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适合小学生看的哲学书哲学真的可以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89|回复: 6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30积分112精华0UID帖子金钱2179 威望0
Lv.3, 积分 1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90 草
7月2号好买的英雄不到账,3号反映,说要7个工作日,结果12号还没到账,问她7个工作日是几天,半天回复,周6周日不算,说是6个工作日,草他吗的,这什么数学老师教的啊,3号到12号,减2天,成6个工作日了,12-3-2,这他吗都不会算?3号不算这你吗也有7个工作日了吧,真他吗无语,老马赚小学生钱就算了,雇个客服都你吗小学生,最后我问她,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不吱声,有问是哲学老师教的?12-5=6?算3号还得+1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30积分196精华0UID帖子金钱1872 威望0
Lv.3, 积分 1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4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发表自UC浏览器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30积分112精华0UID帖子金钱2179 威望0
Lv.3, 积分 1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90 草
这回答真牛,草他吗的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40积分958精华0UID帖子金钱3400 威望0
Lv.4, 积分 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理解 打成了解了& &他是要你好好了解他们下了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130积分262252精华0UID帖子金钱722 威望11
我这把剑所能触及到的地方,就是我的国家!
UID帖子威望11 多玩草305 草
恩恩 这样啊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1492精华0UID帖子金钱5804 威望0
Lv.5, 积分 14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8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理你就好了&&他不说这不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然后 叫你去别的地方最后弄来弄去你都没心态了-。-!呵呵!表示心悦会员那个专线他过去他叫我去那个在线客服去问我真不想说什么。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30积分228精华0UID帖子金钱1131 威望0
Lv.3, 积分 2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这他吗的TX果断黑~&&经常被黑的。 习惯就好!
元宝专属一阶勋章。已绝版
龙之谷活跃勋章
在龙之谷版面活跃而奖励的勋章
马年新春勋章
手机APP马年迎春,马上有钱!
初级在线标兵
论坛在线时间达1000小时即可申请
5153活动勋章
我去5153探探路
春天纪念勋章
夏天纪念勋章
秋天纪念勋章
中级人缘勋章
中级人缘勋章
甜蜜情侣勋章
甜蜜情侣勋章
LOL战斗力9000以上
需要金钱:1100
手机盒子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Powered by点击添加感兴趣的栏目(最多添加 10 个)
小学老师维特根斯坦:哲学家给小学生上课,得到了什么?
撰文:斯宾瑟·罗宾斯《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本文选自《东方历史评论(第8辑)》,各大书店和网络书店有售。每一个主修哲学的人终归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靠什么吃饭呢?教书吗?”如果对人文有一种关怀又不太世俗,教书的确不错;可有时候越觉得教书适合自己,就越觉得窝囊。找不到工作的文科生不用气馁,因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就选择了教书。他两次改变了哲学的面目,还参加了一战的战斗,在战场上异常勇敢,因为这些事情,很多和他并不熟的人写了关于他的传记;另外,他在奥地利的一所山区小学里教了六年的书。他的传记作者一般都觉得他去山区教书挺蹊跷。人们总说他那段时间是去“北大荒”了。(瑞·蒙克写的传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中就用“北大荒”来形容他在山区教书的日子,而后他回到哲学研究的阶段蒙克给了一个“起死回生”的章节标题)维特根斯坦决定去小学教学的时候,他基本已经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从剑桥大学开始,一直到他做工程师和士兵时期,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写一本叫《逻辑与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的书;这本书不仅是相当严谨的分析哲学作品,而且给很多人带来了一种近似玄秘的体验(a mystical experience)——包括维特根斯坦自己。