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总结情境:让学生参与有效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有可能蜕变成为驯兽式的活动。&一个高智商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欲一旦泯灭于最富于想象的年龄阶段,这个人的一生发展也就很有限了。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呢?创设课堂有效情景非常重要。
一、壮大学生主动参与的胆量&&创设和谐情景
要想让学生自由与自主地在课堂上进行思考、探究,进而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这就需要有一种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营造出的和谐的学习情景。如果没有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感到有压力,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教师的脸色行事。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激情也将被窒息,思维会愈来愈笨、迟钝,表现出来的只能是依赖性、奴性。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上课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一员;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一个大拇指等。一次上海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做示范课,由于听课的人特别多,学生有些紧张局促,这种情绪很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大胆参与,钱老师一上课便用幽默的方式作自我介绍,说:&有个姓钱的,做梦都想成龙,你们说他是谁呢?&学生都笑了,紧张的心情也缓解了,而且后来的课堂上,钱老师自始至终都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满足学生主动参与的需要&&创造生活情景
这是生活化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生活的教育使学生学生时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强化语文教学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这个必然性体现在&活&&真&&实&&广&四个字上,生活的语文&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的语文&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语文&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语文&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景,使学习内容向生活渗透,学习形式向生活贴近,体现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密切相关,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一种需求,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
例如,许多学生反映文言文枯燥难学,对现代生活没有指导意义,因此激不起学习的兴趣;而老师们则反映文言文难教,课堂气氛不活跃,经常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字、词、句,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机械死板,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其实完全可以让文言生活化起来。笔者在上《六国论》时,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的形式来讲授这篇文言文。让魏王作原告,苏洵作被告,而苏轼、王安石分别作原、被告的律师,以控告《六国论》的作者苏洵歪曲事实,侵犯他们的名誉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六国灭亡的原因。通过这一编一演,学生会独立自觉地&吃透&课文,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为了更好地让语文教学走向广阔的生活,还可采取其他的一些方法,如,带领学生编写&网络语文补充教材&,呼吸时代的气息,丰富教学资源,这样做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进行流行探微,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增强学习的兴趣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流行的魅力,获得艺术的熏陶,同时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举行&看广告,学修辞&活动,让学生从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中学生修辞手法,化枯燥这生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讲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主题班会大讨论,旨在让学生重拾由于学习的繁忙而失去的欣赏美的心境等。
三、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创设活动情景
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调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去获取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满足了学飞扬兴趣和需要,充分发挥了学习的潜能,甚至有时会有一种新的发现和见解。如结合教学,结合教材,观看《祥林嫂》、《阿Q正传》等影片,组织学生对影片进行评议,讨论哪些与原著相符,哪些进行了再创作,拍摄艺术如何等;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戏剧表演等,积极调动学生的眼、口、鼻、脑等各种感官去获取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带学生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地去参观,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像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成就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创设成功的情景
