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要增强政治领导,我要4.5章的就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生活在依法制国的国家我要山东教育出版社的..............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www.wenku1.com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日期:
先进制造技术(作业)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小 组 2班05组 年 级 2011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系 (院) 汽车学院 指导教师 赵 琳 2014年 3月 27日小组成员及分工完成情况1、组长: 闫宗旺具体工作:主要负责整篇论文内容的确定,查找资料,确定各个章节的内容。整理论文的格式,以及对整篇论文的审核。 2、成员: 裴晨皓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一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整理论文格式。 3、成员: 王睿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一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整理论文格式。 4、成员: 卢鹏飞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二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审查论文。 5、成员: 佟强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二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审查论文。 6、成员: 姜帅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三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对论文修改。 7、成员: 王丛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三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对论文修改。 8、成员: 孙源具体工作:主要负责第四章的资料查找、内容的筛选及资料的汇总和编写协助组长对论文的修改。 摘 要中国制造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现代物质文明。中国制造业作为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可享用产品的载体和国家安全所需产品的提供者是任何时候都撇不开的产业,没有制造能力的民族是没有竞争能力的民族,是不能抵御外来侵略而任人宰割的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正是有力的佐证,制造业的兴衰不只是制造业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我国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根据我国国情对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预期。当前对我国高技术能力的过高预期是不现实的,我国在高技术方面不具备什么优势,囿于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体制的桎梏,我国要在高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还需假以时日。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制造业的历史作用及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历史 发展战略 现状 前景 目 录第一章 绪论 ............................................................................................................................... 11.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 11.1.1 中国制造业的艰难创业和光荣承传 ............................................................... 11.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 21.2.1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协作 ............................................................... 21.3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 4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 52.1 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的回顾 ...................................................................................... 52.1.1 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 52.1.2 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 62.1.3 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 ....................................................................................... 72.2 从临港产业区看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崛起 .................................................................. 82.2.1 每一幢厂房里都有一个“最” ....................................................................... 82.2.2 技术上不是国际先进“谢绝进门” ............................................................... 92.3 从“李宁”看“中国制造”的崛起 ........................................................................ 10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 123.1 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发展 ............................................................................................ 123.2 制造业国际转移趋势 ................................................................................................ 133.3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途径 ............................................................................................ 13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144.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144.2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4.3 浅谈中国制造业发展出现问题的根源 .................................................................... 154.3.1 中国制造业忽视原始创新 ............................................................................. 154.3.2 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十分粗放 ............................................. 164.3.3 社会责任严重缺失,遵纪守法意识淡薄 ..................................................... 164.3.4 受到外资制造企业的垄断 ............................................................................. 174.3.5 中国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存在鸿沟 ............................................................. 174.3.6 法治建设和企业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 184.4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 184.4.1 中国制造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 184.4.2 国外制造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的趋势减缓 ............................. 184.4.3 制造业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 ............................................................. 194.4.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 ..................................................... 194.5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 ............................................................................................ 194.5.1 可能的选择有多少 ......................................................................................... 19结 论 ........................................................................................................................................... 20参考文献 ..................................................................................................................................... 21 第一章 绪论1.