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海峡钱塘江是淡水还是咸水水

● 杨树清作者提出三个可增加新加坡水供的具体建议:运用膜薄渗透法、修筑海洋蓄水池、水袋调水法。他坚信这三个建议,外加上目前正研究的海水淡化,污水回收等等,可以让新加坡好地解决食水短缺问题。 弹指间,笔者旅居新加坡已逾七载,期间目睹新加坡政府和人民为缺水问题而作出的种种努力,深为感动,坚信有如此贤明的政府和勤劳聪明的人民,通过种种努力,缺水问题一定会解决。由于兴趣所致,笔者也曾私底下对此问题作了一些研究,不怕人笑班门弄斧,兹公诸于众,供有关部门参考。泾渭分明中国北方有两条河,一为泾河,一名渭河,从古至今一清一浑,两相汇合分界线清晰可见,是故泾渭分明被用来比喻好人和坏人不易掺混。环视新加坡,赫然可见一条巨河从马来西亚注入新加坡德光岛和乌敏岛之间,与柔佛海峡相交,两者一为淡水一为咸水。淡水轻而必似油一般浮于水面,因而咸淡之间也应有一条分界线,想到此,笔者不禁手额加庆“真是天佑新加坡啊”。为了证实河口上层淡水的存在,笔者广泛收集其他河流实测资料,大的如中国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小的如美国阿巴拉契科拉河(Apalachicola),马来西亚的峇株巴辖河(Batu Pahat)……无一不说明表面淡水的存在。更有甚者,当上游发生洪水时,有些河口在落潮时连底部都充满了淡水。柔佛河流域有5倍新加坡大,洪水期流量可达一万秒立米,相当于养育上亿人口的黄河,柔佛河口的巨量淡水资源有待开发,如果开发得当,可以一举结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笔者进而想到,如果将新加坡本岛,乌敏岛、德光岛及马来西亚连起来则可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大型蓄水池(柔佛海峡另一端的海水已被新柔长堤堵住),这一蓄水池可向柔佛新山、新加坡提供充足的淡水,但这实在不是一厢情愿就做得了的事情,拆除新柔长堤已成定局(拆除长堤后,如马方同意将乌敏岛、德光岛和马方相连仍可造封闭式淡水蓄水池)。所以此上策不成,只得退而求次——建造半封闭式蓄水池,可在柔佛海峡(新加坡一侧)填海造地,尽量减少海水与柔佛河河水交界,在新加坡本岛和乌敏岛,及乌敏岛和德光岛之间仅留数百米宽的航道(相当于巴拿马运河最窄处)。虽然在涨潮时期有海水涌入半封闭蓄水池,但总交界面由原来的十多公里宽收窄至一公里多,所以海水涌入量也大量减少,从而在落潮时淡水以泾渭分明的方式泄出。成本大大降低按笔者的初步计算,这种蓄水池在正常降雨情况下,德光岛附近每天有3至4小时为淡水或微盐水;在洪水期则完全为淡水;枯季则为海水,站在德光岛上就可以提取充分的淡水(微盐水),此德光岛真有德啊!运用膜薄渗透法,微盐水处理的成本只有海水淡化的8%,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有足够大的蓄水池,蓄落潮时淡水(微咸水)供24小时之用,或蓄洪水期淡水为枯期所用,就可解决缺水问题。这样缺水问题将转化为蓄水池库容足够与否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笔者曾建议在中国沿海修筑海洋蓄水池,蓄汛期洪水供枯季使用,这一建议引起了中国政府高层的高度注意,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前水利部长)、清华大学前校长、世界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教授等不耻下问,不久前曾就此问题与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样的,海洋蓄水池这一概念也合适于新加坡,尤其新加坡终年风平浪静,只要在海中加入似渔网一般的薄膜就可以隔开咸淡水,这种薄膜上接如拦油栅一般的浮子,下接坠子并与泥面接触。向这种封闭的渔网充水,渔网就会张开,反之抽水就会收缩。  这种轻型蓄水池造价极为低廉,在没有船只出入的地方(如柔佛海峡)相当安全,而蓄水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此举不仅可以解决新加坡的水供不足问题,还将解决新加坡土地不足的问题。按预测,至2050年新加坡人口将达到550万,造高层建筑是其中一个可能方法,但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指出:此方案将受制于飞机安全飞行等因素,所以土地不足将成为新加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富潜力的研究方向如果上述蓄水池供水方案被实践证明可行的话,即柔佛河口可提供足够的水量,而海洋蓄水池又有足够的蓄储量,等于宣告我们不需要陆地蓄水池,不需要集水区。而现有的蓄水池及周边的保护地带都可以用来发展成住宅区或工业区,这相当于增加了国土面积10至20%,特别是麦里芝蓄水池、贝雅士蓄水池地处中心,商业价值极高,估计可为新加坡增加近千亿元的财富。