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笛卡尔有什么论语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启示

【图文】笛卡尔及其哲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笛卡尔及其哲学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963.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对其数学的影响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对其数学的影响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与探讨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他的方法论,了解其数学成就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由此得出对我们有益的帮助与启示。
关键词:笛卡尔&哲学&数学&方法论&启示
世界上有许多哲学家在数学上颇有成就,如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的莱布尼茨。而欧洲近代哲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笛卡尔也是这样一位即在数学有在哲学上成为佼佼者的人物。
一、笛卡尔小传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现代哲学之父”,著有《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论心灵的各种感情》。其唯一数学著作为《几何学》,书中阐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后人把此书看作解析几何的发端。
二、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
笛卡尔认为,人们的意见之所以不同,只是由于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运用我们的思想。将其观点归纳起来,便是“单有良好的心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的应用它。”
笛卡尔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产生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笛卡尔在《方法论》中谈到:“我觉得我有很大的幸运,从青年时代以来,就发现了某些途径,引导我做了一些思考,获得了一些公理。”在一次沉思时,笛卡尔看到一只苍蝇在天花板上爬,他便想如果知道了苍蝇与相邻两个墙壁的距离间的关系,就能描述它在天花板上的路线了。这,就是解析几何的萌芽。而这种萌芽的诞生,正是由于笛卡尔从小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善于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体现,培根说:“勤于思考是一种美德。”接触一样事物,我们就要对其进行有益的考察,才能抓住其精髓。
三、方法论原则与行为守则
笛卡尔长期致力于寻找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意义适用性的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点:
1、不把任何没有明确认知的东西当作真的;
2、将难题划分为细小的部分解决;
3、从最容易的对象上升到最难的部分;
4、将一切情形都列举出来。
我认为,以上四点关于方法的论断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和启示。首先,第一点告诉了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阐明了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极端重要性;其次,第二点和第三点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中的重要的,但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最后,第四点强调了对待问题的严谨性,只有分条列出之后,我们才能充分认识问题、把握问题。
1619年,笛卡尔在他自己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它可能用一种一般的方法解决所有与量有关的领域中的问题,不论这种量是数值还是连续的。”这正是他发明解析几何的方法。
另外,在笛卡尔的著作《方法论》中还总结了三点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守则:
1、服从法律和习惯;
2、在行动上要尽可能做到最坚强、最果断;
3、始终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即相信除了我们的思想以外,没有一件东西完全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虽然其中的第三点有其作为“二元论”者的消极一面,但就一二点来说,它是积极的,尤其是第二点。如过我们行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话,我们就会丧失很多东西。相反,如果我们果断的处理事情,果断的反应,则我们就能够把握住许多东西。
四、为了给科学打下牢固基础,必须破除固有的意见
笛卡尔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指出: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经久的东西,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又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一切意见一起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在笛卡尔的解析几何之前,数学在几何方面一直依赖古希腊古老的几何学。笛卡尔破除了就有意见,独辟蹊径,充分发挥了代数学的强大威力,利用坐标系把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使数学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一步。
有时,旧的思想会成为一种桎梏,束缚人们的思想。正如运用了千年的的古希腊几何学一般。我们需要善于合理正确的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旧的思想终究会被新思想所取代。而我们,就必须对就思想保有一定的批判继承性,科学发展其新思想、新方法,开拓视野。
笛卡尔最后还认为,今后如果想在科学上发现某种确实可靠的东西,就应当小心翼翼的避免相信就有的意见。
恩格斯对笛卡尔作出了如下的评价:“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积分与积分也就立即变成了必须。”我想,这是对笛卡尔最公正的评价了。
虽然,笛卡尔是一个企图在唯心论和唯物论中起平衡作用的“二元论”者,尽管他努力的论证上帝是存在的。但,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不仅仅是我们在数学中大量运用的解析几何方法,而且还有他所提供的“方法论”——我们学习的“法宝”。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一句话在笛卡尔身上是在明白不过的验证了一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应该学习笛卡尔的这种方法。
注释:引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第23页。
主要参考书目:
1、《数学·选修3-1&数学史选讲》,刘绍学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西方哲学史》,[美]梯利&著&.&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数学的源与流》,&张顺燕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人与世界关系的批判--《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人与世界关系的批判
