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式计算71加29的和2的x减1除以2的x加19减19的差,商是多少?拜托了

小结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时间: 0:24:09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二、新授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2、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27+85再加上到来的85人=113(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6÷3×987=329×6=2×987=1974(人)=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2)P5/做一做1、2&&&&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三、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四、作业:P8/1—4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6/例3(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新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24+24+24÷2(2)24×2+24÷2=24+24+12=48+12=48+12=60(元)=60(元)(1)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再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2)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四、作业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1)24+24+24÷2(2)24×2+24÷2=24+24+12=48+12=48+12=60(元)=60(元)&&&&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课后小结:&&&&&&&&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新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1)270÷30-180÷30(2)(270-180)÷30=9-6教育=90÷30=3(名)=3(名)(1)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三、巩固练习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四、作业板书设计: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一名保洁员,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180)÷30(1)270÷30-180÷30(2)=9-6=90÷30=3(名)=3(名)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四课时:课时:教学内容:、归纳运算顺序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二、新授出示例5(1)42+6×(12-4)(2)42+6×12-4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教师巡视纠正。【提高练习】1、先估计每组算式中哪个算式得数大?再计算。(1)450+30×6(2)850-60×50-60÷62、填上合适的数,列综合式子:(3)720÷9×&&&&&&&&4&&&&&&&&&&&&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四、作业:P14—15/2、3、5—7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三)(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42+48=114-4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90=110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时:第五课时: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1)100+0=(2)0+568=(3)0×78=(4)154-0=(5)0÷23=(6)128-128=(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二、新授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三、小结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四、作业P15—16/8—13板书设计:关于“0”的运算&&&&5&&&&&&&&&&&&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0+0==0+568=54-0=×78=00÷76=00÷23=049-49=&&&&&&&&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能否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第六课时:整理与复习课第六课时:整理与复习课内容:复习课本1----3单元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2、能正确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能正确叙述简单的路线图。4、掌握加法、乘法定律,并会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这册课本的内容已经学完,现在我们复习一下这册所学的内容,(一)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出示课件第3张)1、什么是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2、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二、计算下面各题:59+21)15+20×37×(59+21)=15+60=7×80=560=75三、作业:P16-14&&&&&&&&第七课时第七课时&&&&&&&&检测1&&&&&&&&一、口算题(共12分)105?5×2+3=(105?5)×2+3=52+25?52+25=105?5×(2+3)=105?(5×2+3)=100+100×0=50+90÷(2×3)=(50+90)÷2×3=50+90÷2×3=(50+90÷2)×3=72÷9×48÷8=64÷64×7=二、填空(5+8=13分)1、下面是小红各科考试成绩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语文()分、数学()分、外语()分.(2).数学比外语高()分.)分.(3).三科平均(&&&&&&&&6&&&&&&&&&&&&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64?28=36综合算式___________(1)960÷15=64(2)75×24=0=7200综合算式___________(3)810-19===1798综合算式________(4)96×5===125综合算式_________三、判断(正确的括号中划“√”,错误的在括号中划“×”并改正)(9分)1.720÷(15-3×2)2.3889-(108-931)×53.(800+200÷50)×3=720÷(12×2)=×5=(100÷50)×3=720÷24=×3=30()=3144()=60()四、计算题(每道小题3分共18分)19×96?962÷+66)××(798?616)(315×40?364)÷×(121÷11)()×(65+15)五、文字题(每道小题6分共18分)1、25除175的商加上17与13的积,和是多少?2、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3、6000除以59与35的差,商是多少?六、应用题(第1小题5分,共30分)1.某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310吨,二月份生产400吨,三月份生产490吨化肥,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2.一匹马每天吃12千克草,照这样计算,25匹马,一星期可吃多少千克草?(用两种方法计算)3.工人王师傅和徒弟做机器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做45个,徒弟每小时做28个,王师傅工作6小时,徒弟工作8小时,他们共做多少个机器零件?4.工厂有煤8000千克,原计划烧25天,由于改进炉灶,实际烧了32天,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5.工地需要1280袋水泥,用8辆大车4次才全部运来,一辆大车一次可运多少袋化肥?(用两种方法计算)6.一个养鸡场四月份卖出12300只鸡,五月份卖出的比四月份的2倍还少200只,两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只鸡?&&&&&&&&第八课时检测2一、填空。(每空1.5分,共18分)1、在计算(200-36×47)÷44时,先算(),再算(&&&&&&&&),最后算(&&&&&&&&)法。&&&&7&&&&&&&&&&&&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4、5人4小时做了80朵纸花,平均每人4小时做()朵纸花,平均每人每小时做()朵纸花。5、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等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要先算(),后算()。6、甲数是乙数的52倍。