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一句明言或谚语来赞扬老师的谚语华佗的精神

当前位置: >>
华佗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研究 姓名:朱桂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指导教师:张立侠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关于学位论文成果归属权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导师承担的国家立项资助 的计划课题的一部分,系本人在导师指导和资助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归属权为长春 中医药大学和本人导师所有。特此声明,本声明的一切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长春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中国科学技术 信息研究所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长春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中 文 摘 要华佗,作为中国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因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后人喻为神 医,他在继承《内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医疗、养生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 了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学说,形成了有着自身风格的中医养、疗学术思想体系。由华佗 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构成的华佗养生学说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时间养生学说、精神养 生学说、气功养生学说和日常生活养生学说。在这四大养生学说中,时间养生学说是其 中的核心,它决定着华佗养生学说总的思想规则,华佗继承《内径》“ 人法阴阳” 这个养 生总则,并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 秋首养阳、春首养阴” 贵阳贱阴” 的“ 养生原 则,为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华佗精神养生学说建立在“ 脏藏诸神” 的理论基础上,用自身的人生实践提出“ 好学、立志、求德” ,以此做为精神养生的指导 法则;华佗依据中医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气功养生学说,使气功养生理、 法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消除了传统气功养生术中固有的迷信色彩,将气功建立在 中医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捍卫了气功的科学本质,由他创编的五禽戏导引养生法历经千 余年而不衰,并不断发扬光大,造福中国及世界人民;华佗日常生活养生学说注重养生 方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效果,他在饮食养生、中药养生和起居生活养生等许多方 面都有独到认识,其养生名方“ 漆叶青粘散” 就是华佗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 驱虫 益寿” 养生思想的产物。华佗,处于中医科学体系刚刚建立起来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的 学术思想,包括他的养生学思想对中医科学的影响和贡献都是巨大的,并在许多方面决 定了中医科学,尤其是中医养生学未来的走向。关键词华佗 ; 养生思想 ; 养生方法 ; 研究1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ABSTRACTA STUDY OF HUATUO’ S HEALTH PRESERVING THOUGHTS AND METHOD OF HEALTH PRESERVING Health perserving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Internal classic as a represseta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important for Chinese nation and world as well.HuanTuo as a legend of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is known as a miraculous physician.He made the basic theories of TCM and preservation of health further progress and enrich on the basis of internal classic,and formed distinctive style on perservation of health and iatreusiology of TCM.Huatuo’ thought about health perserving s composed of four parts:time,spirit qigong and daily life.Time health perserving is the core in four parts,it affects total principl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TCM.Huatuo inherite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teral classic: “ people must comply with yin and yang” also said that“ .He yang is perserved in ealy autumn,and yin is perserved in ealy spring.His spirit regimen is built on “ visceral store various spirits” ,Huatuo pointed out that “ people must study hard,and must have lofty ambition,must have noble morality” .Hutuo furthered development qigong health preserving,and made it maintained scientificity.The five-animal exercises created by Huatuo are benefitting human beings still today.Huatuo had original ideas at all points of regimen,his academic ideology determined the course of TCM, especially determined the course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TCM.KEYWORDS: method ,studyHuatuo,Healthpreservingthoughts,HealthPreserving2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前  言前言随着现代人类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随着抗衰延寿等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 养生科学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的瞩目,研究华佗养生思想及其方法正是适应了这一科学 发展的历史潮流。 华佗,做为中国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神秘的色彩, 他生活在《内经》理论刚好发展完善的东汉时期,他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科学继续前行的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华陀著述真迹雾霭,似乎处处都有,但近之却雁 杳鱼沉,不甚了了。因此,目前国内外研究华佗学术思想的工作、尤其是系统地研究华 佗养生思想的工作还做得很有限,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当前中医养生科研领域的当 务之急。 据可靠文献记载,华佗在中医养生领域为人类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养生理、法涉 猎之全面,影响之深远,实为祖国医学史上前后无人之举,加之华佗高超的医技和高尚 的医德,使其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已被充分地神圣化。今天,在历史的陈迹中,认真梳 理华佗的学术创造,研究他的养生心得,这不仅是对祖先文明的尊重,更有意义的是, 这项工作可以使我们站在更恰当的角度,重新审视祖国医学科学的根基,进一步体会中 医养生科学的完美超凡。3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导  言一、导 言   (一)人类文明与养生 养生长寿是人类各民族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养生作 为一门学科,它即古老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医学专著《内 经》就已明确地提出了养生学说的理论和方法,并将“ 治未病” 的养生理念做为医学实践 之根本;说其年轻,则是因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养生学说,并着手进行系统的 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等学科工作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事情。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这个规定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也标志着当代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 生理 ―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 。在医疗方面也重点突出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认识到了 “ 治未病” 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今天,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化学合 成药品毒副作用的影响,人类疾病谱的变化,“ 文明病” 日益增多,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 识到“ 未病先防” 的现实意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养生保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 要话题[1],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养生学将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新亮点。 养生,包括养生理论与养生方法两个方面,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 生命成长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 神活动[2]。