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外貌描写成语担忧的成语

形容害怕的成语
我的图书馆
形容害怕的成语
读音: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自: 《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造句: 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近义词: 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反义词: 不动声色 若无其事
读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自: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造句: 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一回)
读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释义: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造句: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
读音: gǔ hán máo shù
释义: 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读音: huáng kǒng bù ān
释义: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自: 《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惊慌失措
反义词: 谈笑自若 处之泰然
读音: hún fēi pò sàn
释义: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出自: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造句: 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得魂飞魄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 魂不附体 魂不守舍
反义词: 处之泰然 泰然自若
读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释义: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出自: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造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
近义词: 缄口结舌 守口如瓶
反义词: 口若悬河 侃侃而谈
读音: jīng kǒng shī sè
释义: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自: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三藏闻言,惊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这宝贝都拿来与我。”
读音: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释义: 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自: 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造句: 大家定睛看时,原来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敌袭来,惊恐万状地向南飞去。(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 胆战心惊 心惊胆战
反义词: 不动声色 处之泰然
读音: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释义: 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读音: lèi rú quán yǒng
释义: 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出自: 唐·刘损《愤惋诗三首(其三)》“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造句: 允曰:“汝可怜汉天下生灵!”言讫,泪如泉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声泪俱下 老泪纵横
反义词: 捧腹大笑 纵声大笑
读音: lèi rú yǔ xià
释义: 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出自: 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有时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泪如雨。”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 泪下如雨
反义词: 眉开眼笑 笑逐颜开
读音: lì lì wēi jù
释义: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自: 《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造句: 夫以我一人所遭之无依著若此。而带累妻子,举世行乎栗栗危惧之涂,吾能无缺然哉!(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害怕
读音: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出自: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近义词: 不寒而栗 胆战心惊
反义词: 镇定自若 面无惧色
读音: mù dèng kǒu dāi
释义: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自: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近义词: 瞠目结舌
反义词: 从容不迫
读音: niǎn shén niǎn guǐ
释义: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读音: qī ruǎn pà yìng
释义: 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出自: 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造句: 不公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厚此薄彼
反义词: 一视同仁 不偏不倚
读音: ròu tiào xīn jīng
释义: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读音: sè ruò sǐ huī
释义: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自: 《庄子·盗跖》:“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用法: 主谓式;作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色如死灰
读音: shé jiǎo bù xià
释义: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出自: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造句: 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用法: 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读音: sì wú jì dàn
释义: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出自: 《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造句: 她们都是横冲直撞,真真是肆无忌惮。(郭沫若《黄河与扬子江对话》)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肆意妄为
反义词: 规行矩步 循规蹈矩
读音: tí xīn diào dǎn
释义: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自: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造句: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担惊受怕 心惊胆战
反义词: 心安理得 谈笑自若
小鹿触心头
读音: xiǎo lù chù xīn tóu
释义: 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出自: 清朝翟灏《通俗编·兽畜》:“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触吾心头。”
读音: xīn jīng dǎn zhàn
释义: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近义词: 提心吊胆
反义词: 泰然自若 坦然自若
读音: xīn yǒu yú jì
释义: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出自: 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
造句: 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惊弓之鸟 谈虎色变
反义词: 泰然自若 神色不惊
读音: xuán xīn diào dǎn
释义: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自: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造句: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提心吊胆
读音: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释义: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自: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造句: 那小孩战战兢兢地走着,唯恐摔倒。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如履薄冰 兢兢业业
