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经典诗词诗词与人生

通灵佛教网&||||||
当代李清照的诗词人生
她是驰名中外的古典文学大家。她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教学和研究,学贯中西。从十余岁起,她填词写诗,诗风婉约与豪放并举。她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将词分为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指出,尽管风格不同,这三类词却都有属于词体的美感特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她为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卓越贡献。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现任南开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她就是叶嘉莹教授,一个“性灵和心境与中国古代诗性词心本质相通”的女词人。&以叶先生今天卓然于世的成就,以及她那和愉美好的态度,我们看不到她身经忧患挫伤的痕迹,也很难想象她平生所经历的苦难。而她则称自己的经历中“有决不为外人知且不为外人道者”。&叶嘉莹先生在谈到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新颖独到的理论,想来这正是从她自身的文化修养所引发的。“弱德”是美好的品质,这种美感兼具教化的作用,是美与善的统一。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力量不是要用于进攻。”&她的经历,在有些人眼里可能称不上颠沛流离,但是个中的艰辛却并非常人可以承受。中国古典诗词不仅在她的感受之中复活了,更是支撑她“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的力量。&1.《论语》——平生最受用的一本书&日,于丹来到叶先生的寓所拜望,叶先生谈到:“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她多次提到《论语》是对她的一生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部书。&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平,在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小时候,她的祖父很封建,不许女孩子出去到外面的学校念书。于是,她就在家里认字、背诗,到了开蒙的时候,家长请了专门的老师(是她的姨母)到家里来教《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时候,内心里非常感动。她虽然还不明白“道”到底是什么,但是却从中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祖父去世后,她去外面读了高小,11岁以同等学力考上中学,母亲给她买来《词学小丛书》作为奖励。那个时候她已经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并且用文言给在外工作的父亲写信。&身为大家闺秀,虽然去外面读书,但限制很多,放了学仍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在家里。所以,那个时候她诗词的内容也局限在院子里的景物。15岁那年,她从同学家里移植了一丛竹子种在自家院子里,于是写下《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在落尽繁华的时候,秋竹坚守着一种品格,不畏严寒,青翠依然。秋竹如此,人亦如此。&1937年,叶嘉莹正读初中,“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父亲随着国民政府的迁移一直在大后方的国统区工作,音信全无。在沦陷区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她说:“物质生活的艰苦我是可以坦然面对的,真正难以承受的是感情方面的苦痛。”&中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发生在1941年。当时她17岁,刚刚考取辅仁,母亲突然病重,需要离京到天津的租界动手术。母亲执意不要他们姐弟陪同,由于身体过度虚弱在回来的火车上去世了。&她写下《哭母诗八首》:“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由于音信不通,父亲连母亲去世的消息都无从知道。她在《母亡后接父书》一诗中写道:“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而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叶先生说。&母亲去世以后,她带着两个弟弟跟伯父伯母生活。她在沦陷区读了四年大学,大学毕业那年日本宣布投降。&2.与古典文学名师顾羡季诗词唱和&叶先生就读辅仁大学国文系期间是她诗词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不仅是因为国难家愁,“诗穷而后工”,重要的是她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顾羡季先生,并深得顾先生的赏识。那时候,顾先生不仅认真批改她的诗词习作,而且师生间还时有唱和。比如《摇落》和《晚秋五首》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词。”“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冢中热血千年碧,炉内残灰一夜红。”&她在学习期间认真记下好几大本笔记,几十年数经辗转,一直不离不弃,而且经常重读,重新描写笔记本上已经日益模糊的字迹。多年后根据这些笔记整理出书,留下了一代名师谈诗的宝贵资料,字里行间甚至保留了顾先生讲课时的神韵。&顾随先生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先生的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她不仅得到了顾先生的真传,而且别有创意,在老师的学术上更上一层楼。