在这本书里,他声称自己解决了哲学范畴内的所有难题。这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意思必须能看得见的理论”(“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也就是讲,人说的话必须能描述现实中的事物,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图像,才能有意义。有实在意思的句子必须能反映一个图像。书中最有名的结论就是:如果一句话不能像图像一样反映物件之间的空间关系,那么这句话就毫无任何意思。传统西洋哲学里的大多数内容,包括伦理,宗教,只要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无关的一系列论述,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都是胡扯。所以,否定了西洋1000年的哲学传统之后,维特根斯坦做了他该做的事:收拾收拾行李去一所小学干正儿八经的工作,教孩子拼写。1919年左右,刚刚过了30岁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道德上是一个失败者,迫切地想改过自新。他放弃了家里留下的巨额财产(分给了兄姊,并且在法律上彻底防止了自己以后再获得这些财产的可能),离开了他们宫殿般的家(那座房子其实就叫“维特根斯坦宫殿”),出去找实实在在的事情做。他觉得实实在在的事儿能让他从悲观中解脱出来,让他活得有意义。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他选择在山区小学教书,托尔斯泰的故事里农民的生活有一种浪漫情节。维特根斯坦的家人却很困惑。他的姐姐赫尔梅娜告诉他,他去教书就好像是用高精度的工具去开板条箱一样。维特根斯坦回复她说:你就好像是隔着隔音玻璃看屋外的人一样,你搞不清窗外的那个人到底是在和狂风拼博还是自己双脚站不稳。1920年,一年的训练后,维特根斯坦在特拉滕巴赫的一所小学里开始任教。特拉滕巴赫是一个农业工业各有一点儿的小村子,在维也纳南面的山里。维特根斯坦起先还收到了某城镇小学的聘请,但他觉得那个镇子城市味儿重了点。(镇里有一个公园,公园里有一个喷泉)维特根斯坦在特拉滕巴赫给人留下了一个奇怪的印象。之前他找工作时用了假名,结果被别人发现了,所以在特拉滕巴赫的时候,他没有隐藏自己的身份——当地人知道他是有钱人家出来的人。但是他的日子却过得极为穷苦:晚上在学校厨房里睡觉,晚饭就吃一些可可和燕麦,做饭的锅他也从来不洗。村里的成人对他不太信任,但一些学生对他的印象却不错。50 年后,一位传记作者去拜访特拉滕巴赫的时候,碰到了维特根斯坦以前的学生,那些学生还都记得维特根斯坦上课时所讲的内容。这些内容很激发人的好奇心,比如一位学生记得课堂上讨论的“谎言的矛盾”(克里特岛上的人说所有克里特人说的话都是谎言)。维特根斯坦的教学受到他广泛兴趣的影响,他和学生展开了一种“以动手项目为主”(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学习模式。他们设计了蒸汽机,设计了房屋,还根据这些设计制造了模型,解剖了动物,用维特根斯坦从维也纳带来的显微镜对动植物进行了观察,他们一起读了文学故事,在星空下学习了各个星座。此外还一起去了维也纳,维特根斯坦的姐姐赫尔梅娜正好在维也纳有一所学校,他的学生和他就住在了赫尔梅娜的学校里。那次出行光是到特拉滕巴赫附近的火车站他们在山林里就走了12 英里(19 公里)。在这条山道上,维特根斯坦还问学生们各种植物的名称,看他们记不记得课堂上学的内容。回来的路上也是徒步走了这条山路,不过回来路上他们是午夜后走的这条路。在维也纳的时候他们讨论了各种建筑的风格,还特意去寻找了他们学习过的机器,在学校里他们做了那些机器的模型,在维也纳他们看到了真实的机器。另外一个学习项目最终成为了一本拼写用的字典,而且这是维特根斯坦在《逻辑与哲学论》以外发表的唯一一本书。这本他和他的学生共同起草完成的字典曾在奥地利的学校里被使用。↑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学生们,普赫贝格镇,1923 年他对他学生的期望非常高,学生们功课的标准经常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特别是数学方面。维特根斯坦让他所有的孩子学习算数和几何。一些孩子学得很好,也因此很喜欢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姐姐曾经看到学生争着回答他的问题,为了能抢到回答的机会,有的学生甚至攀到其他学生身上。维特根斯坦每到一处,总能找到少数非常喜欢他的学生,在课后,他常单独给这些学生开小灶,辅导他们。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男生,他的女学生似乎不是那么积极,也许因为维特根斯坦给女学生设定的标准和男学生一样高,而镇里其他人却从来没有对女学生有这样的期待。所有人都需要一段艰辛的历程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维特根斯坦觉得好的教育包括了这段历程,包括老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是谁的过程,其实他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一段极其辛苦的发现过程。他想通过教穷人的孩子来重新塑造自己,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塑造他人。这些学生的家长却对维特根斯坦的目标没太多兴趣,也不为他的坦诚所感动,所以维特根斯坦一直都和当地人有一些矛盾。在他教书的六年里,他曾在四所学校教过书。有一次,他认为绝对有潜力的一个孩子丧失了学业上的一切机会,维特根斯坦自愿要领养这个孩子,想自己出钱把这个孩子送到维也纳去,但孩子的家长没有同意。