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21–1结果是3.51值,有点偏高,请问有什么吗?

体检查出白细胞偏低3.51、总红胆素偏高26.7、间接胆红..._百度宝宝知道我这次体验时,发现我癌胚抗原偏高。结果值是:3.51而参考值是0.0--3.4。怎么办?请问。
这个检查结果属于肿瘤标志物偏高一点点,临床意义不大,一般不需要治疗,密切观察就可以了。
癌胚抗原升高提示胃肠道肿瘤或者肺部疾病,正常人如果经常抽烟也会引起轻度升高,单个轻度升高意义不大需要戒烟,可以做胸片和腹部B超或者CT检查明确诊断。收到了一些赞同,分下行方便阅读,顺便说几句题外话。&br&&br&我读史其实不怎么带感情,但是对于周瑜这个悲剧人物是很早开始就寄予同情了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名为《建安十五年》的历史小说,这篇小说最迟在本世纪初那几年就可以在一些三国题材的BBS上见到了。那篇小说的作者也是个周瑜粉,里面就隐隐谈到了孙权对周瑜并没有那么信任,当然,情节没有向阴谋论方向走,但是对于当时只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震动了。&br&&br&之后读到正规史料时,一些细节则让我感到周瑜之死背后的疑云并非空穴来风,终于自己整理出了一篇文章,一开始发在人人上。在知乎上看到题主的问题时,感到有必要来回答它。&br&&br&我的回答是:即使周瑜不死于孙权的阴谋,按照下面对这一时期形势的论证,他绝无可能顺利进行二分天下的计划。&br&&br&最后还是需要严肃地声明一下,阴谋论绝不代表100%的历史事实,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过,它起码应该是逻辑自洽的。下面的论证其实都是为了这一点。看到 &a data-hash=&e37b94c765dcc& href=&//www.zhihu.com/people/e37b94c765dc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e37b94c765dcc&&@姬轩亦&/a&兄与我想法暗合的回答,我很欣喜,不过姬兄的答案好像过于笃定于阴谋论,略显得故弄玄虚了一些,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毕竟,中古史材料一共就那么多,前人也钻的差不多了,“搞个大新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能提出一种自洽的可能,就是幸运了。&br&&br&举个例子吧,妹子约会迟到,她说是路上堵车了,但是我根据她平时的性格,判断她是看韩剧看忘记了。这后一种看法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但是史书只会记载妹子官方的说法。&br&&br&这就是阴谋论、记载和真相的关系。&br&&br&搞清楚了这个,就可以放心地看接下来的内容了。&br&&br&&br&&br&&p&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p&&br&&p&曹操重要幕僚郭嘉于三十八岁去世后,曹操曾对荀攸说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三国志·郭嘉传》,以下出自此书者只注明传记篇目)可见虽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平均寿命颇低,但对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医疗条件的政治军事人物来说,36岁远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死亡年纪。&/p&&br&&p&事实上,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达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为偏将军,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纪轻时自然死亡的,寥寥无几。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岁去世的魏明帝曹叡与30岁去世的吴景帝孙休,这两位自幼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了。而周瑜短暂的一生中长期辗转于各地征战,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可谓恰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p&&br&&p&若是故事到此结束,恐怕我们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过早地让一代名将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我们对于周瑜的死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疑问。&/p&&br&&p&“夭亡”和“暴亡”,在史册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夭亡可以是长期卧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纪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按照常识,从染病到发展,到最后死亡,一般需要一个过程。在整部《三国志》的体例里,被记载“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认为是比较平缓地去世的。在这里我们以吴国官员骆统为例,他和周瑜一样,三十六岁就去世,毫无疑问属于“夭亡”,《骆统传》中记载道:“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而以前对其政治军事活动的记载停止于黄武初年在濡须带兵抵抗魏将曹仁的事迹。对于骆统来说,他的死显然不在“暴亡”之列。&/p&&br&&p&对于周瑜的死,本传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虽然用的词是“病卒”,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证明这个结论,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时的背景。&/p&&br&&p&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操指派防守江陵的曹仁撤退,东吴集团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而同一时期,赤壁之战时处于周瑜羽翼下的刘备集团趁机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荆南地区,自曹操南征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p&&br&&p&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等人坚持的“伐蜀”,第二种是鲁肃等人坚持的“借荆州”。周瑜从前线返回京口,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说道:&/p&&p&“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p&&br&&p&孙权的反应是什么呢?“权许之”,也就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显然,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谁都没有想到周瑜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离开人世,完全可以称他的死为“暴亡”。&/p&&br&&p&这不仅是我们的推断,也是周瑜自己的认知。他在去世前写给孙权的信中写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说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场“暴疾”,前一天开始治疗,第二天就到了已经知道自己必死,开始处理后事的地步,这场“病”的烈度实在令人咋舌。&/p&&br&&p&有人曾把周瑜的去世与一年前攻打南郡时受的箭伤联系起来,这种猜想是没有根据的。的确,本传记载道:“瑜亲跨马櫟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但是,这毕竟只是外伤,而且是一年前的一次外伤,没有任何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它是否能在短短几日内夺走一个健康成年人的生命?《三国演义》为解决这个问题,把那支箭渲染为毒箭,又敷衍了诸葛亮三气周瑜使金疮复发的情节,但这毕竟是小说家言,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p&&br&&p&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急病带走名将”的故事吗?&/p&&br&&p&我长期以来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注意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记载。&/p&&br&&p&上面说过,“伐蜀”和“借荆州”是江陵之战后东吴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赤壁之战时与周瑜同为铁杆鹰派的鲁肃此时却坚决地提出“借荆州”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两种策略是无法共存的,如果东吴失去了南郡这个关键的后勤补给据点,独自进攻蜀地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周瑜死后,孙权仍然向已借到荆州的刘备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议。刘备的幕僚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吴终不能越荆有蜀”,打消了刘备的疑虑。(《先主传》)《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里记载道:&/p&&br&&p&“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p&&br&&p&注意,扣留当面请求孙权借荆州的刘备于京口,然后收服其部众,西取蜀地,这里虽然只提了吕范,其实这正是周瑜伐蜀计划的一环。周瑜本传记载道:&/p&&br&&p&“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p&&br&&p&刘备去京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荆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明确写道:“(备)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深入吴都,对已经跟赤壁之战时的老大周瑜翻脸的刘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果然,周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想法。