&顾随先生的一些词句也给予她极大的精神的鼓励和慰藉,“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从顾先生的诗句之中,她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她一直铭记着老师顾羡季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叶先生1945年大学毕业,在北平的中学,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赵先生。“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选择。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师选择了我。”&她24岁结婚,同年11月因政局转变,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去了台湾,1949年8月生下第一个女儿。在大陆解放之后,台湾的白色恐怖加剧,1949年12月,大女儿才三个多月,丈夫因为“思想问题”被拘捕。&1950年的夏天,女儿未满周岁,还抱在怀中吃奶,她所在的彰化女中的校长和6名教师一并被抓,她与怀中幼女亦在其中,还是“莫须有”的思想问题。&因为没有涉及实质的政治问题,她很快就被放了出来。却已经无家可归。“我们从故乡远到台湾去,无家无业,有工作就有宿舍,就有薪水,就可以维持生活。先生被抓,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我自己也被关起来,也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当时正在暑假期间,一时也难以找到工作。她只能带着怀中的女儿投奔到丈夫的一个亲戚家。寄人篱下已是无奈,而这位亲戚也刚刚到台湾,生活窘迫,自顾不暇。亲戚家祖孙三代5口人,只有两个房间,她们母女白天就到外面树阴下面徘徊,晚上在走廊铺上一条毯子打个地铺,母女二人勉强有个安身立命之所。&那年她写下《转蓬》一诗:“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她只能抱着吃奶的女儿,在深夜里独自流着眼泪,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开学后她找到一家私立中学,一个少妇,带着幼女,先生好几年不出现,面对别人的猜疑却不能对任何人诉说,因为一旦说自己的先生因为思想问题被关押着,她马上就会失掉这份工作。&她的先生被关了3年,直到1952年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次年叶嘉莹生下了小女儿,家务负担很重,她的身体状况又一直不好,一度还得了哮喘病。她当时在三所大学教七门课程,还要在电台和电视台讲授诗词,上午讲三个小时,下午讲三个小时,晚上还要讲两个小时,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教了多少课。她的先生因为无端被关押了好几年,而后一直没有工作,脾气越来越坏,动辄暴怒,精神上的压抑一直是她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最痛苦的时候,她甚至想到过打开家里的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中第二次重大的打击。&3.人生打击突临时,她以诗歌来疗伤&叶先生从1948年离开家乡,在台湾执教20年,于1969年定居加拿大,1970年接受了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约。她写下《鹏飞》这首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着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北海”指的是她的出生地,她的第一故乡北京,“南溟”指的是她的第二故乡台北,“鹏飞”的“云程”指的是她在这两个地方教书时用母语讲授自己深爱的诗词,那种可以任意发挥的潇洒自得的快乐。如今这两个地方都回不去了。在海外不得不用英文讲课,她又总是自称讲课最喜欢“跑野马”,她的英文使她根本没有“跑野马”的资本,这就好像一只高飞的鹏鸟从云中跌落,不得不如虫豸般匍匐于地。&她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上有80岁的老父亲,下有一个念大学、一个念中学的女儿,先生没有工作。而且加拿大的大学要求她必须用英文教书,用英文讲诗词,她经常查生字到凌晨两点钟,而一大早就要上讲台去给学生们娓娓道来。下午5点钟,她正忙于跟研究生讨论,她的先生打来电话,问她为什么还不回家做饭,她只能低声解释。如果先生下厨房做了晚饭,那么她回家后会发现所有的锅都丢在地上,以示抗议。&“多年来我在海外文化不同的外国土地上,用异国的语言来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总不免会有一种失根的感觉。我虽然身在国外,却总盼望着有一天能再回到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授自己所喜爱的诗歌。”&生活刚刚安定下来,工作的压力也减轻了,1976年,52岁的叶先生又遭遇了新的不幸,这是她人生中第三次重大的打击。3月24日,她从温哥华去美国的费城开会,途经多伦多看望了新婚不久的大女儿的第二天,就接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噩耗:当年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中成长的大女儿,在外出旅游时出了车祸,与女婿同时逝去了。&“我当时实在痛不欲生,但因为多年来我一直是支撑我家所有苦难的承担者,我不得不强抑悲痛立即赶到多伦多去为他们料理丧事。我是一路上流着泪飞往多伦多,又一路上流着泪飞回温哥华。回到温哥华之后,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避免接触一切友人,无论任何人的关怀慰问,都只会更加引发我内心的伤痛。”&当第三次打击突如其来降临的时候,她仍是以诗歌来疗治自己的伤痛。她一连写下十首《哭女诗》。“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何期小别才三日,竟尔人天两地分。”“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我真是历尽了平生各种不幸的一个人。但是人生经历了大的苦难,就会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在叶先生平和的讲述中,听者的心被强烈震撼着。&“也许我留下一些东西,也许我写的诗词或者论文,你们觉得也还有美的地方。可是我那一柱鲛绡,我是用多少忧愁和困难织出来的?”