(1)、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2)、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二、判断,(8分)1、25×25÷25×25=1()2、比90少2的数的2倍是176()3、21、26、13的平均数是20()4、185乘97与53的差,积是多少?列式是:185×97-53()三、用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18分)3774÷37×(65+35)540-(148+47)÷13(308—308÷28)×11(10+120÷24)×5(238+7560÷90)÷1421×(230-192÷4)四、列式计算,(9分)1、725加上475的和除以25,商是多少?2、1784加上128除以8再乘23,和是多少?3、16乘以12的积加上68,再除以4,得多少?五、四年级爬杆比赛前5名的成绩如下表(9分)(1)、右图每格代表()米。(2)、用条形图表示每人的成绩。(3)、()爬得最高;李平比王江多爬()米,平均每人爬()米。六、应用题(30分)1、一艘大船运了6次货,一艘小船运了9次货,大船每次运30吨,小船每次运12吨,大船和小船一共运了多少吨货?2、刘老师批改98篇作文,第二天批改了20篇,比第一天多批改了8篇,还有多少篇没有批改?3、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体操表演。他们平均分成5组,每组多少个同学?(解答后在检验)4、光明小学共27个班,每班各买一个脸盆和一条毛巾一共要用去189元,每条毛巾3元,每个脸盆多少元?5、蔬菜店运来白菜1800千克,花菜850千克,每50千克装一筐,白菜比花菜多多少筐?(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反思:&&&&&&&&8&&&&&&&&&&&&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9&&&&&&&&&&&&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三、练习: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四、课后延伸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方向上,200米处新添一个约“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10&&&&&&&&&&&&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3、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书上插图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2、汇报讨论结果(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1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复习巩固1、完成做一做(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复习反馈1、完成练习第1、2两题2、当堂汇报(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分钟、分钟、分钟,5355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1的西北方是点,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三、开放题:公园游览&&&&1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主备人: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主备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如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14&&&&&&&&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二、新授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城市A→BA→B115千米第五天城市B→CB→C132千米第六天城市C→DC→D118千米第七天城市D→ED→E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四、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5&&&&&&&&&&&&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304+215==()(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70+30+0+250a+400=40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适当的数。结合律?369+258+147=369+(□+147)a+(20+9)=(a+20)+9(23+47)+56=23+(□+□)15+(7+b)=(20+2)+b654+(97+a)=(654+□)+□(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91+89+168+250++59计算:480+32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第四课时:第四课时:&&&&16&&&&&&&&&&&&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二、新授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25×(5×2)=125×2=10×25=250(桶)=250(桶)小组合作学习。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五、作业:P37/2—4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25×4=4×25=125×2=10×25┆(学生举例)=250(桶)=250(桶)(25×5)×2=25×(5×2)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a×b)×c=a×(b×c)&&&&17&&&&&&&&&&&&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课时: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50×2=50×20=25×4=25×8=25×12=125×8=125×16=125×2×40=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2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25×43×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68×125×84×39×2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第六课时: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5×47×450×26×42、口算。(1)(6+4)×56×5+4×5(2)(8+12)×48×4+12×4&&&&18&&&&&&&&&&&&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你发现了什么?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1、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2)4×25+2×25=6×25=100+50=150(人)=150(人)(1)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2、小组讨论:(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这两种解法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所以:(4+2)×25=4×25+2×25同样:25×(4+2)=25×4+25×2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表示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左右两边相等教师引导归纳总结一般规律,得出乘法分配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五、作业&&&&&&&&第七课时:第七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19&&&&&&&&&&&&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出示:1.口算:73+2-×125(4+40)×25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300+2)×43=300×□+2×□+□(2000+3)×14=2000×□+□×□二、新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2)102×(40+3)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200+□)=92×200+92×□(2)计算102×24出示:9×37+9×6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9×37+9×63(2)9×37+9×63=333+567=9×(37+63)=900=9×100=900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32×(200+3)35×37+65×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合成一道乘法分配律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23×(12+88)(35+45)××12(11×25)×411×25+11×4)25×(4+40)25×4+25×40&&&&20&&&&&&&&&&&&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四、小结:谈收获。