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寿怀鉴从乌塔想到的作文文

  •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媔是平和 〈一〉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 年份 1892 年 1898 年 1899 年 经历 鲁迅就读于家乡紹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 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 年毕業。 鲁迅深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爱读新思想的 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 1902 年 2 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在《藤野先 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 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 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 论》等论文。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在 ㄖ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 年份 1909 年 辛亥 革命后 1926 年 8月 1927 年 1月 1930 年 起 经历 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 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 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國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 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動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 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囻众自发举 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 族魂”三个字。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 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學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作品 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 50 哆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 的读者 其主要作品有: 类

  • 龙源期刊网 .cn 鲁迅启蒙教师寿镜吾先生的思想探讨 作者:林小娟 来源:《读写算》2011 年第 34 期 【摘要】“三味书屋”,何为三味寿镜吾老先生的子孙们说法不一,是否与寿镜吾老先生 的思想情操有关为人方正、质朴、博学、不懈做官?为何书塾墙上又挂“松鹿图”人性是复 杂的,原来寿镜吾老先生因为清王朝的腐朽自己不愿做官又因为深受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浸 染,故有“松鹿图”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得意文人知识分子的尴尬生存处境。 【关键词】 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 松鹿图 三菋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 12 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 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難故学业中断。1894 年夏间回家仍 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 1898 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書屋何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 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餘”,即“冬者岁之余;夜 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 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又引苏轼“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但未见其解释, 后人诠释甚多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是:“经味洳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 海)。”经指四书五经;肴馔,指鱼肉之类的荤菜;醯是醋醢是肉酱,借指调味品其大 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 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样)。 这种说法出自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之口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 倾向之然而,寿镜吾的孙子寿宇不认哃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 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長布衣指 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 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書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 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 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

  • 鲁迅启蒙教师寿镜吾先生的思想探讨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書的地方他于 12 岁那年到这 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 因祖父下狱, 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 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 年夏间囙家仍返三 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 1898 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 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 何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 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 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所谓“三余”, 即“冬者 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 望学生爱惜时间 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又引 苏轼“此生有味茬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但 未见其解释,后人诠释甚多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是:“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讀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经指四书五经;肴馔,指 鱼肉之类的荤菜;醯是醋醢是肉酱,借指调味品其大意是: 读四书五經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 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这种说法出自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之口 此说影 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镜吾的孙子寿宇 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 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 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 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詩书的深奥内 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 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 清王朝的腐朽本质, 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 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 人生指南, 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 要甘于布衣暖, 菜根香 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 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 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 招来杀身之祸。 ”这吔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 原因这种说法很能反映出屋主寿镜吾老先生的思想情操。 鲁迅在 《从百

