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_深圳南山教育信息网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以科研为依托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浏览数:177 | 评论数:0
学校发展靠两个轮子推动:管理与科研。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主要解决学校稳定发展的问题。科研的主要功能是研究问题、促进发展,主要解决学校的活力问题、成长问题。以科研为依托,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才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我们开发区六中从学生自控能力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申报了山东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初中生自我监控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进行研究,应当说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时四年半2005年8月顺利结题,省教科所在我校举行了结题鉴定现场会,省市教科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并给予高度的评价,结题鉴定组组长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戚万学教授认为达到同领域研究的先进水平,建议全省推广。我们还出版了课题研究成果《为中学生成长导航》一书,在全国出版发行。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还获得山东省第二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和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十五&课题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还应继续下去,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制约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于是我们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问题。经过研讨,我们决定借鉴20世纪初由美国道尔顿城一位名叫柏克赫斯特(H.H.Parkhurst)的教育家提出并试行的&道尔顿制&教学法进行教师专业化培养。按照&道尔顿制&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班级被打乱,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一些参考书并布置一些作业,学生独立学习教材然后向教师送交作业,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肯定和赞许之后,便很快在美国中小学推广开来。道尔顿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20世纪20年代曾在一些国家试行,1922年传入中国后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部分中小学进行过实验。30年代后逐渐不被采用。我们经过深入地探讨认为作为教学法它存在的弊端用于教师专业化培养中恰恰是优势。它的自由、合作、计划的原则,它的&布置作业室&&订立公约&&实行工作&&考察成绩&的具体方法非常适合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于是我们将它借鉴过来,申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借鉴道尔顿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被省市教科所都列为规划重点课题,并于2006年11月召开了开题会,会上省市的领导专家都给予该课题高度的评价,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领域的独创。
为使广大教师认识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在我校教师中进行了专业化水平的现状调查分析,调查内容涉及教师自身的学习状况、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新课改的认识、班主任工作中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教学工作中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自己已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哪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哪些差距等。通过调查分析,学校掌握了教师专业化现状,教师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大家共同分析成因,这些成因当中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哪些我们无力改变,哪些通过我们自身努力可以改变。通过这些措施,统一教师的认识。
根据调查的现状,学校确立了教师的发展总目标:成为会发现问题并运用科研手段解决问题的教师,成为会调动学生自主性的教师。同时也提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遵循实践中发展的原则。
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体系就建立起来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基本策略的研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就是要通过实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目前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共同价值观策略
一项工作完成得好坏首先来自于大家共同价值观的达成度,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大家才能认可这项工作并全力以赴完成这项工作。为了使老师们在自身专业化发展问题上达成共同的价值观,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课题研究,校长与老师一起进行知识同构,我们首先通过调查分析,让教师意识到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自身的不足。同时在学校工作思路上确立科研兴校战略,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先后出台了《开发区六中校级课题申报的有关规定》《开发区六中对课题研究和省级课题组成员动态管理的有关规定》等学校政策,规定在省课题研究期间,三个学期申报校级课题立项研究并结题的,才有资格成为省课题组成员。激励教师参与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并在考核、职评等重大事项上给予倾斜,使老师们产生我要发展的愿望。其次,学校提供硬件支持,借鉴&道尔顿制&设立专门的教师学习室,室内放置教育科研的相关书籍,专人管理,全天开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特点和研究计划,随时进入学习室,查阅资料,作笔记,写文章,或者几个人一起探讨研究,教科室在此开展培训活动。既方便了教师查阅资料,又给教师提供了沙龙式的学习、研究、培训的场所,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学校人人都有读书计划,人人都是读书计划的受益人,读书使办公室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浮躁;读书使学生对老师多了一份敬仰,少了一份顶撞;读书使老师们对学生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宽容;教学生活逐步呈现出一片生机与活力。第三,借鉴&道尔顿制&订立公约,学校教科室与课题研究者签订协议书,以这种契约式的管理方式督促教师按计划完成学习研究任务,完成一项,再签一项,形成不断发展的态势,使教师感到有章可循,教科研不是高不可攀,树立我能发展的信心。在六中,只要是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被老师们提炼成课题进行研究解决,并形成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陈子霞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懒于看地图,更不用说将图文结合加以理解和记忆了,于是她申报了校级课题《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解决问题》,她查资料,找方法,用课堂,抓训练。一学期的时间,学生的历史成绩从平均60多分上升到86分,而且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大增,陈老师也将自己的实践经历写成了论文《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解决问题方法初探》,她的方法使历史组、地理组、生物组老师大受其益,成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课题小而实,还被区教科所列为区级课题。第四,学校教科室牵头成立校学术委员会,由群众威信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级教师组成,专门负责校级课题的申报、立项、管理、研究指导、结题鉴定等事项,并定期给教师开设讲座。学术委员会成员既是学校科研的龙头,又是学校科研的指导。此外派研究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老师们掌握科研方法,感到我会发展。个体的发展形成发展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发展又促进带动了个体的发展。2007年11月19日,青岛市科研之旅现场会在六中举行。