成就学生成功的需要,包含二层含义:一是为学生提高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尽可能地丰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人心理上感到学习的成功与欢乐,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可采用奖励成功这种最常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特别重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调节学生的预期,因为是否产生成功体验,常常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达到预期水平为标准的,预期标准不同对成功的体验也就不同。预期过高体验不到成功,预期过低也很难满足需要,故而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预期。另一方面,要调节学生的认知评价,既怎样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什么样的效果才是成功,特别是当成绩不甚理想时应引导学生与自己的过去比,从中找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的细微进步;与周围的同学比,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仍有长处或优势;分类单项比,看到自己并不是各方面都不行,在某一方面也许还是不错的,从而体验每一点成功,增强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其二,创设良性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超过别人的愿望,想干得比自己的对手更好的冲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在竞争中做的工作都比没有竞争对手时做的工作多一些。这种好胜心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富有刺激性、挑战性和生动性,从而引发成功的快乐。但操作时应注意:(1)设计多种竞争活动,使每个学生至少都有在某一方面成功的机会;(2)竞争的重点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看别人的笑话;(3)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而跃跃欲试。成功的体验可激发快乐的情绪,使师生的情感沟通更顺畅、更和谐。如在上文言《游褒禅山记》时,可举行攀登&褒禅山&夺冠赛活动,为课堂教学创设良性的竞争机制。活动时让学生自愿把班级分为&快乐队&、&哈里波特队&、&精灵阴&和&勇者队&四个攻关小组。然后让班中电脑高手牵头做好多媒体课件,按课文内容,设计由易到难的小组闯关题目。比赛以小组共同答题闯关的形式进行,按顺序每人一题,个体答题精彩的,给予及时奖励;而累计得分高的小组为胜出小组,给予更大的奖励。这样使每个学生既有个体的成功的体验,又有集体的成功希望,增强了他们努力的信心和决心,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上一篇::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4043)|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blogAbstract:'& \r\n哈尔滨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r\n《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r\n&\r\n我校《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哈尔滨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课题立项批准号为:HKB10-36。经单位批准,从即日起正式开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r\n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r\n(一)课题研究的背景\r\n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走出教学误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走出教学误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常能看到部分教师受到多媒体、实践与操作、情境创设等教学方式的困扰,过分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只注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功能,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合作者、参与者的功能。下面就通过自己亲历的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片断来谈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一、实践操作被多媒体课件代替&&&
[案例一]&&&
我曾经听了一节二年级上册《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研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多媒体制作方面的优势,把书本的例3、例4做成了很精美的课件。这样,通过课件,同学们就非常直观的看到了五星红旗、椅子、双杠上的直角,除了书本例3中提到的直角,老师还搜索了不少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直角。无可厚非,教师在处理例3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把生活中的实例展示给大家,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师在处理例4的时候,却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例4是让学生知道判断一个角是否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然后还让大家懂得如何运用三角板去画直角,这必需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才能真正的感知。当时授课的教师却让同学们看着屏幕,把如何运用三角板去判断直角、画直角通过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来播放给全班同学看,然后问:“你们懂不懂如何运用我们手上的三角板去判断直角与画直角?”二年级的学生听到老师这样问,特别是有老师听课,相信不管是真的懂,还是不懂都会说“懂”。接下来,我发现旁边的同学在判断直角、画直角时,有几人都没有真正的懂得运用三角板的直角,特别是画角时,只是随意的利用三角板的边,凭感觉画出一个近似的直角。&&&
[教学思考]&&&
随着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老师们几乎已形成一个共识: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离不开精美的课件,离不开生动的动画演示。确实,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再枯燥,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而且,通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学习中觉得抽象的知识。如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用数方格来求面积是学生刚接触的方法;平方千米与公顷的对比,由于两个单位所表达的意义都较抽象,学生难理解。象这样的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能让学生较直观的理解,使教学更有效、高效。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却是直角的认识与如何画直角,是必须让学生通过三角板来完成学习任务的。那么,教师为何不充分运用三角板?难道学生只是看着课件的演示,比教师在黑板上的板演更有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完全可以熟练掌握对应的知识,课件的制作是否显得多此一举?现在,部分教学工作时间长的教师感叹:多媒体教学让教师把传统教学中动手操作的优势逐渐抛到九霄云外。殊不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正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
