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
点击数:336
摘要: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规定着教学的基本方向,统领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新课程理念下,设计教学目标应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新课程中的“新”等方面。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工作具有方向、激励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定向对提高教学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发展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今,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 其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目标展开并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必须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上。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者在开始设计前应回答“在教学之前,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而在教学之后,学习者应该能够做什么?学习者到底应该有什么变化”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常称为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基础目标,是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它是关键目标,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桥梁,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技能的形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它是终极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当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教学就会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健全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三维教学目标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交叉关系,而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因为研究其中任何一维目标都必然会与另外两维目标发生关系,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规定着教学的基本方向,统领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教学目标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逐步展开的。其中,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这部分内容对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而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如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部分教学目标为:
①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能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能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师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后确定教学重点“为除法的含义”及教学难点为“平均分的含义”而进行设计的。
2.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目标必然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必须走出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目标。
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定的。因材施教即确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其视为一种资源――种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如语文《变色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全体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正确地读、写“劈、戳、戮、胚、蔑、恐吓、异想天开、洋溢、径自、娇贵”等字词;
②全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表现人物性格的字、词、句;
③全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通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体会具有正直、诚信和有正义感性格的重要性;
④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课外资料合理分析归纳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市民等人物形象,清楚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认识;
⑤少数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在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评价奥楚蔑洛夫的同时,理解《变色龙》的实质。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多样化的学习目标,给予了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进行选择,从而使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3.从新课程中的“新”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首次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要在设计目标时体现“新”,教师就需要克服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交还给学生,倡导“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把“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关键目标对待。从学习角度来看,重结论就是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重过程与方法就是“重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
教学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在统一。具体来讲,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眼中只有“知识点”,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以及教学展开过程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条件制订目标,要考虑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怎样指导学生按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学的过程和方法是否有效,除知识掌握外,通过知识载体获得哪些体验,等等。
如物理《全反射》一节的教学目标为:
①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③理解光在玻璃和水中的全反射现象。
上例中的目标设计主要是以“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没有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按照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清楚表达光的全反射和临界角的概念;
②学生能说出光在玻璃和水中产生的全反射现象;
③通过激光笔、水槽、纸屏设计探究全反射规律的实验,学生能组织讨论并归纳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产生全反射的条件,体验成功的喜悦; .
④学生能用全反射现象解释神秘的海市蜃楼与医学上用的光导纤维窥镜等应用,体会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习的重要性,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样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效。
三、设计教学目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设计教学目标要具体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般要求设计的目标具体、明确、可以观察和测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总任务当作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在英语课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中是无法操作的。这是因为“培养……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并不能用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章节的教学目标。再如,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态度”的教学目标。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笼统的。由于热爱集体的态度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列举几方面的个体行为,通过对具体的行为观察(如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维护集体荣誉等),来判定学生是否热爱集体。
2.设计教学目标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标尺。它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其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后其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测。教学目标设计的对象是学,是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教给了学生什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对象的错误定位,他们常常将教学目标描述为教师应做什么或是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设计进行描述。如上例中《全反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各个领域中应获得的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
3.设计教学目标要有弹性
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弹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灵活变通、区别对待,即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创生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出现未预料到的变化,应及时更正或修改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不应把它视为神圣不可改变的东西。
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都应注意: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以观察和测量;设计对象定位在学生,应体现出学生会了什么、能做什么;设计内容、形式要灵活变通、区别对待,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本文共1页& 【发表评论】【】
文章录入:张后孚 责任编辑:张后孚 相关文章 主题词:&&
上海普惠英才进修学校地址:浦东新区商城路1986号二楼&&&& 电话:021-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号当前在线人数:1102;累计访问人数:1005035谈谈如何有效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谈谈如何有效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谈到教学目标,老师们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师用书》中,教材编写者为每一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案中,我们首先确定的就是教学目标。&&&
确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体到一节课中,教学目标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依据。课堂教学其他方面的设计,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必须依从于教学目标,并最终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待教学目标的态度却非常复杂: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把它当作摆设,只在教学设计的环节走走过场。在设计目标时,或者求大求全、面面俱到,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华而不实,笼统而宽泛,没有明确的指向。到底教学目标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到底该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常态水平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所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简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它既要让教师明确“为什么教”,又要让学生明白“应学到什么”。&&&
在新课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了科学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以及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应地,课堂教学目标常以分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这里,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指导的是整个课程的建设,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排,以及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就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变化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课程设计者、管理者、教材编写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校师生等。&&&
而课堂教学目标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一个单元、一节课、一个活动等。本文主要以一节课为例)。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结果,包括科学知识的习得、探究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的形成的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执行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和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
2.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例如“食物链”一课,仅仅是把《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中的“懂得食物链的含义”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的。事实上,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节课往往包含了《课标》具体内容标准中多个部分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制课堂教学目标时对相关因素综合进行考虑。&&&
