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讨厌尼采.有人和我一样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尼采,作为局外人的英雄.doc 2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尼采,作为局外人的英雄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作为局外人的英雄
尼采在的锡尔斯玛利亚(位于瑞士恩加丁)的一栋房子里居住了许多年。这间哲人的故居目前保存完好,且经常有人来此地拍照。居室里摆有一张床,一张上面放着台灯的写字台,一张盥洗台以及一台小沙发。墙壁为木质构造,一张地毯盖住了地板的一边。房间开了一扇窗,能看到希尔斯村的一个角落以及远方绵延的群山。这是一间典型的阿尔卑斯山村居房间。
日,尼采在这间屋子里写到,他不负出版商之约,成功地完成了一片论文,以对瑞士作家卡尔??施皮特勒?施皮特勒克莱伦斯?丹诺?帕皮尼在1922年写道:“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没有比尼采更高尚、更纯净、更忧伤、更孤独、更无助的人了。”尼采“纯净、贤明,有如卫道士一般”;“尼采死于心中澎湃的爱。是我们杀了他——我们所有人——用我们共有的人类行为”。[3]
阿尔弗雷德?博伊姆勒?尼采!”。[4]
这些溢美之词和我后面将提到的其它类似的批判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无事实依据。“是尼采引发了战争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对任何一个清醒的读者来说,出版于1873年6月的《不合时宜的沉思》与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任何关联。甚至对尼采毫无所知的人也会认为,丹诺?莫里森——这类词所承载的带有一点夸大其词的不精确性让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一个天才般的传奇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以及一个像德国哲学家这样的不太可能成为传奇人物的人为何会像最伟大的政客或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一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符号。
3、“三月革命后”的压制
从一个德国哲学家到一个传奇人物和文化明星的转变得益于1848年3月德国革命失败后的反抗和镇压。柏林叛乱之前那个暗流涌动的时期被称为“三月革命前”,之后的反抗时期被称为“三月革命后”。[5]当时,现在我们称之为公民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的权利受到普遍压制,这种压制不仅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而且存在于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哲学领域是重灾区。
复辟后的政府和教堂深信,革命思想是革命行为的直接诱因,而革命思想直接来源于革命理论,因此,政府和教堂对各个大学的哲学系进行清洗,所有抨击其为现有秩序的颠覆者的人都受到了打压。尽管这次清洗行动与我们这个世纪的类似行动相比并不残酷,但它们都是基于一个相同的信念:行政命令可以清除人类的思想,只要逼迫他们,哲学家们可以放弃自己的思想。然而,这一信念是错误的,当它起作用时,其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
在19世纪50年代,当大学里每一项能引起除专业逻辑学家或知识家以外的普通人兴趣的哲学话题都遭摒除时——当然这是当时政治和教会审查制度的实际结果——哲学并未从此一蹶不振,或沦为政府和教会的附庸,这与政府当初的意图有所不同。实际上,德国的哲学界一分为二:一为学术哲学,此时已无人问津;二为自由哲学,独立存在于大学之外,其实践者能探讨那些普通大众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那些学术哲学家们被禁止涉及的。
4、叔本华传奇
哲学自由市场的首位大赢家是叔本华。30年来,叔本华一直固执地与他那个年代的学术机制相对抗,并下定决心要从中摆脱出来;其结果是他的影响力被严重地削弱了。“三月革命后”的压抑使其成为了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学术哲学已不敢发出自己声音的年代里迫切地渴望聆听哲学教诲的人。叔本华拥有比当时所有的哲学家更为出色的文言体语言能力,这使得他不仅成为德国涉猎最广的哲学家,而且成为当时德国知识分子还不了解的一类文人的先驱:因自身表现而获得广泛赞誉,并以此维持的自由哲学家。
也许正是叔本华超乎寻常的成功,再加上他被学术界所驱逐和孤立的经历,使得“从关心哲学问题到关心提出哲学问题的人的转变”成为了可能。[6]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康德和黑格尔私生活的兴趣仅限于他们的奇闻趣事。大多数人对康德的生活和个性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其严格的守时习惯上,据说你可以每天在康德路过你的窗户时校准自己的时钟。通常说来,康德、黑格尔和费希特都是“哲学教授”,这便足以总结他们的个性特征。
