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日上下结构构,上为亡,下为土土,怎么读

当前选择的是【】切换至【】 【】
您现在的位置:
729、(本题正式考试时为多选题,本站已处理成单选,将题目选项放置在题目文本中)彭某驾驶一辆重型半挂牵引车,载运37.7吨货物(核载25吨),行至大广高速公路一下坡路段,追尾碰撞一辆由李某驾驶在应急车道内行驶的重型自卸货车(货箱内装载3.17立方黄土并搭乘24人),造成16人死亡、13人受伤。此事故中的主要违法行为是什么?①彭某超速行驶 ②彭某驾驶机动车超载 ③李某在急应车道内行驶 ④李某货车车厢内违法载人
A、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分析:1、载运37.7吨货物(核载25吨),说明超载;2、李某驾驶在应急车道内行驶,说明李某违法在应急车道行驶,应急车道只能应急使用;3、货箱内装载3.17立方黄土并搭乘24人,货车不能拉人,违法;题目中没有彭某超速行驶的内容,所以正确答案为234。元朝时期的大碗图片,元宵节手抄报图片大全,元素周期表清晰大图蒙哥其实是蒙古第四任皇帝,第二任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然后是窝阔台的孙子失烈门由于失烈门年龄太小,不得已由忽必烈等人推举蒙哥继承汗位,你这个无知的编辑,一点历史知识都不懂,乱写什么文章啊!叫人贻笑大方。
铁木真的三子窝阔台才是第二任大汗,小编这种史盲文章也就发表出来误人子弟?蒙哥才是拖雷的长子,忽必烈是四子,你这个文章发表的乱七八糟,完全乱了辈分!
成吉思汗死后是窝阔台继承的汗位;窝阔台死了由儿子贵由继承的;贵由死了蒙哥才夺得汗位!
胡说八道!元朝第一位皇帝是忽必烈。蒙古帝国的第一位大汗是成吉思汗,第二位是窝阔太汗,第三位是贵由汗,第四位是蒙哥汗。从哪儿排的第二?
胡扯,蒙哥是第四任皇帝,强烈建议以后这样没有涵养的文章,头条就不要推送了
西征欧洲也不是蒙哥,是术赤的儿子忽都打的。
中国古代共有两个帝王被大炮打死,一个是蒙哥汗,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
我经常被头条上的“历史砖家叫兽”吓哭了。连书都不读,朝代人名都会搞错,就敢开头条拉专栏。其实评论比文章精彩,真正的高手在民间。
久攻不下钓鱼台的宋军,被抛石机的石头砸重伤死的,顺便说一下后来钓鱼台守军见南宋已亡以不乱杀降兵和百姓为代价才投降的
蒙哥被杨过击毙
一个优秀的民族!
这小编,歪曲历史,胡编乱造,分不清大蒙古国和元朝,不知道什么叫蒙古三次西征,你的历史课是你物理老师教的吗?在这么多读者前秀你那羊肉串似得一块一块的知识,给你五百,俩月工资,回家吧!
胡说八道,蒙哥是第二位大汗?
蒙哥汗第四任
胡说一通啊,小编暴露智商了!
小编你胡说八道!元朝第二位皇帝是蒙哥?不是元太宗窝阔台就是元成宗铁穆耳!
无知小编,蒙哥怎么成了蒙古帝国的第二任统治者?窝阔台算什么?
不仅如此,假如蒙哥不死,二次西征的蒙古肯定越过多瑙河征服西欧啦,旭烈兀也不会回军就进军埃及了,可以说钓鱼城那几个士兵的抛石改变了世界
西征的是拔都好不好
这种文章太垃圾了,懂不懂历史,小编
蒙哥是杨过用个大石头打死的
蒙哥是被杨过打死的
错了 是被杨过打死了
头条整个不懂历史的一些人把持着、屡屡犯错、大家习惯了就好
术赤的儿子拔都
阅读(1)阅读(11)阅读(8)阅读(5)阅读(2)
阅读(336)阅读(199)阅读(183)阅读(182)阅读(134)
阅读(1)阅读(1)阅读(1)阅读(0)阅读(3)阅读(2)阅读(1)阅读(1)阅读(1)阅读(1)  各地都下雪了?  给大家普及一下  雪花的科学知识 [微笑]
  雪花最常见的是勇闯天涯和纯生  另外还有还有雪花纯爽和清爽  部分地区也见雪花淡爽和干啤  我个人觉得勇闯天涯名字起得不错[呲牙][呲牙][呲牙]  
  从小到大,楼主最喜欢的就是周五晚上。想到未来两天可以在寝室老老实实呆着,或趴窝睡觉,或发呆,或看书,或听音乐,或抄心经。内心很安静。  当然未来两天的祥和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楼主这会儿在这嘚瑟完了还要冒着大北京-17 ℃的寒风去实验室。  所以,此刻在家老老实实呆着看帖的同学可以给楼主点根蜡,顺便脑子里再为楼主默默地配首《白毛女》......  明天会给大家系统的讲解一下中医的“五行”,当然点赞的多了楼主心情好了还会有彩蛋奉献给大家~~  祝大家周末愉快~~~O(∩_∩)O~~~
  楼主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唯愿见者欢喜~祝大家吉祥如意    
  什么是痰?什么是饮?什么是湿?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这里的痰饮是狭义的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合,肾阳不足,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  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  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滞特性,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痰阻于肺,肺气宣降不利,则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痰多;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常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  痰火扰心,则失眠心烦,躁狂妄动,语言错乱,或打人毁物;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  胆郁痰扰,则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耳鸣;痰浊上犯于头,干扰清空,则眩晕、昏冒、头重;  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饮在腹中,则腹胀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形体消瘦,尿少。  有痰饮的患者舌苔多滑腻,脉象多滑、弦或沉迟。  湿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多发病于长夏季节。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沉,四肢酸懒沉重等症。  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碍,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之“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即感受湿邪,可见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症。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升降失常,常可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湿留体内,常先困脾,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可见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  (3)湿性黏滞:一是湿邪为病,其症多黏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腻而不通畅;二是湿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如水肿多以下肢明显;湿邪下注,则可致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  平常看病,我经常会跟病人说:湿气太大了。病人大都会问,什么是湿气?现在,电视上有关中医的介绍见多,很多人知道了什么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体质,来了医院爱问:我是什么体质?  其实,在我眼里,很多人都是湿气过盛。西医现在非常重视血脂高的危害,其实,在中医看来,这个血脂高就是痰湿盛的一种表现,运用中医除湿的方法就可以降血脂。  很多心脏病、脑血管病都是血脂高惹的祸,都可以通过降血脂来治疗,中医祛湿就可以提前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
  楼主对打呼噜有什么方法,困扰我爸很多年
  郝万山教授解读五行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  大树为什么会有年轮?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们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呢?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  那一学期刚开学,同学从外地返回北京,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跟我说,我们那儿有一个中医大夫,他对五行特别了解。我到他的诊所去看了,在他的诊所里布置着五行:  在诊所的东墙上,挂着一块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个红木家具的桌子腿,说这是代表东方木。西墙上挂着不知什么朝代的一块破钟残片,说这代表西方金。  在诊所的南墙边生着个火炉,说这代表南方火。靠北墙边放着个大水缸,里面盛满水,说这代表北方水。在诊所的中央,没有铺地板,露出一片黄土,说这是中央土。  我说,这个中医大夫就这么理解五行啊?学生问,那应该怎么理解啊?其实,在民间,我们有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很多误解。  张仲景用他的五行生克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的愈合,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他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你要见到肝病,你就会知道,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肝病就不会影响脾胃了,这个病也就容易治好,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理论。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中医学里,这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样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呢?  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本来就有两个层次的概念。  一个层次叫五材,指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水和火,是百姓们做饭必须的,家家要做饭,谁家不用水,谁家不用火,这里指的是具体的东西。金属和木材,是百姓盖房子做家具,下地干活,制作劳动工具所需用的具体的东西。土壤,化育万物,为人所用。我们外地的那位医生,他挂的是五材,不是五行。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甚至有人用它来看风水,算命,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它是用古代文字来表述的,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对这个学说有不少的误解,或者是不理解,但是,它是古代圣贤,包括张仲景在内,他们通过研究自然规律,研究生命规律而得出的结晶。  在客观上,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除医学之外,像那些风水先生,星象学家,他们也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然而,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可能和中医原本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评:实际是一回事,只是术数界中医界对五行的认识都有误区)。
