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的高富帅改名就能成“高富帅”吗

大学改个名字就能变成“高富帅”吗?
  5月20日,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该目录显示: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成为被追捧的热词。(昨日《中国青年报》)
  换个马甲混社会
  lhw491885: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换了马甲只为忽悠人。
  玩玩:新一轮坑外省考生开始。
  撑着:安个响亮名称,全面升级提价?
  光光的命:中国人就是喜欢拉轰的名字,图个吉利。
  消失的卷轴:穿着马甲混社会。
  提高认知度的捷径
  网易广州网友:不出名的大学,非常垃圾的大学,改名字的确也是最简单提高认知度的方法。
  网易江苏省南京市网友:你不在大城市,没有个响亮的名字,谁会鸟你?
  那些不改名的猛学校
  网易北京网友: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大学名称,至2009年,先后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或工作;剑桥大学,没有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有8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数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学,剑桥大学旗下的三一学院,获30多枚诺贝尔奖。
  左岸雨:其实大学,没有必要加修饰词,看剑桥就一个小镇的名字,但是其知名度来自自身一千年的历史。
  网易佛山市网友:名字“涉农”的早稻田大学表示很惭愧。
  网易湖北省手机网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家还是一分校呢,都甩你清华北大几条街。
  还有比改名更糟的
  网易深圳网友:光改名还好。若是那种高职合在一起变本科的就更难以接受,不是说高职大专不行,而是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完全是两条路,高职专科关键是培养操作性的技能,这个中国本来就很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基础,把几个高职合起来就变成本科,这叫咋回事。
  热衷改名不如重修行
  龙敏飞:于高校而言,“更名”更要“更修行”,只有学校自身的修行提高了,哪怕名字不好听,哪怕专业不够多,也必然能赢得公众的认可与尊重;一所学校名字再好听,涵盖面再广,如果修行不够——师资力量不强,学术研究不强,那这样的学校,也很难赢得社会足够的尊重。
  名校学生也跟风
  面对改名潮,一些名校生也忍不住给自己母校改起名来。如,清华大学又名“五道口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叫“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或者“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积水潭师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小飞机实践基地”;武汉大学又名“珞珈山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小强整理、感谢网易网友)
  点评一
  喜感背后是算计
  蒋璟璟:喜感十足的大学更名热,并非只是不真诚的语言运用那么简单。事实上,每一起校名变更,都有着人所共知的利益权衡。比如,一个不那么“寒碜”的新校名,能吸引来众多不明真相的学生;也意味着,校方有更多底气和理由大肆扩张……除此,以科技、财经等词构成新校名,其隐含意味无疑是,在向学生们推销一种安身立命的“技能”。
  点评二
  “改名潮”不是院校在独舞
  朱昌俊:在中国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种种升级与教育发展无关的功利性显而易见:由高职专科学校向大学迈进,意味着学校行政级别的相应提升,享受到的政府财政支持增加。且这不单是高校行政级别的提升,对于高校所在地政府而言也是一种政绩的显耀,为了促成“升级”,地方政府往往在征地、财政等方面不吝施舍。由是,更名潮看似繁荣的背后,一种教育发展规律之外的推动力量,也带来了难以挤干的泡沫。
  科技、财经、工商等词频繁出现在新校名中,这当然一方面可以说高校紧密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也难掩高等教育发展的浮躁和功利之态。至于更名是否真正带来了某些方面的加强,也是值得质疑的事情,好比“经济形势不景气,往往容易出经济学家”,而名字上的紧扣时代脉搏,也并不代表其所培养的人才真正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小强整理 感谢网易网友)
责任编辑:AP013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高校改名就变“高富帅”吗 想众人景仰需脚踏实地
据统计,从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成新校名中被追捧的热词。高校更名过程中,存在着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学院变大学、教育学院“转型”师范学院、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几大更名现象。(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仅仅5年之内,就有超过十分之一的高校改名,如此热闹场景,不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可是在喧嚣表面的背后,却又令人感到困惑,高校集体热衷改名究竟是为了啥?难道改个名字就能变成“高富帅”吗?
