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选拔干部人

cuiruofeng的日志
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热10已有 240 次阅读&
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薛兆丰日《南方都市报》
不是要证明是非黑白,不是那么绝对,我要说的只是一股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相比,差距比想象的大得多。&一开始,那只是难以名状的感受:虽然看到差别,却不知道根源在哪里。最容易观察到的,是美国学生好问。课堂上,随时有人举手,只要老师不是说到兴头上,就会让他们问。问题一提出来,你会暗暗惊讶:同学们跟得真紧!&第二是学生求学主动。我遇过一次,老师向学生道歉,说上礼拜的作业布置错了,是没有教过的内容,作业不用交了。但这个时候,大家的作业其实已经交齐在讲台上了。蛇有蛇路,鼠有鼠路,同学们就是就懂得各师各法,主动出击。&三是讲座多。大学每个礼拜都举办很多讲座,演讲者不仅有教授,还有记者、法官、企业家,甚至其他学校来的学生。讲座是学校提供的基本服务。只要你到了学校,你就是学者,学者参加讲座是家常便饭。再大的学者,也是找张椅子坐下就听了。&四是学生的阅读面广。美国人爱读书。我说的是书,不只是报纸杂志漫画。地铁、公车、草坪、餐厅,到处都能见到在读书的人。读书不是庄严的事情,无须沐浴更衣,红袖添香。书拿起来就可以读了。而跟专业内的同学交谈,你会发现他们读过很多。&这些只是零碎的观察,还串不起来。直到最近跟尹忠东谈起中国的教育,老朋友的话才给了我答案。他说:“现在国内的小孩读书很苦,但我想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挑选机制。它是选拔人,而不是培养人。考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把人选出来。要选拔人,功课能不难吗?”&我恍然大悟,想起经济学家兰斯博格(S.
Landsburg)。兰斯博格曾经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给逐渐长大的女儿写过十多条生活忠告,比如怎样侃价等等,而其中一条格外重要:“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而我们则相反。中国人的教育原则,是千万要在自己没有兴趣的领域顶住,因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样没兴趣的人竞争,所以坚持就是胜利。而所谓的胜利,就是被选拔,没别的意思。&要知道,一个人这么想这么做,没什么大不了;一代人这么想这么做,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整个社会一代接一代,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和用人机制,始终都是这么设想和实施的话,那就很不得了了。中美乃至东西方的教育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要选拔人还是培养人,在于学者是有兴趣还是没兴趣。&要改善这个状况,必须从教育制度入手。想要让学者不仅按个性求学,还要在学成后能谋生,被社会接受,就必须把问题交给教育的自由市场,就必须鼓励民间办学,让教育产业化和多元化。不搞教育产业化和多元化,中国人的智慧,还会继续被埋没。
精选 | 那些“情商高”的老师,不过是把这四点做到了极致(老师不可不学)
支招 | 时间不多了,期末这样备考最有效!老师家长,请把这些技巧告诉孩子!
如何做一个能够面对未来的老师,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教书30年的特级教师忠告:这8个问题不改正,孩子成绩好不了!(附对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您的文章也很棒?请立即扫描二维码,使用微信发送消息给我们。生命化教育的日志
《成长博客周刊》(第67期)
已有 107254 次阅读&
刊首语&&&&&&&&&&&&&&&&&&&&&&&&&&把自己作为起点&&&&&&&&&&&
20:13, 徐莉, 2862 字, 37/338, 原创 | 引用&&&&& 时常怀想日的下午,当时的我懒洋洋地倚靠在成都磨子桥小学阳光书屋里的一把十分舒适的藤椅里,那天下午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一直在近旁默默整理书籍的图书管理员――一位即将退休的面目安宁祥和的老教师,共同为我烹煮了一杯洒满阳光的咖啡,这杯咖啡温暖了一颗被生活反复“教育”已日益冰冷的心。我是个幸运者。那天下午,带领我们前往的郭元祥教授几乎一言不发,只是微笑着聆听刁校长的滔滔不绝,大家的絮絮叨叨。一帧清晰的定格:藤椅对面的书柜上有块绿色的“郭元祥教授爱心捐赠书籍”的心形铭牌。是在那一天,我“认识”了郭元祥教授,我相信能怀抱赞赏以谛听为乐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一个用具体的行动加入美好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之后的数天,我被几场报告激活,热血沸腾而夜不能寐,整晚和朋友一起激烈地论争。可事实是,当我带着被激情与温暖点燃的心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很快又感到了窒息,在日记里,我慨叹:“成都之行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那几年,终日忙乱却感觉委屈,一面努力地工作,一面抵抗不时在心底涌出的对职业的深深厌倦。曾试图将不断折磨我、令人感到窒息的现实隔绝于心灵以外,我认为它与我的理想严重背离。我挣扎并等待着穿越或解脱,每当陷入沮丧、彷徨、茫然,那杯洒满阳光的咖啡作为个人与美好的相遇就显得格外醒目,记忆中的温暖和激情成为我说服自己再坚持一下的理由和支点。&&&& 那时的我最渴望的是机会,表现并证明自己的机会。我在意职称评定中的潜规则,我会为了即将开课焦虑不安,我憎恶人际间的“复杂”、“微妙”,我渴盼“公平”、“回报”,我时常质疑自己的懦弱,我害怕被末尾淘汰……我把内在的规矩与目睹的“现实”进行反复比较,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愤懑告终。是在阅读和行走中渐渐颖悟,现实与理想、内在的规矩与外部的世界并不泾渭分明,我一直指斥的现实也根本不可能被隔绝于心灵之外,现实就住在心灵的内部。正因为我把来自外界的诸多要求当作来自自己内心的要求而接受,并无知无觉地以此为起点来观察事物,进而思考、判断,所以我失去了承担外部诸多要求的能力。我因为似是而非的“洞悉”做不到服从,又因为害怕被剥夺不敢断然地拒绝,这才是一切挣扎的罪魁祸首。“当服从变得不能意识到服从的时候,当服从成为本性的时候,真正的他律性形成了。”[1]很多时候,处处受制,不是受制于晦暗的现实,而是受制于不经省察的自己,受制于等待恩赐的心。所有的外在要求,经由不经省察的内心“默许”成为内在要求的一部分,当我们再以此为起点对现实进行观察、思考、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无法澄清与过滤而陷入混乱,进而丧失勇气和智慧,变得难以承受冲击,变得缺乏行动的能力,抨击现实又屈从于现实。&&&& 与美好相遇是重要的,但仅仅只是相遇远远不够,即便得到一杯洒满阳光的咖啡,也必须把自己作为起点,由此出发,在行走中你我才能接近并抵达美好。认识自己我们才会有勇气承担自己、承担现实,认清自己我们才会有勇气偏离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现实。&&&& 回到这本书吧,其实我并未偏离。捧读书稿,我仿佛又听见看到郭元祥教授举重若轻,淡定从容地讲演。当然,高兴处、得意处,仍是眼睛发亮。眼睛也会微笑。意兴所到,有聆听、有沉思、有诉说,疏朗又不乏细致,既不着意,亦不绝缘,恰好。在冬日的阳光下,与清澈的文字作一次倾谈,分不清是这个下午还是那个下午,仍是一杯洒满阳光的咖啡,香气氤氲。“是这样啊!”“我知道了!”再一次与美好相遇,然后开始自己与自己默默地对话,把自己作为一个起点,审视自己的生活、生命:我的服饰、微笑、语言,我对人生与职业的规划,我未曾间断的阅读、写作……自问:三年多过去了,激情化作冷慧了么?然后……我该去做点什么了吧,知与行从来不可分离,因此得到自己期许的变化。&&&&&其实,人的成长并不止于所谓的成年之后,有意无意间,变化从未停止,直至死亡降临。把自己作为起点,出发,然后才敢言及“我们为一切负一切责任,在一切人之前为一切人负责,而我的负责超过了其他一切人。”[2]“我的责任”不是建立在互惠前提下的责任,多么奢侈啊,可那是我新的理想。目录刊首语一周图片一周观点一周聚焦一周研究 一周课堂 一周人物一周天下一周写作一周投稿&&&&&&&&&&&&&&&&&&&&&&&&&&&&&&&&&&&&&&&&&&&&&&&&&&&&&&&& &&& 2007年感动中国组图 19:49, 江汉/举杯邀月转, 495 字, 0/46, 原创 | &&&&&&&& 1、& 中国缺乏野性教育&&&&&&&&&&&&&& &2、“聊天式教育”:一项教育议题 16:27, 杨四耕, 1037 字, 0/18, 原创 | 引用&&&& &允许小学生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相互聊天,这在众多父母看来不可思议。但一位美国心理学教授15日说,这种“聊天互动”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有利于学习。&&&&& 传统听讲需改进&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杰林•里拉德说,过去一百年来,心理学家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里拉德指出:“人类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来认识世界,称为具身认知。因此,只有让儿童在课堂上自由走动,(与周围的学生互动),才能更好地学习。”  里拉德说,在数学或物理学习中,动手建造几何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历史课上,让儿童扮演历史人物,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动机。  里拉德认为,不少人看来,儿童的大脑如同一张白纸,讲授可以将知识“印”在他们大脑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  里拉德在伦敦玛丽亚•蒙台梭利协会纪念蒙台梭利教育法出现100周年的仪式上做了上述发言。她指出,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一百年前出现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更合理。  蒙台梭利教育法取消了考试,提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一起上课,让儿童自己决定学习进度。该教育法以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利梭的名字命名。  对于老师要求在课堂上保持安静的做法,里拉德提出异议,“儿童似乎可以在喧闹的环境中学习,但他们被强迫保持安静时,就失去相互学习的机会”。  传统方式有优点  里拉德的倡议引起一些教育专家关注,但很多人担心,如果任凭儿童上课时走来走去,课堂将毫无纪律和秩序可言,不利于学习。  里拉德坚持认为,“聊天互动”式教育法不会让课堂陷入混乱,也不会埋没那些潜力出众的儿童。她说,可以让儿童自己挑选最感到兴趣的课程,自己掌握进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课堂纪律就自然而然得到维护。  但公民社会研究所副主管、新式学校教育公司常务主管罗伯特•惠兰认为,里拉德的倡议过于理想化,可能只对某些孩子有效。  “让孩子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相互聊天,这种方式对那些重视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也许是件好事。但如果儿童来自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父母不清楚如何引导他们,这些儿童在上述(松散的)教育方式下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惠兰说。  他指出:“让老师在大部分时间里向孩子们灌输知识,这种传统的做法有很多优点。”《泰晤士报》报道说,“聊天互动”式教育眼下争议颇多。反对者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更可靠。&&&&&&&&&& &3、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09:23, 明天, 1220 字, 0/20, 收藏 | 引用来源《南方都市报》&&&&&& 不是要证明是非黑白,不是那么绝对,我要说的只是一股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相比,差距比想象的大得多。  一开始,那只是难以名状的感受:虽然看到差别,却不知道根源在哪里。最容易观察到的,是美国学生好问。 课堂上,随时有人举手,只要老师不是说到兴头上,就会让他们问。问题一提出来,你会暗暗惊讶:同学们跟得真紧!  第二是学生求学主动。我遇过一次,老师向学生道歉,说上礼拜的作业布置错了,是没有教过的内容,作业不用交了。但这个时候,大家的作业其实已经交齐在讲台上了。蛇有蛇路,鼠有鼠路,同学们就是就懂得各师各法,主动出击。&  三是讲座多。