(二)教学行为转变策略
按照实践中发展的原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此必须建立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地学&,逐步培养起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打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转变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实现了这个有效的转变,也就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校抓住这一时机实行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强势推进。学校首先外派教师赴洋思、杜郎口、宁津、济南、淄博、烟台等地参观学习,感受新课堂的活力,转变观念。回来后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形成舆论氛围。之后学校慎重研究确立外出学习的教师比较集中的两个班级为试点班级,并分别对实验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动员和培训,在实验教师会上学校领导做了《与杜郎口碰撞》的动员讲话,在实验学生会上,做了《在课堂教改实验班学生会上的讲话》。随着改革的启动实施,兴奋变为了不断涌现的困惑和艰难的探索,大家没有被吓倒,而是更加积极的投身改革。实验教师踊跃开设研讨课,将自己的困惑和解决措施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校学术委员会和相关领导也积极参与,及时给予指导,适时出台《关于分组和课堂评价的指导意见》《导学案编写的几点建议》等指导性建议,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每人承担《课改新课型》的讲座任务,同时也注意搜集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每次指导意见出台之前,都要在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校长也亲自给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观念。学校还进行了教案的改革,将教案改为导学案,导学案突出导和学的双重功能,突出学生思维训练和方法掌握。探讨当中课改理念得到升华,问题和困惑逐步解决,课改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紧接着学校又对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进行强势推进,要求他们必须全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人人课堂要过关。学校编写《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达标题》,安排青年教师过关课,使青年教师的课堂很快得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进一步扩大,有效的带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这时,学校决定利用假期分学科、分年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两个假期共开设研讨课30多节,探讨出了新授课、复习课、文科、理科等课堂模式,有力的推动了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进程。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校长连续作了总结讲座之(一)(二)(三)(四),最终归纳出&1+1+5&的课堂模式,即一周一次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一节课一张高质量的导学案,每节课进行&预习&&导学&&展示&&达标&&反思&五环节教学法。以及分层定标、分层达标、分层评价的操作模式。还有对学生评价的变革,将以往的单一评价变为多元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变为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具体性、鼓励性,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
回顾这段历程,老师们的课堂行为转变逐步由强制变为自觉,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教师运用&1+1+5&课堂模式出示的区、市级公开课受到极高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被老师霸占已久的课堂回到自己手中,学生从不适应到尽情发挥自我,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也随之提高。我们的办学理念&我参与、我自信、我成功、我快乐&在课堂上、在师生当中得到实践。
(三)问题变课题策略
问题变课题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最好的科研,也是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平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困惑变为课题进行研究,每研究解决一个问题就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一点,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的教科研不再是空架子、走过场,也不再是高不可攀,力所不能及。学校给教师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科研要求:至少掌握10种常用的教育教学理论,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用教育科研解决教育教学的困惑和困难,会写教科研论文、案例、教育随笔等。
在&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科研,结论即成果,发展即创新&的理念之下,完全可以实现人人搞科研、人人有课题、人人都发展。因而,学校出台《校级课题申报办法及有关研究规定》,鼓励教师变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指导实践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和困惑的办法,并以相应的成果形式来体现。学校教科室和校学术委员会对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先指导老师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变为研究课题;再指导教师填写申报表,并帮助修改,指导研究步骤和方法以及成果形式,然后组织召开开题会。教科室还定期编印校教科研刊物《六中科研之窗》,指导教师开展科研的方法,展示教师的科研成果,报道科研动向。目前我校申报校级课题的老师达一线教师的71%,学校专门召开了开题会,大力营造科研氛围,基本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积极局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一个专业人才。通过校级课题研究成果的积累,根据学校出台的《对省课题研究和省课题组成员动态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省重点课题&借鉴道尔顿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研究期间,能够完成三个校级课题研究的教师便成为省重点课题课题组的成员,享受相应的待遇。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目前有些校级课题已升级为区级课题,受到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评价。
随着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教师感到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职业倦怠感减轻。
科研给教师带来了乐趣,带来了愉快,带来了效率,带来了激情;科研打造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里浓厚的学习研究的氛围又促进了教师学习个体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自主拓展。
继续探索培养的策略,培养出更多的名师,以名师带动学校的发展。2008530200720085
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充满快乐的追寻,那他就拥有了职业幸福,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他就会把自己奉献给这份事业,走上一条职业的幸福路。
该文章还没有人评论过!