软禁刘备,不仅可以一举去掉伐蜀道路上来自侧翼的威胁,更可以吸收刘备手下具有陆战能力的部众,作为对不擅陆战的吴兵的补充。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想当然的部分,比如说以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要周瑜“挟与攻战”显然不太现实。但是总的来说,这应该是周瑜伐蜀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p&&br&&p&结果,运气一直很好的刘备这一次又赌赢了,孙权并没有采纳周瑜和吕范的意见。而对于鲁肃提出的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刘备就这样把周瑜花费一年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南郡攥在了手中。而这当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p&&br&&p&从《周瑜传》的记载来看,孙权同意鲁肃借荆州计划和刘备在京口是同一时间段,此时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启程去京口,所以才会“上疏”给孙权来阐述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这就让事情变得很有趣了。&/p&&br&&p&对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后来对周瑜当面提出的伐蜀计划,“权许之”。而上面已经论证过,这两个计划是相互抵触的。那么,难道孙权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孙权心太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p&&br&&p&如果我们承认孙权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可能:孙权在权衡两个计划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做好了斩断另一个计划的准备。我们知道,事实上中断的是伐蜀计划。那么,正如那位大侦探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剩下的那个可能无论多么荒谬,都是真相。&/p&&br&&p&周瑜之死,孙权涉案。&/p&&br&&p&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我们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p&&br&&p&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p&&br&&p&空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让我们用白纸黑字的史料说话。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传》)。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p&&br&&p&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一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这里存在一个很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地步。他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有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p&&br&&p&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传》),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br&&br&&/p&&p&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本传记载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传》),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结果就是,周瑜进入了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p&&br&&p&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孙权当然没有实力去改变这样一种权力格局,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名气蹿升点燃了引线,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种。&/p&&p&那么,周瑜自己在建安十五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是怎么认识扑朔迷离的局势的呢?让我们回头来看周瑜死前写给孙权的信,这封信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周瑜的政治遗言。因此我在这里不嫌烦琐,将这封信三个版本的原文照录于下。&/p&&br&&p&《周瑜传》本传版本:&/p&&p&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p&&br&&p&《江表传》版本:&/p&&p&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p&&br&&p&《资治通鉴》版本:&/p&&p&修短命矣,诚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p&&br&&p&其中,《资治通鉴》的版本显然是由《江表传》节录后半部分而来,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放在了前两封信的区别之上。正如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对《江表传》中周瑜信笺内容的评述,“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提醒曹刘威胁”和“推荐鲁肃自代”这两个主旨,在两封信中都得到了表达。不过,从语气上来看,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江表传》版本的信语气显得激昂壮烈,至今读来仍然给人一种建安年间特有的悲壮之气。本传版本的信语气则显得异常沉郁,甚至在最后露出了乞求孙权的意思。从感性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相信本传版本出自正当盛年的周瑜之口。以下,让我们对书信真伪问题进行一些更为详细的论证。&/p&&br&&p&《江表传》的作者是西晋人虞溥,辑录一部分东吴原始史料成书,成书年份不详,但不会晚于三国末期或晋初,基本可以认为和陈寿的《三国志》处于同一时期。而众所周知,陈寿《三国志》的吴书部分主要取材来源是吴国由韦昭编撰的官方史书《吴书》。韦昭本人即为吴人,本朝人修本朝史,自然代表着官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这段书信也必有官方底本。《江表传》的材料来源虽然不明,但既然被尚能见到很多当时材料的司马光采用,自然也并非伪作。&/p&&br&&p&两段言辞截然不同的书信同时流传,又都非伪作,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周瑜的书信在写入吴国官方档案时被进行了篡改。被篡改的版本被写入《三国志》,而原本则被《江表传》保存下来,并被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部分采用。&/p&&br&&p&司马光注意到了本传中周瑜信笺语气的诡异,因此选取了《江表传》版本的信作为基础文本,并删去信的前一段,这样信表达的内容基本和本传版本保持了一致。这样的工作看起来对两封信进行了巧妙的平衡,但删除《江表传》原文其实是一个自作聪明于是画蛇添足的举动,删除的那几句话看上去只不过是正题前的客套而已,其实周瑜是将死之人,国事急于星火,哪有写客套话的心情和精力?这些话里隐藏着的题外之义正是被删除的关键。&/p&&br&&p&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周瑜为什么要在死前给孙权写下这封信?以下分析基于的文本是《江表传》的版本。&/p&&br&&p&要知道,周瑜是在从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他刚刚见过孙权不久,双方表面上已经在伐蜀计划上达成了一致。他在临死之前之所以要再次给孙权写信,一方面再次说明了周瑜之死的突然,另一方面,他这封信难道真的只是写给主君孙权一人看的吗?&/p&&br&&p&这封信与其说是一封给孙权的私人信笺,不如说是周瑜猝然去世前对于自己政治态度的一次声明。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人编撰《江表传》时收录了此信的全文从侧面说明了它当时的流传度。不过,来自东吴官方的篡改显然是周瑜始料未及的。对于今天的我们,这种篡改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出当权者欲隐藏的东西,从而进一步接近真相。&/p&&br&&p&在信的开始,周瑜明确地提出了伐蜀计划,“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又写出了“染病”的经过,“至以不谨,道遇暴疾”。这两点正是孙权不欲为世人所知的要点,而在这封信中被周瑜所特意点出,周瑜染病经过的突然会令人怀疑,而取蜀计划正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也是周瑜最后暴死的深层原因,可惜的是,周瑜临死前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周瑜对权力的窥视与争取毋庸讳言,不过这种权力欲与其说像怀抱篡心的司马懿,不如说像后主时期大权独揽以便推行自己国策的诸葛亮。此刻的他已不是那个带兵回都的桀骜外将,而是真正想为东吴开拓基业,形成天下二分之势的栋梁。可是,他的主公孙权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而不谙权术的少年了。这种角色的前后冲突,最终造成了不可调和的悲剧。&/p&&br&&p&虽然周瑜死后,东吴的取蜀战略由于群龙无首,很快土崩瓦解。但在当时,这一由周瑜一力推行的战略却不乏追随者,从历史记载来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人:策划者庞统、执行者甘宁、副手孙瑜。以下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p&&br&&p&庞统在建安十五年左右一系列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在《三国志》本传中晦暗不明,他在周瑜取蜀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一本地方志揭示的。《太平御览》引《荆州先德传》佚文记载:&/p&&br&&p&“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p&&br&&p&可见此时庞统在周瑜幕府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当于周瑜的机要秘书。但由于他特殊而超然的身份,在这一阶段并未走上前台,因为他最终归蜀,这段早年历史也被湮没,被陈寿所不载。&/p&&br&&p&虽然一开始庞统是被周瑜“逼”出山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江表传》载程普语),庞统最终被周瑜的气度折服,死心塌地地参与了周郎的取蜀规划。&/p&&p&我们知道,后来庞统投奔刘备后,很快为他提出取蜀的上中下三策,于是刘备决定带他入蜀,而留诸葛亮镇守荆州。这样系统的谋划,显然不可能出自一时一地,而是从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再联系到周瑜当时首要的大事便是入蜀,被“任以大事”的庞统参与甚至主持了入蜀的谋划,是相当合理的推断。只不过天意弄人,这一计划后来竟改头换面,成为给刘皇叔的见面礼了。&/p&&p&&br&
