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分析中的马氏体不锈钢金相组织.贝氏体.魏氏体组织是怎样区分的

编者按:  谈到育种方向,高产要素是从来都不能少的。然而,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当下,优质...
图为国家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库收集保存的各类微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保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请教什么是魏氏体,先谢了;首先,大家都知道: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Tosawyer:你在回复上面的帖子是说了这么句;是不是用错了啊?是冷却速度过慢而引起魏氏组织的吧;望
请教什么是魏氏体,先谢了。
首先,大家都知道: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加热不均会使材料超温,导致材料机械性能恶化。根据超温的程度和时间长短,钢材会发生脱碳,过热和过烧现象。
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
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至Ar1,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
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现象,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地热组织,故称为过热区。此区的塑性差,韧性低,硬度高。其组织为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在有的情况下,如气焊导热条件较差时,甚至可获得魏氏体组织。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To sawyer:你在回复上面的帖子是说了这么句话“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是不是用错了啊?是冷却速度过慢而引起魏氏组织的吧?
含碳w(C)低于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和冷速适合的条件下,先析出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与原奥氏体有一定位向关系
工业上将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用W表示。前者称α-Fe魏氏组织,后者称碳化物魏氏组织:
(1)一次魏氏组织F:从奥氏体中直接析出片状(截面呈针状)分布的F称一次魏氏组织F。
(2)二次魏氏组织F:从原奥氏体晶界上首先析出网状F,再从网状F上长出的片状F称二次魏氏组织F。
两者往往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人为分为两种是它们的形成机制不同。钢中常见的是二次魏氏组织F。亚共析钢魏氏组织F单个是片(针)状的,整体分布形态为(1)羽毛状;(2)三角状;
(1)两者混合型的。
YB31-64规定亚共析钢魏氏组织评级标准为0~5共6级。
(3)与上贝氏体的区别:上贝氏体是成束分布的,Wα组织是彼此分离的,束与束交角较大。
2.过共析钢
(1)一次魏氏组织碳化物:白色针状,基体珠光体组织。
(2)二次魏氏组织碳化物:网状碳化物上长出针状碳化物,基体为珠光体。
3.魏氏组织形成特征
(1)钢的成分>0.6%;(2)奥氏体晶粒粗大;(3)冷却速度适中
楼主sawyer和janson_me说得都是对的。
sawyer斑竹说得“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是在前一句“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基础上说得。即,平衡状态下(极为缓慢冷却,组织转变充分)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而快速(相对于平衡状态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会生成魏氏体。
而这个快速与janson_me说得“冷却速度适中”也不矛盾。所以sawyer说得快你要放在他说的前提条件下理解。如果独立出来说,就是janson_me的说法。
谢谢大家了,来一次长一次见识。
以后得多来了。
工业上将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用W表示。前者称α-Fe魏氏组织,后者称碳化物魏氏组织:
针片状铁素体插入珠光体,或者反之.一种组织象一把梳子那样插入另一种组织,这就是我对魏是组织的理解.嘿嘿,不是学金属学的搞金属真是挺辛苦的