师范教育处 主办 技术支持
电话:7-1017 邮箱: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城厢中心初级中学: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为了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城厢中心中学立足于专业化成长学校这个平台,结合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深入开展,启动了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工程。
近日,在城厢中心中学召开的阶段性工作总结会议上,尹德斌校长向老师们阐释了什么是专业学习共同体,阐述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发挥团队精神,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教育教学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学习共同体也可以为教师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供合作共赢的平台。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继而构建学生、家长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构建和谐奋进充实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个构想学校提出了下阶段发展的目标方向: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教师相互学习走向专业化的地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共谋发展的地方。美好的愿景,振奋人心,也让教师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会上,分管教学与分管政教的领导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点明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要求老师们树立信心,明确目标,从细处入手,进一步&减负、增效、提质&,努力构建和谐奋进充实幸福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主办单位:莱阳教育体育局
Copyright (C) 2012 莱阳教育 鲁ICP备号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 幼儿园管理 - 第一幼儿教育网
-& 文章内容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在本质上意味着教学文化的转变。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为园教师发展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供有效环境,有助于园教师个人智识与团体智识的良性互动及提升,有助于通过建立教学技术核心规范推进园教育变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园教师认同自己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发展自己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能力,同时领导者和促进者要在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教师学习共同体;园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策略&&   在当前我国园教育改革过程中,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工具价值的角度来看,没有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无法实现园教育改革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从本体价值的角度来看,专业发展关系到园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1〕作为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本文从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本质、对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以及构建策略等角度进行讨论,以期对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所启示。&&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本质&&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与“共同体”这两个概念交叉融合的结果。〔2〕共同体是社会文化研究范畴内的重要概念。随着现代社会劳动分工的高度细化、交流手段的日益强大,建立在高度同质性和自然性基础上的原始共同体,开始重建为具有异质协商性的当代共同体。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的风行,知识和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凸显,“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这一隐喻得以确立,〔3〕以“共同体”为平台促进“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也就应运而生。&&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对旧有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超越。旧有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主要以知识的传递与应用为核心,即由专家向教师传递新信息、新理念、新材料、新策略等,教师被期望去吸收这些新信息、新理念、新材料、新策略并在课堂上开展“有科学基础的实践”。然而,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效果上都越来越经不起推敲。研究表明,教学并不是一项“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的程序化的过程,〔4〕&事实上它需要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而这两点正是教师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两个最重要的来源。〔5〕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目的正在于要很好地发挥这两个来源的作用。&&   目前,虽然研究者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赞同: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合作地反思他们的实践,检验有关实践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做出变革,改进自身的工作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我国学者在论及教师学习共同体时,有时将其等同于“学习型组织”,〔6〕笔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虽然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反映了一些相同的理念,但两者的理论来源不同,关注的核心也不同。学习型组织来源于系统动力学,关注的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而学习共同体导源于社会文化研究,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之间的意义协商和身份建构。〔7〕就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质而言,它也不仅仅是教师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代表了一种教学专业文化的转变。&&   迈克劳林和陶伯特分析出教学文化的三个维度:技术文化(包括学生观、学科知识观、有关学生学习的信念、对有效教学和评价的理解等)、专业规范(包括同事关系、专业知识观和职业观)和组织原则(例如排课以及资源分配方面的标准)。这三个维度分别指向三种类型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典型或弱共同体(typical&or&weak&community)、传统或强共同体(traditional&or&strong&community)以及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8〕它们在教学文化各个维度上均表现出差异,详见下表。