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句:请以“雁”为意(可嵌字)出七言句,仄收

平仄对联大全-求新颖的,平仄工整的对联大全_商业生活网
平仄对联大全
求新颖的,平仄工整的对联大全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春来羊起舞;  雪化马归山。  此联好在巧妙地表达辞旧迎新的联意:上联――羊年到了,春天来了,吉祥如意,欢欣鼓舞;下联――春天到了,冰雪消融;马年去了,去哪儿了?――化用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语意,曰:马归山。妙哉!  三羊开景泰,  双燕舞春风。  简释: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下联很好理解,春天来了,春燕飞舞,春天充满生机。  马步不停追梦远;  羊头又领带春新。  马年虽然过去,但依然要快马加鞭去追逐梦想;在新的一年里,更要做领头羊,争先创优,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承富启强马步快追华夏梦;  蘸春濡喜羊毫大写价值观。  此联巧妙地运用马年“马步”、羊年“羊毫”的应景词语,抒发践行“价值观”、追逐“中国梦”的壮志豪情,既切合迎春的时宜,又富有积极意义,妙联也!  孙行者;  胡适之。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廿四字箴言圆好梦;  五千年浩气卷长云。  (备注:廿四字箴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一副对联充分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继往开来的豪情壮志。)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这副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经国济世为己任,至今仍有启迪、教育意义,也就是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学以致用,而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万马奔欢放飞青春辞旧迎新追梦想;  三羊开泰崭露头角攀高折桂向未来。  (备注:这是一副写给高考学生的新年祝福对联。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折桂――获得第一。折:摘取;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盛开的时节,故以“折桂”比喻金榜题名。未――羊,暗含“乙未”年)
相关问题与答案
对联如何分平仄?
  对联的种类繁多,从一字对到多字对,骈对到律对,反对与正对,以及五花八门的“格”,各自对平仄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就是“平仄相谐”。  最常见是楹联、诗联。楹联是古建筑物柱子或公共建筑大门上的对联,字数一般比较多,有的要断句;诗联也叫“律对”,大部分用于家用春联或文艺活动、诗人笔会,分五字、七字。  律诗要求,第三四句、五六句要各自成对。按常见的格律,七律第五六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两句的平仄正好相反)  按照新韵(即普通话),平声指四声的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去声;按旧韵(如《平水韵》),平声就是平声,仄声包括上、去、入声。  举例:   千秋笔墨惊天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万里云山入画图(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情况相同,如:  野旷天低树(仄仄平平仄)  江清月近人(平平仄仄平)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五字的比七字的正好少了前面两个字。这说明,对联的平仄很有规律,它们像“马蹄”一样两两成双,又各自相对。这就叫“平仄相谐”。  字数多的如: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介绍的都是“正格”,也有不是两两成双的,称为“变格”,但对句(下联)必须与上联相对。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普通话jue2平声) (句脚越递)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 柳三变(□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 张九成(□仄平。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 风清云静(□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 九州溢彩(□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
四言句特例: 百花齐放(□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 明月几时有(□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 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 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 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 “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忌孤仄/孤平 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以上联为例: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
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例: 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 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 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 (2)忌三仄尾/三平尾 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 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 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复字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回文格) 管他三七二十一 醉我三百六十五 (谐趣、数字格。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 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 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 (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r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麈 (同音异字格。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本来是变格出句,但是对句做到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 另有一些规则此处略去。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末字的平仄
地增鸿连满门财,天赐吉祥全家福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在没有横额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 如: 祖国山河壮 人民岁月新
有横额的可以上平下仄, 如: 门迎东南西北财 户纳春夏秋冬福 根据横额(横批):迎春接福 可知 门迎东南西北财是上联 户纳春夏秋冬福是下联 注:财字平水韵归十灰,平声。福字仄声,归一屋
怎样分上联和下联 1.根据气势“天赐吉祥全家福,”为上联,“地增鸿连满门财”。为下联 2.根据平仄: 天赐吉祥全家福{上联} 地增鸿连满门财{下联} 3.如果有特点横额,上下联位置可以互易。
对联二 天和人和全家和,福多财多喜庆多 它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上联写景,下联抒情 天和人和全家和【上联】 福多财多喜庆多{下联} 另,根据横额{横批}:和气生财 可知 天和人和全家和【上】 福多财多喜庆多【下】
++++++++++++++++++++++++++++++++++++++++++++++++++++++++ 附对联贴法 有一段时期是按照末字的平仄(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后来这个规律被颠覆了,否则你也不会是看每联的最后一个字读音貌似...