海里的鲛人泣泪成珠,织成美丽的鲛绡,那是世界上最轻柔美丽的丝绸。&虽然叶先生如今着作等身,但是艰苦的时候她不仅没有书房,甚至连一张书桌都没有。&她说她并没有想要成为诗人或者学者,曾经也没有想过要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只是因为自己对古典诗词真的有感情,真的有兴趣。于是她可以“忍困不眠,忍饥不食”,不是为了什么名利,也不是为了成就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当陶渊明、杜甫可以在你的感受之中复活的时候,诗歌自然会唤起你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诗歌的生命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那是至美至善的无尽的愉悦。&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她的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在苦难横空而来的时候,她默默读诵着王国维先生的词句:“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自己的身世就如同这漂泊的柳絮,还没有开放就坠落了。虽然身世飘蓬,但是无论飘到哪里,她总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她不仅要从诗中获得慰藉,更是要从诗中汲取力量。&“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叶先生心怀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4.为弘扬传统文化,她拿出退休金设奖学金&“我是出生在北京的,我是少数民族,不是汉族,是蒙古裔的满族,是满族叶赫纳拉。”&叶先生家在北平的院落是她做过“佐领”的曾祖父买下的,是道光年间的一所大四合院。已故着名学者邓云乡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特意描述了这个浸润着中华古老文化氛围的大四合院,他说:“这是一所标准的大四合院,……格局很好,十分有规模。”因为邓老先生的母亲常常生病,而叶先生的伯父是中医,所以有机会走进这所院落。&“一进院子就感到的那种宁静、安详、闲适的气氛,到现在我一闭眼仍可浮现在我眼前”。只是去过几次,年岁很小,跟着母亲去看病的邓先生,居然在经过了50多年以后一闭眼这院子的气氛就在他的眼前,可见这种“特殊的京华风俗的感受”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诗意浓厚的环境积聚着古老文化的底蕴。邓云乡先生是这样描述的:“素洁的没有闲尘的明亮的窗户和窗外的日落,静静的院落,这本身就是一幅弥漫着词的意境的画面。女词人的意境向来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熏陶形成的吧。”&多年海外漂泊,叶先生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爱她察院胡同的旧家,爱她曾经就读的辅仁大学,爱她的故乡北京,爱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国。&叶先生这样说:“无论是在台北,还是在北美,我都开了讲杜甫诗的专门课程。我写过一本书,《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因为我对于杜甫的《秋兴》有特别的感情,有特别的感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当我在海外讲的时候,真是常常不知不觉就会热泪盈眶。我自己也写过一首诗,有两句,‘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讲我对故乡的相思。”&叶先生一世多艰,身经多重忧患,却能够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在承受之下完成自己。她毅然担荷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传达着诗歌中那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我从1945年大学毕业开始教书,教了60多年,没有一年休息不教书。教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任何一种学术文化得以延于久远,都正赖其有继承和发扬的传人,教学就正是这样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的工作。我的心愿就是能够教几个好学生。”&她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在北平教三所中学,在台湾连中学带大学执教20年,于1969年定居加拿大,次年得到了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约,早已是桃李满天下。&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她马上给大陆的教育部写信,申请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回国教书。得到批准之后,1979年她第一次回国讲学,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离骚》,李白、杜甫,中国诗歌一脉相传,伟大的诗人担荷着人类的苦难。已故着名学者缪钺先生称她是“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她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回到国内来教书,既有她的故园之思和报国情怀,也有她对于中华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传承的一份担当。&1996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拿出自己10万美元的退休金设立“叶氏驮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至今她已经84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周给研究生上课两三次,每次都在3个小时左右。