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活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地理课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地理课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质量再也不能靠挤时间、拧学生、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了。新课程不再以知识体系为核心,而是以学生的认知为核心。新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打造高效、优质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呢?&&
&&&&&一、从教师而言&
&&&&(一)改变教学方式。
&&&&&以前的地理课教学,教师在课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画、背,纯粹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无滋无味,死气沉沉。地理是一门常识课,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选取自学式、引导点拨式、动手动脑操作式、学案导学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我平时用学案式较多。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密切相连,最终目标一致,但在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用学案进行教学时,我努力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让学生自主阅读,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概括。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与教师探讨,与同学交流,实现一种“探索,质疑,学习,应用”的这种层层推进。学案导学使学生自学目标步骤清晰,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他们可以根据“学案”,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二)熟练运用教具使课堂生机盎然。
&&&&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地理课必不可少,而新教具多媒体、展台的应用更能把课堂容量增大,同时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作合理化、便于操作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并适时引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高效课堂的生成。如:我在讲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我分别将降水在1600毫米以上、800毫米——4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的区域依次进行闪烁,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将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加粗依次闪烁,等降水量线经过的主要地名依次闪现。而后我在课件中画出一条带箭头的线,此线从沿海指向内陆。有的教师让学生沿箭头所指方向观察降水的分布,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我国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降水分布不均的规律。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教学而言&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生盲目的学习,效率必然很低,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每一节课教师要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研读教材和地图,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继续寻求答案,仍然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教师巡视过程中提交,个性问题及时分析解答,共性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后分析讲解。这样坚持一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的可读性,增强自学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
&&&&(二)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在利用学习小组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一是分好学习小组。在分学习小组时,要把学生按学习状况的上中下搭配成小组,还应指定一个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学习较好的学生任组长。二是注意不要放任自流,让学生无目的无头绪地乱哄哄,必须使学生说有内容,议有目标,查有依据。此外,还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小组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抽查,个别辅导等。&
&&&&小组合作学习,既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积极思考,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用激情影响学生,使学生课上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激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表情、声音和情绪等。这些因素将直接给学生以知觉刺激,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它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能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学习活动进入高效的快车道;相反,也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学习被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开小差,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也根本谈不上有效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和生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种交流只有使参与者精力充沛、拥有较高的兴趣,才能使参与者产生不竭的动力,才能使交流合作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们在上课前只要稍加注意,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室,满脸笑容走向讲台,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带给学生阳光一样的感觉。调整自己的讲话的语气,配合富有吸引力的肢体语言,将为课堂学习和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就地理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存在不够重视、厌学等现象,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学习更能深化、深入。&
&&&&运用激励性评价必须客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才有益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漫不经心地表扬或者没有价值的表扬则往往被学生忽略或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无论过程、方法还是探究成果都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做得好的及时肯定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指出,鼓励他及时改进,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断前进,都有希望,学习的兴趣才可能持久。&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出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打造出更高效、优质的课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
阎良区振兴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培养读图、填图、析图、绘图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目标问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板图、课本插图、地球仪、手电筒
五、教学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千差万别。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板书)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是怎样?(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2.设问: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早晨、晚上和中午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
3.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明亮程度的不同。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墙面上光照明暗程度不同: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
4.有谁观察到或能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同)
5.让学生读图比较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对地面所获得的热量的影响。
6.教师在此引出并简单介绍什么是“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7.活动:做相关活动。
8.总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
9.强调: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因而从低纬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10.课后活动:指导学生做活动题“太阳高度与气温”。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板书)
1.出示表格如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讨论“地球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运动”的不同。
产生的现象
2.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①做活动题“演示昼夜更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是关键。
②完成该题。
③设问:地球自转对气候造成什么影响?
④提问:大家每天都要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其中能感受怎样的天气变化?
3.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根据教材“地球公转示意图”,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①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近似圆的椭圆)
②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转?(斜着身子转)
③设问: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读图得出结论。(66.5°)
④设问:太阳直射点是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板图: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简图
⑤出示讨论提纲: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简图”,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春分日: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夏至日: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秋分日: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冬至日: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夜______
⑥讲解:地球公转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但必须强调:除赤道地区外),使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⑦再引导学生观察:夏至日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全为昼,南极圈以南地区,全为夜;到冬至日恰好相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极昼、极夜现象,这也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⑧学生讨论完成活动题。
A.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指出:太阳光线直射赤道的节气是春分日和秋分日,直射在北回归线的节气是夏至日,直射在南回归线的节气是冬至日。
B.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的这一天是6月22日。
C.联系家乡所在地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的情况怎样?
