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是一个美国十讲自述的电影,自述自己小时候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还有哪些差距?」这个没法回答,说起来必须是长篇大论搂不住那种节奏。这里只说「&b&为何中国往往把大量资金花在演员身上,而非电影道具本身?&/b&」这个问题吧。&br&&br&简单说,因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程度比较单一,在视觉呈现上不够丰富,所以要想让电影在市场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化,把钱花在&b&明星(而非演员)&/b&身上是最有效果的。&br&&br&同时,因为中国电影的情节强度和叙事能力不足,电影营销也更倾向于通过明星来卖电影,所以会导致一种错觉,就是有明星的电影都会大卖。其实这个有点先射箭后画靶子的思路,因为能请得起明星的电影往往在制作上也更精良,在营销推广上也有更多资源,所以会导致电影卖的更好。&br&&br&以目前中国电影的工业成熟度而言,只有很少明星在特定类型上有已被验证的市场票房号召力。所谓的明星票房号召力,是建立在成熟类型和成熟明星体制的基础上的。国内电影市场距离这个「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br&&br&但无论如何,现在的这种明星错觉,也会导致资本更倾向于向明星流动。而对那些更符合类型气质和能力的&b&演员&/b&来说,他们就未必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了。&br&&br&&br&具体到制作方面,目前中国电影类型中,古装、武侠等类型在走下坡路,热门类型大多是青春、喜剧、校园、爱情等类型的混搭,不过从去年开始奇幻、警匪、动作题材开始升温。之前的爱情喜剧等类型,在道具方面真花不了多少钱,有各种办法租赁或商务植入,而且就算花钱了观众也未必能看出来。&br&&br&所以,为了让电影在日趋严重的同质化市场里呈现显著差异,把钱花在明星身上是最有效果的,也是最快的。好比斗地主,你有4个2,我有俩王带三炸,围观观众选择起来也更容易。&br&&br&奇幻类型在道具、特效方面的视觉要求较高,而且无法回避,所以这种类型就得把钱花在道具(其实是美术和特效)上。比如《寻龙诀》,据说3亿多的制作成本,大头都花在了美术和视觉方面。&br&&br&警匪、动作题材在视觉上要求也较高,所以在道具、场景、特殊效果(其实还是美术和特效)等方面花钱也会较多。比如《湄公河行动》,直升机、枪械、爆破场景、特殊效果等等,都得是实打实花钱的。比如最近上映的《少年》,也是把制作费大头花在了场景、特殊道具和视觉效果上,例如结尾的渔船爆炸、追车等。&br&&br&未来几年,科幻电影也呈现出了显著升温趋势。科幻类型对视觉的要求是最高的,比奇幻电影要求还高,整体美术设计能力、道具制作能力、场景搭建能力、后期特效和前期效果的配合、整体视觉效果的设计和统筹,都是全新挑战。&br&&br&而且,随着视觉要求的提高,主题、叙事和人物塑造等软性实力的要求也会随之提升。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升视觉,而不配套地提升故事和人物,最后那些视觉效果也会变得毫无意义。&br&&br&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中国观众对国产视觉奇观类电影的需求已经明确呈现。后面就是如何完成类型和产业升级了。但是,对于逐利的电影行业来说,任何新类型的诞生都面临着风险。没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虽然国产科幻电影已经嚷嚷好几年了,但大家都进行的很谨慎。在没有验证市场潜力之前,国产科幻电影还得再熬几年,一直到有一天,某部国产科幻电影大卖了,其他人才会蜂拥而至,然后再迅速地把之前辛苦积累起来的制作资源再次摊薄,然后各种大干快上,再来一轮,直至这个类型的潜力被透支的差不多了,大家才能认真从头再来。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还有哪些差距?」这个没法回答,说起来必须是长篇大论搂不住那种节奏。这里只说「为何中国往往把大量资金花在演员身上,而非电影道具本身?」这个问题吧。 简单说,因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程度比较单一,在视觉呈现上不够丰富,所以要…
&p&&b&黑泽明给青年导演的建议:&/b&&/p&&p&(文字内容是抠自youtube黑泽明的访谈视频,纯手打,希望对你有帮助。尽管是多年前的话,今天听来还是很有道理)&/p&&p&主持人:希望您发出一条信息,给日本的年轻一代导演,以及很多渴望当导演的人。很多人关注这个访谈,如果您能给他们些建议的话……&/p&&p&黑泽明:对那些常来敲我门,渴望当导演的人,我最想强调的是:今天拍部电影要花很多钱,而成为导演也是困难的,你必须学习并经历各种事,才能成为导演。这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的。但如果你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4ba499c198b3f896ad7c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4ba499c198b3f896ad7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93aa3e641a3fbda06a786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93aa3e641a3fbda06a786_r.jpg&&&/figure&&br&&p&黑泽明:你只需要纸和铅笔,只有通过写剧本,你才能知悉电影结构上的细节和电影的本质。这就是我要告诉他们的。但他们还是不会去写(呵呵)。&/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b5b85aab2c0e0d28a6555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5b85aab2c0e0d28a6555_r.jpg&&&/figure&&br&&p&他们发现写作太辛苦了。没错,写剧本是个苦活。然而,巴尔扎克说过,对作家来说,最基本和必须的,就是要耐得住。一次只能写一个词的枯燥,是当任何作家的首要条件。如果你记住这点,再来看巴尔扎克的大量作品,就实在令人惊讶。因为他写了大量文章,我们一辈子都读不完。(然后老爷子讲了一点巴尔扎克的写作轶事,这里就不总结了)&/p&&p&黑泽明:最基本的,是要有一次写一个词的耐心,直至达到所需的长度。太多人缺乏这种耐心了。一旦你习惯了,写起来就会毫无困难。写剧本,你只需要纸和铅笔。当成濑和我待在一个小旅馆写作时,我常去他的房间拜访。他桌上会放着纸和一支铅笔。我们说话时,他就时不时写点东西。随后那就会成为他的一个好剧本。有趣的故事。&/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8ef7d7cfd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8ef7d7cfd_r.jpg&&&/figure&&br&&p&但我要看他写的东西时,他只是微微一笑。他的那些个角色,就是在屋里做些事情。只是做些事&/p&&p&情,没细节吗?(老爷子表示鄙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954a0d89e7fa3ea90f6d6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954a0d89e7fa3ea90f6d6_r.jpg&&&/figure&&br&&p&对成濑来说已经够了,因为他会去执导,不需要那么具体。但“做些事情”……有意思……&/p&&p&乏味的写作工作,必须成为你的第二天性。如果你坐下来静静地写一天,至少能写2到3页,即使这挺费劲。如果能坚持下去,最终就能写出上百页。我想,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这个窍门。他们一开始就想立即写完。&/p&&p&你去爬山时,被告知的第一件事,就是别去看顶峰,而要专注于正在爬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耐心攀登。如果你不断看山顶,就会泄气。&/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dfb1d7574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dfb1d7574_r.jpg&&&/figure&&br&&p&我认为写作与此类似。你要逐渐习惯于去写作,必须努力学着去尊重它,不是当苦差,而是养成习惯。但大多数人倾向于中途放弃。&/p&&p&我告诉我的副导演们,只要放弃一次,就全完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c5881550dac25c50f785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c5881550dac25c50f785_r.jpg&&&/figure&&br&&p&因为这成了习惯,一遇困难他们就会放弃。我告诉他们无论如何要写到最后,直至取得某种成果。我说,“永不放弃,即使中途变得困难”。但当事情变得艰难时,他们放弃了。&/p&&p&此外,今天的年轻人不读书。&/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bd0a492ec4cba9ce631ced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bd0a492ec4cba9ce631ced_r.jpg&&&/figure&&br&&p&我不认为他们中有人广泛阅读过俄罗斯文学。重要的是,他们至少要读些书。要是没有丰富的储备,你就无法去创造。所以我常说,“创造源于记忆”。记忆是你的创造之源,你不可能无中生有。无论它是来自阅读,还是来自你自己的亲身体验,你脑子里有东西,才可能去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面广很重要。当下的小说不错,但我认为人们也该读读经典。&/p&&p&因此,如果建所电影学校,强调阅读应是重要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7c1f53a389ea1137d8a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7c1f53a389ea1137d8a_r.jpg&&&/figure&&br&&p&&b&看老爷子的表情,我觉得他是在说:天天上知乎,能成事才叫怪哩!&/b&&/p&&br&&p&&b&————————————————————分割线————————————————————&/b&&/p&&p&个人电影公众号:电影沙漠。分享电影知识与感悟。真爱电影的人互相取暖的小沙漠。&/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j0lHXzbEf2sArXI89xy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j0lHXzb&/span&&span class=&invisible&&Ef2sArXI89xy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黑泽明给青年导演的建议:(文字内容是抠自youtube黑泽明的访谈视频,纯手打,希望对你有帮助。尽管是多年前的话,今天听来还是很有道理)主持人:希望您发出一条信息,给日本的年轻一代导演,以及很多渴望当导演的人。很多人关注这个访谈,如果您能给他们…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4cf50dc9c6a4cc304ea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8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4cf50dc9c6a4cc304ea_r.jpg&&&/figure&&br&&br&&p&
其实要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点难,因为它确实太欧洲了,虽然出品在美国。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东说西说装逼卖笑误导群众。扯犊子扯够了,就该来点实用的。&/p&&p&
我知道自己先喷了人就难免被喷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个看得懂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闻道,死而无憾了。&/p&&br&&p&文化背景&/p&&p&
