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老子和道德经是一本书》一书中“道德”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中指的“道德”与现代“讲道德”中的“道德”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请分开解释!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老子》一书中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命题。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古文中的词多是单字词,比如:妻子,现代是指老婆、妇女;古代是指妻和子,是妻子和孩子。妻是一个单独的意思,子是指另一个意思。
道德,那么在古代也是两个词,道,从字面的形象来看,是指一条路,是存在于人的脑子里的一条路。实际是一个方向,是我们现在说的一个原则,人生之路应当怎么走的原则之路。在佛家讲,道是成佛之路;道家讲是世间的做人规则,是不触犯阴阳各界的安全之行为。而德是人遵守了此道而体现出和得到的结果。古代的通假字是很常用的。德通得。祖先们为了更加全面表达的提醒人,就把两个词合并为一个词,告诉人们和后代子孙,道与得的因果关系和先后次序。假如人无道,即此人不会有德,无德即无得。得德相通,可见得,道的重要性。什么人能够见道、可以得道,什么人就可以为人上人,为人中王。所以说儒家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道而为,即受人、天、鬼、神的拥护。
你在当今社会也可以比较和了解一下,凡是相关信息不顺利、贫病、穷困的人,都是不信圣贤人的劝导和言说,不看经典,不懂做人之道,不孝顺父母、师长,不敬道德之人,其性格自私、固执、扭曲而且刚强难化。此即是佛说的三毒之一的“愚痴颠倒”。对其有利的事,不信、不做;对自己和他人不利的事,肆无忌惮地做。
人无道,天灾人祸统统招感来;人有道,安逸、健康、吉祥、太平。一国人有道,则一个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国人无道,则一国人共同遭殃受报。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
道,在老子看来,就是世界的本源;
德,得“道”则为“德”(同“得”)。
一个有礼节礼仪的人 职业道德一定不错 反之则不一定
答: 怀孕快五个月了、初一去庙里烧香拜佛了.别人说孕妇不能烧香拜佛这是真的吗?那我初一就去烧香拜佛了.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
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道德经》是老子亲自写的吗?
《道德经》是老子亲自写的吗?
历史上的篮子
回答关注(2)|查看更多问答4个回答拓荒者and04-赞踩&&道德经&&是老子沤心沥血的经典之作,是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思想认识与哲学观点的集中展示。(图片源自网络)评论红色收藏家姜小平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收藏问答专家04-赞踩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早闻老子大名,诚心邀请老子在函谷关小驻,在尹喜的再三恳请下,老子著述5000字,西出函谷关而去,经尹喜整理而成《道德经》。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道德经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后人对此既关心又无知,只能不断地猜测。倒是洛阳人找到了一些有关老子下落的蛛丝马迹:栾川有、洛宁也有……但这都是真的吗?2500多年前,老子要离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东边是他的家乡,南边是楚国,但他没往东走,也没往南走,更没考虑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这,无疑在召唤老子。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一这时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着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这张脸已经非常苍老: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但在洛阳下清宫,我看到的《老子骑牛图》远没这么夸张。这里的道士讲:下清宫原名青牛观,是老子炼丹修道时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条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但这里有个疑问:历代《老子出关图》上,老子骑的都是一头水牛,为啥不骑“老实肯干”的老黄牛呢?我市某中学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学生说:老子专门骑水牛,因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寻找水源;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坐着舒服,水牛脊背宽阔,像卧铺,可躺下休息,还可盘腿吹笛;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喝牛奶!这头牛就像一个车载牛奶公司,他可以随时补钙,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症。可是:老子骑的是一头公牛!牛角上还挂着酒葫芦呢。这是笑话。其实还是听听专家的见解吧——很简单,2500多年前,洛阳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乡,水牛多得很呢——如此看来还是专家牛,一下子就拽住了牛鼻子!话说老子一直向西,心中并不好受。其一:他犯了渎职罪,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其二,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使他厌烦,他要出走!走吧走吧——洛阳已经不可留恋。老子微闭了眼睛,老青牛睁大了眼睛,朝廷闭上了一只眼睛,任由老子逃离洛阳。但走得匆忙,老子没带关牒!没带关牒,咋过函谷关呢?一个现实难题,摆在老子面前。二函谷关,在如今灵宝境内:“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如今此地已建了城楼式关门和游览区。但真正的函谷古道,是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紧靠黄河岸边。话说这日清晨,关上旌旗招展,关下的通关之人来来往往。关令尹喜一大早就来守关。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这便是老子。老子出关,是在公元前485年,算来已经86岁了。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见他不说话,就又继续赶路,往关外走去了。尹喜急坏了!是啊,这是清晨啊,又不是黄昏投宿问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拦住人家求教呢?正懊恼间,尴尬事发生了:老子要过关,却没有带关牒——好!尹喜灵机一动,有办法了!三离开洛阳时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或者因犯了渎职罪,压根就不敢去领关牒。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是规矩。这正好给了关令尹喜一个机会。《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似乎是在强迫老子著书了。老子是不太愿意的,但若不答应,人家不会放自己过关。所以有人说:老子简直是被“枪”逼着,才写出五千言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符合两位当事人的身份。你想啊: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是何等的珍贵!上篇下篇,气韵连贯,可谓最动听最深刻的杂言哲理诗。这种好东西,必是在最愉悦的心境下一气呵成的,哪里是被逼出来的?所以,早有文人为我们描绘出当时情景:尹喜见了老子,道:“我是函谷关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已恭候多时了。愿先生到寒室一叙,学生想聆听先生教诲。”老子顺其自然,与其畅谈,似遇知音。不觉黄昏来临,乃秉烛夜话。尹喜问:“天下人都知先生是得大道的圣人,却很难领悟您的思想。先生能否指点一二?”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其实不一天一条04-赞踩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臭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既在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老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变称《老子》、《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5000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老子,古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位伟人。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长期以来,人们把春秋战国时期当作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蕴蓄磨砺期。在那个现实生活相对混乱动荡、思想领域却极其活跃繁荣的年代,流传至今的中国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时的诸子百家可谓是这种精粹孕育成形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百川汇流、冲激跌宕的时代现象。老子、孔子、列子、鬼谷子、荀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等等如灿烂星空,相映生辉。其中老子、列子、鬼谷子等三数人后来考证较少。尤其老子,创道家学派,开文化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然而,其人其事仅仅在后世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点点的碎片,而且其中大半还是他人转述摘载或者象《神仙传》之类讲仙阐道的稗官野史虚幻夸大了的。