除了在原奥氏体晶界上存在有自由的铁素体外,在原来的奥氏体晶粒内部也有成片状的自由铁素体,此片状与奥氏体具有一定的位相关系,且分布在一定的关习面上。过热的碳钢低碳钢在冷却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魏氏体。在过共析钢中先共析渗碳体针或片在奥氏体晶粒内互成一定角度排列,容易出现魏氏体。
查资料看到的答案:魏氏组织是在珠光体基体上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分布于晶界上向晶内延伸。这种组织的形成主要是热加工时过热或焊接时温度晶界上向晶过高和冷却速度略快速造成的,它严重降低钢的冲击韧性。在亚共析钢中针状是铁素体,在过共析钢中针状是渗碳体。其魏氏组织级别在100倍下以针状粗细,长短及多少来确定。
另有:某些渗碳钢工件,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渗碳处理,钢的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渗碳后将得到共析成分,在随后的缓冷中很容易使二次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粒的一定晶面析出,形成亮白色针状穿插在晶粒内部。这就是由于过热渗碳所造成的缺陷组织,称为过共析魏氏组织。
好贴,长眼力了
Aloyson Widmanstabtten (以下简称魏氏) 在1808 年首先将铁陨石(铁镍合金) 切成试片, 经抛光再用硝酸水溶液腐刻, 得出图1 的组织。铁陨石在高温时是奥氏体, 经过缓慢冷却在奥氏体的{111}面上析出粗大的铁素体片, 无须放大, 肉眼可见。四种取向的铁素体在图1 中都可以观察到, 其中三种是针状, 夹角为60°, 另一种是片状, 平行于纸面。那时照像技术仍未出现, 过去都是将观察结果描绘。魏氏在任奥地利皇家生产博物馆主任之前曾从事过印刷业。他运用印刷技术, 首先用腐刻剂将铁陨石中的铁素体腐蚀掉, 使奥氏体凸出。抛光腐刻的铁陨石本身就是一块版面, 涂上油墨, 敷上纸张, 轻施压力, 将凸出的奥氏体印制下来, 一如我国古老的拓碑技术一样。图片之清晰可与近代金相照片媲美。魏氏的复制技术在那时
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凡的成就。
但是, 魏氏试验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还是在科学方面, 这不仅是宏观或低倍观察的开端, 也是显微组织中取向关系研究的起始。尽管魏氏的主要试验结果当时并未发表(直到1820 年才由其合作者发表),但已在集会上宣布并广为流传, 铁陨石的研究风行一时。在这之后的几十年用各种化学试剂处理金属切片表面的试验就在各处流行起来, 对宏观金相观察的发展有意义的几桩工作是: (1) 1817 年J. F.Daniell 发现铋在硝酸中浸泡数日后表面出现立方的小蚀坑, 建立了用蚀坑法研究晶粒取向的技术。 (2) 1860 年W.Lubders 在低碳钢拉伸试样表面上观察到腐蚀程度与基体不同的条带, 并正确解释这不是偏析而是由于局部的不均匀切变引起的, 后来就以他的姓称这种滑移带为吕德斯带。(3) 1867 年H.T resca 用氯化汞腐蚀显示金属部件中的流线(图2) , 说明金属在加工形变过程中内部金属的流动情况。上述试验奠定了宏观腐刻及低倍检验技术, 在今天仍然是金属研究和生产检验中常使用的方法。
魏氏体是一种不好的组织结构哟
魏氏组织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块石头皲裂了,但是没有散架,所以这样的石头就容易破碎,脆性大。也许不恰当,我只是觉得便于理解。
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条条针状的伸入晶粒内部。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针状可能存在被一些晶界断开,如果断开,只能是组织遗传,而不是魏氏组织。
好贴,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金属热处理》写的是:将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
真是好贴呀
[s:15] 学习的好地方!
真是高手不少啊!!! [s:16] [s:16] [s:16]
在这里能学不少东西
少量的魏氏体组织存在并不降低钢的机械性能
魏氏体的存在会不会对加工造成影响?
45锻造后正火出现魏氏体是怎么造成的呢?
不同级别的魏氏体会产生不同的性能,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在少数情况下却可以提升材料性能
好贴,我们这边一个400mm左右长,直径51mm的销轴从9米高的地方掉下,结果断了,其材料是35CrMo,
做机械性能试验,据说是合格的,查金相,发现有魏氏体,这是为什么啊??
简单的说是一种过热组织
高,实在是高
魏氏组织(好象是叫组织,讲魏氏体好难听喔),就是极细珠光体,自己去看下嘛!楼上的罗嗦的很!
