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就是选择( ),如何确定选题谈哪方面的内容

当前位置: >>
如何选择确定教科研课题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 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 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 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 “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 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 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 一、课题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 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 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例如, 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 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 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 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 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 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 决。 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 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2.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 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 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 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 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 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Z较有挑 战性的作业, 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 产生挫败感, 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 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 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 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 (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 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 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 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 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 境,提升教学效果。 3. 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 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 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 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 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 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 待研究的课题。 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 了?”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 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 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 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 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 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 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 在。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 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 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 敏感性。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 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案例】 吴春花老师一年前在该班学生一年级时就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 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得以丰富,课堂教学气氛得到很好营造,尝 试初见成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吴老师发现了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 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 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思路, 我说我的见解, 缺乏必要的倾听、讨论等合作技能,没有实际效果;部分学生依赖他 人,坐享其成,或趁机偷懒,“游离”在课堂之外;很多学生易被他 人同化,合作时“人云亦云”,等等。吴老师认为其本质问题是小组 合作学习仍停留在初步尝试运用阶段, 因没有采取更细致的富有针对 性的措施依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那么,应该如何加强指导,提 高低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摆在吴老师面前的一个 教改理念向实践深度转化的现实问题。为了有的放矢开展研究,吴老 师在教师和学生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 进一步明确了教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讨论、反馈、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指导的具体 问题,厘清了研究思路。至此,吴老师顺利地就将课题确定为《小学 低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吴春花老师能敏锐抓 住理念向课堂转化过程中的本质问题展开跟进式研究, 找准了具有普 适意义的课题。 (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 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 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 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 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 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示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 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 的结论。 例如, 看到别人研究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 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 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 不同的研究结论, 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 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 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 第三, 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同时教 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 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 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 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 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 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 教师在阅读研究成 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 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 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 态成果的反映, 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 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 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 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 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了 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 想象力, 又多么富有艺术性, 可居然被判为零分, 因为标准答案是 “雪 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 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 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 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 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 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为了提 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 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 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 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 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 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 究课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 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 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 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 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 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 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 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 首先, 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 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 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 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 绩平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 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 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总 