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辐射所致确定性效应是指和随机性效应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
如果受到照射的细胞不是被杀死而是仍然存活但发生了变化,则所产生的效应将与确定性效应有很大的不同。这种随机性效应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体细胞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受到损伤的体细胞经过增殖所形成的克隆(clone),如果没有被身体的防御机制所消除,则在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潜伏期以后,有可能发展成细胞增殖失控的恶性状态,通称为癌。辐射致癌是辐射引起的最主要的晚期效应。不同组织和器官对辐射致癌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辐射敏感性还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另一类则是由于性腺受到照射而损伤其中的生殖细胞而引起的。生殖细胞具有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功能。当损伤(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发生后,就有可能作为错误的遗传信息被传递下去,而使受照射者的后代发生严重程度不等的各种类型遗传病,重的如早死和严重智力迟钝,轻的如皮肤斑点。
随机性效应的特点是其发生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严重程度则与剂量的大小无关。图 说明了随机性效应的这种特点。以癌为例,并不因剂量的小和大而使诱发的癌的严重程度有轻重之分,其严重程度只和癌的类型和部位有关。癌和遗传效应的发生可能起源于受到损伤的单个细胞,其过程具有随机的性质,随机性效应的名称即是由此而来的。随机性效应可能没有阈剂量,但迄今在科学上尚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为了辐射防护的目的,通常都假定不存在阈剂量,这就是说不论这种剂量如何之小,一定的剂量总是和一定的发生随机性效应的危险相联系的。这样,对随机性效应就不可能做到完全防止其发生,而只能是减少剂量以限制其发生的概率。在辐射防护上还假定,在日常辐射防护所涉及到的剂量当量与剂量当量率的整个范围内,剂量与随机性效应发生率之间为线性关系。为了定量地表示随机性效应的危险,采用概率系数的概念,它指单位剂量当量照射诱发随机性效应的概率。随机性效应概率系数由致死性癌、非致死性癌和严重遗传效应三种效应的概率系数所构成,具体数值见下表 。
随机性效应概率系数名义值
受照射的群体
随机性效应概率系数名义值/(10 Sv)
非致死性癌
严重遗传效应
成年工作人员
致死性癌的概率系数主要是根据对日本广岛、长崎1945年受原子弹袭击后十多万幸存者所作的系统、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出的。调查表明,在幸存者中某些癌瘤的发病率确实高于对照组人群,由此可以估计出辐射致癌的概率。但这是瞬间受大剂量照射的结果,而人们更为关心的是辐射防护上所涉及到的很小剂量和剂量率照射条件下的致癌效应。后一条件下的致癌效应比前一条件下的要轻,因此根据广岛、长崎资料得出的结果需要除以适当的降低因子才能适用于小剂量、小剂量率的情况。目前ICRP根据放射生物学研究结果并参照广岛、长崎资料,建议这一降低因子取2。表12-3中的有关数据就是这样得出的。
最近ICRP讨论了遗传因素对辐射致癌危险的影响,提出对具有强表达的抑癌基因突变的显性遗传的癌易感家族来说,辐射致癌的概率可能增加5~100倍,某些伴有DNA修复缺陷的疾患在照射后癌的危险也会增加。由于家族性癌症在人群的发生率仅为1%或更低,对人群的癌危险估算并不发生影响。
辐射的遗传效应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但迄今尚无肯定的证据表明由于天然或人工辐射的照射,人的后代发生了遗传损伤,即使对广岛、长崎幸存者的后代所作的大规模调查,也未发现遗传损伤有统计学上显著的增加。然而利用动、植物所作的大量实验研究显示,确实存在着辐射的遗传效应。因此,从辐射防护的观点,有必要假定在人类也存在着这种效应。表12-3中关于遗传效应的数据主要就是根据对实验动物(主要为小鼠)的研究结果推算出来的。
