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18岁,现在在学云计算,但我英语很差,我应该去爱你 汪东城学下去,还是不学?

估计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学了十年英文,但还是做不到流畅阅读英语文章?读英文时远远没有像读中文那样舒服,做起阅读题不仅速度慢,而且还经常出错,是不是方法不对?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想另外一个问题:从小学开始识字到能够快速无障碍读懂绝大部分中文文章,我们花了多长时间?最保守的估计也有六七年吧?事实上,即使对于中文阅读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假设现在有机会让你重做小学语文考试的阅读题,你是不是会觉得超级简单,几分钟就写完了?但你当年在读书时可能花一个半小时都未必能做完。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你的阅读能力从小学到现在一直不断在提升。那对于英文阅读呢?下面这张图是德国教育学家对欧美国家学生阅读速度随年龄变化情况的统计结果。对于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阅读速度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加快,最终在成年期趋向一个稳定值。而在提升阅读速度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阅读量。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学了很多年英语,但读英文时还是做不到像读中文那样流畅?”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因为很多人虽然看似学了十年英语,但除开准备考试,背单词和上英语课之外,他们真正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学了十年英文但原版书没完整读过一本的大有人在,以这么小的时间精力投入却对阅读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这本身就很不切实际。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对于英文还是中文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们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提升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多读,大量地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量,阅读量是一切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但仅仅依靠足够的阅读量积累就能让你达到接近母语的阅读水平吗?答案并不是。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假以时日,每个人都能成为阅读大神了。实际上,有些人虽然在国外生活学习了很多年,英文阅读量也不低,但还是没能达到流畅阅读英文材料的程度。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它叫“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 K.Anders Ericsson 提出(同时他也是“10000小时定律”的作者)。“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应用。拿体育运动来说,研究人员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时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自己并不习惯的动作。普通的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的高尔夫选手则需要不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而刻意练习的程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顶级高手的关键。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英语爱好者那么多,但真正能成为英语高手的却凤毛麟角?普通的英语爱好者享受的是英语带来乐趣的过程,比如闲暇时看看美剧,读一读原版书娱乐一下,没事跟老外吹吹水,浏览一下英语新闻,整个过程轻松愉快。但顶级高手的训练过程却毫无乐趣可言,他们会针对一个个点进行大量有挑战性的训练,比如为了练发音练到嘴巴疼,一篇议论文会针对不同论点反反复复练习修改上好几遍,做那些夹杂着各种口音且语速超快的听力训练——相信我,这个过程会让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点也不好玩。但它却是决定你能否取得有效进步的关键。回到阅读能力的话题上来,由这个理论得到启发,我们会发现除了阅读量之外,制约阅读能力提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刻意阅读训练的程度。打个比方,假如你现在的水平可以看懂各种简单的原版书,为了提升阅读能力,你应该选择那些对你而言有挑战性的读物,比如难度大一点的外刊,这样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事实上,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触到的阅读材料难度也一直在不断提升,从小学的句子短文到高中大学复杂的文学作品,而这也是刻意阅读练习的一个体现。怎样进行刻意阅读练习?进行刻意阅读练习有两个关键,一个是阅读材料的选取,另外一个是阅读理解技能的培养。先说阅读材料。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里面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长期待在这个区域很难取得进步;最外一层是“恐慌区”,这个区域里面的技能难度远超我们现有能力,会让人产生挫折,焦虑等情绪,也会对进步产生阻碍。最中间的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关于阅读材料的选取我们可以参考“学习区”的概念:即:选取那些对你有难度但又可以通过一定练习驾驭的材料。比如你觉得雅思的阅读有挑战性,那么可以去找雅思阅读的题源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等到能够驾驭雅思阅读文章,再去找难度更高的文章进行训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学习区”材料并不相同,这个需要学习者本身去尝试挑选。但有一个基本的建议是:阅读训练材料以新闻报刊为主。为什么?因为报刊文章篇幅较短,而且信息量大,逻辑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你可能会注意到,试卷上的阅读板块叫“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而不叫“阅读”,这其实揭示了一个道理:阅读过程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叫“阅读(信息输入)”,一个叫“理解(信息处理)”。而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到了“阅读”,并没有去训练“理解”能力。网上关于快速阅读的技巧多如牛毛,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技巧来让你“读”得更快,比如阅读时控制光线和环境,用手指或者笔辅助视线定位。但相信我,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它们关注的只是“信息输入速度”的问题,而“理解过程”如果跟不上,读得再快也毫无用处。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比如这句话:你读懂了吗?是读了一遍就懂还是来回读了很多遍才弄懂的?决定阅读能力的,并不是“读得多快”,而是“理解得多快”。所以刻意阅读练习的关键其实是培养理解能力。一般来说,制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词汇量2.语法句法基础3.背景知识词汇量是阅读理解的基石。请不要相信那些“几千词汇量就够用”的鬼话,那是欧美国家文盲水平,读不懂外刊和原版书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英文母语人士词汇量一般都在20000以上,如果你要像他们一样流畅读懂各种外刊,词汇量最好也不要低于这个值。关于词汇量提升,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阅读,具体的方法请参见语法句法基础对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也有很大影响,最常见的是各种长难句,如果你句法基础不好的话,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哪里基础不好就补哪里——语法句法知识也就那么多,一本教材认真看完也就几个星期的事情,但对理解能力的提升却是显而易见的。背景知识这一点经常被人忽略,但它对理解文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举个例子,如果你对英国的政党制度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经济学人上的这篇文章估计会看不懂,尽管你知道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短语的意思。对于背景知识,建议在读文章的时候慢慢积累,不懂的就上网查,多读读像《经济学人》这些的外刊,文章信息量非常大,往往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如果能坚持读下来并弄懂每一篇文章,你的收获将会非常大。除了上面这几个基本要点之外,做理解能力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文章的逻辑。什么叫文章的逻辑? 我想起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其实这个段子从侧面揭示了一个事实: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人脑来说,理解并记忆一段有逻辑关系的信息要比记住一段无意义的话容易太多。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易记住一堆杂乱无章的扑克牌的顺序?因为他们可能采用了一种叫“讲故事”的方法,比如将扑克牌“A”类比为一把剑,“1”是一根竹竿,“2”是一只鸭子...然后将扑克牌的顺序转换为由这些形象组成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过程将一张张孤立的扑克牌转化为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而有逻辑性的东西最容易被记忆和理解。