她与学生们讨论,认真批改他们的习作,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叶先生在一首近作中写到:“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自己这只柔弱的春蚕吐尽千丝万缕,到底有没有巧手的织女把这些心丝织成美丽的锦缎呢?当见到自己的心血化作了天机云锦,即使付出再多艰辛与困难也无怨无悔。&“我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多年前,叶先生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士,说能够以人的姓名算命,叶先生并不相信所谓的算命之说,但是酒席间作为一种游戏也很好玩。&叶先生这样说:“她说我的名字五行得水最多,还说我这个水啊,可以如杯水之含敛静止,你可以把我圈在一个杯子里盖起来封住。可是你要一放开来呢,她说也可以如江海汹涌澎湃。圈起来也可以,放出来也可以。不管她说的对不对,反正我觉得很好玩。”&于是她填了一阕《踏莎行》:“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水既是柔弱的,也是明澈的,更是坚忍的,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再回首,往事纷纷如梦,纵然岁月消磨,仍历历如在眼前。虽然叶先生经历了很多人生苦难,而她却能够在困境中越发坚强。如果有人问到她何以如此,她总会微笑着回答:“这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接下来又说:“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倾注了生命之爱,通过那穿越生命的诗行赋予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和生生不已的感动。叶嘉莹专栏【中华女子诗园】李清照的诗词人生
【女诗人乃诗界之半边天也,中华诗园特辟“中华女子诗园”,宗旨为展示历代女诗人诗品人品,促进中华诗歌大发展。开园之际,特推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之诗词人生,以为抛砖引玉也。】
&&&&&&&&&&&&&&&&&&&&&&&&&&&&&
&&&&&&&&&&&&&&&&&&&&&&&&&&&&&&&&&&&
&&&&&&&&&&&&&&&&&&&&&&&&&&&&&&&&&&&&&&&李清照的诗词人生
&&&&&&&&&&&&&&&&&&&&&&&&&&&&&&&&&&&&&&&&死水
=================================================================
&  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上,地位显著的女作家却寥寥无几。宋代的李清照(;―约1151),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富的艺术实践,独创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能书画,多才多艺,在诗词、文、赋、文艺批评等各方面都有杰作,今择其要简析之。
&&&&&&&&&&&&&&&&&&&&&&&&&&&&&& 一.&李清照之身世
&  李清照,于1084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是大诗人苏轼的得意门生,母亲是大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能文,可以说她生养于书香名门。优裕的门庭,良好的教养,清照少年可谓无忧无虑。从早期词作来看,闺阁之中,整日梦回读书,乘兴荡舟;邀伴斗草,懒荡秋千。十八岁时,于太学生赵明诚喜结伉俪。丈夫是次当时著名的金石家,新婚燕尔,两人一起校勘古书,唱和诗词,赏鉴书画鼎彝。夫唱妇随,调笑撒娇,曾作词:
&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
&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  天真娇艳,无所顾忌,将少妇的娇美率真天性和盘托出,一览无余,这是她生活中最美满幸
&  福的一段时光,结缡未久,明诚仕途动迁,先任礼部员外郎,又任吏部侍郎,后历任淄州太守,建康知府,湖州知府。其间离多聚少,清照独居闺中,常恨秋凉夜长,独对黄花,遥望征雁,将满腹离情别绪,化作相思司,都付与流水落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据元伊世珍《琅環记》载:“明诚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此词曾传诵一时,表白了自己细腻真实的少妇心理。后逢战乱,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生离死别之时,明诚至嘱羁留在危城之中的妻子,城破之日,从众逃难,“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金石录后序》)
&  1126年,金兵南下,两河沦陷,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南渡。赵明诚避难途中,染病不起。李清照千里迢迢,见到丈夫时,明诚已病入膏肓,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这一段惨痛经历,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已有详细记述,读来令人沧然涕下。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后依傍弟弟,客居金华。曾以文祭亡夫:“白日正中,叹庞公之机敏;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孤独凄惶之苦,国破家亡之恨,凝于一身,使她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愤然高呼:“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工部尚书胡公》)李清照一生,遭遇坎坷,但无论伤怀于离愁别恨,还是慨叹于国破家亡夫死,都没有泯灭她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她用诗词抒发对生活的热爱追求,用诗词抒发离情别绪,用诗词抒发亡国亡夫之思,用诗词抒发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真是天下第一才女,奇女!