对这些哲学家私生活的相对冷漠并不仅仅出现在那个他们从未真正意义上大受欢迎的非学术界。对于自己哲学思想的学术讨论,或者甚至是针尖对麦芒的学术争辩,大多以就哲学论哲学的方式进行。抽象化程度——由缺乏“现实”和“人类”向度的自闭合式思维辨析产生的那种氛围——是大学哲学脱离广大德国群众的原因之一。这无疑使得“学术”一词贬义化,增添了一层“与现实世界无关”的意思。
但是,作为“三月革命后”德国哲学一分为二的产物,自由哲学家被迫向公众展现其个性的至少些许方面,因为这是他的凭证,或者甚至是他作为一个高乎体制之上的思想家所能呈现的仅有的像模像样的东西,一种“资格证书”。而这种更高的可观性自然推动了“从关心哲学问题到关心提出哲学问题的人的转变”。
因此,人们对叔本华的兴趣很快便转到了其本人身上——但这种转变是具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叔本华、尼采与音乐(摘自歌剧主页) - 哲学的日志,人人网,哲学的公共主页
【日 列宁逝世】他是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终年54岁。当灵柩移往莫斯科后,四天之内有数百万各界人士日以继夜地向他的遗体告别。他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今天,列宁逝世纪念。
叔本华、尼采与音乐(摘自歌剧主页)
首先我要讲一讲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叔本华、尼采与音乐。我们都知道叔本华和尼采主张意愿主义,他们认为最真的东西是Wille或will,就是意愿 (有时也有&意志&的意思)。他们这一思想的提出震撼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在此以前西方哲学是以唯智主义为特征的,到叔本华和尼采,就开始有了重大变化。现 在中文里将&Wille&统统翻译为&意志&,在不少情况下不妥,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词应该主要译作&意愿&,首先表达一种内在的需要、渴求、愿望;当然 在一些上下文中也包括人要实现自己意愿的&意志&或&决心&之意,但并不都是这样。(比如,叔本华讲的是&人要生存的意愿&,而不主要是&人要实现这个意 愿的意志&。意志薄弱的人也同样有此意愿,因而同样要受人生之苦的煎熬。)这个唯意愿主义不仅是作为一个新流派出现,而且是一种看待哲学和世界的新方式、 看待人生的新角度。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传统哲学的论述在这一派面前显得苍白、肤浅,而不只是不够正确。所以我认为这个唯意 愿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我们知道西方唯智主义哲学传统从古希腊开始,经两千多年,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一个高潮。黑格尔之后就出现了这个唯意愿主义。这 一派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尼采,一直到后来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都受到他很深的影响,时隐时现,但实际上是一直不断。比如说当代的法国 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这几十年来最活跃的一支,其中受尼采影响的人相当的多,比如说德里达、福柯。而且,在我看来,这个唯意愿主义和后来的一些现代西方哲学 里的革命性潮流都有着关联,比如说实用主义、精神分析学,甚至广义的现象学,这些我就不多做分析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唯意愿论在它的形成时期,就是在叔本华时,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强烈影响,主要以印度思想为主。印度的正宗经典是《吠陀》(含《奥义 书》)。叔本华后来回忆时说,他读到《奥义书》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他从印度人的思想里面发现了一个真正自由、清新的思想天地,而在西方的传统哲学里 面他总感到压抑。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思想的确受到了印度思想的很大影响。这也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次异族入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叔本华和黑格 尔对东方思想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黑格尔对东方看得很低,我们去读他的《哲学史演讲录》,印度和中国都处于最低级的状态,还没有真正的哲学资格;而在叔本华 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在我们中国思想家这里对叔本华和尼采的接受就比较容易,比如说王国维先生对叔本华简直是奉若神明,王国维的很 多思想都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像他在《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意境说就是叔本华学说与中国思想的结合。