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科技发达国家,在养生与抗衰老方面都投入了 很大的科研精力, 我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将人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中医养生领域, 因为中医养生,基础理论厚重扎实,经验丰富、灵效,而且中医养生研究投资少见效快, 符合国情。所谓中医养生,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保健 活动的实用科学[2]。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是人类养 生科学领域的瑰宝。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2],其含义与今基本一致,但养生做为一种人类生 活的保健实践则在人类生存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1,2],对此,中国古代的典集文献 多有记载:如《庄子? 盗跖》中有文:“ 古者有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 拾橡栗,幕栖木上”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 … ” 《韩非子? 。“ ; 五蠢》中 有文:“ 上古之世… … 民食果蚌蛤,腥臊恶息,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 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吕氏春秋? ; 孝行览》中记载有4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导  言商朝学者伊尹(公元前 1600 年)有关食养食调的言论:“ 时疾时徐,去臊除膻,必以其 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 类似这样的内容在《诗经》《礼记》 … 、 、 《易经》《山海经》等文献中都有所体现。除文献记载外,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远古先 、 民的养生实践,如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了一距今约五千年的新 石器时代的墓葬,其中有一件属于马家窑型的舞蹈纹彩陶盆,为我国古代导引术的起源 提供了佐证[3]。 做为一种合理的推测,生活在世界各地域的古代先民们都应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 些有着自身民族特色的养生保健方式,但将养生做为一门学科加以认识、研究,以成就 思想理论体系的则只有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做到了,这一智慧的体现是以《内经》的形 成作为标志的。 《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著作,它 全面反映、吸取了中国古代秦汉以前的医学、养生学成就,对中医科学的基础理论、原 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为中医医学及养生学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内经》 强调精、气、神为人身三宝,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 而脑髓生” 《灵枢? ( 经脉篇》;气为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和动能,神是生命活动的表象,认 ) 识到“ 精气夺则虚”《素问? ( 通评虚实记》 ,“ ) 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 ( 枢? 天年篇》;“ )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 ( 移精变气论》,认识到了精、气、神对人 ) 体生命活动的决定作用。 《内经》科学地阐述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人体的生、长、壮、 老、 已的生命规律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同时还注意研究了因性别不同而带来的生理发育、 发展中的差异。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处其 和谐,生成安康,“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 《灵枢? 本神 篇》,提出了著名的“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 )的四时顺养原 则; 《内经》系统、完善、创新了经络学说,为气功养生和防病治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 经》将人体经络分为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等,认识到经络“ 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 《灵枢? ( 本脏篇》 )的重要生理作用,认识到经络能“ 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 ( 《灵枢? 经脉篇》; )《内经》对衰老的原理及抗衰老研究也给以足够的认识。总 之, 《内经》是中医科学史上的一部奠基性巨著,自此以后,尽管中医医学、养生学在 理论上有所提高,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其大旨却是始终以《内经》为思想指导,将《内 经》做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根源。 《内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的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步入了中国式的学科科学发展的5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导  言正轨,从此以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养 生大家及他们的伟大的养生科学理论,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华佗就是其中 一位杰出的代表。 (二)中医养生科学的特点 目前,人类养生科学的研究模式及体系,总的来说可划分成现代学科方式与传统学 科方式。中医养生学属于传统方式,它完全不同于以精密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及遗传 学等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养生学,它有着自身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这样的 特点,使中医养生学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造福于人类。中医养生学不依赖于科学仪器之 精良、设备之精密;不依赖于繁锁试验、没有化学合成之周折,取理别致精巧却理数诰 繁,体系宏大,用法自然平凡却妇孺老幼壮弱皆有所适。这样的法于自然、和谐于自然 的养生之理术,绝非现代科学养生技术所能替代。 事实上,严格地讲,养生科学是中国最早提出的,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科学,它不 只是单纯地强调长寿抗衰,它本质上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应、人形体与精神的协 调一致,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调达畅通。中国养生科学的价值在于人寿终天年的天 伦之乐,在于人生的精神愉悦体魄健康。而对于中国养生科学这样层面的认识,在现代 医学科学的理论那里只是最近的事情。 中医养生科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令现代科学所不可思议的表现,究其原因,首先在 于中医养生科学理论的独到之处。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中医医学的基础理 论,医、养同理。不论是行医治病还是养生保健都是依据于同一理论体系,即“ 四时阴 阳五脏经络” 学说。 早期的华夏先民在与自然长期的调和、生存过程中,顺天应时,法于阴阳,调息导 引,和于术数,食饮起居有节有常,身形健康,精神协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华 民族特色的“ 心悟体验,神通自然” 的理论思维模式。中医的学科理论主要出自于这一理 论创造模式,这一模式完全不同于以西方近代学科发展模式为基调的现代科学理论的发 展模式,正因如此,在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 沟,两种理论体系各自使用着相互孤立的概念系统,致使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 明的范围内,仍有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提出置疑。但庆幸的是两千多年的中医医疗、养生 实践证实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庆幸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爱并支持中医科学事 业。 所谓“ 心悟体验,神通自然” ,是中华民族(尤其是其早期先民)对比于西方民族而6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导  言突出的一种认识世界的能力。“ 心悟” 是指通过静思冥想、形体无为使心灵获得对世界的 觉悟;“ 体验” 是指身体力行的实践,是在“ 心悟” 基础上的物质实践;“ 神通自然” 是指通 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等意识活动而获得对事物及其现象本质的判断和认识。事实 上,这样的认识能力为全人类所共同具有,只是中华民族能将其应用得好一些而已。 中医科学及其养生学之“ 天人相应” 形神合一” 、“ 的整体观特点,中医科学及其养生 学之辨证论治、辨证施养的特点,均根源于“ 心悟体验,神通自然” 心悟” 。“ 也好,“ 神通” 也好,都是依据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依据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 作用,依据于形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功能系统及其关联的认识,是“ 只见森林不求 树叶” 式的整体观方法论。在这种整体观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医所见之病证必然是功能 系统之病证,而绝非一头一脚之病症,提出辨证论治、辨证施养,针对人体各功能系统 之症,依天时地利人合而综合施术,正是法于自然,合情合理,且能够为“ 体验” 所肯定。 认识传统中医科学及其中医养生科学的特点,并与现代(医学)科学进行比较,并 非是在厚此薄彼,本着客观科学的精神,在养生科学的研究中,能够将两种科学有机结 合,互为补足,当然是锦上添花的好事,但在人类目前的文明程度上,结合我国目前的 实际情况,首先认清中医养生科学的特点,坚信中医养生科学的科学本质,认真挖掘中 医古籍,继承中医传统并发扬光大,这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研究华佗养生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意义 华佗,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是一名全科医生,尤以外科、 针灸、养生见长。在中医学史上,华佗的位置显赫,有史料显示,华佗对疾病预防、治 疗、康复的认识和应用水平是超前的、进步的、科学的,代表了当时中医学的最高水平, 其学术思想对后来医家产生重要影响。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均有关于他的传记, 、 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在当时同期的医者中是非常罕见的。华佗在民间的影响更大,甚 至成为人民心目中古代神医的化身,既使在今天,人们仍常以“ 华佗再世” 来赞誉德才超 凡的救世良医。 