庞统执掌周瑜幕府的机密,地方志并非孤证。周瑜软禁刘备的计划,庞统也有参与。《江表传》记载:&/p&&br&&p&“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p&&br&&p&与周瑜去世前公开上疏不同,他对孙权提出的软禁刘备的建议是对外保密的,如刘备说的“密有白事”,而刘备如此坦诚地对庞统抛出问题,可见庞统在周瑜帐下时可典机密,在刘备集团也并非什么秘辛。&/p&&br&&p&一个这样身份的人,为何在周瑜去世后果断弃吴西奔?初读史时,我也对这一段殊不可解,直到破解了周瑜之死的冤案后,这段枝节才迎刃而解。&/p&&br&&p&庞统作为周瑜的私人幕僚,忠诚对象并不包括孙权,而是周瑜个人。周瑜暴死之后,庞统送丧至吴,可以看作是为故主站最后一班岗。周瑜之死的内情,作为亲信的庞统应该是清楚的,他知道此刻他在吴国的位置已变得尴尬而微妙,如果继续仕吴,失去了靠山的他几乎肯定将遭到孙权的迫害。而借荆州计划的推行,亦让东吴方面的伐蜀计划失去了继续进行的可能性。西奔刘备于是成为庞统此刻唯一可能的选择。&/p&&br&&p&如果事情并非如此进行,那么便无法解释在庞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吊诡的事件。比如,《庞统传》本传记载,他在送丧周瑜期间,“吴人多闻其名”,包括陆绩、顾劭、全琮在内的东吴权贵都十分欣赏他,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表示了要向主公孙权引荐他的意图。庞统西归时,送别的陆绩等人说道:“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有着别样的意味。&/p&&br&&p&当然,仅从理论上说,借荆州完成,作为南郡功曹的庞统自然要归附南郡新的主人刘备。但这样读史,难免缘木求鱼,在那样的战乱时代,人才在幕府间自由流动,规章制度早已成为具文。《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记载,赤壁战前,诸葛亮游说东吴参战,“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以张昭之古板,诸葛亮在刘备军中之地位,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东吴之大又怎么留不住一个小小的功曹呢?所以,陆绩等人的态度只有一种解释:他们知道作为周瑜幕僚的庞统不会见容于孙权。&/p&&br&&p&甘宁是支持周瑜取蜀计划的东吴鹰派军人的典型代表。《刘备传》记载道:“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将甘宁放在与周瑜并列的位置上。甘宁本传则记述了甘宁在初投孙权时便有取蜀的想法。在与孙权探讨进攻江夏黄祖之时,甘宁把视野放到了更远的地方:“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卢弼在做《三国志集解》时,在这里亲自批注:“此即公瑾关蜀之策,宜其识拔推荐也。”明确指出了两者的联系,是很准确的结论。&/p&&br&&p&
由于赤壁之战是东吴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东吴的主要高级将领几乎悉数随同周瑜出征抗曹,并参加了此后的南郡战役。周瑜的取蜀计划,自然也需要这些将领的支持。除了甘宁外,明确附议取蜀的将领并不多,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在周瑜手下效命的他们一定会帮助周瑜完成战略规划,应该是无可置疑之事。&/p&&br&&p&《吕蒙传》在传主参加江陵之战后继续记载:&/p&&br&&p&“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p&&br&&p&可见当时周瑜集团控制地域已与益州接壤,且前期的政治攻势很可能已开始进行。&/p&&br&&p&精英军人几乎全部为周瑜在荆州战区驱使,这给孙权造成了尴尬的局面。赤壁战后,孙权趁胜出击合肥,由于缺乏带兵的将领,竟然派遣不长于军旅的张昭攻击九江当涂来响应主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援军还未派出,孙权和张昭就无功而返。相比于在江陵打得热火朝天的周瑜,28岁的孙权心中是否会有一丝嫉妒情绪不太好说,不过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再加上当时“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江表传》),促使了孙权加快玩弄权术,分割周瑜集团的步伐。&/p&&br&&p&孙权并非乃兄孙策那样擅长战阵的君主,周瑜死后,他多次携众优秀吴将以压倒性兵力亲征合肥,都以失败告终,还顺带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同样是带兵作战,孙策身先士卒,横扫江东;周瑜在江陵之役中身中流箭仍“舆案行军营,激扬吏士”,终于击退曹仁。而孙权却在合肥之战中因冒失而身陷险境,被周泰、凌统等人冒死救出,士气大挫,耽误战局。如果只从军队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吴将会对谁抱有更多敬意与忠诚,不言而喻。孙策、周瑜可以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来获得将领的钦服与忠诚,而孙权只能采取成本更高的方式,将筹码压在权术之上。他对武将的笼络,可谓不遗余力。孙盛曾经有这样的评论:&/p&&br&&p&“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p&&br&&p&这句话中提到的四个人除了陈武之外,其他三人都跟随周瑜参加了赤壁、南郡之战。应该说,孙权对他们的笼络是成功的。其中的吕蒙后来更是在孙权的悉心栽培下,成长与周瑜、鲁肃并称的东吴第三位军政重量级人物。不过,他并没有周瑜、鲁肃那样独到的战略眼光,虽然留下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但所为之事终究也不逃一员战将的藩篱,趁盟友北伐之时偷袭荆州虽然在战术上无懈可击,在战略上却成为破坏联盟的大败笔。吕蒙去世时,本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孙权的悲痛,远远不是周瑜、鲁肃去世时可以比拟的。在孙权心中,亲手栽培的大将终究胜过有独立战略思想的帅才。&/p&&br&&p&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吕蒙那么好运。作为刚刚归吴便“勉建方略”(《甘宁传》),早于周瑜提出伐蜀计划的甘宁在周瑜去世,伐蜀计划搁浅后便成为孙权手下一员斗将。他虽然留下不少英勇事迹,却再也没有提出战略的机会,亦终生再无机会踏上曾近在咫尺的蜀地。甚至,《吕蒙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p&&br&&p&“甘宁粗暴好杀,既尝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p&&br&&p&吕蒙评论甘宁是“斗将”,这是一件很吊诡的事。要知道,吕蒙还“少不修书传”的时候,甘宁已经在国家战略上令张昭哑口无言了。不过,人能否全部发挥其才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更重要的是机遇。如果主君是孙权这种类型的人,则更是如此。&/p&&br&&p&甘宁后来在郁郁不得志中去世,其子甘瓌“以罪徙会稽,无几死”。甘宁生前并未封侯,死后也没有被孙权追封。潘眉在读《甘宁传》时感叹道:&/p&&br&&p&“甘宁之勇烈功绩,与魏典韦相上下,韦不封侯,宁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为未副也。……若甘宁则身未封侯,而其子于未得罪前亦不加追录,则所以待宁者,不亦薄乎!”&/p&&br&&p&吕蒙之升与甘宁之颓,这种鲜明的对比给周瑜之死的疑云下了另外一个鲜明的注脚。&/p&&br&&p&孙瑜是孙坚表弟孙静之子,在周瑜的取蜀战略蓝图中,他实际上起的是类似赤壁之战时程普那样的作用,也就是主要的副手。首先,他和周瑜早在建安十一年便有合作,“与周瑜共讨麻、保二屯,破之”。其次,他本人对取蜀战略也非常积极,甚至在周瑜死后,他仍率领水军进驻夏口,只是此时借荆州已经完成,实在没有机会越过刘备军取蜀,才被孙权召回。第三,则是他作为宗室的特殊身份,可以成为周瑜与孙权之间的一道缓冲带。因此,周瑜在对孙权阐述取蜀计划时,多次提到了孙瑜(前已引)。他对孙权说,取得蜀地后,留孙瑜在蜀地镇守,与马超结盟,而周瑜返回和孙权一起从襄阳北伐。&/p&&br&&p&周瑜的这番话不能不说有向孙权剖白的成分,蜀地山高路远,自古以来就是据险自立的宝地,本朝开国高祖刘邦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周瑜明确提出让宗室孙瑜留守,而自己在取蜀成功后返回荆州。可以想见,周瑜将孙瑜拉入取蜀计划一定经过了精心的权衡,可惜的是,这番剖白并没有打动阳奉阴违的孙权。无独有偶,吕蒙和宗室孙皎也有着类似的纠葛,不过结果截然不同:&/p&&br&&p&“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p&&br&&p&将两个事例比较,周瑜和吕蒙在孙权心中的亲疏应该不难判断了。对于这位吴主来说,将帅拥有独立的战略思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p&&br&&p&孙瑜在周瑜去世后五年,建安二十年去世,年仅三十九岁。&/p&&br&&p&以上从庞统、甘宁、孙瑜作为三类不同人物的代表分析了以周瑜为中心的政治漩涡给东吴造成的影响。也许读者会觉得这里呈现的孙权形象太过阴暗,那么下面我将略为从孙权的角度论述一下“暗杀周瑜”这个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外也将顺带分析一下这一阶段另两位重量级人物:与周瑜的“伐蜀”战略对立的“借荆州”战略的鼓吹者鲁肃与受益者刘备。&/p&&br&&p&按《三国志》乃至中国传记体史书的体例,君主的传记一般是按年份顺次记载国家发生的大事。而孙权的传记《吴主传》中记载建安十五年发生的事时,只写了一句话:&/p&&br&&p&“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p&&br&&p&这一年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最重量级的便是周瑜之死。而这里一句话全在说借荆州的行政安排,毫无疑问是史家的曲折笔法,告诉我们:孙权这一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完成了借荆州。