在阅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你在做阅读时每个句子好像都读懂了,但做题时又想不起文章在说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你读的并不是整篇文章,而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和句子。而孤立的信息是最难被记住的。每一个句子都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句子都有存在的理由。阅读的时候,对于看到的每一个段落、句子、短语甚至每一个单词,都应该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有什么目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读文章,不仅仅要认识单词,还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写作意图和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训练理解能力。培养理解能力也并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训练中,实际上,听力训练过程也能提升理解能力。推荐一款听力训练材料:60-Second Science ,它是由 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出品的科学趣味英语广播,每条长度1到2分钟不等,内容非常有意,同时,它的风格与托福听力考试非常像。60-Second Science 最大的特点是:语速快,语速有多快呢?下面这段录音一共有150秒,但总词汇数是402个,也就是说,每秒有2.68个单词——这个语速相信比很多人的阅读理解速度还快。这些的特点也让60-Second Science 成为一款优秀的理解能力训练材料。如果你能基本无障碍听懂科学美国人60秒,那么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60-Second Science 每期的音频和文本都可以在科学美国人的官网上免费下载,网址是:/podcast/60-second-science/,有一定词汇量基础的同学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训练材料。结语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获得。除了足够的阅读量积累之外,还要保持刻意练习的习惯——跳出阅读的舒适区,去挑战有难度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词汇语法基本功,并有意识地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这并不是一个让人轻松愉快的过程,刻意练习一点都不轻松,因为你在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东西,但只要你能够坚持下去,你将会蜕变进化,收获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无障碍阅读英文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题图来源: Google音乐: Demons,来自Imagine Dragons经济学人赏析(read_the_economis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心怀信念,这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为什么你应该学习语法?聊一聊词汇学习DNA研究揭示了人类挚友的传奇之旅卫星发射事故意外促成爱因斯坦理论实验DNA研究揭示了人类挚友的传奇之旅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留给美联储的时间不多了。General,precise,demonstrate卫星发射事故意外促成爱因斯坦理论实验Subscriber,allocate,interactHBO的去留究竟如何定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个人也要像一支军队让精读成为本能发现更大的世界长相如何影响鸟类的性别选择以及物种繁衍不患寡而患不均小词之间有天地这篇文章(更确切地说是书评)出自我的朋友Frank之手,文中提到的陈用仪《英语常用词疑难用法手册》是我很喜欢关于银行,抵押品与金融制度的一些事关于云计算你应该知道的一些事情大地震四年后的福岛怎样了?"西方的那些原版分级读物,我哪个没见过?"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则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叙利亚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阅读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历史上,人类与病毒和寄生虫疾病进行着一场永无休止的殊死较量。如今,彻底消灭其中的7种疾病成为可能,由此每年将挽救120万个生命。大众尾气排放造假丑闻持续发酵,它会对大众以及整个汽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从AntConc说起欧洲应该接纳叙利亚难民吗?工作狂文化横行,日本妈挥泪堕胎好词典创造幸福感勿以词小而不为如果你看过《三体》,听说过黑暗森林,费米悖论和人择原理,那么你应该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怎样用英文认识中国?纽约双城记进来聊一聊人生在满朋友圈被BBC中英两国教育模式讨论刷屏的时候,我们不妨转移视角,将目光投向中东和非洲那些正在崛起的私立学校。很多时候我们记不住单词并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或不够努力,而仅仅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而已。提升写作能力有哪些好的方法?硅谷极客们在颠覆行业,创造财富神话的同时,其背后的风险也逐渐显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芝士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Uber的困境与出路下一轮经济衰退来袭只是时间问题,对此富裕国家可能将措手不及。(点击播放原文音频)Watch out译者:@中国如何继续重塑商品世界?现在美国近四分之三的应届毕业生负债累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点击播放原文音频)A teaspoon当一座机场成了一个国家的难题如何才能与外国人谈笑风生?read_the_economist分享解读著名外刊《经济学人》上的精华文章以及个人英文学习感想。可能是最靠谱的英文学习公众号之一。热门文章最新文章read_the_economist分享解读著名外刊《经济学人》上的精华文章以及个人英文学习感想。可能是最靠谱的英文学习公众号之一。几乎一点也不会英语的能学云计算么?
能啊。 我就是
那学了以后怎么样?
要是学云计算主都要接触什么啊
学了就知道了
那学了以后是不是需要接触英语,还有发展怎么样
至少你回答我了,尽管没有那么详细,但还是谢谢你
嗯,是的,女的
嗯,你也是,谢谢你
太礼貌了。 拜拜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看待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
来源:互联网
【高考改革,英语将正式退出,语文强势回归。 大学做家教的时候,就发现聘用家教的家庭有且必有一个英语老师,俨然把英语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亦或是经济主导社会的体现?】
这项举措配合新的高考体制改革无疑会加剧阶层固化。1.英语从10年前的附加语言(你会说大家会觉得你很叼)到今天的必备语言(国企招聘也要看六级哟),一路的普及彰显的是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在未来金融市场、国有垄断市场的开放是大趋势,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只需要设想一个情景——在一线、二线大城市的家长们,不论他们是外企员工还是国企员工,不论他们是金融民工还是码农,他们都深谙英语的必须性,是什么样的人觉得英语不重要呢——大城市的边缘人以及四五线城市从事完全使用不到英语工作的人,这些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分布往往处于下层。(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倒是有不看重英语的,但是这些单位的职工对孩子语言上的期待和其他中上层阶级家长是一致的。)3.也就是说,在英语退出高考转变为会考之后,它之于高考的重要性和之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会变得极其的不对等,中上层阶级的家长会敏锐的察觉到这种不对等中隐藏的陷阱,在学校教育不能胜任他们心中的英语教学水平的时候,这些家长会立即动用学校外的资源——补习班、家教。而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家长,就算重视教育,眼光也都集中在高考上,英语教育的缺失会使他们的孩子在未来更加被动。4.也就是说,在英语退出高考之后,为了获得和原来一样的英语教学质量,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每增加一点,就会将一个量级的寒门学子甩出赛场。5.我并不是说一个英语考试就能有这么大的威力,事实上,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这种加剧阶层固化的政策层出不穷。如高校将逐年提高自主招生名额,减少统招名额等等。改革这场盛宴,你我都不是座上宾。
Andy Villa:
英专的逗比不请自来。。。题主那句“神坛悲哀”,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极大的悲哀。我记得我的导师有这么一句话。英语被限制来自于那种天朝上国的心态。中国合伙人里面成冬青那句话也很对:我们不如人家,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人家最后超越人家,而不是来打砸英语教育机构。我相信不管学哪种语言的人出国之后回来都会吐槽一句,国内太注重语法什么的了。中国教英语教的太多了,但是方向偏了,怎么看怎么像八股文了中国教英语教的太少了,而且没人意识到,打压英语实际上是在关闭我们同外界交流的大门。但是问题在于,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中国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敢说自己是领先的。你不学习人家,怎么进步?换句话说,你自认为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很多的英语知识,在外国人看来都是bullshit。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读研的时候过了六级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外国文献。不过,现在这种英语教学打压了也好,毕竟之后真的要出国或者读文献的时候,你还是要自学的。不自学,怎么读论文发论文?
