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衬托对比性新闻材料背景材料的例子

新闻采编实务讲义_甜梦文库
新闻采编实务讲义
第一章 新闻报道 一、新闻的定义 1、中国新闻界的前辈陆定一在 1943 年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事实+报道 ①“新近发生的事实”表明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②新闻要新:新闻发生时间和报道时间之间的时间差越小越好。 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事实意思要新,应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 ③新闻报道中的“报”字是“告知、报告”的意思,体现了人的传播活动,其中隐含了传播者 对事实的选择和判断。道:导、向导、引导的意思。 2、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的信息说,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 二、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1、新闻本源:新闻本源就是产生新闻的根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2、新闻根据: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 ①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②新闻报道必须内容新鲜。③新闻要素要齐备:何人、何事、 何时、何地、何因、如何。④要适当地交待新闻来源。 3、“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含义 ①“让事实说话”,就是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歪曲加 工,更不能“合理想像”。 ②“让事实说话”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要着重描述事实,不要轻易做出结论。 ③“让事实说话”意味着对有争论的问题、事物,记者要全面了解,如实反映矛盾双方的意见 和情况,不能顾此失彼。 ④“让事实说话”,就要注意掌握事件的全过程,掌握各种关键的情节和有特点的细节,并把 这一切适当地组织到报道中去,使报道具体、充实、形象、可信。 ⑤说话:是指有目的地传递信息,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即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 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是,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传播的目的是说话,选择就 是在说话,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用事实说话的方法:a.选择典型事实说 b.通过具体描写现场情景 说话。c.运用背景材料说话。d.借助直接引语说话。1995 年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美发生一 起故意使用放射性物质使人中毒事件》。 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1、客观地叙述事实。2、要真实。记者所报道的事实,包括人名、地名、时间、地点、细节、 数字、引语等都必须真实、准确无误。记者对事实的说明、解释应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不能有任 何的曲解或掩饰。 3、要公正。4、要全面。5、要有正确的立场。6、要迅速及时。7、要针对读者的共同兴趣进行 报道,讲究报道的艺术和技巧。 四、新闻报道的新意识 1、竞争意识①媒介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已经进入市场竞争,由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 作为媒介的中坚力量的记者、编辑必须有竞争意识。②世界传媒巨头欲抢滩中国进入中国媒介市场 参与竞争。 a.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位于香港的华娱电视台 CETV 于 2002 年在广东省有线电视网中播出。 b.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的星空卫视 STAR 在广东有线电视网中播出一综艺频道。 ③要有受众意识;要迅速,真实;要抓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强化信息观念。 2、受众意识①受众的需求就是媒体生存的基础,新闻的采集、编辑、发布顾及并尊重受众。② 新闻媒介既反映舆论也引导舆论。 3、开放意识①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 并广泛影响到各国经济以外的各个领域。②新闻报道的被动影响媒体在国内外受众中的形象。 4、监督意识①监察环境、对官员及各种不良现象实行监督是新闻媒介推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极其 重要的功能。②2004 年 2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正式颁行。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1 1、消息的演变 ①19 世纪初诞生的近代中文报刊上新闻少,且以文章的形式出现。 ②随后出现的商业报刊《申报》、《新闻报》新闻受到重视,新闻要素齐全,已具消息的雏形。 ③1881 年天津到上海的有线电报线路敷设竣工。随后新闻专电出现,其中不再有空话和议论, 消息渐趋成熟。 ④“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新闻的写作方法被介绍到中国,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的《商报》、 《新闻报》、北京的《晨报》开始运用新闻导语,到 30 年代新闻导语已被各报普遍运用,开始出现 一些综合性消息。 另有一种说法:1925 年“五卅”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热血日报》上出现了综合消息。 一事一报的消息,适合快速传递新闻信息,适合报道突发事件,一般被称为动态消息。 2、通讯的演变 ①中国未有电信事业前,记者或通讯员采用书信的形式向报社传递外埠新闻、外国新闻,即通 信。 ②电报出现后,记者或通讯员一般先通过电报迅速报告新闻,然后用书信的形式对新闻作详细 报道,从而渐成为独立的新闻体裁。20 世纪 20 年代通信正式成为通讯。 ③中国早期的报纸上,以纪实性通讯与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到 20 世纪 40 年代,解放区的报刊 上出现大量的人物通讯。 50 年代随着经济建设的展开,工作通讯繁荣发展起来。 采访札记、记者见闻、人物专访是形式自由、活泼的通讯。 3、新闻特写的演变 ①“五四”运动以后报刊上出现“文艺通讯”,即较多地运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手法,具体 生动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 ②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的特写被介绍到我国。 我国运用了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新闻特写的概念,截取事物发展中一个有意义的片断,进行 再现式的描写,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精彩瞬间。 4、深度报道的兴起 ①西方新闻界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兴起了解释性新闻,不仅报道事实,而且分析事实,比客观报 道有深度,被称为深度报道。 ②20 世纪 80 年代深度报道的概念被介绍到我国。直到目前,在我国的新闻评奖中,如中国新 闻奖中并未设“深度报道”奖,只有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而没有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调查 性报道等西方新闻理论中深度报道的其他品类。 二、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 1、消息①动态消息 ②综合消息③经验消息④人物消息 2、通讯①事件通讯②人物通讯③工作通讯④概貌通讯 3、新闻特写 4、深度报道①解释性报道②述评新闻③预测性报道④调查性报道⑤系列报道、连续报道 三、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1、表现手法 ①消息:a.客观叙述的方法,而且要简练、明白、迅速。 b.不可能过多地描写,也不要滥发议论,抒情受到严格的限制。 ②通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都可用,以叙述为主。 ③新闻特写:叙述与细致的描写。 ④深度报道:品类很多,各类要求不同。 2、口吻与人称 消息、通讯多用第三人称,记者在报道中充当“隐身人”的角色,不直接在报道中出现,不 谈自己的行踪、感受。 访问记一般用第一人称,可反映自己的行踪,访问时的所见所闻,与被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现 场情况等。 3、结构布局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②通讯:顺序、倒序、插序 以纵向为主,纵横结合 并列式、纵深式2 第三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 消息的基本构成: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 一、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2、新闻标题的作用:对吸引、引导人们阅读新闻报道有重要作用。 3、新闻标题同其他文章标题的不同 ①新闻标题常常“一语破的”点明报道的精髓所在,让读者“一目了然”、“一见钟情”,而 文艺作品的标题含蓄。 ②消息标题侧重标出动态,也常常直陈其事。 通讯标题主题常为虚题,副题标出内容。 ③消息标题有多行题,结构复杂。 主标题: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字号大,位于显著位置,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和 观点。 引题:在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一般标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作用、意义等,对主标题进 行引导、说明、烘托或渲染。 副题:在主标题之后,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引题+主标题 主标题+副标题 引题+主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一行题时必须是实题) 4、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原则①要贴切传神②要具体明了③要简练生动 二、消息头 1、什么是消息头:报刊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新华社上海 7 月 20 日电”之类的字样,即为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2、消息头的种类 ①“讯”,主要是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②“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3、消息头的作用①使消息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体。②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③标明消息来 源,以利读者判断。④消息头表明新闻的发布单位,以明确责任,促使新闻单位谨慎对待每一条消 息,维护自家声誉。 三、新闻导语 1、什么是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 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①它是消息所特有的。 ②处于开头部位。③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结果、提要或高潮。 2、新闻导语担负的三项使命 ①以省俭的笔墨写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廊, 使读者一见此导语就知道消息主要传递何种新闻信息。 ②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消息的躯干部分要按此基调展开叙述,材料的取舍,笔墨 的轻重应以此为准绳。 ③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新闻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导语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①1844 年电磁电报发明,人们开始用电报发新闻。 ②1861 年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中,记者为了应对经常出现的电讯故障,把主要新闻事实写进新 闻报道的开头,此即为新闻导语的雏形。 ③第一代导语(或晒衣绳式导语) 1889 年 3 月 30 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发了一条长消息,将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何因、如何等 6 个最基本的要素写在消息的第一段,美联社总编辑、总经理维尔?E?斯 通将这条新闻导语树为写作典范,要求美联社的记者都这样写作。此后,“六要素”导语的报道形 式逐步得到美国报界和世界各国新闻工作者的认可。 第一代导语的长处:具体、完整。 缺点:内容太庞杂,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不那么深刻。 ④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导语)3 从新闻六要素中选取一两个最能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入新闻导语之中,使新闻 导语更加突出重点,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逐步兴起,风靡世界。 ⑤我国学者对新闻导语的研究及其在报刊上的运用 徐宝璜于 1919 年发表了《新闻学》称导语为“撮要”。 任白涛于 1922 年在《实用新闻学》中称导语为“冒头”。 邵飘萍在 1923 年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中称第一段为“大概之叙述”。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上海的《商报》、《新闻报》,北京的《晨报》的新闻报道中有了导语。 1943 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刘文怡撰写的《新闻导语》、《新闻导语的作法》,新华社向各地分 社提出了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4、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新闻要素。 ②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导语必须与主题相一致,导语里必须包含有反映主题的东西。 ③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时间要素 a.由近及远法。找一件最新的,时间要素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的由头(缘由、理由,可以作为 借口的事情)。 b.以记者新近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为由头。 c.以记者新近到现场采访的情景为由头。 d.以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具体事实的出现为由头。 ④要清晰、简明、生动 应改为:我国外交部今天就阿联外交部的一项声明和阿联驻华大使与中国副外长的谈话照会阿 联驻中国大使馆。 a.导语中要突出主要事实,少写附属事实或琐碎细节。 b.导语要实在而精炼,删去套话。 c.导语里人名、头衔不要太多。 d.导语中的单位名称、专用名词不能多。 ⑤要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的其余部分。 5、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①直叙式导语: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 广西南丹县大厂镇龙泉矿冶总厂下属拉甲坡锡矿于 7 月 17 日发生一起矿井灌水特大事故, 初步认定死亡 70 多人。为迅速查清事件真相,由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融荣率领的中央调查组一行 6 人 今日飞抵广西。 (《人民日报》2001 年 8 月 4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来自江西、安徽、贵州的王小君、王芳、马丽珍等 7 名外来务工人员侯选人,今天在义乌市大 陈镇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选举中,分别获得了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新一届镇人大代 表。 (《浙江日报》2001 年 12 月 8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今天,在这里朱F基宣布青藏铁路全线开工,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迎来“阅尽人间春色”的 历史一刻。 (《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 年 7 月 4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新华社北京 11 月 14 日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 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等决议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 堂胜利闭幕。 ②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 整篇消息的梗概。 此种导语适合内容较为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 概括时抽象的程度过高时,应该补充些实实在在的内容。 本报讯 积压在仙居县百货公司两年半的两千双女带鞋,和农民见面后,竟变成了畅销货。 本报讯 山西省大寨大队也不吃大锅饭了。今天,他们将 860 亩耕地全部分给 130 户农民承包, 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原来集体经营的一个煤窑、一座酱粉坊、3 台拖拉机、200 亩果园、800 亩山林,4 也全部承包给个人。 记者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近几年来,云南省在严厉打击贩毒的同时,帮助金三角地区实施“经 济替代”,逐步铲除毒源,在金三角的缅甸第四特区完全禁种罂粟成功,其他各区也已收到程度不 同的效果。 (《云南日报》2001 年 6 月 24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一位机床工不幸右手手指遭遇工伤,就医途中却又将断指遗落在出租车上。为了这截断指,昨 天下午 2 时 15 分,遍布申城的近 3000 辆出租车同时响应呼叫,积极寻找后,终于给几近绝望的不 幸者送去了断指再生的希望。 (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③对比式导语:导语中把现在的情景与过去比较,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情景比较,在比 较中突出消息的新闻价值。 合众国际社伦敦 5 月 20 日电 24 岁的冈萨雷斯去年在马德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现在却在 做零工,其中最好的工作是遛狗。 在银幕上饰演古代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位主角的范瑞娟和袁雪芬,都已建立起幸福的 家庭。在今年元旦新婚的范瑞娟的新房里,贴着大红喜字。 (《“梁山伯”结婚了》新华社上海 1957 年 1 月 8 日电) 新华社乌鲁木齐 1980 年 1 月 17 日电 本社记者顾月忠报道: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里,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 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山西交口县部分干部会同新闻记者和数百名群众, 近日挖出县领导数年前埋在县委大院里的 “镇 邪物”和“升官符”。记者今日获悉,山西省委领导就此作出指示要求严查。 (光明日报 2001 年 1 月 9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④描写式导语:以展示事物的形象或场景为主要特征。 本报讯 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他准备 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 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会”上栖息。 6 月 26 日,华北某地。在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中,3 架武装直升机蓦然临空,擦着苇尖燕子般掠 过水面,逼近岸边,又如鹰隼般几近垂直地跃起、俯冲、导弹、炮弹相继射出。“摧毁”目标后, 一个“U”形转弯,迅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华社北京 11 月 18 日电 一只十脚螃蟹被一位女神牢牢地踩着,女神手托一把利剑,双目 坚定地望向远方DD象征我国人民同癌症做斗争的战癌女神铜像今天在北京落成。 (《表现华夏儿女攻克癌症的决心 战癌女神铜像在京落成》) 本报讯 昨天,一尊 3.5 米高仿古青铜战癌女神塑像,傲然耸立在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广 场上。她身材修长、秀发如瀑,双手高擎智慧之剑,脚下一只巨型螃蟹(英文中螃蟹与癌症为同一 单词) (《战癌女神铜像昨揭幕》) 有些新闻事实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细节,在导语中能抓住一点绘声绘色 进行描写,给读者现场感和生动感,此为描写式导语。 a.要明确描写的目的是为生动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b.描写要简洁、传神。 c.要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矫饰。5 ⑤引语式导语:在导语中,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彩语言,表达消息的主要内容及记者的倾 向性。 本报讯 “啊,新娘子,让我亲亲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 七日下午访问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中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警告说,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激进的“公投制宪”计划将冲破大陆对其容 忍的极限,有引发战争的危险。 “请我吃三百,国家失三千,这样的事情做不得!”12 月 20 日,新晃征稽所所长蒲祖欢在接 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斩钉截铁。 a.所引用的话,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道主题。 b.所引用的话,必须精彩、生动,有新意,能吸引读者。 c.所引用的话必须忠于原意。 d.引语不要太长,要精辟。 e.一般先有引语,再介绍说话人的身份。 ⑥设问式导语:在消息开头提出某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这样的导语即设问式导 语。 本报讯 你知道怎样把黑夜变成白昼吗?一位科学家设想在月球上装反光镜,在夜间将太阳 光反射到地球上。估计只要在月球上安装 20 万平方米的反光镜,就可以使地球永远摆脱黑暗。 新华社北京 1987 年 6 月 15 日电(记者邹爱国、张严平)8 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 中央国 家机关有多少人迟到? 6 月 9 日到 12 日 8 时至 8 时 30 分,记者到中央国家机关 8 个部委门前作了一番观察,发现各 部委迟到人数最多的竟有 371 人,最少的也有 124 人。 圣诞节在哪儿过?记者近日在市民中调查时发现,一种价格不菲、被当作礼品赠送的圣诞夜消 费券,使不少人在圣诞节有了去处。 (《新疆日报》2002 年 12 月 24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a.要注意抓取读者有共同兴趣的问题。 b.要疑而问,注意针对性。 c.要自问自答。 d.一般不要连续设问,提两个以上的问题。 ⑦评论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此事作出画龙点睛式的评价,用以揭示其蕴含的因 果关系或现实意义。 多年来青蛙已经绝迹的北京市莲花河上游一带河区,如今在深夜又听到了阵阵蛙声。莲花河水 系管理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治理影片洗印污水取得的成果。 理想、情操、幸福,一直是青年们探索和谈论的人生主题。天津大学的许多教授、副教授以自 己的深切感受,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人生之旅,使理想、情操、幸福充满丰富而坚实的时代内容。 (《师生促膝谈心共探人生之路》新华社天津 1985 年 11 月 10 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 日在北京地坛医院与 3 位艾滋病患者握手攀谈,以此举表明中国政府与艾 滋病做斗争的决心,并号召社会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关爱。 (新华社 2003 年 12 月 1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瞄准实战练兵”的口号喊得如雷贯耳,然而演习场上“败字临头”,“红军”依然不能接受, 看来面子情结仍是“打赢”的大敌。