华佗一生著述丰富,从生理、病理、养生、本草、方剂到临床各科均有所阐发,并 有独到见解,其著作见于历史记载的书目就有上十种,但遗憾的是,当时的战乱使“ 文 籍焚靡,千不遗一” ,华佗的著作也未能幸免。加之华佗被曹操加害,所撰之书在狱中 被焚( 《三国志? 华佗传》,致使古今学者认为华佗亲撰之书无存,使华佗著作的存废问 ) 题成为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的一桩疑案。后世所见的华佗著述多为幸存于他人著作中的 零散论述,或原文无存而隐约存有其意的相关著作,伪托者也不在少数,这些都为研究7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导  言华佗的学术思想带来不小的麻烦,同时也更加突出研究华佗学术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 性。 纵观后世对华佗的研究,有关其生卒时间考注、著作真伪辩论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 比重,在对华佗学术思想的研究方面,大多的研究只表现出对其医学成就的浓厚兴趣, 而对其最具特色的养生学的研究则比较薄弱。从现代文献来看,人们对华佗养生思想及 其方法的研究即缺乏广度,更缺乏深厚,而且表浅、零散,缺乏系统性。专门研究华佗 养生思想和方法的论文则寥寥无几,相关专题的论文亦不过数十篇,且大多只论及“ 五 禽戏” ,远未形成全面、系统、深入、发展地研究华佗养生思想和方法的良好局面,这 与华佗养生科学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是不相符的。 研究华佗养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是其学术上的意义,华佗做 为一代医家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 在此时期,做为中国医学科学理论之根基的《内经》思想已臻于完备, 《素问》《灵枢》 、 、 《难经》等多部中医经典均已成书,这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因此,历史的发展 需要在这一时刻出现一个承上启下的医学开拓者,而这个人就是华佗。华佗在理论基础 上“ 兼通数经” 《三国志? ( 华佗传》 ,熟谙天、人之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藏 ) 象学说,晓养生之术” 在临床实践中精通内、 妇、 五官等各科, 又精方药” 《三 “ ; 外、 儿、 “ ( 国志? 华佗传》,善于针灸、切脉精准神通,“ ) 脉之候,其验若神” 《华佗别传》,对外 ( ) 科手术亦贡献卓越,以至今人一提起华佗就会首先联想到麻沸散。正是华佗的出现,使 中医理论全面走入医疗养生实践的各个领域, 证实着中医理论的普适性和科学性。 所以, 华佗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佗养生学是华佗学 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华佗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也是目前研究华佗学术思想 的薄弱之处。因此,研究华佗养生学之理法在学术上意义重大,事在必行。 再者,研究华佗养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医医理 素以养生、“ 治未病” 为其特色,并注重养生理、法的有效、实用、易行性,同时还关注 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中医养生学寓养生疗病于人 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过程当中,将人的一动一静、一饮一食、一呼一吸均用以养生之目的, 方法质朴,实惠有效,经济实用,适于普及。作为传统中医科学重要组成之一的华佗养 生学说全面体现了以上所述的中医养生学之优点,在食疗、药疗、心疗、气功、运动、 规律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贡献。系统地研究华佗的养生思想,进一步揭示其科 学性,全面归纳其养生方式、方法,古为今用,以充分实现其价值,造福人类,这也是 今天研究华佗养生学说的意义之所在。8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二、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一)华佗生平概况 后人研究华佗生平主要鉴于《三国志》和《后汉书》两部正史,据学者高文柱观点:[3] “ 像华佗这样的方技人物,与政治无涉,大可不必顾虑,故华佗史事,多属可靠。” 因此在这两部史书中对华佗所做的记述可以做为客观了解华佗生平的依据。 华佗,字元化,又名(它、为异文同字) ,东汉谯郡亳(今安徽亳州市)人, 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养生学家。关于他的生卒时间史书未做说明,经现代学 者考究,基本认定华佗生于公元 108 年~145 年之间,卒于公元 203 年~208 年之间。在 《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均将华佗年龄界定在“ 年且百岁” 的范围之内。 华佗在其青年时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徐土” 。“ 指汉时徐州一带,即今天的山 东南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 游学” ,有学者(任林圃、周诗贵)认为华佗学医是以自 学为主,没有师承,因为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史书对“ 师承” 一节是非常重视的,一般都应 明确标出所录学者的授受源流,但唯有华佗例外。因此做出华佗是自学成才这样的推断 是可信服的。通过勤奋自学,华佗“ 兼通数经” 数经” ,“ 当指包括医经在内的多种经籍, 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就华佗的学识能力来看,在当时可谓出类拔 、 、 、 、 萃,本是有条件为官的,在他四十岁后“ 沛相陈举孝廉,太尉黄琬辟” ,但华佗“ 皆不 就” ,究其原因,史书中已有所披露。 《后汉书? 华佗传》载华佗“ 为人性恶” 且耻以医 、“ 见业” 《三国志? , 华佗传》亦载“ 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内容似乎矛盾,不好 理解, 为什么一代医家大师“ 耻以医见业” 而“ , 本作士人” 又两次给官不做呢?“ 为人性恶” 一语道破原由。“ 性恶” 是指性格孤傲清高,这是中国历代知识阶层的传统性格。华佗勤 奋聪颖,志向伟岸,为人刚正不阿,动荡年代不求官宦私利,志在拯救民众于水火,但 一介书生谈何容易。因此,“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这应该就是一代神医诞生的原因吧! 华佗“ 晓养生之术” “ , 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心解分剂,不复称量”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 ,“ 每不过一两处,下针言‘ 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病者言‘ 已到’ ,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 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 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 即平复矣。” 《三国志? ( 华佗传》。以上是史书对华佗之方、药、技艺、灸、针、心理引 ) 导、麻醉术、手术、术后处理、医治疗效等所做的精辟概述。“ 华佗医术见于《后汉书》9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及《三国志》本传者,计有十六病案” (陈立夫《中华医学史》,是正史华佗传的主要 ) 部分。 华佗晚年被他的同乡,当时的政治最高统制者曹操下狱处死,结束了他最后的“ 良 相” 梦想。他临死前焚烧了自己那些无人敢要的著作,为中医科学的发展画上了一个不 和谐的暂停符。 华佗弟子有史可考者有三人:广陵人吴普,著有《吴普本草》6 卷,常练五禽之戏, 年高 90 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彭城人樊阿,擅长针灸,技艺绝世,享寿百余岁;弟 子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 。 现代学者记述华佗生平的论著繁多, 现录之一二以供查阅: 陈邦贤著 《中国医学史》 ,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贾得道著《中国医学史略》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湖南 中医学院编 《中国医学发展简史》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79 年版; , 陈立夫 《中华医药学史》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赵璞珊著《中国古代医学》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俞慎初 《中国医学简史》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年版;陈梦赉编著《中国历代名医传》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7 年版;孔健民主编《中国医学史纲》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年版; 卢嘉锡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史? 医学卷》 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李经纬, 林昭康主编 《中 国医学通史》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年版。 (二)华佗的学术贡献 华佗一生行医施善,术高治病,德正服人,为民众健康贡献巨大,被后世敬重和崇 拜,其学术贡献亦灼灼然有目共睹。 华佗学术思想丰富深刻,著述颇多,虽因迫害所存无几,但其学术光辉已化为点点 繁星,交映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引导着后来之辈。在历代史志书目、文献中随 处可见华佗遗书留痕,如《隋书? 经籍志》著录有《华佗内事》五卷、 《华佗观形察色并 三部脉经》一卷、 《华佗方》十卷、 《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 《宋史? 艺文志》著录有《华 佗老子五禽六气诀》一卷; 《通志? 艺文略》录有《华氏中藏经》一卷; 《崇文总目》著录 有《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一卷; 《医藏书目》著录有《华氏佗外科方》一卷; 《国史? 经 籍志》著录有华佗《济急仙方》一卷、 《补后汉书? 艺文志》著录有《华佗书》一卷、 《青 囊书》一卷、 《急救仙方》六十卷;又《八十一难经》杨玄操注引有《华佗脉诀》《抱 ; 朴子? 内篇》引有《华佗服食论》《本草纲目》引有《华佗脉经》《华佗危病方》《华佗 ; 、 、 救卒病方》等。另外,在陈延之的《小品方》 、王叔和的《脉经》 、皇甫谧的《甲乙经》 、 葛洪的《肘后方》 、孙思邈的《千金方》 、王焘的《外台秘要》 、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10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丹波康赖的《医心方》 、许叔微的《伤寒发微》以及《太平圣惠方》《资生经》等医学 、 文献中均有引用华佗学术思想及著作之处,由此可见华佗学术丰富之一般。诚然,史料 及古文献中所提及的华佗著作真伪难辨, 或为华佗之遗书, 或为弟子禀受华佗遗意而辑, 或为后人缀集华佗佚方佚论而成,或为华佗学派医家撰写,或为后人所写而伪托华佗的 著作… … 种种情况皆有可能,必竟那是近二千年前的事情了。在对待华佗著作之真伪的 问题上,学者孙光荣的见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他认为:“ 鉴古观今,医籍传世与否, 自当首重学术价值。若学伪术伪,则虽非伪托亦终不传,若学真术真,则虽伪托亦终不 可不传。 《中藏经》因伪托之名蒙尘千载而终传于世者… … ,故《中藏经》应有之学术[3] 地位” 。