大学每个礼拜都举办很多讲座,演讲者不仅有教授,还有记者、法官、企业家,甚至其他学校来的学生。讲座是学校提供的基本服务。只要你到了学校,你就是学者,学者参加讲座是家常便饭。再大的学者,也是找张椅子坐下就听了。&  四是学生的阅读面广。美国人爱读书。我说的是书,不只是报纸杂志漫画。地铁、公车、草坪、餐厅,到处都能见到在读书的人。读书不是庄严的事情,无须沐浴更衣,红袖添香。书拿起来就可以读了。而跟专业内的同学交谈,你会发现他们读过很多。  这些只是零碎的观察,还串不起来。直到最近跟尹忠东谈起中国的教育,老朋友的话才给了我答案。他说:“现在国内的小孩读书很苦,但我想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挑选机制。它是选拔人,而不是培养人。考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把人选出来。要选拔人,功课能不难吗?  我恍然大悟,想起经济学家兰斯博格(S. Landsburg)。兰斯博格曾经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给逐渐长大的女儿写过十多条生活忠告,比如怎样侃价等等,而其中一条格外重要:“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  而我们则相反。中国人的教育原则,是千万要在自己没有兴趣的领域顶住,因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样没兴趣的人竞争,所以坚持就是胜利。而所谓的胜利,就是被选拔,没别的意思。  要知道,一个人这么想这么做,没什么大不了;一代人这么想这么做,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整个社会一代接一代,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和用人机制,始终都是这么设想和实施的话,那就很不得了了。中美乃至东西方的教育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要选拔人还是培养人,在于学者是有兴趣还是没兴趣。  要改善这个状况,必须从教育制度入手。想要让学者不仅按个性求学,还要在学成后能谋生,被社会接受,就必须把问题交给教育的自由市场,就必须鼓励民间办学,让教育产业化和多元化。不搞教育产业化和多元化,中国人的智慧,还会继续被埋没。&4、从“校园之星”申报评选引发的思考 19:27, 王火炬, 2390 字, 14/97, 原创 | 引用&&&& 学校最近要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采取“学生自己申报――班级推荐――少先队确认――全校大会宣传介绍”的方式,但申报和推荐工作布置下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动起来,反映出来的现象主要有三条,一是学生不敢申报;二是教师认为“拿不出手”;三是许多班级相互推托,不愿推荐,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原本一件非常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要开展起来却如此步履蹒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反思。应当说,出现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时之举”,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对于第三点,比较好解释,因为教师“忙”,而无法为孩子创设一个展示和提高的舞台;对于第二点,深层的原因应该是教育观念上的问题。&&&&& 首先是较为过分的选拔意识。因为有较强选拔意识的影响,就把校园之星想得神乎其神,小明星就一定要“出类拔萃”,一定要有非常了不起的专长。用这样的观念来衡量孩子,“小明星”就非常的高不可攀,小明星就离孩子们非常的遥远,老师们用这相样的眼光来观照全班的学生,确实很难有几个拿得出去的校园小明星。还有一件事,也说明老师身上选拔意识的存在,上个学期开展写字比赛时,教导主任问我设置奖项情况,我询问了一下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也了解了参赛学生都是班级选拔出来的,一个年段20名,我就对他说,一等奖设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没想到比赛结束,就有对这样的奖励办法提出了质疑,理由是奖励人数太多,比赛就失去了意义,同时还特地提出一等奖设了4个,太多,应该只设1个,才显得出类拔萃。这就是选拔意识太强。作为一项比赛活动的组织者,一位参与者,为什么不转换一下眼光呢,那就是让更多的孩子有成功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才能唤起学生的自信。要知道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过分地用选拔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就会把一些标准定得太高,会打击许多学生争取进步的机会,得不偿失。&&&&& 其次是脱离实际的比照意识。就是没有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有意无意地和名校进行横向对比,拿别人的做法和标准,简单地套用于自己身上。我们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有专长的孩子确实也比较少,长期以来,教师的观念就认为孩子们少有拿得出手的专长和才艺。而教师们所认为的专长和才艺,也多以城镇学校的小学生来作为参照,如学城镇学校评选小歌星、小画家、小提琴之星等的标准一样来评小明星,这自然“苦”了我们的孩子们,教师们没有想到的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在评选时可以比照城镇学校降低一下标准;也没有想到的是城乡结合部的的孩子可以与城镇学校不一样的有“种植之星”、“养殖之星”、“维修之星”等。我曾经要求美术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教室的走廊上,美术老师第一反应是这样对我说的:这里孩子和实验小学是没法比的。意思是说,孩子的作品是不能挂上墙的。我回答:不管作品好不好,我想先把它们挂上去,不要怕“丑”,先营造一个氛围,今后就会提高的。美术老师把张挂优异的作品,创造一个美丽有品味的学校,无疑是对的,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底子薄,他们的作品在外人看来虽然难看,但在他们和我们看来应该是美的,况且我们已经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将会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这就是立足于学校的实际。&&&&& 第三是相对匮乏的激励意识。开展校园之星评选的目的和意义,说到底是为了创造一个平台,激励更多的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打造自己的小明星,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激励。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激励,只有不断的激励,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人格完善和学业进步,才能使孩子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热情。开学初我听了几节随堂课,发现一课下来,老师激励性的语言很少,有的只是“回答的很好”之类,更不用说富有感染性,其他的激励手段,如小贴图、争红旗等,也极难看见,课堂学习氛围比较沉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佳,这样的课堂就是没有充分地运用“激励”。我校五年级有一位学生,原来对学习总是丢三落四的,常常是不认真对待,按老师的说法是:实在不怎么样!但最近却发生了变化,在上课时专心了许多。原因是学校最近推出了一本学生学业评价集《成长周记》(学生人手一册),而周记的封底刊登了他的美术作品《成长快乐》,这就是展示和激励的作用。而一段时间来,学校宣传橱窗的开辟,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科技作品等及时的上墙展示,也让美术、科学教师尝到了甜头,因为他们发现原本很难上的美术、科学课,开始有了变化,同学们开始对美术、科技产生了从没有过的热情,这也是展示和激励的作用。激励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筹划和组织开展每一项活动,首先第一要考虑的是激励的功用,要考虑的是如何发挥激励的最大值。&&&&&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第一点的原因了。为什么孩子们不敢主动申报“校园之星”?因为他们“心虚”,因为他们较少尝到成功的甜头,缺少自信,因此不敢。而这种“不敢”恰恰是老师较为过分的选拔意识、脱离实际的比照意识和相对匮乏的激励意识而造成的,是因为这三种教育观念的主导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所形成的。分析至此,确实应该很好地转变一下观念了……&5、别以“礼貌”的名义强迫你的孩子 10:04, 子虚, 2997 字, 27/334, 原创 | 引用&&&&& 远远看见你们一家三口,你,你的妻子,还有你三岁的女儿。你的小女儿长得很乖,粉嘟嘟的,小嘴像花骨朵儿。你知道么,我看到你们的第一感觉,竟然是一个“躲”字!你知道的,我们是朋友,不是冤家。那么,我为什么要躲呢?&&&&& 楼下,路并不宽,我躲无可躲,只有,硬着头皮迎上去,冲你们笑笑。照例,你开始嘱咐你的小女儿喊伯伯。喊伯伯没错,我比你大几岁嘛。我注意到,小女儿开始皱眉头啦。显然,她并不乐意对一个自己并不亲近的男人喊什么伯伯。这时,你,还有你的妻子,两人一起,对孩子发出道德指令,“小孩子要有礼貌!”终于,孩子喊了一声。我赶快答应一声,落荒而逃。&&&&& 你,你妻子,你们都是和蔼的人,都是好人。我和你,由于机缘的关系,尚未有机会交成密友,但相互关系的确不错。路上偶见,彼此总能很快进入话题。对一些社会公共概念,彼此之间,有着重要的默契。你娶妻生女,我曾在心里给予过默默的祝福,不错的。可近来,我越来越怕见你们了,你知道么?&&&&&& 礼貌?这是一个问题。中国人不善于怀疑,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概念都是需要重新审视的。西哲云,“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诚哉斯言。走在路上,我往手机上写了一行字:别以礼貌的名义强迫你的孩子!注意,我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如果是用毛笔手书,连字体,也会处处着重的。当然,这些,你们并不知晓。&&&&& 三岁的小女儿,花骨朵般的孩子,她有思想么?我想,是有的。我不知道,我在她小小的心灵里,会投下一个怎样的怪影。我说“怪影”,并非危言耸听。孩子玩得正好,突然,被打断,同时,被告知,你得停下自己手中心中的玩意儿,去喊一个陌生人“伯伯”。我想,那时,我在孩子心目中,肯定不会是一个祥和的物件。&&&&& 很多东西,我并不在乎。比如,有名言谆谆,告诫我们,要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荣誉”。我觉着,很多时候,那样的一些说法,纯属扯淡。但,在一些领域,我很是在乎自己的形象。比如,作为事实上的“伯伯”的我,在你三岁小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我不想自己得多么辉煌伟大,但,我有我的底线――我不想成为一个讨人嫌的家伙!&&&&& 社会理念上,你和我,都是自由的拥趸。我有理由相信,对于任何戕害自由的行径,你内心深处,无不深恶痛绝。但,你知道么,你对自己强迫孩子喊伯伯的行径,却了无反思。要说明一点,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在这个大酱缸里出生成长的。你今天所做的,我也曾做过。比你大几岁,是否,反思得也比你早了点?于是,我想把我的心路历程,与你分享。&&&&& 世界上人很多,每个人的交往,都是由机缘决定的。上课时,我曾经给学生说过一句话,我说,“所谓缘,就是那些美好的偶然!”至今,我还是很得意自己的诠释,纯粹即兴的诠释。你孩子长大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当建立于她的同龄人之中。至于我,她的这位伯伯,可有可无。除非,她有幸或不幸做了我的学生。这是事实。&&&&& 如果她做了我的学生,她自有大把的机会结识她的这位伯伯。我相信,只要我保持者一位知识者的睿智与良心,自然,可以在她心目中替她爸爸的朋友赢得一个不错的位置。如果不是,今后,我不幸变成了一个人所不齿的废物,那,女儿的厌弃甚至鄙弃,当为应有之义。一句话,让我和孩子之间可能建立的关系,像清风明月一样自然而然,好么?&&&&& 打断正在玩耍正在想自己心事的孩子,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粗暴。我们都渴望自由,渴望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有朝一日,能够真正沐浴在自由纯净的阳光之下。我想,这些个理想,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让三岁的小女儿不受干涉,不受胁迫,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应该也值得去做。