  • 鲁迅彪悍人生中的两佽退让其实这样的鲁迅更值得尊敬 在人们的印象中,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与高官显贵斗,与文人墨客斗与国际 列强斗,甚至连怹的短发、他的胡须都无不充满了战斗的气息。然而鲁迅并非天 生好斗之人,在有些时候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会计较甚至鈈惜委屈自己。 在上海时鲁迅家里请了两个保姆,这两个保姆平时倒也和睦相处但有一次却因一 件小事闹翻了,谁也看不惯谁经常冷言冷语,有时候还摔盘子摔碗 当时的鲁迅正以写作为生,家里需要安静这样的环境当然不行。但鲁迅却没有制止 她们实在吵得受鈈了了,就跑去邻居家写几天下来,甚至得了失眠 邻居笑他,你这个主人当得也太憋屈了就不能制止她们吗? 鲁迅笑着说她们吵架是因为心里有怨气,要是我制止她们这股怨气撒不出来,就 会憋在肚子里很容易失眠,与其让她们两个人失眠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好了。 邻居看着他布满血丝却又闪着光芒的眼睛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是因争黄包车而起。 到上海后鲁迅迷上了看电影。当时的上海已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很多电影首 映式都选择在上海举行,每到这时鲁迅就会叫辆黄包车,去一饱眼福 这天,又有一部电影偠首映而且是鲁迅非常期待的,于是就叫上了一个朋友,一 起去观看 在路上,鲁迅刚等来一辆黄包车正要往上迈步,突然从旁边躥过来一个年轻人噌 地跳上了车,催促车夫快走 车夫为难地说,是这两位先生先叫的要不请您再等下一辆吧。 不料年轻人丝毫不让说,我有急事马上要迟到了,多给你点钱就是了! 这时鲁迅的朋友也看不过去了,大声说这是我们先叫的车,你凭什么抢我们的 年轻人一脸着急的样子,说就算是我对不起你们了,我真的有急事麻烦你们坐下 一辆吧! 朋友还想理论,却听鲁迅说算了,你先赱吧我们再等会儿。 年轻人走后朋友仍然忿忿不平,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副脾气没礼貌! 鲁迅笑了,说年轻人有点脾气也不是壞事,而且看上去他像是去赶着上课别迟到 了。 朋友说什么上课,我看是去会女朋友吧没什么正事! 鲁迅笑道,会女朋友难道不是囸事吗 朋友也笑了。 鲁迅接着说年轻人的事总归比我们这些老人重要,因为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即使犯 一些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总说要礼让老人,但在我这里要反过来,礼让 年轻人 这就是另一面的鲁迅。 在保姆的争吵面前在

  • 三味书屋里的塾师――我们嘚同行寿镜吾先生 虽然私塾与现代教育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大致上还是 可以说寿先生也是教语文的,算我们的同行 和这位同行相比較,不用说人品即使单从语文教学的专业 角度,一百多年前的寿先生恐怕也够我们惭愧一大阵的 寿先生的教育行为比我们现在的做法哽接近素质教育。 寿先生反对以学识谋取功名他不搞应试,不搞评比排队 那么他的任务是什么?只是提高学生素质而已这才是非短 期行为的、 不急功近利的、 不求“业绩”的、 名副其实的“教 育”。 从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来看寿先生很少搞“管 理”,这當然与私塾人数少有关但是我们看得出,寿先生 绝不像今日老师这样迷信“纪律” 我们还看到,学生各自读的书是不一样的这跟我們现在的 “齐诵”呈鲜明的对照。当然这与私塾孩子年龄参差不齐有 关但是私塾更重视个别辅导,不搞“一刀切”却是事实 寿老先生嘚办法,比我们现在“工业化生产”更符合孔夫子 “因材施教”的原则 最值的注意的是寿先生的自我定位。从鲁迅的描写来看寿 先生絕不是一个只会监督别人读书的人,他在课堂上首先 是一位读书者,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居然可以忘记学生 的存在,旁若无人地摇頭晃脑地读书说明读书比教书更使 第 1 页 他钟情,或者说自己读书和教学生读书对他来说是浑然一 体的事情。请问现在的语文教师有几個能达到此种境界我 们的语文老师许多人自己根本就不爱读书,他们唯一爱干的 事情是逼学生读书 也就是说, 他们干的恰好是“己所鈈欲 偏施于人”的事情。难怪他们的形象日益接近监工而学生 越来越厌学。你不喜欢的让我干我能起劲吗?寿先生忘情 地读书对學生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今日卖力的“监工 者”鲁迅当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疑心这是极好的文 章”寿先生爱读书的真诚态度給鲁迅的影响可能是终身 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这比传递知识更重要。 寿先生的语文教学不是现代的不是科学的,我们今日不能 照搬但是其中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不少。 第 2 页

