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色介绍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什么写三个

【原创】《颐和园》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颐和园》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问:《颐和园》的课后练习有:“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这些练习集中指向《颐和园》描写景物的方法,一些教师在指导时习惯用“移步换景”来讲,可课文中说来到山脚时写的却是半山腰的景物,而说来到山上,反而写山下的景物,这样好像难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说明,那么,《颐和园》描写景物的方法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答:在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特点的文章中,常常采用所谓移步换景的方法,也就是到一个地方写一种景色,《颐和园》中描写景物乍一看是按:“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这样的游览顺序来介绍的,在实际描写中,却藏着丰富的变化。
首先是对万寿山上的描写。“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写的却不是山脚的景色,而是“抬头看”,写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却不写山上,反而“向下望”去,写山下树丛掩映的黄的绿的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写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写了眺望远处的城楼和白塔。这样看起来其中的“移步”与“换景”不相一致,甚至有点对不上号,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正对应着颐和园的特点。因为颐和园是一个皇家园林,它的占地面积和精妙设计,都不是一览无余的,如果站在山下写山下,就会被树丛遮住平视的视线,只能看眼前的景色,不能看到更多更远的景色,这对于一个很大的皇家园林来说,显然无法表现出它的气势,此时,抬头看到山上的景象,又恰巧表现出佛香阁、排云殿在颐和园中的突出位置。而在山上写山下,使那在山下只能一处处看到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整体的印象。这就是在俯仰之间上下互见的妙处所在。
其次是对昆明湖的描写,并不是集中在一处的。文章先说在有名的长廊里就能感受到湖上吹来的“使人神清气爽”的风,似乎在说昆明湖上宜人又迷人的风光招引着游人去观览。接着从俯视的角度站在山上远望昆明湖的静和绿,所以用“像一面镜子”和“一块碧玉”来形容恰如其分,连“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最后才下山来到昆明湖边驻足,近看昆明湖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昆明湖的独特与迷人,特别是通往湖心小岛的那座十七孔桥。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巧作安排,把“微风”与“静”的描写分散在上下不同的感觉之中写,而都放在“来到湖边”集中写,“微风”与“静”的效果就难以自圆其说了,那么昆明湖会因之失去一分妩媚与动人。因此可以说对昆明湖美丽景色的成功描写也得益于上下互见的方法。
总之,《颐和园》的景物描写,既按一定的游览顺序进行,又在具体描写中根据景物本身的特点,运用上下互见的方法,让所表达对象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这种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在描写景物中认真学习借鉴。
(此文经辛铭老师修改发表于2012.09《新教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颐和园 3》PPT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颐和园 3》PPT课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7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描写颐和园的段落_优美段落
描写颐和园的段落
清朝末期,打仗、失败、签约,仿佛成为定势。旧中国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不堪重负,伤痕累累,苟延残喘。就在这危急时刻,慈禧太后竟挪用每年海军经费的一半,重建了颐和园。戊戌变法,似乎给中国带来新希望,然而短短一百零三天后,变法夭折,而这次维新派和守旧派的主战场,便是颐和园。维新派失败后,光绪皇帝也被囚禁在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清漪园内,有一块巨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它本在大房山群峰中,明朝太仆米万钟发现后,不惜财力,要将此石移到自己的中,为搬此石,米万钟倾其所能却终未成,巨石弃于乡间小道中,“败家石”也因米氏家败而得名。后来,乾隆发现此石,视为珍宝,下令将石搬入清漪园内,而当时清漪园正门已修好,乾隆下令拆破墙门,将巨石搬入园内。皇太后忽感不祥,说“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石不祥。”虽不能说石头怎样,但清朝至此,真的走向衰败没落。
190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摧毁了曾经亭台楼阁的颐和园,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也在帝国主义的冲击下走投无路土崩瓦解。
我站在颐和园,脚下是新生的土地,但我无心去浏览烟波浩渺、红花掩映的颐和胜景,我仰望历史匆匆踏过的痕迹,仿佛看到,每一座亭台楼阁上都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每一阵风吹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块土地见证着苍白无力的过去,我仿佛听到来自历史的呻吟。
一进颐和园,走过一条长长的路,便可以看见慈禧太后所住的屋子,穿过屋子,不知走了多久,就踏入了闻名遐迩的长廊。
正如书上所说,长廊果然名不虚传。长廊上的壁画足有数千幅,每一幅都不一样,有〈西游记〉;有〈红楼梦〉;有〈三国演义〉;有〈西厢记〉……数不完,说不尽,就连我这个爱画画、看书的人也有许多画儿叫不出名来,令人赞不绝口!
