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中生必备古诗文61首著名古诗5首 著名

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初中生必背古诗词五十首导读(23——50)
第二十三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年代】:唐
【作者】:常建
【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内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作者小传】
常建,生卒年不详,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鄂州武昌。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常建小传(录自《唐才子传》):
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大历中,授盱眙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遯之志。尝采药仙谷中,遇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之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集一卷,今传。
古称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鲍照卒于参军,今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属思既精,词亦警觉,“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兴僻”,“能沦意表”,可谓“一倡而三叹”矣。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始建于南齐,到唐代已成古寺。
[高林]山上高处的树林。佛家称僧人聚集的地方为“丛林”,所以“高林”也有称颂禅院之意。
[曲径通幽处]穿过曲折的小路,到了幽深的地方。
[禅房花木深]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花丛树林的深处。
[潭影空人心]看见平静水潭中的影子,顿觉心中没有一点杂念了。
[万籁此俱寂]大自然和人间的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安静极了。万籁:一切声响。
[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诗人在清晨登临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穿过寺中竹林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见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花丛树林的深处。置身如此清幽的环境,诗人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飞来飞去的鸟儿也似乎被这时的景致激动得格外欢悦。走到清澈的水潭旁,天光云影浮现潭中,湛然空明,令人尘念顿消。诗人觉得,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悠扬而宏亮的钟磬之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首诗笔高古朴,意境深微,造语警策,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含义深邃,意境幽远,富有哲理,尤为欧阳修称道。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第二十四首&&&
左迁至蓝关侄孙湘&&&&
【年代】:唐
【作者】:韩愈
【作品】:左迁至蓝关侄孙湘
【内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小传】
韩愈,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
[朝(zhāo)奏]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ch&ng)天]指皇帝。
[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明]一作“朝”。
[事]一作“政”。
[肯]岂肯。
[衰朽]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应,一作“须”。
“好收”句意思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韩愈用其意。[瘴(zh&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风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奢侈敬佛的迷信风气。作者时为刑部侍郎,上《论佛骨表》极力劝阻,因此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当他来到离京师不远的蓝田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伴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名诗。
首联叙述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夕贬”的鲜明对比,加上“路八千”一补语,极言事情结局之意外和遭遇之悲惨。
颔联叙述了作者竭诚为国的初衷,又学渲泄了自己忠而获罪、非罪远谪的愤慨。
颈联写景抒情,慷慨悲壮。第五句写回顾长安,乌云横遮,哪里是家呢?作为不惜“残年”而报效“圣明”的原刑部侍郎,直面“云遮长安,帝居九重的现实,不仅悬念家人,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第六句写前瞻。他立马蓝关,放眼雪原,联想到前途的艰危。
尾联向侄孙从容交待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流露出凄楚难言的激愤礼之情。
以“文章之法”行于谨严 格律之中,感情真挚深厚,笔势纵横开合。有“文”的笔法,更有盎然的诗意,是此诗艺术上的特色。
早晨我上书给皇上,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本想替皇帝除去弊事,哪顾得我年老体衰力不支。
回顾京师,乌云弥漫不见家;展望前景,积雪遍野苍茫茫。
知道你远道而来有打算,潮州城里给我来治丧。
第二十五首&&&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作品】:秋词
【内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自古”句:是说从古以来,文人到了秋天总是悲伤,感到寂寞空虚。
[胜春朝(zhāo)]胜过春天的早晨。
[排云上]冲破云雾,凌空直上。
[碧霄]蓝蓝的天空。
这是一首抒情达意的即兴诗。历代许多文人逢秋吟咏,喜欢倾诉一种悲凉寂寞的情感,而本诗则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一曲畅朗、明丽的赞歌,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绪。白居易说:“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富有哲理意蕴,也具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景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自古以来人逢秋天,总感到肃杀凄凉;
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的早上。
仰望万里晴空,一行仙鹤冲天而上,
不由人诗情澎湃,悠悠然直上云霄。
第二十六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内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与白居易会面时作此诗。[酬]酬答,这里是以诗回赠的意思。[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席]酒宴。
[巴山楚水]四川和两湖一带,这里概指诗人贬谪过的地方。
[二十三年]指刘禹锡从唐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出京,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应召回京的这段时间。这期间刘禹锡多次迁徙,先后做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方官,前后延续二十三个年头,故云。
[怀旧]怀念故友。
[闻笛赋]晋人向秀途经亡友笼统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凄,因而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
[烂柯人]指王质。《述异记》载: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待到终局,王质发觉手里的斧柄已朽烂了。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尽,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借此表达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感叹。柯,斧柄。
[沉舟]、[病树]诗人自比。
[侧畔]旁边。
[君]指白居易。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二十八使君》一诗。
[凭]依靠;借托。&&&