以鲁迅为首的一批文化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尼采的影 响,他们要冲决罗网,都试图在尼采哲学中寻求思想资源。&&在唯意愿论这一派出现以后,搞哲学的方式发生了一个变化。以前哲学和艺术是不搭界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哲学家应该做王,而艺术家应该被赶出去,因 为艺术家还不如工匠,工匠是按照哲学家能够看到的理念来制造东西、来makecopies,而艺术家则是对copy的copy。一个画家是根据工匠所做出 的桌子来画一个桌子,艺术家离真实差了两个层次,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没有艺术家的位置。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在这个问题上有了一些缓和,但毕竟哲学和 艺术是两回事,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里面的分科一样,哲学系和艺术系是分开的;而在我们中国传统里面,哪有这种分法?文史哲之间是没有截然划分的。这就是我 的开场白。&&叔本华的生平&今天这个讲座涉及到两位重头思想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用一百次讲座来讲。我这里居然同时讲两者,也是在勉而为之吧。先看叔本华。首先讲一讲他的生 平。他于1788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富商家庭,父亲希望他将来经商,但他却总想学文科。后来他在一些地方游学,兴趣转向了哲学。他在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德 国的东方学的学者,就接触到了印度的《奥义书》,从而受到很深的影响。然而西方哲学对他的影啊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和康德哲学对他的影啊就相当 之深,后来他对这些思想都做了重大改造。叔本华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刚出版时的命运很不好,好长时间才卖了一百多本,但 由于这本书他就有资格去柏林大学讲学,作为编外讲师。而且他的信心很足,觉得自己能写出这么厚的一本著作,而且有这么多的新东西,应该能够吸引学生。他对 康德之后的那几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也就是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深怀敌意,他尤其痛恨黑格尔。而当时黑格尔在德国的影响是如日中天,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包 括后来的马克思。叔本华把他在柏林大学的上课时间故意安排得与黑格尔的课是同一个时间,唱对台戏。当然是惨遭失败,课上的学生从来没有超过3个人。他一共 在柏林呆了12年,痛恨柏林大学,甚至柏林这个城市,称那是个&土匪窝&。1830年柏林闹瘟疫,他就退到了法兰克福,然后一直在那生活。&&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个小说家,而且热衷于社交。她的沙龙里面经常云集着文化名人。叔本华由于个性,爱思考一些人生当中阴暗的东西,受到了东方的一些影响,有 悲观主义情绪,而他母亲是那种典型的社交家和&热爱生活&的女子,所以母子俩老吵架,总谈不来。他妈妈在信里面说,&你不要老跟我念叨人生悲惨的那些东 西。我想好好睡觉,看了你的信我就睡不好觉。&后来他们俩就吵崩了,叔本华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将来你之所以能被这个世界记住,只是因为你的儿子。& 这句话当然应验了。&&1848年德国发生了革命,失败之后,德国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叔本华的思想就开始被人理解。人们开始慢慢感受到他书的分量。他的书本身的文笔非 常的好,深刻的思想被表达得十分流畅,这在哲学家里面很难得。像康德、黑格尔,一句话能写半页,几个从句套在一块,但是叔本华不一样,写得清澈、流畅。但 他这本书有一个问题。他把表象那一部分放在前面,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没有多少新意,而关于意志的那一部分是出新东西的,却放在了后面。当时的人们可能没什么 耐心,翻了一下前面,觉得是老调子。1848年以后,大学里面开始讲叔本华哲学了,当然叔本华本人很不喜欢学院派。到叔本华临死前,他的思想在德国已经是 很有影响的了。&世界作为表象与作为意愿&现在我们来讲一讲叔本华的思想,在叔本华关于表象这一部分,刚才也提到,没有多少新的东西,贝克莱、休谟,甚至康德,都是这么认为的。世界是一个对我呈现 的表象集合,服从一些规律。在叔本华的说法中,这个表象世界服从四种规律或四种根据律:因果律、认知律、存在律和动机律。