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什么的核心

老师是机构的最核心产品
芥末堆看教育
本篇为芥末堆采访原北京新东方北美部SAT、、GMAT资深写作老师,『新东方前途出国』美国本科一部总监李虹桥,离开新东方后创办了贵格教育。来自一线的教学感悟:培训要注重不同的教育体系和评估系统之间的折冲调和就我多年的线下教学经验来说,我认为培训机构的教学就是要把知识体系传达给学生,这是基本的要求。但它好玩的地方在于它教授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相应的考试评估体系之上的。更有意思的是,考试评估系统是英文语境下的系统,所以体制外的培训机构做的是在中文教育体系与英文评估体系之间的的折冲调节。培训机构老师的教学不局限于教授怎么考的技巧,还要平衡两个系统之间的矛盾关系。这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原有的教学系统进行一种微妙的对抗。因为在单纯的单词、语言考试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老师要做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导入、培养一种严谨的、基于证据的、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学生原来的思维定势很不同,比如中国学生追求标准答案,且追求通过既有的理论推导得出“真理性”的标准答案,是一种纯粹演绎的“因为所以模式”。比如一道选择题有五个答案选项,A是正确答案,但A并不一定是真理意义下的正确答案,而是文本意义下的正确答案。这涉及到思维方式的转化,换言之,学生需要去寻找一个right answer而不是一个truth answer。所以对特殊业务范围的老师来讲,他需要去帮助学生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去适应英语考试的评估系统,帮助他们培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当然我们不是做粗浅武断的价值判断,而是教会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开放式”的问题,这点在写作方面尤其重要。我之前主要是做SAT GRE、GMAT写作培训的,那就着重谈一下这方面的一些感触。以作文来举例说,中国学生写作文时候带有自己的预判立场,会先去预测一个别人喜欢的观点。比如假设作文题目是学生是否需要好好学习?那学生就会想,老师肯定喜欢看到我说需要好好学习,所以他会就这个基于别人喜好的预设立场进行自己的观点铺设。但在英文语境的考试中考官其实更喜欢看到更个性化的答案, 可悲的是中国学生不敢。他的教育观念是受限的,在单一化的评价体系中浸泡已久,学生会自觉地要求自己一定要变得“好”而非首先选择展现自己的个性。 所以,体制外培训教育的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破除自己原来的限制,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并且作为教学的一方,要有调整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是英文培训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成就名师的关键:要回归“老师”的本质而非“培训者”的本质,拒绝做单纯的知识搬运工“教育” 不但意味着教授知识,还要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所以它大多在学校中完成,同时也在家庭和社会中完成。而作为老师,哪怕是名师,他所从事的也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小部分,覆盖的范围有限,可这一小部分却不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本身。舒伯特写了一首咏叹调,人们都来唱,但唱的个性化风格迥然不同。所以老师不是客观、机械地传播知识,不是传声筒,任何“教育”都会传达老师的性格、价值观。据调查显示学生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受到的影响将长远存在,因而教育是一个老师是以身作则、慢慢熏陶的过程。这也要求师生关系一定要做到正向影响,不论是秉性还是学识。说到“名师”,自古名师相轻,什么是名师?我认为“不断学习进步的就是名师”。拿在线教育举例,它具有独特的沟通方式,它的受众不一样,工具也不一样。现在国内还没有很成熟的教师培训体系,只要老师感到对自己“不满”,想要做好就能做好。所以名师一定是自我驱动的,是创新的,而不是依赖于抄袭和继承。我们都说中国人自学的能力比较差,找别人漏洞能力很强,但找到系统方法论的能力很差,总想依赖有经验的人。但其实经验越多,相比语言表达出来的就越少。能从前辈问出来的都是某一个侧面而非经验的全部。又因为在向前辈交流的时间精力有限,事实上收获并不会很多。回到师生关系,拿最初我在新东方授课的时候举例,那时候我们讲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课”,那种“大课”是单独演绎的过程,缺乏互动,忽略了传道授业的方式和夹叙夹议的评论对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与之相比,在现在“一对一”授课的时候,老师会关注如何做到激励,包括课后的互动也会增加,老师的为人品质、职业态度、时间管理,甚至很多细节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简言之,在教育培训中老师要回归“老师”的本质而不是“培训者”的本质。这不仅是因为家长对老师会相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因为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长远的影响。影响老师和机构关系的幕后“黑手”——教培机构的文(fen)化(wei)机构是老师的一个集群、部落,教育机构不仅仅是教学,服务的部分也很重要。老师上课讲得好,但还要有课后服务体系做支撑。而老师间更像是各有特长的艺术家一起工作的关系。艺术家之间有彼此的尊重和认同,他们归属于同一个圈子,教育机构也是如此,机构的氛围和文化无比重要。要培养好一个机构的文化,首先要从个人角度出发,看一个老师是否愿意做老师,他的真正兴趣是不是做老师,是否发自内心愿意与学生沟通。