[长(zhǎng)]增长;振作。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盘桓半月,然后结伴北上。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诗中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为酬答白居易,着重抒发这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世事的变迁,仕宦的升沉,在他看来似乎是自然的规律。他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振精神,迎上春光。
首联接过白诗的话头,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自己产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令人伤感不已。
颈联是本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重新投入生活流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巴山楚水真凄凉,
二十三年谪居真够长。
对友空吟《闻笛赋》,
人事和以前不一样。
沉舟旁边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万木争茂。
听了赠诗心存感慨,
喝完酒后情更激昂。
第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作品】:观刈麦
【内容】: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这诗题下原注:“时(元和元年,806)为盩厔(zhōu
zh&,今陕西周至县)县尉。”诗中描写麦收季节农忙的情况。其中贫妇的控拆,反映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残酷。[刈(y&)]割。
[覆]遮满。
[荷]肩扛。[箪(dān)]盛食物用的圆竹器。
[饷(xiǎng)田]送茶饭到田里。
[丁壮]青壮年男子。
[灼(zhu&)烧。
[惜]珍惜。
[秉]持。
[遗穗]指人家漏掉在田里的麦穗。
[吏禄]官吏的俸禄。
[三百石(d&n)]唐代官分九品。从九品,禄米每月三十石。当时白居易的官阶是从九品下。此处约指一年的禄米总数。
这是白居易早期的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描写青壮年农民低头割麦,暑气熏蒸,烈日烘烤,精疲力尽但不觉炎热,珍惜夏天天长而多干点活,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活灵活现。这和贫妇人抱着孩子拾麦的情景交织在一起,既反映了农民的辛苦,又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作者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真实具体,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跳动,蕴含着真挚感情。《观刈麦》一诗,虽着墨不多,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辛勤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此诗贵在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尤其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生动地表现了刈麦者近乎变态的一种无奈心理,深刻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中,被剥削者的无奈和悲苦,一种无可奈何的反衬心理。
作者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和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诗人这种主动与农民相比的心情和胆识,可谓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
农民很少有闲月,麦收五月人更忙。
夜来南风阵阵起,小麦覆盖田垅黄。
村姑肩挑去送饭,儿童水壶提手上;
茶饭送到田里去,青壮男子在南冈。
脚下暑气似蒸笼,背上烈日烤又烫。
筋疲力尽不觉热,只因珍惜夏日长。
还有一位穷妇人,孩子抱在她身旁,
右手捡着小麦穗,左臂挎着旧竹筐。
听她相互把话说,听后为她多悲伤;
“田地缴税全卖尽,拾点麦穗充饥肠。”
现在我有何功德,从来没有种桑粮。
当官俸禄三百石,到了年终有余粮。
想到这里心惭愧,永把此事记心上。
第二十八首&&&
钱塘湖春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作品】:钱塘湖春行
【内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穆宗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天,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所作。
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风景优美,并多名胜古迹。
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4.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暖树:向阳的树。
7.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8.没(m&):隐没。
9.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这是一首咏唱杭州西湖风光的诗。全诗紧扣“春行”二字展开。诗人信马而游,以“行”为构思脉络,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处处给人以鲜明的季节感。“初平”、“渐欲”、“才能”,点染水、云、花、草在早春时所呈现的景色;“多暖树”、“啄春泥”,描绘早春时节莺歌燕舞;“渐欲迷人眼”的乱花,“才能没马蹄”的“浅草”,都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勾画出一幅西湖早春图。
此诗前二句写赏春的地点、季节,三、四句写早春鸟儿的活动,五、六句写早春的鲜花绿草,后二句写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全诗处处围绕“春”、“行”二字来写,字里行间洋溢着早春的清新气息。
这首诗的妙处,除成功地描绘了旖旎的早春风光之外,还在于这盎然的春意中,融合着诗人欢悦的感受。
骑马来到孤山寺北,贾亭以西,
只见春水初平,云脚低低。
早出的黄莺,争落于向阳的暖树,
新来的紫燕,飞衔着解冻的春泥。
杂花红紫绽开,晃得人眼迷乱,
嫩草碧绿短浅,刚能没过马蹄。
湖东面最让人看不够,
杨柳已成荫,装点着白色的沙堤。
【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文:朱丽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0511№G〕【新语丝电子文库()】
第二十九首  雁门太守行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作品】:雁门太守行
【内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者小传】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雁门]古雁门郡。战国赵地,秦置郡。今山西省北部皆其地。
“黑云”句:形容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态势。
“甲光”句:将士身穿的铠甲在日光照耀下闪发金光。[甲]铠甲。[向日]向着太阳,指被日光照着。[金鳞]古代将士所穿的铠甲,上面缀有鱼鳞般的金属片。
[角]号角。
[燕脂]或指暮天的彩霞,或指地上的血迹。燕脂,即胭脂,色红。
[临]到,抵达。[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一带。
[声不起]声音低沉不扬。
“报君”句意谓报答君王重士的厚意。[黄金台]《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玉龙]指宝剑。
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六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两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大军压境城将毁,将士战甲金光闪。
号角满天秋意浓,暮天彩霞血染成。
易水上空红旗卷,霜重天寒鼓不鸣。
报答君王爱才情,挥刀舞剑效君命。
第三十首&&&&&&&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赤壁
【内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小传】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后人称为“小杜”。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本诗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所作。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北临大江,山岩呈赭红色,故称赤壁,为汉末吴、蜀军火烧魏军处。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有赤鼻矶,并非孙、曹大战遗址,诗人不过借以抒怀而已。
[折戟(jǐ)]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合戈、矛为一体,能直刺横击。
[将]拿起。[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东风]指赤壁火攻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攻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遂用铁链将战船联结成一体,东吴都督周瑜用部将黄盖计,以船载浸油枯柴,外盖帷幕,诈称降曹。待靠近曹操战船时,吴兵纵火,恰值东南风起,火势向西北燃烧,曹兵大败。[周郎]即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便]方便。