首先,大家都知道: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加热不均会使材料超温,导致材料机械性能恶化。根据超温的程度和时间长短,钢材会发生脱碳,过热和过烧现象。
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
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至Ar1,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
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现象,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地热组织,故称为过热区。此区的塑性差,韧性低,硬度高。其组织为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在有的情况下,如气焊导热条件较差时,甚至可获得魏氏体组织。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我想问一下的就是为什么取名魏氏体?我看那些组织都是什么体什么体的呀
果然都很专业
不过,受益非浅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魏氏体组织19等内容。 
 魏氏组织 工业上将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用 W 表示。 前者称α-Fe 魏氏组织,后者称碳化物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 (1...  魏氏体组织评级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魏氏体组织评级图 A 系列 A 系列是指含碳量 0.15%~0.30%钢的魏氏体组织评级 魏氏体组织评级图 A 系列 A ...  贝氏体和魏氏组织区别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有个问题,一直搞不明白,就是上贝氏体与魏氏体的区别 上 B:多呈羽毛状特征:光镜下分辨不清楚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渗...  魏氏组织 (Widmannstatten structure) 固溶体发生分解时第二相沿母相的一定晶面析出的常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十字形分布的晶型。因是德 国人魏德曼施泰登(A.J....  魏氏组织评级图_材料科学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常见金相组织魏氏组织分析 ...魏氏体组织 4页 免费
魏氏组织形成机理 2页 免费 ©2016 Baidu 使用百度前...  魏氏组织魏氏组织的形成 在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中, 由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 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从奥氏体 晶界上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向晶内生长, ...  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组织一、魏氏组织 1、魏氏体组织定义: 魏氏组织是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呈方向性地分布在珠光体基体上的显微组 织。 2、魏氏体组织产生原因: 过热...  C45 钢正火时魏氏组织是如何形成的在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中,由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先共析 的铁素体或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向晶 内...  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决_机械/仪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金属材料今日...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研... 16页 1下载券 魏氏体组织 2页 免费©...什么是魏氏体
我的图书馆
什么是魏氏体
首先,大家都知道: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加热不均会使材料超温,导致材料机械性能恶化。根据超温的程度和时间长短,钢材会发生脱碳,过热和过烧现象。 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 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至Ar1,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 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现象,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地热组织,故称为过热区。此区的塑性差,韧性低,硬度高。其组织为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在有的情况下,如气焊导热条件较差时,甚至可获得魏氏体组织。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sawyer:你在回复上面的帖子是说了这么句话“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是不是用错了啊?是冷却速度过慢而引起魏氏组织的吧?望回复