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1.1.1 中国制造业的艰难创业和光荣承传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还远未完成,人们衣食住行的要求远未得到满足,甚至农业经济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少部分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此背景下,对传统产业的作用评价,对产业所谓的“朝”、“夕”划分,应依国情有所区别,忽视这一点,盲目地跟着别人跑,奢谈并炒作一个并不成熟的时代特征概念,将会起到误导作用,不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执世界牛耳,引领世界风骚上千年,特别是丝绸和陶瓷,“中国制造”的品牌享誉全球,推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明交融,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宗商品。历时千年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繁荣和衰落,见证了中国丝绸和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道路是和平的、开放的。中国丝绸与中国陶瓷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称得上千年不衰和无远弗届,它们为中国赢得的商业利益与文化盛誉至今仍是一座宝藏,在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的珍藏品里,中国的精美陶瓷无不占据最佳位置,展示光彩夺目的大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压迫下,中国被迫开放门户,以手工作坊为主体的制造业,不断遭受致命打击,危机四伏。欧洲产业革命后的军事、公共、民用产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中国的经济状况日趋恶化。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张骞等,看到世界潮流的趋势,相继提出“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远略”、“强国富民”等理念、政策,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中国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业在民族危难中诞生,从军事设备到交通运输,再到民用消费品生产,开始了漫长的觉醒、挣扎、奋起的进程。这个进程是痛苦的、艰难的,也是充满悲情壮志的,它培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实业家,树立起承传不息的“富国强兵”、“实业报国”、“振兴中华”的理念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实现工业化为宗旨的近代制造业得到最广泛的承传和发扬光大。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中国人民用节衣缩食的积累,从苏联等国引进156个重要项目,全部都是制造业的,其中煤炭25项、石油炼制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化工7项、机械24项、军事工业43项,没有一项是供生活享受的。这批项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强盛、为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矢志追求。它们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积累了建设经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干部。正是这支队伍,有理想、有抱负,创业敬业,艰苦奋斗,挑起了中国制造业的大梁,大庆油田、三峡水利枢纽、“两弹一星”、青藏铁路、“天河一号A”以及以后的登月工程,就是这支队伍卓越才能和奉献精神的突出标志。中国成千上万的制造业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为这些世纪工程承担研发、制造和配套生产中,全面提升了科技水平,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为建设强盛大国的时代抱负。中国制造业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战斗史,是梦想与奉献的光荣史,是历经艰难困苦而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时代变了,制造业的内涵也变了,中国制造业的光荣传统没有变,它们仍在承传,仍在发扬光大。这个传统的精华是追求“民富国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是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是勤劳、敬业、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1.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1.2.1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协作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中国人民的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都要长期依靠制造业提供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世界仍处在大动荡、大调整时期,国际持久和平的环境也未到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对外友好合作与经贸往来,都要依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提供安全手段和实力保障。当今世界,实力仍是基本手段,这是现实政治博弈决定了的,是任何空话都取代不了的战略选择。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就产值数量来讲,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世界制造业的增加值为91081亿美元,中国为16911亿美元,中国占世界的18.56%,2010年的比重还要大。另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统计年鉴2011年》的数据,在22个统计大类中,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据第一位的有12个,第二位9个,第五位1个。中国制造业的数量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样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业的素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同发达经济体的先进制造业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在高端制造业,在一般制造业的研发能力、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环境保护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诸多方面,赶上发达经济体的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长期学习、追赶和拼搏。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松懈,更容不得自满和不求进取。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肩负使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互动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战略定位。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撑和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需要高度依赖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和畅通的物流业。这是现代经济的流动血脉,须臾不能忽缺。在现阶段,甚至是更加重要的,中国必须拥有发达的制造业,这不仅是制造业本身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优良的生产工具,而且对服务业来讲,也需要制造业提供各种物质载体和高效率的硬件。处理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的关系,是中国设计发展平台的首要任务,把这个发展大计设计好,在战略层面不发生偏差,就能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保中国的和平崛起立于不败之地。二、坚持创新、创业,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和竞争能力。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规划,制定了相关政策。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落实。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题为《为什么说现在是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的文章,指出过去“美国一直十分担心他们在制造业方面输给中国”。说“这一局势很快将会改变”。文章强调说,世界上现在有三种以指数倍方式快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电子制造业,它们将重塑制造业的竞争面貌。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实的战表。面对这样的挑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各类优秀人才、实力基础和市场机制,应当勇挑重担。现在,认识这个严峻形势的人并不多,问题远没有完全解决,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信部系统有300多种相关技术研发要与企业逐一衔接落实。有些地方把注意力过多地用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上,搞不切实际的中央商务区(CBD),虚拟经济膨胀。这种状况应当加快调整。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内地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承担发展不同领域的先进制造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电子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中国迫切需要这样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分工。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量大面广,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取之不竭的庞大后备军。这支庞大的企业群呈现的是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一头是为大型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的,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这类小型企业可以随着主机工艺技术水平提升而适时跟进,也可以用自己开发的先进零部件推动整机设计创新,做到一升俱升,像电子、能源、汽车、造船、航空及重大装备制造等,都有这样的机遇。