&&&&&&&&&&&&&&&&&&&&&&&&&&&&&&&&&&&&&&&二、李清照之词
&  李清照的作品,据《宋史艺术志》所载,有文七卷,词六卷,今均佚失。现在所流传的《漱
&  玉词》,为后人所辑。李清照之作,多为记述自己所感,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读之,正面可以窥知其身世变迁的历程,侧面可以洞察当时社会的风貌。她的词作特点为:早年之作美而艳,中年之词感慨生情,晚年景况则满目凄凉。
&  (一)春之歌
&  春天是开花的季节,李清照少年时期,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一路欢歌,一路飘香。
&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两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中两颗罕见的明珠。上首以白描手段,追记一次十分有
&  趣的郊游;下首描写词人的闺中生活,流露出词人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少女形象,以及她那深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  浣溪沙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  黄昏疏雨湿秋千。
&  这首词,作者以外物形象刻划人物形象,以具体的艺术意境体示抽象的内在情思,描绘了一
&  位少女,春睡梦回,不堪柳棉辞枝,懒荡秋千的神态,逼真地表现了少女怀春,感春,惜春的情怀。
&  李清照早期描写新婚生活的词也艳丽多姿,情趣盎然。深夜,“绛绡薄,冰肌莹,雪腻稣香
&  。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凉。”(《采桑子》)新妇身姿艳美娇丽,娇妻心理多情含蓄。清
&  早,“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纱》)依被托腮,欲
&  笑不笑,故作神态,着意逗趣。生活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人面花面两相映,人面要比花面俏,女为悦己容的情态毕现
&  (二)夏之思
&  多情自古伤离别,赵明诚赴任在外,李清照的闺中生活闲暇,空虚,寂寞。少妇们在空虚、
&  寂寞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离情别绪、闲愁深怨在男权社会中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李清照作为广大妇女的代言人,用凝练的艺术手法把这种愁和怨深刻而又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写自己思念明诚,又设想明诚也思念自己;自己相思难熬,又设想明诚也不易排遣。
&  身处异地,两心相通。以独特的角度将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凤凰台上忆吹箫》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
&  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
&  ,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自古写离别,多写临别之情或别后之感。这首诗妙在写别前,写别前对别后的设想。作者用
&  吞吞吐吐,曲曲折折的方式,表达了女性所特有的深婉而细腻的感情。词的最后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一唱三叹,曲径通幽,极尽相思之苦。
&  《点绛唇》
&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
&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  这首词写李清照和丈夫分别后的感受。看似伤春,其实思人。浓愁淡写,情愈浓烈。含蓄、
&  显豁的背后压抑着浓浓的思绪。这类词,离别的愁越浓,说明对丈夫的爱越深,表现了当时妇女们对应当具有的正常爱情生活的追求。
&  《醉花阴》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处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又是一首含蓄的词,从字面上看,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她的每个字
&  又都浸透了这一点。结句“人比黄花瘦”更妙,花因秋风吹凉而瘦,人因相思,比花还要瘦。
&  《行香子》
&  草际鸣,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来,浮去,不相
&  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词人为牛郎织女的长期分离鸣不平,为他们的艰难想见出一把同情泪。“正人间天上愁浓”,这离愁别恨是牵牛织女的,也是词人自己的,借人喻己,委婉含蓄。清照作词,或由远及近,或由人(物)及己,千折百回,总能达意。
&  (三)秋之愤
&  南渡之后,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饱尝了人世凄凉况味,直至晚年,更是满
&  目愁惨。她以凄楚哀苦的心境眷念着北方已失的故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和在一起,抒发自己的幽愤。因此,后期之作苍凉激越,多寓故国黍离之悲。
&  《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  泛轻舟。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词人少女时代曾“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妇时代也曾“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而今想要泛舟抛却这许多伤心事,但国破、家亡、夫死,诸多灾难凝于一身,那小小的轻舟如何载得动?只好将这憔悴身,蜷缩于人家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永遇乐》
&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今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清照晚年的词,非常具体地、生动地反映了她精神生活方面的变化,而对于物质生活的变