&/p&&br&&p&相对于“取蜀”,“借荆州”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战略计划,也可以说它本来是因为赤壁战后刘备势力令人始料未及的飞速蹿升,而由鲁肃一力推行的急就章。最主要的证据之一,便是鲁肃本人早年的战略构想亦包含了向西发展的部分。《鲁肃传》载:&/p&&br&&p&“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p&&br&&p&鲁肃的话是非常有名的“榻上策”,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东吴版的隆中对。在这篇说辞里,虽然并没有提到取蜀的部分,但是荆州全境在鲁肃当时的构想里却是务必牢牢掌握在东吴手中的。正所谓“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这样一来,无论是鼎足江东,还是西进取蜀,都有一个牢固的根据地。&/p&&br&&p&不过,刘表的去世打破了这个计划的一个关键立足点,也就是荆州控制在暗弱的刘表而非“天下枭雄”的刘备手中。如果刘备集团还如早年一样颠沛流离,并无稳定的战略构想,也就罢了。关键是,在更胜鲁肃一筹的大战略家诸葛亮眼中,荆州也是必须由刘备集团控制之处。这对鲁肃来说是个噩耗,意味着他必须修改自己一开始的战略构想。刚接到刘表去世的消息,他就立即请求孙权西去吊丧,而实际目的则是接触刘备集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鲁肃传》)这次接触的结果让鲁肃进一步坚信,对于这样一个由“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先主传》陈寿评论)的刘备领衔,“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周瑜传》周瑜语),诸葛亮制定战略计划的可怕集团,除了联盟抗曹,别无他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候,在大家都还在忧心是否能战胜曹军时,鲁肃心中已有了战后“借荆州”战略的萌芽。正如本传注引《吴书》所评述的那样:“(肃)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p&&br&&p&《三国志》中,陈寿花了很多笔墨来渲染鲁肃和诸葛亮之间的友情,刚一见面,鲁肃就豪爽地对诸葛亮自我介绍道:“我子瑜友也。”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后,本传记载,“诸葛亮亦为发哀”。这些细致的描写绝非史册中出现的闲笔,而是点出两人在那段波云诡谲的时间里,在双方集团里起到作用的同质性——发展战略的执牛耳者。如果说赤壁战前的孙刘联盟是在北军压境之下迫不得已形成的,那么战后的这种联盟之所以能维系下去,就是两位战略巨人合力促成的。而冲突的关键荆州,则以“借荆州”的方式交给了诸葛亮代表的刘备集团。这多少让人有一种东吴集团吃了亏的感觉,不过事实上,如果我们理性地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借荆州”在当时对东吴集团来说,确实是比“伐蜀”更为理想的战略。&/p&&br&&p&联盟的目的是抗曹,那么曹操集团对此事的反应就是我们来衡量这一战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这个问题上,《鲁肃传》记载:&/p&&br&&p&“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p&&br&&p&对于陆战能力欠缺的吴军而言,如果控制荆州,虽然全部长江天堑落入手中,其意义却更多体现在防守上,自守有余,而侵略性不足。赤壁战后,东吴陆上两路出击,主力军团苦战一年才取得南郡,起辅攻作用的合肥方向则很快失败。很难想象战线拉长的江东能给曹操持续的军事压力。李安溪所谓“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当操”,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而刘备集团的陆战能力超群,有关羽、张飞这样可以如周瑜一样独当一面的大将,取得蜀地之后,从关中、荆州两个方面对曹操保持军事压力并非镜花水月。事实上,这也正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部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军出于秦川”云云,早已脍炙人口。而同时,东吴可以专心在合肥一线作战而不必担心战线问题。有理由推断,当时鲁肃已和诸葛亮关于这一战略交换过意见。&/p&&p&事实上,后来的历史的确是这样发展的。刘备在汉中拖住曹军主力的同时,关羽的北伐节节胜利,让曹操慌不择路,甚至想到了迁都。这种成绩,还是在“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吕蒙传》)的情况下取得的。而虽然由于陆战能力的低下,孙权与吴军在合肥并没有取得赫赫战功,但是也给肥沃的淮南地区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对于孙刘联盟来说,蚕食中原不再是一个梦想。可惜,短视的吕蒙,或者说他背后短视的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令这一切戛然而止。&/p&&br&&p&很多年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喟然感叹道:&/p&&br&&p&“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p&&br&&p&联盟的破裂,早在鲁肃生前就有征兆。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求取荆南三郡不果,平日对荆州的关羽“常以欢好抚之”(《鲁肃传》)的鲁肃变红脸为白脸,以大义斥责关羽,最后双方订立湘水之盟,一场兵戈消弭于无形。公正地说,这一次的冲突理亏方是刘备,鲁肃毕竟低估了流离半世的枭雄对于土地的贪婪。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之举哀,除了为一位私交甚笃的好朋友,恐怕更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孙刘联盟。&/p&&br&&p&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周瑜身上,回答另外一个如果不厘清周瑜之死真相,就近乎无解的问题:为什么周瑜死前要推荐鲁肃来接任?&/p&&br&&p&周瑜在信中已明确说了“刘备寄寓,有如养虎”,这是公然与当时鲁肃借荆州联合刘备的政策唱反调。在这之前,鲁肃已经否决了周瑜软禁刘备的计划。可是,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周瑜临终上书,都无一例外地推荐鲁肃来接任自己的职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虽然赤壁战后,鲁肃立即返回江东,没有参加此后的南郡之战,也没有跟周瑜有私下交流的记载,但如上文分析,鲁肃的政治态度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李安溪指出:“肃始终本末大计,与刘氏合规,此处颇异公瑾耳。”后人从史料中都可以得到的结论,周瑜不可能不知道。那么,这一反常行为的动机究竟为何?为什么周瑜不推荐政治态度和自己相近,资历也不输于鲁肃的甘宁、孙瑜来接替呢?&/p&&br&&p&答案只有一个:周瑜对主君孙权在自己“暴病”中的作用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由于伐蜀计划里所谓的“野心”被清除,那么去世后的接任者一定是主张借荆州的鲁肃。在信笺里这么写,一是警示鲁肃这位多年好友,虽然自己不在后,东吴必将联合刘备,但是不能玩得过火,以至养虎遗患;二是为了不造成东吴军政高层的公开分裂,在孙权面前服软,使鲁肃顺利接任,以此为代价,来换得自己嫡系部将与后代不遭遇迫害。&/p&&br&&p&一代名将,在面对来自背后的黑枪时,也不得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令人感叹。更令人感叹的是,就算如此,他的后代也没有幸免于迫害。&/p&&br&&p&周瑜长子周循早死,次子周胤因罪被流放庐陵郡。诸葛瑾、步骘等人后来联名上书,请求孙权赦免其罪,这封上书写的非常有意思,并没有怎么提到周胤之罪本身,倒是花了一大半的篇幅来为他的父亲周瑜表功:&/p&&br&&p&“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p&&br&&p&很显然,他们对于周胤被贬谪真正的原因心知肚明。&/p&&br&&p&孙权一开始并没有同意赦免周胤的要求,后来朱然、全综等人也上表请求,孙权才勉强同意。不过,在赦书下达的前夕,周胤却神秘地病死于徙所,陈寿写道:“权乃许之,会胤病死。”一个会字,让人生出许多联想。&/p&&br&&p&后来全综上表,表举周瑜的侄子周护当将军,理所当然地没有获得同意。孙权拒绝的答复也非常有意思,照录如下:&/p&&br&&p&“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適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也?”&/p&&br&&p&
一开始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忘记当初周瑜的功劳,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周护“性行危险”,所以不能当将领。事实上,以潘璋之嗜杀,贺齐之奢靡,都能做到顶尖的高级将领,受到孙权的宠爱,偌大的吴国又为何容不下一个周护呢?最后,也许是尚嫌不够,又欲盖弥彰地说道:“孤念公瑾,岂有已也?”可见,对于上表者的真正意图,孙权也是心如明镜的,因此,他干脆没有打太极,而是直接点出了“公瑾”这个问题的关键。全综如果稍识时务,恐怕再也不会对孙权提起这个话题了吧。&/p&&br&&p&而整篇周瑜本传,也在“孤念公瑾,岂有已也?”这句话中结束了。&/p&&br&&p&虽然周瑜并不完全赞同鲁肃的战略规划,但是多年风雨共济,对于他的人品,周瑜绝对信赖。《鲁肃传》记载:&/p&&br&&p&“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p&&br&&p&两人漫长的合作与友谊就此开始,在临终时那样凶险的情况下,信赖鲁肃成为了周瑜最后的抉择。他相信,鲁肃任何举动的出发点都绝不会是害东吴。而且,鲁肃和周瑜一样,都是有天下之志的人,他在赤壁战后东还见到孙权,本传里写道:&/p&&br&&p&“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輭轮征肃,始当显耳。’”&/p&&br&&p&返回吴地,意味着鲁肃要在那个错综复杂的阶段为孙权掌握局势,出谋划策。这是他履行职责前对孙权的一次严肃声明,他的一切行为和谋略都是为了东吴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权力。我想,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孙权对周瑜采取极端手段,他应该不知情。他和周瑜的计划本质都是为了东吴能在天下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孙权能“克成帝业”。这和后来的吕蒙等辈是有本质差别的,后世的韩菼指出了这一点:“吕蒙贪功喜事,无远略至计,其去周、鲁不可以道里计,合传似少史识。”&/p&&p&不同之处在于,周瑜的计划类似于一场豪赌,赌赢了便二分天下,赌输了便输掉身家;鲁肃的计划则无论进退,都可以鼎足三分。