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痛苦和快乐是自作自受”这个观点吗?

让人心疼唯美伤感的句子 有一种感觉比失恋还有痛苦,那就是自作自受
1.&记忆是一首歌,忘了词也能哼得出它的旋律
2.&你我之间的距离,就像一个在赤道,一个在南极,只要你我忍住不拥抱,我们的世界就不会倒。
3.&我相信一个人一辈子说过最多的谎话就是别人问你怎么了你却逞强说:&没事&
4.&破坏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信谣言
5.&心若没有停歇的地方, 到哪里都是流浪、
6.&接吻时会把女人的手放在胸前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爱她、
7.&始于我存于我生与我毁于我吞噬于我
8.&有一种感觉比失恋还有痛苦,那就是自作自受。
9.&人一辈子,没有人能打败你,只有你自己打败你自己。
10.&心寂寞了,只有用心来陪。
11.&一个人最怕的不是寂寞 而是转身 没人可以依靠
12.&有一种感觉比失恋还痛苦,那就是自作自受。
13.&不只用眼睛看人 还要用时间和心看人
14.&有一种想见不敢见的伤痛。有一种爱还埋藏在我心中。
15.&爱了 伤了 痛了 离了 这就是爱情
伤感的句子
16.&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我有多好,但我不会等你到老
17.&安全感就是 ,你需要的那个人一直都在.
18.&你曾经有没有,把某人的说说全部看完,却从不评论。
19.&时间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心是否真实。
20.&你有没有一刻心疼过我的执着.
21.&有一次,你说爱我。那一瞬间,我以为是永远。
22.&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样子了。
23.&人生是有多长,可以让你甘愿用一辈子去等待一场空。
24.&女人的直觉是最准的,尤其是要分手的时刻。
25.&看的多了,也就不在意了。伤的多了,也就无所谓了。
26.&当一个女子遥望远方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只是孤单
27.&有的人是拿来成长的。有的人是拿来生活的; 
28.&你只当我是路过你的城,我却把你暖在心里收藏一生。
29.&我的心如果你都不懂,该如何继续让你宠。
30.&也许有一天你会明白我重要。
31.&被特别在乎的人忽略,会很难过,而更难过的是你还要装作你不在乎
32.&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且我爱你却笑着给你介绍对象
33.&离开我就别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缝补也会遭遇穿刺的痛。
34.&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时好感,而是明明知道没结果,还想要坚持下去的冲动。
35.&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36.&我们曾经那么信任彼此,如今却因为一些流言蜚语各自分飞,多么可笑。。。
37.&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因为习惯,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习惯,没有人去想如果失去是什么模样。
您可能也喜欢:我在忧虑什么?_内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89贴子:
我在忧虑什么?
从今天开始我会试着发布一些关于教导在家人如何修行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大多是摘自于上座部尊者达摩难陀的《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一书,中间可能会插有一些个人的一些小故事来佐证文章中的一些理论(道理)。1、忐忑的心——恐惧与烦恼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代价,而不安是恐惧与烦忧的根源。恐惧与烦恼似乎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活在现世的人,都无法从这些不愉快的精神困扰中挣脱。人到底为什么忧心忡忡?忧虑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承诺及责任,起源于各种的伪装。忧忡的人总感到自己不如人——“也许我无法胜任那份工作吧!”或“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无法让人对我有好印象。”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总是对自己说:“我不能让别人知道真正的我,否则,别人可能对我失去信心或轻视。”所以他们只好伪装成另一个人。人往往很在乎自己的外表——男人担心秃头;女人烦恼脸上出现皱纹或忧心自己的身材、肤质、身高等问题。人也害怕遭受他人的批评,抨击或谴责,因为害怕被人嘲弄,而不敢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但每当有人表达与自己相同的意见,而且得到别人的认同时,自己却又感到忿恨不平。虽然明知别人的批评是不公平的,也不是自已应得的,却又深受其苦。家庭是另一个忧虑的症结:“或许我根本不是个好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先生担心年轻美貌的太太会对其他男人示好;太太忧虑英俊的丈夫会离她们而去或有了;未婚男女担心找不到好对象;结了婚的夫妻担心膝下犹虚会是多么寂寞;已有子嗣的夫妻又可能担心子女的教养问题。有的人忧虑:“老公(老婆)已不再爱我,可能会遗弃我。”或“等我老了,孩子会不会照顾我?”还有一些父母过度担心小孩的安全问题、收入是否足够应付家庭开销、家庭的保全问题,或是家眷亲人的健康情形等等。 工作上,人可能烦恼着能否顺利完成工作,如何做正确的抉择。“如果我的抉择是错的,那该怎么办呢?”“我应该趁现在赶快把股票卖了呢?还是迟些再卖?”“我的部属在财物管理方面是否值得信任?他们会不会趁我不在时背叛公司?”有些人担心可能会遭受损失,或是无法如愿获得升迁,或是被托付太多的责任,有些人则烦恼功成名就会遭同事的嫉妒。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遇到的烦恼也无法详列出来。活着,本来就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怕敌人、怕饥饿、怕生病、怕失去财产、怕老、怕死、甚至怕来生。 人不只担忧事情会出纰漏,甚至事情进行得太顺利也会烦恼。在他心中隐约有种莫名的恐惧感,似乎事情会顷刻之间出错,眼前的快乐可能在下一刻变成悲哀。虽然有人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人还是担心没有消息,无端的担忧使得生活中充满恐惧。这种不幸降临在每个人身上,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从桎梏中解脱。益己感言:在文中结尾处所说的“心地纯洁的人”,是指富有智慧(出世间)的人,而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心地善良的人”。 而这种智慧真的是要努力修行而来的。在下一个段落我们会说道,这种烦忧的根源在哪里?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到大家。
挂机一个月得百万,你还蓝瘦香菇么?