1 月 4 日,率部扮演“蓝军”与“红军”部队进行了 8 场对抗 演习的“蓝军司令”、某装甲旅副旅长李启发,面对记者采访语惊四座:“‘红军’必胜的观念根 深蒂固, ‘蓝军’施威阻力重重,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在演习场上战胜对手,而是难破‘红 军’面子的重围!” (《战友报》2001 年 2 月 1 日,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6 6、导语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①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实质性内容:新闻事实或事实中的要点。领导人讲话则为其值得关注的部分。 [美联社雅典(1996)10 月 27 日电]希腊总统 25 日扬言,如果雅典申办 2004 年奥运会失败, 希腊将永不申办奥运会。 ②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a.将最新鲜的材料写入导语 “像矿工从大量沙子里筛选出一点点金子那样,记者把材料一点点过滤,以找出属于导语的那 一块金子。” 1997 年 4 月 9 日某新闻媒体报道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国际商会第 32 届世界大会上发表 讲话的消息,内容很多,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地位等,但重要而新鲜的信息是 “从今年到本世纪末的 4 年中,中国将向世界提供将近 7000 亿美元的市场??”未写进导语。 b.选择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写入导语。 将材料分解成若干独立的部分进行比较掂量。 例: 本报讯 在昨天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市农办主任白有光汇报了京郊北部山区严重受灾和抗灾斗 争情况。 不应是一般的工作程序──汇报情况,而应是灾情。 c.选择最有趣、最富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入导语。 本报讯(记者焱红)昨天下午,读者顾健向本报发来紧急传真:史小六,你为了逃避手术费, 竟然左臂伤口内带着引流条失踪了。请你立刻回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紧急治疗,否则,你 有感染截肢甚至丧命的危险。 ③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a.导语太长:淹没亮点,冲淡趣味,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 b.关键是明确报道主旨,抓住事件要害。 本报讯 欧洲大战昨天拂晓爆发! 纽约先驱论坛报 1939 年 9 月 20 日 美联社(1945 年)8 月 14 日电 日本投降了! 路透社达拉斯(1963)11 月 23 日电 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c.更加注重突出少数最有特点的要素。 [美联社法兰克福(1986)3 月 5 日电]日本航空公司为了让一名前往东京的奥地利人乘坐飞机, 不得不腾出一架波音 747 飞机头等舱中的 6 个座位。 《上飞机需用吊车的人》 ④力求优美生动 a.[路透社联合国(1971 年)10 月 25 日电]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 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 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 (《中国将进入联合国》) b.[美联社盐湖城(1998 年)6 月 14 日电]在盐湖城犹他爵士队主场,看迈克尔?乔丹如何投中 最后两球,从而以一分优势为公牛队夺取本赛季 NBA 总冠军,你不得不相信,天才就是天才! (《芝加哥公牛队再获 NBA 总冠军》) c.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农民企业家沈其南,举止潇洒地走进会客室,递给记者的名片不是一张, 而是三张。 (经济日报 1992 年 5 月 28 日《老外开始怕老 乡》) d.新华社北京(1990 年)11 月 30 日电 重庆川剧院昨晚以历史剧《孔雀胆》告别首都观众。 巴渝风情之大剧小戏晋京半月,公演 10 场,为此间人士所盛赞。 导语的美来自两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美; 二是讲究文采,语言美。 四、新闻躯干 1、消息中,导语之后,结尾之前的部分为新闻躯干。 ①称“正文”不妥:称躯干部分为正文,则把浓缩消息精华的导语排除在外了。 ②称“主体”不妥:主体即中心部分,在无导语的简讯中可以,在有导语的消息中,特别是倒 金字塔结构中最重要的事实在导语中,却被排出主体部分。7 ③称“新闻的展开部分”不妥,因为新闻背景,结尾也可归到“新闻的展开部分”。 2、新闻躯干的两大功能 ①解释和深化导语。对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新闻背景材料,使读者对 于新闻事件有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 ②补充新事实。补充新闻导语中未涉及的新闻内容,使新闻六要素得以完备,使读者对于报道 的主题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3、新闻躯干部分的写作要求 ①要围绕主题取材。 ②报道要具体、生动,能够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留疑问。 ③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 ④要讲究条理性。每一自然段说一层意思,段落要短,句子要简明。 五、新闻背景: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 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就是新闻背景。 1、广义的新闻背景 ①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 ②新闻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③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 对以上三种背景记者都必须了解和把握。 第一,不了解时代特点,记者就不能把握采访、写作的方向,无法写出有深度的报道;缺乏比 较也无法分辨哪些材料重要。 第二,新闻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必须写入新闻,以便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解 它的意义、价值。 第三,第三种背景对记者鉴别材料的真伪、判断事实的真相也必不可少。 第一和第三都不一定写入消息,但记者要了解。 2、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和作用 ①衬托对比性材料:一篇新闻的意义常常寓于当前情况与过去情况,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的比 较之中,将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过去的情况或彼一事物的情况写入新闻,以显示新闻的意义,此 材料即为衬托对比性的背景材料。 ②注释说明性材料 a.对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名词、术语、原因、条件和环境进行注解的材料叫注释说明性背景 材料。例: 斯芬克斯的胡子 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顺利启动 b.作用 有助于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可以暗示记者的观点 例:当里根总统正在宣扬自己使美国“走向经济复苏”的“政绩”的时候,美联社记者却让事 实说话,这个国家的失业率上周达到 10.1%??很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儿子也加入了失业队伍。 ③分析解释性材料 3、怎样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①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a.可以解释、烘托、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的内涵更加显豁。 b.有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提高新闻的价值。 c.能替代作者的议论,使新闻显得客观。 d.可传播知识,为报道增添情趣,增强可读性。 ②运用时应注意 a.新闻背景一定要紧扣报道主题或主要新闻事实,尽可能少而精,防止喧宾夺主。 b.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c.灵活穿插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材料在消息中的位置:导语中、躯干中、结尾中。 新闻背景材料多与少:可以独立成段,也可穿插于导语、躯干、结尾中。8 一般来说穿插的材料只是一两句话,有时是简单的句子成分。 4、新闻背景的分类及作用 ①以时间为条件的历史背景 即事物发展的历史以及它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例 1:解放日报 1982 年 1 月 19 日《同是 1 月 18 日》 18 日下午,上海市南市区民政局长、半淞园街道党委书记和里弄干部把棉花胎送到保屯里弄 73 岁的孤老太太叶阿四家里。老人因大小便失禁而时常弄湿棉胎。在寒流中得到崭新的棉胎,她激动 地说:“党和政府最关心我们孤老了!”1 月 18 日,南市区干部还深入街道里弄,检查防冻保暖工 作。 在岁暮残腊的日子里,人们也许不会忘记旧上海的悲惨往事。据 1949 年 1 月 18 日《新闻报》 刊登的一则消息说:气温平均在华氏 30 度(摄氏零下 1 度)以下,但贫民冻死者增多,一周内收尸 1300 具。 这两条消息记载着两个不同年代 1 月 18 日发生的事情。 今天, 人们在欢欢乐乐迎接春节的时候, 比一比,想一想,应该是有意义的。 ②以空间为条件的环境背景材料 即在报道新闻时,要交待主要新闻事实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在周围环境中所处的地位。或者 报道某地区、某事物“点”上的动态时,联系到“面”上情况,使受众便于点面结合地去全面认识 消息所报道的主体新闻事实及本质意义。 1984 年 1 月 29 日《江西日报》发表《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春节前来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栖息过冬的白鹤数量,超过 600 只,最多的一群有 409 只。这是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国际鹤类基金会所称目前全世界只有 320 只白 鹤的数量。” 此新闻事实放在全世界范围的环境背景中就显示出身价非凡了。 新华社 1956 年 5 月 28 日电《洱海点苍山脚下的蝶会》。 “蝴蝶泉”在大理县城郊,是洱海边民族地区著名胜景之一。据大理县志载:从前,“蝴蝶泉” 旁有一棵大树,春末夏初,树上开花,花形如蝴蝶,真蝴蝶和假蝴蝶联成一长串,从树顶倒挂到泉 面,五彩缤纷,蔚为奇观。 贵宾们的光临, 使这座距离中缅边界只有 50 公里的城市喜上加喜。 (以定语的形式出现的背景) 1979 年 9 月 22 日《解放军报》《直升飞机代替了马拉爬犁》 札玛纳什山边防站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四周是 1000 多米高的雪峰,夏有洪水阻隔,冬有大雪封 山,交通极为不便。每年 10 月下旬到来年 5 月,地面积雪,有时深达 1 米多,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 拉爬犁。往返山下一趟,就要用六七天时间,遇到暴风雪,交通完全中断。边防战士经常一个多月 看不到报纸和家信,整整一冬看不上电影,开会、出差、接送紧急病号都有很大困难?? (以段落的形式出现的背景) ③说明解释性的新闻背景材料 即对新闻事实进行一定的说明和注释。它主要对消息中受众感到生疏的内容:人、事、物的特 点、专业名词术语等进行说明、注释,以便于受众读懂消息。 《光明日报》1983 年 8 月 8 日《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厅”被搬上舞台》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曾侯乙墓“地下音乐厅”复活了。 5 年前的今天,在湖北省随县,发掘一个战国时期的古墓──曾侯乙墓,墓中有一间音乐殿堂, 秩序井然地陈列着稀世国宝,编钟以及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等 8 类古乐器,一 共 124 件。它们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制作精美,保存完好,是我国音乐史上空前的发现。这间音 乐殿堂,被我国的音乐界人士称为“地下音乐厅”。 《编钟乐舞》是湖北省歌舞团为这座“地下音乐厅”的复活而专门编排的一组历史歌舞。它以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九歌》和《九章》作为主要题材,同时吸收了湖北各地古老的民间音 乐与舞蹈素材,歌、乐、鼓、舞四位一体,再现了楚国的世态民风和楚人的祭祀、农事以及征战等 生活画面。 ④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a.新闻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独特原因,帮助受众全面、完整地理解消息所 报道的新闻事实,心服口服又正确接受消息所传播的新闻事实。 1981 年 8 月 5 日新华社对国外发消息《福建为重修鉴真陵提供的石料运往日本》9 第二段“福建省提供的石料出产于该省著名的石乡惠安镇,是一种可供建筑和雕刻使用的优质 石料”。 