记住,只要美国还是最先进的国家,只要科研还要读文献,只要开发还要用英语工具,就不可能停止学英语
所以说中国阶层的固化根本就是必然趋势,教育会越来越无法促进阶层的流动。但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实西方社会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基本都是为了巩固现有阶层分布。只要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与之配套的体制包括教育体制将会日益趋紧西方。英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门外语,当下的情况就是:西方相比于我们仍然更强大,国际最主流的语言还是英语,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越来越国际化。英语往浅了说意味着更多机遇和选择,但其实就是获取未来权力的必备技能。英语不再高考,意味着只有中上层阶级出身的孩子才拥有获取这种权力的机会,决定因素是家长的眼界和金钱。不要说什么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是会自学的这种很幼稚的言论。英语技能的掌握需要付出代价,只要付出代价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自然被排除在门槛之外。
有些知友觉得我的回答戾气太重。那我就在开头写点正常的吧,不喜欢太凶的答案的知友看到分界线就别看好了(潜台词:喜欢撕逼直接看最后:)。我记得龙应台对她的儿子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我想,英文就是这么一种选择资本吧。也许你这辈子跟研究无缘,也许你这辈子也甘于在家乡度过一生,也许你这辈子也没想过云游四方,也许你这辈子也没兴趣跟外国人说一句话。那也许有一天,你想要了呢?外面世界那么不一样,也是另一种美好呢。要用到高级英文的工作工资不低,看起来又体面呢。做研究去给全人类造福成就感好足诶。伯克利也是喜欢音乐的我的梦想呢。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怕你用不着,就怕你万一用到了呢?说一句矫情的话:朋友,你要什么时候才知道,知识本身就是美的化身。理科生学商科的一批一批的,难道物化生就该被废弃吗?请问你这辈子有几次用到地质学用到世界地形图用到经纬度?难道地理也要废弃吗。历史不就是饭后谈资而已吗?知道前人的人生对我的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吗?社会科学除了经济学哪个用得到那些数学知识?理解托尔斯泰理解马尔克斯读懂杜甫李白对我又有何现实意义?如果你真的尊重知识,就不会质疑一门有基础地位的学科的必要性,何况是英语这么重要的学科。========戾气的分界线=======呵呵……不学英语你以后看的论文都是国内砖家吐出来的。不学英语的思想都是局限在中文小世界里的。不学英语你永远只配看见被打扮过的“真相”。不学英语你就永远在这方圆几里的小县城过一辈子吧。不学英语你也就只有创业这条出人头地的路了,祝你别头破血流。一方面要出人头地,一方面又不愿学习英语作为工具,还所谓“神坛”……长这么大了还说数学、英语不重要的都注定是卢瑟的命。
几天前看到这问题,并为一个答案点赞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你妹啊=。=)没有想太多,今天早上看到一个问题说研究表明富裕家庭的孩子比贫穷家庭的孩子智商更高,于是我想起上个周末,和一个在搞儿童拓展活动的哥们撸串的时候,哥们跟我bb魔都这些一线城市上至土豪下至市民,是怎么从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在孩子教育上砸钱的。这种拓展并不是我印象里的学个乐器或者补习什么的,而是很纯粹也很有乐趣的各种活动,比如让小朋友们到一个农场进行管理小企业的比赛,比如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五百强的生产基地。哥们就像个典型的创业者一样,兴奋着说这是一个蓝海市场,没有出现有统治力的公司,家长们的需求也有极大挖掘空间。再往前想想,《21世纪资本论》火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资本原来越集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我们可能不是那么在意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个人可以接触的信息的广度和量级也远高于以前。云计算和大数据到现在多少还有点噱头的意思,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呢,十年前用诺基亚的时候几个人能想象到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可以发达到这个地步,而现在我们已经见惯不惯了,十年后信息传播速度会更甚于今。ok,有些朋友已经明白我要说什么了,但想说并不局限于“阶层固化”这四个字,有些人的爹比你的爹有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二十年后,两个18岁的年轻人在大学校园里相遇,大城市的那个英语流利,对国内外的科技信息了如指掌,有着从小积累起来的社交圈,而农村出来那个除了考试勉强会几句口语,还处于高考完的兴奋对未来一无所知,对互联网的理解就是鹅厂游戏和视频网站之类。资本、信息、知识流转越快却更为集中的背景下,教育资源作为一个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却有极大地域性鸿沟的时候,富有的人群会获得更大的优势,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距也会被放大。这是最可怕的事,有一天当我们谈论“阶层固化”的时候,这已经远不是谁的父母有钱的问题,而是同龄人在智商、能力、视野都碾压你的问题。也许远没有那么夸张,但我确实想到了我们的祖先淘汰别的猿人的画面。
恶喵的奶爸:
如何看待没多大用,语文教育的结果不好也不是因为英文占了较大的权重,关键是教育方法,教育材料,以及,教育方向和目的有很大问题,尤其是教育方向教育目的,现在回头看看语文教育,应该能知道这种培养方向是想把学生往县委书记秘书的方向发展,一不重基本表达能力素质,二不重行文结构和思辨合理,也就是不针对表达技巧做训练,作文和阅读不要求你表达流畅,说理明细,结构合理,只要求你必须说对点儿,也就是表达出题人希望你表达的内容和想法,就这样学霸们会说揣摩圣意很简单,毕竟几千年来我们的智慧沉淀很深厚,读心术玩的一流,尤其是对帝王心术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出题人就是这么个帝王,什么都是规定好了的,多做题自然摸出规律,所以语文考试简单的很,哪有什么危害?可这么一来,坑的就是全社会了,不管揣摩圣意简单还是困难,语文考试这么考,语文课堂这么教,课外阅读这么少,学生连自由想象和下笔成文自我表达的自由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这种模式下,语文教育能成功才算有鬼了。现在据说弟子规和论语也要回归了,我对儒学经典没什么反感,多读是有好处的,就是觉得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来管教育还,蛮滑稽的,市场经济都喊了多少年,人人都可以轻松自由的注册公司赚钱了,为什么在教育领域还是万事管,连教材和教育方向重点都必须由教育部定好了,凭什么你教育部说弟子规好我就必须教呢?我高中我是校长我做了30年老师我觉得红楼梦最好,精读红楼梦模仿学习里面的遣词造句最能提高文笔和表达能力,可是我想教,教育部让吗?那为什么教育部一定要定弟子规?因为嘻嘻哈哈喜欢啊,喜欢了那就得上啊,我才不管教育到底怎么样,小朋友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成人,这些我统统不在乎,讨上级欢心我能高升才最重要所以全国各大学校教务主任,名牌老师,没有任何资格和权利来设计课程规划课程来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要知道当局最推崇的孔子当年就是这么做的,人家没有鲁国教育部统一指挥,就是自己开办学堂。