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个间接抒情的方式该如何区分?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情景交融之关系--《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01期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情景交融之关系
【摘要】:知关于情和景的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情景交融等等,本文对这三种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观点。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33【正文快照】:
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问:“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4期
黎小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张韡;;[J];学周刊;2011年18期
马莉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年07期
韩延明;;[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09年03期
陈煜;[J];前沿;2002年12期
鞠利群;;[J];教育探究;2008年02期
汤春泉;;[J];中华活页文选(初二年级);2009年12期
陈立军;[J];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2005年Z2期
薛吉辰;;[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国强;;[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梁玉英;;[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黄胜科;;[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周明华;;[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王生娟;;[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黄玫;;[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梁向阳;;[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钟永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黄玫;;[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雪心;[N];福建日报;2004年
詹杭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丁亚鹏;[N];中国工商报;2001年
韩德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吴寿鹏;[N];新疆日报(汉);2002年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
柯可;[N];文艺报;2001年
王柏秋;[N];天津日报;2004年
黄新成;[N];中国商报;2004年
广东画院副院长
洪楚平;[N];南方日报;2010年
王云清;[N];中国工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东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丹;[D];湘潭大学;2007年
杜娟;[D];安徽大学;2006年
江霞;[D];四川大学;2007年
杜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吕超峰;[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陈必欢;[D];西北大学;2008年
麦芷琪;[D];暨南大学;2005年
蒋洪耀;[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陈清华;[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朱荔丽;[D];吉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情景交融之关系
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问:“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答: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古今虚实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石头城》写山围故国、潮打空城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在命题人所给的参考答案中,借景抒情后的括号内为情景交融,意思是答成借景抒情也对,答成情景交融也对。显然是将这两个概念看成想同或相近的。这也难怪,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对此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老师如此,学生弄不明白,自是情理之中了。其实这两都并非同一层级的概念。借景抒情,一般和触景生情对举,都...&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借景抒情是什么?借景抒情对于写景类文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法,它是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运用借景抒情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把景和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和谐一致,相映生辉。其次要把景物描写具体,要抓住景物中最能触发人的某种情感...&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借景抒情,是将作者心中的情感渗透到赏景、写景之中,借助对眼前的“景”或褒或贬地叙述和描写,表达出心中或喜或悲的情。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使语言含蓄,令人回味无穷。柳永的《雨霖铃》就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其中,词人按照时间顺序,从多个角度来描写离别时的情景。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词人抓住“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送别图:天至傍晚,大雨刚刚停止,寒蝉凄切地鸣叫,那十里长亭默默无语。在这样凄清的傍晚,词人要远离恋人而去,这怎么不叫人心生悲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离别之后的眼中之景,表达了词人与恋人分手后悲伤的心情。“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眼前幻化出离别后的景物:杨柳依依,晓风拂过,残月依旧,却不见昔人。景物描绘突出了离别后的冷清,表达了词人对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我们在写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必能使我们的作文显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其中,我们要...&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导考点分析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是诗歌间接抒情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深情地寄托着依依惜别的情感,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把抽象的个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晏几道的《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借助片片落英、双双燕子、霏微的春雨等极清美的景色抒写出孤独和伤逝之情。另外,诗歌间接抒情中还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类型...&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可以说他开创了“愁”诗的先河,《离骚》即为一部写愁的长诗,骚者,愁也。文人的赏心乐事似乎不足以排遣他们内心的凄凉、幽怨、闲愁。于是他们在愁字上大做文章,文学史上的写愁高手不胜枚举。当年的南唐后主李煜背国离乡之时,发出“离恨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感慨,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当他面对皎皎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时,往日的繁华已如轻烟消尽,故国关山阻隔难以再见,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不禁面对苍天呼喊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血泪泣歌。李后主用“愁如春水”,演绎了生命的绝唱,终因这首绝命词而触怒了宋太宗,被赐以鸩酒。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月满西楼的静谧之夜,夜不成眠,当她推窗望月,痴盼着空中的大雁从远方捎来丈夫赵明诚的书信时,雁阵却远去,只有月光满地,洒下满目凄凉。于是李清照向“西楼满月”倾诉闺阁之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是她内心最好的诠释。而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更是“...&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经常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表现手法混为一谈,导致鉴赏重心出现偏差,情感把握错位。其实,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且看两首关于“梅花”的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清平乐》这两首词都写到梅花,都借梅花抒怀。但在陆词中我们直接看到的是梅花的形象,而李词中我们看到的则主要是赏梅人的形象。陆词全篇无一处明示“梅花”,但我们却为梅花的精神而感喟。梅花是全篇描写的中心,也是作者极力刻画的主要形象。上片以“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为梅花铺设了黯淡凄凉的环境,让我们看到梅花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下片写更有“群芳”妒忌,乃至“零落成泥”,甚至被“碾...&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请问诗歌鉴赏中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之间有什么区别?
小妙wan1167
都是 山水田园诗中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豪情)的几种,还有什么景中生情,因景生情,因情取景,都是一个意思,这只是一种手法,你在答题时只需打出 写了什么景,是了什么情即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什么异同?
天涯路人歌377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情景交融指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理解,就是:情景交融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而借景抒情等于寓情于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一、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
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 互相交融 互相依托 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有极强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 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借景抒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4、情景交融,既是“寓情于景”和“”形成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抒情方式。它一边表达情感,一边描写景物,相互烘托,景情无主次之分,二者几乎合为一体。
写景是次抒情是主。读完之后,给读者的感受是情“强”而景“弱”。
景情无主次之分,景情相互烘托,相得益彰。
三、关于“景”“情”题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先答出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体现这种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手法所起的作用。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但不要繁琐(用现代汉语翻译诗句)。
②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用的词语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表达出作者因什么而产生的何种思想情感,如欢乐、愉悦、激动、忧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闲适、恬淡等。
四、迁移练习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
&&&&&&&&&&&&&&&&&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出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
乌衣巷唐·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首诗。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
发表评论:
馆藏&17920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