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觉起来酒后突然晕倒丧失意识一声哭叫意识丧失是怎么回事

(元零一个)
(啊江好运气)
(Michelle)
([已注销])
第三方登录: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pdf 10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为什么3岁决定孩子一生
常言说:&3岁看大,7 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
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
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
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
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
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 倍,约占成人脑重的
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
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
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证实3 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 年英国伦
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
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
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
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 岁孩子都长
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
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如(表1):
表现类别 占有比率 幼年时的表现 成年后的表现
充满自信型 28% 活泼热心,为人外向型性格。 性格开朗、坚
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良好适应型 40% 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 到 26 岁
时,他们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相比没什么变化。
沉默寡言型 8%性格沉默,言语较少。 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
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
受伤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 10% 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 与其他人相
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
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产生对抗情绪。
自我约束型 14% 自我约束力强,不轻易被外界干扰。 长 大
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
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
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
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
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
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
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
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
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
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开发大脑潜能的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
已经完成了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
后的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我
们知道,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刚出生时
孩子的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目会增加20倍;
3岁时大脑大小即是成人的80%;4岁时,脑的代谢达到高峰,脑逐
渐成熟,对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这一年龄的孩子之所以会不停地动,
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不断获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较大,需要的营养比
成人要多,身体发育同时也加快。
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
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
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
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形,
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形。虽然这
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向您推荐:
所有回答:0
最佳回答:0
采纳率:0.00%
婴儿睡着突然惊醒大哭怎么回事呢?明明睡得很好的,突然哇的一声大哭,真的把我吓死了!
宝宝年龄:宝宝5岁半
所有回答:188986
最佳回答:38787
采纳率:20.52%
跟这个神经发育肠胃发育还是有点关系的,给她就是拍拍屁股可能会比较合适。
03-06 12:09
共有4个答案
宝宝年龄:宝宝1岁11个月
所有回答:89512
最佳回答:4869
采纳率: 0.54%
宝宝1岁11个月
你好,宝宝睡着突然惊醒,这个是宝宝桌面导致的,所以说不需要过于担心的
03-06 12:13
你好,宝宝睡着突然惊醒,这个是宝宝桌面导致的,所以说不需要过于担心的
宝宝年龄:宝宝2岁4个月
所有回答:190692
最佳回答:18020
采纳率: 0.94%
宝宝2岁4个月
宝宝,有时候睡着了就会惊醒的,可能是肚子疼痛或者是哪里不舒服了吧
03-06 12:11
宝宝,有时候睡着了就会惊醒的,可能是肚子疼痛或者是哪里不舒服了吧
宝宝年龄:宝宝2岁7个月
所有回答:20170
最佳回答:1646
采纳率: 0.82%
宝宝2岁7个月
婴儿睡着突然惊醒,大哭的话,有可能是做噩梦了,也有可能是缺钙引起的
03-06 12:11
婴儿睡着突然惊醒,大哭的话,有可能是做噩梦了,也有可能是缺钙引起的
︶小男人该有小本色_2141
宝宝年龄:宝宝1岁5个月
所有回答:87713
最佳回答:6552
采纳率: 0.75%
︶小男人该有小本色_2141
宝宝1岁5个月
宝宝睡觉容易惊醒的话,很有可能就是缺钙了,可以让宝宝喝点液体钙
03-06 12:09
宝宝睡觉容易惊醒的话,很有可能就是缺钙了,可以让宝宝喝点液体钙
小花花很可爱 2人回答
xiao凤凤凤 5人回答
fairtail421 2人回答
uiomhio 2人回答
小七七最可爱 2人回答
uiomhio 2人回答
ouklfkd 2人回答
亲爱的宝妈,验证码是为遏制小广告横行,如果您的账号属于误判,请点击~
客户端下载专家告诉你婴儿睡觉时憋气、脸红是什么原因
1960年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只有吃、睡、哭,后经Wolf(1959)、Fantz(1961)等人研究,发现新生儿从睡眠到觉醒有六个意识状态,父母应该如何区分新生儿六个意识状态及睡眠周期意识状态?