最后一段“鉴真是我国唐代高僧。他于公元 753 年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在宗教、 医学、工艺艺术、建筑等方面的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深为日、中两国人民所敬仰。因此,在重 修他的陵墓时,日本深本长老倡议采用中国的石料”。 b.新闻背景材料通过对比、说明,显示新闻事实的意义,突出和深化消息的主题。 新华社上海 1957 年 2 月 1 日电 报道上海初春遇到了罕见的严寒, 由于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措施, 多方救济,使上海市居民能安然度过严寒,从而反映出新社会的优越性。消息中穿插如下背景材料: “前天一夜风雪,昨晚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 1947 年 2 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 度》开头的两句。(有力地说明旧社会黑暗,新社会光明) c.新闻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新闻记者表明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倾向。 例:《谢胡自杀》 [新华社北京 1981 年 12 月 19 日电]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 12 月 18 日凌晨自杀死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 18 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中公布的。 这项公报说, 谢胡是在 “神 经失常”时自杀的。 在这以前, 阿通社在 12 月 17 日曾经发表谢胡 16 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 息。 谢胡自 1948 年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 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 终年 68 岁。 d.新闻背景材料用以注释新闻事实,能够发挥传播知识,引起受众兴趣的作用。 新华社 1959 年 8 月 17 日讯《一批昆虫工作者奔驰南北寻找灭蝗治虫途径》中关于“冬虫夏草” 的注释材料运用得好。 一种真菌(微生物)寄生在一种幼虫身上,虫子死后,在虫子的头部长出小草,这就是主治虚 症的中药“冬虫夏草”。 ⑤新闻背景材料的疏密 第一,适度:新闻背景材料在消息中的作用主要是烘托、说明新闻主题,是从属者。因此,新 闻背景材料的组织要服从于新闻事实,服从消息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该多则多,该少则少。应该用 最简洁、概括的文字,把事情交待清楚即可。有时为一段,有时为几句话,有时为一句话,一个词 组。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很好地运用新闻背景写消息的典型。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已全部为我解放”。 介绍背景从古到今,由远及近。 用历史材料烘托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的意义。 从解放战争中敌人“极重视南阳”突出了中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的重大意义并用事实说明蒋 军在走下坡路。 b.“去年 7 月??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新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材料的叙述──解放南阳的历史过程和南阳解放后的中原战局,人民解放 军在这个地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同蒋军走下坡路的对照。 c.“白崇禧经常说??不得不弃城逃窜”。 新闻背景材料回答了受众一个问题:为什么蒋军未经交战,即弃城而逃? d.“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南阳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后蒋军的情况及其必然下场(非背景材料)。 此消息除去导语和最后一段外,可以说全部都是背景材料,都为表现消息的主题思想和说明南 阳解放的意义服务。它的思想性强,主题深刻,要求它在穿插或运用背景材料时采取密得如此的手 法。同时,背景材料生动、有趣,能提高群众对它的兴味。 第二,适体: a.有的消息背景材料很疏,是一句话或几个字。 b.有的消息背景材料很密,在字数上超过新闻事实本身的字数。 c.不密不疏。 d.简讯一般不用背景材料。10 第四章 新闻结构形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的起源: 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电讯技术尚不过关,为了尽可能把新闻中主要内容抢先 发出去,聪明的记者尝试着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里, 最次要的放在消息的尾部,像倒置的金字塔。 2、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与一般记叙文结构对比) ①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 序。 ②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导语里。其他事实也是按先重后 轻的顺序来安排的。 ③它的导语一般采用“部分要素导语”。 ④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比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练。 ⑤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二段往往是第一段的具体化或补充,第三段又是上一段的 进一步补充。 《中国足球梦圆世界杯》 ①导语: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及评价 1:0 胜阿曼。 ②这一个决定出线的胜球是如何踢进的。 ③踢进后赛场情景:沸腾了。 ④这场比赛后的战绩:5 胜 1 平积 16 分。 ⑤5 胜 1 平具体胜谁平谁。 ⑥对此战绩郑梦准的评价。 ⑦米卢在新闻发布会上:董华“只是一小步”,重要一步。 ⑧连续20 年出线受挫。 ⑨瞻望。 3、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 ①突出了新闻性: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入导语并按重要程度安排段落顺序。 ②便于记者快速报道新闻:对新闻材料稍作分析即可。按重要顺序写作,不需要在谋篇布局上 多费心思即可成稿。 ③给读者和编辑带来方便。 4、倒金字塔结构的局限性 ①比较适用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非事件新闻,富有人情味或故事性的新闻 不太适宜。 ②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最忌互不联络,支离破碎,成一盘散沙。 二、时间顺序式结构(金字塔结构) 时间顺序结构的特点(又叫编年体式结构) ①事件的开端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发展就是消息的中间,事件结束,消息就收尾。 ②适合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 ③条理清晰,现场感强。 ④开头平淡,高潮在后,读者需读完全文,才能了解真相。 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梅里曼?史密斯《“我看见历史在爆炸??”》 三、悬念式结构(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结合的结构,双塔结构) 悬念式结构的特点及长处 ①消息的开头,即导语中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住读者,在以后的段落中基本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 ②开头富有吸引力且叙事条理清晰、完整,重点突出。 1998 年 7 月 22 日《南方日报》 《乘坐公车仓皇离险境 携带家眷入住招待所》 导语内容为事情的结果,在恩平抗洪斗争的紧急关头,个别领导干部携妻带子往邻近市的招待 所里跑,市纪委正抓紧查处。 导语以下部分从事情的开头一一写来。11 四、并列式结构及其他逻辑结构 1、并列式结构的特点 概括性导语,随后的几个自然段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并列关系。 2、并列式结构的长处 ①便于写作,只要有个提纲挈领的概括性导语,后面的内容展开是比较方便的。 ②特别适合于公报式新闻或经验性新闻。 3、原因结果式结构 4、点面式结构 五、新闻写作中结构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选择确定新闻结构形式。形式总是服务于内容的。 2、要统筹兼顾,上下贯通:新闻导语、躯干、背景都是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统筹兼顾,互 相呼应。一句话,一个段落放在哪里合适,都要斟酌。 行文讲究上下贯通,倒金字塔结构虽然打破了时间顺序,但表达上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即按重 要程度的顺序,各段之间有照应,“气脉”贯通。 新闻背景材料最好拆开用,将它们灵活穿插在新闻报道的各个部分,使之与主要新闻事实水乳 交融。 3、句子要短,段落也要短,便于读者阅读。在版面上也显得疏密有致,增加美感。 4、消息的一般写作格式是有的,记者应当掌握,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第五章 新闻主题 一、新闻主题 1、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主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报道所表达的主观 意图。 2、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 新闻材料的取舍、新闻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都受新闻主题的制约,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 的。 二、新闻主题的特性 1、新闻主题是客观性和观念性的统一。 ①客观性是指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所显示的意义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先有新闻事实,后产生新闻主题和新闻报道。 ②观念性是指新闻主题是在对新闻事实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者对客观的认识,因 人而异。 渤海 2 号钻井船翻沉事件是官僚主义作孽,严重的责任事故。有人要把它作为革命英雄主义的 典型来报道,颠倒了黑白。 强扭角度,乱贴标签,随意拔高的恶劣手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③不同立场、观点的人对同一事实会表现出不同观点和认识差异。 2、新闻主题基于事实,高于事实。 ①新闻主题是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记者选择了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突显了它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的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 统一。 ③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素材是零碎的,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记者将这些感性材 料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就是主题,它是理性认识, 经过了认识的飞跃过程,深化过程。 3、既有“集中性”又有“丰富性”。 ①丰富性:事物本身蕴含多少种意义,就可有多少种主题。 ②集中性:它是记者手中所掌握的大部分材料的集中,是记者手中新鲜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集中。 一篇报道只能有一个主题。 三、新闻主题的选择和确定。 1、必须选择和确定。 ①新闻事实常常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意义。 ②一篇报道只能有一个主题。 ③要传递最重要的、受众最需要的信息。12 2、怎样选择和确定? 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新闻报道的角度就是指在确定主题时,记者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①以最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实际情况的角度确定主题。 ②从对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心工作的角度确定主题。 ③受众关切,给受众启迪的主题。 ④导向正确的主题。 《广西日报》刊登的《大群蝴蝶南飞并非“不祥之兆”》着重报道“南飞”同气候变化的关系, 以破除迷信。 ⑤新颖的、不落俗套的角度。 