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新潮的人认为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有几个美容师都说偶长得洋气,偶不相信她们的鬼话,偶觉得她也只不过是想讨好偶而已,洋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时髦,不土气.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1、你长的不够漂亮,他们没有办法夸你美,只好找其他的词来赞美你。  2、你长的非常漂亮,有异域风情的美。    你自己看一下是哪一种吧~
  不厚道地说    感觉洋气这个词好土
  他们想泡你
  兔子兔子    好久不见  干什么去啦?
  洋气就是长的不土,不象乡下人
  洋气?~~哈哈哈。。。。在我的字典中。已经就是土气的意思
  那说一个人长的乖是什么意思?要么是怪??瀑布汗~~~  老是有人这么说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表情又不像是在骂我...而且多是在买衣服的时候店员说的....是不是方言?
  四川人形容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常常用乖!
  乖,就是好看。  洋气,就是样子过得去,穿得也时髦。
  偶的打扮一点都不时髦,因为偶不是赶时髦的人啊,打扮很大众化的那种。
  就是不用打扮得很時髦就已經很時髦
  我从小就老听人家说我,因为我鼻子比较高,所以才这么说的,应该是夸你PP哦
  一个四川男人曾经说我&你真乖&,是说我乖巧?还是指别的呢?
  小时候经常有人说我长的洋气,现在偶尔有人说  到是经常被别人说长的像他(她)认识的一个人,而且描绘的很形象,后来纳闷,估计我长的很大众化吧。    有的人说我像印度人,又说像新疆人,又说像马来西亚人,真多。。。估计是我皮肤黑。    初中时,被人说像女奴(很老的小人书里的女主角),不过偶那时很喜欢女奴。呵呵      
  作者:我爱小马 回复日期: 17:50:15 
    四川人形容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常常用乖!    真的么?心中窃喜ing
  错了```我们四川形容长的漂亮的女孩子``最经常说的一句:那个婆娘之84!
  作者:天使困了 回复日期: 20:32:16 
    作者:我爱小马 回复日期: 17:50:15        四川人形容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常常用乖!        真的么?心中窃喜ing        :DD
  常常有人形容俺长的真伟大。
  洋什么洋啊  我就希望人家说我长的古典  可惜老被认成韩国人  气死了  韩国人那么丑的
  乖是漂亮。  怪是丑。  84这个词好像是成都人用的多  
  洋气,也就是天然气.旧时候中国生产不出一些工业用品,比如说铁钉,叫洋钉,煤油汽油叫洋油,白种人叫洋人.甚至还有洋铁皮,洋娃娃等等    
    一般认为,洋气就是有点异域风情,区别于“秀气”(比较古典中国味)    我是从小到大都被人说洋气的,被怀疑是新疆人,俄罗斯人,还有人以为我是混血。    
  那现代的汽电混合动力也可以叫洋气动力了?
  呵呵,偶?~~~~
  看来我是长得福气了    
  可我就有个朋友,我觉得她长的很洋气。意思就是她长的随便穿什么都显得很时尚,很漂亮。洋气在我看来是个好词。  我就从来没被人夸洋气的,只能夸夸有气质啥的,因为我实在长的不好看,根本不洋气。  我觉得被说成有气质才是没有办法夸你美,只好找其他的词来赞美你。我特别想被人夸洋气呢
  我理解的洋气应该是长的很大方,不小家子气吧。
  大概是指如下吧:      黄毛,卷发,鹰勾鼻.    猫眼,狐臭,水桶腰.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一直有被人说洋气,不过我五官很中国啊,最多就是人比较白点,小时候大人总是安慰我一白遮三丑:)
  哈哈,楼主不过是想听好听的话  大家就是不说呀
  楼主你好幽默阿
  洋气,就是有洋人的气质,在夸你呢  
  俺感觉洋气就是你皮肤白,眼窝深,鼻梁高。
  楼主喜欢吃羊肉的吧,所以人家闻到你身上的那个气了      
  作者:挣扎的蔷薇 回复日期: 17:17:11 
    不厚道地说        感觉洋气这个词好土    --------------------------------------  我也这么觉得,试衣时,服务员小姐十有八九会说,这件衣服穿在身上很洋气~~~~难道就没有别的形容词了吗??  
  有气质的意思吧    不排除楼主满头卷卷,象绵羊,所谓&羊&气是也^_^
  作者:superpyz 回复日期: 02:01:21 
    洋气,也就是天然气.旧时候中国生产不出一些工业用品,比如说铁钉,叫洋钉,煤油汽油叫洋油,白种人叫洋人.甚至还有洋铁皮,洋娃娃等等  ---------------------------  哈哈~~~~~~~~~~        
  长滴像歪国人~~~~~~
  就是不土呗  GX LZ!
