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异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高考调研对考生家庭的好处

[新华网评·两会评论]:“异地高考”倒逼教育均衡提速
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谈及方案公布时间表时,袁贵仁爽快地表示:用不了十个月。(3月4日《广州日报》)
民间呼唤已久的异地高考改革,终于在实施时间上迎来了教育部的首次明确回应。虽然说这个“时间表”还相当粗糙,但10个月内出台方案的消息至少表明,对异地高考方案的调研和论证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即将走向公布、实施阶段。
推行异地高考已成共识,对此教育部门早已明确态度。之所以方案迟迟难以出台,更多还是出于稳妥的现实考虑,避免造成新的不公。这其中,最让很多人担心的就是所谓“高考移民”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部强调将要实施的异地高考方案依然是“有条件准入”、“不完全放开”,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也要考虑家长的工作情况,应该说可以理解。改革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改革已经在路上。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高考移民”本就不是异地高考的天然敌人。不必否认,“高考移民”客观存在,也事实上损害着本地考生的利益,但这并不是“移民”考生及家长的主观意愿,根本原因更在于教育领域中的现实不均衡。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直接催生出了“高考移民”的利益空间;二是高校招生计划的投放不均衡,许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在办学地计划太多,人为制造出了高考中的招生不公平。
换言之,推行异地高考之后,基于现实,对“高考移民”现象的预防和打击依然需要坚持,但更重要的,其实更应该在加快教育均衡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教育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快增加教育投入的进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尽快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较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也要降低在本地区过多的招生计划,逐步推行按地区考生人数投放计划,以真正从招生源头上实现公平公正。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县级市有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即可落户,地级市工作三年可以落户,被称为我国户籍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或许,这客观上也对加快异地高考起到了促进作用——户籍已经“放开”,再限制在户籍所在地高考有何意义?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实际上也为预防“高考移民”增加了难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加快教育均衡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实现教育均衡,是推行异地高考的需要,其实更是教育发展本身的需要。
】【】【】作者:医学院评论组 分享到:0
  活动时间
  2012年11月14日星期三晚上7:30∽9:20
  活动地点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勤医楼六教室
  与会人员
  杨慧玉、蒯梦妮、毛建崧、吴富璇、王倩、王艳枚、刘雅、刘雅玲、赵俊、鹏粟肖为、陈锦芳、朱之恺、蒋娜、匡云琪
  会议流程
  1.由主持人表示对与会者的欢迎与感谢并对本次活动进行简短介绍;
  2.由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正式开始,与会人员进行自由发言,自由交流;
  3.主持人进行会议总结鼓励大家多多关注各类时事并汇报1+1青年评论网收到的投稿情况统计。
  会议记录
  蒯梦妮: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此次的评论沙龙活动,为期七天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今天闭幕了,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
  “十八大报告”全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指引了未来五年或更长的中央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距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相隔五年了,期间的各种动态也引发了人民群众的热烈关注,大家对其中一些事件一定有所了解,现在就请大家个抒己见吧。
  各种焦点关注
  王倩:据我了解到的最新数据,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为题,我们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蒋娜:现在“毒奶粉”“小悦悦”等事件扑面而来,一次次触及人们的道德底线,如果人们只是物质上得到了满足,而精神上却麻木不堪,人民的幸福感将无法提升。不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总的来说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陈锦芳:我想除了环境与道德,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就是经济,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提出小康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十年翻番计划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决心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我们从一穷二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让我们都感到自豪。
  刘雅:在我看来,关于十八大我们作为学生群体较为贴近的一个热议话题就是“异地高考”。
  吴富璇:对,尤其我们这些刚刚结束高考的大一新生,对于高考的关注度还是很大的。
  聚焦异地高考
  蒯梦妮:既然大家都对此话题感兴趣,我们就针对“异地高考”这个话题来进行详细的交流吧,大家都踊跃发言吧。!
