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我国高校竞选班长职务认识建设"双一流"工程

教育部官网近日宣布382份规范性文件失效,其中有与“985”、“211”工程相关的文件,一时间被外界解读为“985”、“211”两大工程被废除。随后,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启动,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多位专家认为,此次变革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新的变革。此次变革会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影响?“双一流”该怎样推进?“不能一把尺子评价所有教师,文理科学校、综合类和非综合类大学、中央和地方大学教师评价体系都应该不同。”7月30日,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建设“双一流”,高校分类管理势在必行。重点建设需创新实施方式一直以来,废除或保留“985”和“211”的争议不断。2015年8月,中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明确指出,“‘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湖北某高校教授对长江商报记者直言,“人为圈定的高校等级,就会带来地域差异的不公平。这不仅仅是教育的不公,更是地域的不公。”该教授称,这两大工程有太多非学术因素,造成不同大学之间在财政拨款、科研资源、生源招募和师资流向的壁垒。而且参评后的高校没有淘汰机制,使一些高校没有了竞争意识,但其又拥有很多资源,这是对国家教育资源极大浪费,影响了其他学校的发展。数据显示,在今年4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中,记者看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年度预算经费远超其他高校。除此之外,“211”学校分布在31个省市。从数量上看,北京有26所居首位,江苏11所和上海9所位列第二和第三。从比例上看,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26所“211”学校,占比30.95%。河南普通高校数量超百所,但是“211”学校却只有一所。浙江省高校超80所,但“211”学校仅浙江大学一所。湖北高校数量129所,但“211”学校也仅有7所。周洪宇表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高等学校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等问题。大多数高校还是一个模式、一种发展路径,按照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千校一面”的局面愈演愈烈,这一方面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一方面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建设的重要“中梗阻”。一些高校或因优势学科迅速崛起“双一流”建设给“985”、“211”带来的反思在于,要建设一流大学, 不能光追求规模效应,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建设。浙江一高校某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这对浙江高校教育来说是好消息,浙江一些有很好优势专业和学科的高校有崛起机会。河北一高校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国外学科评价体系下,国内一些高校优势学科已进入全球排名前列。“双一流”给一些具有优势学科的高校带来迅速发展的机会,而一些原来没有优势学科的两大工程高校则会被淘汰。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对“双一流”改革也持积极态度, “这是对大学基本功能的回归。”伍新木对长江商报记者说,中国高校分类从过去对应不同级别(部属、省属高校),到评定“985”、“211”,再到现在“双一流”,是中国高校评价体系从行政层级到注重学科发展的改变,是去行政化的改革,是一种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伍新木认为,高校要建设“高原学院、高峰学科”,高校建设必须要有优势学科做支撑。同时,在扶持优势学科时,也要注意少数学科的发展。“‘双一流’让所有高校都有了机会。”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显发对长江商报记者说,高校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放权给高校,高校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不应该有过多人为干涉。“在新的评价体系下,更容易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优秀学生形成的人才梯队,这对国家的人才储备是有利的。”实际上,一些高校已经着手“双一流”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建锋介绍,目前武汉理工大学在建设内容方面,按一流学科引领项目、一流学科提升项目和一流学科培育项目等三类项目予以实施。改变过去以单位和个人为对象的建设模式,变为以协同创新团队为主体进行建设,协同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建设“双一流” 高校需进行分类管理在《方案》中,目标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7月29日,教育部称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相关部门正研究制定,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对于如何建设“双一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有哪些瓶颈?周洪宇认为,“双一流”的建设涉及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及人社部多部门合作。其次,“双一流”建设不能仅靠政府财政,也需引进民营资本、社会力量的参与。周洪宇称,依据国外办学经验,社会投入往往比政府投入更大。社会力量可作为第三方,更加中立、客观地对学校进行评估。“这不仅是从财力上有利于学校发展,更是从公平角度有利于学科良性发展。”“‘双一流’建设核心还是人才培养。人才一方面是自身培养,另一方面是引进国际人才。但是现行的一些政策还有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周洪宇称。他认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建设“双一流”,需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周洪宇认为,我国高校分类管理应实施高效智能、财力资源、学科专业、人力资源、评估方面的分类管理。研究型大学科研以基础研究为主,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为主;应用型高校的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技能型院校以社会科技服务为主,人才培养以技能型人才为主。实施学科专业分类,将学科专业划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发展策略,有的优先发展规模,有的以质量提升为主,有的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对于人才培养,高校应按照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类评估,研究型大学教师应突出学术性,应用型高校教师应突出知识性,高职院校教师应突出实践性。”周洪宇直言,建设“双一流”学科和大学,核心是要解放教师的思想、调动教师积极性和首创性,根据不同学校情况,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能功利化、现实化。“不能一把尺子评价所有教师,文理科学校、综合类和非综合类大学、中央和地方大学教师评价体系都应该不同。”周洪宇认为,要建设“双一流”,高校分类管理势在必行。(来源:长江商报)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当前位置:>>>>>>>>
2016年高考:如何建设“双一流”大学?