  体湿用麻黄加术汤可好
  我在这里只讲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为什么叫五行?  “行”是什么意思?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行,人之步趋也。在现代汉语辞典里,“行”,仍然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行,就是运行,运动的意思。  在中医学里,五行,是指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  在《伤寒论》里,一开始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天,指大自然,大自然抚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  人秉五常,这个五常也是指五行,人体秉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在《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一些不同的气候变化。  可见,同是这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有一个阶段,我住在一楼,房后有一块空地。我种了一些葡萄,月季花等。那年春天,我觉得有些葡萄枝应该剪掉,我就开始剪枝。  这一剪,发现从断端流出很多水,嘀嗒嘀嗒往下滴。葡萄枝里怎么滴水了呢?心想是不是缺肥?我就挖沟,施肥。这一挖沟,断了葡萄的不少根。从根的末端,也开始流出很多水。  我们学校管园林绿化的老师傅看见了,他说,郝老师,你怎么春天剪枝啊?春天的时候,营养是向树根的末梢,向枝条的末梢输送,你把枝条剪断了,那个断端就会流出大量的营养,那是葡萄的眼泪,它在哭啊!树根也是一样,你挖断了,那也是葡萄的眼泪,也在哭啊!这个时候丢失养分,太可惜了。这是20多年前的事。  听到园林师傅这么一讲,我机灵了一下:什么样的气的运动,在春季支配着动植物的生长啊?营养向四周输送,向树根末梢,向枝条末梢输送?那一定是一种展放的气,而古人就借用这个“木”字,来代表这种展放的气。  1、在五行中,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  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酷热,烦躁,食欲下降,体亏人乏,严重的会引发季节病,这是五行的什么运动引起的呢?  我问园林师傅:夏天,葡萄藤,都快长疯了,根还长不长?他说根就不太长了。因为春季根部已基本奠定好了,夏季就长地面部分。春末夏初,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特别活跃,交朋友的,搞对象的,垒窝的,成家的,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峥峥向上的景象。  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候,动植物这样的生长状况,我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气的运动支配着大自然呢?应该是气的上升运动。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为主导,支配着自然界。古人用哪一个字来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呢?“火”字,因为火性延上。  2、在五行中,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不小心被妖魔抓住。小妖对老妖说,师傅,咱们把他们全都蒸一蒸吃了吧!猪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到笼屉的最下层。唐僧皮肉比较嫩,容易烂,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这样一锅就全熟了。  孙悟空一听,跟猪八戒说:这小子是外行,它不知道火性延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上边的温度高,师傅可受不了。你看,孙悟空他学过五行。孙悟空最初的师傅是道家,道家最讲五行,孙悟空一心想跳出三界,不想在五行中。  什么叫不想在五行中?五行是大自然的规律,孙悟空不想再受大自然的支配,如来佛是怎么教育孙悟空的?孙悟空一个跟斗,觉得自己可能跳到天边了,有五根肉红的柱子,撑着一股青云。  如来佛呀,如来佛,你说我跳不出你的手心,现在我已经跳到天边了。我要留下一个记号,于是拔下一根头发,变成一支笔,在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不解气,又撒了一泡尿作个记号。然后,一个跟斗又翻回来了。  如来佛不动声色,伸出五个指头,孙悟空大吃一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怎么写在如来佛的中指上,闻了一闻还有他留下的标记。如来佛就把孙悟空扣在了五行山下。  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让孙悟空好好考虑这大自然的规律,你跳得再远,也跳不出五行这自然规律。考虑了多少年?五百年。所以,孙悟空懂得五行,懂得火性延上的道理。  秋季气候凉爽,树木的根须干枯了,枝条也干枯了。  秋季我们看到动物的生长状况,比如秋后的兔子,它拼命地吃,吃得肥肥壮壮的,积聚营养,准备过冬。你到动物园去看秋季的狗熊,也是拼命地吃,秋天的狗熊是最胖的,它积聚脂肪,准备过冬。  古代人观察到秋季的这些现象,认为秋季,自然界是一种气的内收运动。用什么字来表示气的内收运动呢?“金”字。
  顶,真才实学  
  心情不好的时候,感觉眼睛有水气,这是哪的问题帮忙分析下
  不好意思啊大家,电脑故障中。  反应过来马上发。  
  3、在五行中,金,代表气的内收运动。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着北方的时候,俯察地理,地面是冬季,这时气候寒冷,万物深藏,种子埋在土里千万不要发芽,发芽就会被冻死。  那树叶的小幼芽,藏在芽胞也千万别露头,一露头就会被冻死。冬眠的动物藏到山洞里,古代的人类也过着早睡晚出的猫冬生活。  古人观察到冬天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认为这是气的下降和潜藏运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字来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呢?  “水”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五材中,水是指哗哗的流水。  4、在五行中,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以及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化,最初,只有四行。  可是,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因为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是气的阳性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是气的阴性运动。  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它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发生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在这个季节,在我们的大地上,阴雨连绵,暑热未退,秋风未到,气候闷热潮湿。  大家都觉得这个季节不好过,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个时候,植物已经开花,已经结果,果实正在长大。动物已经怀孕,胎儿正在孕育。自然界处在一个相当平衡的化育下一代的过程。  这个时候,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万物的广博的土壤。  5、在五行中,土,代表气的相对稳定运动。  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有人曾错误地理解生与克的关系,说水命的女人,不能与火命的男人结婚,因为水克火,这个女人会克夫。  这样理解五行的生克对吗?  五行生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引入五行生克的概念。  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  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  那么,秋季气的内收,种子成熟了,主干的营养贮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过冬。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金生水。  以前有人解释,什么叫金生水?就是把金属放到炼铁炉里,化成了铁水。我们的中医是要走出国门的啊。那外国人就接着问了:什么叫水生木啊?你说水浇树,树木就活了,这就叫水生木。那么,再请问,金属化成的铁水浇树,树木还能活吗?结果那老师卡壳了。  他怎么卡壳了?他说铁水浇树木,树木当然不能活了,然后他接  