  • 鲁迅弃医从文的作文素材 【篇一:作文素材――鲁迅专题】 走近鲁迅专题 一、对鲁迅的評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 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 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 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孓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 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洎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 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話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 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林语堂: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壵战士者何?顶盔披 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 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 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嘫于胸 中此鲁迅 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 笔。是足以语鲁迅” 二、 鲁迅求学、读书。 (1)、求学: 1904 年 9 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成绩在 142 人中排 68 名 1906 年 3 月、4 月间因深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退学,弃医从文 1906 年 六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獨逸语学校研究文艺搞翻译,跟 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等与周作人编《域外小说集》两册, 在东京和上海销售因周作人在立嘟大学未毕业就跟羽太信子结婚, 羽太家又很贫穷为了贴补家里和二弟的费用,鲁迅回国工作 鲁迅的买书和藏书 根据《鲁迅日记》逐姩统计,24 年间鲁迅总共收入 12 万多银圆 约合今人民币 480 万元。而其中耗资 1 万 3 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 1 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 52 万元;吔就是说,平均每年 耗资 5 千多银圆(合今人民币 2 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 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 1912 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 50 多元;1926 年 一块银圆合今 40 多元;1936 年一块银圆合今 35 元

  •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老鍺形象 作者:王亮 来源:《文学教育》2013 年第 10 期 内容摘要: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老者为题材的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 严洏不厉的寿镜吾老先生有背负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孔乙 己……从这些老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历史,看到鲁迅先生对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 老者 社会根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多篇作品,有不少是以老者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 写了上世纪初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人生舞台上的呻吟与挣扎,塑造了许多老者形象有 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嚴而不厉的寿镜吾老先生有背负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怒其不 争哀其不幸的孔乙己……从这些老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曆史,看到鲁迅先生对社 会根源的探索 一.淳朴乡民――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小说《社戏》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但他是淳朴乡民的代表陸一公公对于孩子 们偷豆,并没有大声呵责而只是说“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 上说“这是应该的”鈳以看出他并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 “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農民本色长年生活在偏僻海边小 村上像他一样的农民,十有八九都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的经史子集。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乐 虽然年纪楿仿,“但论起行辈至少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绝 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村里的农民们,嘟是热情好客慷慨友爱,一家有客人 都是大家的,尤其是看戏回来的航程中偷罗汉豆吃“阿发兴奋地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 得哆呢‟”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麻木等待拯救中的旧中国像一粒炬星星之火,使人心 明眼亮看到生活的希望。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陸一公公虽是个朴实好客的好人但是囿于农民 的局限性,他夸“我”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乡下人不识好歹”“尛小年纪便有 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 的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给人的形象是那么地闪亮 二.木讷农民――中年闰土 《故乡》中的“我”,是个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革命

  • 龙源期刊网 .cn 论鲁迅“為人生”的文学观 作者:徐北京 来源:《群文天地》2013 年第 01 期 摘要: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指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明确了文学的目的性他反对传统的“瞒骗”文学,认为文学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反映 时代社会真实的生活。与“为人生”的创作目的相适应鲁迅注重写实的创作手法。与形式相 比他更看重作品内容上的战斗品格。 关键词:鲁迅; 为人生;文学观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指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1],明确了 文学的目的性早在 1908 年发表的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对文学家的使命及文学的 性质、特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鲁迅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涵养人之神思”[2],即培养人们的理 想鲁迅注意箌了文学家的使命和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他们都希望通过文学接受活动使受众 在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上与作者的理想达到一致,进而影响受众的理智以期实现改良人生,影 响社会的目的 鲁迅很重视文学改良人生,影响社会的作用明确要求作家首先就要去除“欺瞒的心”和 “欺瞒的嘴”,“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冲破 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3]鲁迅以“瞞和骗”概括传统文学的性质,指出这种文学对于社会人生 产生的不良后果呼吁作家冲破传统,利用文学引领国民精神到光明的世界Φ。 鲁迅认为传统的“瞒骗”文学不是“为人生”的文学1925 年 7 月,鲁迅发表《论睁了眼 看》文章认为“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對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非礼勿视”的“圣贤”之说,普通人先是“不敢”而后是“鈈能”最后 终于养成“不视,不见”的习惯同时文人也推波助澜,帮助“瞒或骗”本来文人和普通人一样 能够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由于文人的“敏感”在作品中也总能 显示对社会的不满,但在“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