所以你看,在最关键最重要的教育决策层面上,有决定权的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而是一群根本不懂教育,对教育也没兴趣压根儿也不想把教育搞好只知道吮疽舐痔的腐败官僚,这才是大悲哀呢我在小初高读书这12年,当地的教育局局长被双规了两个,各种中级干部下台的不计其数,所以。。。回归到本题上来说,题主问怎么看待英文考试的分值降低,说发现聘用家教的家庭有且必有一个英语老师,俨然把英语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这个题干其实分两类,一类是觉得聘用家教的家庭必须聘用英语老师是悲哀,一个就是如何看待英文考试分值降低首先,人家父母聘用家庭老师,用的是自己的钱,合法的机构,没有教法西斯没有教恐怖主义,合情合理且合法,双方自愿,而且谁说在国内读书就必须得参加高考的?!人家不能准备出国读大学?人家不能准备考SAT托福雅思?这种情况下人家聘用英文老师是大家的自由,难道题主你要说人家父母是把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推向了神坛,不信任国内大学,这是一种卖国表现,实在是太悲哀了,那我就问你,不管人家学什么,钢琴雅思托福跆拳道,都是人家自己出的钱,父母有权利为孩子选择教育模式和内容,怎么就把什么钢琴雅思托福跆拳道推向神坛了?你来给我说道说道?题主你闲吃萝卜淡操心有意思吗?各位家长找补习老师人家自由关你什么事儿了?然后,问如何看待英文考试分值降低,我觉得题主和各位答主都太激动了,而且太忧国忧民了,说来说去的全都是在关心别人家的孩子和全中国的孩子,没必要这么想,我就讲一我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我家族里今年有三位小朋友要高考,问我高考英语怎么提分儿,我就给他们简单设计了个方案,督促他们好好学,有个小朋友不解的问我说他是中国人,为啥要学英语,我说我给你说个事儿吧,真实故事我们家族里最大的骄傲是一位亲戚,在一线城市,受名牌大学教育,开豪车,住好楼,拿高收入,算是社会精英,跟我一起吃饭时候,聊起了高考改革,说这个英文分值降低的好,觉得大部分人这辈子根本也没必要接触英文,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我没怎么吱声,然后他很得意的用自己工作举例子,问我说他说的对不对,我说对,大部分人是不用英文,然后我就去他家登门拜访,人几年前好不容易生了儿子,我一次没去过,这次不带点礼物上门也不好,然后他跟他大约6岁的儿子介绍说这位叔叔是英文老师,以后你有英文问题就跟他学啊,我说怎么,他说迪斯尼幼儿班老师讲的根本不细,有很多问题不懂,我跟他妈妈也都不懂这些,我说哦,当然我懒得跟他解释英文教研和英文教学以及在线教育跟所谓培训班的区别,没怎么吭声再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又聊到英文分值降低,然后我故意讥讽他,就问你儿子呢?怎么送迪斯尼了,他立刻跟我急了,说他不一样,他必须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物质条件,要留学,要深造,以后要更好的成才啊!我跟他妈还有同龄人用不上,可他怎么能说未来就一定用不上呢?说完之后那三位小朋友都满脸深思,我不知道这是否能激励他们好好学英文,但起码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分值降低这项决策的制定者们的子女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这项政策的态度表明了,富有阶层拥护的说明是良心真坏,穷困阶层仍然拥户的,说明是智商真蠢谈什么阶层固化,什么全社会全民族,其实毫无意义,诸君要么现在有家庭,要么将来可能会有家庭,面对别人的孩子说什么都无所谓,可等自己家真有了孩子,你真的敢不让他接受英文教育吗?那我还,蛮佩服的万事同理,国内几乎没有办法通过所谓民意来影响政策,除了孙志刚事件背后的超级反人类行为引起公愤促使当局改变外,我所知道的是更多时候当局在强奸民意,所以不管怎么看待,任你是反对还是拥护,都不会对这项政策有一点改变,只是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态度都会出奇的一致:就算你确定你自己是不需要这门技能,可你真的心甘情愿的让自己的孩子未来一定落后于人吗?附:还,蛮有趣的。。。
“俨然把英语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英语学不好,等你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只能天天看中国知网的中文水论文,然后一边东拼西凑造假数据发到烂期刊上制造学术垃圾,一边还觉得知网果然是人类学术最先进的成果的结晶啊!不过三年,必成民科。小伙子我看好你,崔永元就靠你接班了。
圭多达莱佐:
卸腰。“俨然把英语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打压英语,才是一种悲哀。我自己的体会是,中学里对我今后人生最有用的课,几乎只有英语课了。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感觉。
答案已删。俞敏洪日前表示,非常欢迎英语退出高考。我想,新东方这棵老树又要开花了。有人说,基础教育很多都用不上。按照这个理论,文理分科应该从幼儿园抓起。
邀请我?英语是远远未被重视为什么英语重要?不是因为那是美国人说的语言,也不是因为什么崇洋媚外,而是确确实实的真实需求,它是国际交流工具,是国际唯一的交流工具,作为工具,我不在乎他是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甚至是PHP语言,只要它是能够跨国交流的你掌握的英语,你实质上掌握的是什么?就是一个交流工具,甚至计算机语言都夹杂大量的英文。我可以不会微积分,因为我从属的行业可能用不上,我可以不学线性代数,因为我从属的行业可能用不上,我可以不学物理,化学,因为我从属的行业可能都用不上,但是请问,又有几个行业用不上英文的呢?所有的理工科天生需要英文
这是我在一年多前在「」下的回答。这里再贴一下吧。高考取消英语是我听过关于高考改革的最愚蠢但又呼声最高的建议。我认为英语的确是最有用,最必须,也最需要尽早打下基础的学科之一。高考取消英语就是标准的因噎废食,不过我们还是仔细看看有哪些认为英语“噎人”的论点,这样才能展开有效反驳(排名不分先后):1. 因材施教 & 英语无用论这大概是听到最多的观点了,有几个版本,我逐个反驳一下:“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什么英语”:99.9%的人一辈子用不到古文;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高中数学…… 这种论调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两个世纪以前,他们想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培训。如果我去新东方学厨艺,结果我学到的东西对我做厨师没有帮助,那就是差评;如果我去新东方学托福,结果对我考托福没有帮助,那就是差评。但教育,至少大学二年级以前的教育就应该是通识教育,是为之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做人打下基础,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用到什么,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就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机会)和社会(各类人才资源的数量和素质)的不负责。如果你不认同,那就可以选择不上高中不上大学,去学更实用的技能和手艺,但既然上了高中,就别怪高中教育不如技校“实用”。“大多数人学了这么多年还是不会真正使用英语”:这跟英语无关,跟如何教英语学英语有关,我不认为取消英语会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任何帮助。