整部电影除了向大师致敬就是在隐喻。如果说简单的把它归类为喜剧、悬疑、冒险、剧情,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更像是纪录片、历史片、文艺片。纪录片记录的是刘别谦、希区柯克(存在争议)、罗西里尼、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经典电影手法,历史片记录的是欧洲文明衰落这一精神内涵,文艺片文艺的是色调和风格。 &br&&br&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实不得不提到两个人—— 瓦尔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说了,原著作者,简历就太长了,挑几个简单而至关重要的特点来说:他是奥地利流亡作家、犹太人、欧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受到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巴西自杀身亡。《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讲的是欧洲传统文明的衰亡史,具体一点讲,其实讲的是犹太人的流亡史,更细化一点,讲的是茨威格离开逐渐衰亡的精神家园,心碎而死的自传。&br&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评论家、“欧洲的最后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西班牙自杀身亡。 他为什么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欧洲文科学术界,反正总是把他奉为大神的。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中哀叹传统讲故事技术的消亡。 《布达佩斯大饭店》用了四层讲述结构,始终呈现的是一个身临其境的讲故事的过程,一个故事离不开一个讲故事的人和一个听故事的人,还有他们同时所处的环境。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br&&br&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工业化深入,世界大战,纳粹崛起,凡是和人文关怀,人道关怀,实用关怀的东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权,现代化,快餐化的东西在崛起,欧洲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被铁蹄蹂躏,精神强奸,物质上发达进步了,但是传统消亡和丢失,人性也在淡漠。人们习惯了人云亦云,不再用心品鉴文艺,就更谈不上思考和探索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一场华丽的演讲就可以让无数狂热信徒走上战场,也导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们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杀就是一种殉道。但是在战争年代,这些人都还想得到不断写东西,想得到哀叹和自杀,这就很了不起了。有时候我们感叹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东西,不能只怪作者和体制,而是整个土壤的养分和逼格就不够,然后又不求甚解。就拿张冯二导来说,拍专业了你看不懂,没票房,拍浅显了你说人家低俗。不过喷归喷,对姜文、陆川、宁浩三位大神的杰作,还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经学会了玩让你一知半解的擦边球。&/p&&p&&br&
在有了小说、报纸、电话、电报、电视的时代,人和人的关系被媒体取代了,人们把自己藏在麦克风的后面,交流减少了。相比起神话、史诗、童话的传播方式和环境,以前作者和听众聚在一起讲故事的现实被改变。过去一个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传,这个过程需要融入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共同经验,而在现代化以后的世界,一个孤立的作家,在他与世隔绝的阁楼里面没有感情的量产作品来满足一个群体的需要。实用关怀逐渐消失。随着实用关怀的消失,欧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br&&/p&&br&&br&&p&隐喻分析&/p&&p&
《布》这个名字,让人以为故事发生在匈牙利,虽然匈牙利酒店业是很发达,一万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别墅来住,但电影内容似乎和匈牙利没有关系。电影取景是在德国,原著隐喻是在1918年到1938年之间的奥地利。&/p&&p&奥地利,小巴黎,欧洲的文化艺术的心脏,欧洲精神和思想的摇篮,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犹杀犹焚书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场景就是小说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国。&/p&&p&如果考证一下历史原因,大家都知道1918年以前奥匈帝国并未解体,是由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组成的。&/p&&p&第一次上火车检查古斯塔夫他们的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警察穿的制服立领,颜色为地灰色,区别于德国原野灰或者黑色制服,但是枪套,背带,胸略,肩章却是普鲁士式的,卫兵使用的步枪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鲁士军人的传统,上面搞个狐狸就纯粹是卖萌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f6c60c8bca1f00d33b15c46c0a30cb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f6c60c8bca1f00d33b15c46c0a30cb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4b894ae0a09acd0cd09e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4b894ae0a09acd0cd09e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600cda12f73e3771bfb7f74dbbec77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c600cda12f73e3771bfb7f74dbbec77f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a_r.jpg&&&/figure&毛瑟步枪&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9ad7a919ed5619bbdbe2e1e0f4ab2ad_b.jp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9ad7a919ed5619bbdbe2e1e0f4ab2ad_r.jpg&&&/figure&这张图片左上角挂着一个画像,有夸张的胡子和一个鹰形的领章。哈布斯堡家族纹章是黑色双头鹰,这个距离看不出来是双头还是单头,但是配上胡子,就可以和如下几个奥匈帝国重要历史人物对比。&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9a7dc5da0e0719d9cfdf_b.jpg& data-rawwidth=&216& data-rawheight=&2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6&&&/figure&费迪南DA公&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e1c80c91cfeb4c5ee1d277_b.jpg& data-rawwidth=&413& data-rawheight=&6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3&&&/figure&弗朗茨·约瑟夫&br&&br&&br&&p&相比之下,后来战争爆发封锁边境时上车检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军党卫军装备,山型双扣帽,帽徽是个II,现实里这个II是绣在德国国防军中下级军官的领章上的。&/p&&br&&br&&br&&p&占领饭店以后,挂巨幅国旗,带袖章,只有纳粹有这个习惯,电影上旗帜和袖章是ZZ图案,纳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释,SS,卐都是双闪电,那么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隐喻双闪电么?导演明明可以直接挂出卐字旗,却不这样做,明明可以写《维也纳大饭店》或《贝希特斯加登大饭店》,却要转移到布达佩斯去,这就是欲盖弥彰。&/p&&br&&p&
电影中的大堂经理,古斯塔夫,是个深受金发、富有、年长、敏感、虚荣的顾客欢迎,用自己巧舌和身体去满足他们的角色。古斯塔夫被打骂的时候自己也说,他自己不是同性恋,倒可能是个双性恋,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满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种需求。而他满足的对象,是这个社会的精英贵族阶层的男男女女。这其实就是茨威格的自画像。二战前,茨威格是深受奥地民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实用、人道关怀,所谓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和社会及传统有很积极的互动。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在电影里被用一种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来,大俗大雅,这也是实用关怀和人道关怀最好的体现。&/p&&p&
《苹果男孩》被定义为一副给古斯塔夫引来杀身之祸的价值连城的名画。这幅画是遗产,是欧洲贵族留给古斯塔夫的财富,是靠他细致入微,体贴热心的服务劳动所换来的。苹果在圣经中是欲望之果,禁果,而在欧洲古老语言修辞中,也有劳动回报的意思。这幅画的隐喻是要表达整个犹太民族精打细算,左右逢源,从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们应得的。而此时此刻,死者的儿子,家人站出来了,一个只关心财富,整理遗产很多天才发现画已经丢失了的实用主义者,他暴虐,疯狂,粗鲁,无视法律和契约,修改遗嘱,谋杀律师,追杀证人,但是对遗产却又有着变态的依恋,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为同一文化的继承人,他想占有祖先的所有遗产,但是却完全没有继承到其精髓,同时撕毁停战条约,穷兵黩武,屠杀犹太人......&/p&&p&
偷到这幅画以后,在列车上,古斯塔夫曾对Zero说,我要死在这幅画下面,你看得出来我和画上那个男孩多像么? 这不是玩笑,而是导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犹太人,而苹果就是他应该继承的遗产和财富。然而分秒之后,他又说,我考虑把这幅画卖掉,这就是犹太民族的真实写照,从《出埃及记》,到《辛德勒的名单》,都表现出犹太民族太过于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的排挤的苦难现实,财富带来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们没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8abe9d59bbdc8f2cfe8_b.jpg& data-rawwidth=&427&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28abe9d59bbdc8f2cfe8_r.jpg&&&/figure&&p&一定要注意看画面上几个重要细节:&/p&&p&1.男孩的头发是金色的,是个斜分头。再看古斯塔夫。请对比鬓角、发际线、眉毛、耳朵还有脸部轮廓。&/p&&p&2.男孩的衣袖是红色绒布材质,再看古斯塔夫。&/p&&p&3.画是插在火车浣洗台上的,照理说这里是一面方镜子,画应该挡在那个镜子上,但是改成了画插在了一个小圆镜子后面,而镜子里面反射的是Zero躺在床上说话的镜像。&/p&&p&从图像构成上说,Zero的头盖在了这幅画上,圆形加方形,很不和谐。&/p&&p&从拍摄手法上说,一般对话镜头,导演切一个镜头给Zero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那里挂一个镜子破坏那幅画的完整性,而且在这一个桥段里的其它和苹果男孩无关部分,是切了镜头的。唯独这里很蹊跷的让两个人通过镜子对话。&/p&&p&实际上,现实距离里,躺在床上的Zero不可能以这种造型出现在镜子里,而拍摄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圆形画面也一定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这个地方应该是摄像机机位的镜像,而摄像机机位这个位置无法真正躺下Zero。&/p&&p&这座老式火车显然是道具,道具是为拍摄服务的,随便做一个标准车厢就完了,没有必要在圆镜子这种小细节上下功夫,要知道,在这里加一个Zero的头,对操作性是有要求的,所以,导演几经周折加一个Zero的头在苹果男孩上,不是随意而为。&/p&&p&如果从镜头语言上来考虑,导演现在用的是Zero的第一人称视角,但是实际上银幕背后使用这个视角的人是观众。所以,我给一个合理的逻辑: &br&注意看这里整个空间结构——&/p&&p&古斯塔夫面对着Zero说话,Zero不在画面里面,画面里的Zero面对着镜子,镜子上的Zero在说话,面对着银幕,银幕背后是观众,光线呈W型反射,暗喻叙述关系,古斯塔夫对Zero说,Zero对观众说。通过银幕,古斯塔夫跨越了四层时间和空间,跨过了口授,转述,书本,电影四层空间在和我们对话!&/p&&p&同时提供一个暗示,古斯塔夫手上是空的,背对着画面,只有Zero和画在一起。&/p&&br&&br&&br&&p&
十字钥匙结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个电话,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业者就第一时间,不惜代价,义无反顾的来帮他。这不得不让人想到蔷薇十字结社、郇山隐修会等,都是秘密结社,都是分布甚广,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内部成员之间有求必应。这是典型的犹太人结社。这一章即是描写茨威格被纳粹迫害逃难途中受到同胞接济和帮助,也是描述犹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br&
现实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杀的。然而电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车上怒斥纳粹,被枪毙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纳粹叫板了一生,何尝不希望勇敢的站出来和他们抗争到底。但是现实里他没有勇气这样做。而电影里就不一样了,有传承人,见证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这个种子保护和延续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经过艺术加工后,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结局。&br&&br&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个牛高马大,少言寡语,出手残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男人,其戏剧形象就像弗兰克斯坦(科学怪人),或者《007》里面的钢牙。他的戏就只有一个内容——追杀,杀人不见血。直到最后雪橇追车一幕,才让人想起点什么,他停好摩托车,竖起雪橇,以几乎是军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军姿,杀人不眨眼,愚忠,恐怖,执行命令不动脑子,就是德国军队的写照,尤其是党卫军或者盖世太保的写照。&/p&&p&&br&&br&
