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道德经有多少字的吗,谈谈想法

谈谈大家对《道德经》的误解_为道破道_新浪博客
谈谈大家对《道德经》的误解
很多人把《道德经》当成一种哲学,或者是一种治世哲学或者是一种处世哲学。这是世人对《道德经》的一种误解。我们知道《道德经》、老子被奉为道家之祖。那道家是干什么的呢?我们知道道家是和佛家并列的两大修炼体系。佛家是修成佛,回归极乐世界。那道家呢,道家是修仙得道。老子一生匆匆留下5000言而去。他的《道德经》和佛家的佛经是并列的修炼道法。是指导人修仙得道的。绝不是人间的哲学或治世哲学。但它为什么对人世间的各个行业有指导作用。其实佛教何尝不是这样?他们都是心法。都是修炼心的法门。这个世间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心,而一个个心的组合又促成了这个社会。所以,这些修炼心的法门又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导、影响作用。
​整本《道德经》,是用于修炼的,是指导道家修炼的。老子只留下了心法,但没留下修法,也就是没留下怎样修炼的方法。所以后来人就不知道怎么守着《道德经》去修。其实这也很正常。就像太极其实也是和《道德经》一样,是修炼的一种方法,张三丰当时传的时候,修炼的动作和心法都传啦,但后来心法失传了。现在演变成了技击和修身养性的功夫。释迦摩尼开悟的时候因看到世间毒世的可怕,也要直接涅槃。最后他也没有把他的法全部留下来。所能流传下来的佛经也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他的弟子回忆着写出来的,难免丢失,或失去了当时的语气、环境,甚至还加入弟子的理解。所以也是不全或是失真啦。包括西方《圣经》也一样。为什么这样?这都是安排,人就只能得到这么点东西。
​我在我的这个层次上试着说一下我对《道德经》的一点理解。算是抛砖引玉,不敢说对。
我就说两点大家比较有争议的地方。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我的理解:老子和释迦摩尼其实都在一个层次上。道也就是佛家说的法。但道和法是什么?怎么表述。一直以来都很难说的清。好像看不到,摸不着。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有一层意思是说能说的明白的道,能用嘴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平常我说的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名是为了解说下文的有名、无名。我的理解有名相当于佛家的“色”,而无名相当于佛家的“空”。也就是说“空”是万物之始。“色”是万物之母。本章与《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空、色是何意,大家可以看看这方面的文章。)
这里,我要说的是这个道为什么是:嘴说出来他就不是道啦。修炼界说的悟道,是真正的达到了那个境界,不可言说的境界。也不是说不能说出来,如果是完全不能说出来,也就没有佛经那么多经典,释迦摩尼也就不会讲法,《道德经》,老子也就不会留下5000言。我的认为:悟道不是嘴说出来的,不是你认识到的,而是你真正修到了那个境界。打个比方:月亮是道,你说我看到了,我知道了,那个月亮是道。但是你得到月亮了吗?那月亮属于你吗?受你支配吗?所以说你知道了,但你没得道。你还是没悟道。
我再说说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人对这句话不理解,整体上《道德经》老子是讲善、德,是讲上善若水的。这不就矛盾了吗?天地、圣人怎么不仁爱呢?我们还从佛家讲起。大家知道佛是无情的,但佛是讲慈悲的。慈悲是去掉情后的升华。所以说佛的无情不等于冷酷无情。而是大爱是慈悲。刍狗者也就是草编的小动物,也可以说是草芥,什么都不是。这里,老子是告诫他的弟子或者修炼者,要放下人间的情爱(仁爱),也就是放下人间的情。更要放下人间的一切。把人间的一切,把人间的情看轻看淡,把人间的名利情,一切事物都看得像草芥一样,没有什么意义。(这也就是神为什么说人间一切皆是幻境的一层意思)。这样修炼才能升华上去,修出慈悲,修出大爱,当然道不讲慈悲,他讲修真。
整本《道德经》都指导弟子修炼,去掉各种执著心的心法。
道、法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每个人看它都有不同的认识,这就是道、法的神奇。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26,421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道德经》 心得体会读过《道德经》的有什么感受大家说说吧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道家是圣人,法家对人性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多讲制度,讲以法治国.法家和道家都主张愚民,而儒家主张有教无类,相信人可以通过教育完成理想人格.儒家和道家都提到中庸之道,不过儒家偏向有为,而道家偏向无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殊途同归,分歧在于实现理想的途径:儒家主张通过修、齐、治、平达到“天下”的理想,道家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一个人真的心平气和还用读那些东西吗!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大家能把看《老子》的心得说说吗?要写篇论文,先看看大家对它的感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老子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自己的想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