有些人认为,如果英语学习社会化了,没有应试的压力学生应该会真心因为兴趣和需要学习英语,回归英语学习的本质。但问题是,在其他学科都仍然应试的情况下,学生就算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也往往要给高考需要考的科目让步,在实用主义深入骨髓的当下,高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以高考为中心,一旦英语取消或者比重下降,期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英语是不太现实的。比如,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谁都知道,身体健康比英语重要多了,但仍然有很多学生为了做题,从来不锻炼。整体的应试教育下,人的选择都是畸形的。“很多硕士博士因为英语没过毕不了业,教授因为英语不行评不了职称”:仍然跟英语无关,是政策灵活性和英语考查形式的问题。说实话,到了硕士博士教授级别,除非是什么中国特色的学科,否则英语水平不行怎么可能做研究?各类文献和前沿进展都是英文的,你若不看能做出什么研究?所以硕士以上的英语应该主要考察阅读文献之类的能力。评论中一些观点认为:“既然英语这么重要,那就算不高考大家也会学啊,再加上市场调节,没什么问题啊”。那么既然义务教育这么重要,那即使不强制大家也会学啊,干吗还要‘义务’呢?”问题就在于,完全放任人的自由选择和依赖市场调节有时候会对个人和社会整体产生危害,这就是公权力和公共资源存在的意义。如果真的放任十几岁的孩子选择上什么课,大多数会选择什么也不上,教育政策不由学生投票表决是有原因的。其实要说受厌恶程度的话,英语和数学还真是难分伯仲啊...给两个网址大家感受一下:另一些观点认为英语的重要性明显不如语文和数学。那我们来看一下:互联网上每天产生的英文信息量可能比其他所有语言相加还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都使用英文,英文是科学、国际贸易、外交、航运、航空等领域的通用语言,是国际交流的默认语言。在许多领域,添加翻译这一环节是会大大降低效率的,比如在科学领域,一本书还没等翻译完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在信息时代,能够及时获取一手信息和必须等待二手信息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更别说学习英语还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历史、政治、社会,消除对世界的偏见和误解,这对中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不会问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要傲娇自己一边玩去,想通了自己慢慢追上来。这样说也许有些绝对也有些悲哀,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英语就是方向,英语就是世界。也许高中英语的确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用不上,但高中数理化也是同理。它们都是基础学科,是为了将来打下基础,不是为了有直接兑现的实用功能。强调英语教育的另一方面原因和语言学习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其他一些学科,比如政史地,甚至数理化生等,只要有了一定基础,那么学生有机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密集学习,相对好地掌握学科下某个细分领域(特例当然也有)。但是英语要靠积累,让大脑持续获得训练,进行适应和强化,所以突击式学习的效果一般比其他学科差(说的是真实掌握情况而非应试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其他学科,即使你在学校里没学到某方面知识,那也至少有一定机会在工作中自学补救,但英语到要用的时候才发现水平不够,再设法提高就格外地困难和缓慢了。再加上人脑学习语言的天赋随着年龄增长不可逆地迅速下滑,如果不在小学中学打好基础,寄希望于大学、工作时再弥补再按需学习,是一件非常低效和痛苦的事。所以放松中学英语学习,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从中学就开始赌自己这辈子用不到英语,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心理暗示自我安慰?2. 公平性这一点说的人很少,但我觉得其实很重要。城乡之间英语水平的差异大于其他任何科目。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一直存在,但英语这个学科的特殊性拉大了这种差距。人类学习语言的天赋是随年龄增长不可逆地下降的,所以接触英语越早,基础就越好,农村孩子很多十几岁才开始学,但城市孩子一般七八岁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了,这个起跑线就差了很多。英语听说读写中,至少听说读都对客观条件有较高要求。农村孩子可能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录音机,一周听一两次英语,城市孩子每堂课都能听,能把音频放在手机里随身听,还能看各种美剧英剧电影,听各种英美流行歌,所以根本没法比。农村孩子想说英语也没人做对话,没人纠正,甚至因为考试不考而不根本不鼓励他们开口,城市孩子情况相对好一些,再不济也能背背课文。农村孩子除了课本就没啥英文读物了,阅读量不够,也不利于培养兴趣,城市孩子只要想读,就有资源,多少孩子捧着哈利波特原版硬啃,这种热情在农村是几乎见不到的。更别提城市孩子能在互联网、游戏、大街上接触到和学到大量英文词汇,日积月累差距就大了。有人觉得英语口语听力既然不考,那不学也不会对笔试产生影响。但一门语言是一个整体,听说读写少了任何一环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英语往往不是靠学出来的,是靠听出来、说出来、用出来的,有足够的输入和输出训练,英语想学不好都难,反之,没有足够的输入输出,再怎么死记硬背语法和单词效果都不大。所以,英语的确是对农村学生非常不公平的一个学科,而他们较差的英语基础也会在他们之后的学习工作中造成各种障碍。当然,如果废除高考英语,差距可能会更大。如果高考不考,农村孩子估计就根本学不到英语了,而如果想到了大学或者工作了再学,难度就非常大,吃亏就更多了。就像高考和招生虽然对农村学生各种不公平,但如果没了高考,就更不公平了,连争取公平的机会都没了。如果高考是600和500的差距,那么如果没有高考大家纯拼资源,那可能会是600和200的差距了。3. 母语和国学一些人觉得学英语使学生中文水平下降,不重视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前者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语言学常识和对语言的狭隘理解。人脑是个很牛的东西,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并存根本不算什么,不会存在学一种语言会把另一种语言“挤出去”的情况,更何况那种语言还是母语。那为什么有些人英语学多了偶尔会想不起中文词呢?道理很简单:用进废退。可以类比打字多了不会手写汉字。问题不是英语学太多或者打字太多,而是汉语用得太少和手写汉字太少的问题。解决办法(如果你觉得这是个问题的话)不应该在英语上开刀,而应该鼓励学生除了日常简单交流外,用中文进行一些相对正式的公共演讲,开展一些诸如话剧、辩论的活动,并在平时尽量克制用英文词代替中文的习惯。再来说说许多人对语言的狭隘定义。一般对语言“标准用法”的定义有两种:prescriptive (规范式) 和 descriptive(描述式)。规范式就是人为规定,中文应该这么说,A用法是对的,B用法是错的。描述式认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习惯的用法就是正确的用法。一般这两种定义是互补的,保证一种语言在具有稳定性、统一性的同时,也能与时俱进,保持活力。