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知乎小学生也多了对苏轼的大数据 知乎

  最近有一条新闻火了。适逢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该校2012级4班的微信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因此刷屏朋友圈,在这篇文章中,小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的能力让无数网友的折服。小课题中2012级4班共完成23份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既有《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还有《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vs李白》等几篇“研究成果”。网友质疑这个调研报告当中家长参与了比较多,而校长表示他们不了解现在的小学生,主要是教师的指导。我想说的是:家庭其实是孩子教育当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即使家长没有参与我们也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没有这些老师指导我们的孩子来遇见苏轼。  我以前还在学校的时候有一位美女老师,她的家庭是在二线城市比较好的中产,她的孩子在读小学。每当孩子放假的时候,这位美女老师也会放假。这位美女老师每到假期前就会细心的计划要带小家伙去哪里旅游,细心准备在路途当中能教会给孩子什么。作为一名老教师的她一眼就能够看清楚孩子的内心想法,更加清楚的知道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发展。小家伙不仅成绩斐然,彬彬有礼,还能够弹得一手好钢琴,简直就是电视剧里面的完美形象。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份完美的背后我们的美女老师每一步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耐心。  我父母都是工人,我小时候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上班,我上课的时候他们更加要上班,所以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怎么管我,让我自由发展。也不是他们不想管,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又一次有一道数学题实在是解不出来,我就拿着去问我爸。我爸一脸慈祥的跟我说:我解出来是不是我就能吃今晚的鸡腿你不能吃了。跟粮食相比精神粮食能算什么。于是回到房里继续思考。我妈见我实在痛苦,就对我爸说:要不你还是告诉他好了。我爸回答:我要是回答我早就告诉他了。自由到了高中,妈呀,发现九科的作业,随便一科的作业都能够让我做上一晚上的了。于是干脆一科都不做了,反正我们这边高中已经不流行叫家长了。最后高考就只能尴尬的考了一个二本师范。  现在我失业在家,晚上没事的时候会在家玩玩游戏看看书。我们家隔音不好,八点钟左右经常能够听到隔壁的一户人家传出一阵阵的骂人的声音,我就知道,肯定是隔壁的小子又作业做不出来了。我仿佛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父亲戳着他的作业本在及其不耐烦的教育他:这里。最后一句!最后一句!!最后一句!!!你不知道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吗!!!没有启发,没有探索,没有发现,甚至没有一点点的耐心,没有一点点的同理心。我能够感受到隔壁的小屁孩的眼泪在一滴一滴的砸在作业本上,将已有的字迹散开。  我跟我妈顶嘴,我妈就要威胁我说:以后你生仔嗲你自己凑,无帮你凑嗲!我都会脖子一梗回答说:最好!比你凑你肯定细细个就带距闯红灯,跳广场舞,看爱情保卫战!我的孩子我自己带!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应该都知道我是哪里人了。没错,我是广东人,但是我不在珠三角,而是在粤西这边。我就发现,粤西的教育和珠三角的教育真的差太远了。我是师范专业的,我有认真的读过《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我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时期的孩子应该培养什么,应该怎样去培养,别人的孩子或许没信心,但是自己的孩子我一定要自己培养。我是专业的,虽然我连女朋友都还没有,但是我已经有了我孩子一生发展的构想在脑海里。  我们讲的教育,一般都是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过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也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但是这所有的教育资源的差异最后归根结底是因为家庭的差异,就让我们有点伤心了:在北京没房子的人是读不了清华附小的,没有中产实力的家庭是很难放假就带着孩子出去旅游的,没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我小时候也不会那么听话那么让人放心,当你工作忙了一天之后小孩子连一道简单的作业都不会做的时候是很难保持自己的耐心的。而且清华附小和我隔壁小孩的差异,没想到居然已经犹如鸿沟般巨大,真的是输在起跑线上。谁才是起跑线,应该都清楚。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事实,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文章的最后我应该提出一种解决方案,不然就变成了我在吐槽这个社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就是不说怎么样才好。但是教师也是人,往高收入的地方流去也是一种符合人性的选择,你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责怪他们。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上年我好不容找到的工作居然失业了,原因是其他学校解散,我们学校需要接纳他们的在编老师。一方面我们想学校想招生招不到,一方面孩子们想去一线城市读书却去不了。一线城市的房价为什么那么贵,房子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一套房子了,还意味着户口,意味着孩子可以读书,意味着高考分数线的本地保护等等无形资产。但是这个高昂的房价就意味着拒绝了很多非原生家庭去享受到一线城市的待遇。所以我呼吁发达地区应该降低孩子读书的门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当前位置:&>&&>&&>&小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的另一面:素质教育也是分层的
小学学习方法排行榜
小学学习方法推荐
小学学习方法热点
小学学习方法
【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小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的另一面:素质教育也是分层的
时间: 07:58:10 来源:网络
-1-这几天,一篇源于清华附小六(4)班公众号的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在微信朋友圈火得一塌糊涂。这个班的小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其研究主题包括《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等等。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任孟山说的那样,这才是教育的应有魅力。他在文章里说道,让小学生动手做“课题研究”,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十分普遍。通常老师设置主题,学生们分工合作,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写成“小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答辩”。在这过程中,老师、家长通常只是起引导作用,由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2-其实在这些方面,清华附小早就和国际接轨。据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介绍,这类研究在该校并不是头一例。“今年给学生定的题目是研究苏轼,因为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年。