华佗著作、论述、思想传世至今,被后世学者普遍认同的华佗真著,或蕴含华佗思 想的著述,主要有《华氏中藏经》《内照法》《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授广陵吴普太上 、 、 、 老君养生诀》《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等,以及《华佗方》等佚书若干(参见学者 、 、 高文柱主编《华佗遗书》。这些文献是近、现代研究华佗学术思想的主要依据和比较活 ) 跃的书籍范围。 华佗学术之贡献除著作文献外,另一重大贡献就是为人熟知的“ 创编五禽戏” 。在中 医发展史上,由医家亲自发明导引体操并能留传下来的独有华佗一人,故其意义显得尤 为重要。时至今日,华佗五禽戏仍为我国百姓乃至外国民众所喜爱,1980 年 5 月 14 日 瑞典体育专家博盖茨来北京考察华佗五禽戏时说:“ 世界上应用运动作为医疗保健最早 的国家是中国,这是中国医学对世界人民的重大贡献。” 若神医有知,当笑九泉。 (三) 华佗的学术思想 1 《华氏中藏经》的学术思想 《华氏中藏经》又名《中藏经》 ,首见于郑樵《通志? 艺文略》 。关于《中藏经》的 真伪问题,历来说法颇多,但因其医理非凡传流至今,湖南中医药研究院《中藏经》整 理研究课题组经三年深入研究,认为“ 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 作片断;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 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 《中 藏经》今通行本有两种,即三卷本和八卷本。三卷本始自南宋,八卷本始见于明代,两 者相比医论部分完全相同,唯医方部分互有增删。 学者高文柱主编《华佗遗书》中之《中 藏经》为三卷本,卷上、卷中论及医理医论共 49 篇,卷下载“ 疗诸病药方六十八首,经 文之后附录八卷本目录及比三卷本所多之方,又附录“ 《中藏经》序跋题记简录” 25 共11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条。 学者孙光荣对华佗《中藏经》研究权威,其论述《中藏经》学术思想精准[6],现概 述如下: (1) 《中藏经》以“ 天人相应“ 为指导思想,提出” 阴阳否格,上下不宁“ 的病机学说。 认为阴阳否格(气机不从顺)则诸病乃生。 (2)以“ 形证脉气” 为诊断依据,创立“ 寒热虚实生死逆顺” 脏腑辨证八纲。认为“ 虚、 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 。 (3)以“ 从顺其宜” 为治疗思想,倡导“ 调平阴阳、水火相济” 之大法。此治法既宗于 《内经》之旨,又有所创造发挥。 (4) 《中藏经》继承发扬《内经》阴阳学说,强调“ 阴常宜损,阳常宜盈” ,推崇“ 贵 阳贱阴” 思想,对后世扶阳温补学说起到了奠基作用。 2 《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的学术思想 《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又名《内照图》《内照法》《华佗内照图》 、 、 ,首见于 宋代官修书目《崇文总目》 ,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描绘人体内脏解剖内容最早的医学专著。 经现代学者考证,认为《内照图》应为华佗之作,或即便不出自华佗手笔,亦是弟子据 华佗佚文缀辑而成,因此对研究华佗学术思想极其重要。学者高文柱主编《华佗遗书》 中所收录《华佗先生内照图》分上下两卷,共 六章,后有后世医家附方,又附几家序跋, 可谓收集全面。 学者牛正波对《内照图》学术思想研究深入[3],现参考如下: (1) 《内照图》阐述脏腑平脉辨证法,奠定脏腑辨证基础。 《内照图》以五脏为纲, 以风、气、热、冷、虚五证为辩证要点,分述五脏寒热虚实之证。寓表里、虚实、寒热、 阴阳八纲辨证于脏腑辨证之中,强调整体观,重视脏腑病证传变,第一次把脏腑传变病 证的临床表现进行系统的归纳,为脏腑辨证分型。 (2) 《内照图》以色、脉、症的临床表现来深察脏腑之病理变化,以辨人之生死。 突出色、脉、症等方面在临证时的重要性,创“ 华佗辨生死之法” ,以指导重症临床之实 用。 (3) 《内照图》提出“ 精细评审” 要求,辨证清楚,以求病源,从本而治,主张综合 治疗,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或针药并施,或灸药同治,或结合养生导引之法而治 之。 (4) 《内照图》绘制脏腑图象,开解剖图谱之先河。用图示人体脏腑、俞穴、经脉,12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并以解剖为基础,参考医经对人体生理进行深入的认识,开创性地探索经络的解剖学基 础,对后世医家影响不凡。 3 《华佗佚方辑存》的学术价值 《华佗佚方辑存》出自现代学者高文柱主编《华佗遗书》中,共收集华佗医方医论 佚文片段九篇,分别出自《华佗方》 、 《华佗录帙》《华佗危病方》《华佗救卒病方》《华 、 、 、 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脉诀》《华佗枕中灸刺经》《华佗食论》《华佗九候》 、 、 、 、 , 这些佚文距华佗生存时代较近,或许与华佗学术有一定的渊源,对于研究华佗学术思想 会有帮助。 《华佗佚方辑存》所收集的内容只是散见于历史文献中冠以华佗名目之内容的一小 部份,虽只辑存九篇佚文,亦可见华佗理、法、方、药之全面。 (1)医理即循规蹈矩又不失创新,将“ 心悟体验,神通自然” 之理论创造技能应用 得惟妙惟肖。对病证表现、所在之处、因何如此、用医法度、愈后如何、传变所往等等 理论讲得精确详细,功底深厚,信心自负。总结形、色、脉象,知病之生死;针灸取穴, 知病对证,有分有寸,知应五运六气,讳避忌时;取食用药,得心应手,无所拘束,以 医疗实践显医、养同理之意义。 (2)辑存佚文疗病治则、治法灵活有度,用汤药、丸药、散剂、膏药形式多样, 施按摩、火灸、针刺、灌肠、灌鼻… … ,治病手段丰富。善用吐、汗、泻下、温补等诸 法。 (3)辑存佚文所载药方对应症病广泛,遣方用药匹配得当,药味多寡应用甚重,常 常寥寥几味即对证有效,应史书所述。 辑存佚文出处广泛,进一步印证华佗医理坚强,法则灵活,方药朴实,行之有效。 4 《华佗神医秘传》的学术思想 《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华佗神方》 ,此书不见历史文献之中,为民间收藏医书, 真伪认定不一,但此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是集医理、医论、医方为一体的一部重要 的参考书。书中的主要学术观点或与华佗的原意一致,或有华佗学术思想的整理和发挥 (牛正波《华佗研究》[3] ) 。学者高文柱主编《华佗遗书》中收录的《华佗神医秘传》共 含二十二卷,涵盖医理医论、治则治法要领、奇特药方、内、外、妇、产、儿、五官、 皮肤、伤各科药方、性病药方、急救法、奇证治法、兽用药方、制药方法、养生药方及 对仓公传所做注解,囊括了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可谓全面。 (1) 《华佗神医秘传》的医理医论完全承纳《中藏经》 ,但又有所创新发展。在《华13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佗神医秘传》中,华佗医理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治病不能仅着眼于病人个体小环境,要善 于在病人生活的大环境中观察病之所由,树立医病大系统观,知大系统中病之传变;强 调坚特科学的病因观,勿用“ 鬼神” 干扰医疗,提出“ 凡人无故见鬼,皆由心虚而崇凭之” , 科学地论述了脏腑虚实对人神志的影响,发展了“ 心主神明” 之要旨;认识到病人心理因 素对治病的干扰作用,知道“ 医家以后患详告病者,令病加剧” ,提出“ 医法有不宜明言 而奏效甚速” 的观点;针对骨骼环境的生理特征,提出“ 刮骨、补骨,理筋补筋” 骨伤外 科医疗原则;初步展示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环保制药思想,在制取动物分泌药物时,不 以捕杀为法,待取药之后令其“ 避风二日后,仍送草园中,不致伤害其生” ,这一思想是 对“ 天人合一” 自然观的创造性贡献。 (2)在医治法则方面, 《华佗神医秘传》无不表现出灵活求变的思想原则。中医医 理用意深奥,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治法治则有古法可循,但绝不能死守陈规,虽医理不 变,但病证在变,治之法则亦应紧随其变,不被病证的局部表现所迷惑,这一思想充分 展现在《华佗神医秘传》之中。孙思邈曾评价华佗说:“ 今观先生之法,简而易,且奏 效速,可知医在通变,治宜对症。治病良药,俯拾即是。” 对待药石、针灸不可到之病 症,华佗不守古法,“ 正可剖而洗之,不待其痈肿而呕脓也” ,可以认为华佗外科手术之 创举当应得益于其医法变通的思想。 (3) 《华佗神医秘传》以方、药为其主体,其用药遣方朴素精练,常见三、五味药, 甚至一、二味药即成一方,所取之药亦为常见,绝无凤毛麟角之物,表现出华佗处方配 药以效为用、简朴求实的风格。 5 《太上老君养生诀》的学术思想 《太上老君养生诀》收于《道藏》 ,书上题有“ 华佗授广陵吴普” ,其内容有:五禽 第一,服气吐纳六气第二,养生真诀第三,服气诀。有学者认为该书与华佗学术思想相 关、相近是可以肯定的,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道家附会华佗的相关学说而成。但不管怎么 说,其对研究华佗养生健体学说的参考价值是确定无疑的。 《太上老君养生诀》体现以下思想: (1)服气吐纳、运动导引可以养生。但强调要得法,并非任何方式都可行。举“ 五 禽戏” 六气诀” 、“ ,细述养生之法。 (2)修养精神可以养生。认为“ 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 一者薄名利,二者禁 :“ 声音,三者廉货财,四者捐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并给出具体的精神养生方 法细节。14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3)养生理论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养、医同理,体现了中医科学之特 色。 《太上老君养生诀》亦见于学者高文柱主编的《华佗遗书》中。[3] 6 《李当之药录》 《吴普本草》的学术价值 、 李当之与吴普皆为华佗弟子,作为公认的华佗学术的传人,他们在当时历史上的学 术地位都是显赫和重要的。他们的著作不仅作为历史上重要的本草学典籍被广泛传承和 应用,对本草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多侧面了解华佗的学术思想、研 究华佗的学术流派也有着重要的裨益作用,应该视为华佗学术思想的有机构成。 《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均首见于梁? 阮孝绪的《七录》 ,前者成书年代早于 后者,二者均被历代医家习读援用,但遗憾的是两部原书早已佚失,今所存为后世医家 不断收集整理成辑,在学者高文柱主编的《华佗遗书》中收录有由学者王淑民辑校的两 部书本。 两部本草相比之下, 《吴普本草》具有更大的学术价值。 《吴普本草》是吴普在总结 继承前人本草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本草研究实践著述而成。从内容上看,吴普对 每味药的叙述依一定的程序,分别按药物名称、别名、性味、产地、生长情况、外部形 态、采集时间、加工情况、主治疗效、药物畏恶等顺序来编写,编写方法系统、科学。 《吴普本草》对药物性味记述最详,这是《吴普本草》最突出的一点,对医家行医用药 十分重要。学者尚志钧对此研究颇深入,成果可供参考[3]。 (四)华佗学术体系中的养生科学观 以上所述内容对华佗的学术思想给予概括,显示出华佗学术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接 下来的专题工作― ― ― 研究华佗养生思想和方法做好铺垫。 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医疗学的基础理论是相同的,即所谓“ 医养同理” ,是同一理论体 系在两个方面的表现。中医养生学侧重于防患未然,治未病之病,中医医疗学则重点在 治已病之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中医科学的两大支柱。前面提到过“ 心 悟体验,神通自然” 是中医科学的理论创造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特别性,致使中医科 学理论的真理性非常之高, 自其诞生至今两千多年来未被证伪, 基本没有原则性的改动。 因此,中医养生学与他的挛生兄妹― ― ― 中医医疗学一样,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基本思想 没有什么变更,只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随着医疗、 养生实践活动的丰富,人们对两者基本理论的认识越发不断深入,体会越发深刻了。 