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 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那么,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 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 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 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这些都 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其次,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 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不同观点之间的 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 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 德教育这个问题, 有人持 “教育主导作用论” , 有人持 “环境制约论” , 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 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 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 进行了 “学 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 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 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 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 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 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广阔的教育领 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 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 只要做个 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案例】 在选择研究问题时,高老师想到了市教研员薛峰老师对她的评课 指导。 在课题立项前一学期的市教研室督导活动中, 高老师在执教 《朱 德的扁担》时大胆设计了让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质疑的教学环节。但 薛峰老师对此并不认同, 他认为课中的整体感悟填空其实就是课文的 重点内容,可以直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质疑,从而引出文中其他小 节,不必再按顺序一节节学下去。当时,高琴老师深有感触。因为这 番话触及了一个困扰她已久的疑惑: 平时她总想着如何通过提高学生 质疑问题的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但课堂上她常被学 生提出的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高老师虽曾查寻资料,但终究没找到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法。通过对这 一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高琴老师明白薛峰老师其实给她指出了两大问 题:其一、如何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其二、如何根据教 材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质疑点,构建质疑教学模式,在结构化引导中逐 渐提升学生自主质疑能力。根据小学新课程标准,高老师觉得第二个 问题更有研究的实践价值,不仅能解决自己当前突出的教学实际问 题,而且能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化为自己的行 为。于是,高老师选择第二个问题开展研究,并根据课题名称的四要 素将问题转化成了课题―― 《构建小学中年级语文自主性质疑教学模 式的实践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高琴老师能捕捉对自己有影响力的关键 交流,以市专家的评课诊断为信息资源,迅速、成功地找到了研究课 题。 (资料来源: 《面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问题, 教师怎样选择课题》 http://edu.cm.net.cn/jxxx/cmjydzb/dzb/more4.asp?id=912) 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 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研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 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选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 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 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 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 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 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 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 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广泛阅读有 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 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 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 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 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 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 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 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 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 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 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教师在 实际研究中, 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 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 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 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 则上是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 点: 1.缩小策略 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 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 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例 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 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 的核心。如对于“××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 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 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 校风、 教风、 学风等等, 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 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缩小为:“××地区农 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 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 焦。 2.扩展策略 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 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 对于教师来说, 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 但毕竟是研究, 如果问题过小, 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 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 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 “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 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 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 问题提炼为“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 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3.分析策略 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 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 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 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 (1)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 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 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 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 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 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 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 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 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 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 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 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 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 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 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 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 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 (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确立之后,就要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 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 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 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研究一个课题,需 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 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 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 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分别叫做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 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 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状态目标对于教育实 