(在我国范围内,5月1日昼长夜短,10月1日昼短夜长)
4.“地球上的五带”,完全可以由学生根据图示与课文中的文字提供的文字性练习题自主讨论完成。
①确定五带的范围。
②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热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北寒带。
③连线。
热&&&&&&&&&&带&&&&&&&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气候终年寒冷
④在地球的五带中,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七大洲中主要位于南寒带的是南极洲。
⑤联系家乡所在地的纬度位置,判断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具有哪种现象?哪个季节昼长夜短。
5.小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七、课后作业:
自绘“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标注上四条分界线、度数。列表比较五带的范围,获得热量的差异,各自具有的特殊现象。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2.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说课稿
阎良区振兴初级中学 党升武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对《气温和&降水》的进一步深化,在本章中起到了巩固前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从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地球的形状、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进而影响气温和降水,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在知识处理上,主要采取读图和思考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本节内容上看,学生接触生活实际较多,教学中容易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认识气候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侯的影响。
二、教学中的创新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素质教育追求的一个亮点。我在教学中,将抽象的逻辑知识讲解变为直观性较强的直观教学和实例教学,以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创新做法有:
1、调整教材知识结构,在讲授了纬度与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之后再让学生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2、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多个实例,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3、用理解感受、启发、讨论、归纳等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等都有很大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等,学生对这些气候变化是有亲身体验的,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联系实际,结合谈话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的现象去发现、解释问题。
学法指导:
1、把生活经验引入课堂,进行设疑启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提高理解能力;
四、教学程序
&(&导入)利用诗词、谚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展示生活体验,北极地区、广州动物园的图片,感受气温变化
(直射、斜射图)讲解太阳高度与获得光热多少的关系
(太阳光照图)学生判断纬度的高度与获得光热多少的关系
(探索规律)学生自主探索纬度、太阳辐射、获得热量之间的关系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太阳照射图)学生判断a、b、c三点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获得光热的多少
(太阳照射图)进一步说明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思考)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思考)赤道附近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的原因是什么?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观察、思考)昼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
(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
(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
(读图)图4―20观察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
(直射点移动图)展示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观察、思考)分析四至点时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五带图)讲解五带的划分、特点及气候特征
(智力闯关)复习所学的知识
(探究学习)用实验验证太阳高度与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地球形状↘&&&&&&&&&&&&&&&&&&&↙&气温:低纬高,高纬低
&&&&&&&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地球运动&↗&&&&&&&&&&&&&&&&&&&↖&降水: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帮助,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及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影响气候的分布属于新知识,指导自学书设计采取以学生自学、分组讨论为主的方法。通过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同学认真思考并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好知道自学书,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供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且便于理解和记忆。
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查文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个环节尽力通过尽量由学生通过探究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我确定的教法是: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学法是自学法、完成练习后的分组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口头复述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意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量做到讲的少一点,引的巧一点,让学生学的精一点,活一点,领悟的透一点,深一点。
课后经过教研组讨论。我觉得对本节课的处理,提出几点改进:
1、在课文的引入上,不够精彩,要多思考,多创新。
2、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注意各颜色的对比度搭配。
3、教学中师生活动的面还要加大,在引导问题中要把握重点。
4、课的最后要及时的将本节课学生的小组竞争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
&&&&&希望在下一课时,会做的更好。我相信教学总是在不断改进中进步的,我一定会切实的履行这一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校内检索:
>> 学部动态
>> 教育智慧
>> 信息正文
浅谈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
[ 发布时间 ]: 10:50:12 [ 点击次数 ]:2599
浏览字号: 
&浅谈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 &&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张文艺
& & & & & (此文获南师附中江宁分校2015年度校论文评比一等奖)
一、案例背景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是《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结合案例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深刻揭示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次上课时,我反复研读教材,到网上搜索相关材料,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然后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因为教材提供的案例非常典型,而且课本安排的活动也很丰富,所以课堂基本上按照课本上的案例和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尽管本节知识点较为简单,课件图片文字视频应有尽有,我也用尽了各种办法调动学生,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始终不高,除少数几个同学&礼节性&地附和我之外,大多数同学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甚至有几个学生干脆趴在课桌上睡起了大觉。为什么会把一个自以为准备得很充分的课上成这样呢?课后学生们反映,课本上的案例和材料来自久远的年代和陌生的地方,距离生活较远,学生学着与自己无关的知识,不能激发起探求知识的欲望,所以课堂上昏昏欲睡。再看课程标准,课标要求本节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课堂选取的案例没有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远离了学生生活,知道了课堂失败的原因,我决定放弃原来的教案,尝试着用南京的乡土素材和案例创造&生活化&情景,让&生活化&走进地理课堂。
二、案例过程描述
导入新课时,我以&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更是商家必争之地,你认为哪些因素使南京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个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开始就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时,课本选取的是&嘉兴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虽然这一案例比较典型,但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如果选用&南京市聚落形态演变发展&的案例不是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吗?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利用,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南京城市历史发展演变的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了不同历史时期南京的城市地图(图上标注有主要的交通干线)下发给学生。课堂上提出了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
1、南京各个历史时期(东晋孙权时期、明朝都城时期、清朝江宁府、1934年国民政府首都时期、1976年改革开放前和2008年)的城市形态有什么特点?城市形态的演变与交通有什么关系?