      作者:绝非善类 回复日期: 01:17:39 
    洋什么洋啊    我就希望人家说我长的古典    可惜老被认成韩国人    气死了    韩国人那么丑的        我也是被很多人说我是韩国人, 不是中国人, 我痛恨阿
  作者:天使困了 回复日期: 20:29:47 
    小时候经常有人说我长的洋气,现在偶尔有人说    到是经常被别人说长的像他(她)认识的一个人,而且描绘的很形象,后来纳闷,估计我长的很大众化吧。        有的人说我像印度人,又说像新疆人,又说像马来西亚人,真多。。。估计是我皮肤黑。        初中时,被人说像女奴(很老的小人书里的女主角),不过偶那时很喜欢女奴。呵呵      偶也是!哈哈,我被人说过象新疆人还有印度人,晒了之后又有人讲我象越南人..也有好多人跟我说你跟我一个什么朋友长得好象..我就讲我跟谁长的都象...大众脸.............这个..估计咱两长得也有点象哈...嘿嘿
  作者:kooco 回复日期: 03:59:05 
            作者:绝非善类 回复日期: 01:17:39        洋什么洋啊      我就希望人家说我长的古典      可惜老被认成韩国人      气死了      韩国人那么丑的                我也是被很多人说我是韩国人, 不是中国人, 我痛恨阿    握手,同感啊,在澳洲经常被人说象韩国人,象日本人……,最强的一位大姐跟我用中文兴高采烈的聊了半天后冒出一句:你不是中国人吧?彻底没话了,一直感觉日韩的人都很猥琐,说我象他们真是受不了
  这还不好解释啊?  你要站在老外方圆5米内就可以闻到了。  下次有人在这样说你你就一大巴掌过去,说俺这叫狐臭和老外的“体香”可不一样。    看了这么多MM的回帖,感觉真TMD多人哈日哈韩啊?一个字——贱
  作者:没有牵挂 回复日期: 15:51:25 
    作者:kooco 回复日期: 03:59:05                    作者:绝非善类 回复日期: 01:17:39          洋什么洋啊        我就希望人家说我长的古典        可惜老被认成韩国人        气死了        韩国人那么丑的                        我也是被很多人说我是韩国人, 不是中国人, 我痛恨阿        握手,同感啊,在澳洲经常被人说象韩国人,象日本人……,最强的一位大姐跟我用中文兴高采烈的聊了半天后冒出一句:你不是中国人吧?彻底没话了,一直感觉日韩的人都很猥琐,说我象他们真是受不了      我在澳洲因为晒黑 经常给人误以为是 菲律宾, 泰国, 越南的, 没晒黑之前就是韩国, 我就理直气壮得说是中国人 哎 外国人的眼睛问题大了
  我只不过被人赞过贤惠    我可生气    我希望被人说长得洋气
  我在澳洲因为晒黑 经常给人误以为是 菲律宾, 泰国, 越南的, 没晒黑之前就是韩国, 我就理直气壮得说是中国人 哎 外国人的眼睛问题大了    是啊,在澳洲好容易就晒黑了,去了趟黄金海岸,回来后大家都说我黑里透红,与众不同&_&\\
  哄你染黄头发
  在我看来觉得这个词很褒义了 我可是轻易不说人洋气的哦
  作者:布丁kiss小熊 回复日期: 19:40:47 
    在我看来觉得这个词很褒义了 我可是轻易不说人洋气的哦     
      作者:没有牵挂 回复日期: 19:18:14 
    我在澳洲因为晒黑 经常给人误以为是 菲律宾, 泰国, 越南的, 没晒黑之前就是韩国, 我就理直气壮得说是中国人 哎 外国人的眼睛问题大了        是啊,在澳洲好容易就晒黑了,去了趟黄金海岸,回来后大家都说我黑里透红,与众不同&_&\\        黄金海岸的太阳不是一般的毒阿, 不戴墨镜在那里,我眼睛都有点花,看不清东西了
  我们成都这边  说一个好洋气  是褒义的  就是指这个  恩 怎么说呢  好乖 好PL  脱俗 不俗气  不土包子  不,,,  就这意思吧``
  不俗气啊,不老土  
  lz把照片帖上了,让大家看看洋气不?!~
  卖衣服的爱说:你穿这衣服挺洋气的    哦买高,我喜欢打扮得简洁内敛,她这么一说,我就不想买了
  洋气是说穿着很有特点,倍受大家关注
  *****小广告,关小黑屋*****-- cx825-- 操作时间: 11:21:59 -- 444387
  作者:aphrodie 回复日期: 19:18:58 
    哄你染黄头发  ————————————————————————————————————————————————  正解
  在重庆,说人洋气是褒义。  更早一点,形容人白,会说某人象“洋白糖”。
  欢迎大家加入女人帮QQ群,聊时尚,职场,生活..女人自己的话题。男士止步
  我跟你有同样的经历,人们常说我长得洋气,说一群人里面首先被看到的就是我,说我像外地人,其实我心里愿意让别人说成本地人,因为这写评价有时也很郁闷,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如果有的城市排斥外地人,咱们可是吃亏了
  应该是夸奖的成分居多    LZ就当成是夸奖呗    记号    飘过,飘过    喵喵~~~
  方言真伟大啊······
  @向日葵在奔跑 8楼   那说一个人长的乖是什么意思?要么是怪??瀑布汗~~~  老是有人这么说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表情又不像是在骂我...而且多是在买衣服的时候店员说的....是不是方言?  -----------------------------  是方言。重庆那边喜欢这么形容一个女孩。乖就是漂亮。但我个人总觉得有点“小巧秀气的美丽”的感觉。
  绝口不提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
  洋气就是说你衣着打扮很时尚好看不落伍。也有漂亮的意思。是夸奖你呀。如果你自己觉得不好看的话那肯定是他们想你的钱。
. 16:34:45135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潮流】英语翻译,【潮流】的英文单词,【潮流】用英语怎么说
【潮流】英语翻译,【潮流】的英文单词,【潮流】用英语怎么说
【潮流】的英文单词:trends,tidal flow,stream
潮流的拼音cháo liú
潮流cháo liú
&1.&&潮水。
&&●《北堂书钞》卷一三八引晋孙绰《望海赋》:「商客齐唱,潮流往还。」
&&●《南齐书o武帝纪》:「顷水雨频降,潮流荐满,二岸居民,多所淹渍。」
&&●宋梅尧臣《淮上杂诗》之六:「夜阑天转寒,坐待潮流涨。」
&2.&&比喻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
&&●宁调元《感事一什病中作》诗:「百国潮流卷地来,天公沈鼾大如雷。」
&&●鲁迅《准风月谈·同意和解释》:「据说现在的世界潮流,正是庞大权力的政府的出现。」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徐夫人以为现在的新潮流,是不好的潮流么?」
★「潮流」在《汉语大词典》第8108页 第6卷 125
★「潮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54页
★「潮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潮流」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
潮流cháo liú
&1. & &潮水。&& ? 《北堂書鈔》卷一三八引晉·孫綽《望海賦》:「商客齊唱,潮流往還。」
&& ? 《南齊書o武帝紀》:「頃水雨頻降,潮流薦滿,二岸居民,多所淹漬。」
&& ? 宋·梅堯臣《淮上雜詩》之六:「夜闌天轉寒,坐待潮流漲。」
&&2. & &比喻社會變動或發展的趨勢。
&& ? 甯調元《感事一什病中作》詩:「百國潮流捲地來,天公沈鼾大如雷。」
&& ? 魯迅《准風月談o同意和解釋》:「據說現在的世界潮流,正是龐大權力的政府的出現。」
&& ?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徐夫人以為現在的新潮流,是不好的潮流麼?」