[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传统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达到优劣互补。我觉得,在运用与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让学生操作就能完成的,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新知,避免单纯用课件代替所导致的“过眼云烟”。&&&
2.在课件的设计与运用中,必须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教材的编写有效设计,并尽可能充分运用电子课本中的图片。&&&
3.课件的设计,要避免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我们的教师在课件设计中,往往为了让课件更加漂亮,更加吸引学生,于是通过大量的动画、精美的图片来装饰,殊不知,吸引学生的是这些图片与动画,并不是学习内容的演示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与关注度全被它们吸引过去了,而缺乏对学习内容实质的有效关注。&&&
4.课件设计要本着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实效,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高效。&&&
二、学习过程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案例二]&&&
这是一年级下学期《认识人民币》的研讨课。教师通过创设小朋友与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对小朋友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打下了一个不错的铺垫,原本认为有一个好的开端,这节研讨课会有好的效果。当教师在课件上显示一张1块钱的人民币,问大家是否知道这张纸币是多少钱,知不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老师居然让大家拿出课前为各小组准备的一套人民币儿童玩具,从中找出一张1块钱的“假币”,然后让大家互相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大家经过简短的所谓交流,然后汇报了。第一个同学回答:“我发现1块钱上面有‘虹猫’。”这样的结果,让授课教师出乎意料,但作为旁观者,却早在意料之中。&&&
[案例三]&&&
这是四年级的一节参赛试教课,内容是旧教材没有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执教的教师将代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赛课。由于是赛课,在课前的备课中,请了一个退休的名教师给予指导,因为旧教材没有相关的内容,名教师对于怎样让学生能自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没有太大的把握。最后,这位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方案:让教师为大家提供三个标上数据的三角形,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计算其中任意两边的和,再与第三条边来比较,从而尝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我是全程参与备课的教师之一,虽然我与科组长私下商量时对这做法不看好,但为了尊重名教师,只有进行一次尝试,方案就这样定下来了。&&&
在试教时,执教的老师给各小组提供了三个写有各边长度的三角形,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填写实验报告,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接下来,老师问大家:“如果给你三根小棒,其中的两根长度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同学们纷纷猜测,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老师就叫各小组用老师提供的小棒来围一围,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由于大家在计算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与第三边比较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要比第三边长。所以,大家在利用老师提供的小棒摆三角形时,因为出现其中两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各小组都一致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
在评课中,我们科组的老师一致认为,这样教学,太“闷”了,没有几何图形学习的那种“味”,整个过程更象是一节计算课。从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们真的非常缺乏探究学习的求知欲。大家最终的意见就是:几何图形不应这样教。&&&
[教学思考]&&&
在片断1中,老师居然让学生观察市面上的一些人民币玩具来找出特征,殊不知这些人民币玩具为了吸引学生,上面都印了时下流行的卡通人物,而且背面是没有图案的。学生又如何能准确的说出自己是怎样辨认不同币值的人民币呢?其实,学生由于生活的经验,对于不同币值人民币的区分是心中有数的,只要让他们找出人民币中的正、反两面的主要特征就可以了,因为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元与角的换算。而在片断2中,教学内容应该是属于几何图形教学之一,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三角形及三条边的数据,把原本操作性极强的教学一下子上成了计算课。由于在计算中都是既定的三角形,因而,必然会形成“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定势,但对于“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则又要让教师重新引导让大家去研究,给人前后截然分开的感觉。&&&
[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要遵循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充分让学生在数学感知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了解数学联系,提高数学技能。&&&
1.能提供实物的,就不要以学具代替。如上面提到的《认识人民币》,就不应让学生在“假币”中找特征,考虑到学生对于一些已逐渐回收的人民币或分币接触得少,这时就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就算是一张人民币的正反两面真实的图片投影,也比以玩具来代替要强得多。而那些玩具,可让小组内模拟购物或在币值换算中尝试换算,也是未尝不可的。又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来教学,总比教师花费一翻心思用卡纸等做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来得实效。&&&
