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课堂中课堂上的齐答现象

让“生活味”与“数学味”在课堂中齐放光彩--《生活教育》2014年13期
让“生活味”与“数学味”在课堂中齐放光彩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从挖掘生活素材,设计数学提问;理解生活情境,凸显数学思考;链接生活经验,发展数学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有效结合"数学味"元素,寻找适合的"生活味"元素。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5【正文快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先生的主张实质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十年新课改,丰富的情境,新颖的活动,生活元素在数学课堂中穿插上演,数学课活起来了!“生活味”浓了,“数学味”又淡了,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又在逐渐减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解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耀;[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5年05期
张静漪,单宏扬;[J];小学教学设计;2000年02期
潘小明;[J];小学教学设计;2003年02期
许芙蓉;[J];湖南教育;2000年07期
黄维英;[J];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04期
金明铨,郑海建;[J];小学教学设计;2002年Z1期
周松林;[J];云南教育;2004年Z1期
黄维英;[J];小学教学设计;2004年05期
吕杰;[J];小学教学参考;1997年04期
周万昕;[J];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岚;;[A];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1年
新疆石河子一二一团炮台小学 刘辉;[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本报记者 柯昌万 通讯员 李卫东;[N];中国教育报;2002年
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董振燕;[N];学知报;2011年
毛明龙;[N];黔西南日报;2010年
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镇松树寨小学 腾小玉;[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汝州市温泉镇温泉小学 连铁院;[N];平顶山日报;2011年
商丘市民二小学
姜颖;[N];商丘日报;2011年
重庆市开县岳溪镇中心小学
李启安;[N];学知报;2011年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伟男;[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华;[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王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吴晨昊;[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马建红;[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课堂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课堂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对待课堂中的齐答--四河程静的blog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如何对待课堂中的齐答
8:13:00 | By: 四河程静 ]
如何看待课堂中的“齐答”
合肥市四河小学&&&& 程& 静
齐答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集体做出回答的一种提问求答方式,它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广泛运用。齐答不仅便于教师及时收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反馈信息,而且还具有教育作用。  齐答可以消除逐一答问的紧张、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为逐步过渡到独立回答问题做铺垫。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入学时间短、适应性差,师生的情感还未沟通,如果要他们面对全体逐一独立回答问题,从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畏惧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应多采用齐答的方式,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消除畏惧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若不然,就会造成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心理。显然,这对于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齐答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注意,消除学习疲 劳感、单调性和厌倦情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沉闷和压抑的课堂气氛则会降低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与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习。齐答具有强烈的学习声势和感染力,它给学生以学习的熏陶和激励,它不仅能唤醒沉闷、压抑的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使学生振作精神、增强信心。
齐答利用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压力,创造学习气氛和教育情境,产生学习共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认识或行为在集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齐答是集体行为,每个学生都置身于“大流” 之中,他们大都力求表现自己不甘落后、自尊、自强的心理愿望。这样,他们就最易接受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齐答便于使广大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增强学习积极性。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功和他们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有关。过去成功的经验能增强学生现在学习的动机,反之,则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努力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去激励他们的成功感使之乐学。由于齐答是集体行为,有互促作用和很强的感染力,加之齐答的问题一般较易,所以就便于使学生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此外,齐答不仅具有检查、诊断面大,反馈面广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培 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风尚。由于齐答可以是全班、小组或几个人的集体行为,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学习竞争的机会,如果教师再辅以适当的激励,他们就更能强化“不 能在老师、同学面前显露自己的无能,不能因为我一人给集体丢脸”的心理。 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齐答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提问求答方式,但也不是万能的。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切忌滥用和方式单一。因此,在运用齐答时还须注意下面几点:
由于齐答面广,对象情况不一,所以教师除了考虑要学生齐答的问题的可能性外,还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神情,控制和把握好齐答的时机和内容;
要防止学生不假思索地无组织满堂乱嚷,消除学生消极的从众心理;
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内容,特别是差生的回答,及时发现和 纠正错误。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定,以激发学习兴趣。  齐答有利也有弊,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它积极的一面,防止消极和不利的一面,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使用“齐答”呢?我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和个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深入挖掘教材,设置齐答问题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选择好需要“齐答”的问题。既然是齐答,就不能是很难的问题或很新奇的问题。最好选择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且,应该是以复习巩固为主要目的。
二、选择齐答时机
常见的齐答时机一般选在课前导入和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通过齐答使学生的注意力又重回课堂,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当然,这个时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实施情况,灵活运用。
三、多种齐答方式相结合
齐答的方式很多种,可以是全班回答,也可以是分组回答、男女生分开回答。在数学中,像背诵九九乘法表这样的记忆性问题可以采用多种齐答方式,但是,大多数简单的数学问题还是以全班回答为主,不然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四、齐答的评价
齐答的评价应根据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是全班齐答,教师可以用几句简单的鼓励的话评价就可以了,甚至是几个短语;如果是分组齐答和男女分开回答,就含有一定的竞赛的意味,教师就要多评价一点,哪组表现得好,好在哪里,哪组还要加油等等。但总的来说齐答的评价还是要以鼓励为主,毕竟是集体回答,过多批评会让学生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以上只是我对课堂中的“齐答”的一些浅见,如何提高课堂中“齐答”的效率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