悬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说到:“你这个可悲的怪胎”,“毛瑟枪咔塔上膛,军官欢喜呼喊” 这就是在说德国军人了,要不然他怎么不说中正式、加兰德、莫辛纳干或三八大盖咔塔上膛?&br&&br&&br&
最后一章酒店里的枪战简直就让人忍俊不禁了,从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隐喻.&/p&&p&
最开始是德米特里冲上楼,看见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后给了个正面镜头,迪米特里身穿黑色风衣,手腕上别着双闪电袖章,以一个很嚣张的姿态吼道:“苹果男孩”在哪里?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几年时候的叫嚣?然后古斯塔夫来了句:“管你屁事。&于是迪米特里说:“我要把你打个希巴烂”。他从脚底掏出一支枪,此时导演对拔枪,上膛,举枪,射击四个动作给特写,强调这是一把PPK。拔枪射击是个很简单的动作,导演切到特写,就意味着要增加剪辑量,改变机位,多此一举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这支枪。卡尔·瓦尔特兵工厂的PPK(卡尔·毕而瑟)是二战时最著名最先进的手枪,纳粹党于1931年夺得政权后,由于该枪械轻、小,便于携带,性能杰出,主要配发给高级将领,非作战参谋人员,盖世太保等或者赠送给外宾。虽然我们看到很多二战题材的电影里德军军官使用最多的是鲁格P08或者P38,但那是作战人员用的武器,而PPK更有身份象征的特点。&/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b7acc5dc4a7bcd09b88b6cf0208e4cb_b.jp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b7acc5dc4a7bcd09b88b6cf0208e4cb_r.jpg&&&/figure&PPK,国产零零七也用的是这个。&/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a654addd4444_b.jp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a654addd4444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6da67cdeb335cfc722b_b.jpg& data-rawwidth=&758&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6da67cdeb335cfc722b_r.jpg&&&/figure&&br&&p&接下来就是武器博览会了,一个武器代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阵营。&br&
先是德米特里对面走廊右1房间冒出来一个人,探头观望,此时他拿的枪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生:”放下你的武器!“ 然后开枪掩护古斯塔夫。然后德米特里身后右边出来一个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说就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开枪。毛瑟盒子炮俗称驳壳枪,一战德国军警制式装备,后来被鲁格P08取代,二战时毛瑟主要出口给德国的盟国和仆从国,亦出口过给蒋中正以换取中国的稀有金属。在西班牙内战中也大量使用。这三个人之间的枪战可以让人联想到二战爆发前国际纵队寡不敌众对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权以及法西斯政权。他们的枪声很快迎来了三个大家伙——&br&
接下来的三个人都是特写,很有意思,第一个人端着一把夸张的长弹夹波波沙,先出来的是枪,然后才是人,他并没有开枪,而是站在那里观望。这明显就是在影射老毛子。如果一把枪不能证明他的身份,那么注意他的胡子和发型,斯大林也留着这样性感的胡子,头发从正上方,左边,右边朝后梳,是个“背头”。&/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fc9aa9bf0c025e3db95_b.jpg& data-rawwidth=&510&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fc9aa9bf0c025e3db95_r.jpg&&&/figure&&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3d22d9d5f_b.jpg& data-rawwidth=&281& data-rawheight=&3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1&&&/figure&约瑟夫·斯大林&br&&br&&/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fde2b78de0ffc41ddfff9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fde2b78de0ffc41ddfff9_r.jpg&&&/figure&波波沙PPSCH41,弹鼓,弹夹&/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05a44c09cd8edeac09c7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05a44c09cd8edeac09c79_r.jpg&&&/figure&汤姆森,弹鼓,长短弹夹&/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fb9b4cbf2a0bc0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fb9b4cbf2a0bc0_r.jpg&&&/figure&《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持汤姆森&/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db226bb535e8b361e896_b.jpg& data-rawwidth=&227& data-rawheight=&2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7&&&/figure&历史照片上苏联海军持波波沙&/p&&br&&p&这种长弹夹的波波沙是二战后期简化设计之后才有的,三十年代肯定是还没有出现过的。不过这样也好跟汤姆森区别开,因为代表美国的汤姆森冲锋枪这时候就带着一个巨大的弹鼓。&/p&&p&二战爆发前,斯大林干了件大事,就是和希特勒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借此蠢蠢欲动,瓜分波兰,文艺青年们可参考《卡廷惨案》。图上这壮汉显然是一副端把大枪把自家挡住,再看看有没有好处可捞的神色。&/p&&br&&p&&br&
然后是拿着一把左轮手枪的眼睛哥,这把枪不是韦伯利就是恩菲尔德,二战时只有英军军官使用左轮手枪,但也出口给苏联和美国。二战早期美军还停留在一站热带战场战术指导方针上,武器是英式的,服装为沙漠黄色,头盔为炒菜锅,枪支为恩菲尔德,参战后适应局势需要自己开发斯普林菲尔德、汤姆森、加兰德、柯尔特。&/p&&p&
关于人像,还是看胡子和头发,给张西奥多·罗斯福的照片。&/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f675f69c96cdf997f9603_b.jpg& data-rawwidth=&413& data-rawheight=&4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3&&&/figure&&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fc3d0e901ce8f44a8a217e1e4839b26_b.jpg& data-rawwidth=&270& data-rawheight=&3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figure&西奥多·罗斯福&br&&br&&br&&/p&&p&&br&
最后出场的家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该型号为毛瑟手枪袖珍版,主要在一战被美国大量进口,但是作为跟班,意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但是画面上这个人肯定不像墨索里尼,比起西奥多·罗斯福他又没有眼镜,比起弗朗哥他的发际线又太矮。直到参考了张伯伦的照片——额发从左向右梳,两鬓发白......&/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69e9125b4eac71b73dcf7d11ebddbfe_b.jpg& data-rawwidth=&465&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69e9125b4eac71b73dcf7d11ebddbfe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d039d22b75bcb07cc8212caada8ac82_b.jpg& data-rawwidth=&265& data-rawheight=&3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5&&&/figure&&br&张伯伦&br&&br&&br&&p&
张伯伦是英国前首相,但是这位仁兄为什么拿着一把德国制造的手枪?答案应该很简单,因为张大爷就是屁颠屁颠跑去跟希特勒媾和签署绥靖合约,出卖中欧国家利益的代表人物,那么希特勒送他一只枪打自己人,不足为怪。&br&&br&
每个人拿着不同的枪在走廊里对射,导演肯定是别有用意的。&/p&&br&&br&&p&结构分析&/p&&br&&p&
该片的结构分析,也不是用简单的线性结构或者乱入结构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乐一样,这个结构具有极强的中、东欧洲风格,因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这种影响。&/p&&p&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结构。&/p&&p&
开篇出字幕,特别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观看,这是提醒观众,我们看到的是第一层——电影的叙事。信息发送者是导演,接收者是电影观众。屏幕尺寸尽量接近故事发生的年代,避免叙事脱节。&/p&&p&
然后影片开始,一个抱着书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电影结尾也以此收尾,这是套在第一层里面的第二层,提醒我们,我们看到的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信息发送者是写书作者,接收者是读者。&/p&&p&
然后作家开始讲故事,讲一个他亲赴故事发生地点,和还活着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后以作家自述结尾,这是第三层,是作家亲自口授自身经历,信息的发送者是写书的作者,也可以说是他的书或者自述、自传,但是不同于第二个层次的第三人称视角,这里是第一人称视角的。这一层也可以和上一层合并。&/p&&p&
然后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讲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经历,以Zero在酒店乘电梯离开回房间为结尾。这是比较核心的一层,是Zero和作家面对面,亲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经历的叙事结构。信息的发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对Zero的评价和内心语言,也算是参与到了故事的加工过程中。&/p&&p&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叙述的内容,是他和古斯塔夫亲自经历,一同用生命书写的故事。&/p&&p&
一层套一层,都给出了完整的开始和结尾,中间有穿插,但是原理不变。直到最后电影院亮灯,观众离席,这一层层叙事,才像洋葱切面一样完整再现,导演的讲述才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br&&/p&&br&&p&演员阵容&/p&&p&&br&
整部戏是大腕云集的,演员阵容已经强大到了变态的地步。&/p&&p&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尔夫·范恩斯,他是《英国病人》中忧郁的历史学者,是《汉尼拔红龙》中变态内向的连环杀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恶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单》中冷血无情的集中营司令,除此以外,还扮演过无数经典角色,两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p&&p&
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者,阿德里安·布劳迪,《钢琴师》里面失魂落魄的犹太人,《1942》里面忧心忡忡的白修德.......仅凭他往哪里一杵,那时而阳光,时而清朗,时而忧郁的外表就可以赢得一片赞誉的奥斯卡史上最年轻得主。&/p&&p&
警官亨克尔斯扮演者,爱德华·诺顿,《面纱》里不善言辞的生物学家、羞涩丈夫,绿巨人,搏击俱乐部里的人格分裂......