[铜雀]台名,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暮年享乐之处。[二乔]即大乔、小乔姐妹。东吴乔公之女,分嫁孙策和周瑜。
这是一首借物兴感的咏史绝句。前二句点题,笼罩着浓重的历史兴亡之慨;后二句议论,以假设之辞,从侧面落笔,出奇立异,耐人寻味。
“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黄州城外的赤壁,并非三国孙曹大战时的赤壁。诗人不过借用相同的地名,寓吊古之意,抒发自己的感慨。结尾二句对周瑜的嘲讽,亦即阮籍所慨叹的“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而从侧面落笔,帷灯匣剑,英气逼人,最能见出杜牧绝句的特色。
本诗蕴含的深刻哲理是,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立意新奇,所见不凡。
一支古老的断戟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也未使它消蚀。
拿起它一番磨洗,原来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
美丽的大小二乔,将永远锁在铜雀台里。
第三十一首&&&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泊秦淮
【内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贯穿南京市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时所凿,以疏淮水,故名。[泊()]停泊。
“烟笼”句意思说:轻烟淡雾和迷朦的月色笼罩着寒水和岸边的沙滩。
[商女]:卖唱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名,即舞曲《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忧国之心不能自已。这首七绝写夜泊秦淮闻歌而牵动幽思,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国运的忧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的现实。作者目睹红灯绿酒,耳闻笙影艳曲,触景生情,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问国家前途的所作所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比激愤和对晚唐衰败的隐忧之情。
本诗前两句写夜泊所见之景色,先渲染环境气氛,再点明时间、地点,照应题目。将烟、水、月、沙溶合成一幅迷朦中透着冷寂,清丽中微露哀伤的秦淮夜色图。后两句叙事中有议论,将历史与现实一线贯穿,寄寓着无限的悲愤与辛辣的讽刺。
这首诗语言明白浅显而意味深长。第一句中的两个“笼”字和第三、四句中的“不知”、“犹唱”等词语,精炼含蓄,跌宕起伏,不禁令人一唱三叹!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死,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第三十二首&&&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作品】:夜雨寄北
【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小传】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是作者在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诗。长安在巴蜀的东北,所以说“寄北”。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何当”句: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起在窗下夜话。[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这里形容深夜秉烛夜谈。
[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是诗人在荆巴写给北方的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雨夜对妻子的思念。此诗构思极有特色,先写自己现在的思念,再写对未来欢聚的期盼,使强烈的归思和对妻子的深情显得更为真切感人。
首句是回答妻子的话,次句是写自己写诗环境;第三、四句出人意料,又由当时的愁苦激发出对未来欢乐的憧憬。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话题,不仅使全诗首尾呼应,浑然成趣,而且又能进一步深化诗中的情感色彩。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又曲折委婉,含蓄隽永,表现出诗人构思谋篇的艺术独创才华。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第三十三首&&&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作品】:无题
【内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诗以“无题”命题,是李商隐的创造。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寓义大都比较隐晦,内容或写爱情,或表面写爱情而别有寄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相见”句:二“难”字含义不同。前一“难”字指难得、困难。后一“难”字指难堪、难舍难分。
[东风]春风。[残]凋零。
“春蚕”两句:比喻到死方休的刻骨铭心的相思离恨。[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两句:这二句是悬想猜测之辞,设想对方的情况。意思说:晨起照镜只怕因相思之苦而容颜憔悴;凉夜吟诗,也应因心情悲愁而觉得月色凄寒。[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三足神鸟,这里借指信使。
[探看]探望。
这是一首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的爱情诗。首句写相见无日的凄怆,将“别易会难”之意翻进一层。次句用景语映衬,蕴含着人生境遇,心灵创痛,更加神情凄婉。颔联从自身着笔,咏叹至死不渝的绵绵深情。颈联转换笔锋,拟想对方的心理活动,更进一层写出诗人的一片痴情苦意。尾联借用神话故事,表达了无望中的希望。全诗构思巧妙新颖,想象细致,比喻精当。
南朝乐府《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陈陈达《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都是前人以蚕丝、蜡炬写情思的。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联,用最富表现力的比喻写出了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种忠贞的感情还可赋以其他更广泛的意义,不愧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相见艰难,离别更苦,东风无力啊,百花飘零。
春蚕到死,情丝(思)才尽,蜡烛成灰,烛泪才会干。
早晨对镜,容颜憔悴,夜晚吟诗句,只觉月光清寒。
距离蓬山路途并不遥远,愿青鸟传书代我看望你。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恨,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朱丽云)
【新语丝电子文库()】
第三十四首&&&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作品】:忆江南
【内容】: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为。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皆不是]都不是自己所盼望的那只船。
[斜晖]夕阳光辉。[脉脉]含情之状。此句意思是:对着夕阳欲下,仍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见者,所以遥看白萍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白萍洲]浮萍丛生的小洲。
温词多以浓丽、细密、婉约见长,但本篇却具有清淡、疏朗、明快的风格。全篇从女子的晓妆方罢,倚窗相望,直写到日暮之时,过尽千帆,仍不见其意中人,其情可知,其苦可感。仅廖廖数语,就使读者可以感知女主人公从期待到失望、痛苦的复杂心理和感情波澜。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令读者感受到情思荡漾,绵远悠扬,别有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萍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萍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到实处,而且收到一种强化盛情的艺术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举。
起床梳洗完毕 ,独倚楼头细看,
无数帆船来往,穿梭驶过江面。
船儿虽多哟,总不见爱人的面。
偏西的阳光啊,蕴含着无限依恋,
悠悠江水流淌,流向遥远天边,
白萍洲的秋色,让人愁肠欲断。
此首记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起两句,记午睡起倚楼。“过尽”两句,寓情于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可见凝望之入、凝恨之深。眼前但有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己。末句,揭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泻,别具丰神。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第三十五首&&&