华佗,做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他的医学科学思想和养生科学思15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及其学术思想综览 想同样根植于中医科学的两大支柱之中,而且使这两大支柱更加坚实。华佗的养生科学 观在如下几方面更有其自身特色:一是基于天人、阴阳、运气理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 间养生学说;二是基于形神理论,以精神修养为要点的精神养生学说;三是基于气化、 气机理论、脏腑经络理论,以养气通经络为主旨的气功养生学说;四是以食养、药养、 生活规律为主旨的日常生活养生学说。 本论文研究主要以《华佗遗书》 (高文柱主编)为依据,以上述四个方面为中心, 对华佗养生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意图认识中医养生科学之本质,而非死 守华佗之名之真伪。16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三、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一)华佗时间养生思想及方法 1 时间养生的科学性 重视时间是中医科学的本质特征,中医科学的理论核心― ― “ 四时阴阳五脏经络” 学 说,将时间因素摆在了学说理论的第一位置,标明了时间在中医科学中的重要性。 因此, 从本质上说,中医学和中医养生学就是以时间为基点的时间医学和时间养生学。 以时间为本位来审视、理解和对待世界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方式,除了《内经》 ,在 中国古代大量文献中,如《尧典》《尔雅》《周易》《六韬》《管子》《国语》《老子》 、 、 、 、 、 、 、 《论语》《中庸》《庄子》《鬼谷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 … ,在这些先秦典 、 、 、 、 、 籍中,都提出过关于时间的基本观点,确认了时间在宇宙存在中的主体地位,表明了中 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重的立场,学者刘长林的一段评述非常有深意,他说:“ 决定文化 形态和走向的深层要素是思维方式,而民族的特殊的思维方式与民族的特殊的遗传基因 具有统一的根源。在时间和空间这二者中,以时间为主,偏重从时间的角度看世界,这 是中华民族主要的思维方式,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一切特色之根。可以说,时间的奥[7] 秘,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奥秘。” 若对此加以引伸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地讲,时间的奥秘也是中医科学的奥秘。 中医科学将时间放在第一位,除了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决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 因,那就是中医科学在“ 心悟体验,神通自然” 的理论创造过程中,认识到了人体生命时 间节律现象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以其理论指导医疗、养生等实践活 动。 人体生命时间节律现象亦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生命节 20 律现象被科学家们认识和重视。学者们发现,生物的生理和生活习性好象受着某种内在 时钟(即所谓“ 生物钟” )的控制。 1937 年,在瑞典 Ronnely 召开国际生物节律研究会议, 时间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脱颖而出,并迅速跨进医学领域,在 1978 年美国佛罗 里达州国际会议上提出时间医学的概念,这标志着现代医学科学已将时间对人体的影响 纳入其研究领域。时间医学的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理过程及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 血压、血细胞数、血糖和氨基酸、血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尿量及其盐类排泄、氧耗量与 肺功能等都具有节律性,或是昼夜周期、或是月周期、或是季节周期或是年度周期、或 是其它的周期。一般认为,生物节律的形成,是生物体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对宇宙17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天体运动,如地球的自转、公转、月球的公转、太阳黑子活动以及更宏观的天体运动等, 所产生的被动适应性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人体生物钟运转失常是疾病、衰老、 死亡的主要原因,提出欲健康长寿,就要顺应生物钟、保养生物钟、维持生物钟的养生 原则[8]。而早在两千年前,中国的中医科学对此就已有深刻细致的认识。 在《内经》中,对人体生理气血运行的生物节律已有详细的说明,给出人体气血在 年、四季、月、日时间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如《素问? 诊要经终论》说:“ 正月二月,天 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 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 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对人体一年十二个 月气血变化的规律给以认识; 《素问? 厥论》说:“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 而阳气衰, 指出人体阴阳之气随四季变化的规律性消长; ”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说: 春 “ 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论述人体经气 运行随四季交替而周期性变化; 《素问? 八正神明论》说:“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 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反 映人体气血盛衰的月周期规律;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记述了人体气血的日周期变化规律;在《灵枢? ,” 经脉》中 则更是准确记载了人体经脉气血从中焦开始,循肺手太阴经、大肠手阳明经、胃足阳明 经、脾足太阴经、心手少阴经、小肠手太阳经、膀胱足太阳经、肾足少阴经、心包手厥 阴经、三焦手少阳经、胆足少阳经、肝足厥阴经,以十二时辰五十周于身有序循行。 《内 径》在深入认识、总结人体生命节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时间养生理论的总则,“ 顺天 应时” 法于阴阳” 、“ ,在《内经》的多篇医论中,如《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素问? 、 上古 天真论》《素问? 、 生气通天论》《素问? 、 宝命全形论》等,都有专题或相关内容围绕这一 养生总则展开论述,奠定了时间养生学在中医养生领域中的科学核心地位,其他的中医 养生思想和理论,比如调神养生、调息导引运动养生、饮食服药规律起居养生等等,都 要遵从时间养生这一根本法则。 华佗养生思想做为中医养生科学的组成部分,完全继承了《内经》的时间养生理论, 肯定了时间养生的本质意义,并有所创新。在其《中藏经》中,第一篇的标题“ 人法于 天地论” 就开宗明义,指出时间对人的重要性。 《中藏经》认为,“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 之属” 《中藏经? ( 阴阳大要调神论》,“ ) 天地” 阴阳” 即“ 之根本。而对阴阳的认识, 《内经》 中早已提出: 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18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因此说华佗的“ 人法于天地” 即是强调人要法于阴阳之根本、法于天地自然变化之本质。 进一步地讲,是人法于自然界的因时之变化,即“ 顺天因时” 《中藏经? 。 人法于天地论》 云:“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 否” 。寥寥几语,揭示出华佗养生思想之“ 顺天因时” 天人合一” 的“ 整体观,反映出华佗对 《内经》时间养理思想之合理性、科学性和重要性的肯定。 2 顺天因时,修养一年之四季 年节律或称四季节律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生物节律之一,一年四季,寒暑往来,变化 周而复始。正如《中藏经? 人法于天地论》所说:“ 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 变也,喜(和)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脏,呼吸 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 人的肢体脏腑、气血循行、 呼吸睡眠等生理活动均要顺应自然界的四时冷暖变化,顺应春夏秋冬风雨虹霜之天地常 规;不顺应自然四时变化,人就会有病候传变,影响健康。“ 人之动止,本乎天地”《中 ( 藏经? 人法于天地论》,可以看出,华佗养生思想非常重视人对“ ) 天地四时” 的顺应。他还 进一步总结说:“ 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 ( 《中藏经? 人法于天 地论》。“ ) 人寿天定” 历来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观点,在华佗这里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肯定 和发挥,认为“ 人尽天年” 就要顺应于自然;另外还要求天地之间也要互相顺从,以定人 之衰盛。应该说,在华佗的养生思想之中已经含有“ 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这种 科学理念的因素,实为难能可贵。 华佗四时养生思想在提出“ 法于四时天地阴阳” 总原则基础上,还根据《内经》的相 关理论对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养生方法给出具体的参考原则。早在《内经》之中就 已有明确的四季养生法则,如在《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论述了春、夏、秋、冬各三 月的养生之法,其中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 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 ” 夏 ;“ 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 ” 秋三月,此谓容平, ;“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 使秋气平,… …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 ” 冬三月,此谓闭藏,… … ,早卧晚起, ;“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 道也。逆之则伤肾,… … ” 。又如《素问? 脏气法时论》中也指出:“ 肝主春” 心主夏” 、“ 、 “ 脾主长夏” 肺主秋” 肾主冬” 《内经》之上述内容标明了人体五脏与四季的关系, 、“ 、“ 。19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提出“ 养生” 养长” 养收” 养藏” 、“ 、“ 、“ 的观点以对应四季之变化,论述了生活起居、神 情意志对四季养生的重要影响。华佗养生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论述了人体五 脏六腑在四季养生中的适宜与禁忌。