2016年高考:如何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需要废除985、211吗?废除985、211高校的阻力主要来自哪里?以下是ppkao考试资料网小编为广大考生精心整理的有关2016年高考: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相关信息。
  在已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后,要明确废除985、211,彻底解决这两个行政性工程造成的学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问题,同时避免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教育部28日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据报道,“废除”传闻来自教育部官网的一则通知,该通知宣布382份文件失效,这些文件中有八份和“985”“211”工程相关。  首先需要明确,虽然有关建设985、211工程的文件被废止,但教育部并没有明确废除985、211。为此,笔者建议,在已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后,要明确废除985、211,彻底解决这两个行政性工程造成的学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问题,同时避免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985、211工程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推出的行政性工程。这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随着这两个工程的推进,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985、211成了学校的身份标签,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这限制了学校间的平等竞争,也制造了严重的学历歧视,还加剧了名校情结和教育焦虑。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高考焦虑相比20年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与985、211工程有关。  为推进高校平等竞争,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高考录取批次。随后,上海和浙江宣布,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将这一意见落地。高考按批次录取,存在的时间比985、211工程长得多,国家都决定要取消了,这表明国家层面意识到了把学校分等级的弊端。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进一步彻底取消这些等级。在取消一本、二本等录取批次后,如果还保留985、211工程,会进一步强化学校的985、211身份,若不想让取消批次的改革成果打折扣,须加快废除985、211工程。  眼下,废除的阻力主要来自行政部门和跻身两工程的高校。废除985、211工程,对行政部门而言,也就废除了对高校的行政审批、行政计划权;对高校来说,也就失去了身份标签和特权。其实,国家排除阻力,废除985、211的过程,也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的高等教育竞争秩序的过程。而且,在废除这两个工程时,可同步取消这些高校的行政级别,这就使废除985、211工程成为了撬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这也正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双一流建设,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由学校自主办学、平等竞争得来的。由此,政府部门要明确权责边界,在保障对学校投入的同时,减少对学校办学的干预,不人为划分学校等级,而是让高校良性竞争。  编辑推荐&&&          &
相关文章&&&
试题推荐305人答题127人答题
高考考试指南考试介绍招考信息准备考试成绩查询填报志愿分数及录取“双一流”是大学建设的正确打开方式
  据报道,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教育部称,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6月30日中国网)
  我们不否认&985工程&&211工程&等项目之前取得的成就,这些项目的产生和发展也确实是时代所需。在过去的背景下,急迫需要一批重点高校发展起来,给高等教育树立典范,进而去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现实中,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发展,&985工程&&211工程&等项目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但其发展到今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现实弊端也显露出来,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显然,这些项目如果继续死守而不去寻求革新,只会加剧乱象,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更强劲、更科学发展的需求。而&双一流&建设则是改变现状的一个较好构想,更符合现实也切合时代要求,其也可以看成&985工程&&211工程&等项目的革新与重生,是目前情况下我国大学建设的正确打开方式。
  &双一流&建设首先要打破的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身份固化&。过去,政府的投入过于集中在两大工程的相关高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不利于高校的平等合理竞争,甚至形成身份固化、身份歧视,严重阻碍了其他高校的实际发展。
  而双一流建设,则显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拆除了之前的壁垒,没有了明显的等级区别。而且在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方面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过于集中某些高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科建设,并加入了滚动淘汰的机制。这样拿高校学科实力说话,会让政府的资金和教育资源惠及更多高校,逐渐缓解高校歧视和不平等对待的情况,也给急功近利、充满浮躁的办学风气打了个镇静剂,有助于改变社会对高校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这样看来,&双一流&建设更像是引入了动态竞争机制,给所有高校一定程度上的合理和平等的竞争环境。高校就可以甩开以前的包袱,站在同一起点,有助于调动自身积极性,促使其更务实的着眼于现在,工夫放在日常质量提高、一流水平建设上。而且在这基础上,也能避免重复交叉,将已有的教育资源和资金进行最大化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剩,这样更能激发高校自身发展潜能。这就使得之前的竞争缺失、竞争不公转变成更良性并且较为公平的竞争,让教育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更科学合理,开拓了高校的提升和发展之路。