【年代】:唐
【作者】:李煜
【作品】:相见欢
【内容】: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小传】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
[1]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2]谢:凋谢。
[3]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4]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寂寞”句意思说:种着梧桐的寂静庭院被秋色所笼罩。[锁清秋]指自己被囚禁在深院,只能与清冷的秋天相对。
“剪不断”三句:“离愁”,应指离开故国的去国之愁,而离愁深深萦绕着自己,遂用“剪
”、“理”等具体动作,来说明抽象的无法排遣之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指离愁。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宋人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有此词调下题注:“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本篇确与李煜前期之作不同,词中那深深的离愁,决非一般的离别相思,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味道。本篇实是亡国之怨不便明言,而托之于闺怨离愁。
上阕描写作者秋夜独自独处的情景:举头望,新月如钩;向深院看去,满院梧桐在夜幕中那样凄凉/寂静。作者借此凄冷的环境,抒发怀缅故国深情。
下阕直抒胸臆,将难以言状的离愁进行形象而又细致入微地揭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艺术手法的娴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本词上阕写景,景中浸染着哀愁;下阕抒情,情中辉映着冷光。景中寓情,情随景移,情景交融,确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第三十六首&&&
【年代】:宋
【作者】:范仲淹
【作品】:渔家傲
【内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小传】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画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
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
军号一响,马嘶风号随声起。
群山深处,
落日残照,烟雾茫茫,城门紧闭。
&&&&&&&&&&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
功业未建无心回去。
羌笛声声寒霜满地,
夜深人未睡,
将军头发变白,征夫们流下了眼泪。
第三十七首&&&
【年代】:宋
【作者】:晏殊
【作品】:浣溪沙十三首
【内容】: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小传】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浣溪沙》]唐时教坊曲名。“沙”或作“纱”。这首词写春暮引起的年华流逝的伤感。
[一曲新词酒一杯]白居易《长安道》:“艳歌一曲酒一杯。”这里化用其意,指边饮酒,边听曲,作自我排遣。
[香径]形容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动。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境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
上阕内容是,触景生情,感慨岁月流逝,年华易去。首句写悠闲的诗酒生活,继而由眼前的景物引起今昔的联想,产生了时光与年华易去难留的淡淡愁思,于是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感叹。
下阕借写伤春的惆怅,抒发自我排遣的心情。面对花残燕归的景象,伤春叹老之情更为浓烈。“无可奈何”写主观情感;“花落”、“燕归”写令人伤感的客观规律。最后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结,形象鲜明。人物惆怅不安、孤独寂寞的情状跃然纸上,达到了以形显情的效果。
作者善于描写眼前景物引起的刹那间感受。全词写得淡雅自然,俏丽隽永,音节谐畅,如珠转玉盘。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整巧妙,含蓄流利,被后人称为天然奇偶。
唱一曲新词我饮一杯酒,
去年独酌也是这时候。
天气亭台倒没变,
那落山的太阳怎能回头?
早春的鲜花总要凋谢,
南去的燕子还能回来。
时光和年华易去难留啊,
不由我踱入小园独自徘徊。
第三十八首&&&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登飞来峰
【内容】: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小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县)飞来,故名。作者早年登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他高瞻远瞩的豪情壮志。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不畏”二句:古人常用浮云蔽日比喻奸邪进谗言蒙蔽皇帝陷害贤臣。这里反期意而用之,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并不为一时的艰难所忧虑。
这首诗是诗人在皇祐二年(1050)登此山,即兴写成,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全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豪情壮志。
诗的一、二句既有写实,又有联想,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妙画面:飞来峰巍然挺立,千寻塔高耸入云,黎明时分雄鸡啼鸣,登塔望见红日东升,多么壮丽的美景啊!
诗的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重;抒情:云层再厚,困难重重,决不惧怕,穿云远望,抒发开阔之情;明理: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道理。这两句既有景致,又有情思,更有理趣,成为历史名句,被广泛传诵。
巍峨挺立飞来峰,
宝塔千丈插云空。
闻听黎明雄鸡啼,
登塔观日见美景。
不怕浮云遮双眼,
何俱人生路多艰。
站在塔顶最高端,
穿云破雾把景观。
第三十九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
【内容】: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小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江城子》]欧阳炯词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因取作词牌名。原为单调,到宋人始作双调。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作太守。北宋主要的外患是辽和西夏。词中借写出猎,表现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左牵”二句:左手牵黄狗,右臂擎苍鹰。
[锦帽]锦缎制成的帽子。
[貂裘]貂鼠皮袍。
[千骑(j&)]是说随行的人马很多,也暗示太守的身分。
[卷平冈]形容随行人马潮涌而来的声势。
“为报”三句:是说为了报答满城的人都同去看打猎的盛况,那就请看我射虎吧。
[倾]空。
[倾城]全城的人都走光了。[孙郎]指孙权。郎是古时对少年的美称。孙权当时是封建诸侯,这里借指自己的太守身分。史载孙权曾有骑马射虎的事。这里是用典。
[酣]酒喝得很畅快。[胸胆尚开张]胸怀开阔,胆气张扬。
“持节”二句:《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善于带兵,匈奴远避。后亲率车骑阻击骚扰之敌,因报功时多写了六个首级,被判徒刑,冯唐认为处罚太重,向汉文帝提出,汉文帝便派遣他去赦免了魏尚的罪,仍让魏尚作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持节]拿着作为使者凭据的符节。[云中]汉代郡名。这里作者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会]即将。[雕弓]有彩绘的弓。[如满月]把弓弦尽量拉开,便成满月形。
[天狼]星名,古代迷信,认为它主凶。这里借喻西北方的西夏,也可包括辽在内。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作太守。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漓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起首三句直出令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阕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保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些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本人对此词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写道:“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映笛击毁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作者作豪放词的尝试。
姑且逞逞少年人的狂放,
左手牵黄狗,右臂擎苍鹰,
头戴锦缎帽,身穿貂皮衣,
上千的随从骑着战马,
浩浩荡荡卷过山冈。
全城百姓随我去打猎,
我要亲射猛虎,胜过当年孙权。
酒兴方酣,胆气正壮。
两鬓虽白,年高又何妨!