角度宜新颖,突破口宜小,开掘宜深,才能使主题新颖深刻。 例 1:人民日报驻安徽记者的一篇报道《工人上书为知识分子说公道话》。主要事实:1983 年 春,马鞍山减缩机厂党支部书记裴吉安打击副厂长、工程师金铭新。6 名老工人联名向市委告状, 为金呜不平,市委处理了妒贤忌能的裴吉安,裴被免职,金提为厂长、工厂效益转好。报道办法: 写批评稿,揭裴吉安的丑行,后裴被免职; 写表扬稿,市委正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确定的主题:工人与知识分子是一家人《工人上书为知识分子说公道话》 例 2:《5 万元奖金该不该拿?》报道办法: 报道技术革新取得显著成果; 报道工程技术人员刻苦钻研,解决生产中关键性难题,精神可佳; 从问题的角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奖励技术革新的厂规要不要执行、兑现。 小结: ①从说明或回答政策问题这一角度提炼确定主题。 ②从全局性影响或意义重大的角度提炼主题。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新华社洛杉矶 1984 年 7 月 29 日电(记者高殿民)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纪录”的局面在 今天十一时十分(北京时间 30 日凌晨二时十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许海峰以 566 环的成 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了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③从人们普遍关切的问题的角度提炼主题。 问题常常是主题的先导,对问题进行探讨、说明或回答,往往可以开掘出较深的主题。受众总 是希望对存在问题或现象有深层次的了解。 ④从倡导某种时代精神或风尚的角度提炼主题。 3、选择和确定主题的要求: ①主题有意义。 a、与事实的逻辑一致。 b、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c、正确的舆论导向。 ②主题要有针对性:回答在当时形势下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群 众关心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思想。 ③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a、集中:单一、精粹。 b、鲜明:观点明确、毫不含糊。 c、深刻:主题思想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根本。 四、新闻报道主题的深化和提炼 1、追根求源法:要深入了解事实本身及其意义。新闻的主题思想常受客观事物暴露程度和记者 认识能力的制约。记者熟悉情况,深入采访,认识能力强,从同样的素材中可以提炼出更深刻的主 题思想。 2、对比联系法:在对比中认识并突显事实的意义。 ①把新闻事实的历史同现状作比较。 ②对事物的外部联系作考察,即将它与全局比较,将它与其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从中发 现其特点、新意及价值。13 3、见微知著法:有新闻敏感,看透平凡小事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 新闻材料 一、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 1、新闻的本源:事实。 2、新闻材料是对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①第一手材料: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接触新闻事实所得到的材料,包括记者直接观察所得的 材料和物证材料。 ②第二手材料: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得到的材料称为第二手材料。 二、材料的鉴别 1、材料的来源 2、材料的性质 3、材料的形成时间 4、材料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5、对同一内容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三、新闻选材原则与要求 1、新闻素材、题材 素材:原始材料。新闻素材即记者采访、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有用的种种材 料:人证、物证、口头表述、文字、图片、数字材料等等,它们不可能都写入报道。根据素材和记 者对素材意义的认识确定主题并决定取舍。 题材:经过筛选写入新闻作品的材料。新闻题材构成新闻作品的实际内容。 2、新闻选材:是记者对占有的新闻素材再认识、再鉴别,从而确定取舍以及如何使用的过程。 ①选出什么?主要事实、重要数据、典型细节或事例,必不可少的背景及其它有关的具体材料, 作为新闻题材。 在此过程中还应确定重点、详略。价值大的重点描述,次要的作一般描述,甚至一笔带过。 ②选材的意义: a、选材失实,产生负面影响。 b、事实是客观的,选择为观念形态,存在选材的倾向性问题。 c、材料是立体的、多面的,选材存在目的性问题。 要避免不真实和片面性。 著名记者华山在谈片面性时说:抗美援朝期间,有的记者一过江就跟随打穿插的部队,三次插 入敌人心脏,敌人都狼狈逃窜,于是就说敌人“不堪一击”。有的记者跟随狙击部队,炸弹挨了不 少,没抓多少俘虏,于是就说:美军是纸老虎,我看还是钢的呢! 3、选材原则: ①主题制约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 例如:消息《洞庭湖变大了》,导语中说通过综合治理,洞庭湖变大了。消息中就要有综合治 理的材料:“1998 年以来,我省已对 220 处阻洪堤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 增加 27 亿立方米,扩大蓄水面积 554 平方公里。” “3 年中,湖区 8.4 万农户,30 多万群众告别 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一大壮举”。 导语中涉及的新闻要素要具体化。导语中所概括的,要有具体事实材料充实。导语中对意义、 价值的各种提法要有事实材料作依据。 ②选择主要材料,去掉次要材料、表面材料、枝节材料。 对会议消息,程序性的要少写,重要的是新的认识,新的举措办法。 1986 年 5 月 13 日“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总结表彰大会的报道。会上国家科委主任宣布“七 五”科技攻关项目将改变过去的合同制,采取招标、投标制,项目资金一并给中标单位。这一新举 措是此会议最重要的部分,要突出予以报道。 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报道。泰国队一巨型飞筝放飞时窜落,但场上百万观众秩序井然。泰国 队员由沮丧、不安到吃惊、感动。他们撑开飞筝,亮出上面的图画和文字:中国的万里长城、泰国 的神庙和“中泰友谊永固”,全场欢声雷动。这一情景比其他一般程序重要得多。 ③选择典型的材料 有代表性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 总之,要选择新鲜、生动的材料,有积极作用的材料(涉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突14 出矛盾,众人关注的对象,针对热点问题化解的,推动改革的新思路、新经验)有特色的材料等。 第七章 新闻语言 一、新闻语言 1、新闻语言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与文学语言、公文语言、外交语言等并列,各具特色。是以 规范化的汉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表情达意方面有特点的语言。 文牍语言:文件、公文语言。 文牍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脱离实际,不深入下层,满足于在办公室里批阅公文,企图 依靠文书、表格来解决问题。 ①科技工作的语言通常以抽象、严密、精确为显著特征。 ②文学家所使用的语言通常以夸张、具体、生动、形象为显著特征。 ③新闻语言以准确、清晰、生动为主要特征。 它是表述事实的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 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应社会的广泛传播。 2、新闻语言的构成:以事务语言的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 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生动又通俗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经融合多种语言成分 而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表现力。 新闻语言主要由事务语言孕育发展而成。 自古以来处理国家事务或重要的个人、集团事务所使用的语言,经历长期的社会实践,具有精 练、准确、严密的优点。尤其处理国家政务的语言或称政务语言,政策性极强,爱憎分明,有些行 文本身就是命令,不得稍有疏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文件的书写历来注重遣词造句达意准 确、严谨,并言简意赅,主题突出。事务语言的精华部分引进新闻语言中,对准确无误地表达新闻 事实极为重要。 二、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狂风暴雨摇撼着东山岛,雷鸣夹着闪电,闪电带着雷鸣。那雨,一会儿像用瓢子往外泼,一会 儿又像筛子往下筛。一会儿又像喷雾器在那儿不慌不忙地喷洒――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小一阵子, 又大一阵子,交错、持续地进行着。 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 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西的金 泉河。 选自长篇小说《艳阳天》 昨晚午夜前后,广州市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据广州市气象观测站报告, 仅今天凌晨一个钟头内,就降雨 145.5 毫米。这场特大暴雨来势猛,雨量大,时间长,使得广州市 地势低洼的一些路段,渍水淹进了部分厂房、仓库和民房等,郊区一些地势低洼的菜地渍水成涝, 造成了一定损失。有读者来电,东风东路、水均大街和水均南街有近 200 户住在大楼底层的居民受 水浸,室内积水深 30 多厘米,至 2 时发稿止,暴雨还在继续不停地下着。 (《今天凌晨广州市降特大暴雨》1983 年 6 月 17 日《南方日报》) 1、准确:指语言所表达的与事实真象相一致,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与文学语言的区别明显。在文学作品中写下雨与新闻报道雨情语言特点不同。 a、文学作品中的“下雨”通常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真实,描写画面,形成意境,让人欣赏,获得 艺术享受。 消息《今天凌晨广场市降特大暴雨》用概括叙述和使用精确词表述相结合的方法传递暴雨成涝 的准确、科学的信息。 b、文学作品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新闻多用模糊语言概括,用精确语言具体说明。 c、文学作品语言的具体形象讲究构思技巧、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 新闻语言的具体形象则强调发挥观察力、洞察力和再现现场场景的能力。 新闻语言要准确,应注意的问题: a、要注意词意差别,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词不达意就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b、要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 c、要讲究“立言得体”:新闻报道不要使用不确切、有歧义的词语,要清除虚浮夸张的语言和 宣传说教性语言,落笔要有分寸感。15 2、真切实在,增加新闻清晰度 主要指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①、具体真切 “市委从科技战线的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使全市科技战线出现了朝 气蓬勃的新局面。” 记者的语言笼统、模糊,受众只能如雾里看花,得到抽象、模糊的概念。 ②、形象化的语言 使用数字和报道一些深奥难懂的科技成就时要特别注意。可用换算的方法,注释、说明和比喻 的方法。 ③、简洁明了 消息比通讯更珍惜笔墨。 消息语言是一种具体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具体描写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抽象概括是 登高望远,顾及全局。 要删除可有可无的词句。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意思,多用短句、简单句。 ④、要通俗易懂。 3、形象生动有特色 ①、要尽力寻找有特色的字眼。 要尽量使用有表现力、有感染力的词句。 要注意引用采访对象机智的、有感染力的词句。 ②、注意长短句搭配,有节奏感。 ③、要多用形象化的语言。 ④、注意刻画富有特色的细节。 ⑤、多用动词。 ⑥、交替使用记叙、描写、议论、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 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这是毛泽东同志 1949 年 4 月 22 日为新华社写的消息。 这篇消息记载的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大战役,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的一件历史事件。