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不可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网友来稿)
山东省苍山一中&&李梦桃
本文抓住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特点,教学目的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濡养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为主的决策,通过文学作品与人的精神塑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汉语文中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的关系,明确了语文教学民族性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即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点拨与设计在民族精神传承这一环节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传承民族精神以为己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传授语文知识,同时还注意培养一个个有民族气性的中国人,作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中的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应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结论。
关键词:&&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读书与精神吸纳&&教学设计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根系昨天的,唯有语言。当一切都行将被汹涌的主流文明无情地整容,当一切地貌、器具、习俗、制度、观念对现代化的抗拒都力不从心的时候,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
语言也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别的什么,都承载着和沉淀着人的经验,人的思维和情感,推动了人脑的发育和进化,完成了人群的联系和组织,使人具有人性。作为先民的遗赠,语言守护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可能,也担当着人类文化共同性的可能,使人们得以在差别中融合,在交汇中殊行。
――韩少功 
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培育,就是构筑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主体、精神经验本身。
――乔姆斯基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培植。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
母语的学习过程(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语言学习者的精神生长、精神培育的过程,是形成主体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被文化塑造的过程。
语文课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
&&&&&&&&&&&&&&――严凌君
&&&&&&&&&&&&&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是个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话题。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先要明确什么是“语文”?对此,历来有“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之争,虽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在教学内容上两者却都能达成共识,即:既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也进行文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只是在“文学”这一内容是归属于语言还是独立于语言之外有不同看法而已。
其次,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被各级中学奉为教学圭臬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明确作了如下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语文教学”,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概括其任务无非就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濡养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
因此,在“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大纲》特别指出:
“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有人说:“语文的精华在文学。”在教材的编排中,特别选入了约占课文百分之六十比重的具有典范性,同时又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并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提示:
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此中“理解”决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层面上的“懂得”“知道”,而应是“深入其内里,解悟浸染其中,并能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迁移同化。
此中“感受”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觉领受?,而是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的熏陶浸染。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的过程,就是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每一篇或悲壮或凄婉或幽美或狂放或深沉或旷达或诙谐的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或玲珑剔透或壮志满怀或忧国忧民怀瑾握玉或愤世嫉俗清高拔群的极富民族血性和文化素养的活生生的大写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的灵魂与精神的写照,是他们或幽微或伟岸或正直或无私的美丽心灵的艺术释放。有语云:“文如其人。”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把读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读其文则能识其人,学其文则亦学其人。还有人说:“人就是他所吃的。”当然不是说吃什么补什么,而是指一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吸纳,吸纳什么精神就是有什么精神的人。在对文学作品一遍又一遍的涵咏讽诵中,你能分得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是精神思想的浸染濡养呢?&
但这是不是说语文教学中其民族性是极自然而然的无须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觉完成接受的呢?决不是的。这就象都做印刷工人,有人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会从那些印刷品中有所收获终有建树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而同为印刷工人,有人只把它当作一项工作,终生只能做印刷工一样。《大纲》中“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也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这项要求,其中的“善于引导”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钻研探讨的。这也标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受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传承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政治课中不能解决的‘后遗症’,却在教学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祝福》、贺敬之的《白毛女》中得到圆满解决,使学生真正明白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是作品描写的形象和图画使学生由形象、图画转化成概念。”
可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点拨,又会有几个学生能通过作品生动的故事、具体的形象和图画的描写去悟得文中的深意、“解得其中味呢”?
笔者在一次全国性的大型讲课比赛中聆听了一名教师执教的《我与地坛》,授课时他结合课文中有关“母爱”的内容,设计了“谈谈你对母爱的认识”这一教学环节。因为有课文中鲜活的例子作引导,学生思考有所遵循有所依照,因此能各抒己见,发言踊跃积极而又贴近自己的生活。学生通过课文中对母爱的描写,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理解了以前不能理解的母亲的种种包含“爱”意的作为,发出了“母亲,我要让您为我骄傲、自豪”的心声。授课现场十分感人,效果极佳。&
有什么比这样一节语文课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濡养一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民族精神呢?而一个爱母亲的人又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呢?又怎么会不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呢?
这是多么生动、鲜活的精神传承啊!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传承、富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多么好的典型示例!如果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大部分学生只能仅仅把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史铁生的母亲多么好啊,多么爱他啊!”这一层面,而不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也有着同样爱自己的母亲,自己也应当为母亲作些什么。
有人哀叹年轻一代“民族精神的缺失”,这和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忽视这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否有关呢?