从现在开始探索50年以后的问题也许为时早,但这是一条极富潜力的研究方向——还蓄水池于大海。上述方案的好处还不止如此。九一一事件以后,各国都相当重视防范恐怖活动,已有民众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担心蓄水池的安全。如果我们的食水来自柔佛河口的活水,即使有恐怖分子忘想破坏我们的水供,也将知难而退,因为即使遭人投毒,毒水几小时后将流入大海,我们又可恢复供水,于大局无碍。这一原则在新加坡运用得最为成功,政府总能高瞻远瞩地从最坏处着手,向最好处努力。作为战略储备,向印尼买水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某些不可预料的极端因素出现后,为保国安民,有必要出此下策——向印尼买水。鉴于此情况极其罕见,即使出现了也不会持续太久,所以国际上新近出现的水袋调水法值得推荐。紧急情况出现后,只要从仓库中取出大型塑料水袋,就可拖挂于船尾来回运水。这一方法的好处是:成本低,充分利用了国际航运中心船只多的优势,正常情况下又对人民生活无不良影响。工业用水虽不一定有保证,生活用水绝对是有保证的。此法的实施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印尼的水源地须精心选择(靠近船只可出入的地方),其二,新加坡有足够的设施从船上卸水。相信英明的政府早已筹划妥当了。上述这三种策略外加上目前正研究的海水淡化,污水回收等等,我们可以坚信新加坡一定会很好地解决食水短缺问题。在此花园城市,人民是可完全享受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是水资源及环境工程博士)所以此上策不成,只得退而求次——建造半封闭式蓄水池,可在柔佛海峡(新加坡一侧)填海造地,尽量减少海水与柔佛河河水交界,在新加坡本岛和乌敏岛,及乌敏岛和德光岛之间仅留数百米宽的航道(相当于巴拿马运河最窄处)。虽然在涨潮时期有海水涌入半封闭蓄水池,但总交界面由原来的十多公里宽收窄至一公里多,所以海水涌入量也大量减少,从而在落潮时淡水以泾渭分明的方式泄出。成本大大降低按笔者的初步计算,这种蓄水池在正常降雨情况下,德光岛附近每天有3至4小时为淡水或微盐水;在洪水期则完全为淡水;枯季则为海水,站在德光岛上就可以提取充分的淡水(微盐水),此德光岛真有德啊!运用膜薄渗透法,微盐水处理的成本只有海水淡化的8%,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有足够大的蓄水池,蓄落潮时淡水(微咸水)供24小时之用,或蓄洪水期淡水为枯期所用,就可解决缺水问题。这样缺水问题将转化为蓄水池库容足够与否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笔者曾建议在中国沿海修筑海洋蓄水池,蓄汛期洪水供枯季使用,这一建议引起了中国政府高层的高度注意,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前水利部长)、清华大学前校长、世界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教授等不耻下问,不久前曾就此问题与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样的,海洋蓄水池这一概念也合适于新加坡,尤其新加坡终年风平浪静,只要在海中加入似渔网一般的薄膜就可以隔开咸淡水,这种薄膜上接如拦油栅一般的浮子,下接坠子并与泥面接触。向这种封闭的渔网充水,渔网就会张开,反之抽水就会收缩。  这种轻型蓄水池造价极为低廉,在没有船只出入的地方(如柔佛海峡)相当安全,而蓄水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此举不仅可以解决新加坡的水供不足问题,还将解决新加坡土地不足的问题。按预测,至2050年新加坡人口将达到550万,造高层建筑是其中一个可能方法,但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指出:此方案将受制于飞机安全飞行等因素,所以土地不足将成为新加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富潜力的研究方向&
编辑:全新丽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清华PPP研...
摘要:近日,“2018首届环卫一体化...
Copyright (C) 2000- http://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 商务热线:010- 传真:010-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刘文义律师 京ICP备号-7
京公网安备:7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洱海是淡水还是咸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