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每批监测的样品个数有规定吗

国外土壤环境监测
来源/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日期:
污染具有明显的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难恢复性,一旦受到严重污染,需要较长的治理周期和很高的治理成本,其危害也更难消除。土壤与人体之间的物质流动关系比较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壤中的污染物多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健康的。主要通过粮食、蔬菜、水果、奶、蛋和肉等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土壤污染监测调查以及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研究工作。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致力于本地区土壤质量动态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的建设。在这方面以加拿大较为领先,加拿大自1989年就开始监测农业土壤健康状况变化,建立了一批监测基准点。该监测系统的基准数据组包括农场历史、土壤和地貌描述、土壤的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学特性等重要土壤指标的测量。从1998年开始,Douglas等在加拿大Prince Edward Island (PEI)用GPS定位系统收集了232个土壤样品(依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其中1/3的样点按每年1次的频率采集。评价参数有:物理性状(A.、B层深度、坡度和坡面长度、种植植物种类、轮作制度、灌溉方式等);化学参数( pH、、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全氮、硫、磷、钾、硅、钙、镁、硼、锌、锰、铁等);生物参数(微生物总量、等)。通过对数据分析,探讨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为土壤质量的监测和科研或决策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土壤参数。欧盟实行的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中,选择27个主要指标对欧盟成员国土壤环境进行监测,这些指标统一了成员国的国家级土壤监测数据,为评价欧盟成员国土壤环境、土壤退化和盐碱化提供可靠的依据。美国地质调查所在年对大陆本土以80 km×80 km间隔进行了背景调查,在美国大陆本土上采集了1 218个土壤和地表物质样品,采样深度为20 cm。此项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年),对863个样点采集样品,以光谱半定量为主,分析测试了35个元素。第二阶段(年),又采集了355个样品,两次共分析了近50个元素。1984年发表了《美国大陆土壤及地表物质中元素浓度卒的专项报告,讨论了46个元素的土壤背景值,并绘制了多元素点位分级图。1988年,美国地质调查所还完成了阿拉斯加州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研究报告,其中涉及35个元素的环境背景值。英国1979年开始以5km×5km网格进行了土壤调查,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典粟集了6 000个样品,并测定了19个元素。英国标准局(BSI)于1988年颁布了《潜在污染土壤的调查规范(草案)》(DD175: 1988),该规范规定了一般土壤污染调查的程序和方法指导,包括准备、布点方法、样品采集数量、样品采集方法、质量控制及报告编写等内容。瑞士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在全国设立了120个土壤篮测点。篮测点的选择原则是农用地占50%,森林土壤占30%,其他广泛使用的土壤占20%。从1985年开始监测,其中20个监测点五年后又进行了监测。每个监测点的面积为100m2,样品采集深度为20 cm,每次在2-3 m的间距采集4个样品组成一个混合样品。所有采集的样品都要入库贮存。测定项目包括铅、铜、镉、锌、镍、铬、钴、汞和氟。除此之外,还测定了土壤pH、碳酸钙、有机碳、粒度、铁和铝的氧化物、阳离子交换量、有效态磷和土壤密度等指标。日本在年对全国25个道县进行了土壤调查,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引发稻米致人中毒事件后广泛开展了农田土壤监测工作。日本通过制定《土壤污染对策法》将对象物质分成3种,分别为第1种特定有害物质(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等)、第2种特定有害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和第3种特定有害物质(主要是农药等)。在调查地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打网格,平行线间距l0 m,形成l0m网格(10 m×10 m)和30 m网格(30 m×30 m)。污染土壤原则上每100m2设1个点,当污染可能性较小时可每900m2土壤采1个样。挥发性有机物不采混合样,金属和农药等可采5点混合样。我国土壤最先始于对农用地的监测,早期的监测偏重于土壤肥力的监测。只是在近二十年来,随着土壤污染的加剧,我国各部门相继开展了土壤的污染监测。我国农业部农技中心牵头的土壤监测体系是以了解和掌握土壤基础地力动态变化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每年采样测试耕层土壤中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参数,并对植株采样化验,同时记载施肥、灌溉等全部田间作业和作物产量;每5年或10年进行剖面观察并测试土壤分层样品中阳离子交换量、大、中、微量元素,物理性状以及其他肥力指标。该项工作是农业部门首次对农耕地进行的长期系统的较为规范的土壤基础地力动态监测。目前,己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6个耕作土壤类型上建立了200个国家级监测点,在此带动下,各地相继建立了省、地、县不同级别,类型众多的土壤监测点,到2000年,已建成的省级点约3 000个,地级点2000个,县级点9 000个,初步形成了全国耕作土壤监测网络,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牵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揭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累积动态为目的、以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为重点内容的监测。其监测指标主要包括:pH、镉、汞、砷、铜、铅、铬、镍、六六六、滴滴涕等。该项工作始于1999年,为领导决策和基本农田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级济的可持续友展。国土资源部于年开始在广东、湖北、四川等省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李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按照“覆盖中部农业生产区,重点安排东部经济区,优选西部农牧区”部署原则,己经完成调查面积106万km2,首次系统取得了一大批海量的珍贵数据。