维特根斯坦对学生热情是一方面,他对学生要求也很苛刻。现在很难考证奥地利当时体罚有多普遍,但维特根斯坦不但会因为学生犯错误打学生,而且也会打没回答出问题的学生。这最终造成了维特根斯坦教学生涯的终结。有一次,维特根斯坦打了一个叫海德鲍尔(Haidbauer)的学生,海德鲍尔那时候身体有病,结果被体罚后晕倒了,维特根斯坦把这个学生背到校长办公室之后就逃跑了。一群家长很早就希望学校解雇维特根斯坦,他们一起指控维特根斯坦,让学校召开听证会。最终听证会没有给维特根斯坦定罪,但那时维特根斯坦已经辞职了。很多年以后,维特根斯坦向朋友承认在那次听证会上自己其实撒了谎,为了保护自己。这一系列事情后来被称为“海德鲍尔事件”,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存留了很久。这件事促使维特根斯坦离开了教学职位,但这不是他停止教书的唯一原因。他当老师的时候,对哲学感兴趣的人不断地来拜访他,给他写信。他的书《逻辑与哲学论》影响深远,促使了一场运动的形成,叫维也纳逻辑社群(The Vienna Circle of Logical Postivists)。似乎讨论哲学的社团里专门给维特根斯坦留了一个位子,正等着他回来。当维特根斯坦回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并没有延续过去的思路。教过书的他与教书前的他迥然不同,人们称教过书的他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并不认为语言只有描述出图案才有用,很多人都争论过是什么导致了他思想的转变,很少有人认为这和他在小学教书的经历有关。可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在写作时不断地引用自己在山区教书时的事例。他的文章《哲学探索》(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一开始是长长的一段关于孩子怎么学习语言的讨论,目的是探讨语言的精髓是什么。有时维特根斯坦很直接地指明教孩子与哲学探索的紧密关系;有一次他写道,在探求一个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如果是要教小孩子这个词,老师会怎么去教?此外,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写作给人感觉像是坐在课堂里,到处是用祈使句组成的思考练习,好像在读一本教科书里的练习一样。比如说,他在一个地方写道:“想一下我们平常称为‘游戏’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要回答说‘它们肯定有一定共同之处’,也不要回答‘它们不应该都叫游戏’,仔细考虑考虑为什么这些活动都可以统称为‘游戏’这个词?”他后期的写作方式反映了维特根斯坦的新目标,就是施加实在的影响。他在回到维也纳以后依然觉得哲学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义是因为哲学讨论运用的词失去了这些词一开始被使用的环境。但是后期的他已不满足于陈述这个观点。他想影响他的读者,像老师影响学生一样,他想让他的读者放弃一些哲学问题,让他们真实地感到哲学辩论是无意义的。“真正的自我发现是让自我停止哲学思考的发现,”他写道,“让哲学拥有一种和平,不再让哲学被问题所困扰。”这是他后期写作充满激情的原因,他希望能直接触动他的读者。要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让读者直接参与到他所经历过的自我探索当中。如果读者愿意接受这些探索,参与其中思考,那么这些作品可以给很多人带来改变。我觉得这就是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分析哲学家,给很多人一种诗人、小说家的味道的原因。这在现代分析哲学家里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他坦白的性格也是一个原因)。有一些人写了不少维特根斯坦教书那些年的事,其中一位是小说家西巴德(W.G.Sebald)。在他的书《移民》中有一个章节叫“保尔·贝雷特”,其中他描述了很多维特根斯坦在山区教书时的细节,比如说,维特根斯坦曾经用沸水煮一只猫,直到那猫皮脱下来,为的就是能让学生观察猫的骨骼。(西巴德在书里把猫变成了一只狐狸)大学毕业以后我在纽约教了两年中学科学课,很快我就意识到教学比我想象的要具有挑战性得多,特别是在思考上。教学中我不断碰到以前只是抽象了解的一系列问题,现在我需要具体地去描述给学生看,并且解决它们。在一篇没有被发表的文章里,维特根斯坦写道:“任何问题的解释都和训练有关。”这个道理很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课上教学生“能量”这个概念,我一开始给学生的定义挺抽象,挺模糊——“能量就是一个个体做工的能力”;我开始讲能量表现的几种方式了,一个学生打断了我说:“可是到底什么是能量啊?”很明显她希望我具体指出某个物品或物质,可见的也好,不可见的也好,让我告诉她那就是能量。我试着去回答,可是为了找到一个叫“能量”的物品,我和学生变得更糊涂了。渐渐地,在课上我们不断地去讨论“能量”。有的学生说:“火焰给火焰周围的热量增加了能量。” 有的学生假想说:“一辆车可以比另一辆车拥有更多的能量。”讨论中,学生们开始用自己的经历经验来摸索词的意义,他们不再因为繁琐的概念而迷惑。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在我的课堂上被运用得很多。我的脑海里能想象到维特根斯坦,为了真理,为了明确地解释真理,在学生身边指导学生,让他们看到所谓的哲学问题没必要让人迷惑。日斯宾瑟·罗宾斯(Spencer Robins)在洛杉矶教学,他的学生包括孩子和成年人。
你还没有登录哦~
您还能留下200个脚印
Copyright (C)
chinew All Right Reserved.