  刘雅:既然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异地高考需要什么条件?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
  而家长基本条件就是,家长在你所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我觉得这样还挺好的,这样大家就不会担心等到了子女读书时四处找学校,或者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了。
  王倩:这个政策是很好,但是在我看来还是不够完善,它的适应范围是不在本地的工薪家庭,而相对于在外的农民工,他们没有稳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更别说各种保险了,所以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及高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解决。
  吴富璇:先别说家长基本条件了,学生本人条件则更加模凌两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学生是一样的。
  匡云琪:在很多地方,外来学生想拿到当地的高中学籍,必须要符合当地高中入学条件,参加当地中考几乎是唯一途径,这就把问题推到了义务教育阶段。而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必须要考查父母的工作、社保、住房等硬性指标,这等于又把问题推给了家长。
  粟肖为:高考竞争的惨烈,人们有目共睹,一分半分的差距都可能造成考生与自己心怡的院校失之交臂。“分”真的是学生和家长的“命根”。一分半分都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异地高考政策一旦出台,而各地标准的差异必将会引发众多“投机者”的新一轮“高考移民”。
  毛建崧:对啊,这样异地高考就可能会演变成拼爹问题,很多农民工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是卡死在那里啊。我看到最近的一个报道,一个老师对采访的记者说:“家长要有‘合法稳定职业’、有‘社会保险’,仅这两条就把大部分底层劳动者排除在外,最终只是让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外地孩子先‘异地高考’,农民工子弟的利益还是被损害了。”
  赵俊鹏:其实除了家长和学生本人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个门槛:城市条件,看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这会不会形成一个城市专业人才的单一化,那样竞争压力会不会更大,而拥有资源较差的农民工子女又一次输在起跑线上。
  王艳枚:我觉得门槛太高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会导致少数人会向特大城市和落后地区两个方向移民,前者录取率相对较高,后者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如果异地高考制度设计不当,可能会引导这个投机群体伺机取利。
  刘雅玲:凡事都有两面,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不足就忽略它的积极作用,它的门槛毕是很高,但是还是给许多“高考候鸟”带来了一丝希望的。
  杨慧玉:在我看来,这个政策是有些不足,但是它为农民工子女的高考问题打开了一个缺口,不能只看它的不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朱之凯:对啊,这个政策也使中国的教育公平迈出了一大步,万事开头难,但随着后面一些问题的出现才会得到不断的改善,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不该如此消极的看待,应该给予它一些期待,期待它变得越来愈好。
  展望新未来
  蒯梦妮:十八大选举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高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结束了他们一起的风雨十年,街头巷尾也纷纷评论起胡温在过去十年中的表现。在我看来,他们是尽心尽力的好领导,带我们走过了十年的青葱岁月,他们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也更多是积极的意义。
  今天是第一次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关于十八大,总的来说大家刚刚提到了四个话题:环境、道德、经济和教育。我们详细的讨论了异地高考问题。其实无论是从那个话题上看,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因为党变得越来越美好,社会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这是无容置疑的。
好了,今天的1+1青年评论网“十八大”主题评论沙龙活动到此就圆满结束,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欢迎大家多多投稿哦。
责编& 韩小月
评论总数:0 条 网友评论
学社联新浪微博二维码团委腾讯微博二维码青年传媒中心新浪微博学生会新浪微博
<iframe src="/wenxue/channels/1638_58.html" height="0" width="0"您好, []|
透视:异地高考对山东考生有何影响?