ICRP在考虑辐射对遗传疾病的影响时,认为有必要考虑多因子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畸形等)及其发病有关的突变因素和环境因素。运用突变份额的概念探讨了辐射引起突变率增加时对发病率的影响,基本结论是低量辐射对诱发的突变对多因子疾病的发病率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诱发随机性效应的危险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辐射防护上,对几种常见的辐射类型做了如下的划分:γ和X射线及电子为同一等级,如假定为1,则中子为5~20,具体数值视其能量而定;α粒子则为20。在表 中,由于概率系数是以单位剂量当量的概率表示,辐射的类型和能量对诱发随机性效应的影响实际上已做了考虑。
中国核学会于1980年正式成...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425|回复: 1043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173105kana3kp3boiwcnqi.jpg (25.08 KB, 下载次数: 1)
17:31 上传
四川手机报上周六独家报道,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10年增5倍,有医生转发信息称这和照X光不用甲状腺护罩有关!该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有超过12万读者参与讨论,95%的读者都表示,自己没用过护罩,也没获提醒可用护罩。←对此,不少医务人员认为,拍一、两次X光对人体影响微小,可以不用……这是真的吗?来看本报深度调查。
>>为啥不提醒?操作员:辐射量小,拍一两次没问题
四川手机报就此采访了华西口腔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等,不少操作员和医生认为:X光片和CT虽有辐射,但一人一年拍不了几次,辐射量小,对人的影响微乎其微。
一些操作员称,使用甲状腺护罩会遮住肩胛,影响拍片效果。所以,拍胸片基本没人用护罩。←对此,省疾控中心职业与辐射卫生所主任医师、从事放射研究32年的何玲表示:甲状腺护罩很小,一般不会有影响,防辐射护具采购为医院自行配置,大小无行业规定。
此外,有执业者称,病人太多,设备无法满足需求,致操作员不愿主动提供防护罩。例如:华西医院,连走廊都躺满排队拍片的人。
●拍X光会导致甲癌?专家这么说
>>国家规定:拍X光片都要用防护罩
何玲表示:在人工辐射里,医疗辐射为最大辐射来源。
那“拍X光片穿戴防护罩,是否必要呢?”何玲称,对此国家早有法规,要求必须给患者使用防护罩。←按国家相关规定,拍X光片时,必须穿戴防性腺(腰腹位置)、甲状腺、眼晶体的护罩。何玲解释,比如拍甲状腺,就要穿戴防性腺和眼晶体的护罩。
>>应主动提供防护罩,每年接受培训
按照规定,操作员应主动提供防护罩,而并非“患者提出使用后才给”。
此外,医院每年都会组织培训,无论上岗、在岗人员,除学习设备操作,培训内容还包括:自我防护,及对患者的辐射防护。←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操作员应知晓辐射防护措施。
>>为何必须用防护罩?因“随机性效应”
因为医疗辐射的“随机性效应”,国家规定,照射应遵循“防护最优化”原则。
何玲介绍,辐射结果分“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辐射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为贫血、癌症及白血病等。随机性效应指:不管照射一次,还是多次,都可能随机导致这些严重后果。所以,部分医务人员所称“照一次两次不会有严重后果”是不准确的。
对此,国家要求,卫生监督执法队要监督检查,如违反规定,将被处罚。
◆编后:做完这两期选题,感觉小编都成了甲状腺癌和X光防护专家……这样的“生存知识”,我们原本不需要知道。你咋看?