五、作业:P38/6—8&&&&&&&&第八课时:第八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的复习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二、联系实际复习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三、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第九课时:第九课时:减法的性质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39页例1。教学目标:1、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2、使学生能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灵活性。3、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1、对减法性质的正确理解。2、根据题情灵活选择算法。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新:上学期,我校开展了“我与好书为伴”的活动,同学们读书的兴致都很高,我相信大家坚持下去一定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2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刘老师也挺喜欢看书和收集一些好书的。星期天,我去书店看到了一套四大名著:《三国演义》68元、《红楼梦》32元、《水浒传》54元、《西游记》46元。根据这四本书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一人提问,一人回答)例题:刘老师身上有268元,要买《三国演义》、《红楼梦》两本书,那还能剩下多少钱?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好吗?二、探究新知:1、请同学列式算一算,并与同桌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与算法。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解题情况。2、反馈结果,交流探新:①请同学说出各种不同的算法,教师及时板书算式(可能的算式):268-68-32、268-32-68、268-(68+32)、268-(32+68)②那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想法。③这些方法都对,那你们觉得哪种算法更方便呢?说一说你的理由。④从算式“268-68-32、268-32-68、”到算式“268-(68+32)、268-(32+68)”你们发现了什么?师: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一条规律来,谁试着说说看?生: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减。师: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个一个减去。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师: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一下。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表示规律吗?生:a-b-c=a-(b+c)3、如果是买《水浒传》、《西游记》两本书,那还余下多少钱?请同学用你认为最方便的方法算一算,并加以反馈。三、基本练习: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320-64-36=320-(+)184-58-42=184-(○)1789-(789+238)=1789-()○()286-37-42-21=286-(37○42○21)(练习目的在于加深对减法性质的理解)2、计算:528-53-47=545-167-145=574-74-200=367-36-64=469-158-27=678-(278+123)=1587-(421+79)=289-45+55=470-254-46=672-36+64=458-(87+258)①请同学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②反馈比较,优化算法。(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灵活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算法的能力)师:在解决问题或计算中,我们常说要找简便的方法,那么你是依据什么去找的呢?(请大家讨论说一说)教师小结:方法是不是最简单关键要看题情,看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四、解决运用:&&&&2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①书本第39页的第二题,请学生进行解决并说明自己的算法。②四年级三个班在“献爱心、助灾区”的活动中共计捐款1378元,其中四(1)班捐款622元,四(2)班捐款378元,四(3)班捐款多少?五、课堂小结:请大家放下手里的一切,闭上眼,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这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而后请部分同学说一说,教师作简要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它们的和。a-b-c=a-(b+c)&&&&&&&&第十课时:第十课时:教学内容: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二、新授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三、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四、作业:P42/5—7课后小结:&&&&&&&&第十一课时:第十一课时:除法的简便运算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2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一、口算(1)上下两题为一组:560÷8÷7=720÷9÷8===560÷56=720÷72=1800÷(3×6)=6200÷(62×10)=(2)你发现了什么?二、动手操作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1)&&&&&&&&(2)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算式。(16÷2÷4)2.提问。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3.学生操作。拿出12根小棒。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②用两种方法列式。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三、小结规律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6÷2÷4=16÷(2×4)12÷3÷2=12÷(3×2)2.交流并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四、学习例3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练习: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五、练习2.口算。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1)81÷3÷3(2)120÷12÷2(3)240÷5÷24&&&&24&&&&&&&&&&&&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210÷(7×6)(5)350÷(25×7)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小结(六、小结(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它们的积。a÷b÷c=a÷(b×c)&&&&&&&&第十二课时:第十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算12××=()×()24=()×()30=()×()36=()×()二、新授出示例4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什么是“一打”?“一打”表示12个。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1)25×12=300(元)(3)12×25(2)25×12=12×(100÷4)=25×(3×4)=12×100÷4=(25×4)×3=×3=300(元)=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25&&&&&&&&&&&&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四、巩固练习:P47/4、5板书设计:乘法中的简便计算12×(元)12×25=(3×4)×25=12×(100÷4)=3×(4×25)=12×100÷4=3×100=(元)=300(元)课后小结:&&&&&&&&第十三课时:第十三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二、新授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汇报:(1)31×2+30×2+26(2)7×21+1=(31+30)×2+26=147+1=61×2+26=148(天)=122+26=148(天)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四、巩固练习P46—47/1、3、7、8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板书设计: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1)31×2+30×2+26(2)7×21+1=(31+30)×2+26=147+1&&&&26&&&&&&&&&&&&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1×2+26=122+26=148(天)&&&&&&&&=148(天)&&&&&&&&第十四课时:第十四课时:简便运算综合练习简便运算综合练习158+262++381+7-1+2564)++114+242++353+219(375+1034)+(966+125)()++55-(4+638+8--317-86-99+812××25××32×1×125)×(3×8)(12+24+80)×5032×(25+125)102××101-1××-83×2第十五课时:第十五课时:一、仔细想,认真填。