年,经由温家宝总理批示,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分别承担其中的土壤和环境调查任务。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扩打到全国31个省(区、市)。全国共计部署450万km2调查面积,覆盖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湖泊湿地、近海滩涂、丘陵草原及黄土高原等主要农业产区。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篮测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5号),开展了耕地等级监侧试点。在全国选择15个基本农田示范县开展耕地等级监测试点工作,其主要监测内容包括:一是对基本农田整理引起的耕地等级变化进行监测评价;二是对土地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进行等级评定:三是因各种因素造成耕地减少对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影响进行监测评价。为便于监测成果与原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比较,监测指标采用各试点县原农用地(耕地)分等指标。此外,我国还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些土壤监测研究。比如土壤中水分的监测、土壤侵蚀和盐渍化监测、土壤肥力监测、将“3S”技术在土壤环境监侧应用等。
【关键词】土壤 土壤资源 土壤环境 土壤污染监测[转载]附件1建设项目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技术要求
建设项目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技术要求
为切实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明确受污染土壤清理和处置的责任主体,根据《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部分企业开工前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背景情况及该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土壤实施环境监测。具体工作技术要求如下:
一、实施范围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镀加工业;修、造船业;橡胶加工业;水泥制造业;火力发电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垃圾填埋及焚烧设施;危险废物填埋及焚烧设施;贮油罐场地(加油站);堆矿(煤)场;矿石码头;化学品仓库等行业以及其它可能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威胁的建设项目。
二、监测评价内容
土壤监测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的有关要求,背景调查项目包括:pH、镉、铬、汞、砷、铅、铜、锌、镍、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硫化物、石油类、有机质、六六六、滴滴涕、烷基汞、苯、挥发性卤代烃、苯并[a]芘、有机磷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二恶英等污染物,同时还需要对建设项目其它特征性污染物进行监测。
地下水监测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4-2004)的有关要求,背景调查监测项目除必须包含《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规定的项目外,还需要对建设项目其它特征性污染物进行监测。
三、新开发建设场地环境背景调查布点采样要求
新开发建设场地环境背景调查土壤采样布点应根据建设场地大小及重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进行网格布点,布点网格基本要求为50m&50m。原则上每个企业布设点位不能少于5个,其中小型建设项目设1个柱状样采样点,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少于3个柱状样采样点,特大型建设项目或对土壤环境影响敏感的建设项目不少于5个柱状样采样点。废气污染企业土壤监测点位需要考虑废气污染对下风向的影响,废水污染企业需要考虑废水排放管道带状影响。
地下水监测布点原则及永久性监测井的建设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要求进行,布点位置应考虑到地下水的流向,原则上每个企业至少应设置三个以上的监测井,分别为厂界上游1个点,下游2个点。
四、已开发建设场地环境背景监测
已开发建设场地环境背景监测应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调查。
前期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原有场地的污染物进行识别,主要包括:
资料收集:对场地原有企业进行资料收集、人员走访,调查了解厂区平面布局、原材料使用种类和数量、原材料储罐及管道系统位置、污水处理站及管道系统位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液处置方式和处置地等。
水文地质状况调查:了解地层结构、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土壤渗透性等。
地块使用功能调查:包括历史用途、地块未来用途。
通过调查,了解该地块以下的情况:
(1)污染源;
(2)污染物种类;
(3)可疑的污染地段及可能的污染范围;
(4)场地自然特征,如土壤类型和水文地质特征等;
(5)地块的使用功能。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情况了解,主要为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点位的确定,样品的采样与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采样点位的确定:采样点位设置除按照新开发项目建设场地环境背景调查布点采样要求之外,还需要根据原污染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密,布点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原材料储罐及管道系统位置;
(2)污水处理站及管道系统位置;
(3)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液处置方式和处置地位置;
(4)污染源及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
(5)污染物的性质和在环境中的行为;
(6)场地的地下水文特征;
(7)地面扰动的范围、深度;
(8)对于土壤采样点原则上,采样深度可根据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特性,以及地面扰动深度等确定。
地下水采样布点: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要求进行,布点位置应考虑到地下水的流向:
(1)评价场地内的地下水布点,要按照地下水流向及其与污染产生位置的相对关系,设置潜水井,以便观察土壤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并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坐标定位,输入地理信息系统中。原则上每个企业至少应设置三个以上的监测井,厂界上游1个点,下游2个点。
(2)如有必要,可在其它可疑污染地块布置1个监测点,同时在可疑地块上游布置一个背景点。
五、建设场地使用到期或做其他用途前的环境调查
对于已建设场地使用到期或转做其它用途前的环境调查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同已开发建设场地环境背景调查流程,若调查结果显示地块已受到污染,则需进一步开展第三阶段调查。
第三阶段通过确定场地污染的程度与范围,来判断现在和未来场地利用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并将场地调查的结果作为场地清理和处置的依据。
为了较正确地划定污染的范围,在开展第一、第二阶段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本阶段工作重点(原则上该阶段布点数量及采样数量均需大于第二阶段受污染场地评价中的数量)。
土壤采样布点:重点调查被确认的污染地块,在污染地段及周边进行密集取样,确定场地的污染范围。布点范围应根据第一和第二阶段判断的可能污染范围来确定,原则上应略大于判断的范围。
地下水采样:参照第二阶段监测结果,如发现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则应在第三阶段增加监测点位,进一步确认地下水污染程度和范围。按照地下水流向及其与污染地块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地下水污染地段及下游地区增设采样点以确定地下水的污染范围。为了便于布点,在布点前,可通过专业判断和/或简单的地下水污染模式判断地下水可能的污染范围。原则上地下水的实际采样点的分布范围应略大于判断的范围。另外,还应考虑在污染地块的地下水上游增设参照点。
六、土壤采样制样要求
土壤采样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要求,每个监测点采集一个表层混合样品。同时柱状采样点另须采集不同深度的剖面样品。采集样品的包装根据监测项目种类及性质分别使用不同材质的容器进行包装,采样量不少于4公斤。
测定农药、挥发性及半挥发性类项目的土壤样品应低温(4oC)暗处冷藏,尽快开展实验室分析。测定无机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样品应分别风干并粗磨至20目左右分装,各取无机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样品500克置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送土壤样品库长期妥善保存,国家环保总局及省环保局审批的项目土壤样品必须送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样品库保存。
七、分析方法及质控措施
土壤钻孔的质量保证:柱状样品采集需现场钻探。为防止样品交叉污染,在第一个钻孔开钻之前和钻孔之后,为防止潜在的交叉污染,对所有钻探工具进行清洗。清洗步骤如下:
(1)使用无磷去垢剂溶液清洗;
(2)使用高压自来水清洗;
(3)使用10%的硝酸冲洗;
(4)使用自来水冲洗,然后使用去离子水(蒸馏水)冲洗。
为了保持钻孔的完整性,钻孔过程中临时使用钢制的套管。保证钻孔过程中没有液体、水和任何液体的气态物质引入。
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污染物分析方法原则上按照国标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无国标或行标方法的,可参照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或其它有效方法进行。
污染物分析质量控制参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技术规定》进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考点: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_中大网校
>> >> 正文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考点: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发表时间:日16:24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
为了备考考试,中大网校编辑特别整理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历年考试的重点,帮助大家提前掌握和复习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要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2015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1)调查范围及点位每100公顷占地不少于5个且总数不少于5个采样点,其中小型建设项目设1个柱状样采样点,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少于3个柱状样采样点,特大性建设项目或对土壤环境影响敏感的建设项目不少于5个柱状样采样点。同类土壤 3~5个点表土 0~20cm中心土 20~60cm深层土 60~100cm(2)布点方法:网格法、对角线法、梅花形、棋盘形、蛇形(3)分析项目:养分、重金属、农药类、其它(4) 样品制备及保存制样工具及容器i. 风干用白色搪瓷盘及木盘;ii. 粗粉碎用木锤、木滚、木棒、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iii. 磨样用玛瑙研磨机(球磨机)或玛瑙研钵、白色瓷研钵;iv. 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2~100目;样品保存: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一般保留半年, 预留样品一般保留2年。特殊、珍稀、仲裁、有争议样品一般要永久保存。新鲜样品的保存见下表。样品库必须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要定期清理样品,防止霉变、鼠害及标签脱落。样品入库、领用和清理均需记录。表 新鲜样品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5) 分析方法:a) 第一方法:标准方法(即仲裁方法),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选配的分析方法b) 第二方法: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c) 第三方法:根据各地实情,自选等效方法,但应作标准样品验证或比对实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具体方法见《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相关文章:更多关注: &&&&
(责任编辑:fky)
共2页,当前第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环境监测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