老子,至今在后人的心目中依然迷蒙着奇幻的光彩。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简直就是对儒学理论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们且不论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说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义,实际上一直和儒学及后来的佛学一起薰陶冶铸着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远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工程、艺术乃至千百年来无数彪炳一代的名人为人处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影响的痕迹更为鲜明,进而言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质。据传,老子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后世较近接触这位神秘历史人物一个比较明晰的途径。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据说做过周朝的史官,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孔子的学说受老子的思想影响也颇多,但多数在后世的流传阐释中湮没了或被故意统一到儒家学派里了,譬如“当然,这种缺陷的根源不在于老子本身,而是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换成任何人估计也不能作出一个更圆满的解释。老子在《道德经》的一开头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文中又把“道”描述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起后”(14章),一方面承认道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迎之、随之,另一方面又认为道是看不到、听不见、讲不出的东西,本身多少有些矛盾,在承认物质性的同时又带有不可知论的色彩(这一点被后来的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全篇开头那一句,既然“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名”,那么,你老子还写《道德经》做什么?你在文章中反复论述的“道”究竟是不是道?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个问题。三、关于“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一个总结,他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意思是说,天地对万物冷漠不仁,无所恩爱,无心干预万物,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圣人(一般解释为执政者)对百姓也没有什么恩爱,任凭他们闲散自在,随其作息。之所以会得出这样今天看来似乎荒谬的结论,和老子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春秋末年,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变革的动荡时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突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斗争激化,诸侯之间战乱无绣无止,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战争的惨烈、自然灾害的频繁造成人口的极度匮乏,从《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就可以看出,许多统治者甚至允许青年男女自由在野外结合,生下来的孩子可以由政府抚养,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增加人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老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小小的官职到最后也被迫失去,沦为庶民,他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混乱与黑暗。他认为统治者的强制妄为、为一己私利而不惜加大对下层民众的剥削掠夺和刑罚镇压,无疑造成和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病,使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是以人道顺应天道,修养生息,任百姓自我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换成今时今日的市场经济,那就是国家放任经济生活不加干预,回到资本主义完全自由竞争的时代,那么上个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或者说,国家不管理社会事务,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暴露出的问题不闻不问、装聋作哑,那么国家还具有国家的职能么?还能称之为国家么?从这一点来看,老子的政治、经济思想还有很不成熟的一面,他追求的是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看不到阶级性的一面,或者说,他只看到百姓困苦是因为统治者的一己私欲造成的,而没有认识到那是阶级压迫、统治的表现形式,这样就更谈不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了。当然,老子的政治执政理念中也有先进的一面,他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在《道德经》里并没有对这句话做过多的说明倒是在下面找到了解释——《诗经·桧风·匪风》毛传:“亨(通“烹”)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意思是说,烹小鱼不能老是翻动,翻多了就要碎,治理国家不能频繁地扰动人民,否则百姓就会混乱。在这里,老子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国家政策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了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朝令夕改,只能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混乱的境地,使百姓陷入一种盲从的危险。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四、关于老子的认识论客观地说,老子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是比较轻视感觉经验和实践活动对认识过程的重要作用的。他甚至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章),片面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凡事都不必亲自体察,完全可以推想而知,实践多了、久了,只能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果起到负作用,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这显然是荒谬的,即使就老子本身而言,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经历,怎么可能写出《道德经》中的许多见地?不经历战乱,安知顺其自然的重要性?不亲历苛捐杂税,安知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56章),提倡要塞住察觉外物的耳朵、眼睛等一些感官,禁闭驰向外界的欲望之门,只要靠“致虚”、“守静”就可以认识道,认识世界,显然,他把理性认识绝对化了,把感觉经验排斥到了极其轻微甚至应该扼杀的地位,从而使自己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境地。事实上,就他自身的活动而言,都没有完全遵守自己的观点与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违背了,既然要“塞其兑”,那又写什么《道德经》?让后人自己去“致虚”、“守静”领悟真理好了;既然“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那又何必千里迢迢移居秦国?既然感觉经验会起负作用,那干脆吃哑药、刺耳目、砍掉手脚做“人棍”好了,岂不是可以一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扰地去“涤除玄览”“致虚”、“守静”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历史上的篮子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人文培养一种风情
作者最新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老子道德经一书中道德是什么意思,《上善若水》一章中讲水有七德怎么理解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上善若水之水之七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水给万物带来利益,但是它不与万物去争利,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道德经》的地位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道德经》的地位
《道德经》的地位