  着就说,这个东西(五行)是会被淘汰的一种理论,你知道就行了,临床上没有什么用。——这很糟糕!把中医真正的精华给丢掉了!  什么叫金生水?  金气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饱满,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就为冬季过冬冬季的潜藏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如果种子没有成熟,营养储备的少,很嫩,它不就会冻死吗?  冬季水气的潜降,为种子为植物储备了能量,就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生得过头行不行?不行!这就要引进五行的相克。  夏季上升的气运动太过头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雨水多,我种的葡萄长得又肥又大,葡萄枝都长疯了,园林师傅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会影响秋天结葡萄的。  怎么办?你得把它的脑袋剪了,用下降的气来制约它,使它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这就叫水克火。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浇灭,那是从五材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  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  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的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就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  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我们的家俱,很多都是木材做的,木材有木纹,木纹就是树木的年轮,年轮是什么?那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  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所以春季生长的细胞逐渐变大,夏季气上升,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细胞变小,冬季气潜降,细胞变得更小,甚至不长了。细胞大的时候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  岂止树木有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也有年轮,你到市场上去买马,你去问主人,这马几岁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你只要掰开马的嘴,看一看它的牙齿,那上面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有年轮。  有一次,我去台湾,在一个饭店里吃饭,门口摆了一个特别大的海龟。过来一个小姐告诉我说,先生,这只乌龟有一千多岁啦。  天哪,这是一只宋朝的乌龟!可我定睛一看,乌龟壳上年轮,我数了数,没超过一百条。我跟小姐说,这只乌龟的年纪顶多比我大一点,不到一百岁,也就是80来岁。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这叫岁月留痕啊!  在新加坡,很多人家养乌龟,我到那儿看,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半了,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零三个月了,他们的主人说,郝老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年龄的?我说都写在壳上呢。乌龟的背上不仅有年轮,还有季轮,四个季节叠加起来,就是年轮。  我们吃过黄花鱼,黄花鱼脑袋上有两块硬硬的骨头,有这个特征的鱼叫石首鱼,有人研究石首鱼这两块坚硬的骨头,把它剖成薄薄的片以后,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发现不仅有年轮,有季轮,有月轮,还有日轮。  用电子显微镜看,如果这个鱼这一天它的环境是风平浪静,食物丰富,伙伴又多,玩儿的又高兴,吃的又饱,它这个日轮就宽宽的亮亮的。  如果哪一天遇到狂风恶浪,没有食物,它又飘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地方,它又紧张,又害怕,又饿肚子,又焦虑,结果这一天的日轮就是黑黑的一条线,根据这条鱼的电子显微镜下的日轮就可以把这个鱼的一生的日记写下来,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个海域它过去的气象状况,这真叫岁月留痕啊!  所以各位朋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我们每个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绪,不要在我们生命的进程中留下黑黑的一条线,而应当留下亮亮的一个痕迹。  五行学说是揭示大自然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行学说是构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这一生命的摇篮,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一个“遗传密码”。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抚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抚布了气的这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   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又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五脏还配筋,脉,肉,皮毛,骨五体。  在这个配属过程中,肾是配着骨,肾和骨骼有什么关系?中医认为,肾是藏金的,金是生髓的,髓是养骨的,所以,先天性肾病的孩子,大多有骨骼先天发育不良。  有一个航天部的老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他脚骨折了,打上小夹板以后,固定了40多天,到医院一透视,骨折原封没动,一点没长。  我说你吃一点补肾的药,我给你开点中药,吃了两个星期,再去医院一透视,长住了。中药用补肾的药,它就可以使骨折提前愈合。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的理论。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他的心绞痛,干活累了不发作,只有生气以后,它就发作。  医院做心电图,确实有心肌供血不足,但是做冠状动脉造影,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按照一般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效果都不好。  这时候,我就想到,这是木不生火,因此,在治疗上,我就用了疏肝的养肝阴,养肝血,疏肝解瘀的方式,然后调畅心气,很快,他的心绞痛症状缓解了,心电图也有所改善。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  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张仲景和古代的中医圣贤们,所采取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属于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这个研究方法,将会对世界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中医学中的许多观点,会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课题。所以,张仲景和中医学,在未来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一点,我们当代人,恐怕不一定能完全估计得到  
  现在中医开始流行  
  过会儿来支持楼主
  我感觉五行是表示五种属性,他们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规律,把他们称为“金木水火土”,只是为了方便解释,恰巧阴阳家们也认同这种规律,也借用这种说法,萌妹子,你说我说的对不?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  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  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清阳之气发散于皮肤、腠理和肌肉,如卫生运行到体表,保卫人体,抵抗邪气;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如营气灌溉五脏六腑,起着营养的作用。  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使四肢温度正常,运动轻便灵活,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消化吸收,糟粕才能排出体外。  水为阴,火为阴,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阳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如果把水火分为阴阳,水的性质寒凉,又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的性质炎热,又有向上燃烧的特点,则属于阳。  若把药物和饮食的气味分阴阳,那么没有形质的气属于阳,而有形质的味就属于阴。药物饮食的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又仰求元气的充养;药物饮食之气生成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依赖气化而生。  阴精是依赖药物饮食之气产生的,形体是依赖药物饮食的五味而得到充实和生长的;药物饮食经过气化作用转变为人体的阴精,而人体的元气充养着人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会损伤人的形体,药物饮食之气太过,则耗伤人体的阴精;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  阴性沉下,故味出于下窍;阴性升浮,故气出于上窍。味属阴,味厚者为纯阴或阴中之阴,而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为纯阳或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味厚纯阴者能泻下,味薄阴中之阳者则能通利;气薄阳中之阴者则能宣泄,气厚纯阳者则能生热。气味纯厚热性很大的药物能够使人正气衰弱,气味温和的药物可以使人正气充足。  这是因为大热的药物能消耗人体正气,而温和的药物具有补养的作用。药物和饮食的滋味,可以为分阴阳两类:辛甘之味,辛走气而性散,甘入脾以灌溉四旁,均具有发散的作用,属于阳;  酸苦之味,酸主内收,苦主泻下,二者合并又能上涌作吐,下行作泻,均属于阴。阴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伤阳气,阳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伤及人体的阴精。  阳性药使用过多则表现为发热,阴性药使用过多表现为身冷。苦寒到极点可以出现热的表现,热到极点可以出现寒的表现。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燥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作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阂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楼主好。  我正在自学中医,我想问一下,中医说的血脉和经脉是不是同一种东西。中医基础理论上说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那不是跟血脉一样吗?
  分享就是好的,谢谢分享。  
  @承灵百会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顶  
  顶,快更新!  