烦恼的始作俑者在所有负面的心理状态中,最不健康,最伤身体的是慢性烦忧。人为什么会烦忧?最根本的答案只有一个——烦恼是因为“我”和“我的”观念,或佛陀说的“我执”所致。几乎所有比人类低等的动物均靠本能生存,而人类则不然。人类拥有优越的思考能力及直觉,管用理性创造永恒的自我。在人类思想史上,佛陀对于“自我”观念的探讨,占有独特的地位。佛法指出,“自我”或这种心理只是一种概念,通常无法与现实世界相呼应。从对自我的信仰中,人类发展出错误的“自我”和“拥属”的想法,因而产生渴求、私欲、欺骗、骄傲,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念头。这“自我”观念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小至个人冲突,大到国际间的战争,皆源于此。从“自我”观念中,人错误地认为必须不断满足欲望横流的肉体。如果无法满足需求和欲望,就会带来烦恼和忧虑。因而,烦恼只是一个渴望世俗欢快的负面心理状态。对某样事物执著就愈怕失去它,但是欲望获得满足后,新的需求又会产生。同样的,人害怕与厌恶的事物有所牵扯,对喜乐的执著与对不快的厌恶便造成忧虑。在极端的例子中,只要联想到某样物品或情境,即使对本人无害也会产生忧虑。例如对黑暗的恐惧,对幽闭空间的恐惧,对空旷空间的恐惧,惧高,害怕动物、恶魔、幽灵、怕小偷、怕敌人、怕符咒,幻想被人攻击或暗地里遭人杀害等。一个人经历的忧虑于遭遇,只是自我对多变尘世的欲望所产生的互相作用。无法了解这项事实,是遭受诸多痛苦的原因。但是,人如果能修养心灵,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性(苦、无常、无我),便容易克服痛苦。因为他了解,无论是愉快的经历或是所爱的人,终有远离的一日,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可能在事业起步之初、或中途,甚至在结束之际。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确定的就是凡事均有终了之时。所以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或事必躬亲的人,应该想想,当他无法在场时该怎么办?他会被人怀念,也可能有人会觉察到他已不在人世,但为时不会太久。没有一个人在世上是不可或缺的,少了他,世界还是会继续运转。既然如此,他大可不必这么担心自己,老是怀着想像出来的忧虑,以致伤害自己的健康,缩短人生的旅程,直到终了——死亡。亲密关系的破裂也会带来痛苦。自己所爱的人离开了,便感到失落、消沉、绝望、充满挫折,这是自然反应。被自己所爱的人拒绝总是痛苦万分的,但有些人不去克服痛苦,让时间来治疗伤痕,反而以消沉来麻痹自己,在心里想了一遍又一遍,寻找各种方法或手段来治疗自己破碎的心,有些人甚至使用暴力来发泄愤怒与挫折感。益己感言:“但是,人如果能修养心灵,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性(苦、无常、无我),便容易克服痛苦。”——我在努力的走在这条彻底净化内心的道路上,愿能以此绵薄之力帮到更多的人!
恐惧源于愚人另外还有一种在人心蔓延的恐惧:对自然及未知的无力抗拒。人早在学习和野兽搏斗;保护自己防御外族时,这种恐惧即已深驻人心。在漫长的蛮荒深夜中,当人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时,迷信的种子早已深植,且代代相传迄今未休。在各种原始的感官知觉中,恐惧被形容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一旦发生,本能上有想逃离引起该恐惧情境的冲动,并出现如脸色苍白、颤抖、心跳急速、口干舌燥等心理状态。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约翰 柏多斯 华生的说法:“恐惧是三种自然的情感反应之一,另外两种是爱与愤怒”。依华生的观点,突然失去关爱或听到巨大噪音,皆会导致初生儿的恐惧感。他相信,即使是婴儿也需要受到关爱,给与信心;母爱可以缓和婴儿心中的焦虑。有些人相信,初生儿心中的恐惧可能与前世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些恐惧仍深刻烙印在婴儿心中,而这些与前生有关的恐惧感,时常会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面对无法理解的力量时,原始人与野兽间的差异便很清楚。 野兽凭直觉去适应并屈服于威势下;然而,原始人在被凶狠的野兽包围,或面临自然现象如雨、风、暴风、闪电,及天灾如地震、火山爆发、传染病时,也会匍匐在地上,向未知的力量寻求保护。原始人类根据早先对外界力量的感受,认为可以藉祷告来停止灾害,就像自己也可以被取悦般。原始人发展出仪式及信仰,把自然的力量当做神,若是助力就变成“善神”,若是阻力,则变成“恶神”。于是,不了解自然法则的人便心生恐惧。不管是原则也好,动机也好;恐惧是迷信的开始,在许多宗教信徒的内心中,他们依赖神的帮助来满足需求,深恐得罪造物主,因此许多宗教制度及信仰的根基都建立在对未知的恐惧上,而由宗教产生的恐惧是最严重的一种,因为它禁锢并诱惑人心,助长无知与迷信。在这变幻不定,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里,人们渴求自身及所爱之人的安全。当你自认解决了难题时,产生原问题的环境可能已经发生改变,因而引发另一个问题,情况依然令人困扰惶惑。于是你忐忑不安,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筑沙堡的小孩,担心着风浪一次次的袭击。在这种渴求安全感及害怕死亡的情况下,我们只好求助于宗教力量。对于神秘的宇宙中令人恐惧的事物,而发展出的信仰,是奠基在无知与对未来的恐惧上的。人们认为宇宙的一切运行原则,都是由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完美之神多掌握。虽然科学进步多少降低了这些迷信,也增进现代人的知识,但是过去的迷信依旧残留人心。因此我们必须从迷信的束缚中挣脱开来。迷信削弱意志、囚禁人心。荒诞不经的宗教理论及信仰,不仅深植于粗野不文的人心,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因此,切记释尊说过的一句话:“不论恐惧源于何处,它总是发自愚人而非智者(解脱者)。”益己感言: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内心很震惊的。因为毕竟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上座部佛教的尊者(长老)所著,从世俗来讲是一名十足的佛教徒,然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本人相当于把自己的宗教也包含进去了,等于说他也在“抨击”自己宗教,但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的,其实在葛印卡老师所著的《内观》一书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本身都是佛教徒,但为什么都要去“抨击”自己的宗教呢?在这里我做一个疑问留在这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怎样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