但一些人似乎只认同规范式,否认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为现在的孩子说的话和自己当年说的话不一样,就认为不对,然后把黑锅扣给自己不会说的英语。但孩子们说的话,不管是朋友间的私下话语系统,还是各种网络语言,都是正常的中文。在网络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如果中文不受任何影响,没有任何改变和适应,那才值得焦虑,因为这说明中文是过时的将死的语言。大家想一下自己的方言,近十年来是否还在产生新词新用法,有多少词汇和概念越来越无法用方言表达,然后再对比一下普通话的活力,就知道为什么方言正在消逝。后者一不小心就落入民族主义陷阱了。我只想说,如果传统文化和国学因为孩子们每周学几小时英语就面临危机了,那到底是英语的问题还是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问题?扣黑锅最容易了,难的是寻找自身问题,认清潮流,与时俱进。4. 减负又是选软柿子捏。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下,哪怕是教打麻将,都能给学生带来负担,让他们失去兴趣。即使把除了语文之外所有科目都取消,学生负担也不会有半点减轻。况且英语还算是比较能教出趣味性的一个学科,放点电影、美剧,让学生排点小短剧什么的,兴趣很容易调动的,也算是一种减负和调解了。追着英语打不排除有排外情绪在作祟。4.5 愚民(这个只能算是吐槽...)你们都学会英语了,真相不是包不住了么。听过一句话很经典:一百年前,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认识世界;现在,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认识中国...虽然我坚持反对高考取消英语和减少英语在教育中的比重,但对高考英语和其他科目的改革和调整还是比较期待的,因为这些改变很可能会代表着更深层次教育改革的方向。----------------------------------------------------------------------------------------------------------又看了些最新文章,差点被恶心到,发现这事果然不是纯粹理性的政策讨论。以下这段主观性略强,语气略带刺,放在开头怕影响大家对后面一些相对有营养的讨论的阅读,写high了一般就容易出事,所以还是放这儿吧。5. 民族主义 & 意识形态... What a big surprise...看了一些新闻才发现,这事情到最后可能还是政治挂帅,为政治服务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些来自人民网、光明网、红网的一些话语:“当英语一路狂飙的时候,中国的汉语言文化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之前说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跟英语没半点关系,你自己步履蹒跚,非要把别人也拉倒?“学不学外语、用不用外语,还是应该让市场来做决定” 敢不敢让市场决定学不学政治和中国近现代史?义务教育、通识教育是每个社会的根基,市场有什么说话权?平时随心所欲践踏市场,要用了就甩出来挥两下,真是方便啊。“年龄过小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自己的意识,在这样的阶段让孩子中文、英语一起学,在两种语言之间频繁切换,难保会对孩子本身应当具有的第一交流系统发生混乱” 这种没有半点二语习得常识的东西就别拿来误导人了。幼儿习得语言时的大脑是人一辈子语言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真正的双语人一般都是在幼年开始接触双语的,二语学习开始越晚,成为完全bilingual的可能就越小。新加坡许多孩子3岁的时候就已经习得二语甚至三语了()。按照原文逻辑,这些新加坡孩子应该什么语言都学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认知模式想当然地套到幼儿身上,怎能不闹笑话?“民族语言与外语的传承或学习,总该有个轻重缓急之分吧?” 典型的“两难推理”逻辑漏洞(false dilemma),凭什么汉语外语只能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好好的语言一定要扣上“民族”这个前缀来占领道德制高点,这到底是有多不自信?怎么不说英语还是世界语言,学术界通用语言呢。“或多或少会给孩子一种崇洋媚外的误导,无法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中国的学子们个个学有所成,却一心想着出国,甚至移民。如此享受着中国的资源,促进着外国的发展,花着自己的钱帮别人养孩子,我们大力投资教育的意义何在?”实在忍不了了,移民和人才流失也能怪外语?!标准的治标不治本,避重就轻,自欺欺人。难道每年几十万人出国是觉得自己英语学得太好,不出国浪费了所以才出国的么?不反思下国内对人才的不尊重、环境恶化、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等等问题,竟然怪外语?就相当于自己孩子喜欢去邻居家玩,你却觉得问题出在孩子有腿,打断了就不会跑了。这种鼠目寸光,缺乏全球化时代基本常识,夹杂着排外/仇外、民族主义的反社会人格自卑心理竟然又跳了出来占据主旋律,真是令人叹息。另外,“崇洋媚外”这个词也是时候该淘汰了吧,仔细品味一下,那种天朝上国傲视蛮夷之地的气息还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全民英语热到冷静对待英语的地位,谁说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呢?”这神逻辑绝对是在搞笑吧,明明都已经通过舆论造势,政策打压,还祭出了民族主义大旗,就为了打倒英语这个莫须有的假想敌。这不是懦弱和自卑是什么?竟然还敢说这是自信的表现,能再不要脸一点吗?不知大家是否嗅出了一些熟悉的味道。民族主义保守派(我很不喜欢扣帽子,但这里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又要定期哭闹着喝奶了。这次扔出的是语言牌,躺枪的是英语,教育体制的黑锅一次性都给英语背上了。当然这背后是否有更大的政治信号我就不随意揣测了。本以为教育部之类的是真的为了学生和教育质量考虑,但现在看来恐怕很大程度上只是个美其名曰吧。现在的外语教育确实是有很大问题的,但如果选择性忽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而片面认为这是过分重视英语所导致的,那就是虚伪和荒谬。甚至可以说,问题不是过分重视英语,而是没有给英语教育足够的重视:不尊重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外行指导内行制定出僵化落后的教学大纲,把文史哲和数理化的教学方法生硬地搬到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教育不了解,也不尊重,这种无知和傲慢,是教育最大的敌人。