作者:剑门若郎&&&&转贴自:网络&&&&点击数:11502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另老子一词在口语中有多种用法。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上至高天,纵览广宇,小到细微,切实可行。孔子:孔子到东周首都向老子问道,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D。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  司马迁: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李隆基:老子思想“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白居易:在《读老子》诗中,他写道:“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苏东坡:苏辙译注老子《道德经》,花了十年功夫,完成后拿给他哥哥苏东坡看,苏东坡看后,什么也没有评说,只是叫弟弟再去读十年书,然后再来翻译老子五千言。朱熹:老子心最毒!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酷爱《道德经》,他称“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系晓岚先生给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傅山:傅山从读老子中感悟道:“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严复:老子思想是民主国家所运用的。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中国政治思想在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最有创见的贡献,就是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老子不是好好先生,他在那里抗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抗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统治者放大炮的革命党。从政治方面讲,老子站在左派。鲁迅: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是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鲁迅还专门写过关于老子的小说――《出关》。“《周易》有一个特殊的传人,这就是春秋末年的老子”。 ----我国著名学者冯精志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儒道互补,唐宋以后,大多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老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观念。他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动表示运动,说道是运动的,向哪儿运动呢?向相反方向运动,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对比,高和下相互依赖,音(节)和声(旋律)相互调和,前和后相互追随。又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祸福相倚”,“难易相成”,“柔弱胜刚强”等都充满辩证智慧的说法,已成为中国人习用的成语。老子之后,由于对老子“道”的概念和“自然无为”思想理解不同,而形成了老P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老P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是战国时期的宋国蒙城人,终身不仕。庄子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的文学家。《庄子》一书,洋洋10万言,内容丰富,语言精美。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但两者有所不同,老子捕捉到的事物的矛盾,常会被转化为人生处世的一种智巧,庄子不然,庄子暴露事物的矛盾,则是为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否定事物的差别(“齐物”)。如果说老子哲学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的话,庄子的思想大体是表现了对乱世中个人生命处境的关心。他认为,唯有“无已”(不执著于我)、“无功”(不留恋功业)、“无名(放弃名利),顺应世俗,随遇而安,才可超脱一切关系,而作无物无我的“逍遥游”。逍遥是心灵在摆脱了一切外界束缚与限制之后而达到的一种状态。逍遥二字也是庄子其人其事的绝妙写照。庄子安贫乐道,不慕名利,这种顺其自然,追求自由,解放个性的思想,曾对历史上的知识精英的心理产生过深刻影响,无论魏晋风度,明末士风,都可从中品位到庄子的神韵。宋元以后,庄禅并称,很多人望文生义,往往以佛注庄,把庄子说成佛一样否定人的现世快乐,实非庄子之愿。老子以其超人智慧的辩证思维指引人生,启人心智;孔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庄子则是个十足的个人快乐主义者,逍遥一生。一个人若想知道什么是“智慧”,那他应该读老子;一个人若想知道什么是“正直”,那他应该读孔子;但一个人若想知道什么是“快乐”,那他必须去读庄子。人生不同,旨趣不一;或人生的不同阶段,旨趣有变;各有所求,乃各遂其志。竞争日益激烈,忙碌非比寻常的今日世界,人们难免心浮气躁,而要在奋斗的人生途中,享受快乐的生活,确有不少人是信奉老庄之学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即是其中之一,他以老子为偶像,不管到哪儿,他总揣着《老子》和《P子》两本书。为传承中华古籍而创作的漫画,他首画《P子说―自然的箫声》,次画《老子说―智者的低语》,而且老子画的最为传神。大陆曾富列三甲的盛大陈天桥崇奉P子,“顺势而行”,近闻公司有点问题,或许“P子”真能帮他安全度过难关。据悉,还有企业界人士读了P子寓言,受到启发而做出了正确决策的。近日来京讲学的台湾学者傅佩荣建言,人在年轻时适合读儒家,以便入世,服务人民,待到中年以后事业或有成,可读道家,从此看开一切。诚哉斯言!历史上春秋范蠡、汉初张良可称光辉典型。范蠡扶助越王苟践泄亡国之恨,行灭吴兴越之功,功盖于世,但他功成身退,迁地经商,逍遥度过余生。张良是刘邦创汉的第一功臣,汉王朝一旦建立,他便远事避祸,明哲保身,终得寿终正寝。同时在战国中期还形成了道家的另一派别----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字,改造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故称黄老之学。黄老学在政治上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时又吸取了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以及法家的法治思想等,带有融合各家的性质。汉初甚兴黄老之学,如曹参为相,即以黄老学者为师,推行“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取得一定效果。南北朝隋唐以降,道家学派的地位为道教所替代。道教和佛教一样,成为一种宗教,这是中国自创的宗教。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是当时的两大流派。道教以神化了的老子所提出的“道”为基本信仰和教义。道教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用老庄道家的哲学作为道教神仙学说的理论基础。道教成熟于东晋南北朝,隋唐宋金达到全盛,明清以后开始衰落。道教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中国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老子被誉为“中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当今世界更在掀起“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新的挑战。19世纪德国哲学家称赞老子《道德经》“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更被认为从《道德经》中吸取了思想资源”。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想要从中获取拯救西方文明的良方。《道德经》在美国已成为研究东方思想的必修课,市场上《道德经》英译本早已有多种。美国学者感叹道:“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日本学人卢川芳郎说:“《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英国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思想的真正鼻祖不应是英国人亚当?斯密,而是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中国老子,比如他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等等。毛泽东读《老子》实录: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毛泽东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博大精深。 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 《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湖南宁乡境内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刘翰林。在同刘翰林谈话中,很自然地提到《老子》一书。毛泽东说:“我们读过《老子》”,“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 在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说到没有“大同之境”存在时写道:“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其中所概括的,便是《老子》里的话。《老子》第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八十章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他强调指出:要改变敌我强弱力量的对比,使之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要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池。接着,毛泽东引用了《老子》中关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智慧来加以说明。