忧虑之果 亚里斯 卡罗医师说:“当嫉妒、仇恨和恐惧成为习惯时,疾病就不远了”。医学的观点是,假如无法消除烦恼与忧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皮肤病、哮喘等将更加恶化。一旦有了需求,欲念会引起生理失调。医生发现,病人有时是在自我期许下康复,而非医师的诊疗。心灵的伤痛会彻底瓦解健康的身体。企业家若不懂如何排解烦忧及沉痛的压力,往往会英年早逝;而无论外界如何骚动,能保持心灵平静的人,则不会引起生理与心理的疾病。经验也显示,忧虑往往导致身心失常,忧虑使血液更快干涸。适度的恐惧与忧虑是自然的,并且对自我成长或许也是必要的,可是若控制不住它,长期的恐惧和忧虑对人体只会造成破坏,这些因素均会削减身体自然的功能。根据医学上的观点,治疗功能失调症状的患者时,须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忧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摧残身心;更且,一个长年忧虑的人,通常会带给家庭、工作场所,以及社会诸多不愉快的气氛,因为他个人的忧虑惊慌所引起的鲁莽行径,常会破坏周遭的和乐。 忧虑会伤害自己与他人,恐惧亦然。持续的恐惧,使人长期处在精神警戒和剧烈挣扎的痛苦中。恐惧腐蚀生命,堕落人心,它是一种强烈的悲观力量,往往为未来前途蒙上阴影。人若怀有任何一种恐惧,思想必然受到影响,这种不健全的心灵状况会慢慢侵蚀人性,最终变成恶魔的主人。恐惧力量对我们影响之大,甚至被形容为人类的撒旦,千千万万人经常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对恶魔、幽灵与众神感到恐惧,这是人性无知的表证。如果对威胁的来临没有预先的心理准备,突如其来的危机就可能将恐惧转变为惊慌失措。益己感言:本篇作者以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佛法,我本人现在从事民间医疗活动,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深有体会文章本身要表达的意思,再结合这些年的禅修经历,非常佩服作者本人的阅历,“一个长年忧虑的人,通常会带给家庭、工作场所,以及社会诸多不愉快的气氛,因为他个人的忧虑惊慌所引起的鲁莽行径,常会破坏周遭的和乐。”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很直观的,相信大家对这句话也深有感触,比如会想到自己的上司、父母、丈夫、妻子、朋友等等的人,包括自己在内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其实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如果能给自己的生命中抽出几天时间,去参加一次禅修营,我相信会在之后的人生当中更加健康的生活,当然,在这里我推荐的当然是葛印卡十日内观禅修啦。
人生不如意遇到困境有两种处理方法:改变它,要不就去面对它。倘若可以尽人力去挽回,又何必忧愁?假如已经回天乏术,那也毋需沮丧,愤怒和忧心是不会使事情好转的。                ——圣提蒂瓦——人生是一连串不如意的旅程,只要活在世上,困扰和烦恼就会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处处是名、利、赞美与欢乐,然而我们也有面对逆境的时刻,例如失败、毁谤、责备与痛苦。生活如同钟摆,摇动不定,这一刻摇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情境,下一瞬间或许又摆到避之唯恐不及的状况。人通常有夸大问题的倾向,不去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委,这与“小题大作”类似。当失去所爱的人、事、物时,总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有任何欢乐可言了。如果遇到一些人无法了解我们的需要,却又不断困扰我们时,就觉得从未受过如此不堪的待遇,而将伤害埋在心底,带着无谓的痛苦,继续受这些想法的折磨。何妨摒弃这些想法,了解万事都有终了,所受的困苦总有消弭的一天,岂不更好?要了解,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困厄终有解决之日,没有永远受诅咒的灾难,除非自己愿意让事情如此发展。了解所有的灾难及各种问题的起因是很重要的,每件事的发生一定有其前因后果。找出问题的根源,便可以解决各种形式的灾难。益己感言:文章中最后一段所讲的内容有些大,也是这些年我一直在生活中所寻找的课题,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因果关系,我们大多时候只看到的是果,而更多的时候忽略的是因,所以当问题(果)出现时,我们往往是在跟着问题现象走,而很少去寻找造成问题的因,当然,这也确实对个人的禅修能力有些要求才能做到——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去第一时间找因,定力和智慧是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举个例子,当人与人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做到第一时间去找因的话,是会去找自己的问题,而非对方,关于这点,我现在在生活中都会去尽最大能力去做,说真的,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面对问题是不二法门遇到问题时别气馁,相反的,我们要明智地解决它。没有一个凡夫可以从困扰中解脱,因此区分孰智孰不智,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上。苏格拉底的太太以火爆脾气闻名,常挑先生的毛病,几乎每天喋喋不休地责骂他。有一天,太太骂完了之后,苏格拉底却赞扬她的措辞及演讲技巧比上一次进步了不少。这显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是如何面对问题,且还以幽默的态度看待问题。尼赫鲁曾说:“我们应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要用心智去面对,而不是拿怪力乱神为名义当挡箭牌躲开”。易拉威克斯在谈笑人生困扰时,提出她的观点:当生命就像一首歌时,快乐是很容易的;但人活得有价值——在于他懂得笑,尤其在事情错得离谱时。心灵的困扰是一种考验,且常是今年累月的;令世人赞赏的微笑,是闪烁在泪水中的笑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在他的祈祷文里表达了面对问题的态度,不必藏匿自己的恐惧及忧虑。不要让我汲汲寻求避免危厄的庇护,而是无惧地面对。不要让我祈求消弭痛楚,而是有颗征服的心。不要使我恳求免除忧虑的恐惧,而是希望有赢回解脱的耐性。发生不如意的事,比方心爱的东西遗失或损毁了,有两种方法来处理:你可以责怪自己过他人,从而陷溺在情绪低潮中;或者抛开烦恼,说:“事情已经过了,丢掉东西已经够悲惨的了,何苦还让自己不快乐呢?”追溯原因,日后不再犯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此外也要想想因应之道(因果),或是可能引发的问题。假如损失没有影响到他人,或许就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因为问题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并非轻易就能寻得解答。如果不幸的事非让我们所能掌握,就应该倚仗自己对生命的了解,鼓起勇气面对它。换句话说,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而非鸵鸟式的躲藏。若是因负面想法导致不愉快,那才是自作自受。是遵说:“心灵是先驱、是领袖;万法唯心造。”他认为悲伤是由自身行为及无知引起的,众生必须自己去找寻快乐,摆脱悲伤。益己感言:看了这么多南传方面的书籍,还真是第一次看到以大量西方名人的诗句来阐述佛教教义的尊者,其实这体现了佛法的包容性。看完这一篇我想说,我也想像苏格拉底那样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篇文章看似轻松幽默,其实想要做到像文中描述的那样,真的是要修出相当的智慧才行。