横额在前的是上联,横额在后的是下联,各地风俗不同,很难有统一的见解
如果按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下联
按从右到左,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
是看每联的最后一个字读音貌似... 就要
看布局,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阁诗》
看横额,如:门迎东南西北财
户纳春夏秋冬福
如果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上下对联平仄,根据中华新韵就不行,但是根据横批就可以区分上下对联顺序
根据横额:迎春接福
可知:门迎东南西北财是上联
户纳春夏秋冬福是下联
注:财字平水韵归十灰,平声。福字仄声,归一屋
至于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入作上,今多作去);
新年新岁新景
上下对联均以去声收尾,在没有横额的情况下,看对联的气势
根据平水韵
此木为柴山山出{平水韵出是仄声}
因火成烟夕夕多{平水韵多是平声}
还有的根据作者的安排,如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郭沫若集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阁诗》
/ ======= \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 \ /
/ ::::::::::::: \ =D-'
(_________________)
出处:.cn/b/.html ========================================================== 另:
引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概念】
  一、旧声、今声和平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称为“旧声”或“古四声”,其中“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去、入”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称为“今声”或“新四声”。
  二、节奏和节奏点,意节和音节:
  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称为节奏,分为“语意节奏”和“语音节奏”,简称“意节”和“音节”。意节是按词语实际意义划分的节奏,音节是朗读时按停顿需要划分的节奏。节奏的末字称为“节奏点”,“意节”和“音节”末字分别称为“意节点”和“音节点”。按字数,有一字节奏,两字节奏,也有三字以上的节奏,其中两字节奏居多。
  三、律句、非律句和拗句:
  由规范的两字音节组成的句子称为“律句”(其中单言句末字为单字音节),反之称为“非律句”。
  由律句组成的单句或复句联称为“律句联”,由非律句组成或含有非律句的单句、复句联称为“非律句联”。
  平仄不依常格的五言、七言律句称为“拗句”。从对联声律角度,有两种拗句需特别留意,详见【举例】部分。
  四、联脚和句脚:
  上下联末字称为“联脚”,复句联各分句末字称为“句脚”。
  【总则】
  总原则: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今声“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简称“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简称“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之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之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细则】
  一、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一】部分)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参见【举例一】特例部分)。
  二、非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二】部分)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复句联声律细则
  1、句脚平仄交替以马蹄韵的“两两交替”为理想模式。
  2、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3、同时含有律句、非律句的,分别遵循各自的声律。
  四、关于特例
  几乎任何规则都会有特例,对联也有很多“出律”、“出格”的类型和例子,本规则未能也没必要详列;多数特例要么和特定的场合有关,要么和特定的作者或读者有关,再不就是因为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本规则中的确定性表述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举例一】律句联举例(所举例子今古音未作标注)
  ●1、规范的两字音节,音节点交替平仄,上下联相反,非音节点不拘平仄:
  四言:
  心标/日月
  义贯/乾坤(2、4位交替,上下相反)
  五言:
  窗意/包涵/画
  天容/酝酿/春(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六言:
  隔岸/数间/斗室
  临河/一叶/扁舟(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七言: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窗通/碧水/苍山/外
  人在/光风/霁月/间(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复句联(句式繁多,仅举两例):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四六句式)
  旭日/鉴忠/诚,维权/果硕/三一/五;
  春风/播善/美,普法/花馨/百万/千。(五七句式)