  寒邪易伤人的形体,热邪能伤人身之气。气受伤而运行不畅,可以发生疼痛;形体受伤而肌肉壅滞,引起肿胀。故先痛而后肿的,是气伤在先而后及于形;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伤在先而后及于气。  风邪太盛伤害人体,可以引起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和震摇不定;热邪太盛伤害人体,易生红肿热痛的疮痈;燥邪太盛伤害人体,砂津伤液,表现为各种干燥的症状;  寒邪太盛伤害人体,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可以引起浮肿;湿邪太盛伤害人体,会引起大便泄泻不爽。  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促成了生物生长收藏的生化过程;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更替。  与自然界的四时五行相应,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并有由月亮这气产生的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喜怒等情志变化能伤人五脏之气,寒暑等天地间气候变化自外而入能伤人之形。暴怒伤肝,使气血上逆;暴喜使心气涣散,心阳受伤。  如果喜怒等情志太过,会使气血突然紊乱上冲,充满上部的经络,可以导致阳气脱离形体而散失,从而出现昏厥甚或死亡。  所以说,倘若人们对情志不加以节制,就会使脏腑气血从内部受伤;对气候变化不善于调摄,就可使邪气从外部侵袭,造成内外夹攻的形势,那么就有性命之忧了。  因物极必反,故阴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天受到寒邪的严重伤害,到来年春天可以发生温病;夏天受到暑邪的严重伤害,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到湿邪的严重伤害,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他们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  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称和部位;肌肉与骨骼相连接,也都有它们的起止部位;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  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是真的呢?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努。努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为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中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岐伯回答说: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促进草木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气血营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与木气相应,在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属火,故说筋生心。  肝与目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主管目。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为深远无边的宇宙,在人为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地为万物生化;生化然后能产生一切事物;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出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是变化莫测的。  变化在天便是六气中的风,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筋,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肝,在颜色便于工作是五色中的青,在凌晨律便是五音中的角,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呼,在疾病症状便是抽搐痉挛,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目,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怒。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怒。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伤肝,悲可以抵制怒;风雅易伤筋,燥气能抵制风气;酸味也能伤筋,辛味能制约酸味。  南方应夏,阳气旺盛而生热,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  以及与舌与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主管舌。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暑热,在地便是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脉,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心,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赤。  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徵,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笑,在疾病症状便是忧心忡忡,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舌,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苦,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喜。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伤心,恐可以抵制喜;热能伤气,寒气抵制热气;苦味也能伤气,咸味能制约苦味。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在五行关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属金,所以说肉生肺。  脾脏与口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主管口。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中六气中的湿,在地便是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肉。  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脾,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黄,在音委便是五音中的宫,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歌,在疾病症状便是干哕,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口,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甘,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思。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思虑过度伤脾,努可以抵制思;湿气能伤肌肉,风气能抵制湿气;甘味也能伤肌肉,酸味能制约甘味。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脏,肺脏能使皮肤和毛发健康,在五行关系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说皮毛生肾。  肺脏与鼻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主管鼻。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燥,在地便是五行里的金。  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皮毛,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肺,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白,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商,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哭,在疾病症状便是咳嗽,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鼻,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辛,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忧。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庆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忧伤肺,喜可以抵制忧;热气能伤皮毛,寒气能掏热气;辛味也能伤皮毛,苦味能制约辛味。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够滋养肾脏,肾脏能使骨髓充满,在五行关系中,水能生森,而肝属木,所以说髓生肝。  肾脏与耳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肾主管理耳。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寒,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水,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骨,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肾,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黑,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羽,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呻,在疾病症状便是战栗颤抖,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耳,在滋味便中五味中的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恐。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度恐惧伤肾,思虑可以掏恐惧;寒气能伤血,燥气能抵制寒气;咸味也能伤血,甘味能制约咸味。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而万事万物便产生在天地之间;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东南为左,西北为右,左与右是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阴阳无形,水为阴,为阴之往征,火为阳,为阳之兆,故水火为阴阳这见端。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根本。阴阳两者既相互对立,对相互为用,阴气静而居内,为阳气所镇守;阳气动而居外,为阴气所役使。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顺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黄帝问:在医学里,如何具体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呢?  岐伯回答说:在分析疾病性质方面,阳气偏盛,则身体发热,腠理闭塞,气粗而喘,呼吸时前俯后仰,身体摇动。  苦阳热耗伤阴精,则汗不得出而发热愈甚,齿干,心烦闷乱,苦再有复满的症状,病情凶险,所以此类患者在冬季或许还能支持,但是却耐受不也夏季的炎热;  阴气偏盛,则身冷汗出,全身常觉得发冷,时常战栗页寒,甚则出现手足逆冷,若再有腥满的症状,同样病情凶险,所以此类患者在夏季或许还能支持,但即耐受不住严寒的冬季。这就是阴阳偏盛各自导致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黄帝又问:那么怎样调和阴阳,使它们不至于出现偏盛偏衰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原则,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使阴阳协调,而引起过早衰老。就一般人来说,年龄到四十岁,肾气已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也显得衰退了;  到五十岁左右,就身体笨重,行动不灵活,耳不聪,目不明了;到六十岁左右,阴痿不用,阳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减退,下虚上实,眼泪鼻涕也会经常不知不觉的流出来。所以说,懂得调摄的人,身体就很强健;  不懂得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就同样的身体但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因而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  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身体轻快强健。即使是年龄已经衰老,也还能焕发青春,保持强壮;而本来就是强壮的人,就会更加强健了。  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首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地,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而阴寒之气偏盛,所以说西北方属阴,人的右边耳目不如左边的聪明。相反,东南方阴寒之气不足,而阳热之气偏盛,所以说东南方属阳,人的左边手足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东方是阳气升起的方位,所以属阳;人面南而坐,左为东方,所以左侧也属阳。阳有上升的特性,所以人体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相对而言,左侧下部精所较虚。  耳目在上,手足在下,所以左侧的耳目比右侧的聪明,但左侧的手足却不如右侧的灵便。西方是阳气下降的方位,所以属阴;人身的右侧也属阴。  阴有下降的特性,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相对而言,上部精气较虚。手足在下,耳目在上,所以右侧的手足较左侧的灵便,但右侧的耳目却不如左侧的聪明。因此,即使是同样受到外邪的侵袭,如果是在上部,身体右侧的病会较重,而在下部,身体左侧的病会较重。  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衡,总会有所偏盛或偏虚。同样,人体的左右两侧,也有上下阴阳盛虚的区别。所以,邪气能够乘虚而入,停留在那里而成为疾病。