我在选择老师的时候,标准比较苛刻,不单单要求来自欧美名校,还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在你求学读书的时候,当你有任何一个问题向教授老师请教,他们有没有冷眼相向或者不耐烦的时候?他们都说没有。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是要求老师要有一个师者的胸怀,当年我们都受恩于好老师,今天我们也有责任传递这样的传统。一个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老师和老师之间是思维和价值观差别不会太大的。当一群老师里只有一个人来自名校,那只有他自己做到鹤立鸡群,但当一群人里有十个名校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那会是愉快的沟通和彼此间创意的激发。在管理上,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关注小的细节,工作并不完全用目标、绩效衡量。换句话说是倡导“微管理”。 就像两个人在一起谈话聊天一样,或许有一两个时刻心有灵犀就能建立共性,我们关注那些微小却重要的时刻,这样更真实、更有效。而且尊重每个老师的个性和多样性,老师们钦佩彼此的才华,交流是轻松幽默快乐的,不是用条文管理,而是用文化管理。归根结底来说,作为以人为本的机构要是快乐的、有目标的,大家有信念要做最好的并且能做最好,这才是好的教育文化。进一步说,管理者与老师之间也应该是非常平等、直言不讳的。对小机构来讲,leader的个性其实就是公司的个性。如果我是包容的,公司的文化就是包容的。如果我是尖酸的,那公司的文化就是尖酸的。实际上,我会习惯把自己放低,很坦然。打一个比方来说,团队开会时我喜欢坐在边上,这就像“麦田守望者”。我比他们大十岁,我的职责就是守望,看着他们一群年轻人在那激情澎湃、才华自由地迸发。虽然管理层会在决策上扮演主导者,实现战略政策上的把控,但这并不矛盾。好的公司管理不是原始的散漫的民主,竞争策略里要体现leader的意志,也要在执行里贯彻。但我们不是工作室,而是一个机构,不需要一元化的思维方式,管理层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老师是机构的最核心产品前一阵,“新东方名师集体出走”被炒得很热,其实这个事儿要放到大的行业背景下去看。首先,在培训行业里,核心的产品和内容在各个老师头脑里面,他们是支撑培训机构的核心。新东方当初花了三个亿买了个写字楼,我就在想,这么大的规模,其实全是由教室里的老师支撑起来的。说到底,老师才是机构的最核心产品。在资源配置上面,当“老师”产品本身短时期不必过度依赖一个机构时,或者老师认为他现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机构所能给予的,加之大机构老师虚拟的成就感,老师就会跳出来自己去做别的事儿。当别人说你是名师,你的自大感就很明显的浮现了,这个事儿很正常。俗话说,一个人走了要么是憋气,要么是钱没给够。早些年,新东方老师的收入算是比较可观的,因为那时候的模式支撑是大班模式,但现在换成了小班模式,加上一对一,所以机构势必要控制老师的成本。但我认为老师出走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梦想。事实上名师出走对新东方的影响其实不大,新东方向来不缺老师,它有很大的一个人力资源平台,不断会有新老师进入新东方。但新东方其实也需要做出一套固化的教材体系,以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教材体系本身难度不大,但需要系统化的人去做。没有固化的教材体系,每个老师要自己去研究备课,生成体系化的积累,再去更新,对老师的要求就相对高很多。说到底,人才的流动很正常,我们机构也会面临老师离开的情况,这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也许会有一些措施对未来整个组织机构产生变革,比如合伙人制度,但不论怎么说,最重要的还是人和。教育非易事:线下难大规模扩张,线上难满足多样化需求从教学层面来说,不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其实是一样的,都可以实现内容知识传递到位。不过两者有各自的优势所在。线上教育可以摆脱地理空间的限制,省去时间成本。而线下教育可以有积极的互动、即时性问题的解答。但线下教育有一点是线上教育不可替代的,那就是面对面的沟通,换言之是“人性”。我们欣赏艺术作品,会看到艺术家的签名式风格在里面,那其实是有“人”在里面。反观科学的世界,“人”的影子就不存在了。我们看一个杯子,并不会知道是哪个科学家发明了杯子的材质,只是在相关论文里有科学家的署名。所以科学家不爽,因而他们喜欢开学术会议,追求一种彼此交流的感觉。这也说明人和人面对面沟通的效率要远远高于线上交流,这是人的社会化“动物性”的体现。但两者也各有弊端。线下教育不可能无限扩展,物理条件、教师数量、市场的限制都决定了线下教育的瓶颈在规模,而且无限扩展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满意度的降低。所以现在高质量的大规模线下机构很难做了,反而更像艺术品市场——各自形成部落和风格,在细分的市场领域里做得极致。所以有人说,要做上市企业不要做教育,尤其不要做传统教育,因为这是一个人力密集的行业,受到线下的商业制约,不可能有快速的扩张。而线上教育虽然着力点偏内容,但还涉及到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执行力问题。现在有人在做线上虚拟社区来增加学习主动性,从根本上说,这不是线上能完成的,而是由线下社区才能真正完成的。因为学习社区是需要用时间来堆积的,“线上”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概念,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搬到线上的“照葫芦画瓢”。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可以讲出来的,另一种是在代代传承中积累产生的。再者线上怎么做个性化教育尚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线上既有通识教育,也有个性化的需求,不能指望一以贯之。最后再多谈谈对在线教育发展的一些理解,在我看来在线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类,内容类和平台O2O类。内容类需要展示最好的内容,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O2O平台类似于大众点评,能够最大化老师的配比,其核心在于规模。