从高校改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社会追捧什么,高校就顺应改成什么名字,诸如科技、财经、工商、经济等,都是社会热门题材,相关专业也容易找到工作。可见,高校集体改名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迎合社会需求,通过改名来彰显学校定位,既可以打出自己的名气,也能凭此吸引社会关注,且有利于招生工作的开展。
至于高职专科升本、学院变大学、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改名现象,则暴露出中国高校的浮躁心态,不甘于停留在原有位置上,总是希望能够乌鸦变凤凰,成为万人追捧的“白富美”。应该说,部分高校改名确实是从实际出发,比如要独立办校、合并扩校等,原有名字已不适合,需要重新命名,这部分可以理解。
但更多高校改名则是在盲目跟风,不顾及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社会时髦,希望能借助改名之势,就此站在教育行业的前沿,却忽视了夯实根基的必要性。事实上,高校名称并非最重要的东西,或者说只是相对意义最小的因素。决定一个高校地位的,并不取决于其名字,而是其拥有的教育实力。
比如在世界知名学府中,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商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其名字从建校起就没变化,从未随着时代热潮而改名,但丝毫不影响它们在学界的辉煌地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所获得的荣誉,都堪称世界一流。可见,高校改名虽不能一概而论,但集体改名的行为,还是不值得提倡。与其一窝蜂、脱离实际盲目改名,倒不如沉下心来,将教育质量抓起来。
高校改名不会马上变成“高富帅”,要想成为众人景仰的著名学府,就得脚踏实地,把自己的基础打牢了,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口碑。如此,即便名字土得掉渣,只要教育水平过硬,又有啥关系呢,照样可以有所成就。
【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授权楚网独家发布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稿件。
2、楚网发布的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等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楚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旗下官方淘宝店
好吃的,好玩的,买特产
扫一扫,有惊喜
收藏我,不会后悔
楚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jzchuwang
新闻 生活 互动
扫一扫 "码"上看荆州江苏两年7所高校更名 改头换面真能变“高富帅”? - 地产新闻 -南京乐居网
乐居买房APP
专车看房 优惠买房
乐居二手房APP
最新房源抢先看
新浪装修家居网
抢工长装修APP
抢工长工长版APP
装修不后悔APP
江苏两年7所高校更名 改头换面真能变“高富帅”?
“学校”改为“学院”;地方高校不再满足“偏安一隅”,升级为“江苏”,从2011年至今,两年多来,江苏共有7所高校更名或升级。而校名的“提振”,也确实令部分高校迎来高招层次和生源质量的“艳阳天”。
热日 13:37
热日 16:05
热日 07:32
热日 07:28
热日 18:17
热日 17:56
热日 17:28
热日 14:39
热日 13:37
热日 10:02
热日 10:45
热日 09:41
过去,各房企跨区域布局,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人才十分重要;现在,房企开始多元化布局,人才更加重要!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怡生乐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理想国际大厦806-810室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新房、二手房:400-606-6969 &家居、抢工长:400-010-2323改个名,高校就能变成“高富帅”?
漫画 朱慧卿  据统计,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成新校名中被追捧的热词。高校更名过程中,存在着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学院变大学、教育学院“转型”师范学院、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几大更名现象。(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仅仅5年之内,就有超过十分之一的高校改名,如此热闹场景,不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喧嚣的背后,未免令人感到困惑,高校集体热衷改名究竟是为了啥?难道改个名字就能变成“高富帅”吗?