长廊曲曲折折,每一边都有花朵簇拥着,而且品种也很多,什么月季、玫瑰、……数不胜数。又绕了几个弯,就看见了万寿山。
远望过去,万寿山被水环绕,好似日月潭,但没有日月潭的奇美,只有简朴的美,却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我在心里赞叹道:真美啊!万寿山上有一座金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把万寿山点缀得更加美丽了。
万寿山下有一湖泊,它便是大名鼎鼎的――昆明湖。
昆明湖就像一块汉白玉,静静的,没有一丝波纹,偶尔拨弄拨弄,才会泛起一圈圈涟漪。
湖上还有游船,可是我无缘,只能呆呆地望着,痴痴地想着:划着船,脸上拂过一阵纾饩扯嘞醒叛剑
我们刚进颐和园,一座极有园林特色的,由白玉汉石砌成的拱桥就出现在眼前:石拱桥护栏雕着许许多多的龙,栏柱上雕刻着一只只威武的,形态不同的小石。经过石拱桥,便看见了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一个大湖,从高处向昆明湖望去,昆明湖就像一个寿桃。昆明湖,是一个人工湖,我想,那该要用多少人力物力呀!
昆明湖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旷神怡。
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条雕梁画柱的长廊,这长廊长达700多米,有1万2千幅画,并且每幅画都没有相同的地方。
走到长廊尽头,就看见一座倚山而建的阁楼――香阁。香阁是慈禧太后游玩颐和园,在颐和园休息的地方。那里红漆梁柱,金漆木雕,金壁辉煌,里面还有不少奇珍异宝。
最后我们来到了颐和园的一个景点:苏州街。它是将江南民居生活浓缩到园内,苏州街环形而建,街的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商铺,地是用花岗岩石建成的,另一边是水道,中间有小拱桥,好像回到古时。
一来到颐和园大门,只见华丽的屋檐下有一块牌匾,上面写三个刚劲的古文字“颐和园”。进入园内阁首先看到的是“仁寿殿”。听说这是乾隆时名为“勤政殿”,光绪时改为“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场所。这里极为高雅别致。“仁寿殿”前有一条龙和一只凤。听导游说,这条龙代表当时的皇帝,那只凤代表当时慈禧太后。这两个雕像都是乾隆死后,皇后立位后慈禧太后叫宫中大臣雕刻成的。皇帝死后埋葬埋葬在土里的,所以这条龙穿着破衣服,像个乞丐。皇帝死后,慈禧地位最高,衣服的料也是最好的,所以那只凤穿高雅装。这真是个离奇的事啊!
离开“仁寿殿”,我们不久便到了长廊。这里珍藏着许多精美的图画,据说有一万四千多幅,又名“画廊”。
我站在长廊旁边,放眼望去,看见了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与龙王庙之间。它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桥长 150米,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又像是一条蛟龙浮游在湖面上。这令我赞叹不已。导游介绍,昆明湖面积约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可大了。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在蓝天和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姿。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了玉带桥。它真的好美啊!瞧它玲珑多姿,造型优美,平稳地架在西堤上。
远看犹如白练镶嵌在长堤绿水之中。站在桥中央往下矗?
一条条红艳艳的鲤鱼在清澈的水里游过,使游人们流连忘返。我们还参观了颐和园的听鹂馆、排云殿、败家石、乐寿堂等等古建筑物。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只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描写颐和园的段落___相关文章
&&&&&&&&&&&&颐和园里还有什么景色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 (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 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颐和园的昆明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