如《中藏经》中论及肝、胆、心、小肠、脾、胃、 肺、大肠、肾、膀胱、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的十一篇医论就体现了华佗在这 方面的思想,现分列如下: (1)“ 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 气嫩而软,虚而宽,故其脉动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 肝主春之时,春季养生重在养调肝胆,因其“ 、“ ,华佗提出“ 软” 弱” 不可发汗” 不可下” 、“ , 这虽则是一条医理,但对养调肝胆同样有指导意义,如在春季饮食上要注意,勿常食辛 辣而损汗伤液;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春季发生腹泻、痢病导致失水乱津;同时要适当 饮水,补充人体水液的丢失。 (2)“ 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 于火,王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也。” 又,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 “ 失则恐惧” 。心主夏时,夏季养生重在养心,避免思虑过度,不能熬夜令神不宁心不安, 以伤心血。这一点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意义尤重。 (3)“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 四季,正王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 ;“ 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足阳明是其经也” 。这里,华佗 提出了脾胃为人之根本的观点,“ 胃气壮则脏腑皆壮” ,这个观点不能不说是“ 脾胃论” 的 一个先声。脾主长夏之时,因此长夏养生重在脾胃。长夏之时,天气最为湿热,人的胃 口普遍欠佳,宜食清淡多菜食物,少食辛辣油腻之品,使脾胃负担不至过重。另外,脾 “ 王于四季” ,在一年之中均须注意对脾胃的养护。 (4)“ 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是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 肠胃,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是其经也,” 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咳, “ 实则鼻流清涕” 王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 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 ,“ ;“ 监仓之官。肺病久不已,则传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 寒则泄,热则结,… … ” ,“ 肺主 秋时,秋季养生重在养肺。秋天气候变凉转冷,肺易着凉咳嗽,外感风寒而鼻流清涕。 因此秋季养生应注意适当保暖,勿使肺着凉,亦应加强锻炼,使肺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秋季也要注意避免大肠因寒热不适而导致泄泻或便结不下, 反而影响肺和其它脏腑。秋季的养生方法,除饮食、情志方面外,最好是进行体育锻炼,20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增强人体对寒热的调节机能。 (5)“ 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闭精,女以包血,与膀胱为表 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 王于冬。其脉沉濡曰平, ,“ 反此者病” 膀胱者,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 ;“ 。 肾主冬时,冬季养生,重在护肾。肾功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寿命,这一观点是非常 重要的。因此冬季养生,除调饮食、舒情志、健身体等方法外,关键一点要节制房事, 以“ 养藏” 。再者,冬季寒冷,避免下体着凉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膀胱若有炎症会牵连男 子的睾丸和女子的胞宫,影响生育功能。 综上五点,华佗继承了《内经》四时养生重在五脏的思想,同时又有所自己的认识 和侧重。他在注重四时五脏养生的同时,又对六腑养生绝不小视,这应该是华佗四时养 生思想的一大特色。华佗在对养生方法的指导上,亦着眼朴实,通过提出不汗、不下、 不虑、不冷、不热、不绝等简单、具体、易行的要求来指导养生实践活动,可以说“ 简 单有效” 应该是华佗养生方法的特色,若结合华佗医理及其用药、行针、施灸的特点, 可以认为,“ 精于求理,简约用法” 应该就是华佗的学术风格。 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 《内经》在总结四时五脏养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做为四时养生的根本法则。 ) 华佗的四时养生思想理 应同此总则,但在文字描述上华佗借用了《金匮》 (古医经)的说法:“ 《金匮》曰:秋 首养阳,春首养阴” 《中藏经? ( 阴阳大要调神论》,这里似乎与《内经》说法不同,存在 ) 矛盾,但二者实则一致,是对同一原则从两个相反侧重点出发的描述。现简析如下,以 免误会。所说“ 养阴” 之中的“ (字) 养阳” 阴” 、“ 之中的“ (字) 阳” ,皆指脏腑之阴、脏腑 之阳。脏腑之阳,当指脏腑系统正常利用能量以资工作的各种能力;脏腑之阴,当指脏 腑系统正常约束能量利用的各种能力。 《内经》所说“ 春夏养阳” ,是指春夏季节气候温 暖,脏腑之阳旺盛,施以调养,勿使之过旺;而华佗所讲“ 春首养阴” ,则是说在脏腑之 阳应季旺盛的时候,调养脏腑之阴,使之亦阴盛,而勿施抑阳之术。 此种解释同华佗“ 阴 常宜损,阳常宜盈” 贵阳贱阴” 的“ 思想是吻合的;至于《内经》所说:“ 秋冬养阴” 与华佗 所说“ 秋首养阳” 的关系亦相似于上述原理。在四时养生的根本法则上,华佗赞同《内经》 调人之阴阳以应天地,并最终维持人之阴阳平衡的思想,但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上不同于 《内经》 ,这是华佗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对《内经》思想所作的创新。 3 日月交辉,调养昼夜之阴阳 一昼一夜是一日,一日分早(平旦) 、午(日中) 、晚(黄昏) 、夜(夜半)四时,21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又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昼者阳盛,夜者 阴盛;早午晚夜十二时辰亦主阴阳盛衰。 《内经》将一日四时比之一年四季,说 “ 以一日 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因此一日之中仍有生、长、收、藏,仍有人气生降,“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 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 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同时,五脏配一日四时,道理同五脏 ) 主一年四季;五脏亦可配十二时辰:肝胆配寅卯,心和小肠配巳午,肺和大肠配申酉, 肾和膀胱配亥子,脾胃配辰戌丑未,较之配四时更为精确。 人体十二经脉亦主十二时辰, 依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十二经顺序对应子― ― 亥十二时辰( 《华佗先生内照图? 第一明画图之象? 十二经络直诀》。中医时间养生学对人 ) 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日周期生物节律认知周到、粗细有度,为昼夜十二时辰时间养 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昼夜十二时辰时间养生法在总的法则上与一年四时养生法相同,都是司阴阳之时以 养之,对此华佗有过精辟论述, 《中藏经? 阴阳大要调神论》说: 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 “ 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亦智也” 。 进而提出了“ 秋首养阳,春首养阴” 的总法则,将这一法则运用于昼夜养生中可引伸为“ 暮 始养阳,朝至养阴” ,即从傍晚开始调养人体脏腑阳气,随天地阴增而强,勿为阴所扰; 到清晨来临时开始调养人体阴气,使之能适应天地之阳的回升。因为人天相合,天地之 阴阳涨落,人体之阴阳亦随之涨落,所以就需要调适人体随天地相应之阴阳的另一面, 阴涨调阳,阳盛调阴,使之相随。这一法则在《内经》中被说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都要维持人体阴阳之平衡,具体道理前面已经讲过。 《中藏经? 阴阳 大要调神论》又说:“ 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相济,上下相 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 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 举止失宜,自致其 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肌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 。 并指出阴阳不足则“ 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 ,施以滋阴补阳之法。 华佗昼夜十二时辰养生思想以“ 人法天地” 人法阴阳” 阴阳平衡” 、“ 、“ 为要旨,养护 调理人体昼夜之阴阳,阴弱滋阴,阳虚补阳,勿使盛衰不均。在养生方法上,从外因和 内因两个方面入手,外避风寒暑湿,内免饥饱劳役,依理具体总结如下:①冷暖适度, 注意添减衣物。天热降暑但不贪凉,天寒取暖切勿过热汗出;风大不闪汗,衣湿马上换, 霜露之日不行夜路,凡此等等,以防六淫之侵。②生活要规律,勿乱作息时间,早起锻22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炼要适度,微汗即止,勿大汗淋漓,以损阳气;午后适宜小睡,以应阴阳调整;工作劳 逸结合,不要过于劳顿;晚上不熬夜贪黑,睡前宜温水洗漱,缓解一日之身心紧张。③ 一日三餐要按时,酸甜苦辣搭配得当。忌讳不吃早饭,忌讳暴饮暴食,更忌讳饥饱没有 规律。一日之内要适当饮水,维护津液运行。④宜因时循经调息导引,服气吐纳以养阴 阳。华佗养生素以运动导引、调息吐纳见长,他编创的五禽之戏,简单易学,对环境也 不苛求,家中、庭院、楼前楼后,体有不快即可起作,循五行之道,可颐养天年。⑤注 重一日中精神情志的调养,勿躁、勿怒、勿忧、勿悲,协调七情,涵养理性;饭前、睡 前勿使七情波动,以免“ 欺残正体,消亡正神” 。在华佗著述中,虽不曾具体描述过调养 神情的方法细节,但根据华佗法求其简的一贯风格,可想“ 闲庭信步” 观花望景” 、“ 不失 为一日中好的精神调养方法。 4 随运适气,终养长寿之人生 运气学说是中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科学的精妙之处,它反映了自然界中 气候变化与人体生命现象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强调了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 过木、火、土、金、水五运和风、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之间的运动变化,说明 了宇宙间的自然变化都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强调人禀天地 正常变化之气而生存,受天气异常变化之气而百病由生。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 变化都是可推知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可以将其规律应用于医疗和养生之中[9]。运气 学说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存在着 5 年、6 年、10 年、12 年、60 年的节律性周期,尤 其是以六十甲子周期的疾病气候节律为重要。根据运气学说的有关疾病气候节律理论来 指导养生实践将具有重大意义。 