古人就已认识到“文以载道”的道理,此中之“道”,应该就是指这种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包括道德修养、文化品位,还有那些具有民族特性的审美情趣、审美观。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气节,是孝敬,是诚实,是守信,是温良恭谦让,是忠诚与爱国;也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是《前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旷达,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无私忘我和忧国忧民┅┅所有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每一篇课文中去用心钻研,去深入挖掘,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精心设计。&
民族性应当是指这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东西。语法、修辞、逻辑、识字、对偶、吟诵、书法,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是独特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但这些只是形式上的,语文教学的民族性还应当体现在其内在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上,这才是其内在的、本质的、不容忽视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曾论述过“语言即意识”,即“精神”,强调语言文学艺术中的精神意蕴与内涵,那么,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中的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应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是语文教学民族性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传承是一种精神、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传承,是在潜移默化、熏陶浸染中濡养一个富有民族气性的中国人,一个富有民族感的龙的传人。这不仅仅是政治思想教育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位有责任心有民族气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2&《山东教育》2003年6月第14期第29页&&《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作者部先军
3&《关于语文教育“精神教育”的讨论》hbrc2003年5月&&作者韩军
4&《重在构建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hbrc&2003年5月&&作者钱理群
5&《青春读书课》&&作者严凌君
6&《世界》&作者韩少功,《花城》1994年第6期
&作者邮箱:&
--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众多璀璨的宝贵民俗文化,然而,在民族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有时兴的特色文化应运而生,但是也在遗失各种古老的民俗文化。语文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语文知识与民俗文化融合一起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能使更多后辈熟知我国各种古老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里,中专扮演者不可忽视的角色,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将我国民俗文化恰当融入中专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前提下还能有效传播民俗文化,并提升其在社会中影响力。因此,中专教育在为社会培养大量技能性人才的同时,还需要输出文人志士,以平衡社会中的人才类型。一、结合民俗文化进行中专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1.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专语文课本中的多数课文都是从离我们较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是众多文学作品中首屈一指的著作,此类作品具有一定的年代性、文学性和超强的代表性。因此,鼓励学...&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大量的民俗文化。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视,我们必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下去。语文教学作为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民俗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受到语文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中专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第一阵地,因此将民俗文化和中专语文教学融合到一起,不仅有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扩大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同时实现提升中专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中专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1民俗文化传承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1借助民俗文化,解读语文课文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专语文课文是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还适合中专学生阅读和学习。民俗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民俗文化能够使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中专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的内涵。在中专语文课本中,例如曹雪芹、鲁迅等很多著...&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随着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支撑各个民族参与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而中专语文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研究人才的重要的输出基地。现阶段,中专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丰富中专教育形式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内容,提升中华民俗文化传承的力度,既有利于增加中专教育的文化底蕴,更为中华民俗文化传承事业添砖加瓦。一、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中专语文教学中重要性民俗文化的传承已经纳入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成为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方向。中专语文教学通过融入民俗文化,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当前由于外族文化的冲击,国内普遍出现文化西化的现象,国内对民俗文化逐渐陌生,甚至排斥。这样的文化发展状态十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团结统一。所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语文教学是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讲解内容的,而民间风俗文化传承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恰当重视及搞好这方面的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他们知识面,还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了解中国国情,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陶冶他们的性情,投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一、民俗与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俗是群众的遗风习俗,它往往再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专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民歌、民间故事、传说、风俗习惯、服饰、口语等民俗风物,相当真实地记录了民族斗争史、民族屈辱史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史。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讲解,可以让学生受到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帮助他们认识历代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残暴以及人们前仆后继的反抗和斗争,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思想政治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据考证,龙、凤其实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祖先们崇拜的图腾,“...&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社会各领域中应用最广泛,因此,“社会需要”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标准。语文课也是最切合社会需求的一门工具课,如何教学成为现代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知识教授,还是现代技能培养。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才是中专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脱离了这个重点的教学必然会失去教学的真正意义和目的。一中专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实现这一目标,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锻炼,从而获得正确的认知和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因此,实践教学中,我认为,中专层次的语文教学除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训练课。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明:学生须能...&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中专语文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任务非常重要,对母语文化的传播、文化血脉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中专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中,中专语文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中专语文的核心内容与特色进行了探究。一、现阶段中专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古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中专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育领域重点关注对象。从整体角度分析,中专语文教学由于面临的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任务不同,从而导致中专学生的来源比较广泛,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语文教学情况不同,学生所接受语文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初中毕业生是中专生的主要来源,从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中,对现阶段中专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其一,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现如今我国中专学生存在最大的问题便是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二,中专生是初中毕业...