&  化则很少涉及,这首词多少透露出了一些。首先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反证了词人暮年,闺门少暇,早年闲适的生活情趣恐怕早已被琐屑的家务劳动所代替。其次说“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决不是住在深宅大院,有重重门户的大户人家,而是住宅浅狭,开门见街,垂下帘子便可听行人说话的一般市民,其穷困潦倒之生活可想而知。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二盏淡酒,怎敌它晓
&  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首词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语气由舒缓变为急促,由哀婉变为凄厉,以豪放纵恣之笔抒激动
&  悲怆之怀,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述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简直是一篇悲秋赋,惟有以赋体读来,才能得其要旨,此乃词人晚年成熟之上乘作品。梁乙真评说此词: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读之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其运辞之技巧,描写之真切,可谓极艺术之能事也。
&  纵观李清照的词,清新婉约,她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自成一
&  派,人称“易安体”。清代王士祯盛称她为北宋词坛婉约派宗主,可以说,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婉约派的基本特征:
&  第一,&约词具有可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才的词作家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流传之广。李清照的词,音节谐婉,情调柔美,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特别是《声声慢》,以双声叠字入词,一气呵成,读来如珠落玉盘,音韵铿锵和谐,余音饶梁。
&  第二,&言情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抒写爱情,反映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抒写离愁别恨,表露闺中少妇长期独居思夫的苦闷和幽怨;抒写感时伤世之情,词人将国破家亡之恨,生离死别之情,或打入艳情,或寓于物象,表面看咏物抒情,实际上却别有寄托。繁杂的情感,多采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也是北宋婉约词空前繁荣的原因之一。李清照被推崇为婉约派宗主,主要是因为她少年、中年、晚年的词作,涵盖了当时各个阶层在社会盛衰演变之际的普遍心理,将人之所想,人之所言融汇到高超的艺术形式中,因而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以美取胜”是婉约词的又一特点。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与生
&  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词人们将优美的语言、形象、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有时,往往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一首诗,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李清照《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一剪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更是脍炙人口、千
&  古流芳的妙语佳句。李清照作为北宋词坛的一代宗主,不仅在词的创作上躬身践行,在词的创作理论上也独有主张,她在作词之余,创作了宋代词坛上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文《词论》:……本朝柳屯田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丞相、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又押入声;《玉楼春》平声又押上去声;其本押侧韵者,如本上声协押入声,则不可通亦。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甚少。后晏叔原、贺方、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热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少游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  (《苕溪渔隐丛话》)
&  从以上所引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论》是根据自己创作的经验,在对前辈名家词人创作的
&  优缺点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提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文章中作者对于词的话见解和主张概要如下:
&  一、&高雅,不满柳永“辞语尘下”;
&  二、&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
&  三、&协乐,要分别五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
&  四、&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  五、&铺叙,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  李清照根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
&  学应作不同的对待。她强调: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应该说,李清照的词的理论主张,实际上是总览前代词作,第一次明确确立词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创作方法,为词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前人推崇李清照为婉约词派宗主,概由此生也。