  律句格式巧趣联也有不少合律的: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叠字格)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音韵格)
  ●2、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意节、音节不一致,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音节),海内/存/知己(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读书/人去/留萧/寺(音节),读书/人去/留/萧寺(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读书/人去/留萧/寺
  招隐/山空/忆戴/公
  ●3、有两种特殊的律诗拗句打破“246分明”原则,但因历代律诗、对联均有应用(特别是第一种),本规则作为特例介绍,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上联:平平仄平仄――新年纳余庆
  下联:○仄仄平平――嘉节号长春(上联2、4不交替,上下4位同平)
  上联: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全仄)
  下联:平平平仄平(也有别的格式)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上联2、4无交替,上下4位同仄)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
  ●4、律句联特例(其中部分为巧趣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联脚上平下仄)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流传甚广的无情对,也有说“黄梅天”是当地一道菜名。三平尾)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赠江苏南京、江苏无锡五校乡村教师。上联无交替,联脚上平下仄)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联脚上平下仄,有的节奏点未作交替)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联脚同仄)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江苏苏州灵岩山继庐亭,联脚同仄)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顶针格)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r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姝姝
  【举例二】非律句联举例(巧趣联和自由体种类未能尽列)
  ●1、四至七言非律句例子(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可不拘平仄):
  待/东边月
  傲/南面王
  长/中华/志气
  览/世纪/春光
  除旧岁/破旧俗
  迎新年/树新风
  承/上下/求索志
  绘/春秋/振兴图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2、三字词句通常看作一个意节,有时意节可以不用分得太细,特别是固定词组,一般看作一个意节: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
  兴农业,减农税,富农村,乐农家,农民/皆大欢喜
  办学城,增学科,强学府,鸣学界,学者/层出不穷
  大企业/促/大繁荣,大品牌/闯/大市场,有容/乃大;
  新农村/谋/新发展,新时代/建/新家园,无处/不新。
  ●3、自由体和非律句巧趣联(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恭亲王去/德亲王来/见新鬼/应思故鬼
  夏同兴/翁同败/愿贵人/莫学常人(复字格)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嵌字格)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复字借义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西湖/游乐船/乐游/湖西(回文格。归入律句联也可)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口语格)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百业诚信/无双埠,工商共荣,振邦/万代千秋(有名的南浩街征联。后四字细分为“五湖/四海”也可。可称为“散文格”,但归入律句联也可)
  ●4、非律句联特例
  两行/北雁,避风雪/以南来;
  千古/西乌,冲夜月/而东去。(陈铧与朱熹对饮,忽见山雁南飞.陈乃为此联,朱极赏之。联脚上平下仄)
  搬嘴弄舌/说风道雨/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张口闭眼/喷云吐雾/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先生(口语格。联脚同平)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固定词组三平尾)
----------------------------------------------
雄心锤炼千秋句;
胜地留存万代歌!
――中华国粹网
―――――――――――――――――――――――――――――――――――――― 还有根据横额,决定上下对联只是一个方法。
如:生意兴隆通四海
☆☆ 财源茂盛达三江
根据横额:生财有道。可知生意兴隆是上联,财源茂盛是下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对联一 \△ 对联二
生★☆财№☆生★★★○财
意★☆源№☆意★★★○源
兴★☆茂№☆兴★★★○茂
隆★☆盛№▲隆★★★○盛
☆№☆№№☆通★★★○达
№№☆№№☆四★★★○三
△△☆△△★海★★★○江
-----------------------------------------------
对联一上平下仄,对联二,上仄下平