&&   &&   可见,真正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根本上意味着教学文化的转变。仅把教师聚集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就视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无疑是一种很表面化的认识。&&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一)有助于为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环境&&   近年来,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考克兰?史密斯和利特尔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区分为“关于实践的知识”(knowledge&of&practice),即有关学习者表现方面的信息,和“改进实践的知识”(knowledge&for&practice),即教师真正用以改进其实践的知识和理论。〔10〕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这两种知识的发展。对于前者,教师可以在学习共同体提供的有效环境中通过讨论与反思以探究学习者的表现;对于后者,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了一个论坛,教师们可以通过这个论坛“审议”来自外部的可用于改进实践的知识,并根据具体情况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说,学习共同体为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来源和适宜的环境。&&   (二)有助于园教师个人智识与团体智识的良性互动及提升&&   不同的园教师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教师的知识基础必然存在差异。而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使教师的长处或所学由“私人财产”变成“共同财产”。个人智识由此得以放大。当然,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不只是“知识提供者”,还可以成为“知识索取者”。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库,吸纳了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智慧,可以为所有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不过,这个资源库不会自动使教师获得学习,教师想在学习共同体中获得成长必须加强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并能适时正确地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教师应“通过对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等过程的管理与优化,及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修缮与维护,更有效地整合与补充自身的知识资源,调整和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并最终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11〕&&   (三)有助于建立园教师核心专业技术规范,推进园教育变革&&   埃尔默尔指出,教育变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教师个人控制了学校教育的技术核心,即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估等。〔12〕&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使教育实践从传统意义上的私人空间进入公共空间,不同教师间会逐渐发展出共同的语言[1]&&&
上一篇:  
本类热门浏览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维度。那么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笔者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欲做引玉之砖。一、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能指导人的工作,是开展课改实验的先决条件与根本保证。作为学校领导,必须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彻底打消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和“一站二看三通过”的谨小慎微的做法,鼓励他们主动投身课改洪流,在搏击中锻炼提高。1.名师引领,激活力。从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角度来看,教师个体的主动发展并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理想。对好老师而言,他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教师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集体的专业力量。因此,我们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作用来促进各个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1)带动教师学习。充分体现名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组织学校学习时,由名师工作室成员精心筛选学习内容,把理论与学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每周一的教师会议,开展“30分钟教学沙龙”活动,带动全体教师学习。(2)开展“课堂问题沙龙”。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全体教师中搜集一段时间以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经过整理后列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由青年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准备好解答材料。在深入探讨过程中,名师工作室成员全程参与活动,及时记录并收集相关的理论实践资料提炼成有价值、讲实效的策略,形成一个个的专题,反馈给全体教师,推广应用。这样的活动,既让普通教师得到了发展,也让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群体共同的专业发展。(3)开设“诊断课”。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拍摄或现上一节课,由“名师工作室”成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反馈艺术、习惯性行为等方面进行“把脉诊断”,分析“病情”成因,提出 “治疗”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发展。2.建立网站,重讨论。学校充分利用了“鹿山教研博客网”和“鹿鸣笔会”这两个教师交流的平台,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网络研讨。课改对一线教师的高要求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以在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论坛讨论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具体课例对新课程标准进行闸述的,采取了许多结合实际的培训内容,如:①结合课例读新课程标准的学习。②新教材与教师教学。③如何在课改活动中做好一名教师。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理念等。这些研讨内容有的通过教师在网上写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学习,有的进行网络现场研讨,还有的开展疑难解答等丰富的形式进行的。先进的教学资源拓宽了教师学习的途径,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放阅读,学理论。为了给老师提供学习机会,学校设立了教师阅览室,实行全天开放,学校不但有专人负责,而且还有专门阅览要求:(1)记好一本理论笔记。一学期读一本学校指定的理论专著,笔记不少于5000字。(2)记好一本教学日记。记录重要的教学理念;记录成功的教学案例;记下失败的教学事件;记录读书心得;记录从其他老师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3)记好一本班主任工作手册。