盼君派唐黄,云中太守封魏尚。
将弓拉满像圆月,
射掉天狼星,把边境的敌人一扫光。
第四十首&&&&&&&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词牌名。
“丙辰”四句:是小记,也可看作标题。[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时作者作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太守。达旦,直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辙的字。
“明月”二句: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此用其意。
[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
[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转朱”三句]是说月光从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照进雕花窗户,使人不能安眠。
[“不应”二句]是说月亮对人该没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但愿”句]只希望人都生活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享美好的月色。[婵娟]指月中仙女嫦娥,这里指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是苏轼在中秋月夜为怀念弟弟而写的一首词。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作太守。那年他已经四十一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弟弟以远在他乡,诗人的心情十分沉重。词的一开头便接连对着青天发出迷惘的痴问,这是诗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悲苦无法抑制的迸发。这悲苦为什么会如此之深沉呢?因为诗人渴求着一个“琼楼玉宇”般光辉圣洁的理想。然而现实却是冷酷的,美好的理想却偏不能实现。把酒问月,起舞弄影,诗人是孤独的。诗人不得不随从承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是诗人并没有被悲哀所掩没,他热切地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了这首词,我们会感到一种深沉的苦闷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但是透过这苦闷的纱幕,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挚的手足之情,一种对美好理想的执著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感人的力量之所在。
这首词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意脉清晰。上下两阕各分两层,咏物、写景和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互为表里,展现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通篇虽然都是咏月,但笔端富于变化,缠绵之情,愈转愈曲,令人玩味不尽。起首与结处意象新颖,两阕之间过渡十分自然。全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基调乐观,富于哲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明媚的月光何处才能洒向人间?
不知道天上的月宫,
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乘长风飞上蓝天,
只担心华美楼台高高在天,
我受不了那高处的清寒。
对着明月起舞,影子也跟着跳动,
天上怎比得上人间。
&&&&&&&&&&
月光照遍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平照雕花的窗户,
思亲怀友的人无法入眠。
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人离别时月却圆。
亲人有离也有合,
人间有悲就有欢;
天空总有阴和晴,
月亮有缺就有圆,
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啊,
自古以来不可能十全十美。
人长久,共思念,
相隔千里心相连,
美好的月光同享受,
实现我心愿。
第四十一首&&&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少]少年。古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说法。作者对此表示异议。
[门前]一作“君看”。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白居易曾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作者在这里反其意以自勉。
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游蕲水清泉时所作。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苏轼在《游沙湖》中云:“益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医耳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歌云。”
词的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下阕表现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在政治上是罪人的身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尤为难能可贵。
本诗善于引用古代诗人的诗句大意,并反其意而用之,一是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与众不同,二是看出诗人善于引经据典,古为今用。
山脚下短短的兰芽浸透了兰溪,
松树间沙湖小路松软无泥。
傍晚洒洒小雨下个不停。
杜鹃鸟啼叫传递信息。
谁说人生再没有少年?