作家,扮演者裘德洛,《兵临城下》里的瓦西里,《人工智能》、《冷山》、《大侦探福尔摩斯》.......&/p&&p&
打手乔普林,扮演者威廉·达福,《蜘蛛侠里》情感丰富的大反派,还有《野战排》、《生死时速》、《英国病人》.......&/p&&p&
管家瑟吉,扮演者马修·阿马立克,被某大导演称为法国最会演戏的人。&/p&&p&
律师科瓦奇,扮演者杰夫·高布伦,由于他特别喜爱扮演稀奇古怪的角色,所以经过胡子,眼镜,皱纹的修饰,你绝对想不起来他就是当年《侏罗纪公园》里那个帅气的歌星,然后还曾用《天煞》、《变蝇人》这些科幻恐怖片把观众吓傻。&/p&&p&
监狱黑帮老大,哈维·凯特尔,经常就来点老大或者组织头头的角色,例如在《低俗小说》、《落水狗》这些剧里面他就已经把有点点背的黑帮小头头这个角色演烂了。除此还有《坏中尉》、《出租车司机》、《汉尼拔红龙》......数不胜数。&/p&&p&
女演员,还有新人暂且不提,仅凭这帮外貌协会、超级大腕、老戏骨,就已经超值了。他们每个人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比如说爱德华·诺顿的严肃公正的研究者仲裁者形象,拉尔夫·范恩斯的绅士形象,阿德里安·布劳迪的神经质的形象,裘德·洛的真相调查者的形象,哈维·凯特尔的混子长老,黑帮前辈形象,威廉·达福残忍狡诈的形象被发挥到极致.......&/p&&br&&p&指导思想&/p&&br&&p&
其实就是一个逃亡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再安排四层空间,无数大腕来演绎?这就是在向传统讲故事的技巧致敬了。&/p&&p&
在这里要普及一点关于讲故事的基本知识,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是分不开的,西方文学发展演化过程基本上是神的神话——英雄神话(史诗)——古典时期(戏剧)——中世纪(教会文学、建筑文学)——文艺复兴(小说戏剧诗歌)——启蒙运动(小说)影响下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资产阶级崛起影响下的现实主义——技术革新影响下的短篇小说——电影——新闻——结构主义,相对论,反传统,自由化,全球化运动影响下的现代、后现代。&/p&&p&
最早的叙事是口述的,在一个部落或者族群里,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给自己的族人讲故事,然后族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帮助讲故事的人完善他的叙事。举个例子,土著人出去打了一头大象带回家,家里人坐在火堆边听猎户讲述狩猎的曲折经过,猎户说:“妈的那个大象当时拱了老子五下”,旁边的小孩说:“不对,我看到它拱了你七八下,你当时太猛了.......要不是我顶了它小JJ,说不定你就被踩死了。”猎户说:”对对对,我给忘了,记下来记下来。“然后他们用他们的油手在岩壁山画一只大象,再画几个娃娃,然后按几个手印,遇到饥荒灾难了,就看看这些壁画打打气,祈祷祈祷。&/p&&p&
到了古典时期也就是古罗马,古希腊时代,有了剧院,按照先贤的定义,一个好的国家就是要能请老百姓看戏,吃面包。那时候一场戏可以持续一天,讲究三一律,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角色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此时叙事顺序是线性的。而观众也是在现场,和表演者在一个环境里完成叙事过程。但是此时参与性要减少一些,表演得不好,观众可以在舞台下扔无花果核,橄榄核,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打岔表演了。可是观众还是和演员面对面的。场地,布景,音效,服装,这些触手可及。&/p&&p&
中世纪的时候创作权利在教会,罢黜百家,教会在羊皮卷上抄写圣经经卷,但是老百姓是不大看得懂拉丁文的,所以教会就盖很多大教堂,用大量雕像和圣像画作为修饰宣扬宗教典故。所以进教堂看圣像画和雕像的时候,也是按照某种时间空间顺序。而更多的时候需要弥撒或者祷告活动,神职人员和信徒一起完成故事讲述。中世纪是黑暗的,信徒不可以亵渎圣宗,连私自抄写和印刷圣经的权利都没有,此时唯一留下来的信息载体就是教堂建筑。信息传递方式是被动式的。不过读者如果不接受,不赞同和不了解,就只有被烧死,所以也带有一点胁迫性质。但总的来说,中世纪对文化的传递,叙事结构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所以是黑暗的。&/p&&p&
文艺复兴之后人性得到解放,由于复兴借用的是古典形式,反的是中世纪风格,所以也尊重三一律和古典风格。这个时候戏子,游吟诗人受到推崇,在小说,史诗,英雄传记的基础上,戏剧盛行。&/p&&p&
在此之前所有的叙事顺序基本上都是线性,大不了有点在插叙,倒叙上的突破,文艺创作要严格遵守这个规矩,否则在业内人士看来不是个性,而是“二”。而传统的讲故事讲究三个要素,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共同参与的环境和氛围。读者可能还记得一些场景:小的时候,睡觉以前要请爸爸妈妈讲童话故事,讲的时候,自己要提问题,爸爸妈妈要编答案来解答。而且很多电影里爱放这个镜头。或者一个酒馆里,监狱牢房里,一群人围在一起,听一个人叙述。然后总有一个人冒出来说我不信,于是讲述者要跟他沟通,来说服他。可以参见莎翁著作,塞万提斯,洛佩·德·维嘉、《海上钢琴师》。《肖申克的救赎》等。这些才是最有魅力的传统叙述。&/p&&p&
启蒙运动之后,文艺创作为宣传思想服务,要用有限的资源,尽量多的辐射,改变人们的思想,所以讲求效率,要么以大部头的小说深深打动读者,要么以简单的小册子广泛宣传阶级思想,以《常识》为例,一本小册子,掀起一场大变革。&/p&&p&
而随着印刷工业的进步,有了报纸和小说以后,叙述者和观众被割裂了,尤其是有了胶卷和照片以后,文字叙事的功能逐渐被图像代替,所以需要花很多文字来描述的东西被一张照片或者一段胶片所代替,小说开始变短,出现短篇小说,而短篇小说又出现在报纸上成为新闻报道和评论,叙事上浓缩到只要把5W讲清楚就可以了,评论上浓缩到引经据典一阵见血。节奏越来越快,结构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单薄。叙述者埋着头自顾自的写,观众抽奖似的拿着作品看,他们之间的交流渠道局限为一些评论论坛和期刊,就连这都还是间接的方式。在一个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和观众不可以再交流经验,共同加工。这就是传统讲故事技术的衰亡。&/p&&p&
近现代出现了相对论,平行空间理论,这个对文艺创作影响很大,既然科学证明空间是平行的,可互相穿插的,那么时间也可以。所以在叙述顺序上出现了平行,乱入,倒叙,插叙,等。一些人发现原来玩结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而之所以现在稀奇古怪的结构越来越多,是因为在画面上已经没有可挖掘之处了。因为已经3D了。说回来3D的目的也是为了观众更加身临其境,融入剧中。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满足享受欲望和感官刺激。&/p&&p&
隔着一个屏幕,电影作者无法和观众交流,所以天然的被局限起来。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编剧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隔着屏幕,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也能带着观众进行了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叙事。&/p&&p&
广播电视传媒对传统讲故事的技术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读者能读帖子就不看小说,能看视频就不看电影,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我们再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完整美感的酝酿过程,反而习惯了感官上的无脑刺激。因此文艺创作人员们能把一个故事讲简洁明快了,就尽量不搞复杂,观众也没那个耐性,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剪辑镜头的使用量已经超越长镜头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缭乱高大上的音画,才满足得了观众的胃口了,而这就好比饮鸩止渴,阀值调高了,技术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没有了灵魂,只有靠技术来包装,电影院就难以再座得满了。然而本剧导演却不厌其烦的耗费那么多胶片,使用那么多演员来重复这个故事,这即是在勇敢地缅怀我们已经丢失的传统和习惯。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很难满足于咖啡和下午茶,导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后再坐下来好好讲这个故事。不过大腕们参演哪怕是一分钟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师才看得到这样大师级著作的潜力,哪怕奖杯难分,只要为其献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师对话,就足以留名青史。&/p&&p&
在作家的家里,作家讲自己的书;在酒店大堂里,门童对作家八卦Zero的传说;在清zheng风格明显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厅吃甜点的餐桌上,老Zero对作家讲自己的传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对Zero讲自己的经历;在作家的纪念碑前,少女拿着小说缅怀......每一次讲述,都脱离不开一个密切配合的环境,以及讲故事、听故事的人的亲身参与,这,就是传统讲故事技巧的真谛。然而电影也表现出了讲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参与和经历故事;作家是亲临酒店,从Zero口中继承故事;女读者只能通过书本脑补故事;而我们只有依赖电影惊鸿一瞥了。这就是现代性带来的悲哀。此外,导演明确的标示了不同模式和空间之间的界限,一个叙事空间里面的角色迫切渴望进入更深层次那个空间,可是进不去。比如,在核心空间里,古斯塔夫和Zero一起坐火车出境,古斯塔夫被纳粹带走枪毙。Zero想站起来抗争,被用枪托砸晕,从此他们就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理想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往外一层,作家和Zero谈完话以后,Zero坐电梯回房间,作家有意跟随,但是最终止步于电梯之前,那个古斯塔夫套房成为了可望不可及的空间。再往后,读者拿着一本书,走到作家雕像前,她很想跟随作家一起去探寻这个故事,但是已经是阴阳两隔。这些桥段都表现了一种人们希望回到最本源的那个故事里的愿望和冲动。其实也就是表达对最传统的面面相视身临其境的讲故事的模式的怀念。&/p&&p&
理想世界中的茨威格化作古斯塔夫,已经为理想殉难,继承者Zero,留在小说叙事里,守住大饭店这个精神家园,并且把这份人文情怀传递给文学世界中的作家,作家即是现实世界中的茨威格,远赴南美疗养,再也没返回祖国,作家通过小说作为载体,继续传承思想给读书的女孩,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绿茶表姐们,绿茶表姐们的推动下,导演读到了小说,把它转化为电影,再传递给今天吃惯了快餐的观众。&/p&&p&
导演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即使是用镜头语言,他也可以带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怀旧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业线,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经做不到这么好了。&/p&&p&