勇气及理解力是可以培养的(上)籍着正确的禅定方法及释尊的教诲,可以根绝所有负面思想,因为一颗未经修行的心,正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世尊说:“心灵是很难理解的,它十分微妙且游移于意志间。智者会守护它,因为小心维护心灵常会导向幸福。”人往往易于将自己的忧虑归罪于他人,尤其是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更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找个代罪羔羊——可以受责备、发泄苦闷的对象。例如小孩受伤哭闹时,为了让他不再哭,妈妈假装责打其他小孩,暗示已经有人受罚,孩子报了仇,因而得到满足,便展开笑颜。这显示对人采取报复手段会满足一个世俗者的心。承认自己的缺点总是很难,责怪别人似乎容易得多。事实上,虽然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却有不少人引以为乐。所以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形,莫对人心怀恨意,要尽力承受痛苦并冷清地解决问题。记得,当他人制造麻烦惹你忧心时,假如你知道如何保护心灵, 便无人可以真正侵害自己。《法句经》中,释尊说:“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心那样伤害自己,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下面是位知名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能够帮助我们坦荡荡地以勇气来面对问题。 心怀自信当他人失态而责怪于你时,依然昂首阔步;当他人怀疑你时,依然相信自己并宽容他人。遭人欺骗而不落入全套,或遭人怨恨而不回报,虽自己相貌平平,言语不黠;依然等待,耐心地等待。假如拥有梦想,应该心怀世界,假如拥有思想,而不图利自己,那么荣耀与灾难便无轩轾。当赢来的钱财,孤注一掷于骰子游戏的风险中,荡尽又重新开始依然不对损失置说一言(原文不是说字但是那个字不知如何念写)。 当自己口中说出来的真理,遭流氓扭曲,愚人诬陷,依然可以忍受,或眼看自己一生的心血遭受破坏,仍与勇气以破损的工具重建;当精疲力竭,依然可以强迫心智继续运作,当体力耗尽,只剩意志说:“撑下去!”当与众人接触,依然保持德善,或与国王并肩而行,依然保持谦卑,当敌人或挚爱者皆不能伤害你,当所有人把你当成其中一员,依然不亢不卑;当你原谅不可原谅之事,世界便属于你,更世俗的一切事物均包容其中,何况,你将成为顶天立地的孩子,孩子!面临恐惧时,要有相当的勇气去了解事情真相,而且要有更大的毅力去接受体会过的真理。恐惧是自己造成的,若能坦荡面对,恐惧就无所遁形。坦诚面对恐惧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可以客观地追溯恐惧的来源,这场克服恐惧之战已经拔得头筹了。 忧虑时,不要摆张郁郁寡欢的脸给别人看,每个人的问题已经多如牛毛了,无暇顾及他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可以把问题交给值得信赖的人,或说给能对我们伸出援手的人听,千万不要再给那些自顾不暇、爱莫能助的人增添烦忧。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有勇气保持微笑?如果能减少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那就不难了。要惜福,不怨天尤人。记得一句话:“我总在抱怨自己没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思及此,便可以了解还有太多比我们际遇更悲惨的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益己感言: “承认自己的缺点总是很难,责怪别人似乎容易得多。事实上,虽然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却有不少人引以为乐。 ”是的,这就是世间,这就是世俗。“记得,当他人制造麻烦惹你忧心时,假如你知道如何保护心灵, 便无人可以真正侵害自己。 ”是的,这就是出世间,这就是佛法,努力去往这个方向去做就叫修行,否则妄谈佛学。
勇气及理解力是可以培养的(下)想想别人,而不陷溺在自己的困境中,也是一种快乐的方法,忙着为他人带来快乐的方法,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到自己的私利。有个学生问一位著名的英国解剖家一个问题:“治疗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回答:“试试为他人做点事!”这学生感到很惊讶,要求进一步说明。老师说:心中不能同时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想法,否则必会产生互相排挤的现象。举例来说:“假设心灵满是摒除自私、乐于助人的意念,就不会有剩余的空间容纳恐惧”。这观点说明健康的想法与不健康的意念是不会同时出现的,与佛家所言相同。建立起一颗光明的心,困惑恐惧将不会在心中扎根,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帮助他人。磨炼心智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锻炼体魄及言行。五官包括眼、耳、鼻、舌及身体,提供众生觉触环境的讯息,眼睛看到物体而创造思想,正如耳朵是听觉系统,鼻子是嗅觉系统,藉由感官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心智可以分辨哪些刺激是令人雀跃的、厌恶的、或是无好恶的,还可以侦察出身体对这些讯息的反应。大部分的人对事物的反应是自发性的,亲近悦人的事物,避开令人憎恶的东西,极少人能摆脱这些制约反应的控制。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念,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身体言行。意念有健康与不健康的,健康的意念能够发展出正直的人格、适宜的态度和正当的行为。这种意念有助于人类福祉。相反的,阻碍积极的人格发展,以及对人有害的,便是不健康的意念。人要学习认识意念的本质,因为意念瞬息万变。一旦训练出观照意念的技巧,那么在培养正确意念上已迈出一大步。如果意念不纯正,就该竭力摒弃这些不正的思虑;如果意念纯正,就应尽力培养发挥它。