运气学说以《内经》为主要理论依据,尤其是以《素问》中《天元纪大论》《五运 、 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 、 、 、 、 、 论》七篇内容最为关键,一般将此七篇医论合称“ 运气七篇” 七篇大论” 或“ 。在华佗的学 术著作中, 虽对运气学说无所发轫, 但他对运气学说在养生中的重要性的确有充分认识, 《中藏经? 生成论》中说:“ 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 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绐,神仙不死矣。” 这个“ 天地阴阳五行之道” 即为五运 六气之道理,得此道理可长寿不死,足见运气学说之重要。 运气学说的推算理论是固定不变的,但要在养生实践中正确应用,则需要丰富、灵 活的经验,不易普及,也许正因如此,在华佗的学术著述中才不见其养生方面的具体运 用,因为其法实在不能简约了。目前,有将运气推算结果制成图、表、歌诀等方便形式23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如《华佗先生内照图? 运气节要》 )加以应用的,在养生实践中可以用来做为参考,但 绝不能机械套用,弄巧成拙。做为一种权宜之计,可如下法在时间养生实践中应用运气 理论,即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当中,观察节气、季节交变之时,尤重观察年头、年中、 岁尾时的气候变化是否异常,如果出现诸如当热反寒、当燥反湿、当下雪反花开等这样 的异常天气,则常预示有灾、疫将至,应当引起警觉,提早采取防范措施。 (二)华佗精神养生思想及方法 1 精神养生的科学性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调整、修养人的精神意志,使人心情舒畅,心理健康,志向文雅 上进,进而减少和预防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不利因素的影响中,不良情绪和不正常的精神状况最 易导致人寿命的减损。随着现代医学“ 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 的提出,发现各 种疾病的发生不仅与生理病理学上的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工作、学习带 来的长期紧张的心理情绪、不良的人际关系、狭隘的心胸、意外的精神打击等,都是疾 病发生和引起加重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还证实,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精神 因素往往成为重病绝症、疑难杂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尤其是精神心理疾患,精神因素更 是起决定作用。因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在给健康下定义时这样认为:“ 健康, 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 是说,一个健康的人即要有健康的机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在现代社会,健康的心 理和精神往往比健康的身体更有意义, 因为只有心理精神的健康,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在“ 天人相应” 形神合一” 、“ 整体观理论的指导下,历来重视心理健康 的意义,认为正常的精神活动可以使人体气血协调,正气旺盛,有利于机体健康及疾病 痊愈;异常的精神活动却使气血失调,脏腑功能下降,正气衰败,疾病恶化,正如《内 经》所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 上古天真论》。在《内 ) 经》中有大量的强调精神修养重要性的内容,比如在《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就集中论 述到:“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 终时” 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 ,此盖益其寿命 ,“ 而强者也”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 ,“ 世,… … 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 同时, 《内经》也指出情志异常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喜24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怒伤气”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喜怒不节,… … 生乃不固” 《素问? ,“ ,“ ,“ ; 举痛论》也指 出怒、喜、悲、恐、惊、思会导致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致使百病始 生。另外, 《素问? 生气通天论》也认为:“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在 《内经》中,不仅认为精神养生可以延年益寿,还进一步指出精神养生对已病机体的促 愈作用,如《素问? 汤液醪醴论》所载:“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 使也。… …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 … 精神 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从反面论证了良性精神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科学,一贯于将“ 与“ 统一考虑,认为二者是协调统一, 形” 神” 不可分割的。 在养生学领域里,这一做法显得越发明显,成为精神养生的重要理论根据。 华佗精神养生思想依承《内经》之传统,并在实践基础之上进一步地细致化、具体 化、明确化,将传统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养生、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认识,使人们 对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看得见、摸得着” ,增强了人们对精神养生科学性的认识。在《中 藏经》中,大量的医疗养生实践的总结都反映了这一点,如《中藏经? 论气痹》中总结 到:“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 邪气愈胜” 《中藏经? ; 论筋痹》中总结说:“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 … 则使人筋急而不 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 《中藏经? ; 论五丁状候》中也总结出:“ 五丁者,皆由喜怒忧 思、… … 色欲过度之所为也。” 还有《中藏经? 论脚弱状候不同》中也说:“ 夫喜怒忧思、 寒热邪毒之气,流于肢节,… … 则谓之气脚也” 。另外,在华佗的养生思想中,也明确 认识到萎靡的精神世界是生命损败之始,药亦不可以救。他指出:“ 富贵之人,恃其药 力,恣其酒欲,夸弄其术,暗使精神内捐,药力扶持,忽然疾作,何能救疗?如是之者, 岂知灾从内发,但恐药饵无功,实可叹哉”《中藏经? ( 论服饵得失》。 ) 指出精神已死之人, 医药也与之无用。 华佗精神养生思想站在实践的高度,将理论联系于实践之中,用实际病证反衬出精 神养护在医病和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性,这是对《内经》精神养生学说的必要 补充,是对中医养生科学的又一贡献。 2 精神养生与脏腑养生互为表里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的中医科学在养生及医疗实践中,不仅关注脏腑、机体的正 常与健康,还关注精神情志的状态是否良好,并能在指导养生、医疗的具体过程中将两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综合认识,以获得良好效果,这种超跃时代的科学认知 并非头脑意想的结果,也不是单纯的经验感受,而是建立在相关中医科学理论基础之上25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的,并为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性认识,是中医科学思维合理性的又一表现。中医科学认为 人的精神的根源来自于脏腑系统,认为“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灵 ( 枢? 本神》,而人的精神各层面则按如下的方式形成:“ ) (天)德流(地)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 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 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 《灵枢? 本神》。这样,由最初的天德男阳之精与地气女阴之 ) 精相融开始,人的精神由无到有遍历了(元)神、魂、魄、心(识神) 、意、志、思、 虑、智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这些精神的各层面产生之后并非无所依托,而是“ 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 … 心藏脉,脉舍神,… … 肺藏气,气舍魄,… … 肾藏精, 精舍志” ( 《灵枢? 本神》。人的魂、魄、神、意、志皆居五脏之中,对于剩下的思、虑、 ) 智的居处, 《内经》中没有说明,作为一种猜测,可能是《内经》对常识性知识的省略, 应当认为思、虑、智的居处是人的大脑,因《内经》理论重点在于五脏,故未明示(此 为笔者的推想)《内经》理论提出,五脏虚实则血、肺气、脉、营气、肾精亦有虚实, 。 因此带来魂、魄、神、意、志有所虚实,进而导致思、虑、智随之有变(根据《灵枢? 本神》,这说明《内经》理论已认识到五脏对人的精神具有决定作用。 ) 《内经》理论在 认识五脏决定精神的同时, 也认为精神会反作用于五脏, 认为七情作为精神的外在表现, 如果过度施用反会伤及五脏,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 脾,忧伤肺,恐伤肾” 。综上所述,可以给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内经》理论认识到了 人的形体五脏与精神的相生相用关系,提出“ 形神合一” 论是必然的,是科学的,并可进 一步地说,对脏腑的养护与对精神的养护有着互补互利之用,修养脏腑即是修养精神, 精神健康也促进脏腑康健,精神养生与脏腑养生彼此表里,异工同效。 华佗精神养生思想继承《内经》的这一理论,并在其著述中,不时表达出脏藏诸神 的理论观点,如在《华佗先生内照图.明画图之象.人脏正面背面二图》中就说:“ 以脏者 藏也,藏诸神而精神流通也” ,在《华佗先生内照图》的其他部分也有相关认识,如 “ 心… 神之字也” “ 、 脾… 意之舍也” “ 、 肝… 魄(为“ 字误)之宫也” “ 魂” 、 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 “ 膻中者,神(当作” )使之官,喜乐出焉“ 臣” ,以上华佗思想基本源自《内经》 。但华佗 有一认识应较《内经》明朗,即《华佗先生内照图? 明画图之象? 命门大小肠膀胱系图》 中所说:“ 故气、精、血、脉、脑,皆五脏之真” 。从《内经? 本神》篇中已知气、精、血、 脉皆五脏所藏,且皆各有所舍之神,而华佗将“ 与“ 脑” 气、精、血、脉” 并列,认为“ 脑” 为五脏一真,则亦应该认为“ 也理应有所舍之神,这一认识较之《内经》是一进步。 脑”26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总之,华佗精神养生思想接受、继承《内经》“ 五脏藏神” 理论,并有新颖之处,自 当认同脏腑养生与精神养生的互为表里,为这一理论的传承起到桥梁作用。 3“ 好学、立志、求德” 的精神养生法 在华佗的学术文献中,有关精神养生方法的内容随处可以挖掘,若是说有意思明显 而内容集中之处,当为《太上老君养生诀? 养生真诀》一篇,如里面有文写到:“ 且夫善 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 音,三者廉货财,四者捐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凡此种种,讲了许多。