  故天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有无形的精气覆盖宇宙,而包含着无限的生化能力;地有有形的物质,而能与天气相配合。天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做为时序的划分纲领,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域,并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天气相合。  天地阴阳相互交通,因而形成了万物。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降于地,天地之气以能够这样不断的运动和相对静止,都是由于阴阳变化的规律所决定的。这些升、降与动、静,促使万物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并且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只在懂得这些道理的聪明人,才能够做到在上部,仿效天气清的性质,来调养头部之气;在下部,仿效地气的沉静性质,来调养足部之气;在中部,仿效人画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  天地间的各种现象与人体各脏腑之气相通应,天空的清气与丽脏相通;地上产生的饮食水谷与咽部之气相通;风气属于五行中的木,因而与肝相通;雷霆是火气,因而与心脏相通;山谷之气,能藏蓄和生长植物,具有土的性质,因而与脾脏相通;  雨气有水的性质,因而与肾脏相通;人体中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运行气血,犹如地上的河流;肠胃能盛贮饮食水谷,犹如大海,善于容纳百川之水;耳、目、口、鼻和前阴、后阴上下九窍,犹如水气流通的道路。  若以天地阴阳来类比人体,则人身阳气所化之汗,犹如天之降雨;人体中的阳气,好像天地间的疾风,流动不止;人怒气暴发,如同天之雷霆;人身中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中的阳气向上蒸腾。  因此,调养身体,如果不仿效天地间的规律,不懂得天有八节不同的节气,地有五域不同的地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生死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报,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各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依则不失矣。  邪气人民银行人体,有如暴风骤雨,不仅随时会引起人生病,而且病情常常很快发生变化。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够抓住时机,在邪气刚侵入皮毛时,就及时给予治疗;  医术稍差的医生,则要到邪气侵入筋脉的时候才治疗;更差的医生,等到邪气已经深入到六腑时,才知道给予治疗;技术水平最差的医生,直到邪气已经进入五脏时,新形势已经相当严重了,这时即使给予治疗,恐怕也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  所以,风、暑、燥、寒、湿五气侵犯人体,可以从皮毛而深入到五脏,作为医生,应该懂得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给予及时治疗。当然,疾病的部位深浅,也往往和引起疾病的病因性质有关。  例如,天之六淫之邪,多由鼻入肺,而易伤及人之五脏;饮食寒热调配不适当,则由口入而伤害六腑;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潮湿之气侵犯人体,多伤害皮肉和筋脉等部位。  善于用针刺治病的医生,掌握阴阳的道理,当病在阳经时,可针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当病在队经时,可针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病在右者治于左,病在左者治于右。  以及根据人们正常的生理指标,来衡量病人的病理变化及轻重程度;并从外表出现的症状,去了解内部的病变。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是属于邪气太过的实证,还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证。  那么,即使只见到疾病初起时的轻微表现,可可以知道病变的真实部位和性质。能够这样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错误。根据正确的诊断给人治疗疾病,当然就不会失败了。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无论是观察病人颜色变化,还是切按病人的脉搏,首先必须分辨阴阳。  在分析颜色时,在辨别明润光泽与晦暗枯槁,并通过察看异常颜色表现在脸面上的个体部位,而得知病变所在的脏腑;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所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他的痛苦所在;  诊察四时的色脉是否正常,就可以知道疾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察寸口脉的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这样,在治疗上就不会有过失。但是,归根结蒂这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关于治疗疾病的原则,一般说来,在病初起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的方法而痊愈;如果是病邪很盛的,尤其是那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可以等到症状缓、邪气稍退的进修再进行针刺;如果病邪的性质是轻清的,轻者附于表、附于上,可以用扬散的方法;  如果病邪性质是重浊的,重者沉于下、沉于里,可以用逐渐削减的方法治疗;如果疾病是属于正气衰弱的虚证,应该用补益的方法治疗,使正气旺盛起来;身体衰弱、怕冷、易患感冒的,可以用温性药来补气;  精虚血少的,应该用味厚的药来滋补。根据邪气所在部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若邪气在上部,可以用吐法,使它从上排出;邪气在下部,可以用泻法、得法,使它从二便中排出;  邪气在中部,病胀满的,可用辛开苦降之法,使其消之于内;如果虚拟停留在体表部位,可用药物汤液洗浴的方法,来祛除它;若邪气侵犯皮毛,可用汗法来发散它;苦起病急暴,邪气很盛,当予以抵制之法;病属于实证的,邪气在在表适宜用发散法,邪气在里适宜用泻下法。  总之,治疗疾病必须详细审察证候属阴、属阳,分别采用滋补法和攻泻法。病在阳者可治其阴,病在阴者可治其阳。要平定气血,使它们按正常规律运行。凡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不足的,当用导引法治疗。
  好贴要多顶  
  这大段的抄啊。前面写得不错啊。楼主更新啊,不要抄了
  @chliang-30 22:30:00  这大段的抄啊。前面写得不错啊。楼主更新啊,不要抄了  -----------------------------  不好意思最近比较忙
  楼主厉害,顶一个!
  不好意思最近楼主被俗世缠身,现在满血复活啦啦啦~~~  上次答应一个楼里的妹子讲一下女生痛经的那些事情。今天楼主就造福一下楼里的广大女同胞啦~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  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导致子宫失于濡养,即“不荣则痛”。  一般而言,疼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着,多属虚证。痛经以实证居多,而虚证较少,亦有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  1. 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血色暗淡有血块,行经前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平时易生气。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所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血暗有块。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乳房胀痛。  治疗:消除不良情绪刺激,不听话的男盆友要收拾~~~~平时多按摩太冲、血海、三阴交、膻中这些穴位。  若是想吃药调理,建议去找当地靠谱中医。为了防止大家辨证失误吃错药,我还是不说药了,不想祸害大家,善哉善哉~~  2. 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有推后,量少,经色黯淡有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平时爱臭美,爱穿紧身低腰九分裤,露着三阴交、太溪、带脉、神阙、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腧等穴位。爱吃冷饮,管不住自己的嘴。  寒凝子宫、冲任,寒性收引血行不畅,所以balabala~~~~  治疗: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平时注意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来例假前一周可以做艾灸,艾灸气海、关元、神阙、命门、肾俞、血海、三阴交等穴位。多吃红肉:羊肉、牛肉等。寒假回家可以自己煮当归生姜羊肉汤喝,嘿嘿~~
  3.湿热瘀阻: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期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血色暗红,质稠或夹过多粘液;  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或有臭味,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盘踞子宫冲任,气血失畅,湿热扰血,故经量多或经期长;累及任带,则带下异常;湿热缠绵,小便黄赤。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平时少吃辛辣肥甘厚腻之品,多运动。按摩穴位:曲池、血海、三阴交、八髎穴。  4.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冲任空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气血两虚血海未满而溢,故经量少,色淡,质清晰,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神疲乏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按摩穴位: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5.肾气亏损:  主证: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失眠健忘;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亏损,冲任俱虚,经血本已不足,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精亏血少,阳气不足,故面色晦暗,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肾虚脑失所养,则头晕耳鸣、失眠健忘。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平时可以按摩气海、关元、太溪、涌泉。多吃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
  未来的大医生你好,想请教您我现在的身体情况。皮肤干燥,身上皮肤时不时会有痒点,请问是什么原因?
  楼主很好!请教一下,儿子今年17岁了,手脚指甲分层,易脆,他总是抠,咬,从小学三年级就发现了,看过医生,说是压力大的原因,曾经补过钙,锌,没效果,就到现在了。还有慢性鼻炎咽炎,也吃过中药,看着孩子难受。中医能治吗?
  跟着美女学中医。自从上次去中医院看湿疹,看到诸位先生气色俱佳,萌生好奇之心,回来买了好多中医的书,越看越欢喜,老祖宗伟大。楼主如此年轻,尚中医,好学谦卑,大才!