换句话说,修习对意念的了解,即可驾驭自己的心智,而不被感官玩弄于鼓掌之间。锻炼身体和净化心灵与言行可以带来喜悦。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些,而快乐本身就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想获得与生俱来的快乐,可力行佛家所教谕的自我净化过程:一、抛弃所有丑恶的念头。(已生恶令永断)二、摒防有害的想法。(未生恶令不生)三、培养健全的信念,并每日身体力行。(已生善令增长)四、孕育尚未萌芽的健康思想。(未生善令得生) 这四个原则(四正勤)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地实践,这是保存一颗清澈明朗心的方法之一,人人均可做到。话虽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忽视自己的渴望、欲求及嫌恶的情绪。要立即自我觉醒,培养积极、健康而具启发性的观念,而当下,正是开始着手的最好时机。益己感言: “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这四句话说出来,让人感觉到沉甸甸的,努力实践这四句话,这样才能叫做修行。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面对棘手问题时,总觉得沮丧,似乎事态严重。这时,不妨在夜晚时分出外散步,抬头凝视夜空,看看满天星光点点、灿烂夺目。从外太空看来,太阳在整个银河系中不过是众多星星之中的一颗。假如太阳突然从太空外消逝,就整个宇宙而言,恐怕是浑然不觉的。我们的世界在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就算我们消失了,在宇宙间又能有什么象征意义?当然所爱的人和朋友会想念我们一阵子,但除了他们,也许再也没有人会在意我们了。与自己相比,我们的困扰又是多么渺小。思及宇宙的浩瀚,太阳已显得微小,更遑论我们所处的世界了,相形之下,困扰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从这个观点来看,便可了解八正道中第一道“正见”的含义,它是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我们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自己的重要性甚与一切,进而了解生命中的事物那些重要,哪些则否,体悟困扰对我们的微不足道。想一下回教徒珍贵的谚语:信仰是力量的来源,悲伤是我的朋友,知识是我的武器,耐性是我的装束及美德。
——先知默罕默德——问题很快就会远离,今日使你悲伤的,明日将被遗忘。也许你记得哭过,但是记不得哭泣的原因。在生命的旅途中,有多少晚上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虚掷心力,回想着白天所发生的困扰。我们往往一再反复回想对他人的恨意,但在另一件更令人气愤的事发生时,又让我们反思究竟一开始是在气什么?想想过去的怨恨,会很惊讶地发现,是自己刻意使自己不愉快。事实上,只要使思虑移转,便可终止这一切的不快。不管困难有多大,痛苦有多深,时间会治疗一切。但在依赖时间之前,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比方,常保心中平静,不让烦恼虚耗我们的精力,毕竟快乐要自己创造。人无须亲身经历,就可以得到知识。很多年轻人以为,凭藉知识就可以克服世上所有的问题。然而科学解决得了物质的麻烦,却解决不了精神的困扰。没有人能取代饱经历练的智者,想想这句话:“十八岁时,我以为父亲愚不可及;如今二十八岁了,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他在十年间学到的这么多东西!”这不是父亲的成长,而是你学会以成熟的眼光看待世界。 益己感言: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阿姜查说过的一句话:‘“祝愿大家早日康复”!是的,我们应该早日从精神禁锢中早日解脱出来(早日康复)。
苦从何来?痛苦之源不外乎自私贪婪的欲求,以及世事无法配合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
——释尊——没有人比释尊更彻底地体验到人类的痛苦了。让我们深入去了解尊者的一生,以及他如何 参透人世痛苦的原因与解决之道。释尊为出家前贵为王子,享受着富贵荣华、备受呵护的宫廷生活,他不愁贫苦,只有安逸和奢华,终鈤又美丽的女仆服侍,宫中乐师、诱人的舞者忙于取悦他,拥有任何凡人所能享受的极致,但他仍感到生活空虚。有一天,菩萨到宫外游玩时,看到四幕景象。或许对其他人而言,那不过是普通的现象罢了,但却带给他很大的冲击——他分别遇到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个死人及一个化缘的僧侣。他对这四幕景象印象深刻,因为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的景象,他悟出生命原是由苦难堆砌而成。前三种景象提醒他年老、病痛及最终的死亡,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宿命, 他也不例外。但是僧侣的出现,让他重新升起希望,给予他启示和勇气,来放弃王位及世间所有的享乐,去寻找真理,以拯救在痛苦深渊中的生灵。摸个夜晚,释尊决定放弃物质享受,去探寻人类生存与宇宙间的意义。他悄然离开皇宫,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袍,整整六年之久,他四处漂泊,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在哪儿歇脚。他没有同伴,除了路人施舍的食物之外,没吃过一顿正餐,而且像乞丐一般手持破碗进食。过惯了奢华生活的他,第一眼看到穷人施舍的粗菜剩饭时,差点便忍不住要扔掉,但他忍受一切——粗食、炽阳、豪雨,在湿冷的森林中露宿——赤足跋涉山水,不断地求师开示真理。最后,终于让他在菩提树下悟出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他分享贫苦大众的人生经验, 领悟到贪欲不只来自于奢华的生活,更来自藉苦行磨炼心智以获得智慧和解脱的迷思,他差点死于刻苦的自我磨炼,但事实证明苦行对悟道并无丝毫助益,他也曾试着向最好的老师学习,但却得不到他想要的解答,最后他体验出必须靠自己去寻求真理,他放弃自我折磨并采取“中道”,不享极度的奢华亦不自我虐待,本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凭自制的工夫而成为万世景仰的释尊。释尊发现痛苦来自各种欲望,要解脱痛苦,必须遵循八正道的方法。在彻底领悟生命本质后,释尊奉献一生,教导那些愿意听他述说真理及有所领会的人。 益己感言:出世间修行人与世间人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能智慧的去奉献自己为他人做事,而后者,更多的是想到的个人利弊得失。
上海立信国际海外升学中心安全升学平台,衔接7大国度,20多所海外知名大学