去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所以清华附小的高年级孩子们研究主题是鲁迅。”“学生们研究鲁迅为什么留一字须、头发为什么是硬的、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为什么爱吃辣椒……这样鲁迅在孩子们心中就立体活跃起来。”清华附小从低年级就开始小课题研究,比如观察树叶;中年级开始研究生活中的现象,比如闰月的由来;到高年级就要开始进行整合主题的内容研究,以人物带动作品,打通全科教学。窦桂梅说,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该班的语文老师随班5年,数学老师随班4年,平时就对学生进行类似研究训练。比如研究哪种共享单车最好用、北京车牌为什么会是字母和数字整合、身份证号前面的数字是什么关系……可以说,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教育叫素质教育,相信那一定是清华附小现在的模样。-3-当然,质疑也随之而来,人们怀疑,没个“好爸爸”,清华附小的学生还能“遇到苏轼”吗?人们找出了清华附小的招生简章,发现其招生范围是父母至少有一方是清华的教职工,或者是符合条件的清华三代,还有一部分特殊条件的人才的子女。这样的家庭背景,本身就聚集了太多常人不具备的资源。比如一位一线语文老师就撰文说道,清华附小的孩子查找的材料不但有各种版本的苏轼诗词全集,而且还有《东城先生编年诗》(五十卷清乾隆二十六年海宁查氏香雨斋刻本)和《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邹同庆王宗堂著)这样的极为专业的书籍,而且前者找到的居然是哈佛线上图书馆的竹纸线装扫描书,这使作为中文系本科生的自己惭愧不已。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家长有没有提供过帮助?相信可能性不小。-4-另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学校的师资。笔者没有查到清华附小教师的毕业学校分布,但网上有北京一些著名中学老师的聘任信息,里面大多数都是清华、北大、人大、北外等名校的毕业生。相信清华附小也与之相差不远。而我们知道,基层师范院校大多是压着二本线录取,其生源的高考分数,比那些名校生差了200分都不止。这些学生再经过四年不同档次的高等教育之后,他们之间的能力差距恐怕会更大。据清华附小2015年7月官网的资料显示,学校有特级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21人,硕士以上学历50余人,博士生导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2000余名学生。笔者搜索了本地师范学院的简介,发现其硕士生导师的人数居然也是21人,和清华附小的数量一样!而我们这所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全地区输送合格教育人才的任务,学校有16000余名本专科学生,各类成人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学员常年保持在10000人以上。如果也用大数据算一下清华附小和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恐怕中间差的不止一个几何量级。-5-不过有专家说了,探究式教育在哪里都能施行,农村也可以因地制宜。比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认为,“不一定要研究苏轼,农村的孩子可以研究放牛与天气的关系,诸如此类,从生活中问出‘为什么’。是不是形成研究报告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探究世界的兴趣和方法。”乍一听说得非常有道理,但转念一想,就算是研究牛,农村孩子最大的优势只不过是见真牛更方便一些。而从资料的丰富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家长提供的帮助水平,师资的专业素养等等,恐怕都要比清华附小差得很远。同样是向人咨询,那里的孩子可能就近就能问到全国知名的学者,如果查资料,他们可能借用最好的图书馆。而农村的孩子,他们能使用的图书馆只有可怜的两间房子,里面的图书一部分来自捐赠,一部分来自应付检查购买的快餐式读物,根本就没有专业的书籍。而他们的老师,可能自己连个像样的论文都没写过,连个真正的课题都没做过。很可能,同样是研究放牛与天气的关系,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最后仍然会完胜农村的孩子。-6-一篇《当小学生遇见苏轼》,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探究式学习。我们发现,当农村师生还满足于探究式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家长还为咬牙给孩子买了架钢琴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了学术课题式的研究。而这些,是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之后才可能遇到、才有机会真正学会的学习方式。我们努力的天花板,仍然只是别人的起点。小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让我们知道,即使是素质教育,其实也是分层的,也会受到各种外部资源的限制。这也给农村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了一个醒,不是实现了素质教育和探究式学习,我们的下一代就能完成逆袭。很可能,差距还会被拉得越来越大。
【上一篇】
【下一篇】厉害了!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写论文,令网友直呼小学生都不如!
厉害了!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写论文,令网友直呼小学生都不如!
近日广州日报一则报道迅速吸引大家的眼球,清华附小在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之际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清华附小 6 年级的几名学生不但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作品一览大数据分析写论文,跟你当年了解的苏轼一样吗?网友:连小学生都不如了很多网友感慨教育的差距如此之大,因为这些论文无论是思路逻辑,还是语言组织,都让不少大人自愧不如。别只会羡慕,人家为何如此厉害?其实我们不要一味的羡慕,也不用自卑。其成功并不是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完全做的出来,是多方面合作的一个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主动学习,准备充分从报道中可知,在假期期间就已经开始了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同学们小组分工合作,组长给提出较好想法的同学发红包,老师也加入到各个小组的专题讨论当中,适当的的给予指导,教师还把讨论的专题置顶方便及时的关注。如此,学生以小组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积极的做到引导着的角色,学生当然会成功。2.学生的刻苦学习一篇稿子改了11遍,让我想起当面我的大学论文改稿次数也不会比他的多到哪里去,一个小学生如此耐心坚持,怎能不成功,一个孩子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怎能不会写出好的作品。3.家长的倾力相助从论文中我们看到,有“我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帮助下”,可见很多内容的完成都是在他爸爸的帮助下完成的。父母的高素质给了孩子高水平的帮助才有了成功。很多家长给孩子检查个作业都整天喊累,试想下让你做到别人父母这样你会愿意吗?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指导,自己主动探索,更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教育。你是怎么看待孩子的学习是谁的责任?欢迎留言讨论右上角点击关注,了解更多教育教学资讯。运营人:教育ing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分享实时教育信息,了解教育教学发展。
作者最新文章如何评价苏轼? - 知乎42被浏览18408分享邀请回答39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如何评价清华附小 6 年级 4 班发布的《当小学生遇上苏轼》文章? - 知乎3688被浏览1246502分享邀请回答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获国家专利知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