山东省异地方案细则即将出台的消息,引起了许多高中生、学生家长及相关各方的密切关注。针对异地高考对山东考生有多大影响等问题,记者12月5日到山东省教育厅进行了采访。有学籍外省高中生1.5万人省教育厅学生处有关负责人透露,据测算,高中阶段2011级在籍(学籍)的外省生源一共有1.5万人左右,在各市分布不平衡。“山东最早考虑推出异地高考政策,主要是认为百姓有需求,同时又有可行性。”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说,外地随迁的孩子在山东学习,因为户籍不在山东就要回去高考,因山东最早进行课程改革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学生回去高考,学的东西、考的东西都不一样,这对他们不公平,毕竟他们的父母也对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开放异地高考,让在山东的外地学生接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有同等的机会,这是更大范围、更大意义上的公平。”但这项政策最初在省教育厅讨论时,也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会不会对本省考生的利益造成大的影响,再就是山东的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承受能力。对此,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认真进行了调查论证,并多方听取意见。“从调研的情况看,这种担心不必要。”宋承祥说,“当然,山东也是人口流入大省,我们尚不能完全判断未来的人口流入趋势,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随着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相信多方会采取一些政策来共同化解。”宋承祥认为,开放异地高考,对山东当地的考生来说,目前可能会增加一些竞争;但是,山东的基础教育质量较高,将来开放异地高考如果变成一项国家政策,山东的考生也可以到外地参加高考,这是另一种利好。同时,对于教育相对不发达地区,外来的优秀生源,将会对当地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adopezh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教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教育视频高清大片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0名家长联名递异地高考建议 教育部称正在调研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20名家长联名递异地高考建议 教育部称正在调研
学生家长向记者介绍建议内容。 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本报讯 (记者易靖)昨天,20名学生家长就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问题向教育部递交建议书。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异地高考”正在调研,制定工作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出台的时间表。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义务教育阶段后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中、高考问题,“很快会有一个方案”,“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
  昨天,20名学生家长向教育部学生司工作人员递交了“以居住地和学籍确定高考地的建议方案”。这些家长均是外地来京工作多年,为子女上学问题而结识。
  建议方案提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以父母经常居住地和学生学籍地确定学生就学和参加高考地。
  教育部学生司3名工作人员接受了这份建议方案。一名杨姓工作人员表示,“异地高考”的问题近几年随着流动儿童的增加显得比较迫切,但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户籍制度等多方面。目前,对“异地高考”是否放开正在调研、制定工作方案。高考现行的报考制度执行已经30年,要调整必须进行广泛的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在决策前,要有调研、论证,必要时可开听证会。随后,20名家长将建议方案递交给北京市教委信访室。
  &&建议
  “对就学5年的外地子女放开高考”
  为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高考移民,学生家长在方案中对放开“异地高考”提出两项限制条件。其一,在经常居住地上学不少于一年(北京、上海等特殊地区不少于5年),以学籍和学校证明为准;其二,父母至少一方在经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不少于一年(北京、上海等特殊地区不少于5年),以工作和收入证明、房屋产权证或居住证、水电费或电话费收据等为证据。
  &&个例
  “我不可能让孩子回去”
  1995年,“下海”的张建党闯到北京。先打工,再做生意,逐渐立住脚。
  当年,他的妻子怀孕,生下儿子。儿子回安徽老家呆了一两年就再到北京,从此再没离开。现在,儿子在西城十三中分校上初三。上学期全区期末考试,他在全区5831名考生中名列37。
  张建党现在处于十字路口。儿子马上要中考了,在不在北京上高中是个很难的抉择。从多年的生活、学习而言,儿子肯定对北京更加适应,但问题是,按照目前的政策,他即使能在北京上高中,也不能参加高考。如果等到高三再回去,“那会把孩子害了”。
  “从我内心讲,我不可能让他回去”,张建党非常坚决。因此,推动放开“异地高考”,在他看来迫在眉睫。
  一个月前,焦怀玲经历了一场伤心的离别。
  因为持有北京工作居住证(俗称“绿卡”),焦的孩子虽然是山东户口,但可以在北京一直读书到高中,只是不能参加高考。焦怀玲一直参与持有“绿卡”的家长联络活动,推动放开持“绿卡”子女在京高考。
  抱有希望,并一直坚持。直到今年,孩子高三了,焦怀玲感到无望了。于是,全家做出艰难的决定:让孩子回山东备考。
  “我已经‘牺牲’了,但还是想推动放开‘异地高考’”昨天,焦怀玲和另外19名家长一起向教育部门递交建议书。
(编辑:SN009)
更多关于&& 的新闻张千帆:谈异地高考与教育公平
张千帆:谈异地高考与教育公平
浏览:305 次
张千帆:谈异地高考与教育公平
[摘要]:随迁子女问题也是属于大学招生歧视的一部分,他们是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以前研究的,比如山东籍的考生、河南籍的考生在本地报考北京高校的时候遭受的歧视。随迁子女到北京来,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然后现在的高考政策是让他们再回去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的衡量标准应该以随迁子女参加高考、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中心
【张千帆】:各位网友,大家好。
[网友忆清秋]:您既不是教育部的官员,又不是北大负责招生的教师,请问您是怎么样关注起“异地高考”这个话题的?您提出“放宽异地”的建议,是否有做过一些前期的调研?您是能把您了解到的具体情况给我们介绍下吗?