记录班级日常事务;记录班级偶发事件;记录班级特殊学生的行为;记录处理过程;记录管理心得。在开放阅览室的同时,学校还提供资金,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教科书得到更多的课程内容;阅读优秀刊物,推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阅读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使教师的内心变得丰富而细腻。二、满足教师的可持续发展1.持续理智发展。美国著名霍尔姆斯小组报告《明日之教师》明确指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师专业的基础知识,使教师拥有更为坚实的理智基础。这里的“理智基础”,一是指教师的专业化文化素养,其二还指教师能否将知识很好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主要从对教师专业理论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这两方面着手来达到这个目标。专业技能培训主要通过课件制作、普通话、三笔字、板画等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入手,并且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和比赛相结合,以比赛促提高,使培训扎实有效。专业理论培养主要运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对广大教师进行文本解读、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理论研究方法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拥有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2.持续实践发展。“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观点。她的话,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为了积极鼓励全体教师都能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反思:(1)教学后记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除了按教学中的要求做以外,还要求教师在备课笔记中进行教学后记反思,做到目标明确、思维活跃、环环相扣,避免出现套路式的反思。并向全体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①记录课堂发言最精彩的部分,看出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②记录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出彩的、冷场的)寻找原因。③记录学生作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思考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④记录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教师悟得明,才能教得清,悟得深,才能教得透。⑤记录同事之间(同学科、不同学科)的争论、互补的东西。(2)教学经历反思。一次成功或失败的教学经历,通过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在教师专业培养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提高。在青年教师的 “我的成功的教学经历”教学故事比赛中,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教学小故事中,使大家在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学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良方。(3)案例剖析反思。课例、案例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因此,我们要求青年教师能做到“一月一案例”,在案例中让自己 “现身说法”,理论联系实际,剖析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疑难与困惑以及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对每月评选出的优秀案例加以宣传和推广,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和撰写教学案例的积极性。3.持续生态发展。生态发展指的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光依赖自己,单枪匹马,而是应该处在一个良好的生态中,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在合作互助中共同得到发展。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1)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我们要求各教研组每两周就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并在组内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具体做法:组内确定相同的教学内容,由组内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听课后进行一次集体评课、交流。教导处、教科室的6位中层干部分派到各教研组,参与、指导各教研组开展活动。通过这样的过程管理,真正做到“备课前有研讨,备课后有交流,上课后有反思”,提高了教师群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能起到深远的影响。(2)注重学科的联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在编排结构上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学科间在知识内容,思维训练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且各有特点。因此,我们每月进行一次“学科整合”观摩研讨活动,我们具体的做法是: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学校在听课节数中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听自己所任主课以外的学科5节;其次是同年级各学科教师的合作活动,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交流、寻找一个有效途径,开发教材,统合资源,创设新的教学方式,向全体教师推出“学科联动”展示课,提倡 “不同的学科唱同一首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教师们能协商合作,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与标准,明确学科整合的重点与切入点,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性与整合性。(3)实行群体创优。优化教学群体,加大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使教师之间能达成共识,形成共鸣,合作共行,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一次次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给教学群体提供一次合作的机会,开展以教研组合作为主的“主题式”教研活动,组内教师结合教研主题进行“研讨——说课——上课——评课——反思”展示活动;给教学群体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开展以青年教师自主合作为主的“魅力团队评比”活动,一个个教研团队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教学理论研讨、教师才艺展示,向全体教师展示了集体的智慧和魅力;给教学群体确定一个努力的目标,每学年开展 “优秀教研团队”评比。丰富的活动形式,良好的合作氛围,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并使教师在互学互补中得发展和提升。总之,我们通过打造学习共同体,使各个层次的教师专业素质都发生了变化,进而带来的是内在观念和学习氛围的变化,互助的、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新文化已悄然形成。奋发图强、善于学习和团结协作的教师文化与新课程同行,开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就爱阅读 欢迎您转载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