门前的流水还能返西,
不要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
身处困境应奋发努力。
第四十二首&&&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醉花阴
【内容】: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小传】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醉花阴》]词牌名。
[薄雾浓云]形容闺房里薰香的烟雾,也用以衬托闺愁的气氛。[愁永昼]哀愁难以排遣,便觉得白天特别漫长。
[瑞脑]一种香料,即龙脑,俗称冰片。[金兽]兽形的铜制香炉。[消金兽]香炉里香料逐渐燃尽。
[“佳节”句]是说又逢重阳佳节。
[纱厨]即碧纱厨,一种带木架的纱蚊帐。
[“半夜”句]写秋深夜凉,暗示独居清冷。
[“东篱”句]是说黄昏后在东篱饮酒赏菊。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用其意。又古有重阳饮酒的习俗。
[暗香]指菊花的幽香。[盈袖]满袖。
[消魂]即“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此即指离别的愁思。
[帘卷西风]秋风吹动帘子。
[黄花]菊花。
作者长于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进自己凝重的感情色彩,将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从而创造了以她为主体的女主人多愁善感、惜花自怜的闺阁佳人情态。
上阕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下阕写重阳独酌,倍觉消魂,人比菊瘦。因为作者善于以正侧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虽无一字作容貌、服饰的自我描绘,但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上阕的昼永夜长是虚――写感情,侧笔;下阕的东篱把酒渐实――情中在态,侧笔转正,以上可谓“染”。“人比黄花瘦”,则是实笔,正写人,意态形象立现,这可谓“点”。但是,又是实中有虚,不是描形,而是意会、暗示,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词中佳句,好在取喻的新奇传神,言情的含蓄蕴藉。李清照词中的黄花,即景设喻,极其自然。时值重阳,黄昏黄花,主人公憔悴的面容,淡淡的哀愁,尽寓其中。此三句是全词的“词眼”,形象地概括了全词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从早晨的薄雾到傍晚的浓云,
终日无法排遣的哀愁;
香料在香炉中渐渐烧完,
时光已过难以回收。
九九重阳佳节到,
斜倚在纱帐玉枕头,
半夜始觉凉飕飕。
&&&&&&&&&&
黄昏后菊园来饮酒,
阵阵菊花幽香,
扑满宽宽的衣袖。
不要说没有离别的愁思,
西风吹动窗帘,
人已憔悴比菊花更瘦。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绝传;不惟句意新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瑯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第四十三首&&&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作品】:游山西村
【内容】: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小传】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作者因支持张浚北伐,被罢免隆兴(府治在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官职,回山阴镜湖的三山居住。这首诗是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乡间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当地的习俗、风光,表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
[腊酒]冬天酿的酒。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豚(t&n)]小猪。[足鸡豚]形容菜肴丰富。
[“箫鼓”句][春社]古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在这一日祭祀土地神,祈祷丰年。这句说春社日将到,村里箫鼓声不断,一片过节气氛。
[闲乘月]趁着月光明亮外出闲游。
[无时]随时,指不拘一定时间。
《游山西村》是陆游被罢官后回到浙江绍兴老家之后写的。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家乡一带的风光习俗,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联是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这两句是说:请不要笑话农民家中的腊酒粗糙,在丰收之年,他们留客进餐,饭菜准备得实在丰盛!弦外之音是,农村酒虽粗劣,但这里的人很淳朴,酒味虽淡。但人情厚道,充满了作者以农民优秀品质的高度赞扬。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着这如此开朗明快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眼前青山逶迤,绿水潺潺,诗人漫步其间,走着,走着,山峦重叠,峰回路转,溪流曲折,回环蜿蜒,草木茂盛,小径难辨。正在迷惘之际,突然发现前面绿柳荫荫幽暗,鲜花格外鲜艳,几家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柳之间。这两句是对山村风景的描绘,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广泛引用。
第三联是写这里的民风风俗。春社日快要到了,人们吹箫打鼓,正忙着迎神赛会。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古老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的赞誉。
尾联诗人抒发感慨。表明作者和农民交往深厚,亲密无间,什么时候来往都没有顾忌。一个热爱家乡,深受农民欢迎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立意新巧,画面清新,不用辞藻涂抹,而是自然成趣,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不仅写出了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且内含深厚的哲理――人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前路何在?于是顿生茫然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一线亮光,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粗浑,
丰收年景留客进餐饭菜十分丰盛。
山峦重叠溪水迂回正疑无路可走,
绿柳荫暗鲜花明艳豁然又是一村。
人们吹箫打鼓迎神赛会皆因春社接近,
个个衣着简朴把古代遗风保存。
今后若得机会我乘着月明之夜出游,
举起拐杖随时可能轻叩你家的柴门。
第四十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作品】:破阵子
【内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志。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壮词]雄壮的词。
[梦回]梦醒。[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不断吹起号角。
[“八百”句]:是说长途征战,与部下同甘共苦,一起生活。[麾(huī)]指挥部队用的旗子。[麾下]部下。[炙(zh&)]切碎的熟肉。一说“八百里”指牛。《晋书&王济传》载,有牛名八百里马交。这样,这句则可解释为与部下分食牛肉。
[五二弦]古代的瑟在五十弦。这里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飞,动。这里是奏的意思。[塞外声]指边塞悲壮的军乐声。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作]像……那样。[的卢]一种烈性快马。[霹雳]响声很大的雷。这里形容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五十岁时写的。当时他正处于落职闲居时期。陈同甫是他的好友,两人有共同的抱负。词中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从戎杀敌,收复中原,是诗人终生不忘的理想。
上阕描写宋军的强大。军容威壮,军心统一,这虽是想象,但也显示了大无畏英雄气概。