他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在以后的多次谈话中,毛泽东还引用过老子这句名言。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在谈到面临的困难和应对的方针时,毛泽东说:“我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也这样讲过,我说我们的方针: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天下先’。就是说,我们不打第一枪。”他引用了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名言,意思就是先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是非常富有远见的。 日,在关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毛泽东强调要“互通情报”,并批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 日,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说:“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建国之后,直至老年晚年,毛泽东依旧常读《老子》,在讲话、谈话、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名言,并十分重视老子思想的研究。 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谈到了事物的矛盾转化,他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毛泽东对《老子》爱不释手,每到一处必带《老子》。例如,日,外出前他指名要带走的书籍中,便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1959年,有关部门搞了一个学术界讨论老子思想的综述材料,题为《关于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中认真读了这个材料,读后极为重视,在材料第一页批示道:“印10份,交我为盼。”这件事是当时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高智办的。 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接见出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等6个民主党派中央全会扩大会议的代表,并且和这些党派的主席、副主席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周建人刚好坐在毛泽东身边,他们谈起了哲学问题。当时,哲学界正在争论老子哲学是唯物还是唯心的,毛泽东知道周建人写了关于老子哲学问题的文章,并且知道周建人是主张老子哲学是唯心论的。毛泽东说,怎么会把老子哲学看作唯物论的呢?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毛泽东鼓励周建人继续写下去。 日,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任继愈讲老子是唯物论者,我是不那么赞成的。天津有个教授叫杨柳桥,他有本《老子今译》,他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论者,我就很注意这个人。……” 据1974年出版的马叙伦《老子校诂》载:毛泽东说过:“老子这部书乃是唯心主义的,但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一些现象,特别是战争的规律作了概括和总结,所以它也是一部兵书。” 1974年5月,在会见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时,毛泽东知道李政道是在上海长大的,一见面就幽默地问他:“有上海,有没有下海?”李政道虽然在上海长大,但从未听说过下海,便回答:“不知道。”毛泽东说:“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对称了。下海是一个镇子。”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高下相倾”。在谈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时,毛泽东又一次谈起老子思想,谈起老子的 辩证法。李政道惊叹80多岁高龄的毛主席,竟然有如此超人的记忆力。 《老子》首先是一部哲学书,毛泽东对《老子》一书最看重的,便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有关对立统一和矛盾转化的论述。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多少、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重轻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矛盾转化方面,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他举出的诸如“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例证,说明事物都会向它们的对立面转化。所有老子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都是一代哲人毛泽东最看重的,而且批判地继承扬弃,从中受益匪浅。比如: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就是对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思想的批判继承;“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思想的批判继承;“独立自主”,就是对老子的“独立而不改”的批判继承。毛泽东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与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有相通之处。毛泽东视人民为上帝,爱心始终向着人民,向着弱者和穷人,认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一生俭朴清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与老子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无关系。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老子则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则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毛泽东说:“要斗私。”老子则说:“为道日损。”毛泽东大公无私,一心为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幸福富裕,他带领劳苦大众艰苦奋斗,排除万难,最终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老子则认为:“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如此这般,举不胜举,真是说不尽的《老子》,说不尽的毛泽东。窃以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有着一定的渊源关。 对于孔子哲学,毛泽东说,“我八岁起就厌恶儒家”,“我这个人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还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在晚年还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批孔运动。而对于老子哲学,毛泽东一生都怀有极为浓厚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在《毛泽东选集》中直接引用《老子》名言至少有八条之多。扬老抑孔,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我以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惟一真正读懂老子的人。甚至可以说,毛泽东本身就是一部《道德经》。周恩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话。林彪:一位林彪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说,有一天我正在看《老子》,内勤小孟进来了。他抄起我的书看了看说:“首长说这书不好。”我问为什么?他摇了摇头说:“不知道。首长光说这书不好,告诉我们不要看。”林彪为什么反对看《老子》?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直到“9?13”后碰到林豆豆才解开这个谜。她说:“他(林彪)其实很欣赏这本书。他说里边充满辩证法。但是部队里不宜提倡看,他说这本书不能把人们团结起来,把力量集中起来。”陆定一:据陆定一的儿子陆德回忆:“父亲和我交流最长的一次,是1961年我去哈军工上大学之前,他专门抽出两天时间给我讲了一本老子《道德经》。他认为《道德经》里充满辩证思想,年轻人要独立思考、辩证思维,不能再是1加1等于2,很多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钱学森:老子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古代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系统思想的萌芽。  钱锺书:我一生读书为学得益最大的莫过于老子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我认为,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这五个字,抵得上黑格尔的千言万语。季羡林:谈到举世闻名的《道德经》五千言,虽然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注释,但没有人敢说他真能懂。无论谁读了这书,都觉得似乎懂了一点,但认真说起来,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仿佛是一面镜子,人们都喜欢来照一照。一照之下,在镜子里发现的不是老子的而是自己的影子。然而人们高兴了,觉得已经捉到了老子的真相,走开了。南怀瑾: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已经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何新:老子书只五千言,古今注疏则百千万言。