1.(译文:有时反潮流而行也好。虽然我周围的朋友抽烟、酒,但我强烈的反对。2.“乞丐服”,领导欧美服装新潮流。3.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反动更为证实。(鲁迅《准风月谈 后记》)4.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反动更为证实。(鲁迅《准风月谈·后记》)5.本店办公家具,中西合璧,大胆创新,领导新潮流。6.潮流的影响,常常会使拖缆偏离船只的航线。7.潮流和河口流使大陆架上的海水流动。8.潮流住住发端于果断的行动。9.仿生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10.高尔斯华绥的社会历史记载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的各种生活潮流,是很有价值的。11.汉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三大潮流 :注重以天道论人道、探寻历史的变易及其法则和着力阐发大一统思想。12.黑暗中,泛着细浪的潮流像小山洪一样在船身四周翻着白沫,哗哗作响。13.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二者交汇必然产生冲突。14.缓和的潮流不可逆转。15.坚持著画眼前看得到的世界,不畏求新求变的现代潮流,雷君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温暖诚实的抒情画境。16.交直流电力系统中统一基波和谐波潮流解17.她想改变社会主义的潮流。18.今春的潮流茄克是宽松型。19.尽管如此,年轻的顾客以及走在时代潮流前面的人,仍然宁买日本汽车,其人数之众简直不成比例。20.经营构想: 在视觉影像领域不断创造感动的革新企业,并凭籍着高度的技术和信赖领导市场潮流的全球性企业21.骏德酒业自创业以来,一直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健康、质、正、心的葡萄酒,从而引领葡萄酒饮用潮流。22.领导潮流的餐厅、时尚酒吧及酒廊,还有厨师精湛的厨艺,您将被酒店丰富多彩的餐饮设施宠溺不暇。23.民族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不可阻挡。24.民族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新老殖民主义者妄想螳臂当车;必然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25.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26.内容包罗万有,包括潮流、技、居设计、食、类职业、人怪事、事搜奇,总之什么都可以“大发现”。27.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尽管烜赫一时;不可一世;最终还是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28.你不需要赶潮流,29.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到头来没有不碰得个头破血流的。30.女人的事情有一定的潮流,若乘高潮而进,则导至——导至何所?天知道。31.普瑞斯,你这样搭着一条挂美国国旗的小麦船到印度去倒很合潮流。32.青少年经常反潮流而动.33.然而这个计画本身的运作却往往依靠精明的个人像是哈定及马洛等人所下的智慧的决策,并应运潮流而行。34.然至此为止,往后便是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革命潮流逐渐升涨。35.让读者从杂志中了解全国各地城市新貌、济动向、山大川、土人情以及热点话题、尚潮流。36.人类正处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键时刻。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37.如果失败,我们必须勒紧裤带,把这股潮流顶回去。38.顺应潮流|随波逐流|赶潮流39.他的思想适合时代潮流。40.它拥有一支能适应潮流的、有成功把握的商业队伍去争取那些尚未开户的年轻顾客。41.汰石子的墙面,外挑的阳台,表现了当时建筑潮流中折衷主义的时髦。42.为了要跟上这日新又新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要具备好的英文能力。43.爲进一步扩展市场,在産品上坚持“创新”,使意大利威臣品牌一直引领时尚潮流。44.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45.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历史潮流,于秣陵关亲率义军反正;46.希特勒妄想称霸全世界,他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切诡计终成泡影,落得个自取灭亡的下场。47.现代人都喜欢赶潮流48.现任领导,目前的潮流49.现实情况是我们所认为“正常”的立宪制民主无论从历史潮流和当今的广大世界看,都还为数不多。50.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51.消息灵通的人,赶时髦的人对最新的潮流和品味有浓厚的兴趣或十分敏感的人,特指现代爵士乐的热爱者52.新加坡也投入这一潮流,致使众多青年才俊放弃稳定的工作而加入网络竞赛。53.亚非拉民族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54.洋务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55.摇滚乐歌星往往创出时装的潮流.56.要改革;要开放;率由旧章;闭关自守;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57.要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不然就会变成向隅而泣的可怜虫。58.要想阻止历史潮流是徒劳的。59.遗憾的是﹐历史潮流﹐社会变迁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60.有些人宁可顺应潮流。61.欲赶美发新潮流,请到本店试一试。62.在东京闹市区霞之关的一个私人书店里,这种潮流尤为刺眼。63.在国家独立后最早的五十年中,结社的潮流日见有力。64.在海湾的南部,从紧靠入口处内侧直到第二平潮区,其间距离大约是到海湾的一半,潮流正在回落。65.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胡锦涛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66.摘要陈家坞槽14号站位连续两个潮次的流速资料表明,该站位的潮流特点爲落强涨弱。67.这当儿我也看到下面那种船家称为波浪汹涌的大海,刹那间变成一股滚滚东去的潮流。68.这是一本趋时的杂志, 很能引领潮流。69.中国文学潮流遭遇了急变, 白话叙事替代文言咏叹。70.作为宾馆用瓷资深专业供应商,雅玉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宾馆用瓷革命,引领餐桌宴皿潮流。>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贪新潮,就想来一个与众不同的裸婚,那么究竟裸婚是什么意思呢
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贪新潮,就想来一个与众不同的裸婚,那么究竟裸婚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种:只因一见钟情的男女。有些男女真的很奇特,光见一面就能够抵达一见钟情的境地。我们或许不知道,钟情期的男女,有点像发情期的男女,智商简单降为零。他们大多认为对方即是自个的一辈子,就算是裸婚,也不会介怀,照样能始终不渝。但等他们裸婚以后,一旦钟情期一过,他们根本都会发现自个本来好傻。第二种:只为解决孤寂的男女。这年头,孤寂的人太多,因为孤寂而激动的人当然也多。有些男女单纯为了找自己陪同,认为只要能陪的人,就能搞好婚姻。这就大错特错。哥可认为了孤寂跟你裸婚,当哥不孤寂了,就会觉得跟你裸婚是糟蹋芳华。姐可认为了孤寂跟你裸婚,当姐不孤寂了,就会发现跟你裸婚是一种大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看满地繁花,听雨落鸟鸣,红尘多妖娆
作者最新文章([已注销])
第三方登录:什么是迷因(Meme)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什么是迷因(Meme)
迷因是什么?