==========================
110750tlwqgxmgvwofyylv.jpg (232.89 KB, 下载次数: 8)
11:07 上传
你知道照X光检查牙齿和乳房要用甲状腺护罩吗?近期,有医学界人士转发一条惊人信息:照X光检查牙齿和乳房要用甲状腺护罩,不用防护罩成甲状腺癌高发诱因,许多医院都有护罩,但未使用。据悉,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10年增长了近5倍,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果真与不用防护罩有关吗?四川手机报对此进行了调查。
●源起:医学界人士转发“奥兹医生”
四川手机报了解到,消息源于美国一档名为“奥兹医生秀”的健康节目,主要内容为:现今增长最快的女性癌病为“甲状腺癌”,或与病人照牙科X光片和乳房X光有关。照牙片时,有一个活动兜罩,可举起包裹脖子,保护甲状腺,但许多牙医懒得使用;还有做乳房X光检查用的“甲状腺护罩”,多数也未使用……
●记者调查
>>甲状腺癌发病率10年增长近5倍
近年来,甲状腺癌症病人增多。华西医院甲乳科医生称,体检人群中,60%-70%的人,都会发现甲状腺结节,这些人中的10%会患甲癌。2013年,华西医院医护人员第一次进行甲状腺超声体检,3000多名医护人员,查出50多人患甲状腺癌。新华社近日报道:甲状腺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0年增长近5倍,其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3倍。
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过半患者为甲状腺癌,每天有2-5例甲癌确诊,女性居多。过去四五年,该科室最多40%的患者是甲癌,去年甲癌比例升至60%。读者李先生称,身边患甲状腺病的人确实变多了,尤其女性,70%以上都有甲状腺相关疾病。
>>几乎没人用过防辐射护具
在华西医院放射科,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刚拍完片的患者,他们都称未使用任何护具,也不知道有护具可用。一名刚拍完头部X光的女士称,她没用防辐射护具。类似情形也发生在成都多家医院,如:成都军区总医院6名拍片患者均称,不知道、也没用过防辐射护具,导诊护士则称“要用需提前告诉医生”。
口腔拍片会穿防辐射护具吗?读者王先生称,穿过防辐射服,没用过甲状腺护罩。在华西口腔医院,有防辐射服,也有甲状腺护罩,但很少用。医生称:甲状腺护罩会影响拍片效果,只有拍一颗牙齿时能用,一般患者提出才用。
华西医院放射科医生也表示:有防辐射服和甲状腺护罩,很少用。原因是,如果照胸片,不能穿防辐射服,甲状腺护罩又会遮住肩胛,致照射结果不佳。所以照胸片的人,不能穿戴任何护具;只有照四肢及头部的患者,能穿戴护具,但患者不提出来,医生一般不会主动给。
采访中,许多患者均表示,如果真有东西保护,肯定会用。
●甲癌高发与拍片不用护具有关吗?
>>X光是甲状腺癌的不利因素
华西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彭玉兰,正查询文献资料,她发现,近年甲状腺癌患者呈上升趋势。同为医学影像科,她也想知道,放射科的X光,是否就是致甲状腺癌上升的原因之一。彭玉兰坦言,超声波没有辐射,X光有辐射,并且,X光辐射是甲状腺癌的不利因素。
>>颈部接受过放射治疗易患甲癌
华西医院甲乳科医生称,甲癌比较确切的原因是少年、儿童时期颈部接受过放射治疗,但还有基因遗传、环境污染等原因。
有报道称,雌激素水平异常及碘摄入异常是女性患甲癌的主要原因。但研究提示,电离辐射暴露史等,也可能是女性甲癌多发的原因。
1. &知道。
4.71% (363)
2. &不知道,
95.29% (7348)
&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post_deleted
第一次听说
|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 四川麻辣社区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辐射防护练习题.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湖北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安全知识
核与辐射科普常识—辐射防护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核与辐射科普常识—辐射防护
1.核辐射会不会传递
人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后伤害的是自己,但自己不是放射源,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除非有放射性物质黏在身上,他再接触到别人,别人才会受到伤害。
2.戴厚围巾或口罩是否能防辐射呢
如果是一种放射性物质在空气里以挥发性气体存在,我们戴口罩特别是专用口罩(含有活性炭口罩)是有效的,但对眼睛的防护不起作用。
3.什么是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
4.我国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单位注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各级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贮存和处理处置设施安全运行,均未发生一级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第一批国控点投入运行,主要包括在重点城市设置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在重要流域、国界河流、饮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海水设置了水体监测点;设置陆地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电磁辐射监测点;在重点核与辐射设施周围设置核安全预警点。
妥善处理处置放射性废物:投资建设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并对各地收贮的放射源及放射性废物进行最终处置。
5.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主要有哪些
剂量限值是国家标准确定的使个人所受到的有效剂量或当量剂量不得超过的值。
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
5年平均值/   (毫希/年)
任1年最高值/(毫希/年)
注:职业照射是指除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排除的照射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予以豁免的实践或源所产生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的所有照射。公众照射是指公众成员所受的辐射源的照射,包括获准的源和实践所产生的照射和在干预情况下受到的照射,但不包括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当地正常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
6.核事故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
经验证明,核事故不仅可造成人员辐射伤害,还可造成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学影响,可导致人们心理上的紊乱甚至引起恐怖或灾害性疲劳。
7.什么是辐射?辐射的类型有哪些?