【摘要】: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黑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给予过赞扬。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最后确立了一个不能怀疑的主体——“我思”,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成为近代主体得以显现的口号。笛卡尔哲学使人从中世纪基督教的启示真理中解放,高扬理性主义大旗,将人的地位凸显,人成为认识者,世界成为人认识的对象,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从人自身出发,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内在的思维性原则是第一性的,开辟了知性的基地。笛卡尔哲学使主、客体明确分化后,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笛卡尔的哲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海德格尔注意到的是笛卡尔哲学的消极影响,认为笛卡尔哲学的实质是将人逐出自己的家园,人从此漂泊不定,无处安居。海德格尔对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笛卡尔不仅对“我”的理解有偏失,而且对“我在”的真正内涵并没有涉及,由“我思”演化成后来对人的本质规定的人本主义和人类学。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尔哲学所造成的主客对立,使人形成了近代以主体的方式来对待和把握客体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危机。笛卡尔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来自不同声音的批评,后来的哲学家对笛卡尔哲学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但是都没有走出笛卡尔哲学的阴影。海德格尔从笛卡尔把“世界”规定为“广延物体”出发,说明笛卡尔的世界概念实质是对世界的遮蔽。他又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我思”确立过程和哲学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批判,清理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础。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都是从个别的存在者出发研究存在,存在本身被遗忘了。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以作为存在的追问者,对存在本身进行了追问。通过对“此在”的基本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分析,阐明了“此在”和“世界之为世界”的意义,得出“此在”和“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结构。此在和世界是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的,互相成就彼此,进而揭示出世界之整体存在。
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是他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其中一个部分,也包含着对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批评。他对人、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论述是放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中,对其进行重新解释,改变了近代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提出人类在世界上的生存应该是一种诗意地居住,“人是存在的看护者和邻居”,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同时,海德格尔看到了在笛卡尔哲学的影响下,人对待世界是一种征服和统治的方式,引发了他对近代技术的思考。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对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借鉴意义,不能盲目追求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运用,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B516.54【目录】:
摘要3-5Abstract5-8绪论8-10第1章 笛卡尔哲学概述10-20 1.1 笛卡尔哲学的背景10-12 1.2 “我思”——近代主体的确立12-15 1.3 笛卡尔哲学的意义15-20第2章 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性解读20-28 2.1 海德格尔重提人与世界之关系问题的原因20-28
2.1.1 笛卡尔的“世界”概念实质是对世界的遮蔽21-23
2.1.2 对“我思故我在”的解读23-28第3章 海德格尔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重释28-38 3.1 作为追问者的“此在”28-33 3.2 “世界之为世界”的问题33-38第4章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38-46 4.1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人与世界之关系38-43 4.2 “人是存在的看护者和邻居”43-46结语46-50参考文献50-52致谢52-5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占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林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冯正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杨耕;[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窦晓光;[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张公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李霞;[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赵妙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李革新;;[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李孟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光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廖全京;;[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桑本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邓俭;;[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刘金才;;[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朱军;;[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潘海啸;;[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盛国荣;;[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张作竹;;[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玉堂;[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美宏;[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靳宝;[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朱新春;[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吴舜立;[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宋五好;[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刘自学;[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学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宋明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石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海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健;[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李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邓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崔鲮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齐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尚伟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斗斗;[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董学文;;[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聂丽珠;[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邓绍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许菁菁;;[J];兰州学刊;2008年08期
黄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杨玉昌;;[J];南方论丛;2003年01期