但真懂他的似乎不多。老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内在缺陷。老子的逻辑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老子是阴谋家的老祖宗。贝聿铭:我时常读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李政道:这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对于老子的“道”颇有会心。他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复杂的就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假如我们能将众多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最简单的,我们的探讨才更深刻,也更有意义。余培林:发展到今天,老子的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也受到全世界人士的注意了。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不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吗?高定彝: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系统论、整体论的学者。陈霖生:《道德经》是世界上惟一微型百科全书,是振兴中华的智慧宝藏,是人类走向幸福之途的明灯。贺荣一:不阅读老子者,不知其难。阅读老子者,只知其难,但不知其所以难。只有潜研老子者方知其所以难。何清涟:这位写过《现代化的陷阱》,勇敢批评权力腐败,坚决主张自由民主,长期为弱势人群说话的著名女学者,对老子思想颇为欣赏,她认为,中国领导人应当学习老子的智慧,真正做到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王蒙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写道:年轻时已经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经》),那时看的是任继愈教授的注译本。一个天地不仁、一个宠辱无惊、一个上善若水、一个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一个无为、一个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就把我惊呆了。我觉得老子深不见底,我觉得他的论述虽然迷迷瞪瞪,却是耳目一新,让人大开眼界,一下子深刻从容了许多。张贤亮:仔仔细细阅读了几部中国史和世界史后,我常常会如梦似地溜进传统的中国玄学,衷心折服老子的《道德经》,认为中国和世界上的一切,最好的态度莫过于“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对万事万物皆不用操心劳神。《道德经》,这部书译成外文的文种仅次于《圣经》,不但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有巨大影响,还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哲学思想。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学者,只用五千余字就能浓缩人类的智慧。柯云路:《道德经》的力量是神秘的。《道德经》是敷衍之中略露真谛的一篇告人类书。从一定意义上,阻碍我们理解《道德经》的最大障碍,正是两千年来有关《道德经》的各种解释、注释。对《道德经》的真正理解,要靠自己的觉悟。众人在地面上走来走去,察看山水阡陌的各个方面。老子则站在空中,将整个地貌一目了然。一个人要真正成为大智慧、高功能的人,一个俯瞰宇宙、社会、人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一个博大精深、超尘拔俗又自自在在的人,就要像老子那样修道德。王英琦:《道德经》五千言,全部天地人三灵,就浓缩在这以简驭繁、至深至赅的微型篇幅中。老子一定深悟到,大自然在本性上是最节能的,最讲经济法则的,最善于用简单造复杂的。刘亚洲:老聃,你说他是思想家吗?仅凭五千字的《道德经》,能当思想家吗?且不说他的《道德经》有问题。于丹: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我们多么需要用老子思想的清流来涤荡污浊。国外研究老子已有悠久的历史,对于老子的评价较孔子高出许多,特别是西方科学家,对于老子有普遍的关注和赞同。一位北大教授说过:西方人对中国思想一见钟情的必然是道家,对儒家老是提不起兴趣。因为道家“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无论是对宇宙、生命、社会,还是对其他问题的关心,都比较容易同他们的传统合拍,比较容易同他们作心理沟通”。  黄锐:这位艺术家说,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老子的《道德经》,我是1982年读的。当时,阿城向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道德经》,这本书使我进入我自己认为比较清晰,不受迷惑的中国知识系统。《道德经》帮助我形成了个人处世哲学和应对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手段。仅仅5000多字,给了我30年的说明。  秦英林:这位被温家宝总理请进中南海征求意见的大学生“猪司令”,最感兴趣的话题是《道德经》,他认为自己的成功与《道德经》的思想严丝合缝。吴江:在西方学术界,老子的影响比较大些。从十六世纪起,老子的《道德经》就风靡西欧。欧洲哲学重镇德国的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名家都重视老子。十几年前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全人类古往今来十位最重要的思想家,老子名列前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历史上被翻译成外文而流传最广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这一点恐怕出乎国内提倡国学者们的意料。岳德常:在《道德经新诠》一书中,岳德常写道:老子所说的“道”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阿毛:老子的本质,《道德经》的本质,是大公无私。一切自私自利的人都不会对五千言发生真正的兴趣,更不会真正读懂老子《道德经》。在全世界即将跨入21世纪之门时,如何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寻找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从而提出振兴中化民族,奔向大同社会的文化战略?中华民族自伏羲、黄帝、老聘一脉相传的道学文化,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其学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足以承担这历史使命。道学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创立新道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今天,道学文化如旭日东升,不仅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开始沐浴着她的光辉,西方的有识之士也为她的智慧之光而欢呼。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尽管有着政治观念上的种种分歧,但在道学文化中却不难找到共同的语言,道学是革新的文化,是前进的文化,是通向未来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通论道学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向读者展示道学中五光十色的瑰宝,这是笔者历尽寒暑伏案耕耘的一大心愿。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近日表示:今年他的机械专业的博士生,先要背诵《老子》和至少半部《论语》,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叔子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举例说,基督教国家的学生被要求读《圣经》,伊斯兰国家学生要读《古兰经》,中国学生要读什么?他认为应该读《老子》和《论语》。他说,中国不是缺少科技人才,而是缺少人文科学人才。让博士生背《老子》、《论语》,有三个好处: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武汉大学黄钊教授说:道家学术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法自然”的旷达玄思,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推进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孕育生理论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闪耀史册的历史贡献。而道家则以自已的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古代科学技术的殿堂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英国当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古代科技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之后,特别推崇道家的发明创造。他在谈到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时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过去,人们只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处,英国学者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的指导下,撰成了一本名为《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的书,其中肯定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它指出:中国古代除印刷术、造纸、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外,还有九十多种世界首创的科技成果,如:水下鱼雷、多级火箭、载人飞行、枪炮、白兰地,甚至蒸气机的核心设计,也同中国人的智慧分不开的。