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和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传播能量的方式。
电磁波的波长范围从1×10-10微米的宇宙线到波长达几公里的无线电波。Υ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超短波和长波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围。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电磁波是由不同波长的波组成的合成波。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辐射称为热辐射。
按辐射能量的高低可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实践证明,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辐射照射会引起对人体的危害。
8.什么是电离辐射
原子由于失去电子或获得电子而成为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在辐射防护领域,电离辐射是指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包括由直接或间接电离粒子或由两者混合组成的任何辐射。直接电离粒子本身带有电荷,例如电子、α粒子、β射线、质子等;间接电离粒子是指非带电粒子,例如光子、中子等。
9.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也常称放射性。它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时,释放出的微观粒子流。如X射线、伽马射线、中子等。核辐射是一种电离辐射。
10.什么是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是指专门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性学科。
11.辐射源有哪些
辐射防护领域将电离辐射源简称为辐射源。辐射源分两类: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防护的辐射包括人工辐射和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明显增高。
12.辐射照射的类别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行为或状态,辐射照射的分类有好几种。照射可以是外照射(体外源的照射),也可以是内照射(体内源的照射)。照射可以分为正常照射或潜在照射,也可以分为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在干预情况下,还可以分为应急照射和持续照射。
13.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既要保护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于人类。
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使它们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也就是说,要将辐射对人造成的健康危害或风险限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以下,即在不过分限制会产生或增加辐射照射的有益的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根据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为人们提供必要和适当的防护,充分理解辐射效应中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的特点,杜绝发生使人们所受到的剂量超过确定性效应的阈值,减少随机性效应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辐射安全。
14.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常称辐射防护三原则:
⑴实践的正当性。对于任何一项辐射实践,只有在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和其它有关因素之后,经过充分论证,权衡利弊,只有当该项辐射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辐射实践才是正当的。
⑵辐射防护最优化。在辐射实践中所使用的辐射源(包括辐射装置)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这也是有时称之为ALARA原则。剂量约束小于等于国家辐射防护标准中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
⑶个人剂量限值。由于利益和代价在人类群体中分配的不一致性,虽然辐射实践满足了正当性要求,防护与安全亦达到了最优化,但还不一定能够对每个人提供足够的防护。因此,必须对个人受到的正常照射加以限制,以保证来自各项得到批准辐射实践的综合照射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和有关器官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
15.什么是外照射
外照射是指体外放射源对人体的照射。β、γ射线、χ射线、中子等都能对人体全身或某个器官产生危害。一般来说,α射线不会导致皮肤的外照射危害。
16.什么是内照射
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而造成的照射。放射性核素可以经吸入、食入、皮肤或者伤口进入体内,并不断地随排出体外以及放射性衰变而减少。
17.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区别是什么
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是密切相关的,目标都是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分开来讲是,核安全的着重点在于维持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采用纵深防御策略,防止核事故的发生或减轻核事故的后果。辐射安全的着重点是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或减轻辐射事故后果。辐射防护是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距离、屏蔽。即减少受照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在人与辐射之间加足够厚的屏蔽材料。时间防护: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长,人体接受的剂量就越大。为了减少辐射照射,应尽可能地减少受照时间。距离防护:离辐射源越远,受照的剂量越小。屏蔽防护是人员与辐射源之间采用某种屏蔽物将射线吸收,从而减少到达人体的射线量,实现减少人员受照剂量的目的。对于不同的辐射类型,采用的屏蔽材料也不同。
19.内照射的辐射防护措施有哪些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20.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有哪些