(17分)1.用字母a、b、c表示下面运算定律:(l)加法交换律();(2)乘法分配律();(3)乘法交换律();(4)加法结合律();(5)乘法结合律()。2.45×(20×39)=(45×20)×39这是应用了()律。3.用简便方法计算376+592+24,要先算(),这是根据()律。4.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a+(30+8)=(□+□)+8(2)□十82=□十18(3)45×□=32×□(4)25×(4+8)=□×□十□×□5、把“>、<、=”填在合适的○里496-120-230○496-(120+230)192+(95-75)○192+95-7○720÷(36÷2)70×3+5○70×(3+5)(65+13)×4○65×4+13×4二、对号入座。(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1.49×25×4=49×(25×4)这是根据()。A.乘法交换律B.乘法分配律C.乘法结合律2.986-297的简便算法是()。A.986-300-3B.986-300+3C.986-200-97D.986-(300+3)3.32+29+68+41=32+68+(29+41)这是根据()。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C.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运用了乘法分配律。4.下面算式中(A.42×(18+12)=424×30B.a×b+a×C=a×(b+C)&&&&27&&&&&&&&&&&&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C.4×a×5=a×(4×5)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面打“√”,错的打“×”)(10分)1、25×(4+8)=25×4+2×58()2、(32+4)×25=32+4×25()3、180÷5÷4=180÷(5×4)()4、125×4×25×8=(125×8)+(4×25)()5、52+83+48=83+(52+48)这一步计算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四、计算我最棒。(41分)1、口算。(10分)480—101=598+99=210÷35=18×ll=125×37×8=396—28—22=43+189+57=27×16+73×16=62×(100+l)=2、笔算下面各题,并用运算定律验算。(4分)193+378=349×56=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27分)94+38+106+6×64××-186-÷632×37+68×37五、解决问题。(24分)1、同学们去军区演出,四年级去113人,五年级去272人,六年级去87人。三个年级一共去多少人?2、粮店运进一批大米,大、小袋各16袋,大袋每袋50千克,小袋每袋25千克。一共运进大米多少千克?3、一个工程队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挖一条长2670米的水渠,已知上旬挖了1016米,中旬挖了984米。要想按期完成任务,下旬需要挖多少米?4、学校要做4800面彩旗,把这个任务交给25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要做多少面彩旗?5、一座大楼有25层,每层有24个窗口,每个窗口有4块玻璃,这座大楼一共有多少块玻璃?6、某工厂原计划一年生产农具4800部,实际用10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实际平均每月比原计划每月多生产多少部农具?&&&&&&&&28&&&&&&&&&&&&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主备人: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主备人: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填空(投影出示)(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10个0.01是()。(2)10个0.1是((3)1米=()分米=()厘米=()毫米。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10÷10=1÷10=(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29&&&&&&&&&&&&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④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⑤完成“做一做”。(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三、巩固发展(2)35克=0.35千克()1、判断:(1)0.40里面有4个0.01()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0.090.03590.9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独立作业:&&&&&&&&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教学内容: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位小数,表示()分之()。0.008是(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30&&&&&&&&&&&&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二、新课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0.20.050.0050.0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1.540.63.1346.8……)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2、教学小数的读法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3、教学小数的写法(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三、巩固练习:练习九的第6~7题。&&&&&&&&3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课时&&&&&&&&检测题&&&&&&&&一、填空题。⒈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表示,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表示,。计数单位是⒉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最小的是位,小数部分最高位是位,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整数部分个位与十位之间的进率是。⒊(1)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2)0.09里面有()个百分之一。(3)1里面有()个十分之一,()个百分之一。(4)0.006里面有6个()分之一。⒋(1)0.425是由4个()分之一,()个百分之一,()个千分之一组成的。(2)26.26是由()个十,()个一,2个()分之一,()个百分之一组成的。⒌一个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它比0.01大,又比0.02小,这个小数可能。是,五十七点六六写作:。⒍读作:二、判断题。⑴整数都比小数大。()⑵纯小数都是比1小的数。()⑶小数部分最高位是个分位。()第四课时小数的性质教学目的: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生: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2找等量关系。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3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3思考探索。(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如下:(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探索新知验证猜想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7判断练习。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3.90.5..02060.06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1)把小数化简。0.401...070(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3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五、课堂作业六、课堂小结:&&&&&&&&小数的性质练习课第五课时小数的性质练习课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盐水棒冰每支5角堂随便每支1元5角可爱多每支2元5角(在正确答案下面打√)2选择题。