3.教学要求不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主要是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或对教师执行某一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其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往往通过“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组织学生……”、“促进学生……”等句式进行表达。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混合与分离物质的几种操作方法”(《混合与分离》);“组织学生进行凤仙花的种植活动,指导学生通过种植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多通过可理解、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化动词进行表达。例如,“尝试混合与分离物质的几种方法,独立完成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混合与分离》);“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凤仙花的种植活动;并通过观察,辨认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器官”(《植物的一生》)等。&&&
4.设置各维度分目标不等同于面面俱到。&&&
课堂教学各分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分目标的设定,对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是一个统一的整合体。其相互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科学知识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和载体,科学方法、情感、态度等都依附和融合在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之中,通过经历获得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并促进科学习惯和科学意识的形成;与此同时,科学方法和能力的提高、科学情感和态度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夯实和完善知识结构,训练和提高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范围时,必须全面考虑三个领域的目标,不可有所偏废。但是,这并不等于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必须面面俱到,同时或同等程度地达成所有各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课,有的可能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有的可能侧重于科学方法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有的可能侧重于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某一单元、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活动,可侧重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分目标,而另一些单元、另一节课或另一个活动,可侧重其他一个或两个分目标。当然,也有些单元、课或活动,能同时兼顾或达成多个分目标。&&&
二、如何制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1.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由于课程目标是上位目标,它决定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编排,以及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因此,它先于内容而存在。即先有课程目标,后有课程内容(通常以课程内容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形式呈现)。&&&
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目标往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由课程目标所确定,通常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来设定。即先有课程内容,后有课堂教学目标。在这里,课堂教学目标(或年级/年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等)为下位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将课堂教学目标纳入到其上位目标中进行思考,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和累积性,并以《课标》为依据,从完整的结构体系上作统筹安排。《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则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载体。教师依据科学课程内容,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科学知识、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情况,完善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再筛选、调整和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其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该脱离课程内容而随意设定。&&&
2.体现科学学科特点,确定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
如前所述,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由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所组成。在制订目标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思考和设计每一维度的预期目标。但由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三维目标的达成预期并不一定一致,因此,应根据各维度目标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目标的设计上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是一节课或一个探究活动等)中,应该有一个相对重要的目标,即中心目标(或称为工作目标)。通过该中心目标的达成,来实现其他相关目标的积累和达成。通常来说,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中的技能训练目标等,属于可直接评价学习结果的结果性目标;科学探究中的方法学习和思维训练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属于较难直接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性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可选取一个主要的结果性目标作为该教学活动的中心目标。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过程性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目标。&&&
那应该如何确定科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呢?我们可以根据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的特征,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的类型、以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学习为主的类型。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的类型,又可分为以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类型、以概念性知识学习为主的类型和以规律性知识学习为主的类型。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对应地设定中心目标(见下表)。例如,在“磁铁”这个教学内容中,“磁铁能吸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内容,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内容,所了解和解释的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教学的中心目标可设定为“观察并描述磁铁能吸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而“磁铁有极性”、“磁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则要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其规律,这是规律性知识学习的内容,其教学的中心目标可设定为“探究磁铁的极性,归纳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教学内容的类型
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
以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
以获取科学事实,并尝试对其进行解释为主要学习目的。课堂表现为: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获取科学事实,并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及综合表述,进而形成解释。
以概念性知识学习
以掌握科学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为主要学习目的。课堂表现为:通过不断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的过程,学习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并运用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
以规律性知识学习为主
以掌握自然规律,了解规律建立过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学习目的。课堂表现为: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或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发现(理解、归纳)规律
以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学习为主
以通过科学方法和过程技能训练,掌握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为学习目的。课堂表现为:通过对基础过程技能或综合过程性技能的训练,了解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掌握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学会、掌握相关技能和方法
在确定中心目标时,还可考虑分设基础性目标和差异性目标,即面向全体学习者的最基本目标和针对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具体学习对象的个性化目标。当然,无论哪种层次的目标,都必须达到基础性目标。&&&
3.选择合适的语句进行表达。&&&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统领教与学全过程的纲领。它规定学习的具体内容,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决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抽象概括。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便于教学的实际操作。其语言表述是对学生学习预设结果达到程度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①概括性。课堂教学目标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概括。先概括中心目标,再概括与中心目标相联系的其他主要学习目标,但切忌繁复琐碎。以《杠杆的研究》一课为例,下面是两个不同的目标设计:&&&
科学知识目标
⑴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⑵ 做杠杆尺实验,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⑶ 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科学探究目标
⑴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⑵ 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⑶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⑷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⑵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1.进行杠杆尺的探究,描述杠杆的工作原理;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3.意识到尊重证据是科学探究的正确态度。
从以上案例中,A设计冗长琐碎,缺乏概括性,似是面面俱到,表达完整,但却泛泛而谈,不能突出重点;而在B设计中,目标的第二条是中心目标,它整合了科学探究分目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和科学知识分目标(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进行表述,简明扼要,突出本课学习的核心,并体现了这节以规律性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的基本特征。&&&
②指向性。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最忌指向性不明确。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怎样的结果等等,都应该表达清楚。如上述案例的B设计中,这节课要进行杠杆尺的探究(做什么),要学习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怎么做),要描述杠杆的工作原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意识到尊重证据是科学探究的正确态度(做出怎样的结果)等,都清晰地表达了出来,指向明确。&&&
③可操作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它明示了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因此,要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以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进行陈述,选择恰当的外显性行为动词来表达,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行为性。最重要的,是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词义清晰而明确,没有多义性。其中,科学知识分目标中,可采用辨认、列举、描述、识别、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预测等行为动词进行表达(如上述案例B设计第1条);科学探究分目标中,可采用模拟、测量、尝试、完成、制定、理解、分析、整理、解决、应用、操作、绘制、做实验、灵活运用等行为动词进行表达(如上述案例B设计第2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目标中,可采用感受、体验、体会、意识、参与、分享、领悟等行为动词进行表达(如上述案例B设计第3条)。&&&
以上所简述的,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些常规做法。一个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能体现学科的特点,内容具体而有序,指向清晰而明确,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并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教学目标的制订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未能尽述,有待进一步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郝京华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
2.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着,《小学自然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12&&&
4.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和培训部,《加拿大1~8年级〈科学〉课程标准》,科学出版社,2001.7&&&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46期&&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版权所有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容易理解的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