王为理;[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5期
金延,李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石元波;;[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会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陈雪;刘泰然;;[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菁;;[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余在海;;[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蓝旭;;[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王建军;;[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赵敦华;;[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朱海斌;;[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张汝伦;;[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俞吾金;;[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N];中国教育报;2001年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洪兆惠;[N];辽宁日报;2007年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N];社会科学报;2005年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任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祝勇;[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刘军(编辑);[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祝勇;[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华;[D];四川大学;2004年
赵周宽;[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吴旭平;[D];吉林大学;2011年
赵异;[D];吉林大学;2011年
曹万成;[D];武汉大学;2004年
陈治国;[D];山东大学;2011年
朱耀平;[D];复旦大学;2003年
孙冠臣;[D];浙江大学;2007年
王昌树;[D];苏州大学;2007年
李卓;[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广玲;[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王晓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董志刚;[D];安徽大学;2002年
郭德君;[D];延边大学;2003年
徐瑾琪;[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伍世文;[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郭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陈迎年;[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姚要武;[D];安徽大学;2002年
徐振轩;[D];安徽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谈谈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评论: 谈谈方法)
谈谈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评论: 谈谈方法)
谈谈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font color=#0-03-01 15:28:31   来自:
的评论 &&   虽是管中窥豹,却也可见一斑。也许观点和论证都稍显稚嫩,但我想由自己思考得出的不严谨的结论也应该胜于那不假思索抄袭而来的权威。   ——题记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时间,是人间分配的最均匀的东西,每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以,在我选择哲学原著的时候,几经踌躇,终于选定了笛卡尔的《谈谈方法》,首先要说一说自己的选择。   《谈谈方法》全称《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宣言书,同时也是最好看、最易懂的哲学原著之一。我选择这本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比较好读懂同时篇幅比较短。之所以会选择容易读懂的,是因为我不认为连理解都困难的著述能使我产生许多真正独立的思考,恐怕读书笔记也只能是沿用别人的观点似懂非懂地写就,便于理解的著述才能让我自由自在地思考。另外之所以选择篇幅短小的,是因为我的水平有限,阅读速度不能够很快,在有限的时间里,较短篇幅的作品能让我读得更加细致、理解得更全面。   在这两个前提下,《谈谈方法》一书也有一些特别之处吸引着我,它讲述的一种认识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大学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迷惑,一部教你认识世界的方法的书自然能满足一部分自己的需要。同时,这部书的写作时间是1637年,资本主义思潮在欧洲方兴未艾,这个时间段的哲学,既不像现代哲学那样晦涩难懂,也不像再古老的哲学因为对它们的时代背景缺乏认识而理解起来不到位,所以这个刚刚摆脱经院哲学的时间段的现代哲学恰好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让我更有信心能把握好它。基于以上四点理由,我选择了这本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笛卡尔简介       既然是读书笔记,就不能不谈谈作者以及他的生平、经历、贡献、思想等等&#8230;&#8230;但是正如笛卡尔所说的,这些东西不是我自己理性思考的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摘抄罢了,所以真实性我无法确定,即使是真的把它煞有介事地大段大段摘抄下来也意义不大。在这里只做一个简短的说明,以保持文章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其中会稍微多谈一点他的哲学思想。   笛卡儿(Rence Descartes,),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日生于法国小镇拉埃的一个贵族家庭。因家境富裕从小多病,学校允许他在床上早读,养成终生沉思的习惯和孤僻的性格。1606年他在欧洲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的拉弗莱什学校上学,1616年在普依托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深感兴趣。在军队服役和周游欧洲中他继续注意&#8220;收集各种知识&#8221;,&#8220;随处对遇见的种种事物注意思考&#8221;,年在荷兰写成《谈谈方法》(1637)及其附录《几何学》、《屈光学》,1641年发表《第一哲学沉思录》1644年发表《哲学原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卒于斯德哥尔摩,死后还出版有《论光》(1664)等。   他所关注的是认识论问题,即关于真理的可知性、如何知的问题。作为现代哲学理性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他和经验主义学派奠基人培根一同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在笛卡尔之后,理性主义还有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等;经验主义则有洛克、霍布斯、贝克莱、休谟等人。我们注意到,理性主义学派的哲学家也都是著名的数学家,恐怕正是因为数学有着&#8220;先天而弗违&#8221;的特点,是纯理性的,即不用它去迎合外在世界,只要是正确推导出来的数学结果,外在世界都要符合它。理性主义也有自己的缺陷,帕斯卡有言:&#8220;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承认有无限的事物是超乎理智之外的&#8221;,比如人的关怀和情感等。   笛卡尔还是著名的二元论者,认为人的灵魂和形体是两个相对的实体,彼此独立,而他在关于物质界的全部理论上,是严格的决定论。确实,两三句话不能完整反映一个人,尤其是像他这样卓有成就的人,但由于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故就写到这吧,惜字如金是为接下来的可能产生的冗长腾出空间,而这些冗长也是为了更加充分的说明,下面开始具体谈谈这本书。   Q1:笛卡尔所说的&#8220;良知&#8221;是什么?      全书第一部分开篇就说了一句很重要但也很使我疑惑的一句话:&#8220;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8221;。因为这句话是全文接下来观点的一个大前提,能导出人人都可以自己思考判断获得真知,并且效果比读书要好得多的道理,所以我需要在这句话上斟酌一番。