【张千帆】:一开始关注异地高考是从我们对大学招生做的一个课题开始。当时并没有直接关注随迁子女的问题。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大学招生各种地域歧视,在录取过程当中。后来从2010年开始,随迁子女家长开始比较频繁活动,想争取异地高考,所以我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随迁子女问题也是属于大学招生歧视的一部分,他们是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以前研究的,比如山东籍的考生、河南籍的考生在本地报考北京高校的时候遭受的歧视。随迁子女到北京来,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然后现在的高考政策是让他们再回去参加高考。所以,他们除了回本地和本地户籍的考生一样在录取过程当中受到歧视之外,还面临一个回去不适应当地的教学和考试模式的问题。许多家长很着急,因为他们不知道以后的政策走向是什么,他们要决定到底把子女留在北京,还是回原籍参加高考。讲得很对,我既不是教育部的官员,也不是负责招生的专职老师,但是这些公共问题,显然不是只有官员层次的人才考虑,你想北大招生老师,其实也是从官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从官方角度看问题,那什么问题都是很合理的,我们的招生体制已经延续了好几十年,在他们看来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他们也不会主动关心一下随迁子女,关他们什么事,他们都有北京户口,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很多的问题从官方的角度不一定能看得到,所以我们主要是从宪法平等这个角度来关注这个问题。就是说各地的考生,包括随迁子女,他们应该在大学录取过程当中,尤其是这些所谓国立大学,或者是部属大学录取过程当中应该享受一个基本权利。尤其是对于随迁子女来讲,他们的父母,整个家庭,长期生活工作在北京,各个方面和北京居民状况都是一样的,也向当地政府纳税,为当地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子女应该享受和当地考生同样的权利,我们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网友迷你考拉]:对于异地高考的门槛问题,您觉得应该怎么掌握这个度?也就是是否有哪些比较科学的衡量标准?
【张千帆】:我认为这个标准应该是以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并且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中心。这个标准必须围绕这个。像其他的标准,他家庭的条件、父母工作的性质、收入多少,这些实际上只能用来证明他是不是随迁子女。所以,不宜对这些外围的条件规定的过多。随迁子女条件,我们方案里面也提到了,应该要求完整的高中学历,我们看有的省目前透露的方案甚至比这个更低,像福建省。一般来说,我们觉得完整的高中学历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条件。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之后,他就应该有资格留在当地高考。
当然对于北上广这些随迁子女人数比较多的省市,可以适当提高条件。但是这个条件也不能太高,比如说我要求完整的从小学到高中全部九年还是多少年都在北京、上海,也不合理。所以我们提出适当地增加要求,比如他的初中教育有一部分也是在当地,比如说你增加一年的初中教育作为条件,在当地连续就学四年作为条件,这个应该比较合理。
家长在当地工作和居住的年限,应该是和随迁子女基本接轨。换句话说,比如家长到北京来工作,他具有合法的工作证明、居住证明,当地就应该接受他的孩子来接受中学教育。到了毕业的时候,如果满足年限的话,这个随迁子女就应该认定具备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资格。这个就是我们提议的一个基本条件。
异地高考实行的难点主要在于地方保护主义
[网友骑驴大仙]:放宽异地高考是否面意味着恢复到全国统一考试的问题?那么对于一些自主命题的省份,他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张千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当然我非常希望能够恢复统一高考,未必是以前的统一高考,但是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考试标准,但是,这和异地高考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如果说你有了统一高考,异地高考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都是一样的高考嘛。现在说要搞异地高考,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我们不搞统一高考,还是延续目前这种分省命题的格局,因为北京的考试和这些户籍地的考试不一样,所以不能让他回去,还是留在北京参加高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随迁子女的这部分问题。当然,这也就注定了目前这种方案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长远来讲,我们还是希望建立全国的统一考试制度,进行公平录取,这才是长久之计。
[网友杨再昌]:张教授,实行异地高考,为什么会那样难,究竞难在哪里?会对现有高考制度和模式带来哪些影响或冲击?