这其中又有些细分的分类,但各有其瓶颈。比如题库类需要解决盗版问题;作业类需要确保学生的执行,而涉及到非标准化作业的部分也需要引入一部分O2O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教学体系分为十个子部分,交给一百个老师,也许是个思路,但又涉及到整体延续性的问题。所以在线教育如果试图用标准化内容去覆盖一整个大市场是不行的。总而言之,线上教育需要从教育的本身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表象。我的观点是,线上线下教育理想的关系不是线上颠覆线下,也不是互相补充,线上教育对线下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促使线下机构做得更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jeceaka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PS中变换选区的快捷键是?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核心仍在线下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传统培训机构走向电商化趋势愈发明显,传统教育机构发挥线下资源优势搭建O2O平台也趁势兴起。
近日,一家以儿童钢琴培训教育起家的“音卓”音乐教育O2O平台在杭州正式公布上线。资料显示,音卓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专注做儿童钢琴培训教育的公司,拥有一整套科学的儿童钢琴教学体系、师资培训体系、师资认证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010年6月,音卓开设第一家实体中心开业。5年多的时间里,音卓已在杭州、上海开设了四家VIP中心。
此次发布的音卓互联网音乐教育平台,是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号,能即时实现课程了解、老师查询、选择下单、完成支付的服务平台。但与一般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不同,音卓的音乐教育平台有强大的教育体系支撑。
音卓CEO孙笑飞对记者表示,一般的教育O2O实质是去中介化,但这样的模式解决不了音乐艺术教育核心。服务老师,让老师成为最好的教材,才是解决教育核心痛点的关键。
此前,浙江省现代电子商务研究院执行院长、阿里巴巴商学院博士裘涵也曾指出,很多电商教育,包括那些创新创业教育,很多是教师不行。教师最大的问题不是他是不是现实主义,有没有本身的行业经验,而是说整个教师行业缺乏激情,缺乏热情,缺乏创业者的激情。
孙笑飞表示,互联网+教育不能简单地将线下资源搬到线上,其核心在于线上线下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高效对接。
孙笑飞认为,其它互联网教育平台能实现的功能音卓都能实现,但她认为教育互联网化,只是解决老师和家长信息的对称,解决便利性问题,一定是不够的。
“音卓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这5年的教育实践和积累,研发出了一套科学的儿童钢琴教学体系,而且这套教学体系是真正把快乐钢琴和孩子综合能力培养完美结合,及配合这套教学体系的师资培训体系、师资认证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这也正是音卓音乐教育平台最大的核心。”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许多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便一飞冲天,这事实上和行业属性有很大关联。目前互联网的某些产品是100%具有互联网属性的,比如互联网社交的微信。有些具有50%是互联网属性,比如互联网电商,中间涉及到物流、工厂等线下资源的整合。
但教育在利用互联网变现的过程中,却有着明显的先天劣势。
有专家指出,教育O2O中,互联网属性仅占30%,而70%的教育体验需要在线下来实现。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类似音卓构建的B2C+O2O模式,依靠的是B端的品牌优势和优质师资力量,再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解决了互动与社交环节的问题,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模式。
[责任编辑: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孩子的成功和父母的关系密切吗?不,其实,孩子的成功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大,与父母的贫穷富贵关联不大。孩子的成功和父母的关系密切吗?是,其实,孩子的成功与父母的关系很大,与父母的家庭教育密切相联。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父母的细心指导和教育,就算是农民父母,也能培养出状元。富人也可能养出社会的败类。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专家,多年的教育研究中接触过很多的孩子和家长,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只有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才会越来越优秀。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影响着孩子的成绩。每一位父母都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孩子的成功不仅依靠自身的努力,也有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教育方式。常常和家长在微信上谈论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最近很多家长向我咨询:老师,我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都不知道如何来教育孩子,我都不知道家庭教育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吗?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希望您能够给我一些帮助。其实,教育孩子不仅需要方法,还需要耐心。今天,我整理了出一位农民父亲教育出成功孩子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家长。此外,我专注于中小学教育,如果家长关于孩子在学习上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文末方式与我交流,我会乐意帮助大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备孕,怀孕,育儿知识大全!