这同时也引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笛卡尔所说的&#8220;良知&#8221;是什么?   从他接下来的描述中,我试图找出其意义。书中写道:&#8220;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良知不够,要想再多一点。&#8221;这句话很明显就是说人人都认为自己即使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如他人之处,在&#8220;良知&#8221;这一项指标上,他们也不会输给别人,也就是人人平等,因为若有一个人良知高于其它人的话,就会出现&#8220;良知不够&#8221;的现象了。那么我不禁思考,人人&#8220;最均匀&#8221;的特性有什么呢?   智商显然存在人人不平等的现象,现代心理学的测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感觉官能由于有人存在先天上的缺陷,比如色盲、失聪等现象,也是不均匀的了;而根据作者在下一段的自我谦虚,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作者&#8220;良知&#8221;指的并不是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因为作者承认自己在这些方面比许多人要差;孟子曾经有过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人性本善的观点,那么良知是不是指得就是&#8220;善&#8221;呢?但是我们姑且抛开人的善性随着心情好坏和意识清晰程度不同而变化不谈,随着人成长,身上的善性也会产生变化,这就是教化和环境的作用。当然,这里面我还需要提一下清华大学历史系彭刚副教授在他的课堂上说过的一种观点,即把良知认为是&#8220;智力&#8221;,而&#8220;智力的差距是让人最容易产生嫉妒感的东西,所以大家经常不提他&#8221;,所以这里&#8220;最均匀&#8221;只是一种人的心理作祟的结果,而不是客观真实。对于此,我觉得和笛卡尔的本意应该不吻合,其在全文中表现出的那种谦虚的风格,以及自谦的习惯,让我无法认同良知等于智力这种观点,因为若是如此,作者在一开篇就是运用了一个大大的讽刺了,讽刺人们不敢直面智力上的差距,而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全文的风格。   那么,我们最后来考察一下把&#8220;良知&#8221;理解为&#8220;理性&#8221;的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最为可靠,因为笛卡尔便在文中把良知和理性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中间用&#8220;或&#8221;字连接,说明其至少是相似的,大致可互换的。根据本书译者的说法,&#8220;良知&#8221;是一种绝对正确的分辨能力,是一种不虑而知的良知,即理性,其中更多指的是分辨真假的能力而不是分辨善恶的能力,即理性的知识论意义而非伦理学意义。在文中,作者写道我们意见的分歧完全来自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同,而不是理性的不同;而且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所以这里似乎可以把这种良知或理性定义为&#8220;我们运用才智的能力&#8221;,把这种能力用在正确的对象(思想观念)上,用在正确的途径(探索世界、寻求真理)上,即使你的才智稍微差一点,也无妨,依然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并且这些进步很可能就是伟大的创新和发现。   接着,作者引用了当时经院哲学的话:同属的各个个体只是所具有的偶性可以或多或少,他们的形式或本性并不能多点少点。我想,这句话大概就说明作者把良知理解为了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了,当然,这与我们从马克思哲学中学到的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能&#8220;使用和制造工具&#8221;而有所不同了。而这一个本性在现在看来,或许正是猿人之所以能进化产生高等智慧的原因,因为也许基因突变导致古猿人不光有基本的才智,还产生了利用才智的能力,从而导致不断的创新与进步;而其他动物或许也拥有一些基本的才智,但是没有运用自己才智的能力,所以不能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而&#8220;使用和制造工具&#8221;本身就是运用了自己才智后产生出的一项效益。   最后我在这里对第一个问题做一个我认为的简短的总结性的回答,即&#8220;良知&#8221;指的是&#8220;理性&#8221;,具体指的是&#8220;我们运用才智的能力&#8221;,这个能力人人皆有且相同(至少相似),是人的本性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所在,是创新的源泉。   《谈谈方法》第一部分       在《谈谈方法》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称自己找寻到了一种方法,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逐步增长。我注意到,他得出方法的方法,本身就是采用了他的方法。作者先是摸索出了门路,然后考察,得到一些准则,最后形成方法;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直到验证正确,得出结论。由此可见,笛卡尔的方法带来的不仅是哲学上的方法论的进步,而且已经深深影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这种方法,看得出作者是十分赞赏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他仍然保持了一份很谦虚的态度,称自己是当局者迷,也许这种方法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好。单少杰副教授在《哲学导论》这门课上第一节就说到,学习研究哲学最容易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谦虚谨慎、处下的态度,越研究越感觉到自己对世界的无知和自身所能达到的局限;另一种是夸夸其谈、自大的态度,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学哲学很&#8220;牛&#8221;;显然前一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态度。笛卡尔在这里不仅展示出了哲人应有的谦虚风骨,也同时对当时经院哲学浮夸、虚伪的特点提出了批评。    笛卡尔当时接受的是欧洲最好的教育,而且好学的他,把能够学的都学了,结果却发现自己无知。这里作者使用了&#8220;无知&#8221;,我们不妨拿它和苏格拉底著名的&#8220;无知&#8221;论断做一个小小的比较。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无知,是源于一种真正的对世界思考后却无能为力的迷惑,一种更完全意义上的无知,因为在他之前没有人对世界做出过系统的解释;相比较,笛卡尔所说的无知,更多的是指他所知的大多都是谬误,所以虽然学了很多,但是由于经院哲学环境下的虚浮让他没有获得&#8220;真知&#8221;,反而是更强烈的疑惑感让他感到了一种无知。   于是,笛卡尔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8220;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8221;。在这里,他把自己接受的语言、智力、历史、文学、数学、哲学、神学等等学科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是不足之处却更加多:雄辩和诗词都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数学的推理确切明了,可它一向只是用于机械技术,它的基础这么牢固,这么结实,人们竟没有在它的上面造起崇楼杰阁;神学值得尊敬,但天启真理不是我们的智力所能理解的,所以只好放弃窥测那些真理;关于哲学笛卡尔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人的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至于其他的学问(我认为应该是指一些当时的人文科学和少量自然科学),既然它们的本原是从哲学里借来的,可以肯定,在这样不牢固的基础上决不可能建筑起什么结实的东西来;那些骗人的学说则更加不必说了,纯属装腔作势。所以作者决定抛弃书本的研究,通过游历去自我探寻真理。   写到这里时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我想这句话如果按照字面去理解我想应该是不会成立的,因为如果这样我们还读书学习干什么,岂不是一种自我的倒退?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解释作者的这句话:第一,这是对象牙塔学者远离生活的批评,提出了行万里路胜读千卷书的看法,而且社会这一本大书是每一个学者应该学习的;第二,它说明没有经验学科的支撑(无论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是否完全正确),仅靠哲学的推导是很难发现真理的;第三,这是对经院哲学玄而又玄的批判,批判它们的思辨远离生活,只是看上去高深,但是却谬误连连,还不如普通人对身边的事情的推理来得更加真实。   Q2:一个猜想:科学的终结——新神学?       在第一部分写完之际,我不禁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8220;一个猜想:科学的终结——新神学?&#8221;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假设,是我在读《谈谈方法》时突然想到的一个问题,即科学的最后是否会走向新的神学?