我们见多识广,有灵气,有脑子的观众之所以会跨越时代和文化体验到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就是因为文化的本质和人性都是一样的,只能用灵魂去感知。&/p&&p&
2014, 此剧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这样。小说,剧本,表演,场景,色调,音乐,无以伦比。一部融合了《天使艾米丽》、《东方快车谋杀案》、《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嗨,我的元首》、《大都会》、《弗兰克斯坦》、《大独裁者》等无数经典气质的不朽神作!&/p&&br&&br&&p&原创深度分析,转载请注明出处。&/p&&p&欢迎关注作者专栏:&/p&&br&&p&&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TheWorldOutside& class=&internal&&外面的世界 - 知乎专栏&/a&&/p&
其实要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点难,因为它确实太欧洲了,虽然出品在美国。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东说西说装逼卖笑误导群众。扯犊子扯够了,就该来点实用的。 我知道自己先喷了人就难免被喷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个看得懂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
有剧透&br&看完路边野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是惊叹导演的表现技巧,二是感慨命运的惊人和宿命感的强大。影片结束后有幸参与了和导演的对谈时间,还和好友凑上前去问了几个问题。幸亏有这样的环节,否则这篇影评可能会变得更加浅薄无知。&br&&br&
因为我并没有看过毕赣导演的其他电影,所以并不敢说自己的理解有多正确。&br&&br&
影片讲述的是来自凯里的陈升的一系列平淡又离奇的故事。说平淡,影片里用了很多时间来记录他的生活,他走的路和平凡的人没什么不同,一个贵州乡村小医生的生活状态很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和同母异父弟弟的矛盾,对侄子的卫卫的关心。说离奇,他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他追寻的一路,他写的诗,都承载着命运的离奇。&br&&br&
影片的发展顺序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是会有困惑不能理解,但是当整部影片放映结束,你才会恍然醒悟并开始思索究竟故事是以怎样的顺序发展下去的,导演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形式来使这些穿透时间的故事连接起来的。从影片的结构上来看,我个人将其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凯里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在荡麦(镇远县旁)。这两部分像是平行时空一般,一一对应,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br&&br&
如果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故事或许是这样的:一个男人陈升在舞厅遇见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变成了他的老婆,可是有一天女人生病了,男人没有钱,于是找到了一个混社会的大哥花和尚借钱,花和尚借了钱给他,为了报答花和尚,他去给花和尚的儿子—被人剁掉手指后活埋了的男孩报仇,后来入狱,当他出狱时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死了两年了。他成了凯里的一个小诊所的医生,和同母异父的弟弟经常有矛盾,但是他很喜欢弟弟的孩子卫卫,希望能让卫卫和自己生活而不是和每天游手好闲的弟弟生活。弟弟有一天将卫卫送到镇远的花和尚那里去玩,陈升去镇远找卫卫时经过了荡麦这个地方,认识了不少人,有开车的酒鬼,真巧,凯里也有一个酒鬼;有骑摩托的少年,很巧,名字也叫卫卫;有在理发店的年轻女人,很巧,长得和他之前的妻子一模一样…&br&&br&
但是导演的构思之处就在于他完全打破了这样的叙述顺序,在影片中时间是错乱交叉的,那么是什么在作为导演留给大家判断时间的线索呢?一直没有想明白,朋友去问导演,导演说是野人的新闻。野人,在影片里出现了很多次,仿佛是一个古老的预言,一个司机撞死了一个骑自行车的青年,他说他在车后座上看见一个野人,全身都是棕色的毛发。这个故事被反复提起,导演说他想用这个来mark时间的节点,这时再仔细回想立刻便明白了导演的用心良苦。第一次出现野人的是在凯里的酒鬼的嘴里,他吓唬卫卫说你被野人捉走了,陈升告诉卫卫别害怕。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顺序我记不清了,大概一次是陈升在沙发上躺着,广播里说九年前的野人新闻事件,另一次是卫卫在晚上的时候去麻将馆找他的爸爸说害怕因为电视里在放野人的节目。之后提起野人,又是一次广播,广播说近日有一起交通事故,又重复了一次野人的故事,最后一次是在荡麦,骑摩托的少年对陈升说我们这里有野人,你要把胳膊肘栓两个木棍。你看时间不同了。野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呢?或许没什么意思,像导演所说只是时间的节点,用来提醒观众顺序的错乱,但是不得不承认,是野人不是什么其他新闻,真的让这个节点变得神秘变得让人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恐惧。&br&&br&
按照这样的逻辑分析下去,导演的每一处情节安排仿佛都是经过了深刻的比对和选择。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陈升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偷偷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望远镜,水晶球,老医生让他捎去的衣服和磁带,还有他几处展示的开锁技能。导演说,他之前就是混社会的嘛,这是宿命喽~&br&&br&
在我个人理解的类似于平行时空的荡麦,陈升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故人。卫卫是一个骑摩托车的青年,他和凯里的卫卫一样喜欢在手上画手表,凯里的卫卫在家里的墙上画了一块表,荡麦的卫卫为了挽留爱人在火车上画了无数块时间倒流般的表…洗头的女人是一个和陈升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整个陈升的人生都是通过他和洗头女人的对话展示出来的,在这里导演着重强调了爱情,那种令人赞叹的爱情。之前老医生提起自己在文革时期的爱人,说天气寒冷于是爱人就把手电筒打开放在她手里捂着取暖,现在这个老人生了病,害怕自己见到他会更难过,所以希望陈升能将自己给老人做的衣服捎去,还有一盘两个老人文革分别时的信物磁带和一张照片。在荡麦的时候,当女人问他海和海豚是什么样的时候,他把手电打开让女人捂在手里,说是这样的感受。在临离开时他还在众人面前用跑调的声音唱了一首小茉莉给女人听,又将磁带送给了女人。导演说:如果这是一部小说,我或许还会让他遇见他的母亲,但是电影来说,这就已经够了。所以我猜想那双在梦里的蓝色绣花鞋,那几个吹笙的苗人,都是被导演隐去的与母亲相遇的影子。&br&&br&
导演这么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呢?想要引用一段朋友和导演的有趣对话&br&&br&导演:你懂了么?&br&朋友:不懂&br&导演:不懂就好。&br&&br&
下面就说我的一点愚见,那就是导演不经意间提到的宿命感。看了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导演不仅是导演是演员是诗人,还是命运的忠实信徒,导演对宿命感的追寻简直可以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br&
电影中有这样的细节,凯里的酒鬼有一次喝多了在胳膊肘上绑了两根木棍,而影片临近结尾时,叫卫卫的摩托车少年也给陈升绑了木棍来驱赶野人。这样的细节安排让人不禁毛骨悚然,是说后来他变成了酒鬼吗?我的观点是no,这其实是导演对宿命的形象化展示。如果说凯里和荡麦的环境是相似的,那么这两个地方中的所有意象所有痕迹都有着相似的对应,这样的对应不仅是影片结构的特色,更是命运本身的特色。&br&&br&
关于影片的表现技巧不得不说那令人想到侯孝贤的超长镜头,这长达半个小时的长镜头展示了小镇完完整整的风貌,我对电影技巧的掌握并不很深,只是觉得这种冒险的手法很有趣,也就不在多说。&br&&br&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诗歌化的语言和贵州方言的结合。导演本身也是一位诗人,在影片中,陈升念了很多自己写的诗“命运布光的手,为我支起四十二架风车,源源不断的自然…”当然最打动我心的是这样一段台词:我以前有个朋友,他和他老婆实在舞厅里认识的。后来他们结婚,结在一个小房子里,小房子边有一个瀑布,瀑布声音蛮大。他们在家只跳舞,不讲话,因为讲话也听不到。影片中这样的句子啊,简直是我能听到的最浪漫的情话,在配上陈升唱的跑调的小茉莉,忍不住想要哭了。&br&
有人问导演为什么中英文名字不一样,导演说本来中文名字该叫惶然录,可是因为制片觉得这个名字太拗口,于是改成了路边野餐。影片的开头有长达约三十秒的金刚经的一句话: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我想这便是对于宿命的最好诠释。&br&&br&
爱情,亲情,还有命运。当这些重重叠叠的接错在一起,时间仿佛已经不那么重要,就好像影片的结尾,火车上倒流回去的钟表。&br&&br&
洋洋说要是时间倒流她就不去凯里了,我等下要去画火车,把每一节都画上钟表,火车开起来洋洋一定会看到倒流的时间。&br&&br&
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有剧透 看完路边野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是惊叹导演的表现技巧,二是感慨命运的惊人和宿命感的强大。影片结束后有幸参与了和导演的对谈时间,还和好友凑上前去问了几个问题。幸亏有这样的环节,否则这篇影评可能会变得更加浅薄无知。 因为我并没有看过毕…
&b&更新&/b&&br&&b&Exciting 系列:&/b&&b&《&/b&&b&脑力大挑战&/b&&b&》(Test Your Brain)&/b&&br&&b&视野拓展系列:《深圳梦寻》、《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b&&b&铁路运输——丹斯诺讲述的英国铁路史&/b&&b&》&/b&&b&(Locomotion