福州佳能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如何向小孩子介绍哲学?
我们跟一个北京周边地区的小学结对已经三年了,每年都会和他们一起开展活动。今年的活动是给他们开设有意思的课程,比如吟诵诗词、民族舞蹈、儿童蒙学等等,基于哲学系的特色,决定加入一节课给孩子们介绍哲学,学生是六年级的孩子,课程时间是两个小时,根据初期效果决定要不要开二期和三期课程,请问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向孩子们介绍哲学呢?PS.我这里说的哲学,已经不是哲学史或者学术意义上的哲学了,更多偏重于思维训练,以及兴趣的引导。
超长文,干货在后面-----------------------小学5、6年级,正是急于将每日吸收的知识、经验归纳到自己体系中的年龄----对于我们来说,将世界各归其位这件事或许已是日行惯例甚至略带乏味的下意识行为了,但从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的运作法则依然充满着不可思议,而幼年时对权威的依赖也在逐渐褪去。以我自己以及我观察的很多朋友为例,很多人面对外界信息输入时会经过这样的流程:A) 识别可以被认知结构接纳的信息↓ ↓ ↓B) 用自身认知方式处理信息↓ ↓ ↓C) 归位并和已有知识结构联结其中A是难以察觉的,它是潜意识的:你习惯于用感官还是直觉收集信息?观察时你是习惯先看大局还是从细节向大局扩展?A可能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的底色,难以改变也无需改变。B涵盖了很多,既包括思维模式,逻辑,也包括情感模式,比如在遇到某些信息时某些情感会被激发,甚至past trauma被唤起有应激反应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信息的处理。B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被意识到的,但通过一定训练可以有所觉察:你倾向于用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还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思考一件事?对一件事是先由情感过滤再加用思考消化么?是否有自我中心思考(egocentric)的惯性?(至于childhood trauma形成的pattern大多是盲点,出于自我保护会下意识忽略,需要更强的觉察来照亮)C是思维的联结方式,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信息都只有在被联结时才对个体有意义,不然孤立的信息堆放只会不断熵增。一个严谨的理性主义者或许会用标签化管理的方式存放信息,一个充满诗意的大脑则会用无数隐喻优美的联结万物,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天才艺术家们,尽管联结方式大相径庭,大多都是有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发现有效改进方式之前我暂时认为C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天赋。大学阶段的哲学训练和小学阶段的介绍入门很大一个差别在于,大学生的A、B、C都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的B可以有效的对周围的信息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处理,那么直接从哲学史入手,分析学术论文、形成自己的论证是完全没问题的;小学生A、C基本形成,B还处于塑形阶段,直接介绍理论和概念时,由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够发达,没有一个完善的B处理信息,也无法把抽象信息与自己联系(C),会无从下手,觉得枯燥乏味。也因此P4C(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重点不是哲学史上的著名论证,不是认识那些大哲学家的名字和理论,而是以哲学思考为出发训练B, 从而引导他们用B的方式探索世界,发现更多哲学问题,甚至潜移默化影响到A、C。从抽象角度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论证一个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会指路,不需要灌输,因为孩子倾向于思考意义而不是价值,而这正是身为一个哲学家最需要保护的天性之一---不用外在价值衡量事物。