这一百个“世界第一”,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中道家的智慧尤其值得重视。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 父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宏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无论是前期的道家或是后期的道教的学风及其对异已学术的文化心态者较为宽容、开放而具有广阔的胸怀的。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值得发掘的优秀思想遗产,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基因。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学脉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洪波浩瀚中,据有重要地位,发挥过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视野扩大,道家和道教思想文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已越来越引学术界的重视。关于这方面的论著,也逐年增多。《老子》是人类文明智慧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慧去解决。重视老子的学习研究并身体力行,将功德无量。重视老子思想的学习和运用在当前更显十分重要,因为国家和党中央历来都在重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建构。《老子》是民族文化的根,这是世界科协原主席、英国人李约瑟博士一再强调的。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邸振兴说:外国顶尖科学家们手里都有一本《老子》的书。欧洲许多科学家曾说过,中国如果继承了传统文化,其历史肯定先进于欧美近千年。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历史》的一卷下册(东方出版社1999年1月)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搞要。”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都曾以大标题报导“西方掀起老子热”、“世界掀起老子热”。发扬“抗战”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老子思想的传承精神。中华民族一切先进分子,在抗击侵略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是宝贵的财富。它包括:全人类大团结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民族自尊、自信精神,立党为公精神,执政为民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在这些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大团结就会减少“窝里斗”,振兴民族科学的“春天”就会较快来临,世界和平与稳定进步的“春天”也会较快来临!而经历过严冬的民族最能理解春天的温暖。这一切都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体现。让我们共同在学老研老服务于中华民族、服务于人类进步事业中,于时俱进,振兴中华。黎明大学马列部主任陈水德教授说:老子是人类能够参与自然和谐过程的导师,是人类命运日趋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是人类铲除邪恶破坏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老子思想的力量在于把握自然的和谐本质,与天地同本同根,体现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大道精髓。老子思想最深刻体现了自然无为的精义,无为是构造自然和谐的完美状态,具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良好品质,天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在无为的状态下成为和谐的整体。自然是一种状态,而老子思想却代表了人类对自然本质与状态的最准确的最高的哲学描述。老子思想是指导人类回归自然的首选良方。我们需要老子,需要理解老子对自然的正确态度、观点和立场,需要领会老子思想对大道自然的坚定信仰和深刻的理性认识。探索老子,开发老子思想是人类新世纪最迫切的重大工程,也是人类未来需要共同来完成的与自然相和谐相共生的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如今不仅具有几千年自然传统文明的中华民族的时代精英正密切回眸老子古老智慧的无限价值,在整个人类范围内也使老子思想成为国际大家庭日益关注的焦点,形成共同的心声:人类的命运需要老子大道思想的指导,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的唯一出路。广东社科院柯可研究员说:老子思想在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通过道教的传播,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影响深远,甚至远及欧美。老子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它与东方文化的最大宝库之一--中国文化的关系上,这点可从老子与中国文化的互为影响上看出。就老子所受的中国文化影响而论,主要是比他所处的时代更为久远的古代文化的集大成体系--总道术文化。晚于老子,精研老子,对老子十分仰慕的老庄学派的掌门人庄周,在认真研究了道法儒墨兵名阴阳各派学说后认为,天下学问本出于一家,这就是无所不在的道术。他在《天下》篇中指出,古之所谓道术者,是完备的学问,足以“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因而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的圣人所要研修推行的真学问。所谓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正说明了道术的博大精深和统一性。在庄周看来,只有象老子这样的智者,才配称古之博大真人,只有他的恒道学说,才是最接近古代完备统一的真道术的。老子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与儒家正统思想分道扬镳,保留了母系社会的人类善良本真,发展了古代易经总道术柔韧精神的道家哲学,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是无人可及的。大致说来,它包括了政治文化、国民性、道教文化、哲学文化等几个重要方面。在政治文化方面,老子虽然没有孔子那样执政鲁国的政坛经历,但他的恒道治国观通过有识之士的进言献策,始终象一条坚韧雪亮的银线,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地牵制着统治者的头脑,影响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命运,为中国政治文化积累了可贵的经验。特别是在让全世界惊讶赞叹的汉唐盛世,老子治国观确功不可没。当暴秦灭亡,汉朝初建之时,文景两帝正是采用了黄老之道,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才很快恢复国力的。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四处扩边,滥用国力后,汉朝才由盛转衰。到了唐朝,统治者尊李姓老子为皇祖,由唐高宗的“太上玄元皇帝”,直至唐玄宗的“我烈祖玄元皇帝”,代代加封,同时设立“崇玄学”,研析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尊道、用儒、容佛,令黄老之道继续大行其世,国势才又强盛起来,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太宗曾在《贞观政要》中,如此叙述了他的深切体会道: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在塑造国民性方面,老子思想贯注给国民的主要是顺应自然,修德悟道,和平稳静,谦虚谨慎,柔韧无为,谦让不争,宽厚兼容的精神。在坚韧不拔,谦让平和,沉静深思,豁达包容,天人和谐等方面,受益于老子学说的也很多那以老子思想为主导的道家人生观,在多数中国人的国民性塑造的主导作用,确实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甘食美俗,乐业安居,看淡名利,柔顺无争,合则留,不合则去,自由任性,自然和谐的人生态度和乐天性格。在道教文化方面,汉代立教以来,老子神秘博大的“道”,成为道教解释一切(即“合道”与否),衡量一切(即得道与否)的最高依据和价值标准。作为中国土产的最大宗教,道教文化神秘而博大,深刻的影响了国民精神生活。民族之魂鲁迅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全集》第11卷353页)点明了老子源于易经所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作为中华文化根柢的道教和中国国民性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哲学文化方面,老子是中国最早说明道物体用关系的哲学家。他阐析的以退为进,以弱胜强,见微知著,幽眇恒远,丰富精深的辩证法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其恒道玄德观和治国观对儒家、法家、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所形成的儒形道魂,道法结合,儒道释合流互融的哲学神学现象,国人已有多部专著详述。如儒家始祖孔子有关“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八佾》)的说法,所受老子关于“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的社会批判思想的影响;如法家韩非学道后关于有道之君要善于明察、立法、行法,“君有道,则臣尽死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韩非子?难一》)的阐述,儒家荀子关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天道观(《荀子?