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哈尔滨科学技术学院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来源:233网校日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认真、愉快,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教材特点和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尝试。现在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享。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主动学习 :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科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2.、我们应更多的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 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益,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科学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3.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科学课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4.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让科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二、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有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至于原来我们特别关注的知识,它只是用来整理的其中一个目标,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如:科学三上年级的《我的大树》一课教学中不是追求学生对大树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观察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汇报交流等等。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法知道大树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大树……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没有目标意识或目标偏失的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三、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特点的比较综合的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的处理,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合。上课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根据探究价值的大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在多向互动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四、要体现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
  针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课要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活动的量和质这三对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和教师控制教学进程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选择以及结果、结论,而学生的活动往往非教师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学生主体作用将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引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学生主体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学习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承认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即教师是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及时介入、及时提炼,做到心中有谱;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的关系表现在:趣味性的活动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动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两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从学生的特点、生活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考虑,允许学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兴趣的又有价值的问题。至于事先考虑好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需要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探究。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把课内的多种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延伸到课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统一;活动的量和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活动的结构及内涵的研究上。科学课就是有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好的结构不但能使活动达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因此,我们根据目标和内容,结合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具有好探究的心理特征,运用音响、幻灯、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有意指导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致富经》等电视栏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学有关植物的根、茎、叶和动物方面的一些内容时,又把这方面的内容制成幻灯片,学生的学习由原来书中的抽象讲解,变得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学生掌握起来也轻松、愉快。
  六、要重实验操作、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强化演示实验,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做好一个演示实验会比抽象笼统讲解更具体、更有吸引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时都精力集中,甚至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如《浮力》的教学,我们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水槽,手中拿一木块,问学生:将木块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学生有不同的说法,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结论。当我们演示时,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对或错,这样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几个学生上来演示,用手向下按木块,说说手有什么感觉,这时我们告诉学生这种向上推的力就是浮力。再让学生想想,如果把铁块放在水中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沉下水底)是不是下沉的铁块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学生思考后,我们再演示。用测力计先测出钩码的重量,记录下数据,然后将钩码放入水中,再看此时测力计的数据有什么变化, 得出数据,既真实、又可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由于学生参与其中,记忆深刻,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七、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求知欲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 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好奇心则是求知的大门。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着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课前,我们有意把一个乒乓球弄瘪,课堂上,我们向学生求教:“老师刚才打球时,不小心把球弄瘪了,谁能帮老师修复一下。”这时有几个同学说:“老师,你把球放在杯子里,再倒点热水,球就会鼓起来。”有的同学说会不会哟?这时,我就找个同学按他说的方法做。等球鼓起来,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们就抓住时机问:这是什么原理呢?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吗?学生一下子都活跃起来了。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要加以保护,不能因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斥责。教学中,无论学生思维成就的大小,都要给予鼓励。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充分挖掘科学的教育功能,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资料由编辑整理上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邱晓燕(固镇县仲兴中心小学 安徽蚌埠 233700)摘 要: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单靠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正缘于此,合作交流也走进了《数学课程标准》,继而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关键词:交流合作 学习方法 小学生培养实践证明,合作交流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很多老师产生了一种误区,认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就是多创设情景,多进行小组合作。有些课上学生的合作交流似乎成了一种“摆设”,为交流而交流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去合作交流了,但没有将它用足,用好,用透,这样不仅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价值呢?先从我的一个教学案例说起。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米尺、三角尺、直尺等。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然后指导学生量课桌面的周长,再量自带的正方形图形面的周长。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正方形呢?他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如果在我们课桌一周围上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这样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合作交流都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紧湊有序,目标明确,教学有效。