&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全日制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学生日常学习的内容不仅是文化知识,还包括许多专业技能教学,意在培养满足实践操作要求的专业型人才。中专院校的学生要比高中生掌握的文化知识少,但是早在中专学习阶段就选择了就业方向。这种教学形式既有优势也有弊端,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接触得较早,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在未来学习中能得到有效的强化,但是文化水平要远比全日制学习学生的差很多,这正是我们需要提高的地方。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同样语文学习可以为德育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学生普遍浮躁,对事物缺少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重视语文教育,重视语文学习对学生的显著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思想水平,做一个有文化、有技能、有素养的新型人才。本文先分析了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优化中专语文教学提了几点建议。一、中专语文教学现状1.中专院校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中专学生的...&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方式
当前位置: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方式
——以望谟县为例
&&& 望谟县是布依族、苗族两大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份,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75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8所,小学154所(含教学点个40),寄宿制学校51所(含在建12所)。其中,民族学校12所(民族高中1所、民族职业高中1所、民族九年制学校1所、民族小学9所),布依文教学点两个。
&&& 望谟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学形式有,以“四点办学校”、“假期学校”、“夜校”为主要形式,在不影响常规教学的前提下,是属于“补充”的特殊教学形式。教学的相关内容为:一是民族体育类:有“耍麒麟”、麻山绝技、陀螺、甩糠包、高脚、格斗、押枷、手拍鸡毛毽、板鞋、划竹排、划独竹漂、布依广播操;布依族棋类:虎棋、跳大海、桐棍、弹五指、汤秋千等。二是民族舞蹈类:说唱、布依山歌、苗族山歌、芦笙舞、板凳舞、竹筒舞、打糍粑舞。三是民族乐器类:吹芦笙、吹唢呐、吹木叶、弹月琴等;四是民族工艺类:纺织、刺绣、雕刻、绘画、剪纸等。教学内容丰富,别具一格。
近年来,望谟县民族民间文化蓬勃发展,先后被省布依学会命名为“中国布依族语言文字培训基地”、“中国布依族传统纺织文化之乡”、“中国布依族古歌之都”。新屯村被黔西南自治州政府命名为“布依族说唱艺术之乡”。
&&& 如今,望谟的民族文化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艺、体育素养,培养了民族团结,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坎边九年制民族中学2007“多彩贵州”海选赛中,在望谟赛区获第一名,2008年参加黔西南自治州“多彩贵州”海选赛中获第二名,2009代表望谟参加黔西南自治州中学生文艺汇演获第二名。新屯九年制学校在2011年“中国·望谟布依族三月三艺术节”表演《削消贯》说唱节目中,很受嘉宾及观众的喜欢。2011年望谟县民族中学“麒麟”队,代表黔西南自治州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耍麒麟”获得表演项目“金奖”,2012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再次获得全国“二等奖”。同年,望谟二中布依原生态歌曲《赛合乜》在黔西南自治州30周年庆典活动演唱会上得到国家民委、省内外嘉宾好评。
&&& 由于基础夯实、措施到位,望谟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健康发展,为高等院校输送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从2011年至2014年高考学科录取情况看,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望谟平时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是分不开的。用表表述如下:
&&& 望谟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做法:
&&& 要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首先是要培养一支民族民间文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望谟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选送中小学教师到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艺校、黔西南师专进行相关专业的深造,有针对性地选修了体育、艺术、音乐、布依语言文学、苗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现在他们都成了该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骨干力量。
&&& 二是经常举办短期师资培训班。聘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到学校讲学,进一步带动教师的成长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与此同时,望谟还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到校讲课。一方面,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挖掘、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以及民族民间文化对经济建设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 三是组织人员搜集、编写民间文化方面书籍。近年来,望谟充分发挥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制符合地方特色的教材。如今,已经编撰成《同步小康“双语”教学教材》、《王母精华选编》、《布依谚语》、《布依族语言和文字》、《布依族传统体育》、《布依族传统音乐》等书籍。
&&& 四是树典型,抓试点。各校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假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体培训班。如望谟民族中学重点抓民族体育,组建“麒麟班”、“高脚班”、“陀螺班”、“手拍鸡毛毽班”等;望谟第二中学重点开展布依山歌进校园,成立了“布依山歌”班和“布依原生态舞蹈”班;麻山九年制学校成立“苗族原生态歌舞班”和苗族芦笙队;新屯纳林小学开展布依语言、汉语双语教学,等等,各具特色。
&&& 五是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以参加全省民族体育运动会和望谟“三月三”文化艺术节为契机,着力打造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氛围,加大对打造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以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自觉形成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意识。
&&& 通过多年的努力,望谟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效显著。一是民族民间文化在全县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得到普及,增强了教师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参加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了解民族沿革、民族风俗入手,进而热爱自己的母语,了解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上,教师们通过深入乡村采风、收集提炼资料,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新创出了许多新民歌,如《布依撒酒歌》、《赛合乜》、《布依织布瑶》、《三杯美酒敬贵宾》、《王母好地方》、《布依送客歌》等歌曲作品。同时,开辟了民族文化新思路,作品不断创新。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在望谟,掀起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潮。
&&& 同时,民族文化知识进课堂,既丰富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内容,二者相得益彰。
&&&& 望谟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离不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民宗部门、文化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望谟的实践证明,搞好民族文化进校园,一是需要加强民族民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理论水平、规范教学内容。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送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者到高等院校充电或从外引进专业人才。同时,民族文化进校园,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展开。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达到兴教育人,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要注重挖掘民族教育的因素,把民族文化进校园和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要增加民族团结的品德教育内容等。二是要加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实施。民族地区的扶持资金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要予以适当倾斜,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宣传,让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望谟县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地址:河南省濮阳市黄河路673号 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邮编:457001 青年文明号投诉信箱: 监督电话:4492689
电话:<FONT color=#ff92689 && 意见反馈:&&&&&
网站维护:学校信息中心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闫晶;
高职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  1高职语文教学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1.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与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但是,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文明礼仪、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在高职学生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让高职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势在必行的。通过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2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天祥的“留取丹心(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16.00元/期全年定价:12.80元/期 共460.8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