫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使中国医科大学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学校设卫生教研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55年8月,根据国家卫生部指示,学校建立医疗系、儿科学系。沈阳医学院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医学院校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沈阳医学院。1962年,公共卫生学系重新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1976年,根据国家指示,学校开始承担培养留学生任务,来至8个国家的留学生入学。学校重建公共卫生学系。中国医科大学1978年3月,经国家批准,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3月1日,中国医科大学召开大会,隆重庆祝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并挂校牌,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亲自到会表示祝贺。197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次设立六年制英语医学班。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医科大学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和导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1个。1982年3月,经国家批准,中国医科大学成立,根据国家关于学位授予有关规定,首次授予32人为医学学位。1987年5月,举行开院典礼,成为辽宁省第一所大学本科口腔专业教学医院。199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基础医学部建制基础上成立基础医学院。2010年5月,该校新校园建设用地获国务院正式批准。2010年7月,新校园奠基仪式在沈北新区新校园场区。2010年9月,该校与英国女王大学签署教学、科研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10月,该校与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2014年11月,老校区搬迁至沈北校区。
1996年至2003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省(部)及市级科学技术奖35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0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36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25项。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2004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1429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7位;被引用2319次,排名34位;Medline论文162篇,排名20位。2005年,该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达到1134万元,获资助的重点项目是该校首次被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9年,该校共发表ISTPCD学术论文2556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25位;SCIE收录论文349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62位。2010年,该校共获得纵向课题经费7746.03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98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协作课题15项,经费4913.63万元。部委级科研课题28项,经费共163.4万元。省级科研项目315项,经费2119万元。市级科研项目48项,经费550万元。共获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学技术奖 48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加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首次获得)、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29项,含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市科技进步奖12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市科技振兴奖1项。另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1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1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4项;获得国家、省部、市各级科技成果奖39项;2010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2502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27位;发表SCIE收录论文496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56位。2011年年初至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6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获资助经费5767万元。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截至2013年初,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位居东北地区第五,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与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共居东北地区前四。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ESI论文排行榜中位居第六十六位,总被引频次9796次,论文数1919篇,篇均被引次数5.10次。2013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29项,组织申报科技成果奖71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41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82项,其中国家“863”、“973”课题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6项,经费10703.13万元;教育部项目36项,经费908.5万元;辽宁省项目297项,经费4251.1万元。2012年,该校共发表CSTPCD收录论文2837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9位,SCIE收录论文826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5位。日,孙贵范教授研究团队与瑞士联邦水科技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论文“Groudwater Arsenic Contamination Throughout China”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该研究利用水砷浓度以及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相关数据建立了中国地下水砷污染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受高砷污染地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生活在该区域近2000万人的健康面临威胁。
截至2015年1月,有国家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3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6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研究中心6个,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13个;有辽宁省医疗中心32个。级别实验室名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内分泌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免疫皮肤病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转基因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妇科肿瘤与高危妊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砷生物学作用与砷中毒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胃癌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肺癌早诊及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口腔疾病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皮肤病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艾滋病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胃癌分子病理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介入治疗与器材开发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免疫相关性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低温分子生物学与器官保存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晶状体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工程与转基因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普通高等高校肿瘤病因与预防重点实验室沈阳市重点实验室沈阳市实验动物转基因重点实验室沈阳市重点实验室沈阳市重点实验室沈阳市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2月,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馆藏纸质书刊118.26万册,电子资源计21TB;订购中外文全文书刊数据库31种,日文医学文献收藏尤其丰富,为全国日文医学文献中心馆。学术刊物截至2014年2月,该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16种。《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主管、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所载论文或摘要被5家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14家国内著名数据库或检索刊物收录。获1999年、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6年、2008年、2010年获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开展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优秀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校质量奖。中国科技信息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的数据为:影响因子为0.343,总被引频次为853。
2009年,中国医大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院士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国际美容皮肤科大会(意大利)。2010年,该校获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2项,经费9.7万元。2009年至2011年,该校共承办了国际性学术会议7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6次。
截至2015年2月,该校设有、、、、、、中国医科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联合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系、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中国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系、中国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系、中国医科大学理工学部、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分校等33个院、系、部。