观看生命本质 释尊正视痛苦与快乐的本质,这不是未启蒙的心可以看见的。通常,多数人不愿面对生命的真实面貌,往往藉由白日梦或幻想,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很多人从来看不见、不明了,甚至不在乎去寻找生命的真想,反而比较喜欢生活在平凡乏味的世界里。审视一下人性,就可以明显发现人性充满缺陷,每个生物,不管是人或是其他生物,均为永无止尽的生存之战而挣扎,虽有短暂的快乐,但同时也伴随病痛的侵袭、年老及死亡。德国大诗人、戏剧家兼哲学家歌德曾说:“假如让我算算这一生中快乐的日子的话,加起来不到两个星期”。不管我们如何巧妙地安排生命、组织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只要世界存在,即使是最好的人,还是难逃苦难;纵或拥有财富,避免生活的刺激,却也躲不过死亡,我们的肉体终将分解。必死的命运是人世不变的法则,生存的终结是死亡,这个念头对无知的人而言,是难以容忍的,他们耽于享乐,错以为生命是永恒的。拒绝认清真实,接受生命实相(如生、老、病、死),到头来必定吃足苦头。唯有认知死亡的必然,保持正直不阿的心态,方能予人勇气,过有意义的生活,在悲伤或面临死亡的刹那间保持镇定。贪欲像影子般跟随人的一生。幼年就必须承担责任;成年后更在养家活口的重担重挣扎;晚年的生活又充满病痛、虚弱、依赖、痛苦,乃至死亡,这就是所有人类的命运。一个过客,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却期待安全感或追寻永恒的快乐,是及其愚蠢的。但如果想要获得永恒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要结束痛苦,就得将私心连根拔除,学习惜福。益己感言:当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我被尊者骂了个“狗血喷头” ,就像文中这句——“通常,多数人不愿面对生命的真实面貌,往往藉由白日梦或幻想,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是的,我们通常都是在这样,仔细想一想,生活无外乎是由工作与享乐组成的,然而,生活却大多时候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我们会生病,而且都还是很严重的疾病。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我的禅修心得”当中详细举例来说明这点。
了解生命实相没有学佛的人无法渗透生活即是痛苦的真正含意义。试想,地球上的生物不是捕食猎物,便是遭其他动物捕食,甚至草食动物亦生活在恐惧当中,因为他们是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牺牲品,没有人可以从生存的战役中逃脱,从而,生存一定会带来对痛苦和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不确定感。释尊在他还是个王子时,有天,他看到一只青蛙被蛇吞了,然后一只老鹰猛然扑至,叼走这只吞了蛙的蛇。释尊(菩萨)对此感触良多,所有生物均是可怜的,因为所有生物总要挣扎躲着自己的克星,为何伟大而悲悯的神创造这些无辜的生命,目的却使他们受苦?何以造物主让众生生活在遭捕食的恐惧中?在充满贪欲的世界中,释尊义无反顾地为无常的尘世提供安定的保证。一些不明了的人因而称呼他为悲观主义者,他们像在沙滩上筑成堡的小孩,认为随潮汐起落,城堡必毁的预言是悲观主义。但是在尘世的不定中,释尊赐予我们比确定还要好的东西。他提出追求最终安定的方法——涅槃,永恒的平静及无忧。佛法认为,世事本无常。人之所以不满足是由于不了解世事无常。很多人甚至无法领悟这个道理,即使知道,也不习惯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无知,我们责怪政府、不满社会或厌恶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身为文明人,实在应该为我们的自大与无知自责。阻扰我们悟道的障碍是私心、骄傲、仇恨及无知。就是这些污秽的心态妨碍我们探寻真理。通常我们不喜欢真相,因为事实总是令人不悦或无法满足欲望。没有比“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句话更重要、更饶富意义了。换句话说,便是终于自己的良心。不管我们是否接受欲望导致悲伤的道理,都不会也不能改变宇宙万物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能够分辨对错之间的不同,但由于无知和愚昧,我们时常给自己找上千万个理由,表示察觉不到各中差异。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各种理由,但追究根本,最好还是承认,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如同一个外壳大夫般,找出扩散的癌细胞,予以切除。手术固然痛苦,可是一旦癌细胞切除后,拥有健康却更让人雀跃。益己感言:读完此篇倍感惭愧,真的要找个时间给自己身上这些毛病“做个手术” 了!
快乐瞬息无常生命不完整是因为生命无法永恒,法国哲学家亨利贝格森说:“生活是为了改变,改变是为了成熟,成熟是为了不断创造自我”。所以,痛苦颓丧的人应该寻求光明及依靠,而不是把快乐的希望,建筑在宛如河口流沙的生命中。一个人拥有快乐的生活时,都希望时间能停止流逝。然而,时间不断流逝确是生命的一个特质。在不断流动的时间中,我们随着生、老、病、死载沉载浮。释尊说:“生命是无常的,但死亡却是必然”。短暂的生命向每个人招手,年轻终会衰老,健壮的身体会受病魔侵袭,精力会耗尽,美丽会变成丑陋,所有的生命都会步上死亡,无人可阻挡这个过程。死亡尾随生命而来,就如夜晚紧跟着白昼,不论贫富、老幼都一样,然而,人很健忘,以为生命是不朽的。如果细看人生,会发现生命的变动与起伏频繁:乍起乍落、成败得失、鼓励嘲讽、赞美责难。我们的情绪随之快乐悲伤、喜悦沮丧、满足失望、期盼恐惧。这些情绪把人送到极乐境界,旋又推入万丈深渊。一波尚未歇息,却又被推向 另一高潮,我们怎能奢求永居封顶?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生命浪潮中,心中自有一座平静的岛屿,能够保护我们,不受风浪侵袭,这片心田是经历挫折后的智慧结晶,能够提供我们安宁与平静的力量。益己感言: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没啥可说的!
快乐瞬息无常生命不完整是因为生命无法永恒,法国哲学家亨利贝格森说:“生活是为了改变,改变是为了成熟,成熟是为了不断创造自我”。所以,痛苦颓丧的人应该寻求光明及依靠,而不是把快乐的希望,建筑在宛如河口流沙的生命中。一个人拥有快乐的生活时,都希望时间能停止流逝。然而,时间不断流逝确是生命的一个特质。在不断流动的时间中,我们随着生、老、病、死载沉载浮。释尊说:“生命是无常的,但死亡却是必然”。短暂的生命向每个人招手,年轻终会衰老,健壮的身体会受病魔侵袭,精力会耗尽,美丽会变成丑陋,所有的生命都会步上死亡,无人可阻挡这个过程。死亡尾随生命而来,就如夜晚紧跟着白昼,不论贫富、老幼都一样,然而,人很健忘,以为生命是不朽的。如果细看人生,会发现生命的变动与起伏频繁:乍起乍落、成败得失、鼓励嘲讽、赞美责难。我们的情绪随之快乐悲伤、喜悦沮丧、满足失望、期盼恐惧。这些情绪把人送到极乐境界,旋又推入万丈深渊。一波尚未歇息,却又被推向 另一高潮,我们怎能奢求永居封顶?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生命浪潮中,心中自有一座平静的岛屿,能够保护我们,不受风浪侵袭,这片心田是经历挫折后的智慧结晶,能够提供我们安宁与平静的力量。益己感言: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没啥可说的!