  明天就是除夕了,大家在准备年货的时候顺便备点保和丸,吃完大鱼大肉来几粒助消化~  
  今天除夕,祝大家在未来的一年身体健康,经脉通畅,阳气充盛,心情愉快~~~  
  顶帖  
  2016新年快乐
  极慧!加念保护
  给楼主拜年啦  
  大家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楼主的新年愿望是变得有勇气,坚强,有能力,自信。
  楼主妹妹过年好!请教下母亲牙龈肿痛该怎么办呢?一年总要发病五六次了
  泪点低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肺气虚,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病例。  
  这两天看了《女医 明妃传》,感叹古代女子为医之不易,庆幸自己生在了好时代。好好学医,不负众望。  
  给楼主顶贴。
  楼主,你好,现在辩证的中医大夫太少了,像您这样年轻的致力于中医研究的大夫就更少了,您坐标是北京吧,家有胖纸一枚,明显的痰湿体质,胖就有了各种病,请问能不能给个联系方式,当面向您请教  
  大三暑假在医院见习,去了心内科,刚好大主任跟我是校友,于是对我百般照顾,教会了我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有一次夜班,一个住院病人突发呕吐,用了各种药怎么也止不住,血压降级电解质紊乱。  值班护士找到了当时值班的主治医师,于是我也跟去看看。主治是西医出身,除了用各种止吐药,也没有别的办法,当时我自言自语了一句,要是有针灸针就好了,主治眼睛一亮,说,咱们科中医治疗室就有,你会吗?  我一愣,说,可以吗?主治说,都什么时候了,试试吧,反正不会有副作用。  于是护士帮我拿了针灸针。病房里,家属大夫都在病床边看我,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临床的家属和病人。  好吧,硬着头皮上吧,要相信自己,相信中医。  当时病人主要症状就是呕吐不止,头晕,必须先止呕吐。于是我就选了中脘,内关,足三里,1.5寸针。  扎上针之后,病人大爷表情就没那么痛苦了,留针半小时,呕吐停止。  不用说,护士和主治对我也是刮目相看。但是我也很敬佩她们,在紧急时刻能够相信中医,相信我。  
  第二天早上跟主任查房,病人家属拿了爽歪歪给我喝,哈哈~好开心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理解的学习/post-72426-1.shtml   11:12 星期一 .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  首先是藏---器之分:藏者---心肺肾肝;器者---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所谓“者”应该是等的意思)  藏,是阳;器是阴。  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  肾者...为阳中之少阴;(注意,现代版本都是阴中之少阴,需要怀疑流传失误)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这一句理解为:凡土藏取决于胆也。  古人书写的顺序是由上到下,很有可能把土(上下结构)看成十和一。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阳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土藏取决于胆也。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古人对藏象的描述,理使用起来也简单的多。  分类:理论探讨七星灸 | 评论:5 | 浏览:975 | 收藏 | 给他打赏
  之前有一个中学母校的年轻老师,因为我姨母的缘故得知我是学中医的,于是暑假便来我家找我看病。  这个姐姐是个美女,而我一向都是喜欢美女的^_^  可是她皮肤不太好,有油光,而且面色发黄,唇色发暗。于是我看了她舌脉。  只见她舌头胖大有齿痕,而且舌苔白厚腻,舌根苔有些发黄。脉滑数。便溏。当时是夏天,但是她的手指却是发凉。手指上一个月牙也没有,平时有痛经的症状。  我说她这是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且水湿日久化热,所以还有热相。  姐姐说是,平时不敢吃冷饮,一吃冷饮胃疼。  于是我给她开了香砂六君子和附子理中丸。让她回去先吃着,有什么不舒服的再来找我。  
  她来找我最主要的目的是因为她怎么也吃不胖,身子太瘦弱了,平时感觉很乏力,提不起精神。  她来找我时体重只有80多斤。  我不仅给她开了药,还嘱咐她早上8、9点钟敲打胃经,早上起床吃饭前喝姜枣茶提生阳气。  半年后,寒假。她带着她妈妈和双胞胎妹妹一起来了,大家脑补一下一个老美女带着俩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美女的场景^_^^_^^_^  我一下子就认出她来了,她还很吃惊,说她跟妹妹从小就特别像,除了家人别人都不怎么能认出来的。  我说,一看你就知道按照我的方法坚持下来了,你的气色比你妹妹好。  她很高兴,说按照我的方法坚持半年,也吃胖了,皮肤也好了,头发也不油腻了,每天都很舒服。  所以就带着妈妈和妹妹一起来找我看病。  于是我挨个给她们号了脉,看了舌苔,问了症状。  发展她们的体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阳虚体质。  
  然后有人就要问了,难道体质也会遗传吗?  体质当然跟遗传有关,但是后天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质。  饮食起居都对体质有影响。  比如这一家人都爱吃蔬菜水果,爱吃生冷食物。冬天因为爱美又穿的少,时间久了自然就成了寒性体质。  我给她们开了药。说了养生保健的方法,让她们回去坚持一段时间。  后来姨母跟我说那个姐姐身体很好,而且气色越来越好了。  再后来她们又各自介绍了好多病人来找我。这些病例以后我都会慢慢讲给大家听。  
  好久没给福利给大家了,我是不是掉粉了^_^  今天给楼里女神们发福利咯~  按摩阳白穴可以美白。  
  哈哈,谢谢楼主了,爬楼看帖呢,期待更新,从中受益。  
  楼主新年快乐,好好写帖  
  更的太少了
  过年回家,妈妈有天告诉我说她晚上睡觉时后半夜会出汗,可能是天气变暖和了,但是爸爸却不出汗。我看了她舌脉。  舌质较红,苔薄。寸脉弱,尺脉沉细。再加上她早起咽干。  我向来就知道我妈体质偏阴虚。而她这次出现盗汗,就是肺肾阴虚的症状。  于是我去药店给她买了麦味地黄丸。妈妈刚吃了一天晚上就不出盗汗了。但是药不能停。吃一瓶巩固一下。  为什么阴虚后半夜会出汗呢?后半夜属阴中之阳,阳气开始生发,此时若是阴气不足,则不足以潜藏阳气,阳气不能内敛则会迫汗外出,便成了盗汗。  