2、从《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城市轮廓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历史时期南京城市扩展的趋势是向南、向西趋势明显,但向东、向北发展缓慢,原因是什么?&&地形、河流因素。(东有玄武湖、紫金山,北有长江阻隔)。
3、你认为制约南京江北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
这些话题紧紧围绕着南京城市发展,贴近实际,为学生所关注,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现在制约南京市向北发展的瓶颈是交通问题,应大力发展过江交通,使江北和江南主城做到无缝对接;有的说长江二桥、三桥和过江隧道的收费大大限制了车流量,其过江通道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应该降低甚至取消收费;有的学生建议将南京市政府搬迁到江北,以支持和促进江北的发展;还有的同学提出给予江北政策上优惠,设立江北经济特区,建立南京重工业园&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个答案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讲解&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时,我舍弃了教材中&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这一案例,先让学生在南京市地图上找出南京几个主要商业中心:新街口商圈;山西路和湖南路商圈;卡子门商圈(麦德龙超市、红星美凯龙、宜家);南京众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华东地区最大的农贸产品批发市场之一),然后让学生判断分析这些商业网点分别属于商业布局原则中的哪一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符合市场最优原则的商业中心布局在市中心;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的商业中心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由于这些资料取材于南京本地,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同学们兴趣高涨,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乡土材料起到了教材所不能比拟的作用。高铁南京南站距离我们学校只有5公里路程,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将容纳8万人口和15万个岗位。一个以南京南站为中心,集交通枢纽、经济枢纽、城市门户三大核心职能为一体的南部新城呼之欲出,这些必将使南京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商业贸易产生重大变化,如何把课本知识点嫁接到这一热点话题呢?我先播放一段南京南站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
1、为什么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南京南站,它有哪些功能?
(集铁路、地铁、公路客运、公交、轻轨5大交通体系于一身)
2、南京南站为什么远离市区?
(保护城市环境;缓解城区交通拥堵;郊区地价较低,征迁费用和代价相对较小)
3、假如你是一名投资者,你会考虑在南京南站附近投资吗?投资哪些产业?
4、假如你是一名规划师,请你预测一下南京南站地区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分布将有什么变化?
5、南京南站对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有何影响?你对南京南站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聚集在一起,争相发言、激烈争辩,教室就像农贸市场一样热闹,以至于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在面红耳赤的讨论和争辩着。这时,答案的正确与完整已否似乎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已认识到地理知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对城市规划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样的乡土案例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拉近了学生与地理课堂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案例反思与感悟
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样,两个班级学生的层次也基本相同,但后一节遵循&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学生所熟悉的乡土材料和热点话题,使得课程环境迥然不同,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这次由失败到成功的教学经历给了我几点思考与启迪。
1、地理课堂要走进生活。
&生活即教育&。地理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地理课堂只有和生活相联系才具有美感和活力,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化的地理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学生的衣食住行、生活体验等都可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和应用对象。
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影子,如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设置以及不同时间段自行车的出借情况就包含很多地理知识,我们学习城市功能区时,可作为案例素材。
(1)图1和图2分别为甲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1时和22时的出借状况,图3为乙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3时的出借状况。试推测甲、乙两服务点分别位于城市何种功能分区中?并阐述理由。同时推测乙服务点22时的出借状况。(甲地为住宅区,乙地为工业区)
诸如此类的地理问题还有:
(2)在图4不到300米的路段,聚集了20多家金银珠宝等奢侈品店铺,推测此类店铺的区位选择因素。&同行是冤家&,为什么他们选择聚集?