开宗明义给出答案: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本质的一个彻底转变、分化过程的开始,教育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先提一个问题:社会上,数学、语文、英语等等这些科目,哪个学科的补习学校最多?毫无疑问,英语。这说明,英语教育需求市场旺盛,官方英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需要丰富的民间力量来完善和补充。那为什么,反常于我国政府一旦的操行,英语反而被降低了在高考中的权重呢?下面是我的分析。一,有关中国的教育从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其职能有如下几种:1,继续完成思想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意识形态的基本控制;2,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3,提供更广泛和灵活的社会上升通道;4,维稳。前三点都好理解,额外对第四点多说两句。这里的“维稳”与第一点中通过培育意识形态来操控人们的思想不同,主要指的是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减少社会闲散人员,来控制失业率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动荡。为什么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因为出现了我国自文革后的第一批生育潮,而这些婴儿在十九年后高中毕业——如果没有当年47.4%近百分之五十的惊人比例扩招,在未来数年内社会上将激增数以百万计的失业青年;同时,教育产业化从汤敏的一封建议书开始,成为了我国GDP一支不可忽视的贡献力量。用高校把19-23岁的热血青年在校园的温柔乡中再“圈养”四年,国家就将生育潮造成的失业潮推后了四年——四年时间按照8%的经济发展,是有能力解决这些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的。所以中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教育——其职能之复杂,任务之艰巨,远超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这句话并全为讽刺。中国作为一个1979年才走上正常轨道的国家,在“社会化”途径与渠道方面,较发达国家远不完善。举个例子。一个出生在伦敦的孩子,年幼时展现出了过人的足球天赋,他的父母只要愿意,不管家里穷成什么样,只要将他送到阿森纳试训,十年之后就可能成了威尔谢尔;一个出生在芝加哥的孩子,年幼时展现出了过人的数学天赋,他的父母只要愿意,将他细心培养,十年之后就可能拿着全奖普林斯顿的数学系;一个出生在米兰的的孩子,年幼时对于皮具制作十分感兴趣,他的父母将他送到了乌迪内的一家百年皮具铺,十年之后他可能就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手工艺人。但在中国,一个有着8000万人连饭都吃不起的国度,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能力、有条件、有欲望、甚至有视野,让孩子去踢足球、学数学、做皮具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四个字:义务教育。在这里先多说两句。高层们早就想通了一个非常浅显的事实: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天天喊着热爱、忠心这些是没有用的,哪怕是未谙世事的孩子们。所以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早就是个非常尴尬的科目了:占据学生中大多数的理科生少学不考,政治课也是个老师学生心照不宣的扯淡课;语文和历史,这两个曾经的意识形态重灾区也在慢慢淡化,大量纯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国军抗日的正面战场也占了很大的篇幅。同时,随着人口出生比例的不断下降,幼儿园和中小学一批一批地关闭合并,用工荒开始愈发频繁地发生,教育的维稳职能也渐渐弱化了。所以,中国教育现在本质上最重要的作用剩下了两点:提升人口素质,提供选拔机制。二,有关中国的高考中国的教育是怎么构建社会上升通道的?各级考试,最重要的,高考。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尤甚。因为,高考跟中国教育一样,承担着太大的责任了。每一年,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参加这场曾经极为残酷现在也不甚仁慈的考试;金字塔尖迈入清华北大各种985名牌,优等生考个一表念念,还可以的学生弄了个二表待四年,而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混迹于三本以及专科,剩下的,回家或是出去打工吧。这段文字敲的时候自己都感觉有些冷血——可事实比这更残酷百倍。两天,四场,直接决定四年,间接决定一生。那些穷山沟里在耕地中挣扎着想要走进城市的孩子们,那些三四线城镇里工薪阶层向往着大城市的孩子们,那些一二线城市里憧憬着北京上海的孩子们,以及那些所有想要过上更为优渥、更新闻联播的生活的孩子们,他们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然后高考。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高考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面对被赋予了极大意义的高考,如何让自己的学习效益最大化,这是所有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命题。英语在高考中的角色弱化,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幅减少。再多说两句。高考仍然是那个最为绝对重要的社会上升通道,但“一些地区先富裕”起来了——比起一个能把满分710的高考卷子打到690分但除此之外一无是处的人,一个能打到620但会弹点钢琴读过些闲书平时常踢踢足球的人显然更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区域发展不均衡,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评价机制的剧烈冲突。一方面,高考必须保证中下层百姓仍然抱有这条上升通道——读书改变命运,读书考试人生才有指望;另一方面,是否要让那些经济发展已经到一定地步地区的人民放弃已经综合全面发展而去跟占据绝对多数的穷孩子们火拼那点必须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换来在高考之外几乎毫无意义的分数?通过增加招生名额的方式,降低高考竞争烈度,从而让经过十二年义务教育和高考洗礼的考生更像个人而不是考试机器,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造成北京上海高考现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怜江苏浙江和广东,要是给这些高考大省放开,对于其他省份的冲击就不是几个直辖市所能比的了;可怜河北河南四川,穷地方太多了……三,为什么英语在高考中的权重开始被降低了?回到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在英语教育需求依然如此旺盛的时候,英语反而被矮化了呢? 其实,这个过程,早在英语四级与大学本科毕业证数年前的脱钩就开始了因为英语已经不再被官方认为是应该在大众化普及教育中与数学语文两大基础学科有着同样分量的基础学科了;换句话说,官方认为,中国已经不需要那么多有着基本英语素养的人了;或者说,官方已经不想要中国有那么多人有着相当水平的英语能力了。以上三者其实并不矛盾。中国的大学将一批又一批地产出有着本科学位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有幸”从此与英语绝缘。而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狂背死记单词,纠结虚拟语气,英语只是一个当年学过高考考过,如同史地政理化生一般的副科。而有能力、有远见的家长将会从小对小孩进行双语教育。他们中有人高中或是本科即出国深造,有的在大三砍下的GT后拿着几个大牛的推荐信去了某个常青藤然后又读了PHD用近十年的汗水与舒适换了一张绿卡,有的在大四临时起意拿着8+8+7+7的IELTS、770的GMAT和3.7的GPA到LSE鬼混了一年多,回国后大半夜的不睡觉敲着键盘论述英语为什么TMD要退出高考了。而更多的人,则在一轮轮的全英文笔试群殴单挑中干掉那些仅仅是英语不太灵光的大牛们,拿到Unilever和McKinsey的Offer;或是在一次次和国际同事的会谈中挤掉一个又一个土鳖拿到Regional Director的职位。四,总结与数学和语文不同,英语本不属于狭义的基础教育的范畴;但同为150分的这么多年里,英语折磨了一大批人,同时也造福了另一批人。现在的政府通过种种措施,正在将教育还原,还原成那种“上所施,下所效也”和“养子使作善”,最基本的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而英语,则逐渐演化为一个市场化需求,让教育市场来承载英语教育需求。这意味着教育作为社会上升渠道的弱化——仅仅通过义务教育和高考,人们将越来越难以完全完成其应该达到的社会地位。一方面,我为市场经济能够在国民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感到欣慰——这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效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阶级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阶级壁垒进一步加固,社会上升通道进一步堵塞。原谅我写下了一长句几句共产主义风格的文字,但我现在实在是没法高兴得起来。