【张千帆】:说实话,目前还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和冲击。至多只是要求大学在录取过程当中要适当地增加本地录取的名额,因为要吸纳异地高考这部分考生,就是随迁子女这部分考生。
它之所以难,关键还是在于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如拿北京作为一个例子,京籍和非京籍考生之间的利益冲突。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回到我以前做的大学招生课题了,就是目前大学招生地域歧视是非常严重的,就是本地的大学,包括我所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的所有高校,包括这些部属高校,都是对本地的考生投放了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名额。当然在其他地方,像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所有的地方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他们这种地方保护的程度还要比北京更加严重。
这个时候如果说放开异地高考,让更多的随迁子女来到北京参加高考,如果来的人很多,肯定就是要和当地的京籍考生争抢在北京的录取名额。所以,关键是在于这个利益冲突。包括网上有很多京籍家长攻击我,说我出卖北京的利益。它的源头就在于这里。我觉得他们都误解了,目前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的这个意见已经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它讲,相对京沪,包括广东这些随迁子女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因为他们人数比较多,可能吸纳他们之后会显著地增加当地的考试竞争压力,所以可以让当地的大学适当地增加录取人数,来维持当地的录取比例不变。比如北大,在北京现在录取大概是占了百分之十几,随迁子女进来之后,适当地增加名额,对于本地还是维持在同样比例的录取率上,这样就很有效地化解了京籍和非京籍、本地和外地考生之间的冲突。所以,在这个阶段,本地和外地的利益冲突是不存在的。
“异地高考”的方案总体来说是一个妥协性的方案
这个方案总的来说是妥协各方利益,包括考虑到要防止高考移民这种需要。包括方案当中提到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社保问题
[E政建议19947号]:建议实现异地高考不如各高校按在各省份考生的数量进行分配招生,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因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差距。
【张千帆】:据我理解,就是主张同比例招生。这个主张在2006年前后,首先由中国政法大学提出来,我觉得很好。我们觉得这个还不是最好,最好的还是在全国统一考试,公平录取,这个最好,否则同比例招生还是会造成高考移民这类现象。同比例招生要比现在这种情况要好得多,现在可以说招生整个是一片乱象,首先就是我刚才讲的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比如说北京的高校对北京的投放名额或者录取率是外地的几十倍,比如上海、其他一些地方,这种比例差距甚至更大。还有,对于其他的不同城市的录取率也非常不一样,也可以差上十来倍。比如北京的高校,对于来自上海、天津、湖北、山东、河南,每一个省市的录取率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到底是为什么,所以很多差别都是人为造成的任意差别,它就构成了一种地域歧视。所以同比例录取,这个建议非常好,但是问题就在于它和我刚才讲的统一录取,就是按照同样的试卷、同样的标准进行公平录取,都面临同一个阻力,就是地方的保护主义压力会非常之大。现在随迁子女这种人数不多的,到目前为止,人数还不多的这部分人,想要进北京、上海和他们一起考试,他们都不愿意。现在如果把这个名额从原来差好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名额,变成和其他省市一样的分配方式,肯定当地的考生和家长叫苦连天,他们对于教育部门,包括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学者,就会有更多的抱怨,会施加更多的压力。也就是说,它会导致更加剧烈的本地和外地考生的利益冲突。所以,它的难点是在于这里。
我们觉得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做,这个当然是一个要比现在好得多的方案,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近乎于理想的方案,但是现在要达到这个方案可以说是难度很大的,而且我们也看不到目前的决策部门有这个决心。但是,随迁子女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了,现在我们可以比较好地、比较有效地去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问题。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好好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同比例录取、统一高考、公平招生,我们把它当做更加长线的目标来加以推动。
[网友杨再昌]:张常务副主任,提交的放宽“异地高考”建议方案,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有多大把握被国务院采纳?
【张千帆】:有关部门是否会采纳,我们不好预测。目前各地的决策过程似乎都是不透明的,很难问出什么门道来。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方案还是比较合理的,兼顾了各个方面的需要,也是基于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之上细化形成的。比如说,包括对一般的省市要求三年完整的高中学籍,也顾及了像北上广这样随迁子女比较多的省市,可能有一些特殊的需要,所以适当地增加了年限。但是同时这个年限也不能太高,所以,这个方案总的来说是妥协各方利益,包括考虑到要防止高考移民这种需要。包括方案当中提到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社保问题,因为许多家长都反映,社保体制是近年来才放开,以前很多的地方都不允许外地人到这里来参加社保,现在如果对社保提很多的要求,就会把很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都挡在外面。我们也提出,如果社保要反映这个家庭在当地长期居住的意愿,可以要求有社保,但是,不能要求有年限。我们这个方案总的来说是一种妥协性的方案。
还有对于它的实施期限,我们认为应该尽快,换言之是明年就开始实施。这个有没有可行性呢?也是完全有的。为什么?因为很少有家长把孩子放在这儿一直读到高三,大部分家长到这个阶段就把孩子送回去了。留在这里读高三的,至少对于北京,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数据,在这些地方读高三的学生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北京来说,增加的这一部分随迁子女的高三学生,还不如北京每年减少的考生数量。当然现在是预计。就是说这部分人数是很有限的,不会对当地的高考造成任何冲击,不会以任何严重的方式影响当地考生的升学机会。所以,我们是主张这个方案尽快实施。而这种提议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不是强人所难,要求当地做它做不到的事情。
建立统一的考试制度,统一考试、公平录取才是真正公平的招生考试制度
[网友孙亚非]: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事情,却何以弄得不公频出?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谢谢!