我们姑且只考虑欧洲的那种情况,因为能力和知识所限,我无法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在这里只好选择欧洲——欧洲率先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美洲是欧洲的殖民地,亚洲也是被迫接受其思潮和技术的,非洲则还处在一个落后的阶段,中东地区则情况较为复杂,因为是另一套宗教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古代,人们信仰的是自然神,把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归功于自然神的操纵,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崇拜人格神(在这一点上中国并不是这样,而是设置了天的思想,强调敬天)。在哲学上,从早期的朴素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水、火、气、土、原子、数等等,逐渐发展到由宗教占据统治地位,经院哲学开始垄断思想界。在这些阶段,人对自然的利用是处于采集和加工阶段,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农业也只是复制自然,而没有创造新的),所以此时神学是站得住脚的,老百姓因为愚昧而选择了宗教。而随着文艺复兴之后,自然哲学的发展,让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得以产生并获得快速发展,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旧的神学的错误。这时候,改革发生了,而笛卡尔正是处于思想改革第一线的人物。于是,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当时哲学的主要问题,人能否正确认识世界?虽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学派存在着分歧,但是许多方法的产生(包括本书笛卡尔提出的四个步骤)都推进了科学的发展。在近百年来,具体的自然科学发展壮大之势惊人,特别是在今天看来,能带来实在福利的自然科学把我们的生活提高到了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随着今天科学的越分越细(所以今天不再可能出现当时一个人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的情况了),今天有的更多是在某个学科某个分支的某个具体问题上的专家。   随着学科逐渐细化,我们发现许多交叉学科的诞生,比如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环境学等等,那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猜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科学更加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科分支最后又会慢慢地交叉产生融合,最后乃至出现一个统一的学科?现在科学上依然存在许多无法给予解释的问题,比喻宇宙第一推动力是怎么来的?牛顿把它归结为&#8220;上帝&#8221;之手推的。爱因斯坦研究的最后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8220;统一场理论&#8221;,把所有的物理学原理统一起来。这些种种科学上不完美的理论和现象,导致了许许多多大科学家最后都选择了笃信宗教,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霍金等等,这种笃信的原因恐怕是一种智慧积累后发现的更大的无知感(与苏格拉底自称的无知类似)。   我们是否可以猜想科学最后会走向神学,由神学来解答刚才的问题?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8220;当科学家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科学的山峰,来到了最后一座山峰面前,他们发现,在这座山峰的后面端坐的是一群神学家,而这些神学家已经端坐在那里等着他们好几个世纪了。&#8221;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易经文化也是能找到根源的,这是一个循环,一个&#8220;神学——科学——神学&#8221;的循环,仿佛一个蛇头咬着蛇尾。但我们就是在这看似荒诞的循环上面,也是能找到一点科学的根据的,利用现在摄影技术,拍摄出来的最大的宇宙的照片,逐渐缩小,最后是原子的照片,我们发现,宇宙与原子两个极端的影像是那么相似,仿佛就是一样的。&#8220;一沙一世界&#8221;,也许原子就是一个新的宇宙,那我们所处的宇宙就是别的世界中的一粒微尘。而且,一个循环仿佛一个圆,而圆才是最完美的。   另外,对于&#8220;神&#8221;一词,我们不必批判他是唯心的,是迷信的。其实,随着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从最初的采集狩猎、复制自然到现在加工改造、信息化分子化处理,我们现在的能力在古人看来已经是&#8220;神&#8221;的级别了,所以最后科学走向神学,不是重新回到迷信和无知,而恰恰是最透彻地理解世界后的一种醒悟,一种发现——世界是由&#8220;神&#8221;支配的,这个&#8220;神&#8221;可能是最高规律、可能是&#8220;道&#8221;、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力。而那时,我们利用自然也不再是信息化和分子化处理,可能是一种利用这个&#8220;神&#8221;去处理了。这个&#8220;神&#8221;是我们现在因为无知而把它称为&#8220;神&#8221;,等到科学的足够进步,这个&#8220;神&#8221;已经能够获得解释了,就出现了用科学证明神学的现象,而此时的经过去伪存真后的新神学,就是最后的科学,也许就是真理。这就仿佛马克思哲学中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是共产主义,而这种没有剥削的社会形态是否又和&#8220;原始社会&#8221;的形态有几分相似呢?这也是一个&#8220;循环&#8221;。   现在唯一我无法猜测的问题是,如果趋势显示出来,我们是可以和平地接受这种转变,还是也需要一场新的革命,会出现镇压和反抗?就像自然神崇拜转变为人格神崇拜的社会阶级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之后的工业革命一般。   《谈谈方法》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进入全书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的几条主要的规则。   作者首先利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这个比喻在后面还要用到),即人的心灵就是一个房屋。在这里,作者称由一位建筑师建成的房屋要比多位建筑师在不同时代你一砖我一瓦建成的要好得多,即&#8220;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8221;。利用这个比喻,作者称书本上的学问都是似是而非拼凑而成的,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因为人云亦云而流传的,不如&#8220;良知&#8221;的推断那样接近真理。但是,很明显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出生就会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去接受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所以,这种完全运用理性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只能建立在把自己以前已经掌握的东西全部拿来怀疑之上了。   在这里,笛卡尔的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全城的房屋统统拆光,然后重建一样,我们也同样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国家的体制、教学的成规、学问的主体,我们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罢了。他称习惯使那些大的体制的毛病减轻了,而且沿用旧体制要比改换成新体制好受一些,就像走老的盘山公路比翻大山过深沟抄直走要好受一样。当然,他的这番话我们还是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依据的,比如说我们的党内腐败问题,确实我们一定程度上在掩盖它,公众也在学着去习惯它,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因为此把共产党一党专制的地位推倒,我们还能够更好更快更舒服地建设社会主义。   本来笛卡尔的说理是不错的,但是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人不那么舒服了,他竭力在说明自己没有哪怕一点想改革的意思,也不希望别人受这本书的影响去琢磨改革一事,其语言甚至到了&#8220;谄媚&#8221;的地步了,看得出来这是作者在极力讨好当权的人们,声明自己的清白。   接下来,他自己提到他的方法对于世界上的两类人无论是自以为高明还是谦虚讲理的来说都不适合。他称自己虽然谦虚,却不认为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不如别人(良知生来平等),且发现别人意见多有不同,虽然他们可能才智很高;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这些人并没有很好把分辨真假的能力用在正确的&#8220;对象和途径&#8221;上,所以产生了分歧。