本文作者:秦鹏
这段著名的无限循环 “彩虹猫” 视频是 2011 年 Youtube 视频最火第 5 名,共获得了 150 万次点击。另外一段将以上内容重复播放 100 小时的视频,也获得了很多好评。
(文/詹姆士·格雷克)“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温暖的吐息,不是什么‘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词语、指令。” 198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如是说。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他抓住了新时代的精髓。有机体的细胞是一张高度复杂的通讯网络中的节点,不停地发送、接收、编码与解码。演化本身包含了有机体和环境之间持续不停的信息交换。道金斯写道,“如果你想理解生命,不要去琢磨那些颤动伸缩的黏糊糊的原生质,而要研究一下信息技术。”
信息圈:崛起于生物圈之上的抽象王国
信息技术已经包围了我们;iPod 和等离子显示器成了日常生活用具;发短信和搜索成了基本生活技能。然而,大部分人并没有足够能力去理解信息在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成灾了。”我们只能这么说。但是,退后一步自然宽,审视过去的发展能让我们重新看清事实。
信息理论的发展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生命。基因编码——这个词已不再只是一个比喻——正在被破译。科学家讲述着“生物圈”这样的宏大概念:一个由地球上全部生命形式构成的实体,内部充满了信息,处在不停的复制和演化当中。而生物学家不仅把通信类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专业词汇纳为己有,对理解信息本身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生于巴黎的生物学家雅克·莫诺(Jacques Monod)因为揭示了信使 RNA 在基因信息转录中的作用,于 1965 年与他人共同荣获诺贝尔奖。他提出过这样一个类比:正如同生物圈立足于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一个“抽象王国”亦将崛起在生物圈之上。那么谁会是这个王国的居民?——思想。莫诺写道,
思想已经拥有了有机体的一些特性。与有机体类似,它们倾向于保持自身结构并繁衍后代;它们也会合并、重组、分离其内容;事实上它们也会演化,而选择无疑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莫诺指出,思想具有“扩张能力”,“可以说是具有传染性”,而有些思想的传染力要强于其他。宗教思想影响着数量庞大的人群,或许可以作为传染性思想的例子之一。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在更早些年的时候提出过一个类似的观点,认为思想与其栖身的神经元同样“实在”。思想有力量,斯佩里说:
“思想引发思想,并参与演化出新的思想。它们互相之间、与同一个大脑中以及有关联的大脑中的精神力量之间都有着互动。而在遥远的将来,借助全球通信技术,它们还将与异域大脑中的精神力量产生互动。它们还能够与外部环境互动,从而产生完全具有突破性、在演化领域前所未闻的优势。”
莫诺还说过:“我不会冒险提出一个思想的选择理论。”不必费心了,有人愿意。
信息的演化理论
道金斯独自迈出了由基因演化向思想演化的飞跃。在他眼中复制因子(replicator,
) 才是主角,而复制因子是否由核酸构成根本无关紧要。他的判断是“任何生命都是通过复制实体(replicating entities)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演化”。 有生命的地方必然有复制因子。说不定在其他世界里复制因子可以在硅基化学过程中产生——或者根本不需要化学过程。
复制因子不依赖化学过程而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因子。”道金斯在他的第一本书——1976 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接近末尾处这般宣称。“它正在当面盯着我们。它还处于幼年时代,仍在它的原始汤中笨拙地漂流,然而它发展演化的速率足以令老式的基因望尘莫及。”这里所谓的“汤”就是人类文化;传递媒介是语言;繁育场所则是大脑。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尖叫》
一种新型的复制因子
道金斯为这种不俱形质的复制因子提出了一个名称——迷因
。这成了他最令人难忘的发明,影响力远超他的《自私的基因》或者后来的反宗教倡议。“通过从广义上来讲可归于模仿的过程,迷因一个大脑进入另一个大脑,并在迷因池中繁衍生息。”他写道。它们相互竞争有限的资源:大脑时间或带宽。它们最主要的竞争焦点是 注意力 。举例来说:
思想 。一个思想有可能从迷因池中兴起,也有可能衰退并消失,不管它是原创的还是被重复过许多次。对上帝的信仰是道金斯举出的一个例子——一种古老的思想,在文字中,以及音乐和绘画中不断复制自己。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的信念同样是迷因,它正在与其他迷因竞争生存的机会。(真实对一个迷因来说或许是有益的性质,但也只是许多有益性质之一。)
曲调 。这个曲调已经在几个大洲上传播了数个世纪。
流行语 。 “上帝行了何等的大事(What hath God wrought,
)? ”这句话自早期出现以来迅速流传于各种媒介。另外一个,“听清楚了 ”
。在 20 世纪晚期的美国开辟了一条独具一格的成功之路。“适者生存”与其他迷因一样,是一个变异得很疯狂的迷因(“胖者生存”、“病者生存”、“假者生存”、“微博控生存”)。
【流行语:
图像 。伊萨克·牛顿还活着的时候,虽是大英帝国最有名的人之一,知道他长什么模样的人却不超过几千。然而,现在成百万的人对他的尊容都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基于一些本身质量就很差的画像复制品的拷贝。更加无孔不入、难以抹杀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尖叫,以及几种外星人的虚构形象。这些都是迷因,游离于任何物理现实之外,有其自身的生存方式。“这也许并非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当年的模样,”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我曾无意间听到一位导游这样解说吉尔伯特·斯图尔特(Gilbert Stuart)的作品,“但这是他现在的长相。”斯言不谬。
迷因:有生命的个体
迷因诞生于脑中并向外界转移。它们开创的滩头阵地遍及纸面、胶片、电路以及信息能够踏足的任何介质。它们不应被理解为基本粒子,而应该是有生命的个体。数字 3 不是一个迷因,蓝色也不是,任何一条简单的想法都不是,正如同一个单独的核苷酸分子无法成为基因。迷因是复合的单元,独特而令人难忘——具有耐久力的单元。