以前,我比较迷信国家层面的政治改革,现在看来,日常生活的自主自由,家庭人际的平等民主,或许,正是这一切的最初的生长点所在。&&&&& 孩子的感受是值得尊重的。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一个人变坏的初始标志》。我写道,“一个人变坏的初始标志,大约,无不从漠视他人感受始。”对不起,叫我一说,你成了坏人了!我要强调的,只是“感受”二字。你知道的,无论是谁,其感受幸福的基本渠道,非感受莫属。孩子喜欢什么,得有理由――来自她自己感受到的理由,而不能来自于命令。哪怕,这种命令披着一件“道德律令”的外衣。&&&&& 让孩子自由地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自己去作出关于生活的一切结论。“伯伯”这个概念,并不构成亲近的理由,只有一个和蔼可亲的大人,才是孩子乐于接近乐于接受的。一个从小就培养起良好感受力的孩子,才可能抵达并享有幸福。我们大人可以做的,我想,起码,就在于保护并支持他们自己去感受生活的权利。让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远比让孩子去接受一些自己并不理解的生硬概念,要重要得多。&&&&& 胡适先生说过:“替你自己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同理,保护自己女儿自由感受的权利,就是在保护每一位国民自由感受的权利。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发生,当然,与当事人自己的经济地位有关,但,我要说的是,与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漠视民生基本权利的恶习无不相关。那样的工作,竟然有人要去接受。那样的境遇,竟然被官方长期默许!&&&&&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个人缺失”的社会。每个人,无不生长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于是,个人意志不断衰微,社会意识无以复加。有人说过,“我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话难听,但说出了真相。从小,我们就被告知,一定得和大家搞好关系,一定得想方设法泯灭自己的个性。我们的孩子,还得在这样的混蛋规则下“惯性成长”么?我想,大可不必。&&&&& 最后,我翻开词典,查到了“礼貌”一词的正解――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谦虚,是一个人走向博大以后,面对无垠时空的终极慨叹。恭敬,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遥相致意的隆重礼赞。所有的谦虚,所有的恭敬,都与“叔叔伯伯”与否无关。当然,更与“处长局长”与否无关。相关的基本指标,在我看来,只有――是否真诚,是否值得。&&&&&&&& &6、能否也给教师们一些“额外关注”? 21:02, 任雪峰, 1802 字, 0/65, 原创 | 引用 &&&&& 不了解教师职业的人都说,教师风吹不着,日晒不着,整天凭三寸不烂之舌,拿着一本书、一支笔,游走于三尺讲台。言外之意,教师好当。可是,他们殊不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职业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除了向教师提出教学要求外,更给教师们提出了越来越多对学生进行额外关注的任务,让教师们感觉有些透不过气。借这个教师民生问题的讨论栏目,我们想向校长说点心里话。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高压线。于是,校长您在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各种安全措施之后,开始与我们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第一责任人,确立责任追究制。我们诚惶诚恐,生怕自己的班级发生事故,自己的学生闯出乱子,可我们还是不知道当学生发生安全问题时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校长,您要求我们每节课前一定要清点所在班级学生人数并作相关的记录,并要求我们一旦发现班里有无故缺课或逃学的学生,要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系,询问情况,弄清去向,问明原因。可实际情况是,如果这些环节都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至少要花上10多分钟,课堂时间将大大缩水,这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听课效果。我们深知,您是怕我们工作上的疏忽造成学生发生事故,或者学校对学生发生事故不能及时知情。可学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能否把这些工作分给他们负责,让我们能够专心上好每一堂课  校长,您要求我们时刻细致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情绪,应及时通过调查、谈心了解其具体情况,积极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恢复正常心态。您还要求我们发现学生身体有异常状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可是,我们教师毕竟不是校医,对学生进行急救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容量较大的班级,让教师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也并不现实,学校是否应该尝试建立学生情绪和身体状况的观察与调节机制,而不仅仅依靠教师一人呢  校长,您要求我们关注学生身边的人,发现有社会上的陌生人与学生接触时,教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警惕学生上当受骗。然而,在课下,学生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区域,也有自己的监护人。我们不能时时刻刻和学生在一起,按照1∶21的师生比,我们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呀!  校长,您要求我们发现学生在做危险的活动和游戏时,应及时劝阻,引导学生进行安全、积极、健康的活动和游戏。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游戏活动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安全隐忧。然而,当我们发现学生活动区域内有危墙或者不安全的体育设施并向您汇报后,您安排相关人员维护检修或者设置危险区域和器材的警示标志了吗?难道安全就是靠教师们无时无刻地盯着学生才能得以保证吗?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多么美妙的赞誉!人们也比喻教师是红烛、是春蚕,在人们心中,教师也是“奉献”的代名词。但是,如此多的对学生进行额外关注的任务,让我们感到身心倦怠。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有人关心、我们疲惫的心也渴望得到呵护。  校长,我知道您对我们严格管理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对得起每一个学生,是因为您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但是,我们希望教师的喜怒哀乐也能被您理解,希望全社会在关注下一代的成长时,也给予我们这些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教师们一些“额外关注”。(山西省浑源县 任雪峰)《中国教育报》日&7、老师,你具备危机处理意识了吗? (王火炬) 08:57, 陈荣艺, 1011 字, 4/75, 收藏 | 引用&&&&&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矛盾纠纷常常让我们感到很烦心,如果处理得不够及时,事情往往变得越来越难处理;如果处理得不够到位,就会留下后遗证。这些让人烦心的矛盾纠纷,其中以“家长因素”的存在而更显得难处理。一般来说,家长因素的介入主要有:学生间肢体接触产生的问题;教师简单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问题;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不理解而形成的问题;等等。因为这些问题就有了:个别家长到学校“闹”,个别家长一纸“上诉”告到上级部门,个别家长提出不合理(如赔偿、处理调整教师)的要求…… &&&& 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以危机理论来讲,就是产生教育的危机:家长与学校、教师产生抵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较大干扰。教师和学校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排除矛盾,化解危机,至少在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社会学角度:会在社会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从关系学的角度,影响了家校教育力量的整合,影响家长与教师间的和谐关系;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对当事的孩子和教师的人格、心理、思想都有不良影响。&&&& 因此做为一个教师,必须要有危机处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危机的防范(就是平时工作要认真做好,把工作做实做细,尽量减少问题的发生)。危机发生后,把问题及时有效地处理好,把矛盾化解掉,把不良的影响消解掉,一是要主动“出击”,马上了解情况,上门家访,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与家长接触时,一定要请配班的老师随行,两个人要互相配合,有理有节,多角度的对话往往更能解决问题,如果确是教师个人因教育方式简单而产生的问题,要主动降下姿态,主动道歉,绝不能再自视“清高”,如果是学生间的纠纷,一定要不偏不倚,如果是跨班间的学生纠纷,两个班的班主任一定要事先沟通好,形成一致;三是要做好与家长沟通对话记载或者是处理事情过程的记载,这实际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四是及时上报,让你的上级提早了解情况,有效应对,这是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当一个危机发生后,这四点你是否都能做到呢?&8、暴力城管 11:50, 巴客, 1969 字, 5/64, 原创 | 引用& &&&&& 7日下午,湖北天门市水利建筑公司总经理魏文华和该公司党支部书记王述堂驾车路过天门市湾坝村附近,魏文华用手机拍下城管人员粗暴执法过程,城管人员发现后蜂拥而上,殴打魏文华。5分钟后,魏文华倒地不省人事,送医院后不幸死亡。最新的消息是,专案组成力了两个,涉案的“城管”抓了24个。“城管”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通过传媒我们早就知晓他们的“公务行为”的反人性和暴力特质。上个月,我在王庄亲眼所见:几个“城管”,把流落到福州的几个外地农妇擦皮鞋的工具踢飞。我还看见了那几个很无助的满脸沧桑的农妇流下了眼泪。&&&& 相比之下福州的“城管”真好,他们到现在都还没打死过人呢。我抄一段网友评论吧:“当今城管暴力有泛滥之势,不分时间地点,不论对方高低贵贱,只要有碍于自己的无法无天,城管就一概打之。下手之狠也已经不再是血流满面,伤筋动骨了,而是往死里打,动不动置人于死地,可见,其凶残歹毒程度与黑社会没有多大区别,这些城管跟流氓没什么两样。还有一个事实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这就是执法打人并非城管一家,但打人案发生频率高、曝光多,城管应是独占鳌头,从中可以看出,城管人员确实总体素质低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城管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已经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 来自“城管”的暴力新闻正在频繁地挑战着我们的忍耐极限。城管与弱势百姓的势不两立般的对垒,标志着城市管理走向弱智,让良心悲哀,让法制悲哀,让和偕悲哀。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管理”,城市管理的职能只应是导引、规范、治理、经营和服务――即是是在繁华的曼哈顿大街,也有卖热狗的小贩,我们的城市为什么就不能容忍那些弱势的被边缘化的居民?他们是无根的浮萍,城市街头的小本营生是他们惟一的生路,“城管”为什么会、为什么要那样残无人道?暴力城管,毋宁说是全社会的耻辱!我希望,魏文华的死能够换来“城管”的倒掉。&&&&& 附:判处“城管”死刑,立即执行!(天意弄人)&&&&& 城管,非人,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活跃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从它存在以来,一直被社会诟病。