天论》),所受老子恒道无为思想的影响;如汉初黄老之学道法合流,成为“君人南面之术”的成功实践,董仲舒关于事无大小,物无难易,反之天道无成者(《董仲舒?天道无二》)的天道观,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理学哲学观的“太极”、“ 无极” 、“道器”、“ 有无”、“ 理气”、“无欲”、“主静”等范畴,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关于“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法愈疏而乱愈不作”而后者恰相反的进步政治思想(《原法》),所受老子关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思想的影响,等等。实际上,中国文化在数千年流变中,经历了由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造成总道术的第一次分裂后,已经从汉代黄老之道的第一次整合,魏晋玄学的第二次整合,唐代儒释道兼容的第三次整合,宋明理学的第四次整合,逐渐发展成为清代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更高层次上复归并升华总道术的中华学术体系。对于老子的恒道观,与之同时或较晚的列子,关尹子,文子等,都作过意义相近的表述。约与老子同时的关尹子,对道的说法是:“唯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玄,曰道”,“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道本至无,以事而归道者,得之一息。”强调了道的无穷无尽,无所不能和统一。相传为战国时期人的列御寇,即列子的说法是:“无所由而长生者,道也。”它无用而生,化生万物,“自生自化,自行自色,自消自息”。而据传曾受业于老子,所言最接近老子原意的文子的转述是:“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其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宇宙观上是完全与老子相合的。老子的新世界观,主要体现在如何检视当今文化方面。从老子所属的东方文化角度看,这主要指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及其今天发展到了极致的代表--美国文化。如果说,美国文化因其包容性、现代性和高度繁荣,而代表了全球化的主流文化高峰,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和热情的话,那么,研究一下老子如何看美国,正是探究老子思想时代意义的最佳途径。以老子思想为主流传统和独特视角的中华文化,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一种碰撞和相互审视而已。这首先需要拉开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大背景。尼采曾称赞老子思想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如果说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的任务是治疗的学说可以成立,那老子学说就是治疗世界霸权狂热病的良药。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其《哲学演讲录》中,称赞老子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以其为首的道家则“是以思辨性作为它的特性”。如果说,中国人因为在前一个半世纪所受的灾难,已经觉悟并不得不忍痛抛弃了以往僵化陈腐的儒家传统文化糟粕的话,那么,在中外关系正走向正常化,国与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间交往也日益增多的国际大环境里,在中国人所踏足和熟悉的友邦越来越多,而他们也瞄准了日益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需求,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扫除了最后障碍,使其敞开了自己的富有魅力的包括旅游市场、教育市场和文化市场在内的大市场的时候,如能以道家老子具有超越精神和东方文化魅力的恒道哲学,作为建设人类新文明的玄光,则中国幸甚,人类幸甚!全军马列资深教授曹志成说:我的初步定位是:老子其人是宇宙智慧大师,人类精神先知,世界哲学之父。老子其书是私人著述的原典范本,哲理诗的古典文本,百科全书的经典读本。老子其学是法自然的大道科学,存生论的诗性智慧学,叩问无知的盲哲学。《老子传真》作者黄友敬说:他所说的都是有根有源的,是掌握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道,来统御现在的一切,不是自我作古,而是继承了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老子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吸收当时最高科学成就,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大道科学。因为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吾不知其名;因为是微妙玄通的,所以只能勉强为它命名、为它形容。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著名哲学萧j焘说:自然辩证法首先要加以探讨的便是宇宙的构成问题,这就是哲学本体论问题;其次,自然辩证法要加以探讨的是宇宙的演化问题,这就是哲学宇宙论问题,从广义上讲,它涉及到天体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方面。用今天流行的但未必确切的术语来讲,这些都属于所谓自然观问题。哲学或理论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完成。它的本性是由感性通过知性发展到理性。它的特点是用概念形式提示宇宙人生的实质。理性思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精神的成熟,此时,人类在精神领域完全实现了自己,从而变成了完全的人,并且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与人生的统一。此时,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实现。这一切也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理性思维就是一种解放、就是精神的自由状态。解放与自由,决不是蔑视现实,对现实采取抽象的虚无态度,它是现实事物之间的必然性联系的揭示,现实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展开。解放与自由:对于主体而言,就是自我的完全自觉;对于客体而言,就是真理的显现;对于人生而言,就是幸福的享受;对于情操而言,就是深情的热爱。因此,思维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意味着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善与美统一于真、意志与感情统一于理性。整体性要求是人类哲学思考的萌芽。人们企图在现象世界之中,探寻那一以贯之的东西。“多中求一”表明人类智慧的成熟,这个成熟时期,在古希腊大约处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这时人们关心他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起点与基础。起点与基础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的诞生。本体论着重研究宇宙的根源,宇宙论接着研究宇宙的演化。因此,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与其相应的宇宙论。(摘自萧j焘《自然哲学》写在《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前面第2、10、12页及第一章物质论第4页)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秉性、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锡山说:让广大读者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在源头上是何等清纯、透彻、优美、博大精深和具有超越精神,这对振兴中华,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昌盛,应有无可替代而又不同寻常的意义。从地球村的角来说,对物欲横溢、逞强斗奇、弱肉强食的人类现状,也许老庄两千多年的箴言先知,可使人警醒;他们的深入浅出的哲理,可使人迷途知返。我们早就应该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自己一代一代的青年读者做持久有效的推广,向世界青年读者做持久有效的推广。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国,老子的影响力不如孔子,但在其它国家有所不同,老子是一位迷一般的圣人+奇人!老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他的名著《道德经》在世界的发行量,除《圣经》外,是最大的。古今中外解老的著作有三千多家。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汉“文景之治”和唐“贞观之治”是用老子之道治国化天下的光辉范例;唐朝的名臣魏征便是一个道士;张良帮助刘邦取天下后,功成名遂身退,从赤松子游;以及丘处机万里西行劝告成吉思汗等历史故事,和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象海尔集团、恩威集团、方正集团的管理者们、炒股专家、安妮等一些很有成就的名人,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格运用到现实事业上和生活中,都反映了老子的学说无穷妙用和造福于世。“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黑格尔(年,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德国哲学家尼采()德国哲学家谢林()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性,道是门。”