反义词: 胆大妄为
读音: zhāng kǒu jié shé
释义: 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出自: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凶手感到这声音象是一个铁棒击打在他的头上,他转头一看,大惊失措,张口结舌。”
造句: 凶手感到这声音象是一个铁棒击打在他的头上,他转头一看,大惊失措,张口结舌。(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 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
反义词: 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读音: zhuì zhuì bù ān
释义: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出自: 《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造句: 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欧阳山《苦斗》六七)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忐忑不安 惶恐不安
反义词: 心安理得 悠然自得
读音: dǎn zhàn xīn hán
释义: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自: 《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造句: 诸将见李逵等杀了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读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释义: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自: 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胆怯
近义词: 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反义词: 神色不惊 镇定自若
读音: dǎn liè hún fēi
释义: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出自: 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且说王观察见防营军作乱,吓得个胆裂魂飞。”
造句: 且说王观察见防营军作乱,吓得个胆裂魂飞。(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读音: dǎn sàng hún jīng
释义: 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出自: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读音: dǎn sàng hún xiāo
释义: 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出自: 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
读音: diào dǎn tí xīn
释义: 提心吊胆。 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自: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读音: gǔ ruǎn jīn má
释义: ①形容精疲力尽的样子。②形容极其害怕的样子。
出自: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王吉心慌撩乱,将身子尽力挨出,挨得骨软筋麻,才到得稀松之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众臣悚惧,骨软筋麻。战战兢兢,痴痴痖痖。”
用法: 警备队一听,吓得~,暗暗说道:‘碰上老八路了,快跑吧!’ ◎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九回
读音: hàn bù gǎn chū
释义: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出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读音: huáng huáng bù ān
释义: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自: 《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宁
近义词: 如坐针毡 人心惶惶
反义词: 悠闲自得 等闲视之
读音: hàn liú jiā bèi
释义: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出自: 清·昭槤《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夹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读音: hài rén wén tīng
释义: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同“骇人听闻”。
出自: 《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
读音: hàn liú qià bèi
释义: 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出自: 《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用法: 左右悉闻齐氏哀诉之声,惊起来视,即齐氏~,精神恍然。 ◎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三
读音: hún fēi pò sāng
释义: 比喻非常恐惧害怕。
出自: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
用法: 众小厮们见他说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吓得~。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
读音: hún fēi dǎn zhàn
释义: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出自: 《敦煌变言集·难陀出家缘起》:“怕怖莫知为计,魂飞胆战心惟。”
读音: hún piāo shén dàng
释义: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读音: hún xiāo dǎn sàng
释义: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出自: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段恺]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用法: 夫人听说,吓得目瞪口呆,~。 ◎清·佚名《说呼全传》第五回
读音: hún xiāo pò sàng
释义: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读音: hàn qià gǔ lì
释义: 汗流浃背,两腿颤抖。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出自: 宋·陆游《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虽单于不觉自失,况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读音: hàn chū qià bèi
释义: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出自: 《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读音: hún fēi dǎn liè
释义: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出自: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吓的他魂飞胆裂,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
用法: 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 ◎《人民日报》
读音: jīng è shī sè
释义: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自: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造句: 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惊愕失色,泪落不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用法: 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泪落不止。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读音: jīng jīng zhàn zhàn
释义: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自: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读音: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
释义: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自: 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读音: jīng xīn diào dǎn
释义: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读音: jīng xián zhī niǎo
释义: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
读音: lèi xià rú yǔ