另一个小头是小型、微型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有自主的传统工艺和专利技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对象,各地享有盛誉的“老牌子”产品多半属于这类情况。这类企业中有不少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机械化程度低,需要采用现代技术,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营销方式,确保食品安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现在要特别重视的是处在橄榄型中间的大头,这一部分量最大,影响面广,产品生产和行销、市场份额都处于动态状态。它关系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就业状况和社会稳定。对制造业的这个大头,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扶持。中国中小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市场需求,是生存和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它们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继续“走出去”,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积极参与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处理和生产各种废弃资源;面向“三农”,为农业现代化、改变农村面貌,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活,建设中小城镇。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广阔内销市场,是最大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的出路是走出大城市,走向农村。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自身,特别是企业家、业主,要学习鲁冠球、张瑞敏等成功企业家的敬业、创业精神,沉下心来搞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在竞争中壮大。要努力学习德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销售服务。要精心经营本企业的核心业务,不要转移精力,追逐虚拟经济。温州从发展制造业兴起,曾经产生过王牌产品和王牌企业,后来转向炒煤、炒房、地下信贷,热心投资投机,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陷入困境,教训极为深刻,值得广大中小企业引为鉴戒。第三,金融业、物流业等服务业,要面向实体经济,支持制造业做强做大。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兴衰,一方面取决于制造业自身的素质和竞争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制造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各种服务对企业的促进功能。企业研发的成果再好,得不到资金投入,永远是图纸上的设计,成不了产品,进入不了市场。一个好的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需要一系列环节协调运作。中国的服务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面向制造业,各级政府要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分配等方面扶持制造业,重点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支持他们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必定带动一系列服务业拓展业务空间,进而为服务业创造更好、更多的需求。1.3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基本经验有二:一是较早和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中超过70%的份额投入到了制造业领域。对外商开放投资,开放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不仅并未因此而萎缩,而且通过与外商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产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扩张、提升和增强,许多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前茅,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90%。二是较深层次、较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或放开市场准入管制,鼓励和促进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焕发了企业微观主体的活力,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进入与发展,在许多行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纯粹的国有企业占制造业产出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76%,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体制改革带来的“内生增长效应”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很大程度地体现。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尽管在不同产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差异),并处在较大程度的动态转换中。这种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庞大、供给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于不断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以及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等方面。这些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并将继续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如果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那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将促成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更为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利益。当然,在制造业领域中,不同产业的成熟度、开放度和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加入世贸组织对这些产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从长期来看,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它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特征,决定产业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长期趋势和基本格局;二是依托于竞争战略和制度条件的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s),它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选择性。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工业化进程、供给与需求结构等因素剧烈变动的时期,影响中国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十分复杂和易变。从加入世贸组织这个大背景来看,产业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潜力和动态比较优势等因素,对于产业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以此全面评价加入世贸组织对各制造业部门的近期和中长期的影响。其要点包括:一是寻求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工业部门的统一的世贸组织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使得所有工业部门能够放在一个坐标系上进行横向对比;二是将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趋势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放宽研究视野,以求准确把握加入世贸组织后各行业发展的长期方向;三是通过世贸组织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价,廓清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2.1 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的回顾2.1.1 中国制造业的复苏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虽然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与我一样,1978年才看到了电视。当时,我家所在的学校买了一台波兰生产的24寸黑白电视。那时,最好的汽车就是上海牌轿车、北京吉普,而卡车大部分是解放牌。进入八十年代,日本进口的9寸或12寸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接着,收录机成为时髦的产品。各种票据逐渐成为历史。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则广告是黄石生产的好乐牌冷饮机。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各个大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消费产品名牌,例如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等等。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复苏。2.1.2 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在这个十年,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开始崛起。很多刚刚经历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还不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缺乏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亏损,甚至最终全军覆没,不少原国有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正是在这个时期陨落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他们靠灵活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竞争优势。