康德认为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 界,因为它经过了我们感官和思维的过滤或先天改造,虽然不乏科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但它毕竟只是对我呈现出来的现象世界,不是物自身。要与物自身发生某种 关系,不能靠认知,而只能通过道德实践中的自由意愿以及它做出的绝对设定。叔本华基本上接受了康德的学说,但做了一些改变。他把康德的物自身和意愿自由的 学说与某些印度思想糅合在一起,提出我们能够直接知道物自身,不是通过认知规律,而是通过我们的直觉来体认。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人的求生存的意愿(用英 文说就是the will to live)是最根本的,它离我们是最近、最深,它就是赤裸裸的存在本身,先于一切主客分别,先于一切规律决定。这个意愿有一些特点,我就谈其中一两个比较 重要的。&&首先,这个意愿是盲目的、没头没脑的。问你为什么要吃,你说要活;问你为什么要活,你说就是要活,在这儿就打住了。除此之外,这个意愿没有其他的目的,也 没有止境,就意愿本身来讲,从来没有活够了的时候。这就涉及到意愿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缺乏、是一种需求,找不到任何东西让它不 再饥渴。如果意愿能得到真正的满足,那意愿就没了,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因为意愿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所以从根本上讲大家都在要,满足总是暂时的,就像给 乞丐的那点食物,让他维持生命,以便继续去要,继续受苦。&&如果这个世界中最真实的东西是意愿,那么这个世界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很明显,这样的人生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总处在饥渴的受煎熬之中。人总 是想得到某个东西,但得到的却又不是他(她)真正需要的了。你们谈过恋爱吧,(笑声)你特别想得到她(他),得到以后又觉得不是你想要的了,就像著名的围 城理论,城内的想冲出去,城外的想中进来,就这么来来回回的折腾,根源在哪儿?就在于这个世界的根本既不是踏踏实实的物质,也不是恒久不变的理念精神,而 是充满动态需求的意愿、不安、沸腾。我们可以拿佛教的一些说法来进行比较。佛祖初转法轮,也就是一开始传法,讲的是&四谛(四种基本真理)&,头一谛就是 &苦谛&,就是说人生从根子上是苦的。苦是怎么回事?就是求不得、爱别离、憎相会。&求不得&之所以苦,仅仅是因为你想要的东西要不着吗?不只是这个意 思。它真正要说的是:你总在求,可求到的却总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叫&爱别离&呢?不只是说相爱的人不得已要别离,而更是说不别离、不隔着一段让你难受 的距离你就爱不起来。什么叫&憎相会&?不只是说你们本身相互憎恨,而且是说因为相会,所以相互憎恨,本来可以相安无事的,住到一个宿舍、申请同一个职位 就相互厌恶了。这不整个儿一个变着法儿地折磨人吗?所以佛家也好,叔本华也好,都认为这个人生在根底上有一种偏差、一种错位,它在本质上只是不同形态的痛 苦经历而已。一个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他的出生了。王国维有句诗写道:&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也说的是这个意思。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在西方造成了 很大的冲击,在传统的乐观主义和唯智主义的护墙上戳开了一个洞。&艺术与音乐&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叔本华关于艺术与音乐的关系的看法。如果像他说的那样,人生从根本上讲是痛苦的,那么如何解脱痛苦呢?叔本华提供了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 艺术获得暂时的解脱;第二种是通过悟道进入到一个涅(般木)的状态。这里只讲第一种途径。正因为他对人生痛苦的原因体验得这么深,所以相应地,他居然认为 艺术能够让人解脱(虽然是暂时的),那么他对艺术的领会确实跟以前西方的、某种意义上包括我们东方的是很不一样的,艺术在他思想中所具有的含义是以前所有 思想家没想到的。&&他的理解涉及到柏拉图的理念,他以为理念是意愿、自在之物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而世界的表象则是不恰如其分的表现。万物都是意愿的表现,包括物质的东西如 石头、草、动物。石头表现得刻板一点,植物多一些,动物更多一些,到人这儿,意愿表现得最充分。所以人生是最动荡、最痛苦的,而理念是对意愿恰如其分的表 现。柏拉图的理念大致指永恒的不变的范形。比如世界上所有的桌子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够被人认识,就靠那个惟一的桌子理念。理念既然是一切存在者、包括规 律的来源,那么按照叔本华的看法,我们就不能凭借根据律来认识它们,而只能靠艺术体验。因为根据律管的只是表象世界,那是理念世界的不充分的表现,而艺术 则在复制着永恒的理念。在艺术中,我们进行一种直观,直接观看我们在艺术中实际上是直接地沉浸对于意愿的直接客体性也就是对于理念的观审之中,由于你完全 沉浸其中,这个瞬间,你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和世界的区别,这时你就在忘怀得失中解脱开了意愿对你的控制。