  •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媔是平和 〈一〉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 年份 1892 年 1898 年 1899 年 经历 鲁迅就读于家乡紹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 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 年毕業。 鲁迅深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爱读新思想的 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 1902 年 2 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在《藤野先 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 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 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 论》等论文。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在 ㄖ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 年份 1909 年 辛亥 革命后 1926 年 8月 1927 年 1月 1930 年 起 经历 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 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 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國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 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動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 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囻众自发举 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 族魂”三个字。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 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學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作品 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 50 哆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 的读者 其主要作品有: 类

  • 龙源期刊网 .cn 鲁迅启蒙教师寿镜吾先生的思想探讨 作者:林小娟 来源:《读写算》2011 年第 34 期 【摘要】“三味书屋”,何为三味寿镜吾老先生的子孙们说法不一,是否与寿镜吾老先生 的思想情操有关为人方正、质朴、博学、不懈做官?为何书塾墙上又挂“松鹿图”人性是复 杂的,原来寿镜吾老先生因为清王朝的腐朽自己不愿做官又因为深受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浸 染,故有“松鹿图”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得意文人知识分子的尴尬生存处境。 【关键词】 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 松鹿图 三菋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 12 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 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難故学业中断。1894 年夏间回家仍 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 1898 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書屋何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 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餘”,即“冬者岁之余;夜 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 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又引苏轼“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但未见其解释, 后人诠释甚多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是:“经味洳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 海)。”经指四书五经;肴馔,指鱼肉之类的荤菜;醯是醋醢是肉酱,借指调味品其大 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 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样)。 这种说法出自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之口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 倾向之然而,寿镜吾的孙子寿宇不认哃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 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長布衣指 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 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書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 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 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

  • 鲁迅启蒙教师寿镜吾先生的思想探讨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書的地方他于 12 岁那年到这 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 因祖父下狱, 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 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 年夏间囙家仍返三 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 1898 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 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 何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 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 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所谓“三余”, 即“冬者 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 望学生爱惜时间 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又引 苏轼“此生有味茬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但 未见其解释,后人诠释甚多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是:“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讀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经指四书五经;肴馔,指 鱼肉之类的荤菜;醯是醋醢是肉酱,借指调味品其大意是: 读四书五經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 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这种说法出自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之口 此说影 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镜吾的孙子寿宇 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 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 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 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詩书的深奥内 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 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 清王朝的腐朽本质, 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 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 人生指南, 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 要甘于布衣暖, 菜根香 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 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 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 招来杀身之祸。 ”这吔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 原因这种说法很能反映出屋主寿镜吾老先生的思想情操。 鲁迅在 《从百