兴隆是平声,茂盛是仄声, 四海是仄声 三江平声。
出处http://bbs..cn/thread.php?tid=4125255&bid=65724 ======================================================= 还有   对联必须讲平仄,这已为很多人所强调。对联的平仄规律有常规正格,也有多种多样的灵活变化,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本文即打算通过一些名作佳联将对联的平仄规律正变等情况作些解说和探索。
  一、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郑燮
  联中平仄两字一换,上句仄收,下句平收,上下联各对应格之间无一处不是平仄相反的,这是平仄非常严格的常规标准字式之一例。实际上这也是一联平仄非常正规的七言律诗中的一种句式。当然,对联不一定都用律诗的句式,一般只要每句中的平仄有变化,两句间对应字平仄相反即可。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杭州岳坟
  这一联的平仄仍算常规正格,不过有些地方不太严格。首先上句仄收、下句平收,即属正格。再说一三五不论:所谓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在长联中并不是从头到尾连续数的,而是先要断句分节,在每一小句中,末一字要严,双数字也要严,其余的数字可以从宽(还有别的情况,见后文)。如本联上下句中的第一节为四字句,“平”与“气”、“下”与“坤”,平仄相对,第二节为五字句,其中的“钱”与“岳”、“官”与“下”、“爱”与“河”,平仄都相对,第三节五字句中,“死”与“星”、“官”与“上”,平仄也相对,只有第三小句中的第四字“惜”与“日”按古音都是仄声,不相对,是出格了(按今天普通话读音平仄仍相对)。其余各小句中的一三字有相对有不对,可以不论。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苏州怡园石听琴室顾彬集辛弃疾词联
  本联除第一小句中的第四字外,其余全都平仄相对,结尾也是上句仄下句平,通联只有一处出格,整体平仄相当严格了。
  上两例中有两处五字句的第四字平仄不对,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实质性的规律:所谓二四六分明,是因为一般句子多为二二节奏,每两字构成一个小的音步,单数字后没有停顿,给人的音感不明显,双数字多处于音步尾字处,读后有或长或短的延长或停顿,给人的音感较强,所以双数字的平仄要求要严一些。但一般五字句多为二三节奏,其第四字并不处于音步的末尾上,而是在音步的中间,没有延长或停顿,在音感上不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平仄要求可以放宽些。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红岩》
  本联后半为四字句,平仄对应严格,前半为五字句,但不是二本节奏,而为一二二节奏,不过第四字(“男”与“雄”)仍不处于音步尾字,所以也没有平仄相对。第一字单独构成一个音步,本应要求稍严,但位为领字,读音较轻,也不如联末一字和联中小句末字影响大,所以也可容许一定的灵活性。
  腾两邑之欢,千秋稻熟;   据一山之胜,四照花开。     ――苏州慧山云起楼
  本例节奏基本同上例(前五字可视为一四节奏)。平仄不对处只有前半五言句中的第二、四字,都不在小音步的尾字上,本可不论。第四字上下联同用“之”字,这也是允许的。但应注意:上下联同位处,只有“之”字等极少数全虚字可以重用,而且只能用在句中快读轻读处,不能在句末重用,再有“一”和“两”两古音同为仄声,虽处第二字的位置,但因不在音步尾字上,所以本来是可以不论的。如按现在普通话读音,“一”字为平声,更没有问题。笔者认为:写旧体诗词用古音韵有一定的道理(也不一定非用古音韵不可),因为旧体诗词本来不太通俗,读者多非一般大众;而对联则不然,对联是雅俗共赏的形式,在当今的广大群众中应用极广,还是以使用现在普通话的音韵为宜。还有,如考虑到连读变调问题,则“两邑”为上去,“一山”为去平,此处有上去连用,有去平对,也有上去对,调式一降一升,十分活泼响亮,效果很好。笔者很爱上去或去上相对(见后文),且主张联中如有连读变调的字,就应按变调之后的平仄对待。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西湖平湖秋月彭玉麟联
  此联乃为常格: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其他平仄对偶也掌握得较严。前两个七字句为三四节奏,末小句为四字句,共三个四字逗又都可再分为二二两小逗,其中的双数字上下联间平仄全是相对的,单数字平仄有对有不对。问题是前两处三字逗的平仄,“凭”与“把”、“最”与“莫”,有对有不对,因都在第一字的位置上,可以不论。第二字处“栏”与“酒”,“好”与“孤”平仄都相对,第三字处“看”与“对”,“是”与“负”平仄都不对,这好象是执行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而不是音步尾字从严的原则。实际上是另有道理:这四个三字逗类似曲中的领字,读音较轻,而其中的重音又在第二字不在第三字,所以第二字从严第三字放宽了。(“看”字按古音本也可读平声,但在此处前后几个字接连都是平声,所以把“看”字读成仄声更好些。)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扬州平山堂伊秉绶集句
  此联平仄不对处甚多,且上联连用许多平声字,读来确实拗口。但一因是集句联,平仄不能随意更动,又因内容工切,也就不以形式害内容,选定为这几句了。虽然如此,但形式的主要处关键处还要合格才行。本联的平仄关键处一为联尾音步,“尤美”对“际天”,一为联中大逗处的“长江”对“素月”,平仄都是相对的。另外,另两处逗尾字虽为平声对平声,但都是阴平与阳平相对,字调还不算全同,再加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下联全句音调也还活泼有变化,所以读起来也就是对联的味道了。当然如内容与形式都完美就更好,平仄等形式上出格太多了总是不足为法的。
  二、上联平收下联仄收   这种格式的对联在名人名作中也屡有所见。有些两人问答对,第一人出句平收,第二人对句仄收,这不一定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因为有的可以认为是第一人出的是下联,所以平收,第二人对的是上联,所以仄收。但也确实有些第一人出的是上联平收,第二人对下联仄收,其上下联次序决不能调换,只能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联。如下联: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周渔璜对众考生联