------------------------------以上纯私货皆可忽略,以下为干货------------------------------------------我最近在上的课,他是哲学教育协会的副主席,写过好几本学龄儿童哲学教学的书,他自己也在带一个儿童哲学教育的课程,总结了很多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经验。以下主要来自于他给的资料,所以素材都是英文,仅供参考:1. 设定讨论规则:逻辑(流程要详细且严谨,如何轮流提问,如何提出异议等等)鼓励学生自己设定讨论规则,在设定规则的过程中区分valid/invalid/sound/unsound并给出例子怎样的论证算一个有效的论证?给出小故事或者小论证,学习常见形式逻辑的论证结构(比如三段论,modus ponens等)怎样的论证无效?给出一些含逻辑谬误的例子(以形式逻辑为主),让学生指出为什么无效(比如循环论证,否定前件等)用什么方法可以挽救这个无效论证?什么是演绎逻辑? 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在什么时候无效?我们生活中有可以用归纳法的例子么?如何给出定义?给出一些模糊的定义,让学生指出这些定义为什么是模糊的有没有什么公理是普遍使用的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a priori2. 用【道德光谱】小游戏引发伦理学辩论对于任何一个伦理问题,不同的关注角度很有可能引来不同的答案。在这里给出学生7个角度,就像调色盘上的彩虹色一样,让学生明白通过经常转换视角才能看到全局按照班级人数做卡片,卡片分为七种, 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卡片,不要告诉其他人自己拿到的是哪一种。向学生分别介绍这七个卡片会关注事情的哪个方面,并写在黑板上随时可以参考:存在主义:怎么样做能带来自由?义务伦理主义者(康德主义):如果这世界上其他人都会跟我做一样的选择,我会选择如何?关怀伦理者:怎么样选择能最大化维护我与他人间良好关系?功利主义者:怎样做能最大化所有人的幸福?德性伦理主义者:怎样做最有美德?利己主义者:怎样做最可以确保我的短期和长期利益?社群主义者:如果我社群里所有人都知道我做什么,我会如何做? 然后给出一个小场景,可以是思想实验(比如电车难题),可以是绘本故事故事素材(这些都是小绘本故事,主要是为了引发讨论,故事不能太复杂)利他主义公平元伦理学权利与义务美德一些道德困境案例:,(电车难题这种经典思想实验也可以介绍给小学生,他们应该会自发形成朴素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派别,就不用介绍术语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卡片思考自己的立场,然后发言阐述理由,让其他同学猜这个同学是七张卡片中的哪张?再由持有不同卡片的同学发言反驳其他立场。这个游戏的优点是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一些常见的伦理学立场,也学会了变换视角看待一件事。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一个经典范本是的形式,更适合中学生:对于某个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自发组队,和辩论很像,但更注重逻辑:学生必须用严谨的逻辑结构表达论点,而攻击对方论点时也必须用学习到的逻辑谬误,仅仅个人主观判定是无效的。3. 通过场景模拟引发哲学探讨,这实际上就是一场生动的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 这个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如果学生配合的话会引发很深入的思考,千万别低估小学生的深度。以下是两个已经发展的很完备的案例,可以直接照搬种族主义与大屠杀苏格拉底的洞穴模拟苏格拉底思想实验你想被放出去么?论证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洞穴外的情况是不可以涉及到的,涉及者放规你对世界的认识是来自于你看到的洞穴?这些信念可信么?洞穴中的你有什么确凿无误的知识么?你怎么知道他么一定是真的呢?其他很多思想实验都可以用到, 这里我强烈推荐一本叫的书,用100个经典的思想实验作为哲学入门,介绍言简意赅,小学生也能听懂。3. 其他很多适合中小学的课堂活动4. 在讨论过程中,经常用如下语句:当你说XXX时,你指的是YYY么?当你说XXX时,你是否假定了YYY?非常有趣,你能更详细解释一下XXX是什么意思么?你所说的XXX和她刚才说的YYY有关联么?如果你所说的XXX是真的,是否你认为YYY也是真的?