化简102.020的结果是()12.212.2.02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3.判断题。(打“√”,错的打“×”)(1)0.080=0.8()(2)4.01=4.100()(3)6角=0.60元()(4)30=30.00()(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把下面的数改成三位小数0.3=0..3598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1)改写。5.原数0.7770改写成一位小数。改写成两位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20.144.10.16.04.04.8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5.做游戏。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第六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60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能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2.学生能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区分,把握两者间的联系。3.经历观察、比较,学生能提出问题,尝试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是教学重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1、比一比&&&&34&&&&&&&&&&&&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34和78回顾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知识点。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最高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再看次高位,次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2、请班上两位同学上前,让同学们猜猜哪位高?师:我们通过对比很容易就知道了那位同学比较高。那如果我吧他们的身高抽出来,以数字的形式给大家比一比,那大家还能这样把结果轻松得比较出来吗?(板书两位同学的身高:1.651.58)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引出课题并板书:小数的大小比较二、探索新知1、解决导入问题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来比较1.65和1.58呢?小结学生的方法。2、展示主题图片,问一问师:同学们看到上面这一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展示一幅跳远竞赛图,让同学看图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一起学习,去探究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总结,主要把学生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把学生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要注意哪些地方。如:谁跳得最远?谁是第三名?师:那我们带着问题,用刚才同学们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他们。看看我们的方法可行不?在比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3、分组讨论探究,比较大小分小组,讨论比较。小组讨论前,和学生重复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要注意哪些地方。巡视,帮助学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老师再总结规律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引导:①明确比较方法:从高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②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三、练一练&&&&&&&&第七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第七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一、反馈预习&&&&35&&&&&&&&&&&&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二、探究规律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反馈:小(一)数0.009米=9毫米小数点左移扩大。点0.09米=90毫米右0.9米=900毫米缩小。移9米=9000毫米(二)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左移、右移~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2、把0.009扩大,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0.09、0.9、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米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反馈:1、填空0.005米=(5)毫米0.05米=(50)毫米0.5米=(500)毫米5米=(5000)毫米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三、巩练: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第八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二)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6、例7及“做—做”,练习十的第4—8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36&&&&&&&&&&&&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把2.86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28.60.6指名让学生说—说,改写每一个数后,原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填写下表。填表之前,要让学生说一说“扩大”和“缩小”各是什么意思。各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小黑板)。二、学习新知1.学习例6。教师出示例6;把0.01扩大10倍、100倍、10000倍,各是多少?请—位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把0.01扩大10倍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0.01×10=教师:根据我们学过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0.01扩大10倍,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0.01×10=0.1接着,教师再提问:把0.01扩大100倍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0.01×100=教师:谁能说出得数,并且说—说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教师板书:0.01×1000=应该怎样做?为什么?(把小数点向有移动三位,因为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那么怎样移动呢?得数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小数点向右移动,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末位数的右边添“0”补足数位。所以0.01扩大1000倍是10。教师板书:0.01×1000=10教师:从上面三个算式和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能概括出什么规律来吗?同桌先小声地讨论一下。指名让几位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要把—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2.练习。教师出示第63页“做—做”中的第1题。0.372,分别指名让学生说出它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的得数,并且说一说是怎样扩大的。3.5,先让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做。然后指名让学生读自己的得数,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小数部分不够要怎么办。集体订正。,3.学习例7。111、各是多少?教师出示例3:把1缩小到、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把1缩小到是什么意思?10教师板书:1÷10教师:根据我们学过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1缩小10倍,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0=0.1教师:那么,把1缩小100倍,是什么意思?