他们殴打群众的事件时有发生,屡见报端,不少地方的城管掺进了流氓、恶棍、江湖痞子等社会渣滓。他们打着“综合执法”之名而行违法乱纪之实,几近成了一群肆无忌惮的下山土匪,折腾得城市暴土扬尘,鸡飞狗跳,所到之处掀摊子、砸店子、赶贩子,折秤杆子,把风吹日晒中推车叫卖赚几个小钱糊口的小贩们赶得东躲西藏;把进城卖农副产品的农民赶走;将农民用血汗换来的东西扔掉,有多少农民兄弟被毒打;有多少女性被欺辱;直搞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群众说他们是土匪、暴徒一点也不为过。&&&&& 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越权、侵权。城市管理,政府机构分工明确:治安,有公安局;市场管理,有工商、税务;城市清洁,有环卫;环境,有环保;城建,有建设局;哪一样政府没有机构归口管理呀?为什么要叠床架屋、造成机构重叠,硬要城管来插手别人的事?他们的存在违法:他们的经济来源取自于敲诈百姓的所谓罚款创收,实足的是乱收费。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城管队伍在所在地是不受管制的“太上皇”,城管打人公安局不处理,超越了法律的控制。创收“创”得那么有恃无恐,又有什么样的违法“执法”行为不会发生?出了严重问题他们的上级替他们掩饰、遮瞒、歪曲事实;“严肃处理”也都是轻描淡写,实际上是对城管人员的纵容。&&&&& 他们的存在玷污、颠覆了法律和社会正义: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正义、公理!我国有哪一部法律赋予城管行政执法权?打砸抢,这种滥施暴力的行为,不管出自何人之手,都是强盗和土匪的行为,就是涉黑犯罪。这样部门公然存在是社会的丑恶,是社会的毒痈!岂不是对和谐社会的公然挑战?说到底,城管的存在是权力部门的私人打手:是个别地方政府违法行政滋生的怪胎;是有意无意地行使暴力的帮凶。如果长此以往任一群犯罪分子披着“执法”外衣行凶,人民岂能服气;社会岂能安宁;城管已经成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更是民主进程中的严重障碍;真正的人民政府绝没有必要催生这样的部门;到了该出手管理的时候了;不应该让他们继续存在下去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绝对不应该,也不可能容忍此类城管把城市管黑了! &&&&& 基于以上理由,我以人民的名义,以“反人类罪”、“反社会和偕罪”、“反人权罪”、“涉黑罪”、“藐视宪法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诬辱罪”,判处“城管”死刑,立即执行!&9、为警棒下的农民工寻找公道&&&&&&&&&&&&&&&&&&&&& 摩罗&&& (摩罗按:郑州市“农民工”盖红旗被所谓执法队无理追打的新闻,并不新鲜。类似事件,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只不过其中极小极小一部分有幸被媒体报道出来,从而被公众所了解。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使得一部分人成为国家的打手,而另一部分人成为没有人身基本保障的贱民?那个被打的男人之妻抗议说:“我们又不是商贩,凭什么打我丈夫。”难道商贩就是应该挨打的人吗?这些所谓执法者凭什么剥夺商贩的经营权利?凭什么如此野蛮地伤害商贩和“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 这些可怜的农民在经济破败的乡村找不到活路,被迫到堆金叠银的城市谋生,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做出了最艰苦最卑微的贡献,却常常遭遇恶毒警棒追打和黑心老板黑掉工钱的厄运。他们没有任何组织资源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他们是在社会夹缝中自生自灭的一群苦难者。哪里能找到一种公道和正义,可以成为他们的希望?&&&&& 这些将打人的犯法者围堵起来讨公道的市民是令人敬仰的,他们懂得那些罪恶的拳头实际上是打在我们每个公民的身上。郑州市民愿意为了维护其他公民的权利而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是觉醒的、伟大的市民。如果所有的国民都这样理解和维护人权,那些打人者也就猖狂不起来了。)&&&&&& &执法队员追打路人数十米&&&&&& 市民将打人者围堵5小时讨说法 02:31:39 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郑州),王文凯 刘胜杰&&&&&&& 河南商报1月3日报道 昨日下午5许,郑州市金水区行政执法局在执法过程中,与一过路男子发生冲突,七八名执法队员追打该男子60多米远。准备离开现场的一名女执法队员被市民拦下,赶到现场的派出所民警将女执法队员控制后,准备带回派出所,但被众多市民围堵了5个小时。&【事发】“让她解释清楚凭什么殴打市民”&&&&&&&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赶到红专路与经三路交叉口西约200米处看到,百余名市民将一辆车牌号为豫A5129警的桑塔纳警车团团围住,整个红专路南半幅已经被堵死。&&&&& “让她下车解释清楚,凭什么殴打过路市民。”“必须下车给被打者赔礼道歉,否则警车也不能离开现场。”围观市民不停地吆喝。&&&&& 在现场,一名叫陈秀云的女子指着站在警车旁边被打的男子说:“他们也太不讲理了,我们又不是商贩,凭什么打我丈夫。”&&&& 据了解,被打的男子名叫盖红旗,他和妻子陈秀云还有朋友盖震中都是西华县人,5年前来郑州打工。他们都住在金水区西韩寨村,在郑州一直是靠给人送货为生。&【缘由】执法队员说他堵了道,先骂后打&&&&&&& 盖红旗说:“下午5时许,我和朋友盖震中在西韩寨北门处聊天时,看到几辆执法车在撵路边两个水果商贩。两个商贩看到执法车后,就推着车子拐进了西韩寨北门里,顺着过道往里跑了。执法车拐到西韩寨北门时,我正好挡住了第一辆执法车。”&&&& 盖红旗说,他不小心挡住执法车后,车上开车的执法队员就开始骂他,说他堵了道。“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开车的执法队员就从车上下来一直骂我,我就还了一句,谁知,该男子就开始打我,后面车上的其他执法队员看到后,也下来打我。”&&&&&& 目击市民谷女士说,当时,她正好看到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执法队员骂了那名男子几句后,男子还了一句,随后,就有七八名执法队员对那名男子进行殴打。被打的男子顺着红专路往东跑去,七八名执法队员一直追了60多米远,而且还是追着打着。”&&&&& 目击市民张先生说,他当时就在路边下棋,被打的男子跑出去后,又被执法队员追着打了回来,跑到他们下棋的地方时,被打的男子掏出手机想报警,一名穿白色上衣的执法者对着他就是一个大嘴巴,手机也被打掉了。&【现场】小区监控摄像头录下打人全过程&&&&&&&&&&& &&&&& 看到围观市民越来越多,七八名打人的执法队员分别上了三辆印有行政执法字样的车离开现场,但一名女执法队员被围观市民团团围住。随后,市民纷纷报警,赶到现场的丰产路派出所民警准备将该女执法队员带走时,被市民围堵。&&&&& 在现场,记者在警车内问该女子时,该女子说,她是执法局的没错,但她没有参与此次打架。具体情况她很清楚,但不方便在这里说,“我希望能去派出所把事情说清楚”。&&&&& 市民张女士说:“我清楚地记得,执法局的车号分别是豫AM9700和豫AM9722。而且车子上都喷有行政执法字样。”&&&&& 在红专路益星花园小区值班室,保安播放了监控摄像头记录下的打架全过程:一穿着白色上衣的男子挥手朝一男子身上砸去,该男子躲过后开始跑,后面紧跟着几个人追上去。&&&&& 据陈秀云说:“当时参与殴打我丈夫的人中,只有三四人身穿执法队制服,但没有佩戴胸卡,其余的打人者全都是便服,而且当时下车骂我丈夫的执法队员还喝了酒。”&&&&& 晚上10时许,围观市民越来越多,此时,丰产路派出所的警车已经被困5个小时。随后,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有关负责人也赶到现场,在与陈秀云和一些堵车的市民协商后,丰产路派出所的警车带着执法局的那名女队员和陈秀云去了派出所。据悉,被打男子伤势不重,此案正在处理中。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作者:王文凯 刘胜杰)&10、对不起小姑娘,你被所有的邪恶伤害&&&&&&&&&&
20:25, 地下鬼(推荐), 2351 字, 0/1, 原创 | 引用删除&&&&&&&&&&&&&&&&&&&& 南都:对不起小姑娘,你被所有的邪恶伤害&&&&&&&&&&&&&&&&&&&&&& 【凯迪网络】 &&&&&&& 一个13岁的北京女孩,十几天前在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中现身,称上网查资料时弹出“很黄很暴力”的网页。这一则新闻被认为是为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最近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进行舆论造势,很自然,小姑娘的无辜受害形象被用来证明整肃网络视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预感丰富多彩的免费视听大餐即将结束的一些网民被愤怒冲昏了头脑,随着一个叫作《召唤人肉搜索DDD×××DDD很黄很暴力》的网络热帖,小姑娘的个人详细情况被公布出来,网友的恶意很快汇聚成狂欢式的语言暴力:准色情漫画、打油诗、恶搞帖,甚至有人直接写出了令人发指的诅咒文字。  本来是非分明,错在作为新闻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利用未成年人的无辜身份来完成其预设的道德谴责,先有断章取义之嫌、后有忽视未成年人权益之错。但是,由于网友的暴力讨伐搞错了对象,将怒气集中在出镜小姑娘身上,让是非变得复杂。一方面,小姑娘成为明显的受害者,即使她确实是配合“大人们”的要求说了谎,也不该遭受如此暴力的虐待。另一方面,网友放肆地将暴力施加在未成年人身上,成为明显邪恶一方,失去了原本可能的正义立场。这样一来,事情的焦点就转移到了“网络暴力”上,央视《新闻联播》对未成年人采访对象所实施的事实暴力,反倒被弱化了。而且,网络暴力将民间言论分裂开,也丧失了集体讨伐的能力。  网友为何要对一个小姑娘口中的五个字不依不饶,除了本来就对新颁布的网络管制怀有强烈不满,还有就是,这一电视情景让人想起了自己非常熟悉的谎言链条,这个链条是人们心中长久的隐痛。根据中国人从小受教育的常识,我们很容易展开猜想,一个“连年市三好生、市优秀学生干部”是如何“听话”,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听学校的话。根据中国人对教育机构的了解、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对中央电视台的了解,我们很容易展开猜想,整个程序里相关的成年人们都受宠若惊地配合中央电视台,要求自己心爱的学生以说谎“配合”。这些猜想毫无根据,是人们的现实经验让这些猜想具有说服力。  值得讨论的状况是,如果小姑娘确实说了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件事。她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我们需要给她的是帮助,而不是谴责。如果我们相信小姑娘是受了“大人”们的唆使而说谎,那么她就不仅是《新闻联播》不专业的新闻报道的受害人,还从一开始、从根本上,就是“听大人话”式教育制度和“正面宣传”式社会价值的受害者。  如果网友憎恨的是那个灌输她、唆使她甚至压迫她的整个系统,那么就应该明白她是这个系统的俘虏和傀儡,而不是这个系统的主谋或者代言人。假想一个成年人在某种事实胁迫下说谎,那都是可以谅解的;以正义为名的人至多可以告诉他,你有选择,你可以选择去承担压力说真话。而现在,是一个生活在成年人苛刻评价体系之下的小学四年级的小姑娘,她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她没有能力抵御灌输、她没有能力抵抗压力。更何况,一个小姑娘坚持不说谎,不能保证所有小姑娘坚持不说谎,总能找到一个小姑娘顶不住压力在镜头面前说谎。  在被堕落的社会价值毒害、被暴力的教育制度残害、被“正面”的宣传体系利用之后,小姑娘的悲剧还没有结束,她又不幸地沦为这个压抑的社会中随时爆发的网络暴民的泄愤目标,一些网民显出下流、无耻和恶心的嘴脸,让任何良知尚存的人都感到无法容忍。在这一连串的受害过程中,一直到最残忍最可耻的最后一步,才有人站出来为小姑娘辩护,试图保护她。而在此之前,在一切残忍的罪行发生之前,这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和其他无数未成年人一样,暴露在、生长在一个潜伏着恶意的环境里,甚至没有人意识到那些恶意的存在。现在,在这个彻底的未成年人受害者面前,这个社会应该感到无地自容,不知道谁还能有颜面站出来对她说一句,小姑娘,对不起,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转自:1、我们的教育家在哪里? 12:05, , 2338 字, 1/129, 收藏 | 引用&&&&&&& &&&&&& 自从到了教育在线论坛,就不断看到各种各样的好帖子,不断被感动,几乎都是教育一线老师的作品,都是他们的教育实录,鲜活、生动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心和教育的执着。这也是教育在线上倡导的理念,从小事做起,不讲大的道理。这种深入田野的精神的确让人敬佩,看到语文老师们为了一节课一个环节的处理而争论,为了一个问题的设置而不断思考,真的很让人敬佩。