六个意识状态的行为能力特征:
1.深睡(非快速眼动睡眠):眼闭合,无眼球运动和躯体运动,呼吸规则。
2.浅睡(快速眼动睡眠):眼闭合,眼球在闭合眼睑下快速活动,常有吸吮动作、肌肉颤动、间断有大的舞蹈样肢体动作,身体像伸懒腰,偶然发声,呼吸不规则。脸部常出现表情,如微笑、皱眉或怪相。
3.瞌睡:眼可张开或闭合,眼睑闪动,有不同程度的躯体运动。
4.安静觉醒:眼睁开,机敏,活动少,能集中注意力于刺激。
5.活动觉醒:眼睁开,活动多,不易集中注意力。
6.哭:对感性刺激不易引出反应。
新生儿睡眠周期:新生儿一天中睡眠时间为14-20小时,平均有16小时,睡觉有睡眠周期。从安静睡眠到活动睡眠作为一个睡眠周期。一个睡眠周期平均45分钟,活动睡眠和安静睡眠各占一半。每天有18-20个睡眠周期。
使劲儿、憋气、脸红等咋回事儿?
成人伸懒腰就是把手臂向上抬高伴有意识控制下肌肉收缩的一种运动。然而,新生儿期也会有,由于新生儿肌肉还不强大,故动作不会像成人那么明显,看起来就像在使劲儿。
全身大部分肌肉较强的收缩,将肌肉血管中较多的血液挤压出来赶回心脏,改善血液循环。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毛细血管充血而使颜面皮肤发红,新生儿皮肤较薄故更加明显,也就容易脸红。
腹部肌肉收缩挤压肠管,增加肠道蠕动功能,父母发现宝宝此时有“打屁”“排便”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成人在椎体外系障碍时可出现舞蹈样运动(是一种快速的、不规则的、无目的、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可发生于面部、躯干、肢体等),但在新生儿期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可发生间断舞蹈样肢体动作或肌肉颤动,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消失。
当然有些疾病早起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如果新生儿宫内有窘迫、出生时有窒息等病史,建议还是早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以下异常症状,父母需要了解
1. 阵挛:指急剧地用外力使骨骼肌伸展时,随即出现节律性的伸张反射,是多次的、反复的肌肉收缩;当锥体路发生损伤,从而解除了对反射中枢的抑制,或是由于中枢的兴奋性异常增高时则出现此种现象。这时需要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系统检查。
2.婴儿痉挛症:是脑部疾病诱发的。本病死亡率占10%以上,而90%以上有智能低下,因此,认清此病,及时予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临床表现分四种:
鞠躬样痉挛:突然发生短暂的全身肌肉痉挛,躯干和腿弯曲,双臂向前向外急伸。
点头样痉挛:肌肉痉挛局限于头颈部,出现点头样发作。
闪电样痉挛: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当发作时碰巧注视着患儿才能察觉。
不典型的发作形式有不对称的痉挛,如:头向一侧旋转或一侧肢体抽搐,头向后仰,眼向上翻,伸腿、呈角弓反张等。
3.屏气发作: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当婴儿受到疼痛等刺激后即高声哭叫,过度换气,接着就屏气、呼吸暂停、口唇发紫、四肢强直,严重者可以短时期意识丧失及四肢肌肉的阵挛性抽动。全过程约一分钟左右,多见于2-3岁小儿。本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矫治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教养。专家建议如果有上述情况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微医汇视频,医生必备宝典
下载微医汇视频app,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医疗技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海量的权威专家医疗教学视频,医生可以在这里免费听课,提升自己的医疗技能。
在线观看医疗微视频、直播网络学术会议,每天一点微医汇视频,每天一点医疗技能
今日搜狐热点儿童精神分析十讲
我的图书馆
儿童精神分析十讲
儿童精神分析十讲
理论涉及主要任务介绍
1、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简介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Fran?oise Dolto),前名弗朗索瓦兹.玛格丽特(Francoise
Marette),法国精神分析界最受欢迎的人物,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家。1908年出生在一个中产者家庭,同时也是一个天主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行第四。因为母亲的阻止,她直到24岁才得以与弟弟Philippe一起学习医学。正是在学医期间,她遇到了她的分析家René