  今天说说梦。  大家是不是也都做过各种光怪陆离的梦?  之前看一个心理医生说人的梦都是黑白的,没有颜色。  屁!敢情他自己没做过五彩斑斓的梦,全世界的梦都是黑白的。  楼主从小多梦,楼主的梦很神奇,我能想起来的,大抵都能出一本书。  经常都是梦到古代宫廷,我是一医女。有一次更是神器的梦到古代蒙古包。因为国家爆发大规模疾病,而且病状疑似中蛊。  就连我心爱的一名将军,都中了此毒。皇帝派我去云南查明原因。  我到了云南之后暗中查访,发展是一面目狰狞的老婆婆养了蛊往人身上放。  查明原因后,我配了解药并施以针灸,终于把这次大规模疾病镇压下去。  回到宫中,我被晋升为女御医。而那位将军却因皇帝指婚当了驸马。  悲伤的结局。  
  年纪越来越大了,记忆力也越来越不好。自从上了研究生,内心越来越焦虑。也不想抱怨现在的教育模式。至人是不会被规则囚禁起来的。是我自己能量不够大而已。  忽然想起以前病理老师说的那句话,如果先天不是读书的那块料,非要死脑筋去读书,结果不是身体病了,就是精神病了。  笑,我现在是身体和精神都是伤痕累累。  但是人不能老是妄自菲薄,我承认自己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这点遗传我姥姥,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虽然没上过几天学,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带机关的。  我小时候上幼儿园,姥姥给我做的青蛙灯笼,用彩色纸糊的,一挑还会张嘴吐舌的,参加学校灯笼比赛,幼儿园三年我从来都是冠军。  我喜欢摆弄各种药材,或者说是炮制也好。春三月桃花开放的时候,我去郊区一片无人管理的荒废桃花园,采其东南枝上将放未放的桃花,和白芷一起泡酒给妈妈喝,这个最是养颜。  
  刚才跑题了,继续痴人说梦。现在纪录下来,等到老了之后还有的回忆。  之前还做过一个梦,竟然还是个梦中梦,也是古代宫廷,背景什么的不知道。只是梦到皇帝病了,治了好久不见得好。  后来发现是慢性中毒,于是我带了一个侍卫漫山遍野去找解药。其中艰苦自不必说,我甚至把自己当作中毒动物模型亲自尝药。  终于解药找到了,我也把自己毒的七荤八素。忽然一个宫装打扮的十分美丽的女子找到了我,不仅打死了我的护卫,还把解药抢走。  她掐住我咽喉,说,姐姐,我不能让你把他救活,只有他死了我们才有希望,对不起了。  我内心很悲伤不仅觉得自己要死了,还有就是救不了那个很重要的人。  我的世界变得漆黑一片。不知过了多久我又醒了。醒来之后听到鸟叫声。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茅草屋中,竹子做的床。围着我的有好几个麻布衣服很古朴的人,其中有一白须老者。  他对别人说,她中毒了,你去找***姑姑(醒来记不得名字了)  后来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她拿了两根竹筷子夹了我中指指尖,给我放了毒血。我就好了。  我问白胡子爷爷,这是哪里?他说,这里是**晋之地,商朝末年为了躲避灾祸,村中一个神人便把这个村子封印起来,这里无生无死。  我说,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他说,机缘巧合,你命不该死。  我说,我要怎么才能出去?他说,时机到了你自然会出去。  我心说,这老头好墨迹,我家人找不到我是要伤心死的。我继续问,几天后让我走。他说,七天。  我说,呵呵,不要食言啊,我还要回去给家里报平安呢,报仇就算了,我并没有死。  这次轮到白胡子爷爷笑了。他说,你以为你还能见到你的家人?这里的一天,是你们那里的一百年。然后他就大笑离去。  我伤心了好久,想到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我都要崩溃了。  在村中的几日,我四处寻找出口。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处处鸟鸣婉转动听,花草树木生机勃勃,我心想只有桃花源记才中才有这般美景。  寻找出处无果,我也就死心了,心想白胡子老头自然不会害我,我还是听天由命吧,到了最后两天,我看到村子的大门打开了,有穿清朝衣服和民国中山装的人进来。  我回头看到白胡子,他说,这也是他们的机缘,你跟他们一样,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却无端命陨,才会来到这里。但是这里不是你们的归宿,你们的使命还要自己去完成。你可以走了。  然后又是漆黑一片,听到大学寝室老大闹钟响了,起床军训。然而在这里其实还是梦中。  真的醒来是在家中自己床上,暑假在家。  醒来感叹良久,跟我妈讲了我的梦,我妈笑我傻。  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痴人说梦而已,请大家不要见笑。楼主不是一个迷信的人,觉着自己可能只是脑洞太大了连梦都不放过^_^  
  楼主的梦境真是可赞可叹。楼主是有使命的。  
  哈哈,楼上的谬赞了,每个人都是有使命的。  
  今天陪妈妈参加活动,被俩八岁小正太追问上高中几年级。  哈哈,我说我都研究生了。俩小孩蒙圈了一下,说,研究生是高中几年级啊。额,解释不通了-_-#  
  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想要抗衰老的美女们,每天敲打足三里,按摩三阴交。  
  假期我经常跟着爸爸去拳馆,所以拳馆的叔叔阿姨都跟我很熟悉,我也经常给他们义诊。  有一个跟爸爸练太极的小阿姨,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觉得她身体不是很好,看起来很柔弱的样子。  她知道我是学中医的,就找我号脉。  她是早产儿,当初她妈妈怀孕七个月把她生了下来。用中医角度来讲,就是先天不足。  从小体弱多病,又不好好吃饭。后来她接了婚,怀孕期间都是在医院保胎。  来找我看病,主要问题是她说自己血小板减少,凝血系统很差,而且红细胞数也减少。  她面色萎黄,十分瘦弱,脉细无力。舌质淡红瘦薄。  平时经常感到头晕乏力。大便溏泄。  这些都是脾胃虚弱的典型症状。  她说之前也找中医调理过,人家给她吃了阿胶,还是不管用。  脾胃虚弱是不能一味用补药的,我之前在帖子里也提过。  于是我给她开了归脾丸。当时正是夏天,我让她回家自己艾灸,足三里,神阙学,命门穴。  这个小阿姨十分听话,一连坚持了一年半,今年寒假我回家又见到了她,身体比之前好了很多。而且看起来十分年轻。经常有人误认为她才十七八岁,毫不夸张。  连我都觉得我是不是也该坚持一个好习惯了。岁月催人老啊~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楼主灵气满格,看好你哦。请楼主讲解一下尺脉,寸脉之类的脉象知识。还有能不能借住现代科技对脉象进行记录,分类整理呢?类似像动态的脑电图之类的东东
  元宵节快乐
  先顶了再说其他,貌似看起来很轻松。
  支持美女,写的真好  
  顶贴支持
  所以楼主就是常年在洛阳么。想去求面诊了。  
  可以讲讲脾胃虚的日常饮食吗?  