也为我们老师读书的精神所打动,在做班主任的紧张工作中,还有那么多老师喜欢亲近文学,刚刚看完《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后面部分是薛瑞萍读书的随笔,写得真好,读得真深。&&&&& 可是现在中国的教师先天不足,他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系统的教育,虽然那时候比现在宽松得多,很多教师能够通过读书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中文底子,但是我们教师的视野,理论水平,对其他学科的了解,都欠缺了太多。所以总是感觉很少看到那种视野很宽广的老师。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爱心更离不看对教育的热情,但是不能够不承认,那些教育明星包括那些在教育在线上成长起来的教育新星。每一个都不仅仅是机遇和环境所造就的,都有深厚的学养在支撑他们发展。这种支撑能够有多大,很可能就决定了他们能够走多远。&&&& 可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却很少做形而上的思考,很少去想教育后面的东西。教育是个体的拯救,真正的教育总是隐藏在鲜活的案例中,但是同时教育也是有自身规律的,不然就只能有优秀的教师,而不会有教育家了。&&&&&&& 现在来谈教育家还太奢侈了吧。我们连教育的最常态都还达不到啊,教育常识都不能普及,谈教育理论有必要吗?记者问陈丹青,你怎么看中国的教育,他说中国有教育吗?中国只有考试吧!在一个没有教育的地方,能够有几个好教师就应该知足了。不过看了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和他一起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那是美国最好的教育学府,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都是哥大的毕业生,杜威在那里当老师,那里是在培养真正的教育家啊。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有自己的哥大,能够有自己的教育家。&&&&&&&&&&&&&&&& &2、政治家难,教育家更难(修改版本) 22:58, 林剑, 5402 字, 0/94, 原创 | 引用&& &&&&& 有人说作为一名政治家难,但我却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家更难。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呢?就拿孔子来说,虽然我一向都不怎么读论语,但我从不否认孔子是中国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教育家。&&&&&& 正如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道理一样,我从来不会因为孔子的伟大去吹捧他的伟大,但孔子真的是很伟大。因为他的教育思想跨越了时空,更跨越了国界。要知道,一个人若想超越自己的时代散发出一种闪烁的光辉,靠的不仅是自己的智慧,更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可这样的古人,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呢?&&& & 因此,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而几千年来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就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可孔子为什么只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却不能成为卓越的政治家呢?其实我们只要来看一段孔子对管仲评论的话就可以知道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上述这段话,是孔子批评管仲气量小的话。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段话一下,就会发现作为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无论是在哪一种时代环境,他都是一种说道理的教化方式,但这也教育家的一种政治教育化理想表现。因此,周遭的嫉妒并不是影响孔子成为政治家的关键所在,其实气量才是影响影响他真正成为政治家的关键所在。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说孔子没有气量,只是说孔子缺乏一种真正的政治气量。&&&&&& 与孔子相比,真正成功的政治家不会这样做,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环境下,他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因此出色的政治家可以是教育家,但杰出的教育却不一定是成功的政治教家。同样,政治家成功方式的可以适合教育,但教育家成功的教化方式并不一定适合任何时候的残酷政治斗争。在这一点上,管仲他比孔子聪明,所以他在政治上成功了,而孔子没有。&&&&& 作为政治家来说,他们跟纯粹为了当官的政客完全不一样;因为政治家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心一定会感怀天下,但政客在政治上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当官,为了个人私利;因此,政客每个时代处处都可见,可杰出的政治家却很难看得见。说穿了,政治家可能都是一些仰望星空的孤独者,如,远的有商鞅、管仲、诸葛亮,曹操等人,近的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 但教育家不一样的,他们并不是孤独的,如,孔子一生任何时候都有学生追随,这就是教育家跟政治家一种最大的不同。因此成功的教育家有人追随,但成功的政治家未必有人追随。&&&&&&& 作为教育家,他要想真正成功,就必须要在品德上有所成功,如,在一生循规蹈矩,讲究言行一致的孔子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在道德礼仪上的孔子简直就是一种圣人式楷模。或许我们有时候会嘲笑他的迂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一生是言行一致的人生。因为作为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他人的同时,又不断在自我教育升华,所以注定这样的人是高尚的。但真正成功的政治家不需要这样,也不一定会这样,如曹操。&&&& 政治家,他拥有的是教育家永远都不能拥有的东西。因为一个人若想成为真正的政治家,他需要的不仅是坚忍的毅力,而且伟大的胸怀是必不可少的,如,王安石、曹操、范仲淹,曾国潘等人,他们都拥有一种常人不能及的宽容,但他们拥有的宽容并不是针对每个人。虽然那是一种“进可成为退,退可以成为进”的胸怀。可有时候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天下,面对异己的时候,他们的宽容也会变一种不宽容。因为步入政治旋涡的政治家,注定一生都要处于一种斗争状态。&&& &可教育家不一样,他们不需要排除异己,不需要斗争,所以他们拥有的宽容是一种真正的兼容,如,蔡元培。另外政治是残酷的,但教育却是可以快乐的,这就是教育跟政治的最大区别。说实话,真正杰出的教育家自始至终一定是君子,但真正杰出的政治家却有时候却不一定是君子,如曹操。比如孔子,他注重的礼法,正如他注重自己人生的言行一样,永远都是在追求一致。&&& 相对教育家来说,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为了换取别人的信服,他们可以牺牲嘴巴上说的,但教育家却不能牺牲,因为他们如果没有了言行一致的品德,那么他们就无法教育他人,别人就无法再信服他们的思想。或许,这就是教育家和政治家最大的分别吧!&&& &同样与教育家不同的是,政治家即使遭受挫折,他们一定也会心怀抱负,甚至甘于一时的忍耐。古往今来无数例子都告诉了我们,其实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必要时候的忍耐是永远不可少的,如,“五l大夫”百里奚。就此,我们可以知道,政治家的艰辛之路与教育家散播思想的辛苦完全是两回事。 &&& 教育家跟政治家拥有同样的东西――理想,可教育家的理想却可以放在书本上,但政治家的理想必须活在现实里,所以政治家为了理想,有时候他们必须不断在残酷现实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相反,教育家他们在平凡的人生耕耘中,哪怕是平淡的生活,淡泊名利的他们一样可以表现自己的本色来。因为教育家依靠思想去影响人,但政治家却依靠理想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应该说,两者都是伟大的,但我认为成为一名政治家不容易,可成为一名教育家更难。&&& 因此作为一名政治家难,其实作为一名教育家更难。&3、教育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22:52, 黄良师 推荐, 5099 字, 0/106, 收藏 | 引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当代到底有没有教育家?如何打造新时期的教育家?记者就这些话题采访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  中国当代难道就没有教育家?  “我们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2.5亿学生啊,难道就没有教育家?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啊,而且我认为也与事实不符。”谈及当代教育家的话题,顾明远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一说起教育家,人们就会想到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先后有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等,而西方也有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不少大教育家。到了当代,在一些人看来,好像只有西方有教育家,像布鲁纳、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等,而中国似乎没有。”顾明远这样说。  为什么大家觉得当代还没有出现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呢?顾明远分析说,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们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不注意总结经验;有少数人虽有创新实验,也总结过经验,提出过一些自己的教育见解,但还不成体系。而另一类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他们大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很少参与教育实践,因此虽有许多科研成果,但缺少实验的支撑,实践的检验,他们的理论还不能影响我国教育的全局。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了,要求太严了。要求既有理论体系,又能影响全局的才能算得上教育家。其实对教育家的要求不一定要那么严格、全面。能够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工作,以自己的道德文章培养许多人才的就应是教育家。”  顾明远举例说,像北师大的启功先生,大家都公认他是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是他们并非是教育理论家。基础教育界也有许多教育家,如吕型伟、霍懋征、李吉林、朱正威等,都是当代的教育家。  在有些人看来,当今社会称其为“家”的可太多了:歌唱得好就是歌唱家或者艺术家;凡是写文章的都可以叫作家、办个厂子就可以称企业家,我们身边那么多优秀的教师自然就是教育家了!对此顾明远明确表示,“从事什么工作就是什么家?这种要求又低了。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称得上教育家。如果大家都叫教育家,也就没有教育家了!”  是不是在艰难的时代才能出著名的教育家或者各种名家呢?顾明远认为,在艰难的时代,往往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社会环境较差,所以整个文化教育的队伍很小,有几个出类拔萃的教育家,就容易脱颖而出;另外,在解放前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可能有许多有思想的教育家不为人知,而像蔡元培、张伯苓等大学校长,身处高位,容易被大众所认识;到了解放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对教育也很重视,教师只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就是了,用不着像解放前那样逆潮流而动。因此,在和平时期有更多的教育家,但又不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家。  