在这种艺术体验中,你不再意愿某个东西,你完 全和这个理念融合成一片。这种艺术体验使你脱开让你痛苦的&求不得&的状态,进入无意愿地直观地认知,观看意愿客体化这幕戏剧的演出。这时你是一个旁观 者,不是在苦海里浮沉的受煎熬者。这时个体的人已被遗忘,我们只是作为那一个看世界的&世界眼&而存在。当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去到那里的一个博物 馆,看到一尊古希腊雕塑的时候,给我的震撼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一瞬间你感觉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但是后来孩子叫了我一声,马上把我拉回,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就涌了出来,感觉上魔力就消失了,就像童话里的灰姑娘,到了12点,魔法就消失了,我们又回到了根据律、因果律支配的世界,艺术品也不再能引发你心灵的震 撼。人之所以能够创造艺术、能够欣赏艺术,在叔本华看来,在根上就是因为意愿,人在艺术里找到的恰恰是自己在客体化的体现。在迷狂入神之中忘怀得失,而失 小我。叔本华有句名言,叫做&艺术是人生的花朵&。&&音乐在艺术中又独树一帜,为什么呢?在叔本华看来,其他艺术是凭借理念间接地和意愿打交道,而音乐跳过了理念、跳过了现实世界,是意愿的直接客体化,是意 愿直接的倾诉。所以可以想见音乐在他的理解里有多么动人!音乐具体地与其他艺术有什么不一样,叔本华有着大量的讨论,在这就没有时间来回顾了。音乐不需要 形式、不需要外在的凝固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音乐是无形的。而且音乐不需要直接模仿客体,它不用指称什么,它就是最原本的意义构成,所以音乐的效果要比其 他的艺术效果强烈得多、深刻得多,而其他艺术与之相比只是一个影子。叔本华还有一些比喻性的说法:低音相应于物质界,它们无法形成曲调,只能是作为协音来 参与曲调的构成;杂音就像生命中的怪胎;而真正形成曲调的地方在高音阶。高音相当于人的生活的努力,它们能在抑扬顿挫、转折急奏中有迅速和轻松的变化,以 形成曲调。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曲调,但曲调也需要其他的音的辅助,就像人的生活需要物质界、植物界、动物界,但只有人才能达到&成曲&的生活境界,只有曲调 才能构成一个意义连贯的诉说。所以音乐的曲调是最动人的,以最浓缩的方式讲述着意愿的最隐秘的历史,表达着它的流动和感触,而在现实生活之中,意愿要通过 客体化然后再通过好几层的扭曲,蹒跚而行,因此充满痛苦,而在音乐里面,这些都不存在。所以说音乐是感触和热情的语言,相对于文字是理性的语言。所以在叔 本华看来,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是在使用一种他不懂的语言来启示世界最内在的本质、最深刻的智慧,就像一个被催眠的夜游妇人讲述一些事情,在她醒时对这些 事情毫无所知,因为这太深刻、太原本了。因为音乐家的创作完全靠直觉、靠他(她)的意愿,而不靠反思。你没法问莫扎特他为什么这么写,他根本解释不了。古 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残篇里面就有一句话,&女巫用她的狂言谵语响彻千年,因为神灵附了她的体(大意)。&她能够讲出一些她自己根本都不知道的话。所 以按照叔本华的观点看来,每个人潜在地都是天才,能够创造出真正动人的东西,所以音乐绝不只表现现象,而是说出现象的内在本质,也就是那最渴望着的意愿本 身。它把平日制造痛苦的意愿冲动变成了凭空制造动人意义的机制,&化腐朽为神奇&。因此,音乐在根子上就是热情动人的,而且是严肃的,你能不能想象音乐本 身是滑稽的?不可能,音乐不开玩笑。而且,永远不要想把音乐唱词化、情节化(海顿的《四季》就是想把音乐情节化)。当然他认为音乐是有普遍性的,音乐是跟 最深刻的哲学相通的,莱布尼兹就说过&音乐是人们在形而上学中不自觉的练习,在练习中本身不知道自己是在搞哲学&,在他看来,你懂得了音乐也就懂得了真正 的哲学。&中国儒家传统特别看重这个礼乐教化,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在世界古代思想家里面是独一无二的,他还讨论音乐为什么动人,而且他希望把这个动人转移到他对礼的领 会中。如果我们理解礼,就像我们听到音乐一样那么容易被打动,那么礼就会成为大家自觉去做的事,而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了。他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转了一下。孔夫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音乐可以把人感动到这种程度。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三个月里孔 夫子就是在对意愿的直接体验当中度过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出自于叔本华的这种思想,他认为李太白的诗好,是因为&纯以气象胜&。气象是什么?就是中国 化的、直接表现的意愿。李太白的诗好就好在它能够出气象,能够出境界,能让意愿直接表现出来。