(3)图5与图6两种过街通道一般位于城市的什么路段?为什么?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施工前需要收集那些资料?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通道?
(4)图7和图8采用了3S中的哪些技术?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到站时间显示是否完全准确?原因可能是什么?
(5)图9中的水痕是如何留下的?水痕可以近似看作等高线吗?水痕的间距能体现什么地理信息?(坡度大小,稀疏的地方说明塑胶场地比较平坦,密集的说明起伏大)
2、地理课堂要贴近乡土。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但长期以来,地理课教师 &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地理学科空洞乏味,学无所用,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乡土素材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教学感性材料,犹如&天然地理博物馆&一般,许多活生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这个&博物馆&里都可以找到。乡土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就在学生周围,为学生所熟悉,有利于把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形象化、直观化,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感到地理学有所用,同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爱乡爱国情感。因此,地理教师应以地理的视角、思维和方法积极开发和挖掘乡土课程资源,经常对乡土实例进行引用、观察,寓地理知识于乡土生活素材中,既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时事性,改变课堂教学枯燥、空乏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发展学生智力也有巨大作用。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我大胆地舍弃了教材中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这一学生陌生的素材,利用百度搜索资料,选编了《南京八卦洲的农业变迁》乡土案例素材并设置了相关问题:
八卦洲芦蒿口感清香,绿嫩脆直,享誉全国,目前八卦洲芦蒿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近1.6亿元。八卦洲被誉为&中国芦蒿第一乡&。2014年成功申注&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八卦洲位于南京市北郊,地处长江中心,面积56平方公里,为长江中的第三大江心洲,八卦洲地势低平,地势总体上呈现西北略高、东南略低的格局。八卦洲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集中的特点,降雨过程多发生在6-9月,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100mm,水源充足,全年无霜期为237天。八卦洲土壤条件特别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尤其适合野生蔬菜的种植。八十年代以前南京八卦洲农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1992年八卦洲农民人均收入仍然是南京最为贫困的乡镇之一,当时芦蒿是长在水边的野生蔬菜,后来有农民尝试在自家田里人工栽培,取得了成功。
1994年,南京市政府将八卦洲列为南京市菜篮子重点基地,八卦洲大力发展芦蒿,芦蒿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生物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1年南京二桥正式建成通车,农民进城卖芦蒿更为方便。目前,芦蒿种植面积已扩大到4万亩,总产量达5300万公斤,芦蒿销到了上海、北京国内市场和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产值达到1.67亿元。近年来,八卦洲还增加了300亩草莓、400亩葡萄和1000亩红杜鹃等高档花卉苗木,发展了&农家乐&旅游项目,还举办芦蒿节,邀请市民看江中绿岛,赏田园风光,品芦蒿美食。根据南京市的规划目标,要逐步把八卦洲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康体娱乐为一体的&世外桃源&。
(1)从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八卦洲成为芦蒿生产基地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示:区位因素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市场、技术、政策、劳动力等。)
(2)你认为八卦洲芦蒿种植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一说明了什么?(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3)最终决定八卦洲芦蒿栽种规模的因素是什么?(市场)
(4)八卦洲农业的变迁:种植粮食几十载,芦蒿只是水边草&中国芦蒿第一乡,江中丽岛八卦洲&改种花卉效益高,八卦洲变芳香岛。引起八卦洲农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市场)
(5)你能否为八卦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提高品牌知名度,发展精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错开种植档期,从卖一季到卖全年)
再如: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关于工业联系、工业集聚的概念以及二者的联系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一直是教学难点。因为我们学校就位于国家级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位置,学生对周边的厂矿企业非常熟悉,何不利用这身边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于是,我搜集了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图和相关文字材料,设置了以下问题:
(1)我们学校就位于江宁开发区内,你能举出开发区的一些著名企业吗?
(2)区内各工业企业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有的属于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如江宁开发区纺织工业园内&纺织厂&印染&服装厂间的联系&;有的属于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如:、旺旺食品厂、协鑫热电厂、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海尔曼斯服装厂。)
(3)这些企业为什么集聚在一起?工业集聚的好处有哪些?有无弊端?
(利: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弊: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通过这些层层设问,不仅使课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加深了对地理原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活化了地理课堂教学。
本栏目相关信息推荐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