中国教育家既要有中国文化的根,还要有国际文化视野  “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提及教育家的标准,顾明远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近些年来我国不少优秀教师开始进行教育实验,提出自己的理论;也有不少理论工作者走进学校开展实验,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未来的教育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他这样说。  “中国教育家尤其需要有两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国文化的根,一是国际文化的视野。”顾明远强调。他解释说,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教育家必须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坚持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学相长”,重视人格素养,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学生;二是教育家要有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经验,讲民主、讲科学,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还想强调一下,有一些教师,甚至是特级教师了,但一接触,给人感觉有一种傲气,对学生严厉而不亲切,没有亲和的教育家的气质。教育家不是完人,不能求全责备,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是必不可少的。”顾明远说。  教育家是工作的结果,不是自封的  提到教育家办学这个话题,我们常常听到不少校长的感慨:“中国校长实在太难当了!”难怪呢,大学校长每天忙于大量的行政事务、文山会海,有的自己还要带若干研究生;中小学校长不是愁办学经费,就是担心安全问题、“升学率”的压力,等等,用于教育教学的精力非常有限,更何谈“教育家办学”呢?  “其实现在的校长干着许多不应该干的事。”顾明远认为,大学校长主要是要出办学的思想,网罗人才。国外的校长还要筹措经费,但一般由一名副校长专职承担。校长应该关心学科发展的前沿,但没有必要自己去搞科研,更不应该带许多研究生,应把全部精力用在发展学校上。至于中小学校长应该把精力放到教学上,放到课堂上,要经常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帮助教师发展,因此他应是教学能手。校长还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我反对把学校办得过大。中小学最大的学生规模最好是一千人左右,那种五千人、上万人的学校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顾明远特别强调。  在一些年轻教师看来,教育家就是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对此,顾明远明确表示:“教育家不是教师的终极目标。教师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能个个成才,个个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教育家是工作的结果,不是自封的,是作出成绩以后被社会所承认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努力掌握教育规律,自如地运用教育技能,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喜欢你,崇拜你。教育家吕型伟有3句话: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这就是年轻教师要规划的职业生涯。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就照亮了自己!”  教育家的产生需要肥沃的土壤  教育家的锻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土壤、阳光和水分。尤其是要造就一大批而非极少数的教育家,应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顾明远认为,中国需要教育家,呼唤教育家。但同时需要为教育家的出现创造有利的环境。“全社会都要切实地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像尊重科学家那样尊重教育家。”他特别强调,要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让全社会都了解。在他看来,我国有许多优秀教师,既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又钻研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出过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观点,但没有被大家所了解和重视,因此也就说不上是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为广大教师所公认的教育家。尽管也评选模范教师、先进教师,但只看重和宣传他们的教学质量、思想品德,很少总结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缺乏应有的高度。包括评选特级教师,也都是从教学水平来衡量,有些地方还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对教师文化修养、教育思想的全面评价。  顾明远还提出,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钻研教育理论,提高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要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样的大环境才有助于培养和锻造一大批教育家。”顾明远这样说。(本报记者 续梅)《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 &4、尽快建立本土教育家队伍 18:25, 闽教书香, 565 字, 8/164, 原创 | 引用 &&&& 当初甫听李迅校长言及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这本书稿,是在省实验小学校庆的现场。马上想到应该由我们社出版而不能流入华东师大社或其他什么出版社,于是马上联系与日亮老师有特殊关系的成知辛(他是我们的一个编辑室主任,因为博识强记,人称“辛老”),责成他无论如何要把书稿争取到。现在想来,颇有些自得,这个决定是何等的正确!这就是作为一个编辑的职业心态――一种被我们的前辈们称之为快乐的情绪体验,也是我们这些人在愈来愈找不到位置的处境中得以苦中作乐的内心感受。在我看来,福建的名师,我们本省的出版社不去争取,而别省外的出版社争取去了,简直就是太丢面子的事,甚至是耻辱了。当初只是上面提到的那种潜意识里的朴素的情感。当然也有早就在脑子里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收集和总结本省名师教学教育思想,建立本土教育家资源库。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出版社,就应该为建立和宏扬本土教育家做出贡献,应该有意识地从总结名师经验,挖掘学科教育思想精髓,建立本土优秀的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逐渐把本土教育家思想宝库建立起来。近年来,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在做积累工作。除了出版了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还出版了孙绍振老师的《孙绍振如是解读经典》,以及一批年轻老师总结自己语文教学经验的“生命化探索从书”。这个工作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也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支持。&&&&&&&&&&&&&&& &5、教书匠与教育家 23:59, 王强斐(晓飞), 1615 字, 4/121, 原创 | 引用&&&&& 只要你相信自己的一只鹰,就不要过于在乎母鸡的嚷叫。不论鸡叫如何响亮,也只限于地面和屋檐上飞。然而真正的鹰则会翱翔蓝天,展翅高飞。 &&&&& 教书匠与教育家&&&&& 海南省洋浦中学& 王强斐&&&&&& 如果譬喻,教书匠就是水泥工,而教育家则为设计师。前者只会抹墙,后者能造大厦。&&&&& 水泥工常常藐视设计师,说他们只会空想。殊不知多少大楼都在他们手下蓝图跃纸为真。&&&&& 一个只啃着一本课本和一本教参的教师,就是教书匠。永远都带着一股老木般浑重的匠气。只有那些阅读不辍,思想更新,执着于责任与梦想的人,才可能成为“师”和“家”。&&&&& 水泥工常常会不服气于设计师的待遇,说什么一样的时间却报酬相差甚远。殊不知这时间的价值也会因人自身的价值而变化。&&&&&& 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坦途。如果畏惧,如果人言止步,没有主见,没有梦想,就无法实现超越。&&&&&& 只要你相信自己的一只鹰,就不要过于在乎母鸡的嚷叫。不论鸡叫如何响亮,也只限于地面和屋檐上飞。然而真正的鹰则会翱翔蓝天,展翅高飞。&&&&&& 如果教书只是把学生驯服成没有自由的“猪”和“鸡”,则是教育的悲哀。只有为学生的起飞搭建思想的天空,才能有更多的“鹰”出现。&&&&&& 在这一点上,诺贝尔奖没有原汁原味的中国人就说明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之缺乏。&&&&& 在这一点上,也应验了那一句话:有什么样的土壤,就有什么样的植物。不管是对于草还是对于花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热切着呼唤更多的大师和学者出现!深夜于笔墨书斋&&&&&&&&&&&&&&&&& &6、大学校长应该是一流的教育家――与陈平原教授商榷 10:13, 魏伯河, 2545 字, 0/110, 原创 | 引用&7、南京首评“基础教育专家”的启示:时代呼唤更多的教育家 10:42, , 2132 字, 0/93, 原创 | 引用南京首评“基础教育专家”的启示:时代呼唤更多的教育家来源:新华日报&&&&& 近日一条消息引起省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南京市教育局首次授予16位对南京教育贡献突出、卓有影响的教育工作者“南京基础教育专家”称号。此举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在省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 缘何评选“基础教育专家”?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告诉记者,南京历来文教昌明、名师荟萃,“五四”以后又诞生了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斯霞等一代大家。我们在编修《南京教育史》的时候发现,近几十年来南京基础教育界出现了不少在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教育思想和教育著述颇丰的“领军人物”,他们堪称“当代南京教育家”。同时,南京正在建设“全国重要科教中心”、“教育名城”,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大批真正的名师,而名师的成长需要平台,期待制度的创新。&&&&& &“16位‘基础教育专家’的出炉经过了严谨而苛刻的评选,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多。”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介绍,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首先由南京市教育局人事处提供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名单,南京市史志办公室提供教育名人名单,二者结合起来确定了200多个初步人选。然后按照四个标准来遴选:必须是特级教师或者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有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高质量论著;教育、教学或教学管理方面有重大贡献;在行业内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四条标准筛选出了60人,再向教育部门、直属单位和学校以及权威人士等多方征求意见,留下了20人。最后由专家逐一甄选,确定了16位上榜人选。他们中有4人正在岗,有12人已离开岗位,但仍在继续关注教育,用新的方式为教育贡献力量。&&&&& &“我们的评选其实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学术地位、影响力是否具有不可比性。只要能被别人比下来,就不上榜。”徐传德说。