“营销”,尤其是“广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叩开市场的金钥匙,例如“秦池”、“孔府宴酒”等,央视的“标王”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恒安纸业、正泰电器等很多民营企业,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也有大量原来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下海创业”。创业,开始受到广泛尊重。在这个十年期间,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制造业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也正在这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展开。财务软件、CAD,成为当时的热门软件。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的进入是突出特征。2.1.3 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PLC 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它具有微型计算机的许多特点,但其工作方式却与微型计算机有很大的不同。微型计算机一般采用等待命令或中断的工作方式,如常见的键盘在这十年当中,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资、港资制造企业。长三角地区,随着浦东的开发而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使“Made in China”全球闻名的,是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赢得了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而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尤其是在IT产品、玩具、服装、制鞋等产业。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形象的比方,说是如果深圳到东莞的高速公路堵车,就会造成全球的内存涨价。这十年,是全球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1999年的澳门回归,使内地与港澳的合作更加深入。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飞速增长,跨越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设,铁路一次又一次地大提速,航空载客量和货运量增长神速,而中国的电信,尤其是无线通信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城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地,建筑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农民工向潮水一般,涌向沿海地区,支撑了民营制造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发展。而汽车,也迅速进入中国家庭。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在2003年之后,整个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尤其是中国的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讯等产业发展迅速,进而又带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对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国家对军工行业的投入增大,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益显著提升,烟草、钢铁等行业开始进行迅速整合。资本市场为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金。 在这十年当中,民营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除了烟草、能源、军工等垄断行业,以及国资委主管的重点国有企业集团之外,很多国有企业逐渐实现民营化;另一方面,很多民营的龙头企业已经通过兼并、收购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产业集团,在产业规模方面做到了全国,甚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例如,顺德的家电产业、温州的电气产业、福建晋江的制鞋业、昆山的电子产业等等。有人戏称,中央五台是晋江台,因为很长一段时期的广告几乎被晋江的制鞋企业所垄断。目前,全球70%的便携电脑是在昆山制造。 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市场已经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这十年,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而中国制造业则随着中国加入WTO,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国际贸易额迅速攀升,出口顺差持续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也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的优秀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而机床、汽车等行业的中国大型制造企业也已经进行了国际并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电子商务的巨大需求。而ERP、PLM、CRM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开始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2.2 从临港产业区看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崛起上海的陆域向东走到尽头,内扼扬子江、外眺太平洋的所在,就是临港——它雄踞东海之滨,与杭州湾为邻,江水与海水相激,形成数十平方公里的滩涂,状如水滴。这里,曾是上海最穷、最低洼的地方,被百姓们随口叫了个“泥城镇”。如今,从泥潭里一跃而起的临港产业区,已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制造”的新高地。8年时间,56平方公里,引进176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临港产业区2011年实现产值456亿元,2015年将实现产值1200亿元,拉动整个临港地区产值达5000亿元——这组看似醒目的数字,并不足以涵盖临港产业区的意义。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调研时一语道破:“临港地区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我们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速度开发,加大力度推进,使临港的开发建设成为提振发展信心的亮点。”为了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布局,推出包括临港地区在内的六大重点开发区域。临港,正在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区。曾经是“中国制造”高地、让全国人民都心仪“上海货”的沪上,正从临港出发,向着太平洋微笑着递出一张“中国制造”新名片,重塑“中国制造”的崭新形象。 2.2.1 每一幢厂房里都有一个“最” 在很多产业,中国制造显得“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广”而不“高”,甚至成了“廉价商品”的代名词。例如中国是造船大国,却不是造船强国。像造船的关键件,如船用发动机、发动机曲轴等还受制于人,中国造船企业常常出现“船等机,机等轴”的情况。临港让这一切大有改观。中船集团和上海电气先后在临港生产出世界最大的缸径980毫米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与之匹配的980船用曲轴,中国造船企业的谈判及定价、交货期等话语权迅速加重。长800米、高42米,这就是中船三井公司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的生产车间,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发动机智能生产车间。总装台处,一个三层楼高、重1200余吨的庞然大物赫然眼前。“这还不是我们生产的最大的柴油机。”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叶强说,这里曾批量生产了15台功率达6.2万马力、980毫米缸径的国内最大柴油机,填补了我国大型柴油机的空白,扭转了一直受制于人的局面。上海电气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生产的是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发动机最重要的配件——曲轴。这是国内第一个曲轴生产企业。以前,这种曲轴基本由日、韩两个造船大国生产。如今,上海电气船用曲轴公司几乎能生产所有机型柴油机的曲轴,彻底打破国际垄断。更可喜的是,由于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曲轴自重由40吨降为25吨,成本及价格大幅降低,性能与质量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临港产业区参观,常觉“看不够”、“长见识”。临港已形成“6+1”个基地:“6”即汽车整车及动力总成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以及大飞机装备基地;“1”则是其他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里,几乎每一幢都有着一个“最”:——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世界第一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国产大飞机核心、国内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等;——全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第一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尚玉英称,临港坚持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不动摇,要填补我国在事关国计民生与核心利益领域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上的空白,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努力打破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核电装备原来很多是国外制造,临港改变了这一切。随着临港核电二期项目的投产,核电设备将形成年产10套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6套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5台核电主泵、32台(套)二三级泵、6套常规岛半速汽轮发电机组的制造能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还有海洋工程装备。临港已具备年产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50多个船用上层模块的能力,其中半潜式平台是双井架、全智能钻井,作业深度可达海面以下3000米。