验研究来说,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旧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 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 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 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 用,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 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明确,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 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 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例如, “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 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评语在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现状; 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 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 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 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 究方案,但处于大系统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 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 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 选择的价值性原则, 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 要。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又影响着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 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 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发展与完 善。 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 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 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 地提高。因此,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 理论发展的需要,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 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 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 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 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 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 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 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 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 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 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 值。 2.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 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 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 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 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 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站在前人 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 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 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 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 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 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 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 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 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 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 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 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 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 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 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 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 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 大的。 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 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 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 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 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4.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 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 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 必须充分认识研究 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 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 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 盲目选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 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 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 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容易透过现象揭示 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 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 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二)选题方法 中小学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还要注意采用 以下的选题方法: 1.问题筛选 这是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常常会遇 到大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性程度和 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并广泛听取意见,从中 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2.经验提炼 这是中小学教师可利用的发现和选择课题的方法。长期从事中小 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实践中都摸索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 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样 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比如,许多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积累了 许多经验,诸如“严格要求”、“尊重信任”、“感情投资”等。这 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吗?对不同年龄、 不同个性的学生的作用是不是 相同?这些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有无主次 之分?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 3.资料寻疑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 资料寻疑,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 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4.现状分析 即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选择恰当的课题。 5.意向转化 中小学教师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 向, 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 映。这种意向如不能及时抓住的话则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紧紧抓住, 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课题。当这种意向出现时,如能对它作进一步的 思考,使得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对有关问题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 的调查,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其研究价值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及 其它客观条件,从而形成正式的课题。 四、课题选择的策略 好的选题,既取决于研究者的相关知识储备、对研究动向的关注 以及求新的研究态度,更得益于良好的选题策略。可以说,良好的选 题策略,对于中小学教师寻找真正有新意、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策略 选题思维策略就是研究者处理、加工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但凡 研究,都有所研究的对象。但是只有研究对象,还不能构成研究的选 题,许多中小学教师的选题就停留在这一步。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缺少对研究对象进行精加工的选题思维策略。 思维策略是研究者思考问题方式的具体表现,是个人心智水平的 凝结。选题思维策略,既是教育研究者研究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 是活化研究者知识储备的催化剂和反映研究者 “学术主见” 的试金石。 具有新意的选题能够体现研究者独到的、个性化的思维策略,而缺乏 新意的选题则反映研究者拙劣的思维策略。 虽然思维策略没有僵化的 定规和程序,但它也不是完全虚无缥缈、无踪可寻,总结前人的选题 思维策略类型,在模仿中创造,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选题思维策略也是 可行的。 1.批判思维策略 批判思维策略是教育研究者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具体化。它常常表 现为,研究者有意站在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的对立面,从相反的 方向怀疑它们的合理性,寻找反驳他们的突破口,或者对教育教学实 践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质疑。简单地说,就是反向求新。运用这种 策略选取的课题,往往具有挑战性、颠覆性和火药味,也有利于更清 醒的认识问题,更有效的解决问题。例如,“反思”已是教育学领域 中的流行话语,把反思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几乎成为一些人 的“常识”,而有人怀疑这个常识,撰文《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 效途径吗?》