下阕的头两句仍写宋军驰骋沙场的战斗场面。战马嘶鸣,弓弦如雷,使敌人胆战心惊,表现出将士们昂扬战斗的精神。“了却”两句比较突出地要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强烈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结句忽然一转,诗人的感情陡然变化,面对南宋王朝被主和派占据,达官贵人苟且求乐,而自己又长期被排斥于朝廷之外,正确主张得不到采纳。加之岁月蹉跎,白发已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巨大,对此,诗人十分沉痛,感慨不尽。
就章法讲,这首词打破了上下两阕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前九句为一层,结尾一句为另一层。前后两层意思,两相辉映,诗人悲愤心境于“可怜白发生”一句中一览无余。
醉中挑亮油灯看宝剑,
梦醒后耳听到军号声声。
广大战场正在分食烤肉,
各种乐器演奏塞外音乐,
秋天的战场上正在大阅兵。
的卢似的战马闪电飞驰,
弓弦的响声如霹雳令敌人心惊。
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生前死后只需要这个名声。
可惜而今白发已生,事业难成!&&&&
第四十五首&&&
【年代】:宋
【作者】:文天祥
【作品】:过零丁洋
【内容】: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小传】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
-----引自"绝妙好词"
[零丁洋]在广东中山县南。南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十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县北)被元军所俘。元将张弘范随即又去追击在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的帝昺,强迫文天祥随船同往。这首诗就是他经过零丁洋时写的。第二年正月间,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就将这首诗给张弘范看,张弘范自知无望,作罢。
[“辛苦”句]是说起用以来历尽千辛万苦。[起一经]因通晓《易》、《书》、《诗》、《礼》《春秋》一经之一而被起用,此指他考中进士被朝廷起用。
[“干戈”句]是说四年来经历了多次抗元的战斗。[寥落]荒凉冷落(一说指战斗稀疏)。[四周星]四年。文天祥于帝显德元年(1275)起兵勤王,于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俘,前后共四年。
[惶恐滩]江西赣州市北章水、贡水合流处到万安县界赣江中有十八滩,其中之一为惶恐滩。文天祥于宋端示景炎二年(1277)在空坑(今江西吉水县附近)被元军打败,曾从这一带退往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
[零丁]孤单,没有依靠。
[留取]留得。[汗青]史册。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元兵南侵,他为挽救南宋的灭亡而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他的诗歌表现了爱国志士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英雄气概。
这首诗在近千年来,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美德之一。此诗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人以诗名,诗以人传,人与诗共同流芳百世。
诗的前六句是对以往的回顾和总结。在大厦将倾的形势下,诗人独木支撑,心系国家、民族的安危。他的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浮沉,故只有凄凉;他的感情与国家、民族的存亡共休戚,故只有惶恐。对国家、对民族,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尾联作者从家国之恨、哀怨之情中一笔宕开,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以磅礴的气势和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也实际上是对元朝劝降所作出的坚定回答。后来,文天祥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崖山被破后,文天祥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元军多次劝降不从,囚三年,在狱中作《正气歌》以明志,于公元日从容就义。数百年来,诗人的豪言壮语曾感召和鼓舞着中华民族的多少英雄儿女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历尽辛苦只因精通一经走上仕途,
在抗元战乱中我度过了四个冬春。
山河破碎就像风吹柳絮飘摇不定,
身世坎坷如同雨打浮萍飘忽浮沉。
惶恐滩头曾向人诉过失败的惶恐,
零丁洋上不免悲叹自身孤苦零丁。
人生在世从古到今谁能长生不死?
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在史册辉映!
第四十六首&&&
【年代】:明
【作者】:夏完淳
【作品】:别云间
【内容】: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5.“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作者小传】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上海松江县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均是文名卓著、讲求气节的民族英雄。夏完淳被清廷捕获,洪承畴想软化他,夏坚贞不从,还把洪奚落一番,便从容就义,年仅十七岁。著作有《玉樊堂词》,其作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明末词坛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首词直接抒发了作者昂扬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无限依恋之情,表达了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开头两句,点明自己三年来的踪迹和目前的处境。用语悲壮,立意深沉,写得震摄人心。“三年”与“又”联用,暗示离乡之久,思念之深,永别之憾。
中间四句,写他对事业无成的慨叹和永别家乡时的依恋心情。感情深挚,语出肺腑,催人泪下。
诗的最后两句笔锋陡转,于悲恨中忽见慷慨之情。须知作者之悲不是儿女私情,而是来自报国无日的公心。即使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从空中注视着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讨伐民族敌人的战斗情景。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个号召,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
全侍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悲壮深沉,真实地表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胸怀和气节,并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使人对这位少年英雄充满了钦佩之情。
抵抗清兵辗转他乡已经三年,不幸事败今日被俘成为囚犯。
国破家亡大好河山也会流泪,天地之大却容不得热血少年。
我已知道为国捐躯即在眼前,永别故乡心焦如焚肝肠寸断。
坚强不屈英魂壮魄归来之日,空中遥看后继有人旌旗翻卷。
第四十七首&&&
天净沙&秋思
【年代】:元
【作者】:马致远
【作品】:天净沙
【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小传】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东篱乐府》。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悲愁以于劲秋”,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作品虽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传唱久远的典范作品。
本曲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幅非常真切动人,萧瑟悲凉的秋郊夕照图。从自然界工作苍凉的景色,衬托出天涯游子飘泊的情怀,读后使人感到好像身临其境,凄凉的心情油然而生。