全文气势磅礴,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简洁精练,而且报道及时,是我国现 代新闻史上的一篇新闻名篇。全文如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 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 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持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篇消息的第一句,言简意明地概括了此文的中心内容,即我 30 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个重大 史实。何人、何时、何事等新闻要素交代得清楚明了,但只用了 24 个字,十分简练。消息的第二句, 紧接着叙述了这场渡江战斗是在什么时间开始的,是在哪些地方首先进行的,这是对第一句的具体 说明,这样就可使读者对这场战斗是怎样开始的了解得更清楚明白。消息的第三句,写的是国民党 反动派军队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的惨败景象。通过对战斗情景的生动描述,深刻揭露了国 民党反动派军队的虚弱本质。虽用语概括,却扎实有力。接着第四句是写我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 勇往直前的战斗场面和成果。“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读来气势雄伟,语言 凝炼,并且叙事如画,富有形象感。我人民解放军精神抖擞,以排山倒海之势,奋起直追,“不到 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 进击中。”又以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场渡江战斗已取得战果,并指明即将取得更大的胜利。这篇消息 的最后一句又是高屋建瓴般的概述,表明我人民解放军坚持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以英雄 无敌的战斗气概,必将取得这场渡江战役以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胜利。 从学习消息写作来说,我们从这篇消息中可得到多方面的重要启示。仅就新闻语言这方面来看, 这篇消息语言的准确严谨、鲜明生动、简练明白是十分突出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有多种多样, 不同的新闻体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和方法。16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这些又可由于反映的目的和对象的 不同而细分为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描写,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 描写、场面描写等;而写人物,还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等等。 为了生动地表情达意,还常用对比、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 叙述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叙述要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描写是新闻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 等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通讯《华阳礁上补给忙》(《解放军报》1989 年 11 月 21 日,刘冰、徐文良)的作者在采访上 历尽艰辛,在写作上也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意深 远: “载着主副食和淡水的拖船一离码头,水天相连的南中国海风起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 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使人顿觉天在旋转。 ‘枪帆分队前甲板就位,抢盖主副食!’警铃响过传来船长的命令。记者应声爬出船舱,抬头 看天,南沙海面已被一片遮天盖海的黑云罩住。水兵在摇晃得站不稳的甲板上用帆布盖主副食。一 场大雨随风呼啸而降。 海上补给战斗开始在落日时分。华阳礁从海面升起,礁沿处风急浪大,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 危险,船长命令放小艇实施补给。 18 时 10 分,记者乘坐 1 号艇登礁,从拖船到高脚屋,小艇要闯过 500 米风浪区和 1000 米礁盘 区,随时有艇翻物损的危险,小艇开足马力,在浪峰波谷间冲刺,宽 5 米的进礁口掀起 2 米多高的 大浪,马达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小艇随浪左右倾斜约 40 度,记者作好了跳海准备。就在这时,一 个大浪把小艇打上礁盘浅水区。” 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正是当时当地的这场补给战斗真实场面的再现。现场景物像一幅幅 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描写这种表现手法,在新闻报道中还常用来对人物进行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以便给人留下生动 深刻的印象。 《大雪初降重灾区》(新华社 1991 年 12 月 26 日,沈祖润、陈先发),报道的是安徽沿淮重灾 区迎来了这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后,记者踏雪访问灾民的情景。报道中展现了灾区的雪景和灾民的 精神风貌,并以典型有力的事实说明重灾区的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下,能 顺利渡过“寒冬关”。记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对现场的一些人物的动作、表现和语言作具体形象的 描写,只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活现在眼前。 “薛乔村孟凡珍翻开身上穿的棉袄、毛衣,说:‘首都亲人千里送寒衣,俺穿在身上暖在心。’ 66 岁的谢克举老汉抖着身上的羊皮大衣,乐呵呵地说: ‘全乡 5 万多件衣服中最好的一件发给俺了。 看,这羊皮大袄多厚,羊绒多长,下磨盘大的雪,也冻不着俺。’”上述这些,记者既直录了人物 发自肺腑的感人语言,又形象地描写了每人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文字不多,人物的音容笑貌,却 跃然纸上,真可谓神情可见,语言可闻。 通讯《大老齐成了“香饽饽”》(《辽宁日报》1981 年 6 月 20 日,孔祥君、崔中文,)报道 农民尊重科学,渴望科学技术的新鲜事。原本不受重视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大老齐”在农 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如今却成了受农民欢迎的“香饽饽”了。 “大老齐虽然也称得上个知识分子,可那身打扮却是个道地的庄稼人。头上一顶褪了色的蓝制 帽,一条早已过了时的蓝裤子,裤管老是挽着。两只黝黑的大脚上穿着一双旧塑料凉鞋。加上他那 平时哼哼哈哈、从不发火的憨厚脾气,真乃是貌不压众,语不惊人。” 这一小段描写,像一幅肖像画,能“瞻言而见貌”,让人们好像亲眼看到了长期坚持在农村从 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这个农村知识分子朴实憨厚的人物形象。 白描:国画中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新闻报道中的白描是指文字简练单 纯的描写,直接描摹事物的样子,不加渲染烘托和较多修饰的写作手法。 运用细节 ,历来受到有经验的记者的重视,优秀的新闻作品中不乏动人的细节。细节看起来似 乎是细微末节的东西,但是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含蕴丰富,增强报道的思想 性和可读性。 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情节:事情的变化和经过。 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新华社 1995 年 4 月 6 日,何平、朱幼棣、陈雁、陈维伟、17 魏武、王世亮),通过一系列动人的事实,热情歌颂了具有坚强党性和时代精神的领导干部的典型 形象。通讯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例如: “2 月 26 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这里海拔 5800 米,是阿里最高 的一个牧业点。” “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狂飞乱舞。一会儿工夫,大家都变成了雪人。人们穿着大衣,还是感到 阵阵发冷。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 嚎的小羔羊,自己却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捂着脸, 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 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这“送毛衣毛裤”的细节,读来朴实无华,却十分感人。它让人深切感受这位领导干部一心为 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一个具体生动的细节,闪烁出人物的精神火花;一个无 言的细节,却蕴含不尽之意。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真可谓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保定市报》1993 年 7 月 17 日,栗克玉、刘宇青),报道保定市纺织站购物中心工程在施 工中,发现所用的螺纹钢质量低劣,一敲就断。为保证工程质量,该工程只得暂停施工,新闻中有 这样一个细节: “昨天,记者在正在施工中的市纺织站购物中心看到:一人手持两根尺余长的直径 22 毫米螺纹 钢互相敲击,便见钢材一截截落下来。负责该工程质量监督的市三建总工董良友说,他干了一辈子 的建筑业,也没见过这样的钢材。” 议论和抒情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 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 的议论,点明主题。 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在新闻作品中,抒情常常和叙述、描写或议 论结合起来运用。 议论和抒情在通讯中较为多见。然而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毕竟不同于其他文体,它应有自己的 特色。 以人物通讯来说,穆青同志曾经指出: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时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的 描述,还不足以充分表达出感情,也不能满足读者感情上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读者和记者一样地 动感情,在必要时就需要用蕴含哲理的抒情描述和议论。他又指出:人物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不可 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起“画龙点晴”的作用。人物通讯不是说理文,因此其中的议论不能像 理论文章那样论述、演绎、推理。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努力做到缘事而发,情景交融。 在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有多处依托事实生发出的精彩的议论、抒情,深化 了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打动了受众。 例如,在描写了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前跪在母亲面前,向母亲磕头告别的情景后写道:“无情未 必真豪杰。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祖 国和人民。” 在报道了孔繁森为西藏的儿童、孤寡老人做了许许多多好事之后写道:“没人能说得清,像这 样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有人说,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洒满草原。也许在有些人看来, 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就像那奔腾浩荡的雅鲁藏布江,最初的源头不过是阿里高原上的 一条小溪,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崇高和伟大。” 通讯开头的两段也气势宏大,饱含深情,蕴含哲理。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 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 世纪 90 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 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或人物的有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 以便使读者容易理解新闻内容。 