目前,临港集聚了中国最短缺、最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项目,正着力改变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2.2.2 技术上不是国际先进“谢绝进门”临港产业区是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海继续东扩的代表作。浦东航空港、洋山深水港相继布局于浦东沿海,临港产业区该走怎样的道路?上海市副市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概括:要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产业价值链,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努力提升开发区能级,争取把临港产业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开发区。“我们对产业的方向与定位是逐步明晰的: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发展导向。”上海临港集团董事长、总裁刘家平说,“国家战略就是国家需求,上海优势指的则是上海的制造业基础。”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方向是先进制造业,而重大装备制造是上海工业的传统。因此,临港选择了国家最迫切需求的高端装备业作为主攻方向。国际竞争力发展导向,成为临港选择入区企业的一个前提。刘家平说:“我们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如果技术上不是国际先进,进入基本免谈。”而事关国家战略,涉及高端、极端、自主装备制造的项目,上海都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甚至不惜举全市之力。高端装备制造,离不开国际合作。临港积极和世界一流的制造业集团合作,组建以我为主的合资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并实现再创新。如中船三井公司便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三井造船株式会社共同投资组建,注册资本7.06亿元,中方控股。临港产业区也向国内企业敞开大门。应对城市化建设过程工程机械的需求,临港利用临海优势,积极培育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至今,全国三大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工都已进入。临港迅速成为亚洲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2011年,三一重机挖掘机市场占有率14%,为世界第一位,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牌长期占据第一位的局面。另外,正在建设中的三一机密机床项目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高端智能机床工厂。“曾经,我们是模仿者、追赶者,现在,我们已加入世界引领者的行列。”三一重机一位员工自豪地说。上海电气在临港布局了9个项目企业,涉及船用曲轴、核发电装备、燃气轮机等,均以50年不落后的标准规划。“700吨行车一架,公司的起重能力就已世界领先,因为这个独一无二的能力,超特大重的订单哗哗地就来了。”张庆伟感叹地说。2.3 从“李宁”看“中国制造”的崛起1989年退役后,李宁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机遇,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宁牌"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历史。经过十年的发展,"李宁"早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现在,李宁领导着自己的公司正向着品牌国际化的目标阔步迈进,目前"李宁"已同海外九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销商签订了代理协议1990年,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携手合作,透过体育用品事业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并不遗余力赞助各种赛事。1995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2005年,李宁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向着国际一流品牌的目标冲刺。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李宁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赢得广大消费者普遍赞誉。产品的专业化属性,是在体育用品行业中竞争的基础。李宁公司把产品的研发,看作一个不断创造纪录、刷新纪录的赛程。早在1998年,公司就建立了本土公司第一家服装与鞋的产品设计开发中心,率先成为自主开发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2004年,李宁公司与香港中文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合作,对李宁公司生产的运动鞋的力学特性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建立专业运动员的脚型数据库,对专业运动特征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专业性和舒适度。经过十五年的探索,李宁产品已由单一的运动服装,发展至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配件等多系列并驾齐驱。不久的将来,李宁牌将致力跻身世界一流品牌,为全世界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提供专业的体育产品。因为这样的热忱,李宁公司拥有了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分销网络。同时,李宁公司的国际网络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已进入23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冠军团队的背后,必然有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李宁公司也是如此。在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战略规划模式和管理体系,使公司组织运作顺畅无阻,战略执行果断快速。目前,李宁公司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ERP为起点的信息系统,全面整合产品设计、供应链、渠道、零售等资源,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提高运作效率和品牌形象。“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让运动改变我们的生活”,是李宁公司成立的初衷。李宁公司从不放弃任何努力以实现这一使命。从1990年支持北京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始,李宁公司对体育事业已投入大量赞助,同时也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李宁公司每个部分紧密协作、奋力向前的接力棒,使所有的供应商、经销商、服务商成为合作伙伴,让所有的员工合力同心。李宁人相信:人有无限潜能。运动让人更加自信,敢于表现,不断发掘潜能、超越自我——有这样的品牌观,并始终不渝地付诸实践:1990年,李宁公司成为第一家赞助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1992年,李宁公司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领奖装备,成为第一个赞助奥运会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1993年,李宁公司率先在全国建立特许专卖营销体系;1998年,李宁公司率先在广东佛山建成中国第一个运动服装与鞋的设计开发中心;1999年,李宁公司与SAP公司合作,引进AFS服装与鞋业解决方案,成为中国第一家实施ERP的体育用品企业;2004年,李宁公司在香港联交主板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2005年,李宁公司成为NBA官方合作伙伴;2006年,李宁公司成为ATP中国官方市场合作伙伴。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制造业始终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脊梁。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80%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3个国家——美、日、德,其制造业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竞争力最强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制造业迅速崛起。3.1 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巴西,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首,进入了世界制造业10强,位居第八;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10强中居第四位;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提高至10%,排名超过德国,上升至世界第三位。据联合国统计署和工发组织计算,1993年—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只有5.4%;1998年—2003年我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年均9.4%。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12.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2004年和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连续突破一万亿美元,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通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不少重要工业产品方面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产大国,中国现在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处于世界第一位,囊括了家电制造业、通讯设备、纺织、医药等十多个行业。随着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中国的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提高。外商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近年来中国一些地区“既做鞋子又做芯片”已经取得了成功。