根据辐射效应的发生与剂量之间的关系,把辐射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是指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的哪些效应。由于发生随机性效应的几率非常低,一般放射工作人员日常所受到那种小剂量情况下,随机效应极少发生。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有“阈值”的效应,受到的剂量大于阈值,这种效应就会发生,而且其严重程度与所受的剂量大小有关,剂量越大后果越严重。具体的阈值大小与每一个个体情况有关。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相当大的,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只有在重大的核与辐射事故下才有可能发生。
21.什么是线性无阈假设
在辐射防护中,对低剂量范围内的剂量-效应关系所做的偏保守假定。在这种模式下,认为发生辐射生物效应的概率与剂量成正比,且不存在剂量阈值。
22.什么情况下不会出现辐射的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通常在受到较高剂量照射后才会出现,主要是辐射引起细胞死亡的结果。对人体而言,低于100毫希沃特一般观察不到确定性效应,多数情况下出现明显的确定性效应需要大于1000毫希沃特的照射剂量。
23.是否超过国家标准的“公众剂量限值”就不安全
国家标准中的“公众剂量限值”不是安全与否的界限,它们是在考虑了经济、社会等因素后,在防护上至少要达到的最低程度。标准中的“剂量限值”比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低几百倍。
24.什么是天然放射性
天然辐射源按其起因分为三类:①宇宙辐射,即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其中有质子、粒子、其它重粒子、中子、电子、光子、介子等;②宇生核素,它们主要是由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如3H、14C、7Be等;③原生核素,存在于地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指宇生核素和原生核素。
25.天然放射性对人类的照射都有哪些途径
天然放射性对人类的照射主要来自宇宙射线的外照射、陆地辐射的外照射、氡及其子体的吸入照射,以及除氡以外其他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吸入或食人内照射。氡及其子体的照射一般占天然放射性照射的一半以上。
26.什么是天然放射性本底
宇宙射线和地球环境中原始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发射出的射线是客观存在的,通常称之为天然本底照射。天然本底照射是迄今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最主要来源。
世界上个别地区,由于地表放射性物质含量较高,造成这些地区的本底辐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本底地区,这类地区通常称为高本底地区,如巴西、埃及、法国、意大利、印度、伊朗等国家的部分地区。某些高本底地区的陆地外照射大于正常本底地区几百倍。我国的广东阳江部分地区也是高本底地区。通过长期连续针对广东阳江高本底照射环境的观察下,未发现接受该高本底辐射照射人群的癌症危险增加。
放射性本底除了包括天然放射性本底,还包括上世纪中叶的大气核试验、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曾经发生的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在全球的扩散而导致的在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残留物引起的照射。
27.辐射通过什么途径伤害我们
辐射作用于人体细胞时,辐射的能量一部分会破坏细胞中的蛋白质、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这是辐射的直接作用;还有一部分使细胞中的水发生电离,产生极不稳定的自由基活性基团与细胞中的包括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在内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从而造成这些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是辐射的间接作用。
28.哪些因素对辐射效应有影响
不同的辐射类型产生的效应不同。γ射线、中子、χ射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的过量照射容易造成外照射急性损伤。而α和β粒子的过量照射则更容易造成内照射损伤。
不同的照射方式,如不同剂量不同途径等,对效应也有影响。一般来说,β、γ放射性核素,当剂量降低时,效应发生率及其严重性也降低;相同的放射性核素,吸入比食入可能更容易造成伤害。
不同个体和组织器官受到辐射后的效应差异很大。胎儿、儿童和青少年对辐射的敏感性高于成人。男性与女性由于生理方面不同,效应也不同。
29.辐射照射引起的后果是怎样的
辐射照射引起的后果
辐射量/毫雷姆
引起的后果
450 000~800 000
30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
200 000~450 0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6周死亡
60 000~100 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患癌症的可能性为1/130
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
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
人体内的辐射量
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
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
腿部或者手臂进行X光检查时辐射量
注:1雷姆=10-2希。
30.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⑴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微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⑵“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31.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机理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当人体遭受辐射损伤后,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
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
32.对外照射的防护
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减少外照射剂量。
一是远离放射源。在处理一个废弃、闲置或无主的放射源时,应尽可能利用长柄操作工具。有条件时,利用机器人遥控处理放射源。除非有必要,无执勤任务的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和不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二是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因此,应加强对从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线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在处理单个放射源时,也应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体(如铅砖、铁板、混凝土版)来减少人体的受照剂量。也可利用建(构)筑物和大型车船体对贯穿辐射的屏蔽性能。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33.对内照射的防护