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用W表示。前者称α-Fe魏氏组织,后者称碳化物魏氏组织:亚共析钢(1)一次魏氏组织F:从奥氏体中直接析出片状(截面呈针状)分布的F称一次魏氏组织F。(2)二次魏氏组织F:从原奥氏体晶界上首先析出网状F,再从网状F上长出的片状F称二次魏氏组织F。两者往往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人为分为两种是它们的形成机制不同。钢中常见的是二次魏氏组织F。亚共析钢魏氏组织F单个是片(针)状的,整体分布形态为(1)羽毛状;(2)三角状;(1)两者混合型的。YB31-64规定亚共析钢魏氏组织评级标准为0~5共6级。(3)与上贝氏体的区别:上贝氏体是成束分布的,Wα组织是彼此分离的,束与束交角较大。2.过共析钢(1)一次魏氏组织碳化物:白色针状,基体珠光体组织。(2)二次魏氏组织碳化物:网状碳化物上长出针状碳化物,基体为珠光体。3.魏氏组织形成特征(1)钢的成分>0.6%;(2)奥氏体晶粒粗大;(3)冷却速度适中
楼主sawyer和janson_me说得都是对的。sawyer斑竹说得“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是在前一句“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基础上说得。即,平衡状态下(极为缓慢冷却,组织转变充分)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而快速(相对于平衡状态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会生成魏氏体。而这个快速与janson_me说得“冷却速度适中”也不矛盾。所以sawyer说得快你要放在他说的前提条件下理解。如果独立出来说,就是janson_me的说法
针片状铁素体插入珠光体,或者反之.一种组织象一把梳子那样插入另一种组织,这就是我对魏是组织的理解.嘿嘿,不是学金属学的搞金属真是挺辛苦的
查资料看到的答案:魏氏组织是在珠光体基体上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分布于晶界上向晶内延伸。这种组织的形成主要是热加工时过热或焊接时温度晶界上向晶过高和冷却速度略快速造成的,它严重降低钢的冲击韧性。在亚共析钢中针状是铁素体,在过共析钢中针状是渗碳体。其魏氏组织级别在100倍下以针状粗细,长短及多少来确定。另有:某些渗碳钢工件,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渗碳处理,钢的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渗碳后将得到共析成分,在随后的缓冷中很容易使二次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粒的一定晶面析出,形成亮白色针状穿插在晶粒内部。这就是由于过热渗碳所造成的缺陷组织,称为过共析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块石头皲裂了,但是没有散架,所以这样的石头就容易破碎,脆性大。也许不恰当,我只是觉得便于理解。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条条针状的伸入晶粒内部。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针状可能存在被一些晶界断开,如果断开,只能是组织遗传,而不是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 &   (1)亚(过)共析钢在锻造、轧制、热处理时,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形成了粗晶奥氏体,同时冷却速度又较快,这时,除了使铁素体(F)或渗碳体(Fe3C)除沿晶界析出外,还有一部分铁素体(渗碳体)从晶界伸向晶粒内部,或在晶粒内部独自呈针、片状析出,所以,工业上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组织的组织形态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为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则称为渗碳体魏氏组织。国外为纪念它的发现者Widmanstatten而命名。   魏氏组织是沿原奥氏体特定晶面形成的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冷却转变组织,经抛光和硝酸酒精腐蚀后,可在显微组织中看到白色的铁素体和黑色的珠光体,铁素体呈针状,具有该组织的钢材性脆而韧性极低。魏氏组织与母相之间保持严格的晶体学关系,并在试样磨面上呈现浮凸。   魏氏组织是一种过热缺陷,由于其粗大的铁素体或渗碳体对基体的分割作用,它使钢强度降低而脆性上升,故比较重要的零件,一般不允许魏氏组织存在。经过铸造、锻轧、焊接的中、低碳钢,晶粒往往粗大,空冷时最易出现魏氏组织,缓冷时则不易形成。钢中一旦出现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退火或正火加以消除。   (2)在其它合金系中,如亚共析铝青铜中白亮而粗大的针状α相也具有魏氏组织形态,细的黑白交替的组织则为(α+γ2)的共析体。魏氏组织的形成主要也取决于含碳量、晶粒尺度(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含碳量、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冷却速度对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可以参见我给出的关系图。在正常的奥氏体晶粒条件下,,只有在很窄的区域(含碳量在0.15 -- 0.35)内以较高的冷却速度冷却,才出现魏氏组织。