(金学成,《上海教育科研》,2007 年第 4 期)来反 驳流行观点,并提出了有效反思的方式和教师反思的困难。 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度很高。久而 久之,教师容易对某些教育现象习以为常、麻木、不敏感。运用批判 的策略,能够有效刺激教师麻木的神经,使教师反思日常教育行为, 质疑内隐的教育观念,提出有新意的研究主题。但是,批判不是“对 着干”,不是无理取闹。运用批判思维策略,总是有所依据的。作为 批判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如前所述 质疑反思作用的论文, 就是基于现实中教师反思存在的尴尬现象和作 者理性的逻辑分析,有理有据地提出了驳斥的观点。 2.逆向思维策略 “逆向思维策略”中的“逆”是指方向上的回逆,如果我们一般 的认识是由此及彼,那么逆向思维就应该是由彼及此。世界万物呈现 出复杂的相互作用状态。人们一般只看到 A 事物对 B 事物的作用,而 忽视了 B 事物对 A 事物的反作用。因此,在选题时,如果能够逆向 思考,往往会获得有新意的研究主题。这里以《“中国之行”对杜威 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王彦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 年第 2 期)为例,对逆向思维选题策略加以说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 外,有关“杜威与中国”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杜威对于中国的影响 上,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更是如此。该文作者认为,不只是杜威对中国 教育有影响,而且中国教育对杜威也有影响。文章考察了 1919 年春 到 1921 年秋的杜威中国之行,史论结合地分析了中国教育对杜威思 考“习性”概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的基础等问题,产生了深 刻影响。也许,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不会做这种课题的研究,但是,这 种选题思维策略还是值得借鉴的。 3.类比思维策略 类比思维策略主要通过两类事物相互比较,发现异同,寻求有新 意的研究主题。善于用这种策略来发现问题的人,在思维品质上,往 往表现为较强的迁移性和概括性。 他们善于发现表面上看来不甚相近 的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能在较抽象的层次上对它们进行概括、比较, “横向求新”,从而为思想搭建桥梁。这要求研究者具有较宽的知识 面。类比思维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具体的策略: 第一,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 法,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向其他学科“借”来新的理论、新 的方法,对教育问题加以研究,可能会让我们对习惯了的老问题产生 新认识,赋予其新意。 第二,面向实际生活,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出教育科研课题。现 实教育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可以借鉴、提升的原始素材,如果教师善于 发现教育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将其迁移到教育研究中来,就可能形成 富有新意的选题。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教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 实验课―――听读欣赏课。 这种课的设计除吸收了国外的暗示教学理 论外,还从附小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两件事中受到启迪。一件事是一 位教师的侄女听故事、阅读故事,养成了独立阅读能力;另一件事是 教师在家访中发现家长经常播放配乐故事给孩子听, 孩子听得津津有 味,从小喜欢语文。附小教师将这两件事迁移到教育科研中来,形成 听读欣赏实验课。 4.聚类思维策略 在教育科研选题中,研究者运用聚类思维策略,是为了发现研究 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相关对象整合为一个研究类型,以整体类型 为研究对象,探索类型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功能。这种思维策略要求研 究者具有相当的抽象能力,能够从局部的、零碎的、经验性的研究对 象中,抽象出它们共同的类型,以此统领所研究的对象。例如,有位 教师通过课堂中的“意外”而引发思考,对课堂中的意外情况做出类 型化分析,将课堂出现“僵局”现象、学生答非所问、学生回答超出 教师认知范围、学生回答异常精彩等四种课堂教学中的事件整合到 “教学意外事件”这一类型中,进行聚类研究,整体把握这类事件的 本质。 中小学教师往往受经验所限,只能就一事论一事,缺乏聚类意识, 不善于聚合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事件, 不善于把相关教育经验 “串联” 起来,这使得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不能深入,缺乏提炼,流于 表浅。运用聚类思维策略,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有效改进思维方式,使 自己从具体的现象中超越出来,站在高一层次的平台上,俯视教学经 验中的种种问题,并从根本上把握教育经验。 (二)实践策略 1.循序渐进策略 “循序渐进”就是选题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由单项到综合,步步为营,逐步发展。这要求研究者既有积极进取的 精神,又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希图一鸣惊人;研究者要选准一个 恰如其分的研究基点,从一个基本问题做起,选好了一个突破口,有 了成果, 有了经验, 有了积累以后, 继续深入的研究下去, 扩展开来, 逐渐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 2.“边缘搜索”策略 所谓“边缘搜索”就是在“边缘地带”寻找未解决的问题,确立 研究课题。在科学研究中,“边缘地带”往往被人们忽视,很少有人 涉足,存在不少空白点和可开发的处女地。这里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技术科学的边缘,理科与文科的边缘,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 缘,大、中、小、幼学段的边缘,课题与课题之间的边缘,等等。近 些年来,有不少采用“边缘搜索”策略选择的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 果。例如,上海徐汇区教育局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学等单位研究 的“关于大、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就是一个大学、中学学段边缘 的课题。大、中学的德育工作是一个既有相对独立层次、又有纵向密 切联系的系统工程。但在大、中学德育过程中,衔接问题没有引起人 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大、中学德育工作衔接的实践及其研究仍是薄 弱环节。这个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厚积薄发策略 蜜蜂要酿一公斤蜜,必须在 200 多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来往飞行 45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 11 圈。我们选择课题进行教育科研, 也要采取这样厚积薄发的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积累信息,提高对 新信息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提高对各种新信息融会贯通的能力。这 实际上就是要重视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加工。要注意日积月累,我 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数量和信息种类越多,信息质量越高,不同组合 的种数也就越多。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河” , 量变到质变,有了厚实积累,选择课题就能游刃有余。 五、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需用具体明确的语句来表述。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课题 名称应当能够反映出所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 课题名称的确定与 表述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化, 它是将一个研究方向演化为一个确切的研 究课题的过程。它对课题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题研究的开展和 各个环节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它来进行。因此,研究者应结合自己要 解决的问题,反复推敲,精心选择,给出恰当的名称。(一)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意义准确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意义准确,就是说课题名称要能明确地表达出 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行文含义要明确。 首先,要求课题是一个有确定涵义的具体问题。教育科研课题的 大小要适中,如果课题太大、太笼统,就会使研究无从下手;如果课 题太小、过于狭窄,就事论事,就会使课题研究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 值。 其次,对课题名称中的核心概念要给予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从而使研究在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 否则, 在研究过程中容易 “偷 换概念”,或出现目标的变更或方向的转移,也可能产生研究范围的 扩大或缩小等情况。 再次,课题的表述要清楚地说明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研究范围是 对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范围的具体规定,主要明确研究的角度。因为 一个问题的研究,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不同的角度规定了 不同的研究对象范围。因此,课题名称的表述应明确研究的角度,从 而明确本课题对象总体的范围。 研究某一课题必须在特定的范围内进 行,如对此不加限定,将导致研究的困难和名不副实。 (二)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突出主题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突出主题,就是说课题的表述要力求反映研究 的焦点和研究方向, 这样有利于研究者明确研究内容, 抓住研究重点。 有些课题的表述, 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 论题不集中, 或者题目太大, 无法操作, 使研究的思路无法集中。 避免以上问题, 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课题表述的用词要具体化,即尽量使用特定涵义的词汇来代 替泛泛一般的词汇,课题表述应尽可能将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在内。课 题表述通过使用具体化的词汇, 就使得课题研究具体明确, 主题突出, 也便于操作了。 二是教育科研课题的表述应只有一个主题。 遇有不止一个主题时, 应分为相应数目的课题,或化为相应数目的次级课题,并定出能包括 这些小题的总课题的名称。 三是要明确课题研究中的变量关系。在表述研究问题和研究具体 信息时,课题名称中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一定要清楚, 这样才能为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聚焦点, 为下一步进行具体研究设计奠 定基础。 (三)课题名称的表述要规范、简洁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规范,就是说课题表述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 范、科学,要用学术性的科研术语,不可生造词语,以免造成理解上 的歧义。 课题名称的表述也不能用比喻句、 反问句等, 最好用陈述句。 此外,表述中一般不宜使用略语、阿拉伯数字、拼音字母等。课题名 称的表述还要力求简洁。表述要在意义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简短精炼 的课题名称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不必要的字应省去,使人一目了然。 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度立项重点课题为例,课题 最短 7 个字,最长的 39 个字,平均 19 个字。字数在 20 个字(含 20 字)以下的占 72%。课题名称的表述虽未严格限定题目的字数,但一 般在 20 个字以内。 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能提供课题研究的主要信息。课题名称一经 确定, 就不宜中途更改, 以免打乱后继环节的工作。 课题名称的酝酿, 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有了好的开端,才可能有好的结果。
更多搜索:
赞助商链接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确定选题的第一步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