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全年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位置:
>>>材料一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指..
材料一 &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指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1578元17175元19109元21810元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元4761元5153元5919元6977元7917元材料二&某村为增加村民收入,将村级经营性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集体股占40%,用于发展公共集体事业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个人股占20%,平均分摊到所有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40%被设置为贡献股,按贡献大小取得红利。同时,每个村民可以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请从分配方式角度评价材料二中某村的改革(10分)
题型:论述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⑴材料一反映了几年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分)我国应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2分)⑵该村股份制改革后给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及贡献奖,是坚持并完善按劳分配方式。(2分)这有利于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1分)体现了村民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1分) 有利于村民共同富裕。(1分)该村通过股份制改革让村民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落实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方式。(2分)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1分)是对村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1分)有利于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发挥市场作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村民.(1分)试题分析:材料一是图表,根据表头、项目和数据加以概括。图表反映的是从07年到1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就要看到共同的增长,又要看到城乡存在的差距,提出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隐含信息。第二小问,原理的指向性较为明确,运用的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要注意总结概括材料中该村收入改革的具体措施。该村实行股份制改革,村民获得收入,一部分是给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及贡献奖,一部分是让村民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这分别体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分配的方式,并回答每一种分配方式的意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材料一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指..”主要考查你对&&财政及其作用,分配制度,税收的含义、特征及种类,依法纳税&&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财政及其作用分配制度税收的含义、特征及种类依法纳税
国民收入含义:
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财政含义:
为了履行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国民收入:
&①含义: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②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志着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③国民收入增加的途径: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广泛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A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 B消费主要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C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二者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相互促进——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为消费提供前提和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会促进生产。不一致——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积累多了,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这样从根本上也不利于积累的扩大;如果消费多了,财富都吃光分光,也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又会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 D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该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应该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含义及实现:
①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②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③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财政的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财产性收入的含义: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好生活活动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准确把握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几个问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①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②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因此区分二者首先要看是哪一类经济形式再作判断。
&(3)对比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3)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图示:
如何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
1、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调节和整顿收入分配。(低、中、高、合法、非法)4、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个性问题: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区域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税收的含义:
&①税收的含义:人们习惯将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必然性: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③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增值税含义:
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个人所得税含义:
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税收的特征:
①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②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转不能随意改变)。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我国税收和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①增值税: A.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B.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C.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D.作用: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②个人所得税: A.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B.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C.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D.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比较:
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
①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②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的单位和个人。
发票的含义:
发票是消费者购物凭证。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几种违反税法行为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没有依法向国家缴纳应缴税款,都违反税法,都要接受法律惩罚。 (2)不同点:违反税法的手段、方式和特点不同。要特别注意区分偷税(以欺骗的方式逃避纳税)和骗税(骗取出口退税和税收优惠)。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②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③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树立纳税人意识的要求:
①纳税人意识表现在义务和权利两个方面,即自觉诚信纳税的义务和认真监督税收征用的权利。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③不管公民是不是纳税人,都要树立纳税人意识。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4315234925229811272385276614244846联想集团国际化战略环境分析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联想集团国际化战略环境分析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01513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919元。到2020年,实_百度知道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01513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919元。到2020年,实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01513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919元。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这表明①当前发展必须全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试题分析: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③符合题意,应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艰苦奋斗。②符合题意,应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④符合题意,应选;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①错误,A、B、D不选;C符合题意,应选,故答案选C。
采纳率:6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图文】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是一个PPT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金话题小视觉大视野我们一起侃新闻
警惕收入倍增变“被”增
11月8日上午公布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主席话音刚落地,即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振奋者有之,激动者有之,清醒者有之,当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专家:目标宏伟但可实现
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上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实际增长7.8%。以此为基数计算,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8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218元。
长期分析跟踪经济数据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收入倍增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又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目标宏伟,意味着中国经济要连续十年保持GDP增速7.2%以上。但他也强调,这目标是可实现的。中国经济未来增长还有很多空间,譬如城市化进程、技术创新、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等,都将释放出推动经济增长的能量。[]
财经评论人士指出,通过收入翻番计划,首先可以解决居民收入跑输GDP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最终可以改善中国的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收入翻番计划绝不止是增加收入这么简单,这个计划就像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经济社会领域的许多把锁,比如说,加快经济增长,改善劳资关系,改良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拉动国内消费,等等。 []
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工程,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是收入分配的逐渐均衡和城镇化的加速以及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真正步入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经济学家马光远分析称,如果预期实现,则基本意味着,中国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初步迈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
民众:但愿不是钞票倍增
与专家学者信心满满不同的是,民众的态度既开心又忧虑。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物价会不会翻番,统计会不会造假,低收入群体是否有保障。
首先,仅从数字上看人均居民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以2011年为例,中国GDP增速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长14.1%。
然而,居民感受的却是“无感”增长,甚至“负”增长。原因很简单,通胀猛于虎也。2011年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47万亿元,CPI涨5.4%,远超年初4%目标。老百姓最关心的是生活无忧虑,收入增十倍,物价升十倍,还是没有安全感,意义何在?
其次,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困局。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如果加上隐形收入差距会更大。所有人的收入翻番后,虽说比例没有变化,但数值上的差距将更大,对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是个极大的威胁。话说回来,高收入者收入翻番,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低收入者收入翻番却很难。
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倍增需要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只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了,富民这一目标也就实现了。
再者,统计方式一直为百姓诟病不已,数据存不存在水分?会不会又被平均?亟待澄清。不过,姚景源认为,十八大报告已经把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收入差距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好嘛,收入被增,物价倍增,房价倍倍增,存款被蒸!无比怀念08经济危机!”有网友感叹道。 “亲,十年后,收入倍增,你用来做什么?答:生两个娃。” 亦有网友如此调侃。
结语:收入倍增警惕“画饼充饥”
近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02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5倍。涨幅很给力,民众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但生活压力却有增无减,飙涨的房价、缩水的储蓄直接把GDP增长成果化为乌有。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报告还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但不会变成空喊的口号,还需要党和政府拿出实际行动。那么如何实现真正的收入倍增?首先,必须分清GDP增加和居民收入增加的非因果非线性关系,否则最后又押宝到GDP身上;其次,必须改革财富分配机制,而不是二八原则;第三,注重弱势群体不能忘。
我们不要用滥印钞票的方法实现收入倍增,我们需要的是实际购买力倍增。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初来自日本从60年代到70年代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的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国专家说:中国现在基本具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国民收入倍增计划(IncomeDoubling
Program)是日本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造就日本黄金时代。
Copyright & 2012 JRJ.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云港城镇居民可支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