珠江三角洲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承接IT产业的转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2 制造业国际转移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就制造业领域而言,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二是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制造等环节,有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多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向中国实行产业梯度转移,主要是瞄准了中国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有400多家即80%已进入中国,39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投资项目2000多个。在一波波的产业转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动向:继一些跨国企业的生产中心自九十年代向中国大陆转移以后,不少研发机构也开始在大陆设立,像微软、英特尔、朗讯等世界级大公司在大陆设置研发中心,同时跨国公司在大陆采购力度进一步加大,IBM、惠普、通用电气、柯达等跨国公司都在大陆成立了采购中心。3.3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途径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重点。中国在现阶段还离不开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中国13亿人口的生活资料离不开传统制造业,人们完成基本的生产活动离不开传统制造业;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几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事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生产;中国拥有传统制造业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技术和产品价格优势。从工业基础、吸纳就业以及政府资源总体配置的角度观察,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是继续努力做好附加值低的制造业,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目前,世界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战略调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够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达国家尽力参与并抢占各产业中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同时将低技术与低附加值环节转移给处于发展阶梯较低的其他国家,从而完成产业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以确保效益和收益最大化。美国、日本、欧盟日益成为牢牢控制技术和销售两个利润高端的“脑力国家“,而韩国、台湾、中国大陆等东南亚国家日益成为提供生产要素、加工制造商品、承受环境污染的“体力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限制在较低层次,就会丧失长远的竞争能力,劳动力优势也很难维持。因此不仅要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也要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实现高科技产业的突破,发展高科技产业。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4.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基础,不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合资企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业占中国GDP的40%以上,地位举足轻重。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速已经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的增加值以美元计算,达到1095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规模(营业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制造企业达到了20多万家。其中,大型制造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大型工业企业必须同时达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达到了2387家,这些企业的数量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0.9%,但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均占40%以上。在大型制造企业中,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数量占五成以上,仍居主导地位。非公有制大型工业企业发展较快。其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中的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到627家。在过去的在三十年中,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快速的赶超。然而,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后面,中国制造业也暴露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国际金融状况的影响。2007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显露出来,显露出一丝寒意。4.2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制造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中国出口的产品由于价格低廉,而不断受到美国、欧盟的反倾销制裁。中国的打火机、鞋、服装和化工、轻工等产品,均招致过多次反倾销制裁。中国仍是全球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国。在2006年的87起反倾销新立案中,针对中国产品的为32起。2)中国出口产品由于质量、产品成分不符合西方国家的法规,而被大量召回。例如,曾是中国第二大玩具制造企业的佛山利达,由于出口玩具的油漆含铅量超标而导致大量产品被召回,最终其负责人自尽。由于质量问题,整个中国玩具产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2007年,60%的出口到美国的中国玩具被召回。如今的中国电子、汽车等行业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3)中国很多产品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科技产品仍然依赖进口。例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机、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平板显示器的压缩芯片等。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制造行业的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制造商占领的只是低端市场,而盈利丰厚的高端市场却被国外厂商所垄断。4)中国制造同样的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泥、造纸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企业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极大地牺牲了环境。例如,重型的铸锻产品制造,对环境有一定污染,西方国家逐渐不再自行制造,转而从中国进口。虽然中国的铸锻产品制造企业获得了一定盈利,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却难以逆转。5)很多制造行业由于底层技术缺失,导致产品同质化,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中国制造企业在竞争中自相残杀,相互压价,导致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利润水平极低,很多企业甚至只是靠国家的出口退税而维持微薄的盈利。例如,在每次广交会上,很多外商都利用中国企业之间的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6)制造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了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效益下滑。例如,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整车制造企业众多,产能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使得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盈利程度大大降低。今年下半年,汽车行业效益明显下滑,钢铁行业景气程度也大大降低。在最近我主持的一个汽车行业讨论会上,我做了一个调查,30多家企业零部件企业中,只有一家反馈今年的形势比去年好。7)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而面临被淘汰。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新劳动法的实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购买力下降,以及越来越苛刻的国际环保法规的实施等因素,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遭遇“灭顶之灾”。而这些企业的倒闭又迅速影响到上游企业。例如,中国纺织业遭遇困境,使得中国的纺织机械、缝制机械等行业的订单大大降低,而这些因素,又使得机床等行业的订单出现下降趋势。据东莞一家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东莞有近2000家制鞋企业倒闭。8)涉及民生问题的质量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几年前,安徽的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事件,171名婴儿受害,13名婴儿死亡。而近期突发的“毒奶粉”事件导致了5万多名中国的婴儿患病,这起事件导致大量的乳制品报废,出口的乳产品被下架,很多国家抵制中国的乳制品,还可能招致大量的法律诉讼。这两个事件集中暴露出中国乳品企业在质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甚至是遵循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的乳品行业打击惨重。4.3 浅谈中国制造业发展出现问题的根源4.3.1 中国制造业忽视原始创新除了华为、海信等少量优秀制造企业之外,中国制造企业更多地还是以市场和营销为导向,忽视原始的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绝大多是企业只有D(Development,开发),没有R(Research,研究)。大多数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还是急功近利,他们注重的更多地是短期内如何迅速地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而对于开发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不够,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几乎仍然停留在口号上面。