尽量避免的事:避免告诉他们对错避免坚持老师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术语避免引导对话走向某个我们认为“哲学”的方向,也就是说,即使对于无关话题进行过长探讨也不要干涉避免帮他们定出胜负---------------------------------------------------------------------------------给出一些链接1. 适合小学低年级的2. 小学中学都涵盖的儿童哲学教育门户网站3. 有趣的小视频4. 一些哲学绘本(主要适合4-6岁)
教他们摔♂跤(大误说正经的话...教他们数学啊, 精确点的话就是数理逻辑方面的东西=,=
看兴趣,看天分,买本《西方哲学史》这种带叙事性质的哲学、历史书籍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如果有兴趣他自然会拿来看,如果有天分他会继续看下去。如果两者都没有那就别折腾了。。。
我觉得介绍哲学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方法;不是知识性,而是启发性。如果方法对了,不论是伦理学还是形而上学,都可以变得很有趣。我们哲学教授在入门课上曾与我们做了一个“游戏”,虽然对象不是小孩子,但是我觉得也很有启发性。首先,教授拿出一个乒乓球,放在手里,问:“我手里有什么”众人答:“乒乓球。”教授又问:“你们怎么知道我手里有个乒乓球呢?”众人答:“因为我们看见了。”之后,教授将乒乓球放到手心,把手握紧,问:“现在我手里有什么?”众人答:“乒乓球。”于是教授问道:“现在你们看不见了,为什么还认为我手里有乒乓球呢?”众人无语。。。最后教授总结道:“我手里有一个乒乓球,并不是因为你们看到它才有的,而是因为他本身的存在。不论你看见了没有,它都在那里。这就是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区别。”虽然这仅仅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并不能代表一切哲学。但是我想这体现了与“外行”交流哲学的关键,那就是互动。唯有互动,才能增强听众的带入感,从而引发听众的兴趣。而问答则是最有效的一种互动方式。当然,提问也需要适度,最好能让听众感觉到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不是像苏格拉底那样让他们都觉得自己就是个傻X。
如何向小孩子介绍哲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如何向小孩子介绍数学,介绍物理学,介绍化学,介绍心理学,介绍社会学一样。从最简单的开始。数学是从加减法开始,学会加减法就到了乘除法。哲学也要从基础性的逻辑学开始,逻辑自古以来就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雾),小孩子用文恩图学三段论以及用真值连接词学命题逻辑,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就有两条思路,一条从伦理学出发。伦理学在哲学中属于相对简单的部分,很接地气,有很多案例可以用来讨论。可以先从元伦理学开始,再到规范伦理学,再到应用伦理学。还有一条思路,就是走不那么接地气的路线。比如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出发,谈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存在”,“我们如何知道这些东西”。只要语言通俗易懂,我不认为小孩子会不理解。另外,刚刚才看到十四你问题补充里面的,从思维锻炼和趣味性出发。那可以介绍逻辑悖论,非常有趣,也挺锻炼思维的。但我更加推荐的是,作为应用哲学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孩子们能《学会提问》。
忍不住跑来答。可以教孩子唱歌:Row,Row,Row your boat,(1- 1- 123)
Gently down the stream.(32 34 5-)
Merrily,Merrily,Merrily,Merrily,(88 55 33 1-)
Life is but a dream.(5 4 3 2 1-)
(《row your boat》网上可以搜得到音频)可以带孩子看绘本:也可以读儿童诗:(《蝴蝶豌豆花-中国经典童诗》)也可以推荐《小王子》这种给孩子自主阅读。
你这不是害人吗!
&不做详细的介绍,只是给有兴趣的朋友们一个链接。&这方面可以参考法国的哲学教育,毕竟哲学在法国作为中学的必修科目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哲学的普及教育上,也有诸多的(儿童)入门读物,辅导期刊可以参考。最为典型的例子:
小学三四五年级的时候……我读(翻)完了父亲的《马哲辅导》《马选》和《毛选》……初中开始看尼采,现在高中,准备翻完康德然后看黑格尔……感觉给小孩子科普的话,就不能够纠结于概念之争论,只能够提供『有趣的(思维游戏)话题』和『猎奇的(引发自身思维矛盾的)观点』。事实上我初中毕业都是靠猎奇拼上来,读到现在的T^T带有一定玄乎的名词和奇异的观点的书最适合给小学生入门,小学就是因为《共产党宣言(节选)》喜欢上“哲学”这个名词。如果有孩子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一定要带着他认真的读原文……重点就是这个:千万不要把观点庸俗化!你只需要点拨,只需要提醒和“有趣的介绍”,千万不要庸俗化哲学家的观点。同时你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读书,就这样。
想了想,忽然发现个问题,西哲都是怪蜀黍啊。脑残向——你怎么知道现在你没在做梦呢?烧脑向——你以为你说了苹果你说的就是苹果吗?黑暗向——你现在为什么不自杀?还是中哲靠谱,论语随便讲两句,以德报怨,以何报德?庄子神马的也是很好的,都是故事,子非鱼,安知我是不是蝴蝶?忽然觉得生在中国好幸福的样子。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小学生看的哲学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