消息《〈甲骨文合集〉十三册全部出齐》(《国际广播电台》1983 年 1 月 22 日,金王容),它 主要是告诉听众,我国一部最完整的精装《甲骨文合集》十三册,已全部出齐,并开始在国内外发 行。但是在消息中,作者还写了这样一段:“甲骨文是公元前 17 世纪到公元前 11 世纪,中国商王18 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是现行汉字的雏形, 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这是一小段有关甲骨文的历史起源的说明,它既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又增进了读者的知识。 在新闻作品中运用说明这种表现手法,一般说来,需注意简明扼要,清楚明了,简练流畅。 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在新闻作品中是经常被运用的。正如俗话说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 货。”不同的事物在相互对照、比较中更能显示它的特点和意义。新闻报道中运用对比,要恰当、 鲜明、有力。 在通讯《醒来,铜陵!》(1991 年 11 月 14 日《铜陵报》)的“同处一江景不同”这一部分里, 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辉煌中看到不足”。有的是将 1990 年与 1985 年的全市的主 要经济指标进行纵向对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惊人的下降了。”有的是将本市与邻近的繁昌县 作横向对比,“1985 年该县与铜陵县还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而如今他们的工农业产值已超出铜陵 县一倍。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们也难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处一江景不 同”。 设置悬念也是一种表现手法。 有的新闻作品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作者在写作时,从新闻内 容的实际出发,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然后用事实予以解释,提示结果, 解除悬念。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得好,能引人入胜,能激发起读者阅读完全文的欲望。 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1995 年 6 月 27 日新华社中文稿 作者:杨起、班玮) 一开头,就这样写道:“美、日汽车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以坎特向桥本赠送一把竹刀的戏剧性场 面开始。” 人们读了这一段导语,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美、日两国汽车贸易举行高级谈判,为何要以 一国代表向另一国代表赠送一把竹刀开始呢?赠送竹刀又有何含意呢?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确实引人 注目,从而引起读者要读完全文以寻根究底的欲望。 第八章 各类新闻的写作 第一节动态新闻 1、什么是动态消息:迅速及时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叫动态新闻或动态消息, 是消息体裁中一种重要类型。 2、动态消息的主要特点 ①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 动态消息往往注重刚刚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以此作为报道的重点。 动态消息中也要用到以往的事实,它是作为背景材料出现的。 例:1999 年 9 月 29 日《人民铁道报》《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 本报天安门 9 月 28 日 15 时 15 分讯 5 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 2.8 米的 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这是首都向它的共和国母亲 50 大寿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此动态消息报道了 5 分钟前发生的新闻,从复兴门到八王坟的地铁“复八段”开通的消息。 虽然“复八段”的建设花费了十年时间,但是开通是在 1999 年 9 月 29 日 15 点 10 分,有准确 的时间。 消息中用到以往的事实,它是背景材料,是为使读者全面了解、理解此事的意义和新闻价值。 ②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要素:时效性 报道时间距新闻发生时间越近时效性越强 重要性 为多数人关注 显著性 突出 接近性 地域和心理上的接近 人情味 人之常情 ③以突发事件为其主要报道内容 a.自然界的最新变化状态如地震、海啸、洪水等。 b.人类社会最新变化状态,如战争、和平、经济危机、政权更迭、人事变动、政策变化等。 c.动态新闻与突发事件: 不是同一个概念。 动态新闻比突发事件涵盖面要大。 不是事件但仍是动态的,是人类社会最新变化状态的内容。19 海南省万宁市港北镇英文村党支部垮了,市委组织部已派工作组到英文村调查处理。 河北省高碑店市有 520 多名市和乡镇干部吃住在农家,白天忙工作,晚上入户拉家常,这些干 部都有一本下乡工作日志,他们称为“庄户日记”。 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 湖北省嘉鱼县州湾溃口“淹”出 7000 多人,即没有上人口统计年报的人口。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九江段 4 号闸附近决堤 30 米。 两千鹏城儿女竞相报名到贵州贫困地区做志愿者,当中小学教师。 青岛市 14 名下岗工通过多轮竞价得到道路保洁权。 在今天召开的加快铁路建设动员大会上铁道部长傅志寰提出今后五年我国铁路建设目标。 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 金边发生严重武装冲突 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都彭定康回国的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寂寂烈士坟,纷纷春雨泪(1997 年 4 月 5 日《广州日报》) “昨天,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雨,泪水似地撒落在银河革命公墓公安坟场的烈士墓碑上,令近在 咫尺的豪华墓园与黄土一堆的烈士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扫墓者不禁为之心碎”。 此消息报道的是许多人都见了,许多人又不以为然的社会现象。 它是已存在多时的现象。 它在与周围环境与相邻的某陵园的强烈对比中显示其新闻价值。 它针对社会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而显示其新闻价值,即: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物质利益受 到重视和尊重,金钱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们还要不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人 生观和价值观,要不要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 因此,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具有报道价值,这种“新”不是一种突变,不是显性的,而是 缓慢的,隐性的,是记者在思考中,在对比联系中的发现。 记者又对此进行了长达 8 个月的跟踪报道,有关单位花费 40 万元重建烈士墓。此报道成为一次 弘扬正气与正义为主线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报道。 ④以客观叙事为其基本特征 一般不允许记者出面发议论。记者的倾向性往往表现在新闻背景材料的选择与报道角度的确定 上,是借助事实材料的组织来影响读者,即“让事实说话”。 ⑤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其主要写作原则。 ⑥动态新闻要给人以“动感”与现场感 a.动态新闻必须注意事件现场的某些最生动的细节,用白描的手法加以刻画;在叙事的过程中 多用动词,使所报道的人物与事件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b.动态新闻的题材范围很广,经济、社会、军事、外事、体育、科技、文教等方面的新闻,很 多都为动态新闻。 第二节综合新闻 1、什么是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情况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又称综合消 息。是报道发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新闻。 2、综合新闻的产生 综合新闻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一种传统的消息文体,为《热血日报》所创造。 《热血日报》1925 年 6 月 4 日创刊于“五卅”运动的高潮中,主编瞿秋白,4 开 4 版,是党宣 传、组织、推动“五卅”这一伟大反帝爱国斗争的舆论先锋,中国被压迫民众的喉舌。 1925 年 6 月 4 日创刊号上 外国军队到处横行 [《热血日报》上海 1925 年 6 月 4 日讯]昨日本埠外国军队压迫示威之形势依然严重,且由大马 路蔓延及于各处,警报纷纷不绝。虹口日本人居留地一带,日本之海军陆战队列队往来,梭巡不绝。 海宁路捕房前满驻美兵,衣蓝色军服,遇有学生路过即作势威吓。杨树浦方面,美兵见中国人即打, 1 学生 2 工人皆被打死。闸北则竟有美兵 3 人闯入中国地界,竟欲拘捕在街上讲演之学生,中国保 卫团以其带枪闯入华界,有违章程,当即将该 3 美兵拘捕,押往闸北保卫团看押,观者拍手称快。 综观各地状况,因各国海军陆战队之上岸及暴行之增加而人心愈加摇动,风潮又有扩大之趋势。20 3、综合新闻的特点 ①综合新闻是若干或众多新闻事实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综合报道,它不同于基本上是一事一报 的动态消息,新闻来源广阔,情节复杂。 重要节日、纪念日对各地活动的综合报道。 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各地学习、贯彻情况的报道。 对重大事件在各地引起的反应的报道。 对中心工作各地采取措施及取得成果的报道。 ②综合新闻一般采用叙述、描写、议论这 3 种手段报道事实,表达主题。 动态消息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 ③多数情况下,综合新闻的写作是记者在较长时间内搜集材料、观察生活,对客观情况进行分 析、综合的结果。 4、综合新闻的种类 ①横向综合新闻:把不同地区、部门、单位发生的同类事件或问题加以综合报道,以反映全貌, 这就是横向综合新闻。 《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 新华社北京 1987 年 6 月 15 日电(记者邹爱国、张严平)8 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 机关有多少人迟到? 6 月 9 日到 12 日 8 时至 8 时 30 分,记者到中央国家机关 8 个部委门前作了一番观察,发现各 部委迟到人数最多的竟有 371 人,最少的也有 124 人。 ②纵向综合新闻:就某一有意义的事物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或因果关系而组织 的综合报道叫纵向综合新闻。 1991 年 9 月 17 日《北京日报》 《1 亩地=9.35 亩田》 有意义的事物:京郊粮食的亩产量不断提高 综合报道了亩产发展、变化的过程 1965 年上了“纲要”(亩产量) 1971 年越过“黄河” 1983 年跨过“长江” 1988 年超过千斤 总产量 ③纵横结合的综合消息 在导语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躯干部分既有按具体的地区、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以报道, 又有按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这样的综合消息叫纵横结合结构的综合消 息。这种报道最常用。 1999 年 3 月 13 日《工人日报》 《深圳部分外来劳务工劳动安全状况堪忧》 ④主题发现与综合消息 a.如何发现、写作综合消息──主题发现 这种发现不是对一个新闻事实的发现,而是对多个同类新闻事实的发现,是对多个同类事实所 共同反映的,共同趋向的发现,是主题思想的发现。 记者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社会,某个人、某件事、某种现象引起了记者注意。 同类人物、事物、现象再次出现,再次引起记者的关注并联系以往的印象,在深入分析的基础 上,认识了这些人物、事物、现象的总趋势和规律,初步形成主题思想。 带着这种思想继续观察,收集材料,从而修正、否定或进一步明确这一主题思想,直到材料充 实,主题鲜明而能动笔写作时为止。 b.综合消息的发现、写作模式 个别事例──个别事例──主题思想初步形成──多个事例──明确主题 不同地区、单位同类材料的综合 同一单位,不同时间,不同侧面材料的综合 c.