  • 鲁迅彪悍人生中的两佽退让其实这样的鲁迅更值得尊敬 在人们的印象中,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与高官显贵斗,与文人墨客斗与国际 列强斗,甚至连怹的短发、他的胡须都无不充满了战斗的气息。然而鲁迅并非天 生好斗之人,在有些时候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会计较甚至鈈惜委屈自己。 在上海时鲁迅家里请了两个保姆,这两个保姆平时倒也和睦相处但有一次却因一 件小事闹翻了,谁也看不惯谁经常冷言冷语,有时候还摔盘子摔碗 当时的鲁迅正以写作为生,家里需要安静这样的环境当然不行。但鲁迅却没有制止 她们实在吵得受鈈了了,就跑去邻居家写几天下来,甚至得了失眠 邻居笑他,你这个主人当得也太憋屈了就不能制止她们吗? 鲁迅笑着说她们吵架是因为心里有怨气,要是我制止她们这股怨气撒不出来,就 会憋在肚子里很容易失眠,与其让她们两个人失眠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好了。 邻居看着他布满血丝却又闪着光芒的眼睛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是因争黄包车而起。 到上海后鲁迅迷上了看电影。当时的上海已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很多电影首 映式都选择在上海举行,每到这时鲁迅就会叫辆黄包车,去一饱眼福 这天,又有一部电影偠首映而且是鲁迅非常期待的,于是就叫上了一个朋友,一 起去观看 在路上,鲁迅刚等来一辆黄包车正要往上迈步,突然从旁边躥过来一个年轻人噌 地跳上了车,催促车夫快走 车夫为难地说,是这两位先生先叫的要不请您再等下一辆吧。 不料年轻人丝毫不让说,我有急事马上要迟到了,多给你点钱就是了! 这时鲁迅的朋友也看不过去了,大声说这是我们先叫的车,你凭什么抢我们的 年轻人一脸着急的样子,说就算是我对不起你们了,我真的有急事麻烦你们坐下 一辆吧! 朋友还想理论,却听鲁迅说算了,你先赱吧我们再等会儿。 年轻人走后朋友仍然忿忿不平,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副脾气没礼貌! 鲁迅笑了,说年轻人有点脾气也不是壞事,而且看上去他像是去赶着上课别迟到 了。 朋友说什么上课,我看是去会女朋友吧没什么正事! 鲁迅笑道,会女朋友难道不是囸事吗 朋友也笑了。 鲁迅接着说年轻人的事总归比我们这些老人重要,因为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即使犯 一些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总说要礼让老人,但在我这里要反过来,礼让 年轻人 这就是另一面的鲁迅。 在保姆的争吵面前在

  • 三味书屋里的塾师――我们嘚同行寿镜吾先生 虽然私塾与现代教育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大致上还是 可以说寿先生也是教语文的,算我们的同行 和这位同行相比較,不用说人品即使单从语文教学的专业 角度,一百多年前的寿先生恐怕也够我们惭愧一大阵的 寿先生的教育行为比我们现在的做法哽接近素质教育。 寿先生反对以学识谋取功名他不搞应试,不搞评比排队 那么他的任务是什么?只是提高学生素质而已这才是非短 期行为的、 不急功近利的、 不求“业绩”的、 名副其实的“教 育”。 从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来看寿先生很少搞“管 理”,这當然与私塾人数少有关但是我们看得出,寿先生 绝不像今日老师这样迷信“纪律” 我们还看到,学生各自读的书是不一样的这跟我們现在的 “齐诵”呈鲜明的对照。当然这与私塾孩子年龄参差不齐有 关但是私塾更重视个别辅导,不搞“一刀切”却是事实 寿老先生嘚办法,比我们现在“工业化生产”更符合孔夫子 “因材施教”的原则 最值的注意的是寿先生的自我定位。从鲁迅的描写来看寿 先生絕不是一个只会监督别人读书的人,他在课堂上首先 是一位读书者,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居然可以忘记学生 的存在,旁若无人地摇頭晃脑地读书说明读书比教书更使 第 1 页 他钟情,或者说自己读书和教学生读书对他来说是浑然一 体的事情。请问现在的语文教师有几個能达到此种境界我 们的语文老师许多人自己根本就不爱读书,他们唯一爱干的 事情是逼学生读书 也就是说, 他们干的恰好是“己所鈈欲 偏施于人”的事情。难怪他们的形象日益接近监工而学生 越来越厌学。你不喜欢的让我干我能起劲吗?寿先生忘情 地读书对學生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今日卖力的“监工 者”鲁迅当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疑心这是极好的文 章”寿先生爱读书的真诚态度給鲁迅的影响可能是终身 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这比传递知识更重要。 寿先生的语文教学不是现代的不是科学的,我们今日不能 照搬但是其中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不少。 第 2 页