  对联为什么一般都要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看来这和人们的听觉心理有关。正像音乐方面音阶中有主音、属音、导音等区别一样,主音给人最稳定的感觉,属音也较稳定,导音等则很不稳定,乐句的问句即上句多以不稳定音作结,答句即下句多以较稳定音作结,而乐曲终了大都结束在主音上,以给人稳定结束的感觉。汉语的字调,虽然在不同方言中同调类的绝对音值不同.但同一调类给人的稳定与否等感觉大约在各地还是差不多的。以平声字作结可给人以稳定的结束感,所以对联上句不用平收而下句多用平收。但乐曲有时不结束在主音上,以造成特殊效果;同时对联下句也可不用平声字作结,也可造成特殊效果。
  再如:
  门开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郭沫若集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阁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入作去)。     ――摘王勃《滕王阁序》
  江空欲听水仙操;   壁立直上蓬莱阁(入作上)。     ――绍兴东湖饮心亭
  这些对联下句都不以平声字收结,也都有一种特殊的很好的效果。
  三、去上对或上去对   既然对联下句可用上声或去声作结(上节例子只最后二联的“色”“阁”二字原为入声),而下句收音又比上句的影响大,所以上句的收音就不一定非用平声字对下句的上去声字不可,上下联收尾字只要声调不同即可,这样就可有尾字的去上对或上去对。下面也略举几例:
  六月六日(入作去);   秋风秋雨。     ――杭州秋瑾祠
  春风春雨春色(入作上,今多作去);   新年新岁新景
参考文献:以上有个人回答,也有名家高论。
对联的平仄要求
首先,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再说现在的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个不用多说。现在的一声是古代的阴平,二声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那么古代的入声字都哪去了呢?它们分别被分到了现在的四个声调中。比如“黑(一声)石(二声)柏(三声)落(四声)”都曾经是入声字。由于古人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因此基本上,普通话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但现代人要区分平仄,必须要记住所有的曾经的入声字。因为现在一声二声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经的入声字。记住所有的入声字是区分平仄的基本功。要说规律,也是有一些的。比如所有以ie ue为韵母的都是入声字,再比如只需记住“白”是入声,便知“柏、伯,怕,泊”等都是入声字。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看”字,由于是多音字,所以既是平,也是仄,区分平仄关键要看字义。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Ps:我是古代文学专业的。提高下可信度。
跪求春节对联三幅(平仄要对哦)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喜字成双花好月圆横批:国泰民安
岁通盛世家家富 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对联中的平仄如何讲究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下)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对联中平仄怎么分
以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分,要求上联是仄声(汉语拼音的三声四声),下联是平生(一声二声) 比如:上联:室雅何须大。大是四声,为仄 下联:花香不在多。多是一声,为平 大多是这样的,但是当你在读名联的时候也不排除有意外的情况,因为古人分平,上,去,入四声与现在的一二三四声是不能完全匹配的 希望对你有用
对联押韵对平仄有何要求?
对联很有讲究,除字词意工整相对外,还讲究读音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就出来了平仄问题。 对对子如果忽视用词的平仄,其他再好,仍会被行家笑话为“对联盲”。其实对联平仄很容易掌握。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以普通话的四声为标准。就是:阴[―]、阳[ / ]为平,上[ ˇ ]去[、]为仄。 二,基本规则简说
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很大比重,因此就有了两两交替的规则 。很多联句套用了此规则。
上面说的“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是指上联,那么下联呢?下联相反即可,就是“仄仄平平两两交替”。记住,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
三,“平仄杆”规则(仅指上联而言,下联相反即可)。
第一种: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此两“平仄杆”极有用处,具体使用方法是: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对于只讲句脚[句尾]平仄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四,句中平仄规则举例
旧(仄),新(平),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五,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雁鸣 中建材进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