冷却速度增加,这个形成区域便向含碳量更低的一面移动;当奥氏体晶粒粗大时,例如,在1200度保温2小时,在相当小的冷却速度冷却时就出现魏氏组织,同时,出现魏氏组织的区域向高含碳量方面扩展。由此可见,魏氏组织的形成,不仅仅与晶粒大小有关,而且还与奥氏体中含碳量和冷却速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正常晶粒在冷速为200--800度/分范围内易于形成魏氏组织;粗大晶粒要在更低的冷速,例如50--200度/分范围内形成魏氏组织。& &应该说,原始条件不同,各种钢形成魏氏组织的冷速范围是不相同的。& &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认为出现魏氏组织就必然是由于过热而产生的粗大晶粒所造成的。至少不能完全这样判定。&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加氢反应器裂纹检测及形成原因分析&&& ■文/田东明& 段子明& 蔡和平&&& 某公司煤焦油转油装置于日建成投产,装置运行9天后,第五加氢反应器于日18时18分发生下封头破裂引起大火,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 事故发生后,对一段5台加氢反应器,二段1台加氢反应器进行了检测,又发现大量裂纹缺陷。&&& 1.加氢反应器基本参数及情况简介&&& 某公司一段5台,二段2台加氢反应器是2007年5月制造出厂的,日投运。加氢反应器设计压力:16.22MPa,设计温度:454℃,工作压力:15.45MPa,介质:油、H2、H2S、NH3,结构形式:单层,内径:φ1600,壁厚:96mm,加堆焊6.5mm,容积:40.6m3,总重:140079kg,材质:2& CrMo& V+堆焊(ZT-D347L)。&&& 2.其他6台加氢反应器无损检测情况&&& 日,第五加氢反应器破裂后,使用单位对其他6台加氢反应器焊接质量产生怀疑,申请对焊缝进行100%的检测。&&& 2.1超声波检测:选用HS616e型超声波探伤仪,2.5MHzK1、K2两种探头,CSK-IA、ⅢA、ⅣA试块,采用直射波法在筒体外侧焊接头的单面双侧进行检测,焊接接头的余高出厂时已磨平,扫查方式采用锯齿型扫查、平行扫查,检测标准执行JB/T5,Ⅰ级合格。&&& 2.2磁粉检测:选用CJE-1磁探仪、黑磁膏、水基载体,A1-15/50标准标准试片,在筒体外侧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进行检测,检测标准执行JB/T5, Ⅰ级合格。&&& 2.3 TOFD验证:选用HS810型探伤仪,在筒体外侧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进行验证。Ⅱ级合格。&&& 经过严格检测,在其他6台加氢反应器A、B类焊缝发现大量裂纹缺陷,其中典型的缺陷有:R1单元第三加氢反应器,在位置A01-A1-1730发现长58mm,深度0-86mm,高度86mm横向裂纹缺陷,详见图2:&&& &&& R1单元第五加氢反应器发现长度86mm、76mm,深度0-120mm,高度120mm两条横向裂纹缺陷,详见图3。&&& &&& 3.裂纹形成原因分析&&& 在与开裂下封头位置相对转动180°的对应位置在焊缝区按主厚度取样,进行显微组织分析,为进一步确定起裂位置原始的组织状态,分别在靠锻环及锻环与下封头的焊接部位取样进行分析。下封头与焊缝附近的组织如图4所示,是堆焊层与基体材料的连接处组织形貌,可看出金相组织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和贝氏体及魏氏体组织,而且晶粒粗大,在晶界上能观察到明显的碳化物的聚集形貌。图5是靠近堆焊层基体内的碳向堆焊层扩散,并形成大的沿晶冷裂纹形貌。从图中也可观察到晶粒特别粗大,说明堆焊工艺控制不佳。图6是靠近堆焊层附近基体内形成的粗大沿晶开裂形貌。图7是沿晶界分布的碳化物形貌。上述形貌的出现说明设备在制造开裂部位附近地段时,工艺控制不当,使设备中存留了大量的工艺或焊接冷裂纹或组织缺陷,这些裂纹或组织缺陷在工作应力作用下,会发生扩展或形成穿透裂纹,最后导致设备的失效。&&& &&& 试样中部基体的显微组织形貌如图8所示,从形貌中可看出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少量的铁素体。&&& &&& 宏观焊道部位的金相组织形貌如下图所示,其中图9是堆焊层与基体连接部位的组织形貌,从图中可看出与堆焊层连接的基体的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形貌,但在靠近堆焊层地方可明显观察到脱碳层形貌和基体内形成的大的沿晶和穿晶裂纹。图10是靠近脱碳层附近的组织形貌。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大量沿晶呈网状分布的碳化物形貌及沿晶裂纹。上述组织及形貌的出现说明焊接工艺控制不良,使设备材料内形成了明显的组织缺陷和裂纹,这些缺陷和裂纹为反应器的失效埋下了隐患。焊道基体的组织形貌如图11所示,从图中可看金相组织基本是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少量的铁素体。&&& 上述组织观察表明,在筒体与封头连接部分的金相组织中存在明显的工艺裂纹和组织裂纹,这些裂纹的出现与焊接成型工艺及成型中形成的残余应力及组织应力有关。&&& 4.结论&&& 4.1经过严格的无损检测,7台加氢反应器A、B类焊缝存在大量裂纹缺陷。&&& 4.2金相组织分析说明加氢反应器在制造过程中,焊接工艺控制不当,使设备中存留了大量的焊接冷裂纹或组织缺陷。&&& 4.3鉴于该7台加氢反应器检测出大量裂纹缺陷,建议对该7台加氢反应器返厂进行可焊接修复。&&&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特种设备检验所&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年6月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氏体和马氏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