后来的历史,基本沿着鲁肃的轨迹在进行着,孙权登基称帝前,对大臣说道:“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不过,后来孙权在对陆逊回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时,却非常不厚道地把孙刘联盟一度破裂的黑锅扣到了鲁肃头上:“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吕蒙传》)明明是吕蒙与背后的孙权破坏了鲁肃生前的战略规划,却要鲁肃来背这个黑锅,颠倒黑白可谓叹为观止。在周瑜的赌与鲁肃的稳之间,孙权选择了稳,从国家的角度,这并没有什么过错,甚至对赌不起的东吴来说还是更明智的决定,但是用极端手段清除异己,则将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扣给不在人世的鲁肃一顶莫须有的帽子,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位主君的气度与人品。&/p&&br&&p&如果说鲁肃在借荆州战略的推行前后有什么失策,那么就是仍然低估了刘备集团的执行力与决心。这个错误周瑜同样也犯了,他没有想到在赤壁之战前几乎毫无自己力量的刘备可以飞速发展,还幻想着可以裹挟刘备集团取蜀。而鲁肃则没有想到刘备在取得益州的情况下竟然抵赖归还荆南三郡,给联盟造成无法弥补的裂痕。而这样的行为碰上了东吴方面不好惹的吕蒙,苦果则由刘备和关羽自己咽下。&/p&&br&&p&不过,至少在建安十五年,刘备应该是天底下最开心的人,因为周瑜之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刘备。自此,悬在他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消失,他如同“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周瑜评刘备语),入川,取汉中,刘备在失荆州前一路高歌猛进,一改前半生失意者的形象。&/p&&br&&p&不过,蛟龙得云雨,一半归之于时运,另一半则要归之于自己的努力。赤壁战前,刘备的处境似乎用“丧家之犬”都难以形容其落魄之万一,惨败于曹操南征大军,好不容易和江东孙家搭上线,又几乎成为人家去邀功的筹码。《程昱传》记载:&/p&&br&&p&“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p&&br&&p&足见当时刘备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存亡全系于孙权一念之间。幸亏诸葛亮、周瑜、鲁肃等高瞻远瞩的“乱世弄潮儿”(吕思勉语)一力促成孙刘联盟,保下了一世枭雄的性命。说是联盟,其实刘备方面完全属于从属地位,与客将无二。《江表传》写道:&/p&&br&&p&“(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p&&br&&p&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刘备方面属于从属地位的客观情况。这种从属地位一直延续到南郡之战之时,从赤壁战后到周瑜死前,双方力量在荆州此消彼长,犬牙交错。刘备和周瑜的关系也从亲密合作共抗曹军,到最后撕破脸皮分头上京告状。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周瑜之死背后的阴谋,关于这个话题不拟展开。总之,历史事实是,在周瑜安排与自己谋划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刘备集团趁江陵激战的时候夺取了防御薄弱的荆南地区,“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诸葛亮传》),从此拥有了与东吴集团讨价还价的资本,并最终在与周瑜的角斗中成功胜出。&/p&&br&&p&刘备上京面见孙权请求借荆州,西返时,对孙权说的一番话颇令人寻味,《江表传》记载说:&/p&&br&&p&“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p&&br&&p&可以想象,刘备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会在孙权心中激起多么大的波澜。孙权的那点权术,在阅人无数的父亲辈刘备眼中可谓洞若观火,只须一点点小作用力,就能推倒孙权心中那道薄弱的防线。此后的事态发展,可谓完全在刘备集团控制之下。可怜孙权、周瑜各自处心积虑,到头来却是为一个外人做了嫁衣。&/p&&br&&p&现在,我们可以用最简略的语言来总结一下围绕着“周瑜之死”发生的这一段历史的真相了。&/p&&br&&p&曹操南征,击败荆州的刘备。毫无资本的刘备投奔东吴,被周瑜裹挟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一战大胜后,周瑜名声蹿升,引来孙权的疑虑。周瑜继续在荆州作战,刘备在周瑜的羽翼下慢慢积累资本,最终提出借荆州,意图抢夺周瑜在荆州的胜利果实。此时围绕东吴今后的国策,出现了以周瑜为代表的“取蜀”派与以鲁肃为代表的“借荆州”派。在权力的诱惑下,孙权最终出手暗害了周瑜,周瑜临死前意识到了背后的阴谋,上书孙权请鲁肃接替自己。鲁肃推行借荆州战略,刘备取得荆州,随即在参与东吴取蜀计划的前周瑜机密幕僚庞统辅佐下西进,奠定天下三分。&/p&&br&&p&每一个疑点似乎都在这样的主线下得以被解释,不过,作为一个读史者,我还有最后一个疑问。&/p&&br&&p&《三国志》的作者,史家陈寿,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吗?&/p&&br&&p&一个一千八百年后的普通读者都可以从史料的细枝末节中推测出不合情理之处,那么陈寿当时能接触到的史料碎片,一定要远比我们现在更为完整,以前四史作者之一的史识,怎么可能不知道真相呢?&/p&&br&&p&可是,证据呢?&/p&&br&&p&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证据,因为如果陈寿都不能确定这个真相,今天的读者来作考据,难免有哗众取宠,空中楼阁之感。如果他能确定的话,即使是在魏晋易代那样政治黑暗的时代,以一名“良史之才”的职业良知,他也一定会留下什么线索,这线索不会仅仅是干巴巴的材料,而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观点。&/p&&br&&p&直到我翻到孙权传记《吴主传》的传后评论,我才为之释然,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p&&br&&p&“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p&&br&&p&句践,也就是越王勾践。除了割据范围都在吴越,很难找到从十九岁担任最高统治者一直到七十岁去世的孙权和卧薪尝胆忍辱复国的勾践有什么相似之处。唐庚就在此处迂腐地质疑道:“吴之受爵,乃由与蜀相攻,恐魏议其后耳。陈寿乃以句践比之,句践未尝受吴封爵也。”&/p&&br&&p&不过,我们知道,这位越王在灭吴之后曾经大杀功臣,包括献灭吴七策的大夫文种。&/p&&br&&p&也许有人会说,这里应该暗示的是孙权晚年因争储事件而屠戮大臣的事件吧。这种看法同样不正确。&/p&&br&&p&因为就在这一段评论后面,陈寿提到了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对于孙权末年杀功臣的事迹,无论是韦昭的《吴书》还是《三国志》都并未予以过多隐瞒。只有早年的不光彩事迹,才有隐瞒的必要。&/p&&br&&p&而且,陈寿在把孙权比作勾践之后写道:“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这样,就把时间断到了三分天下之前,而与晚年无涉。&/p&&br&&p&的确,除去周瑜让东吴没有了志在天下的“赌徒”(孙策也曾在官渡之战时谋划偷袭许昌,倒是可以和周瑜的取蜀计划相映成趣),不会再出现押上国运的豪赌,“自擅江表”不成问题。不过,孙权也亲手掐灭了一丝赤壁之战后出现的,“总括九州”(鲁肃语)的曙光。&/p&&br&&p&再来看后面的评论,便会发现陈寿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暨臻末年,弥以滋甚”的意思,是晚年这种倾向愈加严重,也就是说还在“成鼎峙之业”的阶段,“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特点,就已经显现了出来。&/p&&br&&p&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在建安十五年某个寒冷的冬日夜里,庞统站在一艘顺流而下大船的船头,面对着寒冷的江风,却没有回舱的意思。舱里,放着的是周瑜的棺木。而与此同时,鲁肃站在江东的某个港口,沉默地望着漆黑的长江,一动不动。清冷的吴宫中,孙权对着孙策的灵位,一对碧眼里似有什么东西在闪动,却直到最后也没有流出来。&/p&&br&&p&在中国古代残酷的政治游戏中,这个无言的结局,也许,也是唯一可能的结局。&/p&
收到了一些赞同,分下行方便阅读,顺便说几句题外话。 我读史其实不怎么带感情,但是对于周瑜这个悲剧人物是很早开始就寄予同情了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名为《建安十五年》的历史小说,这篇小说最迟在本世纪初那几年就可以在一些三国题材的BBS上见到了。…
&p&逛知乎很久了,文化水平不高,第一次想写一个回答。&/p&&p&我今年四十一了,他比我大三个月,我们同村长大,两家房子就隔了几排。&/p&&p&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很熟,还经常有姻亲关系,我二表姐就嫁给了他表舅家的哥哥。&/p&&p&村里长辈看着我们长大,小学一个班,初中到镇中学上,离家也不远,都是附近各个村的孩子,初一的时候同学还挺多,上着上着就越来越少,学不好回家种地的天天有。&/p&&p&我和他都是老师最喜欢的尖子生,天天被表扬,轮流当第一,村里人都以我们为骄傲,全镇都知道第一第二永远都是我们村的,但我是用功型,他是天才型。那时候就有人天天开玩笑让我们两家定亲。&/p&&p&我们都是家里老幺,但我上面四个哥哥,两个姐姐,生我纯粹是因为农村人那时候哪懂避孕,有了就生。他上面一个姐姐一个哥哥,爸妈岁数大了生的他,集全家疼爱于一身。&/p&&p&我努力学习是想摆脱贫困的家庭,他学习不努力,他就是会,就是脑子比一般人聪明一些。&/p&&p&当年中考就是一次选拔,分数由高到低可以选择不同的中专,我们两个五百多分的可以去当时最好的师专和医专,毕业就直接分配到学校或者医院。&/p&&p&但是我有个大学梦,那年代大学生还不普遍呢,尤其是我们那种小地方。后来继续上高中的只有我和他。学校在区里,我交不起宿舍费,他也不想住校,每天自然结伴来回。&/p&&p&他家给他弄了一辆28大铁驴,骑半个多小时也就到了。大铁驴没有后座,只有前面一根横杠。于是我们村里早起干活的人,傍晚在外面凉快的人,总能看见他骑个大铁架子上下学,俩胳膊中间夹着我。&/p&&p&不起哄是不可能的,小孩看见了都在后面追着跑,全村人都说我们像两口子,说他好福气,我们家三个女儿都眉清目秀的,最后一个没出嫁的让你小子得便宜了。连他爸妈他哥哥姐姐看见我都开玩笑说,要不你以后就嫁给我们老三吧!他爸爸到我们家串门的时候还说过,干脆结个亲家。&/p&&p&每次遇到这种,我都羞的脸发热,他就在旁边咧着嘴,露出一口白牙,笑得和傻子似的。&/p&&p&现在开车往返这段路就很快了,但是当时土路更多,夏天白天长,到了冬天,早晚都很黑的,有点害怕。&/p&&p&因为我经常胃疼,他冬天早起出门都会给我带一玻璃瓶热粥,路上放怀里暖胃,怕我着凉,塞给我的时候还常说&婆婆给你做的&。&/p&&p&有一回晚上天太黑,他骑车压到石头上,颠起来了,车子失去平衡摔出去的一瞬间他手不是条件反射的准备撑地,而是护住我的头,最后我没受伤,他头上磕出一个血口子,留了个疤。&/p&&p&他很聪明,高中数学每次都接近满分,我自觉智商普通,就是肯下功夫死读书。&/p&&p&我家里人太多,晚上永远是乱哄哄的,我有时候会跑过去找他,他自己有一间屋子,大多数时候都干正事,因为不知道他家人什么时候会推门进来,有时各自看着书,忽然抬起头相视一笑,觉得分外美好。