Lagorgue,在那里她接受了三年的个人分析()。1935她遇到了她在儿童精神分析领域的“导师”——Sophie
Morgenstern。Sophie
Morgenstern是法国儿童精神分析的创造者之一,她把儿童绘画作为一种方法带进了儿童的治疗工作中。而人们知道,儿童绘画与多尔多本人后来发明的胶泥游戏成了多尔多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两种治疗方法。同年(1935年)她开始参加巴黎精神分析协会(SPP)的各种讲座、会议,并在那里她遇到了另一个著名的分析家雅克.拉康,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刻的友谊(1953年巴黎精神分析协会分裂以后,她与拉康、拉加斯(D.Lagache)等人一道创建了精神分析法国协会。当这个协会于1964年再次分裂时,她仍然与拉康一起,成为巴黎弗洛伊德学院的创始者之一)。1939年,
在皮琼(E.Pichon)的帮助下,她出版了《精神分析与儿科学》一书。这本书以简洁而明了的风格,把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入到医学和儿科学的领域中,引起了医学界的不小震动。1942年与波希.多尔多(Boris
Dolto)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先后在L'h?pital
Trousseau等几家医院的咨询部工作。1976年-1978年她面对公众在法国国际电台回答家长的来信,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三本书《孩子出生以后》(上、中、下三册)。1979年她创建了第一个“绿色屋子(Maison
Verte)”——一个接待0到3岁的孩子及他们父母的地方,帮助人们实现和孩子的逐渐分离,而尽量减少对孩子所产生的不良影响。1984年出版代表作《身体的无意识形象》,这本书是她多年临床实践的理论总结。1988年8月因肺纤维肿瘤不治而逝世。
多尔多是一个临床工作者。她的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对身体的无意识形象的探讨。在她的《身体的无意识形象》(L’image
Inconscient Du
Corps)一书中,她详细论述了她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身体的无意识形象和象征性生成阉割。她说,身体形象是欲望主体的象征性化身,它本身仅仅为一系列的阉割所制作,即象征性生成阉割,这是人类人性化的关键所在。相反,病理的身体形象是一种象征化的失败:对孩子讲话的语言的不充分和一种错误的禁止。这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它假设了人类从本质而言是一个语言的存在。她还曾在面向公众的电台中说过:“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起就是能使用语言工具的小家伙,他的一切难点,只要他能理解个中缘由,都可以朝着最有利其成长发育的方向得到解决”。把一个婴儿看作一个主体,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主体,这不仅仅是在精神分析学界流行,而且很多儿科医生,儿童的教育工作者,专门照顾儿童的护士也晓得了,因此他们也持这样的立场。这个观点后来还渗透到许多欧美国家,影响至今。
2、有关“温尼科特 ”(D. W. Winnicott )
温尼科特 (D. W. Winnicott. )
英国人,儿科医师,精神分析家。作为一个原创性很强的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非常注重客体关系,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对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精神分析家拉康曾经对他的理论非常关注,两人有过会面并有书信往来。作为儿科医生经历,让温尼科特特别关注母子关系。他认为母亲是环境的一部份,身为儿童的照顾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进的环境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他的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概念还有过渡性客体与过渡现象 (transitional
object and phenomena) 、全能控制 (omnipotent control)、潜在空间(potential
space)。他阐述理论和案体的语言非常平易近人,这也让他成为一位少有的被一般民众都熟知的精神分析家。