  &双一流&建设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关注点缩小到大学本身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来,更注重激励、约束和实效。从高校本身来说,这对重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助于其更冷静沉稳的发展,也给了普通高校突围的机会,以优势学科提升价值,带动建设;而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新一轮的强势提升,而且这一提升更注重细致,更实用,效果更好。当然,我们也应该客观理智的对待&双一流&建设,把握好对细节的规划,全面科学的考虑评价大学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实践考量完善评价体系,让&双一流&真正成为大学建设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王彬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邮箱:|
东北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辽)字第00255号
辽公网安备26号
沈网警备案号
用户可信赖无线产品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双一流”建设如何突出中国特色
日07:31&&来源:
原标题:“双一流”建设如何突出中国特色(凭栏处)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建设,应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可避免地要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弄清楚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什么,以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窘境。世界大学的主要排名榜,主要通过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高质量论文产出和学术声誉等指标,对世界大学进行排名,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评价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无法充分反映我国大学的真实水平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因此,我们要突出中国特色。受社会政治制度、民族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教育体系,如民族教育、国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实施过“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等促使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成功战略等。同时,中国的文化传统、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及人文社会科学范式,与西方国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比如,我国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专业,它们均为我国独有的学科专业。这些“中国特色”是无法用世界通用指标来进行衡量的。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
在长期办学实践、不断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我国很多大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大学气质和风范,因此,要突出学校特色。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的成长和完善,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这些都成为我国大学不可复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要避免功利化“刷榜单”行为,而要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上做文章。如中国政法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以“经国纬政,法治天下”和“经世济民,福泽万邦”为自己的两大办学使命,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法大重要的精神名片,也将是法大未来发展的时代标签。
突出学科特色非常重要,学科建设要懂得“取”“舍”,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增设热门学科,不切实际地追求学科上的大而全。应选取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尤其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行业,优势特色学科由“专”转“精”是其迈向世界一流的最佳途径。我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双一流”建设中以法学学科建设为重点,力争到“十三五”末,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政治学等学科具备进入国内一流和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
“双一流”建设的路径不止一条,大学要明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突出路径特色。“双一流”建设还应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核心,在继续强化师资和教育国际化的同时,重点弥补科研弱项和短板,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做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四量齐升”。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 人民日报 》( 日 18 版)
(责编:贺迎春、熊旭)
十问北京民办高校招生 教你如何识别真假学校
高考结束,进入了招生季,对于一些想选择民办高校就读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如何识别真假学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何区别,一旦退学如何退费?为此,人民网就相关十个问题采访了北京市教委,帮助大家了解北京民办高校招生政策和相关情况。
重点大学网购排行:央音重“颜值” 复旦“吃货”多
随着各省市高考分数招录分数陆续公布,填报大学志愿成为了近期考生最关注的一件事儿。除了院校、专业的排名外,你知道哪所大学的同学最爱看书,哪个院校是“吃货”集中营,哪里的“剁手”之风最盛行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双一流高校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