比如,已经90高龄的朱刚老先生,曾筹建全国第一家职业大学、创建全国第一家正规民办大学;原南京市教育局局长罗炳权,他在20年前的著作对现在初中教学改革仍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数学教师孙丽谷的经验,对全国小学数学教研、教改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幼教工作者陈国强对幼儿园综合课程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20多年扎根农村的杨瑞清,把农村小学校当作大教育来办,为乡村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 “他们确实都是出类拔萃的,当前非常需要这样的‘领军人物’以他们杰出的专业水准引领教育的改革发展。”徐传德表示,“同时,我们的评选也发出这样的信号:我们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人成名成家。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有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精神,用先进的理念、独特的方法来育人,在各自领域内成为专家。”他透露,南京今后将加快实施“教育家成长计划”,初步打算3年评选一次“基础教育专家”,以促进更多优秀教育工作者成长为新生代教育家。&&&& 国家督学、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成尚荣,对南京评出“基础教育专家”击节称赞:“这实际上在启发我们,基础教育领域内不乏教育专家,中小学是产生教育家的肥沃土壤,教育家不仅可以诞生在研究机构、大学校园里,还会更多地诞生在中小学课堂。”他认为,社会上有好多“家”,比如艺术家、歌唱家、书法家、作家等,但教育界的“家”少,因为大家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其实,教育界应该理直气壮,那些学术水准高、真正优秀且得到公认的就可以称为“教育家”。“南京的做法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让教师们看到自身的价值、自己的未来,激励他们坚守校园、坚守讲台,相信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家。”&&&&&& “首次评出的‘基础教育专家’确实都是教育界公认的精英,他们有思想、有业绩,为南京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教师们学习的榜样。”南京三中吕天纵校长表示,这些专家的内涵其实相当丰富,像王栋生等人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应该对他们加强宣传。&&&&&& 长江路小学宋红斌校长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代一代传承的,这次入选的教育界老前辈,可能有的年轻老师已经不知道他们,也许他们会被遗忘。而他们入选“教育家”,是在一线教师中树立了新偶像,对教育的传承、后辈的激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让这些专家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效用。”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喻旭初建议,可以组织他们分批到基层开讲座或座谈会,传授各自的教育理念、教育感悟,让他们的人格魅力、教学特长为更多人受用。&&&&&& 今年44岁的杨瑞清是16位“基础教育专家”中年纪最轻者。他认为,时代呼唤更多教育家的出现,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甚至可以说:“不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尽管你只带一个班,但几十个孩子的成长就寄托在你的身上;尽管你最终可能不会被评为“教育家”,但每个人都应该以当教育家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怀着教育家的使命感来做事情,力争成为一名好教师。&8、“应试”专家算不上教育家&&&&&&&&&&&&&&&&&&&&&&&&&&&&
14:52, 书生哥哥, 2877 字, 0/166, 收藏 | 引用&&&&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倡教育家办学”,这体现了中国国家总理对教育的关注。此前《光明日报》2月7日有一篇《“教育家”争议:当代中国缺失教育家?》这一篇文章说到“当代中国是否缺失教育家”时的回答说:“这是一个很难用‘是’或者‘不是’来作判断性回答的问题。”&&&&& “教育家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谈到当前教育家的任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斩钉截铁,“中国当前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应试教育问题、教育的民主公平问题、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全问题等,这些都亟需当代教育家去努力解决。教育家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我们最需要能够正视中国自己的问题,克服中国自己的困难,形成能够解决中国自己问题的教育家。”&&&&&& 笔者以为朱小蔓的这一段讲话讲得非常精彩,如果说这个问题很难判断,在我看来至少中国的“应试”专家算不上教育家。“应试”也算不上是完整的教育,由于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应试”仅仅是在做这种准备,是进行选拔前的准备,一个国家的教育决不能陷入为了选拔而选拔。&&&&& 什么是教育?现在变得非常模糊,而且非常功利。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概括的:1.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2.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的诠释也非常有价值,例如《说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这里的对教育理解不仅是一个知识本领的传授,而且涉及到如何做人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方针是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理念的方针,这个方针崇尚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 今天“应试”专家非常吃香,是一批专门解读考试范围、题型的专家,而且也是这些人统治着中国的基础教育。&&&&& 有许多人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感觉良好,为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唱赞歌,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一些并不了解实情的国外的教育学者都有这样的看法。笔者认为中国每年高考的优秀者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确实是一流的,这些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毋庸置疑这些孩子都是优秀的学生。但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与道德面貌就要另当别论了。&&&&&& 孔子是中国的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温故知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关键是要能够“知新”,这样就能够有创新。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是说“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然而在“应试”专家演绎之下许多学生“练习”的负担沉重不堪,成了做习题的机器,甚至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如此的“应试”能是完整的教育吗?&&&&& 如果说今天的学生的创造性是被“应试”扼杀了,那么我以为中国的教育家是被“应试”专家所取代了,这是中国教育悲哀的一面。现在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几乎都是“应试”专家,从中学校长到教育局长,几乎都是“应试”的行家里手。&&&&& 每年“应试”专家的高考大纲解读专场的一票难求以及这些专家的巨额出场费都足以说明这种“应试”专家已经成为社会需求的一种商品。执著宣传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学者,你对教育的建树再深都不能给当今学子在高考中增加分数。因此有人说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是糊弄人的,是一个谎言。我说这是“应试”专家糊弄了素质教育,这种专家越多,素质教育就会被糊弄得越糟糕。以至于家长们迷信高考分数,而不信素质教育。&&&&& 昨天看到一篇帖文说: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到中国。结果双方的结论都几乎是一致的,中国的基础教育预示着中国的发展会很快超过美国。但25年过去之后现实证明两国的专家都预言错了,因此中国的“应试”教育并不那样光明。&&&&& 我并不反对高考,而是认为高考不必搞“大手术”。今天《人民日报》第11版有一篇文章:《专家:高考制度须完善 但决不能轻言废除》,文章说:“自恢复高考以来,各种褒贬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恢复高考30年的今天,有人认为‘高考不改革,教育无宁日’;有人甚至提出‘废除高考’;也有人主张高考不必搞‘大手术’。”&&&&& 我虽反对应试教育,但我一直主张高考不必搞“大手术”。因为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高考基本是趋于成熟。这些年来教育学者讨论也认为基础教育后的选拔现阶段没有一个办法能替代现在的高考。为什么对一个基本成熟的制度总是热衷于折腾来又折腾去?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个制度是十全十美的,高考制度无论你如何去改,总会出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纵观这眼花缭乱的改革方案似乎都是要避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从而实施素质教育。但细细看看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把一个高考制度搞得如此复杂,并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结果是只会加重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只会减低对学生素质预期的要求。&&&& 如果高考必须实行改革,这种改革不能由“应试”专家把持,而是应由教育家操刀,结果如何就看中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推行得怎样?就看中国的教育公平究竟实现得怎样?&&&&&&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必然要面临两个问题。如果“应试”教育既不能实现培养人的目标,而且又破坏了教育公平,那么这些“应试”专家贻害一个国家教育就必然会遭到抨击。&&&&&& “提倡教育家办学”就是呼唤让教育走进素质教育,走进教育兴国,走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昌盛。教育一定要把握培养人的方向,教育一定要实现公平,教育一定要实现“提倡教育家办学”。&9、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家?&&&&&&&&&&&&&&&&&&&&&&&&&&&&