于是作者决定自己去找寻真理,即使走得很慢,但至少每一步都很稳,是没有错误的。   第二部分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方法,即四条规则了。这四条简单说来分别是: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来接受;把审查后的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尽量全面的考察和复查这些知识。   先说一个对于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看到这四条我立刻想到了数学考试的四个要点:不要蒙,要通过演算得出结论;做题前先通览试卷,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要各个击破,不要因为一道题停留太久;做完后要检查。我发现两者实在太像,不禁感到笛卡尔的这种方法在数学界影响之深,已经直接影响到当今的高考了。当然,我觉得他的方法既影响了今后的数学,同时也出自于前人的数学之中,尤其是几何学。他研究真理的方法和几何推演的方法是那么相似:把公理(不用证明的道理)、定理(已经证明过的道理)和推论(一些由定理做细微转换而来的道理)做为基础,运用逻辑推理,达到成功证明的目的,在把证明的结论作为一条新的定理或推论,继续找寻其他的结论。   我们看到笛卡尔把这种方法最先使用在了数学上,他把抽象连续的代数和形象但不连续的几何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解析几何这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发明。他称这种方法不仅能带来真理,还能带来运用自己理性的快乐。但在这里我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即他也提到的,就是&#8220;一样东西的真理只有一个&#8221;。这说明他是一个严格的决定论和可知论者,因为如果真理有可能无法被发现,或者真理本身就是可能变化的,那么他的方法就无法成立了(要知道,数学里的公理如果出现了错误或者改动,那么后续的一大片结论都会崩塌)。但这里,作者显然把&#8220;一样东西的真理只有一个&#8221;当作必然的&#8220;真理&#8221;。   Q3: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       从前面我们提到笛卡尔的那番&#8220;避祸&#8221;的话中就引出了我的第三个问题: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要知道,给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格下结论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不像赞成或反对其观点那么简单明确,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顾虑和主观,但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主观和武断而误判一个人。首先,我必须要怀着一种历史的同情心,假定笛卡尔及描述他的人是拥有健全理智并且是诚实的,那么我便可以从他的文字里和别人对他的描述里找到线索,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进行。   即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依然看到了不同的评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描述道,&#8220;笛卡尔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他不希望惹麻烦&#8221;、&#8220;他一直阿谀教士,尤其奉承耶稣会员&#8221;,而且这些还只是比较温和的说法罢了。但是《谈谈方法》中译本的译者王太庆则在序中写道,&#8220;一般认为他胆怯的证据,其实只足以说明宗教顽固势力的淫威还大&#8221;、&#8220;笛卡尔心里明白,他要爆破的是一个关键性枢纽,怎么会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社会呢?&#8221;。这似乎就像笛卡尔说的,即使才智极为优秀的人也会出现分歧,那么不如我自己用理性通过怀疑一切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   那么,这件事中什么是不可以怀疑的呢?那就是他写了书并且发表了这件事是无可怀疑的,当然这是因为我接受的是唯物论的教育。既然写了书,就是要给别人看的,不管是以哲学的形式还是以传记的形式,因为若不给别人看何必写出来?他写作的重点在于传播他的方法,而那些其他的话只是一些自我的保护罢了。虽然他一再强调不让别人学,是自己专用的思想改造的方法罢了,但是他却写作了好几部书去讲述他的思考和观点,试问他的目的可能是只让别人做观众旁观吗?显然不是。所以,这里得出的结论是,他的目的一定是想向公众宣布他的方法,但是为了不引起当时教会的镇压,他被迫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不发表日心说理论;在书中向教会献媚;在自己的行为规则中确立保守的原则),虽然这些保护性措施让人感到了他的一些胆小怕事,不如伽利略、布鲁诺那么英勇,但是留得青山在的策略我们也无可厚非。所以,因此我的结论是,笛卡尔不是一个懦弱的人,虽然不够英勇和果敢,但略带褒义称其为谨慎是完全可以的。      《谈谈方法》第三部分       文章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他的三条行为规范。其中,他一开始又用到了那个经典且绝妙的比喻:既然是盖房子,那么一定要有施工临时住房,才能舒舒服服地盖房子。那么这三条行为规范就是这临时住房。作者奇巧的修辞此时已经让我折服,这一点我们稍后会提到,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作者的三条行为规范,总结起来就是:遵守规定、走中庸之道;做事坚定果断、不后悔;改变自己而不是其他。在讲到第一条时,作者说之所以会选择效仿他人的实际行动,是&#8220;因为相信一件事并不等于知道自己相信这件事&#8221;,这句话在今天是可以用现代的精神分析学区解释的,因为人有潜意识的存在,我们很多行动依赖的正是这我们&#8220;不知道&#8221;的潜意识;但是在当时,作者便看出了这一点,显然是难能可贵的。而第二条准则讲述的是行动上的原则,似乎与思想的谨慎完全背道而驰,体现出的是一种有些鲁莽的冲动。第三条则完全摆出了一副魏晋玄士们的风骨,独善其身而不求闻达天下。   Q4:为何用这三条作为行为准则?      那么关于这三条,也引出了我的第四个问题:为何用这三条作为行为准则?我们看到,这三条行为准则或多或少都有点让人感到奇怪,特别是第二条似乎与作者一贯的作风完全不同,那么这背后有它的必然性或者合理性吗?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找寻一下答案。   作者当时是渴望宁静和安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运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真理。那么这种宁静与安全的环境怎么来?外在的压力又有哪些?我想至少有这样三点:政治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烦恼以及思想上的冲动。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时的环境是不允许言论自由的,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是严厉的,所以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选择明哲保身的态度是最安全的,于是第一条应运而生了,随大流总是不会错的。   关于第二点,哲学家也是常人,那么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许多的烦恼和抉择的,小到一餐一行,大到一次搬迁、一个习惯的改变,如果在这上面优柔寡断,势必会浪费许多的经历与时间,而在这里,作者大胆的采用了跟着感觉走的方法,并且不后悔、不反悔,表面上确实有些武断,但是这种果断的做法在不至于酿成大错的前提下,确实能提高很大的效率,这与思想上的谨慎形成了鲜明的不同。   最后一点,最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哲人,在他的游历期间,必然会产生许许多多愤世嫉俗的看法,产生许多改革的冲动,而他首先把自己定位为观众,就是坚定了不参与其中的信念。他告诫自己不要去改变外在环境,要变的只是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认为第三条的准则是运用了小不忍而乱大谋的智慧,人住内心的冲动,先把真理探索清楚了,再来改变也不迟,所以他选择了一种自我信念上的克制。   综上所述,我感觉到了这三条准则背后作者的用心良苦和精妙之处。当然,也许这是我为了找到理由而自我暗示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至少还是能找到充分的、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去证实作者的这三条准则确实有着其背后的道理的。   《谈谈方法》第四部分       文章接下里进入第四部分,谈到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我们也终于接触到了&#8220;笛卡尔式的怀疑&#8221;,笛卡尔使用了怀疑一切的方法,把一切都拿来怀疑,都认为不是真的,最后发现,只有自己在怀疑这一点是不可怀疑的。所以,&#8220;我思,所以我是&#8221;或者说&#8220;我思故我在&#8221;的结论产生了,这也是他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罗素谈到&#8220;这段文字是笛卡尔的认识论的核心,包含着他的哲学中最重要之点。