截至2015年1月,学校本部在编教职工1462人。全校(含附属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1%,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在职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特聘教授2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8人次。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该校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王振宁教授、神经外科吴安华教授成功上榜,并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至此,该校共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在6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6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73个;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本科专业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点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基础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法医学放射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护理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 0101哲学0402心理学0710生物学10011002临床医学1003口腔医学10041005中医学1006中西医结合1007药学1008中药学1204公共管理1205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外科学(普外)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辽宁省高等学校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药理学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肾病)(血液病)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国家级教学项目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1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教学团队2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精品教材2本,“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省级教学项目有示范性专业7个,品牌专业1个,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1门,教学团队10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实践教育基地(校外)2个,实践模拟教育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精品教材8本,“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疾病预防与控制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附属3所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9748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0张。级别项目名称临床技能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教材柏树令著《》薛辛东著《》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预防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评估辽宁省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法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学团队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团队、妇产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教学团队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人体形态科学教学团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儿科学教学团队基础病理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团队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辽宁省实践模拟教育基地口腔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省“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导论》(孙宝志著)《系统解剖学》(柏树令著)《病理学》(王恩华著)《法医学》(王保捷著)省级精品教材《临床医学导论》《》《病理学》《》《儿科学》《医用高等数学》《核医学教程》《》特色专业级别项目名称专业名称年度专业名称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2009年护理学专业医学影像学2010年法医学  省级示范专业临床医学2008年护理学医学影像学2009年预防医学法医学2010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口腔医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内容资料来源于学校官网质量工程级别项目名称课程名称国家级精品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护理学基础(高职)放射诊断学妇产科学、法医物证学、药理学(网络)实验诊断学法医病理学、生物医学文献与网络技术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妇产科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放射诊断学、细胞生物学、内科学药理学、免疫学、口腔内科学、儿科学法医病理学、诊断学、局部解剖学护理学基础、法医物证学、医学遗传学、口腔修复学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生物医学文献与网络资源、传染病学、外科学、大学英语、急救护理学、流行病学医用物理学、实验诊断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神经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临床流行病学、、眼科学、医学高等数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流行病学、核医学、生活方式与健康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
截至2015年1月,该校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举办了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8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有315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61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5个CMB项目。
校徽徽章为三角形,外框由三条弧形金边组成,每条边长13毫米,代表着中国医科大学、原国立(其前身为原)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其前身为原私立盛京医科大学),象征着如今的中国医科大学是由三所老校组成;徽章中间CMU三个洁白色英文字母是中国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象征医学教育事业为圣洁的事业;徽章的底为墨绿色,象征和平、生命;金色的中国医科大学英文全称位于徽章下缘上方,寓意中国医科大学的事业永存并会更加发扬光大。校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校歌站在卫生工作的最前线我们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我们是新中国救护的先锋。在艰苦的斗争中,学习紧张、朴素、仁慈、谨慎的作风,创造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干部,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我们正是社会的治疗家,使受伤的祖国走向健康,走向新生。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敢前进建设新医学的责任,担落在我们双肩!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中国医大,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现今情况变了,全国解放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 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定要把人民的办好。——发扬红军卫校传统,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校长专职党委副书记夏子章纪委书记季惠斌副校长 、、尚红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8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原、现正、副部长(主任)9位,将军4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5位。姓名职称吴英恺院士,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主要创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院士,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项目“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工程专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正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医学(高原医学)专家。科技部高原医学研究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中药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主任。周后元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研究员。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抗肿瘤药物的药理药效学专家,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军人物。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傅连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卫生部党组书记,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王斌副部长江一真中国共产党第一届、第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崔义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康复医学会会长王立忠常务副会长马晓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佟志武辽宁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滕卫平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徐延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肿瘤科主任潘子民获得者,耳鼻喉科主任辛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王维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教研室主任、小儿普外科主任徐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认实验室主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张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高兴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管理的专业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日语医学班)。我校于1961年首先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中进行日语医学班的高层次的教学,其教学特点是: 第一学年集中学习日语和英语,后期采用日文教材,集中本专业日语水平高、专业水平强的教师用日语讲授专业课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重视日语教学的同时也注重英语能力的提高。培养了一批既通晓日语,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双语高级医学人才。
{{each(i, item) 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最好的医科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