  顶贴支持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对于乳腺增生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乳腺增生病发病率在35%-50%之间,在女性乳腺疾病中占到90%以上。  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1,而乳腺增生病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远高于健康群体。  不良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及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致使乳腺疾病发生率节节升高。  乳腺增生病属慢性疾病,与个体饮食、情志、运动、起居、环境等综合因素相关。  乳腺增生病常见病机有正气亏虚、阳气不足、阳虚痰疲、肝郁气滞、七情内伤、冲任失调、饮食不节等。  此类病机均多见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及血瘀质等偏颇体质,因此偏颇体质均会影响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和发展,调理偏颇体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乳腺疾病。
  与乳腺增生病密切相关的常见体质类型 :   女性中阳虚质与乳腺增生病发病的相关性最密切,排位第1。此外乳腺增生病与气郁质关系密切。  阳虚体质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  1.先天享赋阳气多虚:女性属阴,更多地享赋了自然界的阴气,形体较为纤细矮小柔弱,腠理  疏松,肌肤细腻,卫外力弱,文静温和,脏腑功能一般较弱,故多表现阳虚体质
  2.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现代城市女性多喜食生冷,包括过量食用冰镇食物、蔬菜水果等寒凉食品。《景岳全书·论诸寒证治》曰:“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生冷食物进人肠胃,久  之造成脾肾阳虚,久则阳气虚弱,形成阳虚质;  3.形寒伤阳:城市女性多追求时尚,冬季衣着单薄,寒从表入;夏季喜空调降温,寒气亦会侵袭身体;或自恃时尚,游泳过多,寒湿遏表,久之阳气耗伤,形成阳虚体质;  4.情志所伤:女子以肝为先天,张景岳认为“五志伤阳”,女子情绪待点上易波动、善抑郁、多焦虑,久而阻遏阳气的正常生理现象.  5.静多动少:女性本胜喜静恶动,职场工作又多以久坐为主,运动不足,  久则气虚阳弱,导致阳虚体质;  6.少见阳光:城市高楼林立,女性多深居简出,部分女性终日不见阳光,易致  阳虚。
  第2为气虚质,其形成原因如下:  1.缺乏运动:城市女性工作繁忙,疏于运动,运动是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的重要因素,故缺乏运动导致气机不畅,久而气化无源,形成气虚质;  2.劳伤心脾:城市女性工作以脑力为主,久之思虑伤脾,脾气化生不足,导致气虚体质  3.饮食失节:当今社会以瘦为美,过度减肥,节食导致脾胃失养亏虚,气血无生化之源,形成气虚质。  第3为气郁质,形成原因如下:  1.所欲不遂:当今社会压力很大,职场女性更是承担着多重压力,容易出现情志抑郁、悲忧等心理状态,导致气郁体质;  2.忧思过度:思伤脾,脾气郁结不舒,反克肝木,久之形成气郁体质。  乳腺增生病密切相关的常见复合体质类型中,气虚质合并阳虚质最为常见。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气不足便是寒”。  禀赋上体质不足之人,先天元阳不足,或慢性病程,五脏多伤,久病耗伤元阳,均可以因气虚导致阳虚;其次为气虚质合并痰湿质,气虚日久易生痰湿,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故形成痰湿质。  再次为气虚质合并气郁质,最多见于肝郁脾虚。肝木克土,肝气郁致脾失健,气血虚;土壅木滞,痰湿不运则土壅,土壅阻碍气机则肝气滞,气郁质气虚质亦多同时并见。  在3种体质复合质的情况中,多见气虚质、痰湿质合并气郁质。肺脾气虚,导致水运失调,痰湿内生,形成痰湿质,痰湿阻滞,导致气机运行不利,郁结于内,导致气郁体质。  同时,气郁体质气郁不舒,肝脾不和,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导致痰湿质;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虚质。  故在调理体质过程中,需兼顾多种偏颇体质,如纠正痰湿体质,应兼顾是否有气虚、阳虚体质。可佐加益气温阳之品,才能标本兼治,更好地调理偏颇体质。  预防乳腺增生病宜综合调理偏颇体质纠正女性的偏颇体质,既需要自我从饮食、运动、情绪、起居等多方面调理着手。  也需要医生辅以中药汤药、药膳、药茶、膏方、脐贴等药物同时配合针刺、艾灸、按摩、拔罐等非药物疗法综合调理,进行有效地中医健康管理,四时序贯,终生维护,同时也需要社会自然和谐即天地人和,才能全面预防控制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发展。
  LZ你好,能不能讲讲女医明妃传中的中医是真的还是假的啊?
  楼主这是在背书,不得不佩服惊人的记忆力。
  LZ今天又没更新哦。推荐2本中医书呗,我也想学学啊。
  昨天说了那么多乳腺增生的成因,今天就要说说防治办法了。  我之前就说过七情致病的重要性。而且,乳腺增生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长期压力大,心情沉闷,郁郁寡欢,爱生闷气造成的。  所以,女性治疗乳腺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节心态,要爱自己,心放宽。  大家都长这么大年纪了,其实回头想想,之前认为跨不过去的坎坷,不可原谅的人,早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既然事情到最后都可以被解决,那当初为什么会想不开呢?  所以,大家要笑口常开哈~  其次就是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坐着不动,经络气血壅滞,就会造成各种毛病。练习瑜伽或者八段锦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  然后,按摩,重点穴位有,天宗,肝俞,胃俞,云门,中府,膻中,乳根,太冲,行间穴等这些穴位。  而且,也不要一味追求丰胸。健康就好啦。  
  顶帖支持楼主。  
  感谢楼主科普人人都能看懂的中医知识,现在社会很浮躁,楼主这样能静下心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不多了,真心向楼主学习。一口气看完楼主写的帖子,觉得楼主谦虚好学,言语谨慎,不妄言,点赞佩服  
  奥,对了楼主,你现在是在北京读研吗?可不可以加我微信,我想跟楼主做盆友~我私信你了~谢谢~  
  顶帖支持楼主。
  中医诊病,在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切脉。脉诊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诊查步骤和内容。  中医现在多采用脉诊法,基本上都是以桡动脉为主要部位。桡动脉位于手腕的桡侧,这个部位称为“寸口”。  选择桡动脉作为脉诊的主要部位,主要有两个原因:  1.桡动脉部位表浅,伸手即得。2.在经络学说中,桡动脉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肺朝百脉,五脏六腑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百脉传递给肺,从而在桡动脉上反映出来。  为了能更详细的体察桡动脉所反映的信息,以桡骨茎突为标准,把摸到的桡动脉分为三个部分,桡骨茎突为标准,把摸到的桡动脉分为三部分,桡骨茎突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在诊断中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分别来诊查这三个部位。  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在左分属心、肝胆、肾,在右分属肺、脾胃、肾。  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的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反复练习指感,细心体察。  精通脉理,方为良医。切脉诊病,主要包括:辨别病证的部位、判断病症的性质、分辨邪正的盛衰、推断病证的进退。  脉诊歌诀概括为:首分沉浮;二辨虚实;三别长短;四算疾迟。  1.分沉浮:  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脉的沉浮,浮脉,轻取可得,沉脉,重按使得,有的甚至重按到筋骨使得。从而得知病位的深浅,或者说是辨别表证或是里证。  浮脉类包括: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2.辨虚实:  在于区别脉象的有力或是无力。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
实脉类:实脉。  3.别长短:  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短。  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4.算疾迟:  一般平人即正常人的脉率为一息四至。就是说一呼一吸脉动4次。  疾脉一息超过5至甚至一息七八至,而迟脉为一息少于4至。  疾脉类: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迟脉类:迟脉、缓脉、结脉、涩脉。  至于各种脉象对应的疾病,请听下回分解
  不错,开始记笔记  
  睡前一顶。
  @承灵百会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继续支持美女,另外问问小孩(男8岁)爱流鼻血应该怎么处理  
  脉乃经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就是说,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经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所到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而且是与气息相关。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其所候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胆,尺部属于肾,小肠,膀胱。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胃,尺部属命门,大肠。  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  再以寸部、尺部相比较而言,寸脉属阳,尺脉属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若与此相反,便说明有了病变。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可用“胃,神,根”三字概括。其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有相应的变化。  1.有胃:  “有胃”是指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也是“有胃气”。  2.有神:  “有神”指脉率整齐,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弦实之脉,仍感柔和之象,皆属于有神气。  3.有根:  “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若病重,但尺脉沉取尚可摸得,则为肾气不绝,尚有生机;相反,若尺脉沉取不应,说明肾气衰败,病情危笃。  
  脉学博大精深,我讲这个的时候战战兢兢唯恐被人误解,所以找了好多教学资料,通过我自己的逻辑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另外友情提示,会有好多图片,各位尽量在有wifi情况下打开。but,土豪请随意~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  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今天,先讲浮脉类。浮脉类包括: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洪 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濡 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 散 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 芤 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革 脉  体状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诗: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感谢楼主无私分享,请加油继续写哦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下结构的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