【张千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既得利益的问题。其实高考公不公平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在于招生,因为考试只是一个手段。考试干吗?考试给我们在录取过程当中提供一个标准。以前我们都是统一高考,但是录取标准是极不统一的,极不公平的,为什么不公平呢?就是回到地方保护了,我们整个体制是从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开始,那时候什么都要搞计划,搞指标、搞配额。大学录取从那个时候开始高度的行政化,带有很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也给每个省都发放指标。后来到了改革开放,经济上的这种指标,以前我们发的粮票、布票、油票都取消了,我想是因为既得利益太强大,所以大学招生这个指标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在近十年来,进一步强化了。尤其是从2002年以来,2002年以前我们有统一考试,全国统考,2002年之后越来越多的省开始搞自主命题,北京搞自己的一套,当然上海早在1987年就开始搞自己的命题,所以,到现在全国有一半的省市是考自己的,还有另外一半省区是考所谓的全国统考卷,但是那个统考只是管这一半的省区。近年来,变得我们不可能公平录取了,因为考试就不一样。当北京大学在录取一个北京人,我就有一个名额,我决定我到底把这个名额给了北京考生还是给一个河南考生或者给黑龙江考生的时候,我是没有办法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决定,以前统考我可以按照考分,现在没有了,考试都不一样,考分都不一样,北京考分比它低,说明什么问题?也许说明北京的考试难呢?北京考分比它高,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所以变成了只有按照指标来录取。现在分省命题进一步固化了、强化了大学指标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倡,就是说长远来讲,当然我们也希望不要太长,就是首先要取消分省指标,要建立统一考试制度,前提是要建立统一考试,统一考试基础之上,按照考分进行公平录取,这才是真正的公平的招生考试制度。
[网友我爱薄荷糖]:听说上海已经率先对异地高考有限开放,您了解那边的情况吗?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城市承载能力等是否匹配呢?在不同的地方实施这个政策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千帆】:上海的有限开放,我对上海了解的不是那么多,据我了解,对有所谓绿卡的人士的孩子是开放的,他们可以在上海参加高考,并在上海参加录取。但在北京等其他地方是并没有开放。当然,对随迁子女开放,可能会面临着城市承载能力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加剧高考移民,因为别人都想来占用目前尤其是北上广这些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省市所占有的这些资源。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用我们的长远计划,在全国实行统一考试。那个时候,在哪里考试就不是问题了,然后还要公平录取,所以你不论在什么地方,你在山东也好,在江苏也好,在黑龙江或者在浙江,哪里都行,在北京、上海,你在北京上海也不占便宜,你在山东、河南也不吃亏,因为你考取北京的这些部属高校或者国立大学的机会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在原则上可以杜绝高考移民。没有高考移民,至少不会冲着分享录取、接受大学教育的资源,而到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它可以减缓很大一部分的资源承载压力。目前之所以这些省市存在这么大的压力,非常害怕高考移民,根子就是在于我们这个不合理、不公正的招生考试制度。它让京沪这些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享受了太多的招生录取特权。所以,就把全国各地的人源源不断地吸引到这些地方来,造成这些地方资源容量的超载。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取消这些特权城市的受教育特权。
各省的异地高考方案可以在本地利用多种方式收集民意
[网友气泡红酒]:晋江市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于2005年设立,2007年增设初中部。由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希望在晋江直升高中,该校于2009年试办“川渝皖赣籍学生高中教学班”,2011年秋季新增湖南、湖北、贵州三省高中班,即“六省一市”异地高中班。对于这种“异地高考”催生异地高中班的现象您怎么看待?