3、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拉康严厉批评偏离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而走向“自我心理学‘的美国式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国,精神分析治疗集中于自我意识,解释病理性心理防御,并促进无冲突矛盾的适应能力的成长。拉康全盘否定这种做法。根据他的观点,无冲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敌视潜意识与主要精神分析过程的。他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咨询,而不是一种治疗。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游戏的手法,讽刺美国试图将精神分析变成一门实践科学的研究,是“无心理”和“周围心理”。英语“实践”一词experimental拆成两面半就成了“无心理”(ex-mental)和“周围心理”(per﹣mental)。对拉康来说,那种用动物进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为心理必然与语言、意义和价值观念相关联。
  拉康视S.弗洛伊德早期著作《梦的解释》为精神分析的精华。他提出这样的理论:潜意识就其结构而言颇似一种“自然语言”;而作为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是通过重新捕捉具有一定含义的联想锁链来发现这样的自然语言。拉康在理论上强调语言学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对恋母情结的重新解释。他认为这个情结包括幼儿从形象阶段向多义性符号阶段发展的活动。婴儿的心理活动最初处于“镜子”阶段,就像溪流旁的奈喀索斯看见自己水中的映像一样。当婴儿获得语言和识别符号的能力时,该形象通过这些媒介,其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婴儿成了一个分裂的主体,潜意识成了“另一个”和另一种语言。
  拉康的著作神秘、隐晦、富于技巧而有诗意,读来艰涩难懂。存在主义、新黑格尔理论和语言学理论都对拉康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其后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难懂,因为他将拓扑学和数学,置于他的理论的中心地位。
A.斯通曾评论道:拉康成了法国知识分子中激进思想的中心人物,并对西方的文学和社会批评极感兴趣。他所使用的临床方法受到有关组织的精神分析学家的反对,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有时只经过5-10分钟的谈话就结束诊治。然而,拉康反过来则攻击精神分析的协会组织,说它只是追求与维护它的会员们的“权威”。他宣称精神分析不过是对患者要求的一种“应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对他自己具有权威。
儿童精神分析讲座第一讲
上午900-12:00 研究生楼403
主讲:法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家     阿苏  女士
法国巴黎八大心理学副教授   卢梭  先生 
翻译:霍大同
霍大同:开始说一下,这个讨论班是和欧洲精神分析互动协会和欧洲联盟中心联合组织的,儿童精神分析始终是这个讨论班的中心。
明天下午有一个儿科中医医生,演讲主题为“孩子的疾病和父母的关系”。
下面先请请法国联盟成都语言中心的主任。。。。为大家讲话。
主任:大家好,我是。。。,是法国联盟成都语言中心的,仅仅是九月份才到成都来的,当然,法国联盟的目的在于发展法国和中国之间的交流,他们的第一个目的是法语学校,在这里教授法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交流,比如我就学中文,你们就学法文,但并不足够,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目的,是促进更高水平的文化交流,我们从艺术家的交流开始,可能你们不少的人已经参加过法国联盟组织的音乐,现在我非常高兴迎接我们的法国朋友,我晓得对他们来说接受一个时差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我当时在九月分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最终举行的一个研讨会,精神分析的研究会,是特别的儿童精神分析研讨会,法国有一个伟大的精神分析传统,弗洛伊德自己也就在法国读过书,同时,法国还有很多伟大的精神分析家,比如拉康,比如。。。我们能看到这种研究仍然在进行,而且大的研究家到了这里。我特别对精神分析这个领域中法的交换非常有兴趣,在我当学生的时候,当时我的专业尤其是语言学,
在这个语言的研究当中,有一个对文本的研究,有一个特别的领域,叫做心理语言学,因此,我就有机会,上心理语言的课,上拉康的讨论班,拉康当时有一些课,或者会议,对病人的介绍,我向你们保证,拉康对于法国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当法国人在研究拉康时,经常在我们之间都找不到共同意思。但是当他介绍病人的时候,介绍得非常清楚,当他讲精神分析的时候,使用了一个非常困难的语言,是因为有他的理由。至少是帮助我们自己思考。
我高度评价你们的研究,同时在中国也是崭新的。你们有一个很好的运气,能够听到大的专家帮助你们。你们还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是因为霍大同教授能给你们讲课。那么我不想耽误你们太多时间,是非常紧张的课程。
希望你们充满勇气。去很好的做一个学习。谢谢你们的倾听!(结束)
霍大同:请阿苏先生自我介绍:
(欢迎!)