这说明,合作交流,必须把教学目标指向以下几点:一、科学分组、注重实效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交流合作的理解,课堂上随意将学生分组,盲目进行多次合作学习,为迎合新课标搞花架子,根本未考虑优势互补的作用,当问题出现后,学生很难相互沟通与合作,这样的交流是无效的。要使合作有实效性,合作前首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个性特长等因素进行综合分组,通常选智力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在选择好组长后,教师要使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以便更好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一定时间后,角色可以互换,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角色得到体验和锻炼。另外,教师也要考虑教室座位排列方式,不同的坐位对合作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果小组学生静静的坐着,就是不开口,教师要寻找原因,可能是教师提出问题不具体,学生不知道如何交流,也可能是教师提出问题太多,学生没有记住要交流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后,要给学生适当的加分和减分制,对积极回答且正确的学生,给予加分,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除了减分以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找学生复习一遍有关的问题。要避免教学中的两级分化,必须适应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应乐于助人,优势互补,虚心学习,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言和质疑,不同的意见一定要讲出来,并说明理由,讨论时轮流发言,不大声喧哗,发言时条例要清晰。二、积极参与、激发求知传统意义上采取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远不如学生的自己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讲授的方式学习,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预先迅速地思考,既要考虑所表达的内容,又要考虑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就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解答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答案可以多样,通过交流,灵活运用语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参与了课堂活动,经历共同探讨,有学习收获的喜悦感,可以使学生迸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三、勇于实践、寻求结论上述教学案例中,交流合作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但这并不等于简单、直接地告知,因为数学不等同于数学结论的简单汇集,而应被看作一个由问题、方法、语言等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体。我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经历了一系列的合作过程,并在他们获得了几次成功的体验后,我适时提出困惑:如果让你算出围在课桌四周的花边的长度呢?接下去的学习,他们通过操作,思考交流,师生思路打开,学生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结论。四、循序渐进、讲究实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能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力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共同体 ‘裁决”。个体的经验需要同伴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下功夫,在课堂中尽量多创造一个个生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我们知道,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学习方式顺应了我国倡导的实现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合作交流重在转变学生学的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的教学理念,要循序渐进,就像小火炖汤一样,慢慢来,由浅入深,教师要注重检查学生合作交流的结果,登记问题,合理评价,促进后进生学生交流合作的动力,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性和主动性。俗话说“兄弟一心,齐力断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让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开创新课改,不断挖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0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的其它文章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_百度知道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随着学校的实验装备不断普及和完善,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更有效呢?下面我就从小组的组建与分工、有效合作内容的选择、组际竞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小组活动分组与分工应强调民主与集中相结合。1、合作小组的组建。小组的组建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按共同的兴趣,自主分组。但学生在组合时又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有时可能会出现“强强联手”和部分学生“没人要”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集中指导和调整。教师做调整工作时,尽量尊重学生意见,并让学生明白分组是应考虑的问题。一般考虑:1、小组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2、各小组力量均衡,为合理分工做好准备,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合理分工的开展。在分组后,小组要推荐活动小组组长并进行分工,这时需要教师在方法上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分工技能。分工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优势互补,要尽量考虑个性差异,让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对于高段年级的同学,不同的合作活动还可采用动态轮换的分工方法,这样可以保护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给每个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3、建立和谐的小组关系。在做好组建和分工工作后,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它是完成合作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和谐的小组关系需要所有小组成员一起维护,小组内的成员要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首先,合作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沟通。教师要提供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小组成员要掌握一定交流技巧。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没有一定的交流技巧,合作活动也一定会崎岖不平。通过组内交流能增进互相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其次,要及时处理合作小组内的问题与矛盾。在合作小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成员推卸责任,或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合作活动会陷入困境,这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处理这些问题时也就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认真虚心地听取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定能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活动小组,从而发挥出小组团结的力量。二、组际竞争的开展学生拥有合作意识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开展小组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班级被各小组间的竞争,可以激发组内同学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学习中,在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前,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提出了竞争的规则,如下:1、纪律,哪个小组活动过程最安静、最有序;2、思考,哪个小组自主选择的课题最有效、最有自己的想法;3、效率,哪个小组完成完整实验所用时间最短;4、参与程度,哪个小组的全员参与程度最高。以上的竞争规则以活动的展开为线索进行制定,使学生活动有了约束,也是合作活动开展的有率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只有规则却不执行是没有发展性的,所以在活动进行时我会给予及时的评价,营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良好氛围。在活动结束后的综合性评价中,师生依照以上规则进行评选,共同评出“纪律最佳组”“思考最佳组” “配合默契组”等,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下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有效合作时机的选择小组合作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有需要和有条件时才引导学生去合作。在三上年级《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在介绍完自己带来的树叶后,我引导“如果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的树叶放一起,你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我话音刚落,前后四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块儿,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束的交流中,学生甲说“我们小组共有32片树叶,来自8种不同的树。”同学乙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年07期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摘要】:正随着我国的进步与发展,各种分工越来越细,几乎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互通信息,共享研究的成果。交流与合作已成为现在及将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独生子女多,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重结果、轻过程、死记硬背、缺泛探究合作的精神。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有的小组建设差,差异学生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23.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大学游泳是必修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