笛卡尔以后的哲学家都注重认识论,其所以如此主要由于笛卡尔。&#8221;   这里要说明的是,笛卡尔彻底的怀疑并不同于怀疑论者为了怀疑而怀疑的做法。拿最典型的怀疑论来说,它们像&#8220;无物存在&#8221;、&#8220;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不能认识&#8221;、&#8220;即使能认识事物也不能传达给别人&#8221;这样的典型结论在笛卡尔这里是没有被采纳的,最明显不过就是笛卡尔显然认为我们是可以通过理性认识事物的。   接着,笛卡尔提出了自己的两条条标准:&#8220;凡是我认为十分清楚、及其分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8221;,&#8220;认识外界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8221;。这两条也充分体现出了他的理性主义。接着他认为自己在怀疑这一点是不完美的,那么既然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必然就有完美的存在,而且被创造物的性质不可能比创造者更完美,于是,他的第二条结论&#8220;神的存在&#8221;就被证明了。   其实这里是可以质疑的,我们创造出来的象棋机器人就可以比我们的象棋下的好,这不就是被创造物比创造者更完美了吗(至少在某一方面),笛卡尔的完美又是指什么呢?抛开这个问题不提,我们注意到他的论证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精神具有健全理性的基础上的,那么我们不禁又要问思想是如何产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根据现代医学的结果,认为是依赖于一个叫做丘脑的器官。丘脑神经元中的遗传信息具有觉知的特性,称为丘觉(类似于视觉、听觉等)。丘脑的唯一任务就是合成并发放丘觉,使大脑产生觉知,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是想法、是念头,是意识的核心。类比起来,就像眼睛看到东西,然后传到大脑让你知道自己看到了东西;丘脑产生意识,传到大脑联络区,然后让你知道自己产生的意识。当然这种解释是否具有权威性和绝对真实性还有待考据,但是可以断定的一点是,笛卡尔当时的医学远不及现在发达,所以受到了很多关于意识的局限性影响。所以,他的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当时在他看来是天衣无缝的,但是现在我们再去审视会发现其中还是有不少值得考究的。   接下来,他未经任何解释地就抛出了理智本性与形体本性是分立的,并且还振振有词称道这两种本性的合成是一种不完满,而理智应该是完美的,所以神绝非如此。当然,作为受唯物论教育长大的我,看到这番话自然有几分诧异的。就算完美是一种神的&#8220;旨意&#8221;,为什么合成就是依赖?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才是完美的,归一永远是得道的标志。所以这种文化的差异带来了理解上的不同,而根据笛卡尔的说法,只要存在差异就说明必然有不完美的存在,所以他用了自己的结论去证实了自己得出结论的不完美。这似乎引出了一个小小的悖论,说明了他的结论不可能完美,因为他的结论一旦是完美的,那我和他有分歧这一点就又同时说明了他结论是不完美的。不过我觉得听信自己理性提供的而不是想像或感官提供的明证也有其优点。比如,无论感官还是想像都对于物质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牛的眼里上帝是牛形的,而理性可以超乎于这种现实的依赖性,即使有形象上不能够用我们经验去想象的理论,在理智上我们依然还是可以认识到的。   《谈谈方法》第五、六部分       在第五部分里,笛卡尔展示了一下他探求的在自然科学上的&#8220;真理&#8220;,包括天体学、血液循环的一些知识。之后他谈到了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他看来,其中最大的区别是理性,不过现在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让这一点区别也消失。在第五章里,我无法发现太多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更多的是受当时科学的局限性所得出的不完全的解释。   第六章中,是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然研究方面比过去前进一步,以及哪些理由促使了他写这本书。这一章里作者更多的是抒情和散文般的记叙,所以我只打算就其中作者的一些观点简单说说。首先,作者提到如果每一个人都给他足够的权利,他们都会成为热忱的社会改革家,并且每个人都会对他们的意见十分满意。这就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社会中也明显存在这样的现象,每当有什么政策(大到国家分针、小到单位规章)出台,总是批评之声一片仿佛换了他会制定得更好似的。但是如果真的让他来制定结果又会如何呢?不出意外的是会招引来更多的批评之声。而笛卡尔因此认为技术的进步相比较更能带来切实的福利,所以他把更多精力投身于其中,而不是去研究评论政策的好坏。   Q5: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哪个更重要?      谈到这里,让我想起当我高三参加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一个老师给我提出的问题:你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哪个更重要?   限于当时的水平,回答得我感觉并不十分理想。在这里,既然笛卡尔作出了类似的一些议论,我不妨再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现在的考虑,也许会比以前成熟一点,当然,肯定也是不周全的。我记得当时我沉吟一会给出的答案是社会科学更加重要,我已经不记得是不是因为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所以我才受到&#8220;激励&#8221;然后这样说的了,但我记得我给出的理由是《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描写到:&#8220;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8221;,所以自然科学相对来说社会环境要友好,而社会科学的进步则显得困难。&#8220;虽然人类正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8221;,而这个现象却还需要社会科学的进步去解决。所以,当时我给出了社会科学也许更重要的判断。   现在我再次回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之前的我是没有标准的,所以凭借一条论据就妄下结论。所以我今天不得不先确立一个标准,然后才能去做判断,没有标准只能是盲人摸象,摸到哪算哪。而我的标准是:看它们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效果哪个更大?我们知道除了哲学外的一切学科被分为两类,经验学科和形式学科。其中数学和逻辑是形式学科,而其他学科均为经验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属经验学科,在这一点上,它们是一致的。那么从具体作用上来说,自然科学带来的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技术的革新,科技的进步;社会科学带来的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制度的改良,软实力的提高。所以,用类似二元论的思路来看的话,它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上推动着社会不同方面的进步,我无法说出他们哪个更重要,就像我无法说出左右脑那一部分对我更重要一样,他们在职能上分工明确,在地位上平等一致,在结构上又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这就是我现在所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   Q6:优美的文笔对哲学写作的帮助有多大?      接下来,我要说说在前文中提到过的关于笛卡尔优美的文笔的问题了,就是优美的文笔对哲学写作的帮助有多大?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全书中一些非常经典让人赞不绝口的几处描写。文中最妙的描写当属把自己心灵比作房屋的那个比喻了,&#8220;有一位建筑师一手建成的房屋,总是要比七手八脚利用原来作为别用的旧墙设法修补而成的房屋来得整齐漂亮&#8221;,&#8220;还应该另外准备一所房子,还好在施工期间舒舒服服地住着&#8221;,笛卡尔用把房屋推倒重建来形容心灵的一次彻底的怀疑,用临时住房来比喻临时行为准则,并且用&#8220;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支撑的那么完美&#8221;来说明这次彻底怀疑的意义。当然,文中还有许多精妙的描写,比如在他的准则的第二条中,他解释自己在行动上尽可能的果断,一旦选择某种看法,哪怕啊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的做法的原因就像在森林里迷路的人应该选择一条方向一直走下去,而不是东走走西撞撞。在第六部分中他提到&#8220;寻求真理就好象领兵打仗,实力通常总是随着胜利而雄厚的,除了败仗要煞费苦心才能保住不垮,打了胜仗之后却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占领许多城池和大片地盘&#8221;。这样优美而生动贴切的比喻在文中有许多,他们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体现着作者智慧的光辉,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多了一分继续阅读的兴趣。   