&/p&&p&他也常来找我,借口送各种东西,我们全家热衷于留他吃饭,只要是饭点他出现了就不让他走,不管桌上做的是啥他都说好吃,其实我知道我们家寒酸的菜跟他们家比不了。&/p&&p&周末也没什么娱乐,冬天我会早起去他家田里看他帮他爸掀开塑料大棚的草帘子,日出的光打在他身上,我还离的很远,他从高处看见了就挥着胳膊喊我。&/p&&p&有时候他带我去冻的结实的小河沟里滑冰,有一次带我去大河堤边坐下,花半个小时凿了个窟窿,像模像样的钓鱼,最后鱼的影子都没见着,还傻乎乎在冷风里偎着坐了一下午。&/p&&p&其它季节好玩一些,去地里摘野草莓吃,有时候爬上他家大棚,并排躺在上面,看着昏黄日落,互相问问题,畅想长大以后的事。有一回我下来没踩稳,直接踩到塑料上,把他们家大棚戳了一个洞,要换这一大条的塑料都要换,我很害怕,他说没事没事,我就跟我爸说是我踩的。&/p&&p&高二暑假有一天晚上他家大狼狗找不着了,心疼的他到处找,第二天五点起来继续转着找,我起来发现他在街上,神情呆滞,絮絮叨叨地说狼狗是他从小养大的,现在丢了怎么办。我劝他,陪他一起转着找,走到邻村发现他的狼狗和一个母狗很悠闲的趴在一起,他喊都喊不走,笑疯了我都。&/p&&p&&br&&/p&&p&高考的那一年所有同学压力都很大,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班里一个个子很高的男同学受不了压力跳河自杀了。&br&&/p&&p&我们提到那个男同学总是很惋惜,不能理解因为高考压力这么年轻就自杀的他,还是家里独子,家庭条件也好,又不是非走上大学这一条路不可,何必呢,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吧。&/p&&p&直到我第一年高考落榜以后,我才理解了那个男生的绝望,从此以后我也明白了,永远别在没亲身经历的时候评论别人的痛苦,哪怕你也经历了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感受到的痛苦也有轻重大小,真的不要对别人品头论足。&/p&&p&他考上了天大,我离分数线差五分,所有人都没想到,因为我平时很稳,高考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发挥失常了。痛苦的抉择后我选择复读,开学之前送他到大学报道,呆了两天,还在校门口合了影。&/p&&p&他到车站送我回家的时候,我坐在绿皮车里向外看他,他热的满头是汗,还不停地叮嘱我以后自己一个人住校要注意什么,说他等着我。&/p&&p&他说什么我都笑着点头答应,等车开走了看不见他了眼泪就下来了,隔了这么多年还能分毫不差的回忆起那种苦涩的失落感,就像我坐的火车是驶向了和他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从此再难相交。&/p&&p&回去复读后我过了无比煎熬的一年,他走了什么都剩我自己了,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有多依赖他,自己好像什么都做不好,进入小一届的班级上课,老师也都不是原来的,感觉环境很陌生,压力大的成宿失眠,想干脆不睡了起来学习,又头疼的想吐。那一年身体出了很多问题,经常情绪失控,也有了自杀的念头,他每月给我写信寄到学校,每周日晚上给我打个电话,说的都是鼓励的话,但是我听着特别刺耳,冲他发脾气,然后内疚,压力愈发的大。&/p&&p&还没考试就知道完了,放榜以后差了14分,还不如第一年,没有学上,也没有像当初选择中专那样好的工作机会,我萎在家里哭,不吃饭,生病,谁劝都不行,感觉未来就是一片昏暗,没路可走。&/p&&p&当时还不懂阶级这个词,通俗的说就是觉得我以后永远配不上他了,也没有勇气再复读第三年。&/p&&p&&br&&/p&&p&萎靡了很久,原来好的时候是父母的夸口,村里人的骄傲,当他们知道我什么都考不上以后,所有人对我的态度都变了,父母看我在家吃闲饭别扭,唠唠叨叨,村里人恐怕拿我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柄。&/p&&p&&br&&/p&&p&他父母对我的态度也有细微的变化,表面上和以前一样,但我总觉得笑容有点僵硬,我明白想必也觉得我配不上他家儿子了。&br&&/p&&p&我在区里超市工作过一年,后来附近工厂招审计,托了关系,才进去了。&/p&&p&但我心态失衡的厉害,他放假回来,带着大学生那种朝气,对知识一如既往的渴望,过的是新鲜充实的大学生活。而我,已经在枯燥繁杂的工作中,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p&&p&生活好像一滩死水,只有他能给我带来波澜,他给我讲大学里的生活,各种趣闻,室友们都来自哪里,谁呼噜太响,我很爱听他讲,想贴近他的生活,可是最后总是莫名其妙发了脾气,我知道我不是生他的气,我是恨自己,总觉得在他面前低了一等,害怕他充满希望和前途的未来根本容不下我。&/p&&p&害怕他爱上别人,那么多年轻开朗的女大学生,在自由的大学校园里,而我已经被一个小圈子框死了,我害怕失去他。&/p&&p&但是我用了最笨最蠢的方法,无理取闹,过度敏感,想挑战他忍耐我的极限,想以此证明他还爱我。&/p&&p&我表达能力实在有限,说不清楚到底怎样的变化,总之他肯定也觉得我慢慢变得不可理喻了。&/p&&p&后面越和他相处,越明显的觉得我们的圈子不同了,接触的朋友都不同了,思想,眼界,处事方法,知识水平,全都不同了,什么都不一样了。&/p&&p&我们变成两种人了,他也是太争气了,因为本科学习好,又到北京的一所大学读研了,现在是一所很有名的985,但是当年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叫法。&/p&&p&&br&&/p&&p&我等了他五年,五年异地,其中各种心酸,&/p&&p&冷战争吵,我压力大的时候,病了,难过,他都不在身边,他面临的困难,导师的压力,要做研究,那些东西,我也都不了解,也分担不了。&/p&&p&其实我早就明白,他毕业不会回来了,跟我在一块就是拖累他,至于以后把我带过去,更是痴人说梦了。他心里应该也明白的,但是我们都舍不得说结束。&/p&&p&最后还是我提的分手,农村出来的学生,像他那样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太不容易了,我放他无牵无挂的走吧,当时觉得这样我也解脱了,分开对彼此都好。&/p&&p&他问我想好了吗?&/p&&p&我说想好了,这样下去谁都痛苦。&/p&&p&他就没再挽留。&/p&&p&他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留校做了教授,我们也各自在自己的圈子里组建家庭,他和同校的一个北京姑娘结了婚,我在本地相亲认识了我丈夫。&/p&&p&很符合题目问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放弃深爱的人,选择和认识没几个月的人结婚。&/p&&p&&br&&/p&&p&就是我啊,我当时相了很多亲,一个都看不上,介绍人都惊了,问我到底想要怎样条件的。相到我丈夫这一个,我爸拍着桌子冲我吼,唾沫星子恨不能飞我脸上,&/p&&p&&你到底想干啥!从小到大你想上学我供着你上了,什么都依着你了,你现在都多大了!搞对象还这么挑!这个小伙子长得精神,父母都公务员,婚房都在区里买好了,你还想干啥!你想把我气死啊!你再大几岁二婚都没人要!”&/p&&p&不是他们条件不好,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吧,是啊,我还想要什么呀,就觉得既然不是他跟谁结婚不是结呢。&/p&&p&我前夫是个工人,婚前觉得他老实人好,婚后发现他嗜赌,打麻将玩的很大,而且成瘾,经常兴起玩到凌晨一两点回家,也不洗洗,倒头就睡,满身牌桌上的烟气。&/p&&p&因为这一个问题冷战热战无数,其实他其它方面还算好,但我可能智商情商都不高,不会聪明的解决问题,结婚数十年一直磕磕绊绊,到最后婚姻变成坟墓,最后协议离婚,女儿跟我。&/p&&p&&br&&/p&&p&期间和他没完全断了联系,因为父母家离的太近了,过年过节难免碰到,有机会就一起走走,聊聊彼此家庭,工作,孩子,很少去回忆以前。&/p&&p&我还看过他儿子的照片,小小年纪就带个眼镜,看起来就很聪明的样子,想必和他一样。&/p&&p&他问我过的怎么样,我从来都说好,报喜不报忧,尽力让脸上的笑不带着苦,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想让他知道。&/p&&p&我刚离婚不久的时候,一天晚上食物中毒,吐到虚脱,凌晨三点多被女儿叫的救护车拉到急诊,他大姐是医院的护士,正值夜班,看见我路走不稳,让女儿搀着,头发乱糟糟,估计脸色也是差的吓人,衣服上还粘着呕吐物,可能这幅模样实在是太惨了,我叫了她一声姐姐,也不知道她那一瞬间脑子里想到了什么,脱口而出“弟妹啊,你怎么了!”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原来不是只有我还记得。&/p&&p&&br&&/p&&p&输了两天液我基本好了,但是他回来到医院看我了,可能他姐姐也是对我们唏嘘不已吧。把我从医院送回家,还给我做了顿饭,粥熬的很烂。我想起了很多事,像高中冬天漆黑早晨的玻璃瓶那样的事。&/p&&p&他问我怎么会离婚,你不是一直说过的很好。我当时还是心理上太脆弱了吧,忍不住全都告诉他了,我还遭遇过家暴。&/p&&p&他听完紧紧抱着我抱了很久,我感觉到他也流泪了。&/p&&p&从那以后他隔几个月会回来看看我,也不会发生什么关系,我知道这可能就是精神出轨,说实在的,也很痛苦,因为明知道身边这个人永远都不可能是我的。连和他吃个饭,散散步这样的事,我都充满了罪疚感,怕被熟人看到。&/p&&p&有时候想,明明是我先认识他的呀,还不会说话就认识了,是我们先私定了终身,现在怎么就变成第三者了。&/p&&p&有时候又想只有领了结婚证的双方是合法的,你说你们以前经历过什么,说过非他/她不嫁/娶,有用么?你们现在这样算个什么?你不是昧着良心做着不道德的事么。&/p&&p&我没问过他他妻子知不知道我这个人的存在,其实她根本不用担心,我跟她那样高知的人根本比不了,我一定是相形见绌。&/p&&p&他还念着旧情,也不过是因为,我是当年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现在变成了他心头的一颗朱砂痣。&/p&&p&我们根本已经是两个阶级的人了,也许差的更多,偶尔见一面还好,如果每日朝夕相处,他恐怕很快会发现我这个人粗陋不堪。&/p&&p&我们能一块回忆过去,但是不能共同面对现在和未来。&/p&&p&我深知这一点,可是我离不开他,我可能就是又贱又婊。有时候想如果当初我就是死杠着不分手呢,如果当初再努力一点多考五分,至少有个学上,人生会不会完全不同,但是一切都晚了。&/p&&p&&br&&/p&&p&一四年我要做子宫切除手术,从住院开始他就一直在陪床。我不知道他怎么跟家里人说的,就是自私的觉得我需要他。&/p&&p&做完手术推出来人居然清醒了,莫名觉得刺骨的冷,张着嘴说不出来话,只能挤出一点声音,他把耳朵贴在我嘴边听,还是听不出来我想说什么,急的直叫大夫,求大夫看看我这样是不是太疼?&/p&&p&半睡半醒的时候听见他和我女儿说,以后要对妈妈好一点,她身体不好,又做了这么大手术,以后你一定要听话,不能惹她生气,她不能生气......&/p&&p&做完手术身体感觉元气大伤,恢复的很慢,有一个晚上我又情绪失控,拿手边够得着的东西往他身上砸,他不明白我突然怎么了,就上来抓着我两个胳膊不让我动,我让他滚,说不想看见他,以后永远不想看见他。&/p&&p&其实还是恨我自己,他在这照顾我我就总有冲动想马上逼他在我和他妻子之间选一个,可理智又告诉我你不能说,这种想法快把我逼疯了。&/p&&p&他痛苦的看着我说当初不是你说要分开的吗?&/p&&p&我说你不是也没挽留吗?&/p&&p&他说我以为你身边有了合适的人了不愿意等我了,我怕耽误你。&/p&&p&&br&&/p&&p&他现在当然可以说他也是为了我好,我也不能怪他,我们都听从理智的选择,害怕奋不顾身会输的一无所有。&/p&&p&&br&&/p&&p&他前年去了美国,半年以后把妻子儿子也都一起带去了,儿子要在美国上中学,他去之前说不会定居在那边,过两年等儿子适应好了就回来。&/p&&p&&br&&/p&&p&他走以后我没跟他打招呼就删了他的微信和所有联系方式,反正怎样都是痛苦,何必再让大洋彼岸的人牵动我的喜怒哀乐。