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诗人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听着,德国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1910年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57年出版的《语言的本性》中说:“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性’、‘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他几乎翻遍所有哲学书籍,都没有找到他的科学成果的原理的哲学依据。最后,在老子《道德经》上找到了。他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德国有多种《老子》译本,遇到生日和婚庆,人们总要抄几句老子的话,写成条幅送人,或自己作为人生座右铭。在英国一些青年,胸前戴着写有“水”的胸章,他们见了中国人,总要请他们给弄一本《道德经》,他们说:“老子的伟大,丝毫也不亚于耶酥”。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从《老子》第十四章中发现了:视之不见名曰夷(Yi)、听之不闻名曰希(Hsi)、搏之不得名曰微(Wei)。所以,他认为:“Yihiwei(雅赫维)等于“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华名字。”法国传教士傅圣泽()认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义”。他还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认为:老子的思想与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之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1900年―1995年)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强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日日记 ----李约瑟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M.Shalls)在其1985年出版的《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他还认为:“道家在西方的发展可能与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会表现为宗教运动,而会体现在:挑战过头的启蒙理性精神、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原则,提供新话语、新洞识、新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性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自我、性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因而一般性地对西方反思启蒙的后现代计划有意义。”英国学者J.M.霍布森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issez-faire(自由放任)。”英国当代汉学家彭马田认为:“《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的逻辑顺序,这八十一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象珍珠一样,各自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显美奂绝伦。”英国学者贝扶理在《道与言》中说:“道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渊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徒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本的中文《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赞赏道家的生态智能,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搞要”。“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出自何人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治国名言,以阐明其治国理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学基金会主席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概述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邓正莱(James A. Dorn),1998年发表《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自由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老子关于天道、自由与无为的思想,跟亚当斯密的一样,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说它是道德的,是因为它建立在美德基础上,说它是实用的,因为它能导向繁荣。按照天道所演化的秩序就是哈耶克所阐发的那种自发秩序。中国的出路,通过缩小国家的规模、扩展市场的规模来走向天道自由主义政治秩序。我认为这个答案就是天道自由主义。”美国管理学大师艾博契特所著《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谈到管理的过去与未来时,引用了《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并议论:“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加裔美籍教授罗伯特?蒙代尔,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享有“欧元之父”称号,他说:“中国人相信的是道,这种道教的思想实际上在中国的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自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性,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赞赏道家的现代性,他于1968年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中国科学技术史》 汤川秀树(年,日本物理学家)《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同时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卢川芳郎(日本人)日本当代自然派学者福冈正信说:“自然农法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他还说:“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自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一说的充分肯定。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他在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做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历史哲学》 托尔斯泰(年,俄国文学家)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前苏联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林德曾说道家:“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玄学的,但是,我们有关玄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玄学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老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帮助呢?第一,他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读之心旷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托,有大根据。  第二,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你可以不如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西方人从中国古代智慧中寻求救世良方并非始于今日。17世纪末,随着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的《四书》在法国出版,孔子思想在欧洲各国知识分子中间流行开来。当时有“欧洲孔子”之称的魁奈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都把孔子的画像供奉在自家的礼拜堂里。依照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说法,“孔子成了18世纪启蒙学者们的守护神。”而与儒家相比,《道德经》、《孙子兵法》因其实用性而更受欢迎。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强调:“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所受到的追捧一样,一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也在西方被再发现。学者从《论语》中寻求解决西方社会危机的良方,企业家从《孙子兵法》中看到了谋略……新“东学西渐”正在形成气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国现实政治的需要碰巧吻合。经济高速发展了,下一步就是防止社会出现动荡。而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则是中国通往“和谐”之路的良方。从《道德经》中寻求良方的还有外国人。这跟西方国家面临的资本主义危机有关。不久前轰动世界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就很能说明问题,美国人自己也在反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道德经书法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