Dan Snow’s History of Railways)、《&/b&&b&行星地球 第二季&/b&&b&》 (&/b&&b&Planet Earth Season 2&/b&&b&)&/b&&br&&br&算是纪录片的狂热爱好者吧,以前就一直断断续续收藏了不少蓝光纪录片,看的也断断续续。最近一年多来一狠心,一直保持着每天看20多分钟纪录片、每两天看一集纪录片的节奏。现在回头看看还真的看了不少的纪录片。&br&&br&好看的纪录片非常之多,但看了不少题材的纪录片之后发现相同题材下的纪录片同质化现象也蛮严重的,没有重点的推荐可能反而让很多想好好看纪录片的朋友更无从下手。&br&这里重点推荐一些有深度、特色、或者囊括了一些只能通过只能通过纪录片才看得到的访谈和纪录的片子。个人更喜欢自然科学题材和科技工程题材的纪录片,这方面题材的纪录片也相对看得比较多,可能也会相对推荐比较多。&br&&br&&b&Exciting系列:&/b&纪录片并不都是白开水,很多发生在我们现实世界的故事同样也会有动作片的效果。这种纪录片节奏明快、剧情跌宕起伏。&br&&br&&b&美国国家地理频道:American Genius ——美国天才;又译:经典天才争霸战(全九集,第二季在筹备)&/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21fcdf5bcc62e7cd18850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21fcdf5bcc62e7cd18850_r.jpg&&&/figure&&br&这部纪录片的出彩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简单叙述这个天才如何如何牛逼,而是每集都出现一对天才对垒,重点描写天才之间的斗争。从一个人的对手观察,很大一定程度能看出一个人实力高低。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则又会进一步激发天才们的创造力,将他们的发明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br&这部纪录片就是重点放在描述天才与天才之间的斗争,有如雷贯耳的海森堡和奥本海默,也有一些大众听上去的无名之辈,例如电视机发明者David Sarnoff。&br&从天才之间的对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发明的最初的发明者可能并不是最后被人们所记住那个人,一些历史和环境的原因让不少出色的天才被埋没在了他们竞争对手光环的背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天才之间你先赢一局我又反扳一局的激烈斗争也很大一定程度促进了他们的发明创造。没到最后,谁也不知道鹿死谁手。&br&而商业、资本和专利的加入,也让“发明”这个行为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商业法规不完善但出现大量资本家和富豪的19、20世纪。&br&&br&第一季包括了九对天才的对垒,听说第二季已经在筹备了,第一季的对决就包括:&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06db59ecd524a711f3d5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06db59ecd524a711f3d5_r.jpg&&&/figure&Samuel Colt VS Daniel Wesson:左轮手枪的发明对决。&br&Colt 因为他的双动设计(DA:Double Action 扣动扳机时可以同时完成扳倒击锤(进入待击状态)和释放击锤(击发状态))而被现今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左轮手枪诞生的背后还有Daniel 兄弟和Colt之间激烈的连发武器改进之争,但Daniel Wesson却被世人所遗忘。&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fe26b07f43fbf156ebe32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fe26b07f43fbf156ebe32_r.jpg&&&/figure&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VS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新闻报业自由言论之争。&br&普利策因为他的普利策奖而被世人所熟知,而他的公司当初是遭遇到了传媒界家世显赫的富二代赫斯特的激烈打压。两人曾经在媒体行业进行了激烈的混战,这场媒体混战深刻地揭示了新闻媒体对于真实性和阅读量之间的权衡。&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0daaabafa2ae87fc325a3a9fec12d9b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0daaabafa2ae87fc325a3a9fec12d9b_r.jpg&&&/figure& David Sarnoff VS Philo Farnsworth:电视发明&br&电视机的发明其实经过了非常长的一段专利之争,而这一段战争我们也可以看到20世纪的商战是如何地残酷,资本的逼压下,真正的天才可能会被历史所遗忘。&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2beea9f33df54cdab4da1a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2beea9f33df54cdab4da1a_r.jpg&&&/figure&维尔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VS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原子弹研发&br&这是一段非常惊心动魄的故事,二战时候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在原子弹上的较量直接影响着战局的发展。谁先拿到这个灭世武器,就意味着谁将掌握着这场战斗的主动权。海森堡和奥本海默这两个物理学上的旷世天才在这个领域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45f81cb8cd524d8778f1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45f81cb8cd524d8778f1_r.jpg&&&/figure&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VS 韦纳·冯·布劳恩 :太空竞赛&br&上个世纪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激烈的太空竞赛背后的两个超级天才,这两个人之间的斗争很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场太空竞赛的走向和两个超级大国在二战之后的格局。&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1e6f60d1148aaca603b7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21e6f60d1148aaca603b7_r.jpg&&&/figure&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VS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电流大战&br&这个场斗争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交流电的广泛采用直接奠定了我们现在世界的模样。&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0ec478f736b0d093d96a75c1bae4c2c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0ec478f736b0d093d96a75c1bae4c2c_r.jpg&&&/figure&史蒂夫乔布斯VS比尔盖茨:个人电脑&br&乔布斯传与比尔盖茨亦敌亦友的关系一直被诗人所津津乐道,二这两位天才封闭与开放、偏执与精明之间的斗争,促成了一个又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开启了我们的个人电脑时代。&br&&br&整部纪录片采用专家叙述+旁白+电影演绎的手法,这也是这部纪录片非常“好看”的原因,因为会有一种看电影的错觉。&br&而且电影的选角、化妆和布景非常遵循人物原型和时代背景,比如:&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4c7afa111d4b95e74f02c7bb989601d_b.jpg& data-rawwidth=&855&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4c7afa111d4b95e74f02c7bb989601d_r.jpg&&&/figure&特斯拉&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c104bf8c45fca581ff9209cda469bf5_b.jpg& data-rawwidth=&855&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c104bf8c45fca581ff9209cda469bf5_r.jpg&&&/figure&海森堡&br&&br&官网也非常有趣,编排非常用心,添加了很多纪录片里面没有的史料,进去像漫游在博物馆一般:&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hannel.nationalgeographic.com/american-geni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merican Genius&/a&&br&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天才之争的回答,参考了不少这部纪录片和网站的史料:&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历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 Henry-航的回答&/a&&br&&br&&b&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又译:美国商业大亨传奇)&/b&&b&(全四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e0aa56738d34eaa7eaeb9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e0aa56738d34eaa7eaeb92_r.jpg&&&/figure&如果说&American Genius&中间有几段让我们一窥了20世纪美国残酷的商业竞争的话,这部&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则带我们全方位领略到了在没有监管条件下的资本主义会如何野蛮生长。二战之后的蛮荒美国迅速因为一系列卓越的企业家而迅速复苏,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福特分别从铁路、石油、钢铁、金融和汽车几个行业建立起了现代美国,巨头们相爱相杀,他们同样在自己的行业里建立起了自己无比庞大的帝国并积累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财富。那个时代的商战没有人性可言,只有尽一切手段去达到利益最大化。拍摄方式跟&American Genius&一样也是半有电影元素的纪录片,画质非常好。但要指出的是片中为了戏剧效果添加了一些历史上不存在的细节,或对事件的发生顺序有调整。人人字幕的版本会在这些细节之处指出不妥当指出,特此感谢人人字幕组的历史顾问寡头章鱼X和彼岸的宁静。纪录片的英文名起得非常的好,正是这一群人,建立起了现代的超级大国。&br&&br&&b&央视:超级工程(全五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47abd5fce4_b.jpg& data-rawwidth=&299& data-rawheight=&4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9&&&/figure&&br&很多工程项目本身就是挑战人类知识存量和基础设施边界的存在,这部纪录片遴选了中国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这五个项目揭示了中国当代的一些极限工程的水平。