朱伟Jover:
这个回答,本来是想放到这个问题中的:最该淡出的,还没淡出。最该淡出的,还没淡出。修了道墙把通往世界的门给关了还不够,现在还把一门与世界对话的技能给淡出了。像:公民社会常识、社会契约论、性教育、逻辑学导论、生活常识之类的通识教育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把与自己对话的技能也关了。现在你看到了吧,清、北级别的五毛就诞生了。
事实上,如果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习了英语,完成语系之间的跨越,对以后学习各种语言都大有帮助。
国际八卦王:
看到英语无用论,气得我一蹦三尺高(没超过朱建华,跳高运动员)。(1)啥叫没用?学完之后,没处用?!现在农民工自己到亚非拉打工的越来越多,一个在上海外资公司的老弟跟我讲“……在非洲一个飞机场,看到很多中国老农民用扁担担着两个蛇皮袋子行囊,其中一个拿着机票问我到哪个候机大厅转机……”,我妹夫从非洲干完铁路回来,又约着原来的工友去澳洲,谁都拦不着“……现在中国积极对外投资,那么多投资机会……,”(你还觉得他是传统的农民工吗?),较之于美国印巴学医的人数,我国留英美的留学生很少学医,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咱中国人英语太差……,抵不上印巴人。我问,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你还要等着别人给你‘’翻译‘’吗?亚投行,中国挑头,我真心为习大大等党中央英明决策高兴,但是唯一担心的是……中国人行吗?英语和业务能力同时胜任的专业人员有几个?(总不能再是老一套,一个中国领导,讲中文,身后跟着一帮翻译吧……)。在号称高层次的知乎上,还有人提英语无用论,真是误国论!!…………………………………………………………(2)我国英语教学存在严重问题,第一,阅读量太小,词汇量太小,大学生词汇量规定5000,太少了,至少应15000吧。第二,整天考试,考稀奇古怪的考题(而考题答案常常错误!!),第三,包括英语老师在内的老师自己都不能用英语谈论本专业(估计这些老师就是英语无用论的受害者……)………………………………………………………啥事等着别人翻译的知乎人,请离开这里,因为你们看不到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因为你们的眼界还不如死去多年的邓大人,因为你们太懒了,看国际新闻还等着别人给你们翻译……………………………………………………………………(3)老夫参加很多国际会议,也受邀当过国际会议分会场chairman。当过chairman的人都知道,会议怕冷场,要热闹,要讨论。结果,我发现很多次国际会议,中国所谓的牛B一流大学的教授一言不发,偶尔发言也往往抓不着核心问题!!!整个会议像无影人。会议提问发言是自己对会议的贡献,更是宣传自己的好机会,中国教授和技术人员与其说不愿(或不屑)与人争高低,不如说怕自己英语说不好丢人……
官僚与民粹的胜利,吃苦的仍是人民。作为一个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厚感情并大力支持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如此,因为想要推行传统文化,直接把以前的语文中的传统文化部分去除,然后另立一个国学科目就好。然后高考中,英文不变,多一门同样分量的国学,原有的语文变成“国际的”“世界性的”文学科目,岂非皆大欢喜?
有多少人因为英语不好论文被英美国家的核心期刊拒过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好吗。嗯,说的就是那些完全和英语无关的专业。不跟主流交流,肯定是不成的,然而等到了需要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力不从心了。只就教育来说,非英语相关专业就算不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不需要英语,总不至于早十来年就断了读研究生的路吧。你要是还想出个国,接受好一点的教育……作为靠英语吃饭的人,反对弱化英语真的都是在凭良心。要按我的个人利益出发,巴不得全国再没人懂英语,我就是仅剩的语言人才里最年轻的一批劳动力(??_?`)
英语很重要,英语并非淡出高考,只是上层开始理性认识语言问题了。中国的英语教育和改革开放一样是暴力开启的,这在过去是发挥了极大功效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甚至很多现在自认英语好的人,对英语的认识都认为这是一个工具,是认识和与世界交流的工具,远远无法上升到国语的程度(本人十分希望真正对语文教育进行改革)。对世界的认识变了,过去我们是认识世界,现在也需要让世界认识我们,因此,英语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是加强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暴力开启的英语教育并没有找到真正好的学习方法。lilei
是国人对英语的最大认识了,大多数人受英语教育在六年以上了,但你做到什么了?听说读写?日韩英语发音被吐槽多少了,但人家科研交流通畅,阅读和理解能力超过你。1,从初中开始,老师就跟你说英语是最简单的语言,但小语种的学生是大一才开始学的人咋办,四年后就要用的了,你十年学下来能做到什么?2,英语对科研的作用再大也只是工具,但我们连工具都没用好哦。3,英语在高考完全主科地位一直是被吐槽的,当年分值提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重视,目前来看,重视了没有方法也是抓瞎的。至于一些阴谋论,文化价值观等我觉得倒不是主要问题。
我不认为这个消息有多大影响。1,即使高考考英语,这么多年,中国的英语水平一直不高。尤其是在英语交流和英语思维能力,以及更为重要的就是英语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理解方面,都差到不行。2,即使高考不考英语,以现在的形势看,英语绝对成横扫之势。现在每一个幼儿园都在学英语,而不是我以前只在初中开始。英语依然被看做出人头地的重要工具。不会因为高考不考而改变。只要这个社会还准许出国,准许全世界做生意,这都是不可阻挡的。除非……3,语文的比重增加,本质上来自于继续高举“民族主义”大旗来做他们想干的事情。但是无论你如何推崇传统文化,如何读孝经,都无法改变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分崩离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为这些所谓的推广都是假的。骨子里根本不信,只是因为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意识形态来而不得已。4,如果说强行英语教育有助于让农村孩子(他们上不起大学)能够学到英语的话,那么不考英语意味着农村学生将彻底告别英语……这不是不可能。不过中国社会上升途径基本堵死。农村孩子无法通过教育而进入上流社会已经成为事实,不是英语教育可以改变的。犹如全身瘫痪的病人再添一个秃顶,没有关系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应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