10:57, 光明日报, 3792 字, 0/388, 原创 | 引用1、教学中如何用好启发式教学 12:32, 雪花飘飘, 1953 字, 0/18, 原创 | 引用 &&&& 启发式教学包括置疑启发、直观启发、练习辅导启发、目的启发、对比启发和想象启发等多种方式。因此,启发式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需要教师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来实施。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此谈谈我们的点滴体会。&&&&&& 教学中如何用好启发式教学&&&&&& 教学法可概括为启发式和注入式。启发式教学是人们一致赞赏而提倡的教学方式。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启发”一词就是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衍化而来的。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认为: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启发、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该教学方法要求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对象,而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可亲的态度,丰富的经验和灵活而又经过周密设计的教学方法来展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把这种精神贯穿到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均可属于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包括置疑启发、直观启发、练习辅导启发、目的启发、对比启发和想象启发等多种方式。因此,启发式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需要教师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来实施。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此谈谈我们的点滴体会。&一、努力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听清、听懂、听深&&&&&& &&&&&&& 听清:就是要求教师讲课的吐词要清楚流畅,语句要简练通俗易懂,语调要有抑扬顿挫,速度要有快有慢,并极力剔除口语中的“半句语”,“恩”,“啊”,“唉”,“这个”,“那个”等等。教师如果吐词不清,必然引起学生精力涣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言是一名优秀教师起码的基本功。&&&&& 听懂:听清不等于完全听懂,教师讲的词句学生都听清楚了,但对其意思却不等于完全理解,听不懂必然产生不想听,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过去我们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只是单纯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课后有些同学反映效果不佳,对我们讲的词句都听清楚了,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却理解得不深不透,产生抽象难学的思想。后来我们改成了同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涂色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使学生听懂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听深:是在听清、听懂的基础上使学生更深化已学的知识,学会探索思考新问题,把已学的基础知识作为钥匙,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目的。要达到“举一反三”,教师首先要把“一”明确起来,要把“一”归纳设计好,要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一”,也才能引导学生学会逻辑推理,举一反三。比如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表面积的概念,课后我们还组织了学生给不规则物体找表面积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迁移和分析能力。&二、在启发式教学中巧妙提问&&&&&&&&&&&&&&&&&&&&&&&&&&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不宜过深难答,也不宜过浅而不假思索,每个问题应当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自己看着课题质疑,最后师生共同筛选质了三个疑:1. 圆周长的概念是什么?2.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什么?3. 圆周长公式如何应用?这样通过与学生商讨,很快把老师的教学要求转换成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并由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学习激情,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 边提问,边诱导。提问时不要紧逼直追的一个接一个地问下去,不能认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育。我们曾了解过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应,他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深知提问是启发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又害怕回答问题,怕答得不对丢“面子”。这种矛盾的对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是转化矛盾的主导者,因此在提问时要求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对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的学生要诱导,要多鼓励,而不是批评指责。这样,可解除学生害怕提问的顾虑,变厌烦为喜欢,既促进教与学的思想统一,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好、学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课堂教学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实施教学。&&&&&&& 当然,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灵丹妙药”,运用恰当,可使教与学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相反,则会“启而不发”,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而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只看形式,关键要看其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2、启发式教学应树立七种意识&&&&&&&&&&&&&&&&&&
11:46, 张文华著,淼淼 荐, 1668 字, 0/19, 收藏 | 引用启发式教学做为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教育理念,当今实施,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树立七种意识1.情感意识。启发式教学旨在启人心智,需要师生的情感投入。教师情感意识体现在对职业的珍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其特有的情感力度移情于学生,从而使师生情感形成“共振”。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性,求知欲的催化剂,是启发的根本前提。2.特长意识。教师在“启”,学生在“发”,教师应认真分析自己“启”之长,洞察学生“发”之长,才能优化组合,制定启发的策略。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前提。3.目标意识。除了完成知识、能力、情感、操作目标外,还要完成“学法”目标,根据大纲、教材、师生的实际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法系列,使训练沉积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方向和归宿。4.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剂,启发总是针对问题而言的。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问题,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焦为牵动教学的敏感区。解决问题,教师应抓住“愤悱”之机,巧设思维支点,或引导学生读书,或类比旧知识,或联系生活经验,使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巧“启”之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5.形象意识。形象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形象”,可以是师生间语言的生动描述,也可以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理解形象、传达形象、实验操作的形象,摒弃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6.模式意识。“教学有法”,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模式。启发式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注重模式建立,使启发的全过程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发挥其较强的整体模式综合效应。7.创新意识。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应有不同的正确理解和处理,启发式教学最忌刻板,而崇尚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常用常新。创新,应成为启发式教学最高的审美追求。摘自“语文天地网”&3、走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 (张永谊 )&&&&&&&&&&&&&&&&&&&&&&&
12:56, 特级教师家园 , 3919 字, 0/159, 原创 | 引用&&&&&& 教师一言堂的“满堂灌”教学,在一片讨伐声中被驱逐出课堂,代之而起的启发式教学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阵地。课堂教学走出了单向传输的封闭状态,进入师生交互的新境界。学生学习也由接受性学习,发展到了交互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终极旨在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和体验,并从中学会思维、探究、发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能从实质上把握“启发”的目的,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启发”的着眼点还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达不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目的。很多老师把启发式教学逐渐变成向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靠拢,成了师生间的“谜底”竞猜。课堂教学的程序,变成了一个个“圈套”,一个个“陷阱”,学生在老师的劝诱、拉拢,甚至胁迫之下,进入“圈套”,掉入“陷阱”,寻找到预设的答案,便是教学的成功。联系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启发式教学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法置于二十一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这个大背景上展开思考,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 首先,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现代教学家陶行知就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的主张。他指出,教育首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要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加强创造力培养。二十一世纪,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将“创造教育”提到了战略高度,无论是美国的《2000年美国教育》,还是日本的“21世纪教育目标模式”,都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创造力是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筹做好培养选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