生之幻想甚至快乐也是建筑在贪欲之上。在修行的路上,不管你喜欢与否,都要认清这一点。乍听之下,这话似乎令人不快,可是如果因而放弃,那么不但真理之路将遥不可及,而且会受短暂幻想所蒙蔽。由于世界偶尔也有美好的一面,所以要相信这一点并非易事,但环顾四周,即使在春天这般瑰丽的景色下,还是有许多人死亡,更多的人遭受不治之症的折磨。事实上,我们会经历各种不同形式的失望、挫折、恐惧与痛苦。随着年岁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如果不故意蒙蔽自己的眼睛,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就会逐渐开阔。如再深入观看生命的内涵,会发现我们可以自他人的生活中领悟生命的无常,一个喜剧的结局有可能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细微的失误可能毁了人的一生。因此,生命是无常的,这体验多少安慰了人们忮求的心灵。世界运转不息,从新生到衰微;如水中的泡沫,晶莹,破灭而后消失。
—— 雪莱——西藏佛教瑜伽大师兼诗人密勒日巴尊者,阐明了以下简单易解的生命之图:青春像夏日之花朵,转瞬凋谢。年老如烈火蔓延至田涛,突然来到跟前,世尊说:“生与死就像日出日落,来得快,去得也快。”病痛有如被弹弓打伤的鸟,知否?健康和精力总有一天离你而去,死亡则像一盏枯竭的油灯(在最后的闪动后熄灭)。这个世界是短暂的;我保证没有一件事实不变的,作弄的命运如同瀑布,从不往上倾泻。犯罪有如毒树——一旦靠近它,便会受伤,罪人如同冻伤的豌豆——也像腐坏的肥肉,会毁了一锅的食物。佛法的修行者一如农夫在田里耕种。命运法则就像轮回——不论谁乱了它的秩序都将损失惨重。轮回有如肉上的一根毒刺——若不拔去,毒性会蔓延全身。即将来临的死亡,有如黄昏时的树影——疾疾消失,阻之不及。当其来临,除了神圣的佛法,别无明灯。佛法虽是胜利的泉源,毕竟受其开示的还是少数。许多人纠结在轮回的悲剧里,在注定的不幸中,与盗贼争利。年轻健壮时,总不曾想到生病,但病痛往往来得如闪电般急速。生活在尘世纷扰之中,总想不到死亡的降临,但它也如雷电般,瞬间劈在头上。病、老、死如同手口,彼此交错,难道不拍曾经经历过的悲苦吗?假如再有不幸,痛苦必将更深一层。生活上的灾难接连不断,如海上的浪潮汹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自我自其中解放,痛苦和快乐才能随意来去,像街上偶遇的路人。快乐有如日光浴,随人移转;短暂的人、事、物如暴风雪,来时总不会好意的示警。思及这些,为何还不跟随佛法?
——《密勒日巴之歌》益己感言: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 a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 re-birth our future .我只感慨自己的出离心不足,否则绝对不会留恋这尘世间,虽然世间有诸多美好,但轮回之苦形影不离,明知如此我却不断地在骗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福报不够啊!
欲望能满足吗?在今日这饱受贪求、仇恨、怀疑及恐惧支配的所谓先进社会中,愈来愈多人感到孤寂、挫折、嫉妒,内心充斥着敌意,无法认清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点也不稀奇了。现在的青年更是犯罪到吸毒,在显示出生命的迷茫。人的敌人是私心,所有罪恶缘此而生。人总是渴求快乐与财富,以为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这种观念在物质主义的社会更为风行,当无害的欲求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时,莫以为感官的满足是最大享受,或是快乐的唯一源泉。保持这种观念的人,生活是空虚缥缈的,如同追逐彩虹,显然不切实际。有些事物带给人快乐,便不想让它轻易溜走;有些事物给人痛苦,便避之唯恐不及。除非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好恶,否则祸端总是接踵而至。好恶总彼此牵扯,一会儿行为是恶感所驱使,一会儿又是好欲所致。人在饥饿或口渴时,会感到不适,于是,欲望使人想平息这不适感。可以说,人所有的欲望皆起源于此,因不适感或空虚感的驱使,寻找自认为可以抑制痛苦的妙方。倘若没找着,空虚与不适便持续下去;倘若找到了,欲望或饥饿因而得到满足,可是过了一会儿满足便不复存在。一旦期待的快乐消失了,我们又会感到受骗与失望,因为结果永远无法与期待相符。新的欲望很快便产生,尘世的生活便建立在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中。 有人穷毕生岁月追求物质,却永远无法满足,反而陷溺于无止尽的欲望中,得不到自己要的就懊恼不已。但即使好不容易寻获所欲,也一样无法快乐,因为所寻得的不如想像中的美好,欲望与期待无法圆满达成,对获得的事物也感到不满意,总以为“草是邻家的绿”,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快乐。拥有愈多,欲望就愈大。有人说,人的需求如食物、房屋及衣服,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人的欲望却往往满足不了。益己感言:相信很多人看完这篇文章后会觉得很扯淡,他们会想:“人类不就是不断有欲望,才有的现今的的社会及世界吗?这篇文章反而却说这么做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这不是胡扯吗”?是的,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佛陀所宣说的是过着内心平静安详快乐的生活,而是不是被欲望牵扯所带来的寂寞、嫉妒、仇恨等充满负面能量的生活,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而不是说让人们彻底没有欲望!那只有真正的解脱者才能有的出世间心态,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过着内心充满正能量的生命,就已经可以了。