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一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安等汽车公司,都与国外的汽车制造业巨头组建了多家合资公司制造乘用车,在获取大量的盈利的同时,却没有真正拥有乘用车设计和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例如外型设计、性能仿真与试验、发动机设计等,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些合资公司对中国致力于自主研发汽车的公司,如奇瑞、江淮、吉利等,又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本土品牌的汽车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很多制造企业,曾经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多年以来,仍然在吃当年的老本,没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大型国有企业尚且如此,那些将低成本劳动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就更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粗放,而始终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抗风险能力很差。今年以来,东莞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就充分体现出中国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4.3.2 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十分粗放中国的制造企业如果按照金字塔来划分的话,那么,塔尖上的制造企业已经非常优秀,甚至进入世界级制造企业的水平。然而,绝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生产制造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还处于很低层次的水平,主要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粗放的管理,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企业的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很差,为了制造同样品种的产品,需要比国外多得多的零部件种类。很多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规模的扩张,而不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例如,素有“缝纫机大王”之称的飞跃集团,今年就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而陷入困境。凭粗放的管理,在竞争尚不激烈的时代,企业还可以生存,而到了竞争白热化阶段,就难以为继了。因此,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关键的原因就是成在营销,败在管理。还有一些优秀制造企业,被资本大鳄控制之后,最终毁于一旦。4.3.3 社会责任严重缺失,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在考虑企业发展的时候,对于企业应当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还缺乏认识,甚至是唯利是图。到目前为止,多数制造企业对于应该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还远远没有履行,很多企业还在违规占有地、排放污水和有害气体。而频繁出现的质量问题,例如,最近的“奶粉事件”,折射出整个乳品产业链,在牟取暴利的同时,对于消费者基本利益的漠视;而山西襄汾溃坝的严重事故,则暴露出肇事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当中,“血汗工厂”屡屡被曝光。在制造企业当中,对于农民工、临时工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劳动保障和福利、让员工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克扣薪酬等问题,仍然是非常常见的。我曾亲眼看到,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当中,一个女工在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措施的环境当中,手工从事汽车塑料件的喷漆工作。而这个工作在国外的零部件企业当中,都是由喷漆机器人完成的。中国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美誉度。4.3.4 受到外资制造企业的垄断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合资制造企业一方面占领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又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廉价资源,以及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进口零部件,生产、组装产品之后,又出口到国外。Made in China by foreigners,大部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实际上是来自这些外资与合资企业。因此,在中国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的统计数字后面,实际上真正留给中国的并不多,而且其中国工厂生产的,往往不是最先进的产品。最近,美国通用汽车在美国国内亏损得一塌糊涂,而在中国却仍然大赚特赚,因此,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也是必然。然而,这些外企,除了带来了不少工作岗位之外,给中国制造业并没有带来更多好处,因为,其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是外资的零部件企业。核心技术是跨国公司看得最紧的门户,很少有从合资企业中,拿到核心技术的成功案例。韩国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引进核心技术的方式。而中国在迅速开放市场的过程中,核心技术却仍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是,中国的很多知名制造企业被国外竞争对手并购,一些合资企业最终成为外资的独资企业,而导致最终中方彻底丧失了品牌,甚至整个行业受国外企业控制。例如,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一个由中方控股效益优良的中外合资企业,却在形势大好的状况下变成日商独资,其关键问题就是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中方手里。本来是希望“利用外资”,而最终是“被外资利用”。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活力二八被并购等案例,都暴露出在与国际制造业巨头合作中的问题。还有一些海归派以及外籍华人,利用地方政府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急切心态,引进所谓的高新技术,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例如,贵州的微硬盘项目就产生了20亿元的巨大损失。而某芯片制造企业,成立以来一直亏损,在美国股市上早已沦为垃圾股,但目前还在大行其道地忽悠中国的地方政府和银行。另外,化妆品、日用消费品等行业,目前已经几乎成为国外制造业巨头的天下。当然,对于一些国外企业针对中国装备行业龙头企业的恶意并购,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警觉,并逐渐采取了措施。几年前的“徐工并购”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4.3.5 中国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存在鸿沟学术界承担着科学、技术的研究任务。但是,当前中国的学术界的风气十分浮躁,真正能够潜心钻研原始的、本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专家不多,真正的硬骨头研究课题很少有人愿意去攻克,而更多的教授忙于创收,或者创业,以务虚的态度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很多所谓的科技成果根本就与工业界的实际需求脱节,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更多的教授热衷于申请和承担纵向课题,因为开个鉴定会就可以交差,而真正企业在实践当中提出来的很多实际问题,学术界却难以解决。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一手导演的“汉芯造假”事件,就是一个体现中国学术界浮躁风气的反面典型。要真正振兴中国制造业,没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没有学术界的有力支撑,只能是空中楼阁。4.3.6 法治建设和企业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从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到如今出现“结石娃娃”,可见,中国对企业的制造过程和产品的监管还没有本质的提升。此次“奶粉”事件,让公众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体系产生了很大的质疑,这个事关民生的行业,竟然长期有“免检”产品。另外,各地的环保部门对于企业违规排放的处罚手段非常有限。 提高行业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法律法规,提供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加强对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监管,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4.4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分析4.4.1 中国制造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一大批粗放经营的中小企业必然会入不敷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市场经济海洋的残酷规律。要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比赛中胜出,制造企业就必须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日本制造业在成长过程中也经过了多次转型的产业升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只有在应对严峻挑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对于东莞等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地区而言,大量企业倒闭,虽然短期内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阵痛,但是通过这种优胜劣汰,可以腾出有限的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企业进驻,这从长远来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对于一个区域的制造业如何成功转型,仍然是一个战略课题。