释义: 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出自: 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有时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泪如雨。”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泪如雨下
反义词: 喜笑颜开
读音: mù dìng kǒu dāi
释义: 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
出自: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用法: 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读音: mù dèng shé qiáng
释义: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读音: pò sàn hún fēi
释义: 形容非常恐惧害怕。
出自: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用法: 那女学生见逢之在前探头探脑,便也停住脚步,望了他几眼,更把他弄得~。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回
读音: qián kǒu jiǎo shé
释义: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读音: sàng dǎn wáng hún
释义: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自: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读音: shén shì pò duó
释义: 犹言魂飞魄散。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读音: wèi zhī rú hǔ
释义: 像怕老虎那样害怕。形容惧怕到极点。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朱氏盛衰》:“有在仕途者,稍拂其意,則以違上命文致其罪, 浙 人畏之如虎。”
读音: xīn qiáo yì qiè
释义: 指心神不定,感到害怕。
读音: xīn jīng dǎn luò
释义: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读音: yǒng zhě bù jù
释义: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出自: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释义: 形容非常害怕。《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好生奇怪,嚇得眼跳心驚,把個舌頭伸出,半晌還縮不進去。”
读音: dá rán shī sè
释义: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出自: 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用法: 偏正式;作状语;指害怕而失色
近义词: 大惊失色
反义词: 神色自若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外表的成语及解释_关于表示描写外表的成语 - 成语分类
_-&含有外表的成语、表示描写外表的成语:98条★★
前一篇: 后一篇:
关于外表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实际很起作用。
【】:比喻外表嚣张,内则溃烂而自行覆灭。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同“”。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
【】:呆:痴呆,傻。外表而内心却很机灵。
【】:形容外表痴呆,内心奸诈。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
【】:指佛靠金子装点,人靠衣饰打扮。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犹。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
【】:貌:容貌。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范。
【】: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比喻外表与实质相当。
【】: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妍:美丽;状:外表、容貌。,姿容美丽。
【】:慧:聪明;秀:秀丽。内心聪明,外表秀丽。
【】:痴:傻,呆;d:疯癫,癫狂。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形容外表看似愚钝,而心里却十分清醒。
【】:金玉:珍宝。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
【】: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
【】: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
【】:静:平静,安静;露:泄露;机:机密。指在心里暗暗谋划计策,外表不露任何声色。
【】:脬:膀胱。比喻虽然外表伟大,而实际则虚浮萎弱。
【】: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
【】:兰:兰草;棘:荆棘。比喻外表和善,内心险恶。
【】:羸:瘦弱;形:身体;垢:肮脏。瘦弱的身体,肮脏的外表。形容穷苦不堪的样子。
【】:外表成熟,里面却夹生。形容人或事物里外不一。
【】:软:和软;慈:慈善。脸面和软,。形容人不仅外表和善,心地也很仁厚。
【】:美玉不用雕琢,保持其天然的美。比喻本质好不凭借修饰外表。
【】:美玉不用雕琢,保持其天然的美。比喻本质好不凭借修饰外表。
【】:美玉不用雕琢,保持其天然的美。比喻本质好不凭借修饰外表。
【】:清:清白;浊:污浊。内心清白,外表污浊。比喻本质很好而外表极普通。
【内荏外刚】:荏:软弱;刚:坚强。内心怯懦,外表刚强,指。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
【】: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骊:黑色。原意是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不在乎外表怎样,后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指在举止、礼貌和外表上表现得得体、风雅、有风趣。
【】: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盛德:极高的品德;愚:愚笨。形容品德高尚的人谦逊朴实,外表看来好像愚笨的样子。
【】:石人:石头刻的人,多放置在墓道旁。石刻的人,石刻的马。比喻毫无感情,徒有外表。
【实而不华】:指外表朴实,内容充实。
【】: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外强内温】:外表刚强,内里温柔。
【】: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外表显得怯懦,实际却很勇敢。
【】:疏:疏远。外表,内心。形容。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柔:柔弱;中: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外表显得软弱,心里却很刚强。
【】:指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表里:外表和内里。指相互间配合为外表和内里。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慧。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袖中暗藏凶器。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
【】:妍:美好。指外表虽美,内心却不聪明。
【】:妍:美好;痴:同“媸”,丑陋。美丽的皮肤,包裹着丑陋的骨头。比喻外表虽然美好但实质却很鄙陋。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
【】:衣:穿;褐:粗布衣服。外面穿着粗布衣,内心藏有珍宝。比喻人外表朴素而内藏真才。
【】:阴:暗地里;柔:温柔;害物:残害万物。外表上,内心里阴险狠毒。
【】: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J:焊锡,样子很像银子。样子象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鸠:鸽子一类的鸟;憎:憎恨。即使老鹰变成了鸠鸟,众鸟仍然讨厌其眼睛。比喻外表虽然有所改变,但改变不了其凶恶本性。
【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鸠:斑鸠;憎:憎恨。鹰变化为斑鸠,其他的斑鸠仍厌恶它的目光。比喻外表变化,凶恶的本性不改,仍遭厌恶。
【】:鱼的实质,龙的外表。谓。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比喻外表好看,其实不中用。
【】:比喻外表好看,其实不中用。
【】:通:通气。内有小孔通气,外表形状挺直。比喻人,行为端正。
【】:基:根基。外表强大,却没有基础。比喻虚而不实。
【】:装点:装饰;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装潢:原指裱糊字画,现也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查看更多:关于 、 。含有 、 的成语。
常用成语分类:
大家都在看:
《汉语大辞典》成语词典大全(界面见下图),提供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游戏等等。
下载网址:
更多内容请查看【汉语大辞典】。关于形容外表的成语有哪些,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Copyright(C)2005 汉辞网?版权所有 可搜索:微信公众号 hydcd_com 加入我们 Email:QQ邮箱 QQ:7117780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备案号: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貌描写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