【张千帆】:这种方式当然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一种临时性的解决方式。但是,它有好几个问题,一个就是说它应该是不公正的,这些随迁子女家庭来到福建,他在当地打工,在当地纳税,其他方面都和当地居民一样,但是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他们考试还得回原籍考试。如果他们将来要报考福建或者其他任何地方的话,他们其实还是继续受歧视的,因为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比如福建最好的学校厦门大学,它对于福建考生给的名额和对于其他地方,比如来自浙江的、安徽、河南的,肯定是差别巨大的。所以,他们回去高考以后,再回过头来报福建的学校,和他们户籍地的考生一样还是受歧视,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个,这也造成了一些资源上的不必要的浪费。在这个地方,毕竟你是福建省,你不是按照当地的模式办学,而是专门为他们建立了按照他们户籍地的模式来办学,这样的学能不能办好,我想是一个问题。然后也比较乱,我这个省有几个劳工输入地的省,我就要办几个班。可能还未必能够兼顾到所有的人,有的人数比较少,不构成一个主要的劳工输入地。他们的需求就解决不了。所以,它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归根到底,这种方式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考试问题,它不能解决所有人的考试问题,更不能解决随迁子女的招生公平问题。
[网友指甲油油油]:异地高考的政策已经呼吁很久,原则上要求全国在年底前出台相应的方案,这马上就到年底了?您认为各省是否能按时完成这份“作业”而不影响明年的高考呢?
【张千帆】:我认为各省应该是会按照四部委的要求,在年底出台方案。这个应该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当然,教育部也留了一个口子,说对于像京沪这样问题比较复杂的省市,还得做深入的调研,但是也并没有说他们就可以拖延超过这个期限。而且对于京沪相当于全国的首善之区,总归要给全国做个榜样,应该是领先,而不是落后全国其他地区,在解决随迁子女考试问题上。
一个问题是它什么时候出台方案,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它出台这个方案规定什么时候开始实施这个方案。这两个实际上都会影响高考报名的选择。因为现在马上就要开始高考报名了,现在方案都还没有,我根本就不知道你的方案会是什么,是允许我这个条件的子女在当地高考呢?如果不行,我赶快联系户籍地,在原籍参加高考。所以,很多到了高三的随迁子女会面临两难选择。还有一个就是出台了方案之后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我的子女从什么时候开始享受这个方案所提供的这些权利。这当然是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
[网友悟空爱上白骨精]:有专家建议,各省的异地高考方案应该多一点采集民意,少一点闭门造车。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省市区针对这个访谈进行过民意调查。您怎么看?是否有必要进行民意调查呢?
【张千帆】:我觉得是很有必要,尤其是现在制定方案的权利下访到各地,各地完全可以在本地组织一些说明会、听证会或者辩论会这样的方式来广泛地收集民意,但是确实到目前为止,可能这个问题可能比较所谓敏感,所以各地都没有放开,我们也是一直在呼吁要开门立法,不要关门立法,但目前各地都还是在关门立法。我想一些有积极性的公民可以申请信息公开,写信给当地的教委,要求他们说明目前方案的制定已经到了哪个阶段,大致的意向到底是什么,我们有哪些意见希望你们能够反映到方案当中去。这都是我们公民应该可以做的事情。
[主持人]:在访谈即将结束时,您还有什么话要对网民和社会的言讲吗?
【张千帆】:总之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确实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会产生本地人、外地人的一些利益冲突。我首先是希望澄清一些误解,就是说,有很多的冲突,尤其是本地人想象的冲突是不存在的,他们误以为现在让随迁子女进来,他们的子女高考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我刚才已经说了,这种影响在这个阶段是不存在的。另外,进一步地说,以后即便有真正的利益冲突,我也是希望通过这种和平理性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而不要通过攻击甚至谩骂这些方式。这些不理性的方式,无助于合理地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也无助于实现中国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公平。
【张千帆】:公平的大学招生体制对于国家的强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域歧视盛行、考生不能公平竞争、人才不能自由流动的国家是不可能强盛的。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您加入家庭学堂知识父母群,群号是:.
Surpportt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