那么,对于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呢?首先,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拷贝、模仿到创新、创造,对于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必须从现在做起,不断创新;第二,实现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供应链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显著提升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实现精细化管理,显得更加紧迫,也更容易取得效果;第三,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企业的营销和服务模式,赢得更大商机,提升客户满意度。4.4.2 国外制造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的趋势减缓随着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政府对于吸引外资的政策由兼收并蓄转为有选择地吸收等深层次原因,近两年来,国外制造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大大减缓。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与先于中国发展起来的东亚四小龙相比,与中国的邻国印度相比,中国拥有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 就像印度的IT外包产业成为其重要的产业,在全球拥有了领先优势一样,中国已经从战略上选择了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也已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它国家要想取代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也是很难的。长期以来,中国迅速增长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和稳步增长的内需,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迅速成长。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拥有面向国际的出口和满足国内需求两大发动机。正因为如此,已经转移到中国的外企,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并不可能轻易转移到越南和东南亚的低成本国家,因为其产品的重要市场便在中国。4.4.3 制造业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中国的自然地理是东低西高,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几乎刚好与海拔高度相反,东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宜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使得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已开始逐渐向内地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布局,而外企,尤其是零部件企业也开始迅速向内地延伸。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也逐渐体现出效果,内陆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子等产业实现了迅速增长。4.4.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要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比例在企业营业额和利润中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软件和咨询服务在其信息化投入中的比例,也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推广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更组建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因此,中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4.5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能否继续,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如何,对世界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其中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一时间也议论纷纷。这个问题事关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前景,因而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4.5.1 可能的选择有多少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国际分工定位最终要遵守比较优势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就一定阶段而言,一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体上不能背离市场竞争规律决定的国际分工原则。就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中国未来 20年最有可能的发展前景是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首先,中国幅员广大,物产丰富,但人均耕地和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在供给方面基于初级产品出口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相反在需求方面则可能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而发挥需求的影响力显然要以加工制造能力的增长为基础。其次,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比较充足的条件。但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制造业一般先于服务业的发展。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就时序而言,中国经济的崛起必定首先在制造业方面。向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的方向发展,也是中国可以选择的一种前景。但在现阶段有两个制约:一方面,没有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成长便会受到制约,难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服务业更多地受到市场容量和市场准人以及国际可交易性的限制,而新兴的贸易、金融等服务业对体制条件和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又很高,目前这方面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因此,中国不能忽视服务业的发展,而要成为国际贸易或金融中心,只能寄希望于成为制造业中心之后再为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成为国际研发中心也是一种前景。然而,无论是就中国人力资源的条件来 看,还是就目前国际科技竞争的态势而言, 寻求这种发展前景也不可能是近期的事情。某些领域可以争取,全面推进还有待时日。综上所述,中国现阶段参与国际分工必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应是可能性最大、条件最为充分的选择。 结 论制造业不仅对于中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对于中国现在甚至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以产业低端的为主,附加值较低。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也是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必然地选择,相信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努力之后,中国的制造业会实现一个新的目标,走向更高的一层。同时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展开也将标志着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的全面启动,这也是对中国制造业前景的一个良好的信号。沿海地区以OEM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巨大,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而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临界点提前到来。一方面,区域差异的趋缓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条件。目前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目前“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具有纵深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北、西北和西南经济带,每一个经济带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产业替补的优势。在多管齐下的改变下,中国的制造业一定会实现质的飞跃,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参考文献[1].李京文等主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经济出版社,1989.:59-86;[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4].胡立君等.《中国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路径依赖初探——兼论缓提“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的口号》,《中国经济》,2003年第1期;[5].Adam Szirmai等.《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4期;[6].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7].秦晖.《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8].刘树成 李强 薛天栋.《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165;[9].马洪主编《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71页;[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页。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