&&&&37&&&&&&&&&&&&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师板书1÷100=把1缩小100倍,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得数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1÷100=0.01接着,:从上面三个算式你能概括出什么规律来吗?同桌的同学可以小声讨论—下。指名让几个同学发言后,教师总结:要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4.练习。教师出示:“做一做”中的第2题。93.5,分别指名让学生说出把它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的得数,并且说一说是怎样缩小的。当整数数位不够时,要怎么办。600,教师可先提问:这个整数的小数点在哪里?然后先让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算出的结果。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所有题目。2.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四、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方法: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就可以了,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五、课外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7、8题。板书设计:例6:把0.01扩大10、100、1000倍,各是多少?0.01×10=0.10.08×100=80.08×:把1缩小10、100、1000倍,各是多少?1÷10=0.11÷100=0.011÷&&&&&&&&第九课时:生活中的小数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复习)米1千克=()克1千米=(1米=()厘米1吨=()千克&&&&38&&&&&&&&&&&&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时=()分1分=()秒)平方分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二、新课: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不清小明的身高是1.35米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小丽的体温是38.5度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5、小组活动: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1)0.95米=()厘米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1.32米=()厘米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3.7吨=()千克0.86平方米=()平方分米0.3千克=()&&&&克2.63千米=()米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80厘米=()米谁能说说你的想法?(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9020千克=()吨7450米=()千米23分米=()米1350克=()千克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39&&&&&&&&&&&&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三、巩固练习1、71页6题2、()分米=1.5米()千克=4.08吨510米=()千米516厘米=()米4700克=()千克3在括号里填上<>或=3.61米()362厘米284克()0.284千克1480米()1.5千米532厘米()5.3米4、72页10题&&&&&&&&第十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教科书P69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掌握名数改写的计算方法。教学重难点: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掌握名数改写的计算方法;能根据数学事实进行归纳总结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遇到困难了,是什么困难呢?(播放课件)大家看,老师想知道学校操场跑道有多长?教室面积有多大?现在是几点钟?谁愿意协助老师解决这些困难呢?让同学用估算方法给出答案,并写在黑板上。二、教学单名数和复名数。1、教师给知名数的定义,让同学指出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2、让同学观察给出的答案,看有什么不同。3、教师给出单名数和复印名数的定义,并让同学举例。三、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的改写。一、出示以前学过的单名数的改写。3米=()厘米二、提问:1、你们是怎么做的,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同学说方法)2、哪个是高级单位?(米)哪个是低级单位?(厘米)那么这是一个从什么单位到什么单位的改写?(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的改写)我们做的时候是用谁乘以谁?(3×100)3是什么?100是什么?(3是高级单位的数,100是它们之间的进率)3、同学总结归纳方法。4、巩固练习。三、延伸:2吨50千克=()千克四、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改写。一、出示以前学过的单名数的改写。&&&&40&&&&&&&&&&&&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0000平方米=()公顷二、让同学根据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改写的方法,自身归纳总结出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改写方法。三、延伸:375分=()时()分五、作业。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约需42524分钟,是几日几时几分?&&&&&&&&第十一课时:名数的改写·练习题第十一课时:名数的改写练习题1、把高级单位单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单名数.(1)8吨=()千克(2)84厘米=()毫米(3)24年=()个月)平方米(5)6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4)15公顷=(2、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1)42000克=()千克(2)70分米=()米(3)7200秒=()时(4)24个月=()年(5)480000平方米=()公顷3、把复名数变换成单名数(2)8时20分=()分=()秒(1)4平方米50平方分米=()平方分米(3)6千克70克=()克(4)12米42厘米=()厘米(5)7年9个月=()个月4、在○里填上“>”“<”或“=”、。①2千克10克○210克②2年5个月○29个月③13千米○1平方千米○5公顷⑤5公顷5平方米○5005平方米5、解答下列各题。①飞机每分钟飞行15000米,2小时15分飞行多少千米?②一块正方形的苗圃,周长是1200米,这个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④&&&&&&&&第十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第十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4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32□645≈32万47□05≈47万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新授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4)小结: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三、练习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第十三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第十三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4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教学重点: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根。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二、新课: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小组研究: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说明你是怎么想的?3小结: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三、练习: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第十四课时:第十四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的: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用加减号隐藏几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