作者以高度的艺术天才,把自然界孤立的景色精巧无比地排列和组织起来。把郊野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夕阳,足下的古道、小桥、流水,身边的瘦马,远处的人家,组成一幅错落有致,浓淡分明的图画,从而使这些原本是各自独立的景物,形成一个具有感情色彩又互不分离的整体,毫无堆砌的痕迹。景中含景,色泽苍劲鲜明,耐人寻味,给人以浓烈的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僵老树枝上悬挂着干枯的藤条,
黄昏时,天空飞动着归巢的乌鸦。
一弯溪水淙淙地从小桥下流进过,
远处疏疏落落有几户人家。
古老荒凉的道路不知伸向何处,
西风萧萧,路上走着一匹瘦马。
暮色苍茫,夕阳西下,
肝肠寸断的游子沦落天涯。
第四十八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年代】:元
【作者】:张养浩
【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内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小传】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潼关]地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关城雄距山腰,下临黄河,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山河表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楚之战前,子犯劝晋文公决战,说即使被打败了,晋国“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说晋国外面是河,里面是山,形势足以固守。这里用此成语,说潼关形势很险要。
[西都]汉代以长安为西京,又称西都。这里泛指秦、汉、唐在此附近所建的都城。
[踌躇(ch&u ch&)]犹豫。
[秦汉经行处]指一路上经过的秦汉以来的历史遗迹。
[宫阙]指秦汉以来历代皇宫建筑。
这是一首元曲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著名小令。作者借“怀古”为题,指出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怎样改朝换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只有深重的灾难和不幸,这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辟深刻,醒人耳目,堪称佳作。潼关东临崤山,西近华山,山山相连,峰峦如聚,上有高山,下有大河,黄河波涛滚滚,一个“怒”字表明动态,写得气势非凡。继以“山河表里”突出潼关的险要。面对这种壮美的景色,作者不是抒发思古幽情,却以“望西都,意踌躇”转过,陡然用“伤心”两字带出对秦汉的慨叹,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引出真正的怀古主题,足抵一篇长篇政论。
全文只有四十四个字,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表现了相当丰富的思想内容。
华山的群峰从四面八方奔集会聚,
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似发怒,
依山临水的潼关啊,多么雄伟险固。
我远望长安古郡,禁不住心潮起伏。
伤心那秦汉时代的遗址,
千万座宫殿楼台已统统变成了土。
一个朝代兴盛了,老百姓受苦,
一个朝代衰亡了,老百姓还是苦。
第四十九首&&&
【年代】:清
【作者】:赵翼
【作品】:论诗
【内容】: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小传】
赵翼(),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清末诗人和历史学家。他的文艺理论主张独创,反对模拟。作者论诗共五首,这是其二。
以七绝组诗论诗,始自唐代大诗人《戏为六绝句》。其后仿之者,金元间元好问之《论诗绝句三十首》,清初府王士祺之《戏仿无遗山〈论诗绝句〉》,清中夜则有赵翼的《论诗》。传诵最广的要数赵翼《论诗》中的这首绝句了。
[李杜]李白和杜甫。
[才人]有才能的人,指杰出诗人。
[风骚]《诗经》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泛指有时代特色的诗歌创作。
赵翼是历史学家兼诗人,长于说理。即使是记游、吊古、歌咏山川之作,也往往免不了发点议论,而且又常常不假比喻、不用典故,还常用浅显的近乎口语的语句,直抒胸臆。所以,他的部分短诗写得意思显豁,易懂易诵。
这首绝句言简意赅,道出了诗论中的一个大道理: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诗歌必须随着时代而变化,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和特点。
首先,作者认为李白、杜甫诗歌的成就诚然很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他们所反映的内容,歌唱的调子已经合不上新时代的节拍而失去新鲜感了。诗又应该有自己的创造,即使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造。
诗歌的三、四两句进而提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诗并没有随着号称诗之“黄金时代”的唐王朝之灭亡而消亡。历代诗相传,都有优秀诗人,北宋之苏轼、南宋之陆游、金元间元好问等,不都是各自时代的“领风骚”的“才人”吗?更为重要的是,赵翼此论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观点,而且包含着追求创造的精神,呼唤诗人们摆脱崇古的观念和拟古的创作路子,理直气壮地去争新、创新,创造出适应当代人审美意识的诗篇,做自己时代“领风骚”的“才人”。
李白杜甫,诗国泰斗。优美诗篇,万口诵传。
, ;物换星移,社会演变。而今读来,表甚新鲜。
江山灵秀,培育英贤。历代宗师,活跃诗坛。
时代精神,诗歌体现。风云叱咤,各数百年。
第五十首&&&&&&&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己亥杂诗
【内容】: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小传】
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辑有《龚自珍全集》。
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三百十五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不少作品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性。
[浩荡]犹言浩茫。形容愁绪之广阔难禁,充塞天地。[白日斜]夕阳西坠。指黄昏时分。
[吟鞭东指]是说离开京师,向东走去。[吟鞭]抽响马鞭。[天涯]天边。意思是说:踏出北京城门,从此便与朝廷隔别,也就等于到了天涯海角。
[落红]落花。落红二句,以落花比喻自己的身世,意谓即使沉沦,也要发挥一定作用。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南归,刚出都门时所作。前二句以日暮摇落,落红狼藉写出一片浩荡离愁,黯淡宦情。后二句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从愁思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的献身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悄然出京的情景:这时已“白日斜”了,他满怀着“浩荡离愁”,在那北方郊野的大道上,“吟鞭东指”,向那遥远的“天涯”走去……这头两句中,虽没有明写落英缤纷的景象,但那片片飞花随“吟鞭”扬起,飞过马头,沾上衣襟的情景却可想见。诗人的失落感、孤独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给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大声宣誓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龚自珍说的是落花,实际上是倾吐自己的心曲。他此次弃官出都,绝不会自此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乃到生命。事实说明,龚自珍尽管一生备受压抑,却始终一甘寂寞消沉,为变革中国社会呼号奔走,奋斗到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多么崇高的献身精神啊!
暮春时节白日西下,千愁万绪乱麻纷杂;
抽响马鞭向东一指,告别京都飘泊天涯。
片片飞花飘飘洒洒,缕缕真情情系中华;
花落归根化作春泥,&&&
滋润未来孕育鲜花。(来源:江西教师网)
我的更多文章:
( 09:10:34)( 09:20:13)( 08:55:18)( 16:27:34)( 18:13:57)( 17:47:17)( 18:06:21)( 07:21:28)( 06:32:42)( 07:34:59)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必背古诗文50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