同样地,一个物体也不会是迷因。呼啦圈不是迷因,它的材料是塑料而非比特位。当 1958 年这种玩具风靡全世界时,它是一种或一系列迷因的产物,或者说实体表现:对呼啦圈的渴望、摇呼啦圈时扭来扭去的技巧。呼啦圈本身是一种迷因的载体。就这件事而言,每一位玩呼啦圈的人也是载体,一种非常有效的迷因载体,正如同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言简意赅的阐释:“一辆辐条轮货车不仅将粮食或者货物从一处运往另一处,还把关于辐条轮货车的绝妙主意从一个心智运往另一个心智。”玩呼啦圈者为呼啦圈迷因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些谜因在 1958 年又找到了一种新的传递介质:电视广播发送信息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比起货车来堪称难以计量。玩呼啦圈者的活动图像吸引了几百个新的意识,然后是几千个,继而几百万个。舞者不是迷因,舞蹈才是。
在人类生物学历史中的大部分阶段,迷因的存在转瞬即逝,它们主要的传输模式叫做“口耳相传”。不过到了最近,它们得以依附于实实在在的物质:黏土片、洞穴壁、纸张。它们通过铅笔、印刷机、磁带和光盘获得了长久的寿命
。它们借助广播塔和数字网络扩张。迷因可以是故事、配方、技能、传说或者时尚。我们以每次一个人的速率复制它们。或者用道金斯以迷因为中心的观点来讲,它们复制着自己。
【口耳相传:
“我相信,只要被赋予了合适的条件,复制因子就能够自动联合起来创造出系统,或者说机器,以便输送它们,以及促成它们进一步的复制。”他写道。这并不是说迷因是一些有意识的行动者,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可被自然选择增进其利益的实体。它们的利益并非我们的利益。“一个迷因,”丹尼特说,“是一套具有个性的信息集合。”当我们说“为了原则而战” 或者 “誓死保卫思想” 时,这些言辞的字面含义可能比想象的更加接近真相。
哑巴、喇叭、喇嘛、鳎鰢 ……押韵和节律帮助人们记住片言只语。也可以说,押韵和节律帮助片言只语被记住。押韵和节律是有助于迷因生存的特性,正如同力量和速度有助于动物的生存。模式化的语言具有演化优势。押韵、节律和情理——因为情理也是模式的一种。 I was promised on a time to have from that time unto this season, I received nor rhyme nor reason. [译注:这句话是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的名句,汉语无法翻译韵脚故保留原文。虽然只是抱怨女王没有发给他润笔,但抱怨得也如此有“韵”味。]
迷因何以成功
和基因一样,迷因能够作用于它们周围的广阔世界。在一些情况下(取火的迷因、穿衣服的迷因、相信耶稣复活的迷因)迷因的作用可以非常强大。在向世界施加作用的时候,迷因改变了与其自身生存机会息息相关的外部条件。构成莫尔斯电码的迷因便获得了强烈的正反馈效果。有些迷因显然对其人类宿主有好处(“三思而后行”、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做饭前洗手的习惯),但是迷因的成功与基因的成功并不是一回事。迷因在复制过程中可能会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流毒和触目惊心的附加破坏——秘方药、通灵疗法、占星术、恶魔崇拜、种族神话、迷信和计算机病毒(一个特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发展到戕害其宿主的迷因才是最有意思的,比如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可以在天堂中得到回报的想法。
早在语言诞生之前,迷因便已经在无言地传播了。简单的模仿便足以复制知识——如何削尖箭头或者生火。在其他动物中,人们已经知道黑猩猩和大猩猩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其他个体的行为。一些种类的鸣禽听过附近的鸟儿歌唱(或者是如今鸟类学家手里的录音机)之后能够掌握其旋律,或者至少是其旋律的变换形式。鸟儿发展出了一整套鸣声和方言——简言之,在人类文化出现之前无数个世代,鸟类就已经在炫耀它们的啼鸣文化了。尽管有这些物种中的特例,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迷因和语言还是唇齿相依的。(这种老掉牙的比喻也是迷因哦。)语言是文化的第一个催化剂。它取代了纯粹的模仿,通过抽象化和编码传播知识。
也许终归还是免不了拿疾病做类比。大家对流行病学都还一窍不通的时候,就已经将它的语汇应用到信息的“物种”身上了。一种情绪可以是有感染力的;一段曲调可以是难以抵抗的;某个习惯可以是能够传染的。“凭借彼此相望的目光,恐慌在人群里传染。”早在 1730 年诗人詹姆斯·汤姆逊(James Thomson)便已经这样写了。与此类似,弥尔顿是这样描写欲望的:“夏娃的眼睛放射出富有感染力的火焰。”
病毒式传播:电子传播时代的迷因
但是直到新千年,全球电子传播的年代,传染才真正成为了谜因的第二天性。这个时代,病毒式的东西大行其道:病毒式教育、病毒式营销、病毒式电子邮件、病毒式视频以及网络。将互联网本身当作一种媒介——群体信息源、集体关注、社交网络以及资源分配——来考量的研究者,不光使用了流行病学的语言,还采用了其数学原理。
1981 年,道金斯的读者、纽约人斯蒂芬·沃尔顿(Stephen Walton)在与认知学家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
)的通信中,似乎首先使用了“病毒式文本”和“病毒式语句”这两个术语。沃尔顿经过一番逻辑思考——也许是以计算机的模式,沿着“说我!”、“复制我!”以及“如果你复制我,我会满足你 3 个愿望!”的思路提出了一些能够自我复制的简单句子。当时身为《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的侯世达则认为术语“病毒式文本”本身更具感染力。
好吧,沃尔顿自己的病毒式文本,正如你现在亲眼所见,已经设法征用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宿主的设施——整个杂志社以及印刷厂和发行机构。它已经登程,此时此刻——甚至就在你阅读这一病毒式句子的时候——正在疯狂地在思想领域繁衍自己!
侯世达则喜气洋洋地宣称他已经被这个叫做 “迷因” 的迷因感染了。
人们对这个新传染病还是有抵抗的——好吧,至少是觉得不舒服……而抵抗的来源之一是,这愈发将人类自身边缘化了。把一个人说成只是基因用于制造更多基因的手段,已经够难听了。现在人类又要被认为是迷因传播的载体。没人喜欢被称为傀儡。丹尼特是这样总结这个问题的:“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上来就不喜欢这个想法,说什么我的大脑只不过是个粪堆,让别人思想的幼虫更新自身,然后再把自身的复制品以信息散播的方式送出去……照这个说法,究竟谁说了算,是人还是人的迷因?”