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综合消息 海原近千回族妇女在外出打工学到本领后返乡办企业 农家女婚前不忙嫁妆忙学本领21 浏阳北盛悄然兴起“托田所” 京城约三成以上下岗女工择业观念发生变化 南京九千海外学子三千学成归来 榆林沙区出现农户向沙漠深处迁居热 日本大学生体质全面超过中国学生 第三节述评新闻 1、述评新闻: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2、述评的分类: ①坚持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同时围绕新闻事实作若干分析、议论,评价新闻事件的性质或揭 示事件的内涵与发展趋向。即以叙事为主线,以叙事为主的被称为述评新闻。 ②以评论为主。虽然也记叙一些新闻事实,却往往以新闻事实为例证,侧重于阐述观点、见解, 即以说理为主线,以说理为主的新闻述评。 3、述评新闻的写作要求 ①视野开阔,材料丰富,高屋建瓴地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②跳出材料作概括,抓住典型举例子。 ③边述边评,讲究逻辑,不摆架子,以理服人。 第四节人物新闻 1、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2、人物新闻的特点: ①篇幅短小,叙事单一 截取新闻人物最具新闻性、最有新闻价值的某一片断,展开报道,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②时效性强,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式”或“现在完成式”。 把人物的最新动向、变化展示出来。 《民营企业家陈玉玲入党》 ③有一定的故事性,能够打动人心。 ④人物新闻要求“以事帅人”、“以事显人”。 要求所有的材料都应根据人物的形象与品格的需要来展开。 3、人物新闻的写作要求 ①选准新闻人物 人物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较强的新闻性。 ②不要贪大求全 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其余作简略交待。 《刘胡兰慷慨就义》只抓住其就义前与敌人的一番对话,其余的作简略的背景交待。 ③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a.概括叙述能够反映全貌和轮廓。 b.具体描写能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c.能够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品格特征的材料宜详,一般材料宜略。 新颖有特色的材料宜详,一般的背景介绍宜略。 ④注意以事显人 通过精选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与品格面貌,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说教。 4、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思想品格的方法 ①言为心声,言谈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②记其行而明其心:通过刻画人物的行动,反映其内心世界。 ③通过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调的变化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性格特征。 第五节 事件新闻 1、事件新闻:报道刚刚发生,正在发生的大事件的新闻,它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一般由事件发生、发展的梗概和相关的背景材料组成、注重突出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情景,它的 新闻价值及在全局中的位置。 2、事件,通常指社会影响较大的变动与灾祸。它主要包括: ①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22 ②重大自然灾害。 ③重大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 ④暴发性流行病发生。 ⑤重大刑事案件。 ⑥对社会各界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现或新成就。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要求: ①突发性事件就是突然发生的事件,是事物发生的质的突变的反映。 ②要抢“第一时间”报道,要抢“第一现场”采访。 ③采访有关当事人和知情者。 ④突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报道要简洁明了。 ⑤尽快发稿,先发短新闻,再发后续报道。 4、分析消息《在特大洪峰的严峻考验下,葛洲坝巍然屹立稳如泰山》 第六节 非事件性新闻 一、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1、它报道的不是突发性事件,而是事物渐变过程中所显示的特点,规律。 2、它具有新闻性。它的新闻性突出表现在“意”新上。它所报道的内容新鲜,有现实针对性, 是广大读者应知、未知、欲知的。 3、综合,归纳多个事件或事实。不像事件新闻那样以一个独立事件为主体,而是综合归纳了多 个事件或事实,突出一个新颖、深刻的主题。 4、非事件新闻,写作要找新闻由头,发表要寻找时机。非事件新闻的报道时机与当前形势和人 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 5、非事件新闻仍需以写实为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善于用 事实说话。 6、在表现方法上,描述与概括兼而有之。 7、揭示实质。不可简单地罗列现象,要通过对材料的纵横对比,层次剖析,揭示事物的实质。 二、非事件新闻主要包括综合消息、经验消息、新闻综述。 经验消息 一、经验消息 反映某地区、某单位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显 著效果的消息。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二、经验消息的两种类型 1、一条消息只介绍一条经验。 2、围绕一项工作,介绍几条经验。 三、经验消息的写作要领 1、突出经验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是否能针对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验消息写作成败的关键。 记者要认真分析形势,做到胸中有全局,找准面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把报道的目的性和经 验的可借鉴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处理好经验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验是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累积和探索出来的,报道经验势必涉及到做某项工作的过程。但 过程不是经验,经验是总结出来的知识和技能,是与大家做的不一样的最成功的地方,是大家不知 道、不熟悉,而又应该和必须知道的。 对经验的报道要多着笔墨,酣畅淋漓;对过程的报道要简要,惜墨如金。 3、对经验的概括要清晰、准确。要用具体、典型的事实,体现、说明经验。 4、适当表现此种经验所表现出来的效果。 5、突出人物言行,力求生动活泼。 第八节 会议新闻 一、会议新闻: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二、会议新闻的类型及写作要领。 1、不以会议新闻的形式出现,抽出会议上的重要新闻单独报道。23 消息《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新华社 1978 年 11 月 15 日讯)是这类消息的典范。 目前,抽出会议上的重要新闻单独报道,把会议新闻作信息化处理的办法已经较普遍采用了。 2、会议消息。 ①导语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内容要集中、突出、实在。忌讳无新闻,无实际内容的导 语。 ②躯干部分要概括会议的主要内容。 ③躯干部分要突出重要内容。要具体、准确地表达主要内容,一个内容分一个自然段。 ④有特色的会议,隆重的会议可作会场情景,气氛的描述。 ⑤需要时写入背景。 第九节 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相对政治、经济、文教等行业新闻而言,报道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新闻。 它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 天灾人祸,异常现象,社会各阶层的人情冷暖,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富有人情味的新道德、 新风尚、坏人坏事,陈规陋习,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都是社会新闻的内容。 社会新闻产生于 19 世纪 30 年代“大众化报纸“盛行时期,最初以色情、凶杀的材料多。报纸 上的社会新闻产业以前,社会新闻的口头传播形式已存在很长时间。 一、社会新闻的特性 1、传通性:社会新闻较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兴趣,传得快,传得广。 2、民间性强:大多取材于民间。 3、人情味浓:它反映世态炎凉,人世沧桑,使人们对它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兴趣。它能 够以情动人,激起读者情感。 4、涉及面广:发生在社会各个领域里的事不少能写成社会新闻。 二、社会新闻的采访要求 社会新闻不象其它政治、经济等行业新闻可以从党、政部门获得线索,进行采访,而必须到基 层去,如车站、码头、公园、体育场等人裙聚集的地方,也可以到消防队、治安联防队、街道居委 会、市场管理所,派出所、拘留所等处。 三、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 1、牢记社会责任,考虑社会效果,把握正确导向。 2、要尽可能写出情趣来,表现它的戏剧性,富有幽默感的情节、细节。 3、写作上的多样比,量体裁衣,可写消息、通讯等多种体裁。 《三千的哥寻一截断指》 (2002 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晨报》2002 年 3 月 2 日作者黄继抗 罗剑华) 1、稿件不是工业新闻、交通新闻、医卫新闻,是涉及工厂,出租车公司和医院等多个方面的社 会新闻,侧重反映一些互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2、导语为概括式导语。 突出了“遍布申城”的 3000 辆出租车。分散、人数多,但大家态度积极;突出了这件事的意义。 3、躯干部分按时间顺序写来,既波澜起伏又清晰、明白。语言简洁、生动。 4、时效性强。 第十节 批评性新闻 一、批评性新闻的重要意义 它是媒介实施的一种舆论监督行为,对于协调利益集团的关系,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促进政 治民主,推动社会公正,公平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的功能之一是监察环境。新闻媒介就担当了这一社会角色。 新闻媒介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隐患,歪风邪气揭示出来,能使决策者适时调整政策并让人们得 到警示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让社会得以健康发展。 二、批评性报道、问题性报道的“热点”和“难点” 1、热点,是指批评性报道要报道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 2、难点,是说批评性报有一定的难度,是新闻报道中的难点。 3、应及时发言,本着解决问题,稳定社会的目的,把事情导向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理念的深入人 心,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这一政治文明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24 三、批评性新闻的采写 1、掌握事件的全部材料。 2、不回避敏感问题。 3、要树立全局观念。 4、要遵守宣传纪律和法律。 5、争取社会各方面配合。 第九章 中外新闻报道及写作比较 第一节 新闻价值与意识形态 一、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新闻报道与写作案例 由于新闻传播事业是为一定社会集团服务的舆论工具,因此,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人,在对新 闻事实的评价、选择、报道中,总是打上自身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印记,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 向。 2001 年 4 月 1 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海南岛沿海的专属经济区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造成我 飞行员下落不明。随后,美机未经允许进入我领空,降落海南陵水机场。机上有 24 名美国军人。 1、美国的主流媒体对美国公然侵犯我国主权和领空的霸权行径避而不谈,而报道的主要事实和 主题是“维护人权”即放美 24 名机组人员回家,从而误导受众;这是一次意外;中国扣留美国的飞 机是想窃取军事机密;中国政府不讲“人权”,不让 24 名美国机组人员回家。此种报道可以说是颠 倒黑白,一派胡言。 2、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真实、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衬托对比性的新闻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