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34.辐射防护早期的防护措施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后早期(1~2天内),对人员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隐蔽、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措施对来自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体内污染,以及来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护效果。
35. 辐射防护中期的防护措施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有时放射性物质还可能继续向大气释放。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的措施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避迁。还应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36. 辐射防护晚期的防护措施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作出防护措施决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早期、中期阶段已采取防护措施的地区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悬浮物质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37. 公众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措施?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如:
⑴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⑵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
⑶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⑷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
⑸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污染。
⑹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38.最初到达现场的初始响应人员辐射防护措施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早期阶段,首先赶赴出事地点的应急救援人员是初始响应人员。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应是辐射监测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和医护人员等。为了使这些人员的受照危险减至尽可能地小,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减少照射剂量的三原则,即:
⑴有异常辐射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要短;
⑵与放射源的间隔距离要大;
⑶若有可能,要充分利用屏避防护。首次,要为他们配备能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以及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具或口罩、防护服、防护靴和帽等。
使用辐射探测仪的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特性、要测量的量,以及相应于报警水平照射的辐射危险。在进入放射性污染场所时,初始报警水平为每小时0.1毫希沃特的环境剂量率,此初始报警水平还可用于对非必要人员的控制,限制他们进入高于此水平的地区。第二个报警水平是返回水平,取环境剂量率每小时0.1希沃特或环境剂量0.1希沃特,初始响应人员不要在达到或超过此报警水平的位置执行任务,除非有抢救伤员以及时间上必须抓紧的那些为恢复对事件控制的行动。
39.放射性污染情况下公众应注意的采取隐蔽措施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可能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隐蔽时间短,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很小,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可在附近的建筑物内暂时隐蔽。此项措施的另一好处是隐蔽过程中人群已得到控制,有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如疏散人口或撤销已实施的防护行动等。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短时间内通知大量人员采取隐蔽措施也非易事,特别是事先没有预案的隐蔽,可引起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隐蔽时,有的家庭成员不在家,对其下落会感到很担心。除了工业生产有可能短时间中断外,经济上的损失可能不大,因而一般认为隐蔽是一种困难和代价较小、却有效的措施,在事件早期也较易实施。
40.放射性污染事故撤离措施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后,撤离是早期和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之一。它是指人们从其住所、工作或休息的场所紧急地撤走一段有限时间,以避免或减少由事件引起的短期照射,主要是由烟羽或高水平沉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剂量照射。大多数情况下,将允许撤离者反却自然的住所,一般为几天以内,只要这些住所可以居住又不须进行长时间的消除污染。由于时间较短和暂时居住,可以在类似学校或公共建筑物的一些场所类暂住;若撤离时间超过一周,则应安排到更好的一些居住设施内。实施撤离行动因时间紧迫,困难较多,风险较大,易造成混乱,因而决定采取撤离行动应持慎重态度。
国家标准规定,当全身的有效剂量预计达到50~500毫希沃特,或者肺、甲状腺和其他主要受照的单个器官受到50~5000毫戈瑞照射时(相当于采取隐蔽措施所需的预计量的10倍),才考虑是否采取撤离措施。
41. 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人员呼吸道和体表的防护。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员体表进行防护。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简易的防护措施。简易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
应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人员去污染措施的风险和困难较小,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主办: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 / 技术支持: 湖北省环境信息中心
备案序号: 鄂ICP备 号 / 地址:
/ 邮编: 430072 /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于确定性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