他还是经常通过验证消息或者电邮问我好不好,身体怎样之类,说想起我就心疼,让我懂事一点,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我看到会开心一会儿,过后又是心酸,但还会翻出来反复看,却从来不会回复,像个精神病人一样,独自对着手机,或笑或哭。&/p&&p&&br&&/p&&p&四十出头了,还没有活的明白,反而是不明不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知道现在的生活肯定不是我想要的。觉得自己肯定是抑郁症患者了,又不想吃药,有时候想健健身,办了张卡,又坚持不下来,有时候想振作一下开始新的生活,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改变,除了他我也爱不上别的人。&/p&&p&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又觉得不妥,女儿的一生是她自己的,不应该背负别人的希望。&/p&&p&到了这个年纪,应该算女人的一个分水岭,变大妈的变大妈,修养好的增添了成熟优雅知性的气质。&/p&&p&我呢,身体大病小病越来越多,整天与慢性疼痛为伍,因为胃病瘦的干瘪,照镜子常觉得自己像将残的花,从未真正开放过,已经行将凋零了。&/p&&p&希望女儿快点长大,等她成熟独立了,我也就可以不活了,出什么问题也不治了,顺其自然死掉就好了,也许清明的时候他会给我带一束鲜花。&/p&&p&写的杂乱无章,实在是知识水平不高,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到这里,天都亮了,祝大家安好。&/p&&p&&br&&/p&&p&-----------------------------------------------------------------&/p&&p&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还陆续有知友看到,这几天我的女儿中考完了,分都估出来了,按她估出来的分进重点高中没问题,我总忍不住问她 &你有把握吗?你要不要再看一遍呀。& 把她问烦了,说答案给的可清楚了,一步一步都有,不可能差的多,让我准备好成为重点高中优秀学生的妈……&/p&&p&把她嘚瑟的了,我早她二十年就在那上学了,就是我高中母校啊!但是我自从毕业就觉得没脸再回去,总是从外面经过,以后可能不得不进去给她开家长会了,忍不住提前骄傲啊!&/p&&p&为了庆祝我们昨天过了个618,下了十几个订单,我打算好好活着,等快递了。这几天大家是不是都在看世界杯呢?我觉得巴西那个内马尔挺帅的,那么灵活,就是有点心疼他,打开电视没看多久,就发现他老被一推一个大跟头。&/p&&p&&br&&/p&&p&心情好就感觉有精神了,对周围的事开始感兴趣了,有力气去做点什么,我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p&&p&原来看过一个普及抑郁知识的短片,那个人把抑郁刻画成一条黑狗,这条黑狗在你脆弱的时候过来攻击你、压垮你,稍微有点力量它也不会走的很远,就在远处注视着你,那个人过了很多年也没摆脱这条黑狗,最终学会了与它共处。&/p&&p&我不知道这个好消息带给我的兴奋能持续多久,真希望从这开始,我就能彻底的摆脱过去,再也别掉回到之前昏昏沉沉一点力气都没有的状态中。&/p&&p&&br&&/p&&p&评论里有人说我把高知识高学历过度理想化了,现在好多大学生话都说不清楚,别说写出这样的文章。怎么可能啊?现在的00后多厉害啊,不光会学习,还要学特长,我女儿也从小就学这学那的,参加很多比赛活动呀,学一门艺术还得学一项运动,我们那年头的学生才是只会死读书。连话都表述不清的大学生恐怕从没对学习上过心吧,现在确实是最后一名都有学上了,但是孩子们还是对学习上点心吧,要不然在学校一去去一天都干嘛呀!&/p&&p&&br&&/p&&p&知识当然很重要,我就觉得现在的小姑娘打扮打扮都挺好看的,但是一说话,做什么表情什么动作,有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可以看出来的。&/p&&p&我这个年龄的人更是,有没有气质全写在外面,可能我接触的高知人也不多吧,真觉得读书多的人不一样,举手投足能体现出来,那种从容知性我真的羡慕,总觉得自己差一点,做事畏畏缩缩的,所以一直有点耿耿于怀吧。&/p&&p&&br&&/p&&p&有些评论说我活该,从来不去争取,真的爱他当初为什么不去北京?放弃生活放弃自己,路是自己选的,就别说什么后悔。&/p&&p&这样说的人,你们应该是幸运的,可能没有经历过小时候顿顿吃咸菜的日子; 不会因为不小心勾破了衣服就挨打;
没有得肺炎了,父母告诉你想咳嗽忍着,最后不得不去医院,往后很久一直在埋怨花了多少钱;
没有在高考失败的时候被骂出洋相、扯臊 ;没有被家庭牢牢的拴住,刚工作以后年纪轻轻的,不能出去玩,休息日都要在家看哥哥们的孩子,淘小子们看不住,磕了碰了挨骂的还是我 ;现在不想结婚的年轻人很多吧,不会像我当年二十出头不结婚被爸爸说成给所有家里的人带来耻辱。&/p&&p&不是所有人都有你们那样好的条件的,可以慢慢培养出很多受益一生的心理品质,我的原生家庭不会在孩子努力的时候给什么鼓励和支持,只会在过程中质疑,失败的时候横加指责,警告你别指望我们,别拖累哥哥。&/p&&p&我当初进了国有体制内的工作,就像在巨大的未知和不安全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不管怎么说这辈子生活有保障了,根本不敢想扔掉铁饭碗再去外面怎么样。&/p&&p&面对比我困难得多,依然顽强奋斗出点名堂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但是我被这样的现实打败了,也不丢人,我本来也不坚强。&/p&&p&&br&&/p&&p&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一般家庭条件也都不错,我女儿她以后想出去多远,除了结婚以外做什么不知道成功与否的选择,就有底气多了,没有后顾之忧啊,她爷爷奶奶也就这一个孙女,总说以后家里所有房子存款都是她的,在外面失败几次,碰什么壁,家里托着,总不可能让她饿着冻着,实在不行还能回家,家里房子也够她吃一辈子了。&/p&&p&&br&&/p&&p&我不是埋怨父母没给什么好的条件,就是希望哪怕听一次,你受什么委屈了回家跟我们说这种话,没有的,永远都是给我打预防针,“你不赶早结婚以后岁数大了有个灾病的别指望哥哥们。”
“你怎么怎么以后可别埋怨我们。” &/p&&p&给了我生命,却没有把应得的关爱分给我,这些年我去试着体谅他们,我爹妈还是民国出生的呢,清朝都没灭亡多久呢,还指望他们有多开明啊?以前家里也穷,东西少,向着哥哥就向着哥哥了,毕竟他们的孩子都是本姓人,家里没皇位不是有地么。&/p&&p&我爸总是把女儿们给的养老钱,去补贴给哥哥。初二回娘家,都是我和姐姐姐夫们买这买那,忙前忙后,哥哥嫂子们屋里坐着嗑瓜子聊着天,等着吃我们买来的做好的端上桌的好东西,走的时候还得拿几样我们给爹妈买的东西,初二的时候我们本来是客人。&/p&&p&凡此种种,也都看淡了习惯了。&/p&&p&还是只能尽做女儿的本分,多年来只爆发过一次,&/p&&p&是我和前夫带孩子回去看他们,我妈爱吃海鲜,买了很多螃蟹鱼虾和营养品,那时候我女儿还小呢,五六岁吧,我三哥在家,就找出一个塑料袋装着的那种散卖的大圆饼干给她,我们和哥哥聊会儿天,就发现我爸,驼着个背,不动声色的把装饼干的塑料袋往柜里锁,还把地上放着的一箱都长飞虫了的破葡萄也锁进去了。我前夫当时那表情,那种嘲讽,让我感觉自尊心被撕裂了。&/p&&p&我摔了我爸的暖瓶,出来在车上又开始愧疚,让那么大岁数的老人听着我歇斯底里。我前夫还是嘲笑着说你哭什么,就是这么扣的人。女儿哄我说她根本不爱吃那种饼干,她爱吃小熊饼干。&/p&&p&回去我给女儿把超市里能买到的饼干买了个遍,让她吃过的没吃过的都尝一下,前夫看我这种行为就是好笑,我也感觉自己是有点偏执了,就是缺个理解的人吧。&/p&&p&我对别人的爱都有回应,以前我看过的侄子侄女都和我很亲,就是在父母这,我不管给他们多少作为女儿的爱,我爸看我还是一文不值。&/p&&p&五六岁的小女孩那么可爱,嘴也甜,外人见了都想给她点好吃的,我爸怎么就觉得外孙女会贪他那点破饼干呢,亲爹亲妈还不如外人。&/p&&p&&br&&/p&&p&我也是羡慕他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当初就觉得能嫁到这种家庭来多幸福啊,感觉被他和他家人完全的接纳了,他大姐一直对我很亲的,所以后来看见我才有那样的第一反应。&/p&&p&他替我把大棚塑料的事认下来,因为他在家里有安全感啊,知道不会有事的,在我看来根本过不去的坎儿,他都不用当回事。那次我还担心一晚上他会不会挨打,挨打的话会不会供出我,他爸妈找我来赔钱怎么办,我爹妈知道了都不敢想,一宿没睡好,第二天他来找我说他爸就让他以后小心点。&/p&&p&&br&&/p&&p&所以我怨恨贫穷,怨恨贫穷封闭导致的愚昧,现在也算摆脱了贫困,成了小康,所以我女儿想要什么,只要对她没害处,我都忍不住尽力满足她,不想让她失望,有的有点害处的,她一求我,我心也软了。&/p&&p&其实这些年我也没放弃过自己呀,看孩子喜欢的书和节目,我还看过全套哈利波特和盗墓笔记那种呢,还挺上瘾的。和她一块看电影,跑男什么的,她喜欢的明星我都知道,过一阵子换一个,就为了让她看我不落伍,永远有话可聊。&/p&&p&&br&&/p&&p&努力理解孩子每个年龄段的思维吧,就希望她明白什么事都可以和我说,我无条件的爱她信任她支持她,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争取给她一点中肯的建议,让她心理上有个支撑。&/p&&p&&br&&/p&&p&她考完试告诉我她跟同班的男朋友分手了,因为中考这一个多月回家没怎么联系,那男孩跟补课的一个女生走的有点近了,她因为要考试就没说,考完就散了。&/p&&p&我问她那你失恋了不难过吗?她瞥我一眼说难过什么难过,没暑假作业得赶紧玩啊,以后有的是更帅的等着我。。。&/p&&p&她这样我有点担心,现在初中生好像都这样了,早恋,也没个常性,来硬的怕她逆反,只能千叮咛万嘱咐上学的时候有些事你不能干,当妈也是操碎了心呀。&/p&&p&我也挺佩服她的,面对这种情况还能学习第一,心理上不受什么波动,知道什么更重要一点,是我的话,恐怕脑子就被男朋友的事给充斥了,试也考不好,最后耽误了自己。&/p&&p&&br&&/p&&p&我当初所处的环境,如果有个明事理的长辈能给我一点指引,也许我那段感情就不会失败,但是都在说“ 你们离这么远不可能结婚,你最好趁年轻赶紧身边找个条件好的嫁了,你再耽误这辈子都不行了,他以后学成了看不上你就完了。”&/p&&p&当年也确实感觉到和他越来越大的差距,孙楠不就是成名后抛弃了支持他多年的女友吗。&/p&&p&我也是自卑敏感自怨自艾,在感情上也不成熟,那时候还是年轻吧,后来很多事明白了,不再放大自己在感情里的痛苦,知道更设身处地为对方想,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p&&p&&br&&/p&&p&其实想起从前还是幸运的,从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被他用心的爱过,否则我一定随便就被一点小恩小惠骗走了。&/p&&p&李宗盛写过一首歌,叫当爱已成往事,张国荣也唱过,歌词我句句都能听懂,&/p&&p&本来想放个视频,但我是真正的老阿姨,不会把网站上的视频变成手机里的,年轻人应该没听过吧。李宗盛说过 “ 希望能听懂我这首歌的人,又不用经历我这么多。”&/p&&p&但是,又怎么可能啊。&/p&&p&&br&&/p&&p&写这些就是觉得说出来好受一点,憋的太久了,出问题了,希望看见我这段经历的人,对感情有更深的思考吧。&/p&&p&可以的话给我留个言吧,我其实很喜欢和别人说话。但是年轻的小孩们别再叫我大姐了,我也没有那么老,小朋友都可喜欢我了。&/p&
逛知乎很久了,文化水平不高,第一次想写一个回答。我今年四十一了,他比我大三个月,我们同村长大,两家房子就隔了几排。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很熟,还经常有姻亲关系,我二表姐就嫁给了他表舅家的哥哥。村里长辈看着我们长大,小学一个班,初中到镇中学上,离…