但 是,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华佗精神养生方法之根干,那么这个根干是什么呢?华佗没有将 它写在书本上,而是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一步一步地将它留在了自己的人生征途之中, 写在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就是“ 好学、立志、求德” 。此法一立,诸法皆通。华佗用 其一生的心血和努力为后世来人树立起精神养生之总法,以鼓舞上进之人士。 所谓“ 好学” ,有史作注,华佗“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此为华佗之好学。此所好学 非学一家独门之知识,而是博览群书,言闻天下,通晓人世诸理,由此方为好学;所谓 “ 立志” ,有史作注,华佗“ 举孝廉、召辟,皆不就” 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 。华佗志向 远大,行医不能够救天下,为吏不足以富万家,必图安邦富民之宏业,此为华佗之立志; 所谓“ 求德” ,有史作注,华佗“ 为人性恶难得意” 。大德之人,必心气高傲,不流世俗, 不与平庸相来往,江山千里,知音不曾有一人,又平阳落虎,怎求人生有得意,此种德 行当为华佗所求之德。诚然,华佗之“ 好学、立志、求德” 值得后人学习,但绝不能机械 模仿,以避东施效颦之苦,因为必竟时代不同。现代文明的世界更需要人们追求华佗精 神养生方法之大旨,而不能拘泥于华佗当年生平之细节。 “ 好学、立志、求德” 何以为精神养生之总法?原由如下:“ 好学” 智” 则“ 全,“ 立志” 则“ 少,“ 虑” 求德” 思” 则“ 宁。“ 全、“ 少、“ 宁则“ 不存变、“ 无所存、“ 智” 虑” 思” 志” 意” 心” 无所忆。“ 无所忆则“ 安,“ 安则“ 平,“ 平示“ 心” 心” 心” 脉” 脉” 气、血” 合和,“ 气、血” 合和 则“ 魂、魄” 不乱。“ 魂、魄、神、意、志、思、虑、智” 相顺有序,则“ 气、精、血、脉、 脑” 皆善,故五脏健康,人得长寿,如此而已。 一法得立,诸法皆通。不见“ 好学、立志、求德” 的高尚人杰仍心存琐碎,仍奢侈糜 烂,仍以权谋私,仍刚愎自用,… … 因此,有理由认为此法乃精神养生之本法、之全法, 是华佗用其一生时间写就的做人心得。 (三)华佗气功养生思想及方法 1 气功养生的科学性27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气功养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早在上古时代,中华先民就在生产劳动 过程当中摸索出气功养生的基本方法,随着中医科学理论的完善,气功养生在思想理论 根源上找到了依据,更加促进了气功养生沿着中医科学的轨道发展,使气功养生在理论 体系上日臻完善,在方法上日益系统化、规范化。并成为中医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在治病和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气功养生是指通过调心(协调意识、松弛身心) 、调息(运用呼吸) 、调身(肢体有 序而随意识、气息的运动) ,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有律,百脉通畅,脏腑和 调,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理、法。“ 气功” 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许逊著的 《宗教净明录气功阐微》 ,但在中国古代,“ 气功” 一词更多的是被“ 服气” 吐纳” 导 、“ 、“ 引” 等词所替代,而“ 气功” 之称,则是在近、现代才广为应用。 气功按运动方式一般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又常被称为导引,是以有肢体运动为特 征的一种气功养生方式;静功又称“ 吐纳” 服气” 、“ ,是以静坐、卧、立为特征的一种功 法。无论动功还是静功,其基本理论依据都是相同的,即都以气机、气化理论及脏腑经 络理论为基础,其基本养生目的也有相同之处,即都是要达到安和脏腑,通调经络血脉, 延缓衰老的养生目的,但动功偏重于强身健体,静功偏重于养神益智,二者无论在中医 养生保健实践中、还是在疾病疗养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可互补长短,是综 合施养人体形神的良方妙剂,是中医科学中不可多得的养生宝藏。 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 在气功锻炼过程中, 调息通过呼吸的调整可以按摩内脏, 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器官功能,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 重庆医科大学、上海第一、二结核病医院的相关研究均报道:调息使呼吸频率降低,但 使呼吸效率提高,即对氧气的利用率提高,加强了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增多,更易耐受 缺氧环境。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气功专题研究组报道,调息可以调整植物神经的功能,还 可以“ 按摩内脏” ,可缓解内脏工作的紧张程度,改善其血液循环,增强内脏的功能,提 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抵抗力;气功锻炼过程中的调心,可以调节大脑皮层,使其 得到充分的休息,令大脑的活动有序化,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使大脑的潜力得以发 挥,开发人的智慧。武汉医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均证明,调心能明显改 善脑部各区域的生理状况,尤其是额叶区的变化极为显著,揭示调心与益智之间的内在 联系,另外调心也可通过影响大脑皮层和脑干的功能来主动调控内脏的活动;气功的调 身可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 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 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下降, 改善人的各种情绪。研究发现,气功调身的动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对机体的影响明显不28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同,气功调身既不增加心脏负荷,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内脏功能,更适合康复医疗。[1,2]气功养生的科学性,在中医科学之中早已被认识,在《素问》的第一篇医论《上古 天真论》里就有大量论述,如“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即说上古 先人,知道养生之道的,除法于四时阴阳,还和于“ ,此“ 即包括吐纳导引之术; 术” 术” 又如“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描述调心松体,意守精神,则真气 运行正常,病不可侵;再如“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 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也强调了气功锻炼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内经》思想的潜意识里,常常把气功锻炼与上古圣贤人杰联系起来,可见气 功养生当为高雅之举。在《内经》理论中,气功锻炼不仅是圣人长生之道,也是去病良 方,在《素问? 刺法论》中就有详细的描述:“ 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 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 无数” ,对气功锻炼中的时间、方位、调神、调息、调身各细节均一一描述,说明在《内 经》时期,中医科学体系中应该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气功养、 治方法。对于这种已成之法, 《内经》当中并未深究气功养生、疗养的理论依据及其机 理细节,但在《内经》理论的字里行间可以认识到气功的基础理论当不离四时阴阳五行 理论,不离精、气、神、血、津液运行转化理论,不离脏腑经络理论,而至于气功的机理 细节, 《内经》中却没有提及。于是在气功养生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就形成了这样的局 面,气功养、疗有理论根据,但机理论述却五花八门、泛泛庞杂,令人似懂非懂,这一 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气功养生锻炼在实际生活中只求炼法不讲道理,既使讲理也 讲到使人们不懂为止,致使气功养生普及面局限,有相当多的人对之不了解,甚至反感, 更有甚者,出现过利用气功锻炼进行迷信活动的现象,完全违背了气功修炼乃圣人所为 之传统。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正是气功之理不被真正明白所直接导致的。 而事实上,早在华佗时期,气功机理之玄机已被华佗指破端倪。 中国史上历代大医名家皆为气功修养之杰出人士,堪称圣贤,华佗自然不例其外。 为什么会如此呢?一则修养气功可以强身健体,身为医者自然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正如近代医学家、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著者张锡纯所说“ 静坐之功原 为哲学之起点,不但可以卫生,实能瀹我性灵,益我神智也。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 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辨药物之繁赜,临证疏方,适合病机,[10] 救人生命。” 因此大凡名医,皆修气功,以强其体魄,启其智力,通其灵性,方可有“ 心29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佗养生思想及方法 悟体验,神通自然” 之资质,才能留其医术于后世。华佗对此已早有说明,在《中藏经?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中有论:“ 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 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华佗 气功之法已到炉火纯青、非同凡想之境界。若由华佗之能力断言气功机理之详实,当是 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史实却没有如此,以至留千古疑难。难道是气功机理过于艰深,以 至《内经》理论及华佗之贤辈对此都束手无策吗?从常规逻辑上讲,这一推想是说不通 的,怎么可能精通气功之术的医理大家、圣贤智者们却不明白气功之机理呢?因此,依 古医经典的写作风格,只能有一种解释,即气功功法之机理十分简单,没有必要大着笔 墨,这就好比今日之师者教育孩童锻炼身体时,只需简曰“ 跑步” ,孩童们即明了其理, 欣然从之一样,毫无解释跑步机理之必要。 因此可以说,凡后世有对气功加以玄秘化者, 概有两种原由,一为无知,一为用心不良,除此无它。 华佗医理述气功养生疗病者,均集中于《华佗授广陵吴普太上老君养生诀》一书中, 其内容为《五禽第一》 ,讲授五禽之功法; 《服气吐纳六气第二》 ,讲授六字发音吐纳治 病术; 《养生真诀第三》 ,明晰单纯性气功养生之短缺;后附《服气诀》 ,讲解服气吐纳 六气之运用。一书之中,动、静兼修,门类全面,功法详实可参,又言简意骇,绝无哗 众取宠、故弄玄虚之内容。品书回味,字字在理,句句有意,可使人觉悟气功之机理, 动功也好,静功也罢,其机理皆曰“ 疏经通络,行气活血” ,简而言之,“ 疏通” 。其理之 简,妇孺可知,如此简单何需废得医家笔墨呢? 气功养生重在功法,何种功法动作协调,简单易学,疏通有效,力度得当,即不失 为一种好的功法。以华佗的风格、学识和经验,所创编五禽戏之动功及服气吐纳六字诀 之静功当为优秀功法,事实也的确如此。有史记载,华佗授吴普五禽之戏,“ 普施行之, 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 (见《三国志》 、后汉书)中《华佗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句名人明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