作者最新文章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日 08:53 来源:《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09期
作者:褚宏启 张咏梅 田一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我国应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核心素养,突出“关键少数”素养,并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方法改进、教师素质提升以及评价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基础教育;核心素养;“21世纪素养”;PISA测试;跨学科素养;“教师教育21框架”
作者简介: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我国应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核心素养,突出“关键少数”素养,并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方法改进、教师素质提升以及评价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核心素养 “21世纪素养” PISA测试 跨学科素养 “教师教育21框架”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一、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我们主要介绍几个代表性国际组织和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两国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1.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1]该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2.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见图1)。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2]  3.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  二、如何确定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确定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与具体指标,是一项浩大的研究工程。在借鉴上述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笔者提几点原则性的建议。  1.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核心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开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21世纪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能力的人,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能够充分满足后续大学深造或社会就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称职的社会公民、员工及领导者。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个人素养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应、促进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  2.突出“关键少数”素养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对于我国而言,我们认为后者更合适。  之所以称为“核心素养”,就在于这些素养不是一般性的,而是“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定义应该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或者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核心素养的范围会有一定的共性,如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但因为国情差异(如国家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同),因此在内容上也会有差异。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必须被大力强调。一是创新能力。这是我国教育的最大短板。二是民主素养。中国社会走向全面进步要求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进而要求培养学生的民主素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雁)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教育体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