&br&这些极限工程都是集结了项目团队所有人的智慧和心血才诞生的中国当代奇迹,建设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攻关,给人另一种层面上的震撼。&br&&br&同类型纪也同样具有高质量的纪录片还有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伟大工程巡礼》(Megastructures)系列和《超级工厂》(Megafactories)系列,一个偏向建筑工程、一个偏向制造产品的超级工厂,不过这两个系列的集数都太多了,涉及很多有名的建筑工程和产品,大家可以看着目录自取感兴趣的那一集。&br&中国先进的纪录片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除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外,央视还有非常多出色的纪录片,Exciting系列这里重点就推荐央视的这部《超级工程》。&br&&br&&b&The Apprentice——学徒(又译:飞黄腾达)(已更新到13季)&/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fc26ff76f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fc26ff76fa_r.jpg&&&/figure&对,就是那个现在在美国和希拉里大妈吵得不可开交的川普大帝的节目。非常纠结要不要把这个节目受进这个单,因为这个毕竟是一出真人秀节目,严格来说不是纪录片。但最后决定收进来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多元地反应了商业逻辑和团队协作规则。&br&这出节目是当时特朗普为了打造自己个人品牌的一出真人秀,我也是因为这个真人秀第一次认识到特朗普。节目的形式是甄选出十几位来自各个不同行业和背景的精英,分成两个团队,每集去完成不同的商业任务,大到筹备一个百老汇的当红歌剧、小到在街边卖柠檬水不等,最后两组比拼业绩,赢的一组将会获得相应奖励(比如和用川普大帝的飞机去度假),输的一组将会有一人被解雇。最后留下一人成为学徒(The apprentice),负责管理特朗普集团旗下的某个公司。&br&前面几季还是普通版选出普通人进行角逐,之后相继推出的名人版(The celebrity apprentice)则选取那些在各个行业里面的名人参加节目。两个不同版本的商业逻辑也有很大不一样,普通版的团队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名人版则更多是通过自己强大的人脉网络来进行各种变现。&br&每集主要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分队做任务,镜头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一个团队的协作情况,各种明争暗斗和协作合作都被隐藏镜头拍了下来,甚至有时候为了完成个人业绩还会上演双面间谍的戏码。而后半部分则是最精彩的部分:会议室裁员。两组进入会议室后公布成绩,胜出的一组高兴出门,而输的一组则留在会议室,经常会互相指责以免自己被裁掉。而每次任务每个组会选出自己的领导人(Project Manager),可以自告奋勇也可以别人选出。赢的时候Project Manger则会被特朗普记住,而输的Project Manger则是最可能被裁掉的人。会议室的本质就是一场博弈,而这出节目也让川普大帝在里面的名言:You are fired! (你被解雇了)成为美国的流行语。&br&这出节目2004年就播出了第一季,我是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面看到这出真人秀,然后就一直追了下去,现在看着原本坐在会议室大班椅的特朗普老板一下子窜上演讲台拉选票还是非常不习惯........&br&&br&&b&The big brain theory —— 天才大爆炸(又译:工程师大对决)全八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98ddfa1951cc99abdcb6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98ddfa1951cc99abdcb6a_r.jpg&&&/figure&Discovery拍的一部异常酷炫的真人秀,选取了10位美国顶尖的工程奇才,每集会分成两队接受一些难度很高而且脑洞大开的挑战,每集输掉的队伍里面将会有一人被淘汰,最后的赢家会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和一年在WET科技公司的工作合同。不得不说这部真人秀的编剧脑洞真的很大,每集的挑战都非常震撼,但同时又兼顾了很好的视觉观赏性和应用价值,同时每集的挑战都挺烧钱的。比赛流程包括一开始的蓝图设计比拼——组队并在五天规定时间内完成器械——最终测试。但因为多是制造器械实现特定功能为主,参赛人员多是机械或者结构工程师背景,不涉及太多软件方面的比拼,但具备很好的观赏性。&br&&br&&b&深圳都市:《解码深圳·华强北》(全四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5bc1e4b23a1ede54e6173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5bc1e4b23a1ede54e61736_r.jpg&&&/figure&深圳已经从山寨之城蜕变为全球的硬件硅谷和创客之城。这部纪录片详细记录了华强北这条神奇的电子街的崛起过程,华强北的历史也是深圳特区历史的缩影。华强北的更迭里面充满了特区人的拼搏精神和创造力,华强北的发展过程创造了特区乃至中国一项又一项的记录。如今在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浪潮下,华强北继续扮演着科技界中一个重要的角色。&br&&br&&b&Discovery:Smart China ——智慧中国(全三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fc8c004a37a0ae1b2bebec9_b.jpg& data-rawwidth=&77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dfc8c004a37a0ae1b2bebec9_r.jpg&&&/figure&中国不单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中国也愈发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力的国家,开始在一些科技领域引领世界的发展。这部纪录片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科技和创新,走访中国当今一些极富创造力的企业和创新产品,这些创新都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应用科技的力量解决当今社会的所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把全世界带入更加智能化的生活方式中。&br&&br&&b&国家地理:《&/b&&b&脑力大挑战&/b&&b&》(Test Your Brain)(全三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463b1cc7_b.jpg& data-rawwidth=&1016& data-rawheight=&1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f463b1cc7_r.jpg&&&/figure&这是一部参与感非常强而且非常有趣的的纪录片,科学家动用魔术师、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等全方位测试你的注意力、视力和记忆力。经过一轮测试你可能会很沮丧,发现自己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描述其实是如此失真,而又缺陷重重。但从此你也会更加理解自己大脑的运作模式,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可能永远无法准确描述又充满幻像的世界。&br&&br&&b&视野拓展系列:&/b&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会深入揭示一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但背后却又深藏奥妙的一些事物。看完这类的纪录片,你看会对很多已经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有很大改观。&br&&br&&b&BBC:The Virtual Revolution——虚拟革命(全四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1f46cded3473fec8d2a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1f46cded3473fec8d2a4_r.jpg&&&/figure&一头短红发的记者兼大学教师Aleks Krotoski博士分别从互联网的起源、对权力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及对人类社交网络的影响揭示互联网这个庞大而无形网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全篇虽然没有特别多新颖的观点出现,但看下来会对互联网这个看似虚无,但又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有更深的认识。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Lee爵士多次出镜,一些硅谷巨头也有参演,如扎克伯格、Peter Thiel等。&br&&br&&b&BBC:Invisible worlds——隐形世界(全四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4e91a7bf760f2f5fedd09d12a0099da6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4e91a7bf760f2f5fedd09d12a0099da6_r.jpg&&&/figure&这部纪录片的角度非常有趣,全部都是取材自我们生活本身,但却都是我们无法看见的现象。因为我们的眼镜在光谱范围、识别速度上都有局限性,这部纪录片就是让我们看见我们无法看见的日常世界,比如我们所能识别的光谱之外的宇宙射线、花粉的扩散、甚至一个十几米开外的人打喷嚏之后高速飞行的口水。&br&&br&&b&Discovery Channel:Ecopolis——生态之城(全六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9c0e90c35da3b5a63dbe6_b.jpg& data-rawwidth=&1913& data-rawheight=&7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9c0e90c35da3b5a63dbe6_r.jpg&&&/figure&有关2050年地球人口承载危机和全球变暖题材的纪录片非常之多,但这部纪录片的形式在这系列题材里面却非常出彩。这部纪录片假想了一个2050年的典型超级大城市,从城市规划、电力、垃圾处理、建筑、食物供给、交通六个方面探讨这个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帅帅的诺贝尔奖得主兼UCB教授Dr.Dan Kammen每集将会从每个方面里面的权衡四项技术,最后选出最有希望的技术选出一个,“应用”在这座生态之城中。