关照自己(上) 有人一生不断学习,从经验中累积智慧,进而了解到欲求越多痛苦越深,要消弭痛苦不是仰望神明,而是从自身中去寻求解决之道。无论如何,一个只有凡心的人总会遭受太多身心的悲苦。少壮时企求日子充满欢笑,但尚未尝到,即已迈入老年;临老时,尽管苦恼身体无法享受快乐,心灵对欲望的追求仍不减当年。这些人的欲望随着年岁增长,愈老愈强烈,当然痛苦也就相对愈大了。不能控制欲望归因于骄傲心。在虚伪的外表下,人时常作恶多端而无法认清事实,千万要避免,在拥有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年轻时期坚持骄傲。有些人看不清自己,目无余子,过于自满,而有了狂傲心。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骄傲是失败的前身。 牛粪上骄傲的甲虫从前有一只甲虫飞到牛粪上,它非常喜爱这个地方,便邀同伴一起在牛粪上建立它们的小城市。辛劳工作数天后,终于在粪堆上建造了一座城市,甲虫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相当得意,决定推选第一只甲虫当国王。为了荣耀国王,其它甲虫在城中举行盛大的阅兵大典。正当游行进行到一半时,一只大象碰巧经过,看见一堆牛粪便举起教以免踩到。然而,国王却很生气:“喂!难道你不知道把脚抬在我的头上是很无理的吗?立刻道歉,否则我就要判你的罪了。”那大象低头一看,道:“吾皇陛下,请恕小民之罪......”说着便跪下,摧毁了国王、城市、市民,与骄傲。释尊看到人生四象,克服了三种骄傲:看到老人,丢开身为年轻人的骄傲。看到病人,抛开健康者的骄傲。看到死人,挣脱生者的骄傲。若能摆脱这些骄傲,等到自己经历这些人生过程时,就不会惊恐沮丧了。且思索这段话:我易老;我没有战胜年老。我易病;我没有赶走病痛。我易亡;我没有挣脱死亡。人世的变化与分离都与我不远。我是自己行为之结果;无论我种了什么因,好坏都是自己造成的果。
关照自己(下)现今社会,年轻是最大的本钱。人会花大量的金钱保持年轻,因此有人即使年纪再大也要到处掩饰,甚至隐瞒自己的年龄。女性的年龄有位女明星被警察逮到酒驾后驾车,警察问她的年龄,她回答“三十岁”。过了几年,这位电影明星因类似罪状上法庭,照样谎称自己的年龄是“三十岁”,依旧认得她的检察官:“怎么可能?五年前你说你三十岁,怎么现在你还是三十岁?”这位已过气的明星为了压过他的气势,眨眨她的假睫毛,说:“法官大人,我被提醒过好几次:在法庭上不能更改证词!所以我已经告诉过你我三十岁了,这次也绝不改变。”既然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而又不必如上述电影明星谎报年龄,那么“自知”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一步要知道心的本质,藉由开发心智及禅定来驾驭心性。心灵的休养可培养一生的洞察力,宛如火炬照明生命中的蜿蜒小径,使人心想法豁然开朗;因此,静坐打禅也有洁净心灵的功效。静坐打禅时,慎防幻觉,尤其是心灵方面的幻觉。有经验的禅定者倘若不小心,也常走火入魔。禅定者的幻觉曾有个僧人静坐打禅,欲达到至高境界,在心灵全神贯注状态下,他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创造出肉眼可见的具体幻象。因此,他认为自己已趋于完美,修持到阿罗汉境界(解脱境)。他有位徒弟,修行也十分高超,境界已达到阿罗汉。当他达到这个境界后,了解师父由于自我蒙蔽,无法达到阿罗汉境界,但问题是,如何让师父认清事实。有一天,他跑到师父那儿,问师父是不是一个阿罗汉?“当然是啊!”师父回答:“为了证明给你看,我可以创造出任何你心中所想的东西。”“那么,变只大象吧!” 徒弟又说。老师便让大象攻击自己,就在大象要开始袭击时,师父见状拔腿就跑。“嘿!等等,假如你是阿罗汉,”徒弟说:“应该不会惧怕,怎么你跑开了呢?”师父于是明白自己并未达到阿罗汉境界。 人的肉体最多活不过一个世纪,且经历世事的瞬息万变。人的感情是感觉和想象的汇集;人的心灵则是思想之河。我们的人格随时间改变,在肉体与心灵庞杂的互动中,没有一个实体可视为永久不变的。假设有个百尺深的坑洞,底下摆了些点燃的木炭,再放个梯子,然后叫人一个接一个爬下去,那些人一开始并无怨言,直到三、四十尺深时,开始抱怨了,至四、五十尺深时,他们感到一股热气,待走到七、八十尺更接近火源时,他们体验到强烈的赤热感。同理,虽然释尊说人生是痛苦的,但年轻朋友从没吃过苦,可能无法体会,然而,要说明“经历越多越能看清楚痛苦”这项事实,前面这则故事倒不失为一个好例子。我们必须承认,为了生活上的方便,我们仍用传统的字眼如“我自己”或“你自己”,这就像我们常说太阳自东方升起,事实上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自转。益己感言:这一篇章讲得非常入骨,而文章最后举得那个例子实际上是指人的年龄,是的,三十岁之前人们都不觉得什么,如果一个人运气好,到了五十岁仍然不生病且较富裕,可能依然不觉得人生有多苦,但是一旦过了六十岁,就开始抱怨人生短暂,有些人依然很幸运,在五十到六十的期间接触到了内观禅修(上座部佛教),但是会发现,修持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我本人也真的很想去过着按照佛陀制定的戒律,过着严格的出家人清净生活(参考泰国阿姜查巴蓬寺记录片中的僧人生活),但是这个时代,真的实在是不太适合出家人生活了(很容易触犯戒律且后果严重),而且我所在的地区是唯物主义教育的地区,更可怕的是人们的基本素质也普遍偏低(指宗教方面),所以出家持戒真的非常不方便,而在家禅修也是履步维艰,但是于我而言,修行仍要继续!
2016年中国人都搜索了什么?百度沸点搜索榜单权威发布!国际、民生、文娱、社会,看看我们这一年都干嘛了?
让心灵少一分冲突做好事也许不难;困难的是要心地善良。保持良好的人生态度,而且在遭人控诉、批评、阻碍之下,还能为人服务,又属其中最难得了。英文中“人”这个字源梵文,意即心灵。人不只有肉体也有心灵,因为具备心灵,人就能够思考,这是心灵的特殊功能。藉由心灵而非肉体,人能够被了解、欣赏及追随。倘若一个人不以心灵去理性思考、慈悲待人,那么他就不配为人。人生在世是来做善事,而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对社会造成负担的。应该不断地要求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否则便辜负了上天所赋予我们的独特能力。在宇宙间无数的生物中,人类努力向上,挣扎着朝完美的最高峰而行。目前我们已十分接近山巅了,再一、两步就可以到达,即使无法达到顶点,人生的道路是正确的、安全的,就不至于有堕回低等动物的危险。最后一步通常相当困难,然而,只要秉持着坚忍的毅力及决心,肯定可以走到永不后悔的境地。因此,目前最急迫的,就是要确定,我们不会跌落至较低的生物形态中。为了这个目标,必须试着明了生命的过程,领会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涯的掌舵者。本着佛法指示的蓝图,领导自己的生命,就不致沦为低等的生存形态。 益己感言:这一篇章比较简短,但是能做到确实是需要一定智慧的,因为已经超出了智力层面的范畴。还有我一直都想说说世间人与出世间人的区别,借此表达一下我个人的一个看法,出世间人能想方设法的去想着,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去帮助那些应该被帮助的人,有一颗为法奉献之心,而世间人即使是好人,能做的善行也不多,而且也大多为名,我会在之后的《个人禅修心得》中具体来谈这件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接受不了女朋友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