&p&&b&房价要跌,但不是现在!揭开真相,这是最后一波红利!&/b&&/p&&p&周末回家,去小区超市买东西的路上,听到几个带孩子的大妈在闲聊,听到是在聊房子,职业习惯,就站着听了一会,什么在海南养老的房子买得值了,儿子女儿在哪哪哪买的什么小区,涨了好多钱,后悔没多买几套之类的……&/p&&p&虽然总听说全民炒房,但是在自己身边还真遇到的很少。提一个话题,不知道有人还记不记得2014年?&/p&&p&1&/p&&p&那是一个冬天。全国性的房地产寒冬,我记得很清楚,某小区全年卖了个位数,还不够营销费用。到处都是优惠,大部分城市不限购不限贷,利率打折,送车位送花园送户口送物业费,零首付、首付无息分期、首付贷满天飞,房价还下降不少,就是没什么人买。&/p&&p&为什么?因为买涨不买跌,这是大多数韭菜的思维,就像股票一样。&/p&&p&接下来一二线在2015年开始,啪啪啪打脸,涨幅之快刷新了无数人的三观。价格和2014年相比,究竟涨了多少,我也不详细列数据了,大家基本都有概念,大概一两倍的样子,还有更多的。&/p&&p&那2015年为什么涨价?很多分析的文章,比如高储蓄、政策利好等。抛开表象看本质,原因很简单,GDP要持续增长。&/p&&p&%
643974亿&/p&&p&%
689052亿&/p&&p&%
744127亿&/p&&p&%
827122亿&/p&&p&%(目标)880885亿&/p&&p&为什么要增长,注意一个时间节点,一带一路是日提出,也就意味着中国需要走出国内,布局国际,人民币需要国际化,中国需要扩大东南亚影响力,只有先经济输出,提高盟国数量和忠诚度,不然只能靠战争。&/p&&p&就像美国一样,目的就是国内压力释放到国外,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薅国际羊毛反哺发展国内,比如美帝现在,冷不丁加个息全世界就被收割一波。&/p&&p&基于上面的前提,那国内的GDP增速就不能放缓,不然凭什么证明有能力带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老话讲: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谈感情,先给钱。&/p&&p&在GDP基数如此规模的情况下,想要增长,一定得有划破天际的创新行业诞生,或者掌握全球的某些命脉,比如美帝的核心科技/军事技术;或者发战争财,比如美帝打叙利亚伊拉克。&/p&&p&但是,目前来看都不现实。互联网又是个虚胖,并没带来什么根本变革。海南/雄安等新概念需要时间,眼下怎么办?&/p&&p&如果房价停滞不前,停止房地产的增速,实事求是的讲GDP的增速不只是下滑这么简单,涉及到敏感就不赘述了。&/p&&p&对其他一带一路的国家而言,就会失去信心从而选择其他阵营。所以,GDP不能下滑,经济还需要持续增长,于是做了这个艰难的决定,保房价。&/p&&p&政府现在需要钱,很多钱,才能对内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搞对外经济输出,意识形态输出,才能在国际站稳脚跟,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停止就是倒退。&/p&&p&钱从哪来?大家都知道,税收和土地两个层面。有人会说印钱,不可能的,M2的总量已经达到1676800亿,而GDP,是827122,超出了一倍。也就是,用1块钱成本创造了5毛钱的GDP,同等的美帝,1美元创造1.5美元的GDP。&/p&&p&市场上的热钱太多了,但是又不在国家手里。&/p&&p&我们看这几年的动作。&/p&&p&16年开始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开始经济转型。&/p&&p&17年开始银行开始紧缩银根,银监局监管层面加强,开始控制热钱的流动性。&/p&&p&18年又遇到川普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家伙的外部施压,可以说是内忧外患。&/p&&p&至于税就不说了,同样不能再加了。&/p&&p&既能锁住热钱的流动又不至于对民生造成影响。怎么办?答案呼之欲出。以前藏于开发商和炒房团的富,需要他们贡献的时候到了,还能带着普通人降低一下居民储蓄率和保一下外汇。&/p&&p&2&/p&&p&一二线涨价有理由原因,还能分析出个一二三四的逻辑,那五线小县城的结果我们看到了,原因基于以上大前提之外,还有什么原因?&/p&&p&局势已经明朗化,这是房地产在这个阶段的最后一脚油门加速,接下来的定向加息已经开始,未来基准利率也会上浮,再下来就是房产税出台,老司机开始要稳着开车了。&/p&&p&关于小县城的房价,重点要提到两个词,“去库存”“差异化调控”。&/p&&p&首先确定去库存为了什么?为了小县城的发展,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别说我为房价上涨洗地,我说的是实情。&/p&&p&首先能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地方债很高,虽然很多数据不太明朗,但是这是共识,这个概念就不普及了,不知道的去百度。&/p&&p&其次小县城发展不动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没钱。这里我们不谈贪污腐败的问题,这是另一个方向,有钱了才可以修路铺桥,才能盖学校医院商场,才能升级全民福利,才能有更好的城市面貌招商引资,才能正向循环发展,不然大家就一起穷。&/p&&p&钱从哪来?地方来钱的渠道,无非收税卖地。小县城企业少,消费低,收入低,自然税也没多少;房价低,地价自然不高,人口少还外流导致需求量也一直上不去,没有需求地价自然不高,甚至卖不动。只能越来越穷,或者缓慢发展。&/p&&p&税收和地价,两手都抓两手都不硬,没钱就没发展,这是长久以来的事实。&/p&&p&小县城的库存多,主要原因是需求量小。小县城因为就业、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等确实不怎么样,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都想买更大城市的房子。&/p&&p&但是大城市房源有限,都来炒谁还买小县城,还怎么去库存?于是提出差异化调控这个方案。&/p&&p&1、一二线房价上涨,通过高房价限制,不让你买。不要小看小县城土豪的购买力,小地方的土豪才是真土豪,真金白银手里握着,不像一线那种资产纸黄金,房贷比存款还多。但是对于目前动辄500万一套的房价,怂了。&/p&&p&2、政策限制,通过社保和户籍等政策,再设置另一个门槛,就算你有钱也不行,还得交税拿社保,还是不让买。&/p&&p&3、购买一二线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涨价增值赚钱。那这样好了,一二线现在不涨了,四五线小县城开始涨,你不就回老家买了吗?&/p&&p&通过差异化调控一系列的组合拳,出现如下效果。&/p&&p&1、一批群手握重金的本地土豪,劝退回老家三四五线买房,不让购买力外流。&/p&&p&2、一批在外打拼多年,有些积蓄但是还没买房落户的人,也同样劝退回去。&/p&&p&3、一批有些积蓄的本地人,有自住房,生活没压力。有意识和心思炒房,但炒不动大中城市房子的人,发现本地也有机会炒房,于是人手两三套,反正房价必涨这已经上升到信念了。5%&/p&&p&4、外地炒房团组团买房&/p&&p&5、外地开发商大规模进军小县城开发&/p&&p&6、本地刚需坐不住了,借钱也得赶紧买。&/p&&p&7、拆迁户,这是重头戏,农民工进城就靠拆迁了。&/p&&p&所以我们很惊奇的发现,一二线不涨了,三四线微涨,四五线暴涨!&/p&&p&那拆迁户钱从哪来?可能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2015年政府推出棚改货币化安置方案,逻辑是这样的:地方政府从银行借款→开始拆迁→拆迁户货币安置→拆迁户买房(去库存)→需求增加导致房价上涨→地价上涨→开发商竞拍土地→地方政府得到钱→还给银行。&/p&&p&本轮运动中间产生的各种税和还完地方债剩余的资金就是这次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就是未来发展的启动资金。&/p&&p&3&/p&&p&未来小县城的走势是什么样的?&/p&&p&结论:房价继续涨,但是低调的火热,而且很快一步涨到位。未来效仿一线,大概率横盘。&/p&&p&为什么?&/p&&p&房价不能降,这是大前提,这一波上涨,把全国的房价水平线提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不是按照现在订的,是按照未来订的。这一点我在我的文章里强调过无数回,不要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用未来的眼光看。&/p&&p&务必记得一个大前提,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必须要成为大国强国。一带一路必须要成功,雄安必须要建成,海南必须要打开,中国必须要成为发达国家。&/p&&p&仔细研读两个一百年,第一个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去理解房价。&/p&&p&城市房价高,但是和世界上的现代强国比呢?不要谈收入比,没有意义。收入是可增长的,想要快速赶英超美,短短几十年就赶上几百年的发达国家,人口红利已经结束,只能提前透支未来红利。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一二线不能催化房价,那就三四线,然后五六线。&/p&&p&2018年-2020年3年的棚改目标是1800万套,而2010年-2018年,总共约8000万人享受了棚改的福利,人和钱都到位,就差房子了。&/p&&p&&br&&/p&&p&大量流动资金都进入楼市,既能保证民生,避免通胀风险。又能通过涨价,解决货币超发引发的金融风险,一举多得。&/p&&p&举了栗子,为什么环京的限售这么严格,因为环京的投资性房源太多,刚需太少。如果打开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恐慌性抛售,房价崩盘。一种是报复性上涨,催发更大的泡沫。&/p&&p&所以,不能让那些投资客把钱套出来,还得再站几年。同理,近几年涨的比例越高的城市,未来限购越严格,而且,不会放松。&/p&&p&为什么说还会低调的涨?&/p&&p&因为只有涨价,才能保证有人持续进场,但是又要快点涨,好保证最大限度的收回超发的货币。&/p&&p&房子来不及盖怎么办?&/p&&p&参考碧桂园3个月开盘的目标,就知道杨老板的智慧了。高周转是一个原因,内在是规避不可控的政策风险。&/p&&p&4&/p&&p&这场小县城的涨价活动刚刚开始,只是这次的速度不像以前一二线的那样匀速前进,而是加速前进。目标是什么?目标是打压房地产,拯救实体经济,脱虚向实。&/p&&p&国内实体经济+国外的收益能稳定支撑GDP的时候,就是房产税该全面推出的时候,记住一点大国经济体的GDP增速不一定非得6%-7%才正常,美国每年的也就1.5%-2%,难道我们已经超越美国了吗?并没有,只是因为之前基数小而已,接下来的GDP增速,会逐渐放低。&/p&&p&所以,房子房住不炒这句话是真的,预计不会降只是横盘。意思是,可能会采取按市场价估值收税,这是很大一笔钱。这样既能保证实体经济,又能起到打压房产的作用,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稳当。&/p&&p&怎么打压?其实已经开始了,只是房价躁动把人的眼睛蒙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首套利率提高,二套利率提高,共有产权,限价,限贷等。看上去好像没起到作用?不,是还有热钱没挤出来,堵不如疏,既然想要炒房,那就给你指明方向。&/p&&p&其实,雄安这个房住不炒的试验田和海南这个直接锁死在顶点的省,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这场运动已经注定了结果,永远不要忘了我们是社会主义。&/p&&p&但是,强调一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