&br&这部纪录片出彩的部分是决策过程,只能最后只能保留一项技术的设定让它不像很多纪录片只谈一些突破性技术,而是反复权衡这些技术应用的利弊和应用场景。Dan Kammen要确保选出来的这项技术能真正解决2050年的城市问题、价格低廉、易于使用和在2050年能被大规模应用。这个设定有时候让Dan Kammen都非常为难,但他总在每淘汰或选择一项技术之后,给出为什么淘汰或选择这项技术的根本原因。跟着Dan Kammen一起思考和权衡大有裨益。但整部纪录片可能为了营造出紧张的节奏感,背景音乐用力过猛,有点嘈杂。&br&&br&&b&PBS:American Revealed——透视美国(全四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03be7aba2bc76497efcdb3d2374fade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03be7aba2bc76497efcdb3d2374fade_r.jpg&&&/figure&相比较Discovery和History Channel的大气,PBS的纪录片总是做得精致而优雅。这部透视美国从农业、交通、电力和制造四个无形而无处不在的网络揭示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运作的。全篇采用大量的GPS定位技术和CG技术绘制各种系统的酷炫的动态网络图,参加过生存者的斯坦福符号学韩国小哥Yul Kwon时而逗趣时而鞭辟入里的解说也为这部纪录片加分不少。&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9a9a44a58bf1fcb66ebd57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29a9a44a58bf1fcb66ebd57_r.jpg&&&/figure&早高峰下的纽约曼哈顿岛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轨迹&br&&br&&br&&b&央视:五大道(全九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17bfa9abbef80e31ccb8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17bfa9abbef80e31ccb8a_r.jpg&&&/figure&当我们谈到旧中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谈抗争和危机。这部纪录片一改以往的视角,从天津五大道的洋楼说起,如数家珍地细细点评这些洋楼背后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旧中国的商业、建筑、对外政策、人文风情。天津人看可能会更有感觉。&br&&br&&b&Particle fever——粒子狂热(全一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a05db82e7311725dde4b79fe2ab8bf5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a05db82e7311725dde4b79fe2ab8bf5_r.jpg&&&/figure&&br&相信不少人对2013年希格斯玻色子获得诺贝尔奖记忆犹新,这个号称“上帝粒子”的玻色子是标准模型最后一块遗失的拼图,决定着万物的质量。而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也成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这部纪录片记录着大型强子对撞机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始末。以一位男性理论物理学家和女性实验物理学家的交叉视角,还原了这个划时代发现的各个方面。&br&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堆对自己事业极其狂热的科学家的访谈,一个理论从被自己提出到验证可能要经历长达一代人甚至多代人的时间才能被验证,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家那种对世界规律的敬畏、好奇、狂热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要贡献一生但又生怕自己所建立的理论最后被实验推翻,到头来一场空的恐惧。理论物理学家通过构筑理论来解释万物,而实验物理学家则通过建造实验仪器去验证理论。在物理学这个领域,互相冲突的国家可以一起合作,艺术与科学、混沌与规则同在。&br&&br&&b&How we got to Now(全六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502afae4bade1831cd64e_b.jpg& data-rawwidth=&1843& data-rawheight=&28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502afae4bade1831cd64e_r.jpg&&&/figure&强烈推荐的一部科技史纪录片,眼里有光的主持人Steven Johnson是一位研究创新如何产生的作家,博学多才的同时又逗趣幽默,极具亲和力。纪录片的叙事主线非常有意思,选取了六个现代生活中的特性作为主线(清洁、时间、玻璃、光、制冷、声音),将它们的发展史娓娓道来。令人吃惊的是,往往一个单一的创新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许多创新都是相伴而生的。而且纪录片也着重强调了许多在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却被世人遗忘的发明家。非常多逗趣的简笔画穿插其中来阐述不同系统的运作。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对我们的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对发明和创新有更多的思考。我们创造了发明,发明也创造了我们。&br&附上Steven Johnson的一个很有意思的TED Talk:&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iaopai.com/show/1b66UeGxU7D2xGJJvpwBvQ_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D演讲】好的想法从哪里来?演讲者以各种鲜明的例子引&/a&&br&&b&&br&NOVA: Cyber War. Theart —— 网络战争(全一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4f4afe72981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4f4afe72981f_r.jpg&&&/figure&前不久,美国才因为DDoS攻击导致大面积的网络瘫痪,网络系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安全,这部纪录片从震网病毒讲起,讲述了代码为何能带来核武器一般的杀伤力。纪录片还对斯诺登进行了秘密访谈,揭示了美国国防部可以控制全世界任何一台电脑的“量子理论”程序,可谓是干货十足。大规模感染的震网病毒最后被诊断为只是针对伊朗境内核燃料离心机的PLC设备进行攻击,对伊朗的核计划实施破坏。网络安全的辩论最终可能会走向选择被保护但受监控,还是选择自由但随时会被攻击。历史上如果攻击型武器强于防守型武器,则会有更多战争,网络物理是穷国的原子弹,通过代码就可以对发达国家价值连城的关键设施实行破坏,世界在网络战争下,需要新的保护盾。&br&&br&&b&Industrial Light & Magic: Creating the impossible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全一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e3baf29e4dfaf8dad21cb697c2d1ea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e3baf29e4dfaf8dad21cb697c2d1ea3_r.jpg&&&/figure&喜欢看电影特别是科幻片的朋友一定对工业光魔不陌生,这家神奇的工作室开创了电影特效的先河,从星球大战开始,开创了整个电影业的全新时代。继而创造出星际迷航、变形金刚、钢铁侠等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最近刚上映的奇异博士也是工业光魔的大作。在工业光魔力的团队里,有艺术家、工程师、导演等来自各个行业才华横溢的人,一起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场景,他们一次次抹掉现实和想象的边界,唯一的限制他们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想象力。&br&&br&&b&BBC:How to be Sherlock Holmes —— &/b&&b&如何成为福尔摩斯&/b&&b&(全一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ec16ce55d6a32e385d9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ec16ce55d6a32e385d9_r.jpg&&&/figure&贝克街的名侦探几乎承载了每个英国人的记忆,而作为第一个被搬上荧幕的侦探,福尔摩斯这个角色经过了历届演员的演绎,一代英国人有一代英国人眼里最佳的福尔摩斯。而不同的演员和导演也对福尔摩斯有着不一样的解读,福尔摩斯的很多特征也是后人给他加上的。福尔摩斯不单是柯南道尔笔下那个睿智冷酷的名侦探,他跟着一代代的英国人一起成长,成为全世界都十分喜爱的一个文化符号。&br&&br&&b&BBC:Genius of the Modern World《现代天才》(全三集)&/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23b7d5eb00a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4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23b7d5eb00a_r.jpg&&&/figure&19世纪的欧洲是充满各种思想和酝酿着各种变革的地方,马克思抨击经济制度,尼采抨击社会道德,弗洛伊德抨击人本身,纪录片讲述了三个思想巨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思想诞生过程,纪录片本身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做很多主观评价,而是注重还原了三个思想巨人的思想诞生过程。通过还原我们可以去掉巨人的光环近距离观察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诞生过程、发展以及后人对他们思想的误读,甚至利用。&br&&br&&b&世界之美系列:&/b&这个系列的纪录片着重“美”的感受,很多学科、知识、自然奇观可能因为一些错误的解读或错误的展示,让许多人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敬而远之,但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将会让你意识到,我们的世界真的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br&&br&&b&BBC:Classical destinations Season 2——伟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十讲自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