我用的是叔本华的语言,当然我也不是歪解,王国维确实是在这 个路子上走。所以他说起李煜的词,好就好在能让意愿化为气象。他特别能感受人生的痛苦,而且用诗词表现出来;他的倾诉恰是意愿的纾解,&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能写出这种话,平白如水,但里面汹涌澎湃。所以我觉得,你们可以去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面有很多叔本华的东西。&尼采生平&下面我们转到尼采上来。我也先讲讲他的生平,从1844年到1900年。他有几段人生历程,都与5有关:5岁丧父,25岁当教授,35岁患病,45岁发 疯,(笑声)55岁、不到56岁就去世了。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反差,有的人给他总结为&十大反&:反基督教、反民主、反社会主义、反理智主义、反道德论、 反瓦格纳等等。他父亲是非常虔诚的牧师,祖父也是神职人员,但是他最后反基督教,简直是刻薄地、微妙之极地反。他出生以后很快父亲就去世了,他基本上是在 妇女堆里长大的,母亲、妹妹、姑姑,还有祖母。祖母给他讲家族的传说,&我们家以前是一个贵族,是波兰贵族&,最后受到迫害,有了逃亡的故事。所以尼采终 身认为自己是个贵族。尽管他受到这么多女性的关爱,但他却看不起女人,说:&你要到女人那里去的时候别忘了带条鞭子&。他谈过一次恋爱,他的女朋友到他那 里,把他那鞭子一夺就夺下来了。(大笑!)他一生里经常生病,病得岌岌歪歪,但是他却是越病越来劲,越病越写得好。(笑声!)他的思想有几个阶段。一个是 早期,1872年写了《悲剧的诞生》&&我今天主要给你们讲的就是《悲剧的诞生》。早年时,他上了贵族学校,然后进了大学,开始接触到叔本华的思想。他在 书摊上偶然买到一本叔本华的书,一看就放不下了,最后痛哭失声,说&原来世界的真理就在这里&。于是开始厌恶自己和反思人生,创造性的才能被激发出来。他 后来去军队服役,他的个性极强,长官一管他就挺难受,一难受的时候他就躲到马肚子下面去喊&叔本华救我!&。(笑声)这个时期他对叔本华特别着迷。后来结 识了瓦格纳,瓦格纳那时候已经比较出名了,两人一见面,瓦格纳说他也喜欢叔本华,于是尼采引为知己。&&1876年尼采的思想开始转变,这是他的第二阶段。开始怀疑和批判自己原来这么崇拜的叔本华,对瓦格纳更是批判,说他向基督教投降了。这一段他写了《人情 味的,太人情味的》、《快乐的科学》等等。然后就是1883年到1889年,这是他的第三个阶段,是最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他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对力量的意愿》。这段时间他病得特别重,但感觉也特别好。他被自己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打动得无以复加,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他来回不断地 在屋子里面踱步,走着走着就失声啜泣,然后就接着写。他对自己的赞赏完全是真心的。他把自己形容成&高山的空气&,把自己的思想形容成&永不枯竭的源泉, 没有哪个汲桶放下去不满载着黄金与珠宝上来&等等。他的人生说起来其实挺惨的,一辈子没结婚,又老是在生病,你知道他为什么老提&高山空气&吗?因为他那 个病老要到高山上去养,他的很多思想就是在那里产生的。我们看那个尼采的自传简直就是精神病和天才的糅合,基本上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在探索:我为什么这么智 慧?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好的书?(笑声!)总之,他纳闷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幸福丰满?这是他的一些情况。&酒神精神和对力量的意愿&现在我们来具体说说他的艺术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就在于给了人一个巨大的惊骇,人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曾经被教会、道德、科学等等所掩盖的东西开始 被暴露出来了。为了充分地回应这个&惊骇&,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酒神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个神,名叫狄俄尼索斯,是宙斯的私生子,天神宙斯与凡间的女 子相好,生下这个孩子。这引起了天后赫拉的妒忌,赫拉就鼓动这位凡间女子要求宙斯显露出他的真面目。可是宙斯是雷神,一对凡人显身就雷声轰轰。后来宙斯抵 不住这女子的恳求,虽知不吉,还是显出了真面目,这女子禁不住神力就死了。但宙斯事先为了保险,把婴儿狄俄尼索斯放进自己的大腿里去缝住,免了一死。所以 狄俄尼索斯有两次被孕育,两次出生。他主管丰收和葡萄,当然还有葡萄酿出的酒。他每年秋冬的时候死亡,春天的时候复活,所以酒神节在春天。这一天是&个体 化原则&崩溃的一天,充满了节日的气...
阅读(4723)|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df 叔本华与尼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