  从高校改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社会追捧什么,高校就顺应改成什么名字,诸如科技、财经、工商、经济等,都是社会热门话题,相关专业也容易找到工作。可见,高校集体改名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迎合社会需求,通过改名来彰显学校定位,既可以打出自己的名气,也能凭此吸引到社会关注,且有利于招生工作的开展。
  至于高职专科升本、学院变大学、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改名现象,则暴露出中国高校的浮躁心态,不甘于停留在原有位置上,总是希望能够乌鸦变凤凰,成为万人追捧的“白富美”。应该说,部分高校改名确实是从实际出发,比如要独立办校、合并扩校等,原有名字已不适合,需要重新命名,这部分可以理解。但更多高校改名则是在盲目跟风,不顾及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社会时髦,希望能借助改名之势,就此站在教育行业的前沿,却忽视了夯实根基的必要性。
  事实上,高校名称并非最重要的东西,或者说是最没有意义的因素,决定一个高校地位的,并不取决于其名字,而是其拥有的教育实力。比如在世界知名学府中,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商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其名字从建校起就没变化,从未随着时代热潮而改名,但丝毫不影响它们在业界的辉煌地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所获得的荣誉,都堪称世界一流。
  高校改名不会变成“高帅富”,要想成为众人景仰的著名学府,就得脚踏实地,把自己的基础打牢了,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口碑。如此,即便名字土得掉渣,照样可以大有成就。
  江德斌(长沙晚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英文单词smog中,包含哪个单词?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大学改个名字就能变成“高富帅”吗?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 05:20
<font face="仿宋_GB日,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该目录显示: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成为被追捧的热词。(昨日《中国青年报》)
换个马甲混社会
lhw491885: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换了马甲只为忽悠人。
玩玩:新一轮坑外省考生开始。
撑着:安个响亮名称,全面升级提价?
光光的命:中国人就是喜欢拉轰的名字,图个吉利。
消失的卷轴:穿着马甲混社会。
提高认知度的捷径
网易广州网友:不出名的大学,非常垃圾的大学,改名字的确也是最简单提高认知度的方法。
网易江苏省南京市网友:你不在大城市,没有个响亮的名字,谁会鸟你?
那些不改名的猛学校
网易北京网友: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大学名称,至2009年,先后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或工作;剑桥大学,没有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有8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数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学,剑桥大学旗下的三一学院,获30多枚诺贝尔奖。
左岸雨:其实大学,没有必要加修饰词,看剑桥就一个小镇的名字,但是其知名度来自自身一千年的历史。
网易佛山市网友:名字“涉农”的早稻田大学表示很惭愧。
网易湖北省手机网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家还是一分校呢,都甩你清华北大几条街。
还有比改名更糟的
网易深圳网友:光改名还好。若是那种高职合在一起变本科的就更难以接受,不是说高职大专不行,而是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完全是两条路,高职专科关键是培养操作性的技能,这个中国本来就很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基础,把几个高职合起来就变成本科,这叫咋回事。
热衷改名不如重修行
龙敏飞:于高校而言,“更名”更要“更修行”,只有学校自身的修行提高了,哪怕名字不好听,哪怕专业不够多,也必然能赢得公众的认可与尊重;一所学校名字再好听,涵盖面再广,如果修行不够——师资力量不强,学术研究不强,那这样的学校,也很难赢得社会足够的尊重。
名校学生也跟风
面对改名潮,一些名校生也忍不住给自己母校改起名来。如,清华大学又名“五道口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叫“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或者“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积水潭师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小飞机实践基地”;武汉大学又名“珞珈山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小强整理、感谢网易网友)
喜感背后是算计
蒋璟璟:喜感十足的大学更名热,并非只是不真诚的语言运用那么简单。事实上,每一起校名变更,都有着人所共知的利益权衡。比如,一个不那么“寒碜”的新校名,能吸引来众多不明真相的学生;也意味着,校方有更多底气和理由大肆扩张……除此,以科技、财经等词构成新校名,其隐含意味无疑是,在向学生们推销一种安身立命的“技能”。
“改名潮”不是院校在独舞
朱昌俊:在中国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种种升级与教育发展无关的功利性显而易见:由高职专科学校向大学迈进,意味着学校行政级别的相应提升,享受到的政府财政支持增加。且这不单是高校行政级别的提升,对于高校所在地政府而言也是一种政绩的显耀,为了促成“升级”,地方政府往往在征地、财政等方面不吝施舍。由是,更名潮看似繁荣的背后,一种教育发展规律之外的推动力量,也带来了难以挤干的泡沫。
科技、财经、工商等词频繁出现在新校名中,这当然一方面可以说高校紧密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也难掩高等教育发展的浮躁和功利之态。至于更名是否真正带来了某些方面的加强,也是值得质疑的事情,好比“经济形势不景气,往往容易出经济学家”,而名字上的紧扣时代脉搏,也并不代表其所培养的人才真正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小强整理 感谢网易网友)编辑: 杨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鲁工业大学改名华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