发表评论: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
一、提问的一些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的难易应适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正确答出为宜。若题目难度过大,可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分解为阶梯式的问题,逐一提问。
(2)题意必须明确,问句不能有歧义,问域不能过大,不能因选词造句不当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
2.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
教师设计问题时,就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
3.恰当地选择提问对象
教师提问时一般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选择适当的应答者。不同难度的问题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注意保护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诱导学生正确回答
教师应能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与思维方法上的缺陷,诱导学生正确回答。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形成简明的答案。
5.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如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如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多数适当的)答案。求异答案的
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根据有经验的教师的意见,认为发问须有一定的目的,才可产生效果,否则教师随意发问,学生随意回答,可能影响课堂里的秩序,不过,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实际上,发问之目的不同,作用不一,而问题的意义自然亦有差别。
概括起来,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发问的作用可有几种:
(1).引起动机。
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
(2).启发思维。
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俾可作出适当的回答。
(3).考察理解程度。
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激动顿悟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发生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形成知识结构。
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联系一体,形成结构,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6).对于理论的评价。
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7).检验学习目标。
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8).给予复习机会。
关于学习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文关系密切的理论,教师可发出问题,以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而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9).唤起注意重振精神。
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10).总结学习经验。
当一个课题或一单元,学习完毕时,都是可发出问题藉以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成为系统,欣赏内容的涵义,总结学习经验。在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的层次
根据设计问题时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
1.低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回忆性问题用以检测是否记住了所学知识,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2.高级认知问题
高级认知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高级认知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对答案的评价就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优与劣。
三、提问的步骤与程序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包括三个阶段。
1.引入教师设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做好准备。
(1)转向教师用语言表明即将转向提问。
(2)陈述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
(3)提名教师指定某同学作答。
2.介入当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时,教师予以鼓励并设法诱导学生回答。
(1)查询教师查询学生是否明了问题。
(2)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主问题。
(3)提示教师提供资料,协助学生回答。
3.评核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
(1)评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加以评论。
(2)追问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追问。
(3)更正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给予更正。
(4)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重要答案。
(5)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
(6)查核教师查核其它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赞同。
(7)延伸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它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另一主问题。
(8)扩展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补充新资料,提出新见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被认可的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它不仅要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同时还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一)、在提问内容上,讲究五讲。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在提问对象上,有四忌。
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问,就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惩罚株连全班。惩罚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领域,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最反感惩罚式提问。惩罚使提问艺术变形变味。
提问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学生一时答不出,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再想想”等亲切话语去抚慰学生心灵。讥讽是提问艺术的大敌。
齐答,看来学生适应,但不是积极的适应,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齐答造成假象,反馈信息失真,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矫正。课堂教学一般不宜采用齐答式提问,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尤其如此。更不要将齐答式误为启发式,一堂课剂答到底。齐答使提问艺术黯然失色。
(三)、在提问时间掌握上,有三点要注意。
1.注意层次
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提问,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
提问,不宜边讲边问,边问边讲,一问到底。
2.注意停顿
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注意整体
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那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不要想问便问,随便提问。提问的随意性破坏了整体性,影响提问的效果。
(四)、在提问及其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争取实现两个转化。
1.提问点名回答到提问举手回答。
“点名”变“举手”,其意义在于发生了“被动”到“主动”的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个飞跃是不易的,年级越高难度越大。一旦实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风就将形成。要实现它,教师除了实践前面所述的提问艺术的各点并受到学生的信赖外,还
必须对学生答问作大量的、坚持不懈的组织引导工作。
2.提问后个别思考回答到提问后讨论回答。
讨论更容易调到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认识过程逐步深化。讨论必有争论。争论中掌握的知识更容易记牢,经久不忘。教师提问要学会“煽风点火”,争论中要善于“火上加油”,增
大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问难,既不人云亦云”,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实现这个转化,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校课堂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