2.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为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设置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路障。上面提到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教师在第一次试教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计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然后与第三条边比较,教师的指令性与目的性极强,学生根本不清楚教师的研究目的,只知道机械的计算。后来,我们把以上的教学环节重新设计,以下是重新设计后的教学片断。&&&
情境创设:老师在投影显示了三根小棒,让全班同学猜一猜这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然后请一个同学出去围一围,能围成。接着,把其中的一根小棒换成另外一根,再请另一个同学上去围,结果围不成。同样是三根小棒,由于有一根不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在思维碰撞中被老师调动起来了。&&&
实践操作:老师为各小组准备了5根小棒,分别是3、4、5、8、10厘米,每次随机挑三根出来围三角形,一共有10种情况。由于组合比较多,而且要把每次围三角形的情况填在实验报告上,因而,各四人小组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必须大家合作,才能又准又快的完成任务。老师在这过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探究,整个过程,气氛热烈,有些小组甚至出现了分歧,只得请教老师。&&&
激烈的辩论: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大家对于“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或小于第三边”这两种情况,都能准确的判断出是否能围成三角形,但对于3、5、8这种“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大多数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但有三组的同学认为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老师让正反双方展开了小小辩论会。你看,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小组,努力地、小心翼翼地把三根小棒围成了钝角是175度以上的钝角三角形,而认为不能围成的小组马上反击:“大家有没有看到,他们在围的时候,根本没有把小棒首尾相接,而是把小棒稍微的往里挤。”“我们小组的同学认为,既然这两根小棒的长度等于第三根,如果象他们那样硬是把较短的两根小棒与较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两根小棒相连后首尾两点间的长度已经不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不符合原来的条件。”说得多好啊,在老师的肯定与同学们的赞许中,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情境的创设离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实施了多年,我们都知道,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大量的生活情境是新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之一。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学习理念。无可否认,把数学寓于生活,能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为了情境而生硬创设,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反而适得其反。&&&
[案例四]&&&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时是《四则运算》,由于课本提供的情境图是“冰天雪地”中滑雪区、滑冰区、冰雕区的人数,然后让大家提出数学问题。我们的孩子生长在南方,这样的情境除了旅游看过,根本无法感受,于是,我们的老师往往都会把情境重新的创设。我曾经听过一个教师上这节课,他创设了以下情境:&&&
在一片金黄的稻田上,人们在收割稻谷,旁边是一块甘蔗林,人们在搬运甘蔗,甘蔗林旁是一块菜地,人们在采摘蔬菜。&&&
师:“大家看,这是生产队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老师,你说的生产队指什么?”&&&
生2:“我妈妈在市场上买回来的甘蔗是黑色的,为什么图画中的甘蔗不是黑色的?”&&&
生3:“为什么他们收割稻谷不用收割机,我们在书上经常看到的是用收割机来收割稻谷。”&&&
[教学思考]&&&
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面向的是全国的小朋友,在创设情境时,不可能照顾到各地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因而,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创设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以便更加吸引学生,让教学生动显浅。但我们的教师在创设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更不能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上面提到的《四则运算》的执教教师是一位中年教师,出生在农村,他在孩提时,中国的农村还没有实行包干责任制,因而对于生产队的集体化生产形式再清楚不过了。而现在他面对的孩子们,绝大多数连稻谷的实物样子也不清楚,甘蔗只有妈妈买回来的一种,更何况是“热火朝天”的生产队劳动场面?&&&
[教学策略]&&&
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让学生真正的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数学知识的传授服务。如上面提到的《四则运算》,南方的小孩子不知道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也不是大多数孩子能看到的。假如我们把情境创设为学校课间一角、校运会的赛场、亲子活动、打扫校前一条街等校园内学生常参与的活动,就不会出现“为何不用收割机收割稻谷”等问题了。&&&
我曾经在校内上过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开课。在设计时,我对于书本提供的妈妈分西瓜的情境总是觉得不太好,因为在我的预设中,我要以圆形的图片贴出来帮助学生从“几个几分之一加上(减去)几个几分之一,等于几个几分之一,即几分之几”来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我为什么觉得用西瓜来分不太好?首先,生活中分西瓜确实很难做到能接近平均分,毕竟它是球状;其次,把球状的物体以圆形图片贴出来有点牵强。&&&
后来,我灵机一动,就用上页练习中一家人分生日蛋糕来作为情境,由于比例题增加了一个分数,学生在提数学问题时更加踊跃,所要展示的知识更丰富了。除了利用情境图把例1“分数的加法”学习完,还把例2“分数的减法”也渗透到情境图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 &&&&&&
(作者单位: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本文学科编辑:杨健辉)&选自《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66期&&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版权所有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