他又提醒说,不管喜欢不喜欢,人们很少对自己的意识“说了算”,从而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他或许该引用弗洛伊德,但是他引用的是莫扎特(或者他是这么认为的):“不眠的夜里,思绪涌入我的脑际……它们来自何方,又如何到来?我不得而知,也与此无关。”
后来有人告诉丹尼特这段著名的引语根本不是莫扎特说的。它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称得上一个相当成功的迷因。
对于任何接受迷因这一观念的人而言,形势变化之迅猛远超道金斯 1976 年的想象。他当时写道:“迷因存身的计算机便是人脑。”到了 1989 年,《自私的基因》出第二版时,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程序员的道金斯又做了如下修正:“很容易预见到,人造的电子计算机最终也会成为可自我复制的信息模式的宿主。”“当它们的主人把软盘传来传去” ,信息也在从一台计算机转移到另一台。他还看到了在地平线处喷薄欲出的另一个现象:计算机互连成网。“很多台计算机,”他写道,“通过电子邮件交换真正地连接在一起……这是自我复制程序借以兴旺发达的完美环境。”确实,当时互联网正在发出第一声啼哭。它不光为迷因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还为“迷因”这一观念本身插上了翅膀。 “迷因”很快成了互联网上的流行用语。人们对迷因的领悟又促进了它们的扩散。
网络上另一只流传甚广的明星猫,日本的 “猫叔”。(图片:)
前互联网文化中的迷因
有些迷因不可能崛起于前互联网文化中,其中一个臭名昭著的例子是短语 “跳鲨鱼”(jumped the shark)。它每一次出现,都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自我指涉特征。跳鲨鱼指的是越过了质量或者受欢迎程度的高峰,开始了无法避免的衰落。
一般认为,这条短语由一位名叫肖恩·康诺利(Sean J. Connolly)的大学生于 1985 年首次使用。他当时是在提及电视连续剧《幸福的日子》中的一集,剧中亨利·温科勒(Henry Winkler)扮演的方兹(Fonzie)在滑水时跳过了一条鲨鱼
。一开始这条短语不经大量解释不会被人理解。也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在 1997 年之前找不到有人使用它的记录。1997 年康诺利的室友乔恩·海因(Jon Hein)注册了域名
并创建了一个致力于推广它的网站。网站很快提供了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列表:
问:“跳鲨鱼”是起源于这个网站,还是你建了这个网站以便用这个短语赚钱?
答:这个网站于 1997 年 12 月 24 日上线,同时宣告了短语“跳鲨鱼”的诞生。随着这个网站越来越受欢迎,这个术语也越来越广为人知。这个网站是鸡也是蛋,现在也成了第 22 条军规。
第二年,它传播到了更加传统一些的媒体上。2001 年,陶曼玲(Maureen Dowd)在《纽约时报》上用一篇专栏文章解释它;2002 年同一家报纸的 “论语言” 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称之为“年度流行文化短语”;在那之后不久,人们已经在口头和书面中不自觉地使用它——不加引号、不做解释——最终不可避免的是,几名文化观察家问道:“‘跳鲨鱼’是不是已经跳鲨鱼了?”和任何优秀迷因一样,它也发展出了变体。维基百科的 “jumping the shark” 条目 2009 年加上了这样一条建议: “See also: nuking the fridge.(参见:跳沙发;原子弹轰冰箱。”)
迷因是科学吗?
这是科学吗? 侯世达在他 1983 年的专栏文章中为这个学术领域提出了一个明显带有迷因色彩的标签: “迷因学”。迷因吸引到的研究者来自从计算机科学到微生物学等五花八门各种领域。在生物信息学中,连环信是一个研究对象。它们是迷因,有着演化历史。连环信的唯一目的就是复制。不管一封连环信上还可能说些什么,它总是包含着一条消息: 复制我 。
研究连环信演化的丹尼尔·范阿斯达尔(Daniel W. VanArsdale)列举了连环信、甚至更早的文本中的很多种变体:“原封不动地抄写 7 份”(1902 年);“完整地复制下来送给 9 位朋友”(1923 年);“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删去他的分”(《启示录》22:19)。19 世纪出现的一项技术助长了连环信的兴盛:夹在成沓的书写纸之间的“复写纸”。复写纸与另一项技术打字机形成了共生的关系。整个 20 世纪早期连环信病毒式的爆发此起彼伏。后来的两项技术在普及的过程中,又促成了连环信成数量级的激增:影印(约 1950 年)和电子邮件(约 1995 年)。
纽约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信息科学家查尔斯·班尼特(Charles H. Bennett),与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李明和马斌,在香港的山区徒步旅行期间进行了一次偶然的交谈。受这次谈话启发,他们开始分析一套收集于复印机时代的连环信。他们拥有一封信的 33 种变体,变异的方式包括拼写错误、删节,以及词或词组的变位。“这些信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宿主,期间不停地变异和演化。”他们在 2003 年的报告中写道。
“和基因一样,它们的平均长度是大约两千个字符;如同一种强劲的病毒,信件威胁杀死你,并诱使你将其传递给你的 ‘朋友和伙伴’——这封信的某个变种可能曾被送抵几百万人;仿佛具有一种遗传特征,它许诺你和你传递给的人会得到好处;与基因组相仿,连环信也经历着自然选择,有时候它们的零件甚至会在共存的 ‘物种’ 之间传送。”
3 位研究者没有止步于这些引人入胜的比喻,他们开始把这些信件当作演化生物学算法的“试验台”。这套算法的设计思路是,获取不同现代物种的基因组,通过推理和推演的方法向后运算以重现其发展历史,也就是它们的演化树。如果这些数学方法能够应用于基因,几位科学家认为,它们也就适用于连环信。在两种情况下,研究者都可以核实突变率和相关度。
然而,大多数文化元素变化和模糊的速度太快,难以被看成稳定的复制因子。它们很少像 DNA 序列那样稳如泰山。道金斯曾亲自强调,他从未想象过建立一门迷因学之类的学科。1997 年出现了一本同行评议的《迷因学杂志》,而且它的出版媒体很自然地选择了互联网。 8 年的时间相当程度上被花在了对现状、使命和术语故作姿态的争辩上,之后杂志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与基因相比,迷因很难以数学方法处理,甚至难以严格定义。所以说基因-迷因的类推令一些人侧目,而基因学-迷因学的类推则更甚。
基因起码拥有物质基础。迷因则是抽象、无形,以及无法计量的。基因的复制准确得几近完美,而演化正有赖于此:一点点变化必不可少,但是变异必须罕见。迷因很少能够原封不动地复制,其边界总是模糊不清,其变异的狂野灵活程度放在生物界足以致命。术语 “迷因” 被应用到了大大小小丰富得可疑的各种实体身上。对丹尼特而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前四节(见前文)“显然” 是一个迷因,荷马的《奥德赛》(或者至少《奥德赛》的思想)、轮子、反犹太主义和书写也都是迷因。
理查德·道金斯:迷因仍未找到它们的沃森和克里克 ,它们甚至还没有孟德尔 。
然而,它们就在这里。在信息的流通愈加通畅之时,迷因演化得更快,传播得更远。在群体行为、取款潮、信息跟随和金融泡沫中,人们都能够感受到迷因的存在,即便做不到眼见为实。健康饮食法的流行度时起时落,它们的名字都成了流行语——南方海滩健康饮食法、阿特金斯健康饮食法、斯卡斯戴尔健康饮食法、曲奇饼健康饮食法和饮酒人健康饮食法。它们自我复制的动力与营养科学毫无半点关联。医疗实践亦如是,经历了 “外科风尚”(surgical fads)和 “医疗流行病”(iatroepidemics)这样由时尚性的治疗手段造成的流行病——比如 20 世纪中期席卷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的儿童扁桃体摘除术。有一些虚假迷因会在居心叵测的助力下传播,认为巴拉克·奥巴马并非生于夏威夷这一似乎无法破除的想法便是其中一例。在网络空间,每一种新的社交网络都会成为迷因的新孵化器。2010 年夏秋两季,一个经典迷因曾穿上新衣在 Facebook 上招摇过市:
有时候我就想一字不差地复制另外一个人的状态,看看他们能否注意到。
然后它再次变异,2011 年 1 月,下列信息在 Twitter 上爆发:
有一天我想要原封不动地复制某个人的推语,看看他们能否注意到。
在那时候 Twitter 上最流行的标签(作为基因——或者不如说迷因——标志的标签)便是一个词 “#病毒”。
在人类大脑和文化里爆发的争夺战中,真正的战斗员是消息。对基因和迷因互为咏喻的全新考量方式丰富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似非而是的隽语,用以书写在莫比乌斯环上。小说家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写道,“人类的世界是由故事构成的,而不是由人构成的。被故事用来讲述自己的人不应该受到责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写道: “所有的知识都是一样,你一旦掌握了它,便想象不出掌握它之前是什么情形。就像舞台魔术一样,在你掌握之前,知识就发生在你面前,而你当时却看向别处。”
垂暮之年的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曾经这样回忆: “生命中注满了言语——显而易见的浪费 / 有意保全消耗殆尽之物。”
专注于意识和知识的哲学家弗雷德·徳雷特斯科(Fred Dretske)于 1981 年写道:“太初有信息,言语后来才出现。” 他补充了一个解释:“能够以种群的生存和延续为目的,有选择地利用这种信息的有机体的发展促成了这一转换。” 如今,拜道金斯所赐,也许能够补充说,这种转换是由信息在完成自身种类的生存和延续时,通过有选择地利用有机体亲自完成的。
生物圈的大部分成员看不到信息圈。它是无形的平行宇宙,充盈着幽灵般的居民。但是它们对我们来说不是幽灵——不再是幽灵。在地球有机生物中,我们人类是唯一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仿佛是因为与看不见的事物共存了太长时间,我们已经开始发展出所需的超感官直觉。我们知道很多信息物种,并以冷嘲热讽的风格命名它们的种类,好像以此来使自己确信我们理解它们:都市神话以及僵尸谎言。我们将它们保存在装着空调的服务器农场中,但并不能拥有它们。当打油诗回响在我们耳畔,当一阵风潮将时尚掀了个天翻地覆,当一则恶作剧成为全球几个月的谈资,又像来时那样迅速消失,究竟谁是主人,谁又是奴隶?
What Defines a Meme?
《史密森学会会刊》网站 2012 年 5 月,改编自詹姆士·格雷克《信息:历史、理论、潮流》(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
詹姆士·格雷克(James Gleick),美国科普畅销书作家,著有《混沌:开创新科学》(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等作品
见图片标注
你可能感兴趣
生物圈的大部分成员看不到信息圈。它是无形的平行宇宙,充盈着幽灵般的居民。但是它们对我们来说不是幽灵——不再是幽灵。在地球有机生物中,我们人类是唯一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仿佛是因为与看不见的事物共存了太长时间,我们已经开始发展出所需的超感官直觉。我们知道很多信息物种,并以冷嘲热讽的风格命名它们的种类,好像以此来使自己确信我们理解它们:都市神话以及僵尸谎言。我们将它们保存在装着空调的服务器农场中,但并不能拥有它们。
这些东西我大天朝早就有了请把xxx转发到三个群里,不然你在3个月内会xxx,如果转发了佛祖/基督/安拉会保佑你xxx
文章不错,有启发。信息学不懂,专业内容没水平评论,说一点别的:1.“思想和人谁是主人谁是奴隶”这个问题问得值得商榷。就好像问“你和你的大脑谁控制了谁”一样,其实都是大脑自身的作用而已。讨论客体的运作机制是没问题的,基因的遗传规律啊思想的传播规律啊都可以,但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的人已经消失了,存在的只是一种客体上的“决定论”(这个问题不涉及量子力学)。而当我们讨论主体问题这种自由的人才能回归,这也是没问题的,只是角度不同。但要注意的是,主体和客体角度的参杂会出现很奇怪的问题:就比如”你(主体角度)和你的大脑(客体角度)谁控制了谁“。我觉得这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谬误,当然亦有其价值比如带来了主客体的”悖论“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不是那么“自我决定”,但没有什么科学性答案可以期待,因为科学性答案是相对于客体的,而此时很难有什么自由意志。再回头看“思想和人谁是主人谁是奴隶”这句话,思想本身似乎就不是那么纯客体对象的称呼(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说,不影响结论)?而这句话中的“人”更要分清是指的客体的生物学的人,还是主体的”我”的人。生物学的人本来就不是自己主人(一堆细胞,一堆粒子相互作用的整体),所以这里只能是主体的人。那么思想倘若是主体意义的,它几乎就是主体的人本身,此时谈不上思想和人谁控制谁,只是A控制A。而倘若思想是客体意义的,那么这句话也是一种主客体用词的参杂,“思想(客体上)和人(主体上)谁是主人谁是奴隶”。2.人的思想形成并非单单来自后天的思想传播,社会建构,还有进化心理学导致的生理-心理形成的先天思想。感觉文章中把这点忽略了,不知道是否因为金斯本人忽略了这点,或者没谈开。而我觉得这点区分蛮重要的3.与其说是思想的传播,说是符号的传播或许是另一种更恰当的提法。用符号代替思想来讨论很容易想到符号的理解性,多义性,不确定性,与人的思想的异质性等等。不像思想本身显得那么确定,已被理解。比如文中的视频,或许制作者在其中有一定的思想,但读者不一定能理解到。这对于读者来说就不是思想的传播,顶多算符号信息的接收而已。总的来说,信息或符号的称呼比思想似乎更恰当些。4.个人揣测有无意识参与的信息学研究也许会有显著的不同,因为隔着意识这道复杂又看起来”自由“的门槛。我们刚开始研究有意识参与的信息学时或者可以从主体角度比如符号学研究,但最终不可不通过还原为客体的研究(无论是信息学还是别的)才能发现一些隐藏的奥秘。两者或许缺一不可,但又不是同样的角度。5.人的思想领域似乎一直社会科学范畴,道金斯提出meme引进了一种自然科学,信息学的视角,并与基因,进化论做了一定的类比,抽象。进化论本身就很“哲学”,可以在诸多领域带来新视角。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44)
生物圈的大部分成员看不到信息圈。它是无形的平行宇宙,充盈着幽灵般的居民。但是它们对我们来说不是幽灵——不再是幽灵。在地球有机生物中,我们人类是唯一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仿佛是因为与看不见的事物共存了太长时间,我们已经开始发展出所需的超感官直觉。我们知道很多信息物种,并以冷嘲热讽的风格命名它们的种类,好像以此来使自己确信我们理解它们:都市神话以及僵尸谎言。我们将它们保存在装着空调的服务器农场中,但并不能拥有它们。
看一遍就杀不到了
当我们说“为了原则而战” 或者 “誓死保卫思想” 时,这些言辞的字面含义可能比想象的更加接近真相。感觉被信息寄生了一样……
果然不能看完…
之前工作时看过一遍英文版《自私的基因》... 嗯 说了什么都忘了..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程序员的道金斯...... 啊啊啊
好长啊。。
估计阴谋论者们又要拿迷因说事...