《大问题 简明哲学导论》中提到&#8220;相对于哲学的内容——即某个哲学家的特殊观点——来说,哲学家们有时会更加关注哲学的形式&#8221;。所以一篇优秀的哲学文章,应该做到语言有组织性、简洁性,表意要清晰、人性化,要使用例子去论证你的观点,考虑反对意见和其他可能情况并且别忘了定义你的专门术语。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根据怀疑论者的说法,&#8220;即使能认识事物也不能传达给别人&#8221;,既可以看出,语言既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又是阻碍我们互相理解的障碍。佛教中强调悟道而不是传道,就是因为道只能自己去理解,是无法用语言告诉你的,即使告诉你,你也无法真正领会我领会的那层意思。   所以,我们写作哲学时,应该做到尽可能清晰明了地把我们的意思传达给别人,尽量减少语言中障碍性的成分。那么,优美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语言在这里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给我们一种直观和类比的感受,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那些看起来晦涩的东西。   Q7: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谈古是为了论今,我们阅读前人的著述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和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便少了一份反思和提炼。所以,在这一段里我想和大家谈谈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我想就两点来说说。   第一,是方法上的启示。《谈谈方法》谈的是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应该说,这四条规则是确实能够带给我们正确指引的。无论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的自然科学得以迅猛发展,其背后所依靠的就是这正确方法论的指引。   第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中世纪的哲学里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我们作为地球上主人翁的意识更是薄弱,我们把一切都依赖于神,期望依靠自己的诚忱,换取上帝的赞许,带来死后的荣耀。而笛卡尔率先带给我们这种依赖自己的思路,凭借自己的理性去发掘真理,而不是依赖教会。笛卡尔很让人敬佩的一点在于,即使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一个人去改变这个世界,去让所有人的主体性意识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他可以跳出这个世界,以一种观众的姿态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当然也符合他的二元论,形体虽然活在这里,但是灵魂可以独善。   Q8:哲学的魅力在哪里?      我想说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暂且抛开本书,谈一谈作为一个初学者,哲学的魅力在哪里?   我想,哲学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任何问题在不同的人那里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只要它们能自圆其说,能言之有理,哲学都可以给予包容和接受。我们学习很多别的知识,都是一种复制,把已有的结论复制到自己脑中就算学明白了。而哲学不是,哲学固然有哲学史需要我们去记忆,但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积累用在更好地探寻上,我们不是在记忆哲学,我们是在创造哲学。   还有我想就是哲学能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思考的乐趣,这种思考有时候可以天马行空,有时候又要收拢于一点一线上。这种思考的乐趣和数学的学习还是有区别的,一个在于求解,另一个在于求知,解的是前人已经给出答案的问题(发明创造数学的新结论的情况第四点会谈到),而知的则是没有人给出定论的你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很大的诱惑,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吧,如果我们以为自己有这样的特权就自以为自己学得是一切科学之母,可以开创一套自己的体系了,那么势必会走向骄傲与虚浮;而如果我们因此感觉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千年来的哲人都在不断探索,而我们也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罢了,就可能会养成谦虚谨慎、踏实认真的习惯,而这种风骨是所有科学的学习者都应该具有的品质。   第三点是哲学能更好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善生活,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怎样生活下去时,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这是对大众而言的,对哲学的学习者来说,也同样适用。这不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功利主义思想,而是一种熏陶下的自然结果,就好象学习文学的人能够从文字中体会到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审美乐趣一样。哲学不仅仅是讨论形而上学这样艰涩的内容,它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就给我们以指导,在这一点上我想已经不需要再拿&#8220;泰勒斯与榨油机&#8221;那老掉牙的故事来证明了。   最后一点,我想到的是哲学的超越性,一切科学的最前沿的都是哲学,一切科学的第一流科学家都同时也是哲学家,比如爱因斯坦、霍金等等,因为探讨的是科学的一些前提性问题,而就像一条坐标轴一般,前提性问题需要对前提的前提(科学的超越)有所把握,这前提的前提就是哲学。所以,我们学习哲学一方面需要经验学科的支撑,同时又能让我们更全面地去学习这些经验学科。   当然,哲学的魅力绝不仅仅是这四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就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理由。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理科生,上了大学依然读了理工科。但是,在大学的第一年里我感到自己疑惑重重,学起自己擅长的数学等专业课来也提不起精神,感觉到一种迷惑,学来何用?就为了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接着,我接触了一点哲学,当时便感觉到十分清新,感觉人就像一辆汽车,良好的身体是坚固的构造,跑动起来需要实践知识的汽油,而哲学知识素养就像是润滑油一般,没有它车子也是车子,但只有拥有它才能使车子运转更流畅,跑得更快,更加稳定和高效。哲学对于人生就是这样,虽然不能提供具体的技术和动力,但是却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进得更远。所以,我选择转到了哲学院,与学一门具体知识工具相比,我更希望自己能在系统思维和眼界上提高一层楼,这也是属于我的哲学的魅力。   结尾——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自己的行动开创了一个时代。《谈谈方法》是他的排头兵,虽然写得很谨慎,但我们已经能够从中嗅出他心中的那团热情,那种希望摆脱经院哲学的强烈愿望。是笛卡尔带我们走出了中世纪,来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得以氤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风月无千古,情怀自浅深,亘古不变的是已经尘封的历史,悬而未决的是今人的评判与论述。我想笛卡尔是不会忌讳别人评价他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最清楚他的人就是他自己,别人的评论对于他都是别人理性思考的结果。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笛卡尔,不管是赞美他,或是批评他,请都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对古人的尊重和敬畏,静下心来,微笑着阅读这位哲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哲人。清风起处,他衣袂飘飘,卷过岁月的沧桑。   
你认为这篇评论:
登录 &#183; &#183; &#183; &#183; &#183; &#183;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在哪儿买这本书? &#183; &#183; &#183; &#183; &#183; &#183;
作者: (法)笛卡尔isbn: 书名: 谈谈方法页数: 95 页译者: 定价: 9.0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装帧: 平装出版年: 又名: A Discourse on the Method
随风飘啊飘的其他评论 &#183; &#183; &#183; &#183; &#183; &#183;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