&&&&&&&&&&&&&&&&&&&&&&&&&&&&&&&&&&&&&&三、李清照之诗
&  李清照留存下来的诗为数更少,但断简残篇均不同凡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超凡绝伦的风流文采。值得注意的是,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风却迥然不同,它脱尽女儿脂粉之气,唱出的都是慷慨之音,悲壮之歌。细推之,或许她是有意用诗来表现雄浑刚健的思想内容的。题八永楼千古风流八永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州十四城。全诗藏气雄浑,含意雅正,感慨中直有一段不平之气,吞吐山河。夏日绝句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这其实是一首借古讽今,发抒悲愤的怀古诗。北宋末年,金侵中原,徽、钦二帝被掳,然金
&  兵孤军深入,立足未稳,若朝廷上下矢志抗金,中原事大有可为。但是,高宗赵构懦弱无能,
&  仓皇难渡,中原生灵涂炭,家破人亡,思及楚王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深为南宋君臣忍辱苟安而羞愤。此诗豪气干云,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又是广大百姓的呼声,而出自女子之手,尤为难得。上工部尚书胡公
&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志懦夫俱感泣。
&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  葵丘践城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  巧匠何曾弃,刍尧之言或有益。
&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
&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  当时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
&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扌不土。
&  1133年5月,宋高宗命侍郎韩肖胄为通向使,尚书胡松年为副使,往金国议和。贫病中的李清照有感而作此诗,“沥血上书”,以真知灼见为使者出谋划策,乞求使者带来沦陷后故乡的消息。诗人慨叹国家沦亡后自己的悲惨遭遇,昂然抒发保家卫国,共赴国难的雄心壮志。诗人以五十嫠妇,还想以血泪洒遍故国河山,真正惊天地,泣鬼神 
&&&&&&&&&&&&&&&&&&&&&&&&&&&&&&&&&&&&四、李清照之人&  
&  &    
&  李清照一生亦诗亦词,尤以词作成就最高,并且根据创作经验在词学理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有二:
&  其一,人们谈论起词的起源,常认为六朝的风华靡丽之语,是后来词家的本源。它萌芽于唐代,极盛于宋代。而女性作词,始见于五代花蕊夫人的《采桑子&题葭萌驿壁》:
&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  花蕊夫人长于作词,对于乐府尤为擅长。蜀亡之后入汴,途径葭萌驿,心有所感,遂题词于壁,没待写完,被催起行。这半阕词,已初具词的形式,格调声韵和六朝的短歌想类似。
&  苏子容丞相的妹妹延安夫人曾作词《更漏子》:小阑干,深庭宇,依旧当时别处。朱户锁,玉楼空,一帘霜日红。弄珠江,何处是,望断碧云无际。凝泪眼,出重城,隔断羌笛声。
&  这首词,格调声韵虽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词,但其文采却没有达到极致。至宋代李清照脱颖而
&  出,词作达到了历代女性作家的最高境界。
&  其二,李清照的词,曾被前人称为婉约派之宗。她的词清新婉约,自成一派,人称“易安体
&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都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受她影响最大的同乡词人辛弃疾曾效仿“易安体”作词《丑奴儿近&博山道中》:千山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这首词,语言风趣流畅,笔调轻松活泼,词意婉约清空,确实是“易安体”的翻版。
&  前文已述,李清照是天下第一才女,奇女。清照之才,在诗,在词,在文,在书画;清照之
&  奇,在于她对于封建礼教的反叛。宋代,程朱理学盛行,诸多金条玉律都在控制妇女思想,限制妇女行动,扼杀妇女才能。而李清照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并以此为武器,书写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坎坷的感慨,对悲惨遭遇的控诉,直抒胸臆,毫无遮拦,透过她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世界。李清照冲破“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以一个弱女子对当朝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并在创作中坚持并发扬广大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李清照冲破“三寸金莲,足不出户”的束缚,大胆主动地干预女子闺房以外的事情。以诗文沥血上书,为国事出谋划策;以诗文针砭时事,直刺当朝当权者。走笔至此,面前的李清照非仰望不能观之,聊作一诗作结:
&&&&&&《李清照》
&  一任秋千荡来荡去,
&  一任扁舟划来划去,
&  少女的心牵挂着绿肥红瘦
&  卷起帘儿
&  看海棠依旧
&  黄花瘦
&  旧时雁儿飞来飞去
&  黄昏细雨点点滴滴
&  少妇的心牵挂着故国故土
&  卷起帘儿
&  看云鬓憔悴
&  人更愁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4
&  老来颠沛流离
&  多少伤心旧事怕提起
&  守着窗儿
&  听人家笑语
&  笑语悠悠
&  乌江水流
&  楚王悲歌
&  病妇愤起不知老
&  洒一腔热血染红山河
&  知否,知否
&  唤取九万里风鹏
&  到星河逍遥
&  参考书目:
&  1.《中国妇女文学史纲》梁乙真
&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
&  3.《李清照的词和词学理论有何特点》盖国梁
&  4.《婉约词&前言》惠淇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清照的诗词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