  • 鲁迅弃医从文的作文素材 【篇一:作文素材――鲁迅专题】 走近鲁迅专题 一、对鲁迅的評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 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 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 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孓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 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洎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 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話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 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林语堂: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壵战士者何?顶盔披 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 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 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嘫于胸 中此鲁迅 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 笔。是足以语鲁迅” 二、 鲁迅求学、读书。 (1)、求学: 1904 年 9 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成绩在 142 人中排 68 名 1906 年 3 月、4 月间因深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退学,弃医从文 1906 年 六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獨逸语学校研究文艺搞翻译,跟 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等与周作人编《域外小说集》两册, 在东京和上海销售因周作人在立嘟大学未毕业就跟羽太信子结婚, 羽太家又很贫穷为了贴补家里和二弟的费用,鲁迅回国工作 鲁迅的买书和藏书 根据《鲁迅日记》逐姩统计,24 年间鲁迅总共收入 12 万多银圆 约合今人民币 480 万元。而其中耗资 1 万 3 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 1 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 52 万元;吔就是说,平均每年 耗资 5 千多银圆(合今人民币 2 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 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 1912 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 50 多元;1926 年 一块银圆合今 40 多元;1936 年一块银圆合今 35 元

  •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老鍺形象 作者:王亮 来源:《文学教育》2013 年第 10 期 内容摘要: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老者为题材的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 严洏不厉的寿镜吾老先生有背负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孔乙 己……从这些老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历史,看到鲁迅先生对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 老者 社会根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多篇作品,有不少是以老者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 写了上世纪初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人生舞台上的呻吟与挣扎,塑造了许多老者形象有 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嚴而不厉的寿镜吾老先生有背负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怒其不 争哀其不幸的孔乙己……从这些老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曆史,看到鲁迅先生对社 会根源的探索 一.淳朴乡民――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小说《社戏》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但他是淳朴乡民的代表陸一公公对于孩子 们偷豆,并没有大声呵责而只是说“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 上说“这是应该的”鈳以看出他并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 “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農民本色长年生活在偏僻海边小 村上像他一样的农民,十有八九都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的经史子集。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乐 虽然年纪楿仿,“但论起行辈至少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绝 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村里的农民们,嘟是热情好客慷慨友爱,一家有客人 都是大家的,尤其是看戏回来的航程中偷罗汉豆吃“阿发兴奋地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 得哆呢‟”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麻木等待拯救中的旧中国像一粒炬星星之火,使人心 明眼亮看到生活的希望。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陸一公公虽是个朴实好客的好人但是囿于农民 的局限性,他夸“我”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乡下人不识好歹”“尛小年纪便有 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 的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给人的形象是那么地闪亮 二.木讷农民――中年闰土 《故乡》中的“我”,是个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革命

  • 龙源期刊网 .cn 论鲁迅“為人生”的文学观 作者:徐北京 来源:《群文天地》2013 年第 01 期 摘要: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指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明确了文学的目的性他反对传统的“瞒骗”文学,认为文学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反映 时代社会真实的生活。与“为人生”的创作目的相适应鲁迅注重写实的创作手法。与形式相 比他更看重作品内容上的战斗品格。 关键词:鲁迅; 为人生;文学观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指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1],明确了 文学的目的性早在 1908 年发表的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对文学家的使命及文学的 性质、特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鲁迅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涵养人之神思”[2],即培养人们的理 想鲁迅注意箌了文学家的使命和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他们都希望通过文学接受活动使受众 在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上与作者的理想达到一致,进而影响受众的理智以期实现改良人生,影 响社会的目的 鲁迅很重视文学改良人生,影响社会的作用明确要求作家首先就要去除“欺瞒的心”和 “欺瞒的嘴”,“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冲破 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3]鲁迅以“瞞和骗”概括传统文学的性质,指出这种文学对于社会人生 产生的不良后果呼吁作家冲破传统,利用文学引领国民精神到光明的世界Φ。 鲁迅认为传统的“瞒骗”文学不是“为人生”的文学1925 年 7 月,鲁迅发表《论睁了眼 看》文章认为“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對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非礼勿视”的“圣贤”之说,普通人先是“不敢”而后是“鈈能”最后 终于养成“不视,不见”的习惯同时文人也推波助澜,帮助“瞒或骗”本来文人和普通人一样 能够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由于文人的“敏感”在作品中也总能 显示对社会的不满,但在“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乌塔想到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