究竟谁是主人,谁又是奴隶?
心理学硕士
我很努力了,还是没看懂……不过还是要回一下~
感觉不靠谱
喵喵喵……无限循环停不下来啦……
那首歌好好听啊
这不是老生常谈么?
配上彩虹猫的音乐(是我的错觉还是这音乐确实越来越快了?)看这篇文章,感觉在一个无限循环里面逐渐陷落。。。迷因这个说法还是第一次听到,但是信息繁殖另类病毒在科幻里面还挺常见的。既然迷因还没有遇到沃森和克里克——还有富兰克林——甚至孟德尔,那么我们还有机会啊~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一直很控 Richard Dawkins 的。。。
这些东西我大天朝早就有了请把xxx转发到三个群里,不然你在3个月内会xxx,如果转发了佛祖/基督/安拉会保佑你xxx
听音乐来看这···感觉真是好极了为什么我想到了罪恶王冠···啥思想的世界啊啥的- -
的话:配上彩虹猫的音乐(是我的错觉还是这音乐确实越来越快了?)看这篇文章,感觉在一个无限循环里面逐渐陷落。。。说得好....
进化人类学博士生
看到最后才有一点经验科学的味道,Meme目前还是忽悠居多。。。
让我想起了一篇托福听力。。。
不错~~相当新奇的观点~~或者说“谜因”~~
有时间好好看下
这个是个游戏啊
的话:我很努力了,还是没看懂……不过还是要回一下~+1
这么高深……我还以为meme就是大家在网上刷的小段子/图呢,比如the ridiculously photogenic guy这样……
看得满头雾水 应该不是我智商低
文章不错,有启发。信息学不懂,专业内容没水平评论,说一点别的:1.“思想和人谁是主人谁是奴隶”这个问题问得值得商榷。就好像问“你和你的大脑谁控制了谁”一样,其实都是大脑自身的作用而已。讨论客体的运作机制是没问题的,基因的遗传规律啊思想的传播规律啊都可以,但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的人已经消失了,存在的只是一种客体上的“决定论”(这个问题不涉及量子力学)。而当我们讨论主体问题这种自由的人才能回归,这也是没问题的,只是角度不同。但要注意的是,主体和客体角度的参杂会出现很奇怪的问题:就比如”你(主体角度)和你的大脑(客体角度)谁控制了谁“。我觉得这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谬误,当然亦有其价值比如带来了主客体的”悖论“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不是那么“自我决定”,但没有什么科学性答案可以期待,因为科学性答案是相对于客体的,而此时很难有什么自由意志。再回头看“思想和人谁是主人谁是奴隶”这句话,思想本身似乎就不是那么纯客体对象的称呼(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说,不影响结论)?而这句话中的“人”更要分清是指的客体的生物学的人,还是主体的”我”的人。生物学的人本来就不是自己主人(一堆细胞,一堆粒子相互作用的整体),所以这里只能是主体的人。那么思想倘若是主体意义的,它几乎就是主体的人本身,此时谈不上思想和人谁控制谁,只是A控制A。而倘若思想是客体意义的,那么这句话也是一种主客体用词的参杂,“思想(客体上)和人(主体上)谁是主人谁是奴隶”。2.人的思想形成并非单单来自后天的思想传播,社会建构,还有进化心理学导致的生理-心理形成的先天思想。感觉文章中把这点忽略了,不知道是否因为金斯本人忽略了这点,或者没谈开。而我觉得这点区分蛮重要的3.与其说是思想的传播,说是符号的传播或许是另一种更恰当的提法。用符号代替思想来讨论很容易想到符号的理解性,多义性,不确定性,与人的思想的异质性等等。不像思想本身显得那么确定,已被理解。比如文中的视频,或许制作者在其中有一定的思想,但读者不一定能理解到。这对于读者来说就不是思想的传播,顶多算符号信息的接收而已。总的来说,信息或符号的称呼比思想似乎更恰当些。4.个人揣测有无意识参与的信息学研究也许会有显著的不同,因为隔着意识这道复杂又看起来”自由“的门槛。我们刚开始研究有意识参与的信息学时或者可以从主体角度比如符号学研究,但最终不可不通过还原为客体的研究(无论是信息学还是别的)才能发现一些隐藏的奥秘。两者或许缺一不可,但又不是同样的角度。5.人的思想领域似乎一直社会科学范畴,道金斯提出meme引进了一种自然科学,信息学的视角,并与基因,进化论做了一定的类比,抽象。进化论本身就很“哲学”,可以在诸多领域带来新视角。
玄乎其玄了,道,理,logos,IDEA云云。
“是中国人就转”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