(中文)我很高兴见到大家
(法文)我当时是心理学的学习,然后做一个个人的精神分析,因为这个涉及到的是个人的经历。接下来我就在一个精神病医院工作,而法国的精神病医院和社会整合得很好,接下来在一个儿童接待中心工作一年,这里面孩子家里出了问题,在一个门诊中心工作,负责孩子。有些经历我会慢慢讲。以后我就和霍大同先生一样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家来讲。
大家好,是我第一次到中国。我也是接受的法国索邦大学的心理学教育。现在我是巴黎八大的副教授,我也是做了一个个人的精神分析。目前主要是做教师,同时也有一点点是分析家。主要是从精神分析地角度研究孩子和青少年,在巴黎八大的心理系。
讲座部分:
霍大同:下面课程正式开始。
阿苏:今天我想从某个简单的东西开始,就是孩子的观察。你们所听到的涉及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还有孩子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开始讲一个孩子很好,他没有问题,接下来我们注意地观察他。先观察这个孩子,接下来再接触理论。是一个多尔多(?)对孩子的观察的个案。差不多是弗洛伊德当时观察到的一个场景,叫做fort
da.,在法国中叫做(??),也就是说,一个客体离开了,我们知道他会回来,就不是绝对的消失了不回来。那么我始终要使用客体这个概念,是因为孩子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花园里面,孩子在他的婴儿车里面,孩子就有一点问题。然后是(多)我拿了这个帽子给这个孩子,孩子没有摸这个帽子,然后拿着帽子介绍这个帽子,那么在这个时候,孩子就做了一个动作,接近这个帽子,孩子就把帽子拿下,放在车子上。我就给妈妈讲,同时仍然把这个帽子拿到一起(和孩子一起),然后我把帽子拿回来戴在头上,孩子非常紧张,伸出手来想把帽子拿回去。然后他就做帽子拿回来,收回去的游戏,孩子非常高兴,最后丢到地上。孩子的母亲说,我不做这种游戏,因为他自己经常做。我把帽子捡起来,拿给孩子,他把它丢在地上,我又捡起来,拿给孩子,他又丢,如此反复几次后,我对他说不能这样做,他停止了这种游戏,他停下来看我把这个帽子从地上捡起来,我停下做游戏,这个时候孩子也停下来了,不动。我再给他帽子的时候,他完全不想要。然后我又把帽子转到身后,说:“没有帽子了”,然后拿到前面,然后又重复这个动作和话语,孩子没有表情,然后我把帽子放在身后5到6分钟,然后说“帽子已经走了”。这个时候我看到孩子呼吸稍微有些急促,于是新的游戏重新开始。这个时候,孩子就大笑起来,然后我接下来做的游戏是把帽子放在我的背后,然后拿在前面说,“没有帽子”。孩子因此感到非常高兴,对帽子的消失和重现,同时对语言的这个游戏非常高兴。
这个小故事能够看到小孩能够讲话,同时因这个话语的游戏变得非常活跃,同时,虽然不能讲话,但对这个游戏非常高兴。我这次的讨论班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为了讲有一种对于话语的快乐。话语的快乐不仅是有一个实际经验的快乐,而且有一个言词交换的快乐。我们能够看到孩子是很聪明的,尽管那时候他不能讲话。孩子能够用脸上的表情和语言的游戏来表达很多东西进行交流,经常我们有一个倾向,孩子需要这,需要那。我们经常说:孩子这个词,而把这个孩子当作一般性的语言,因此用“孩子”来命名,但我们将看到,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象另一个孩子,孩子间有非常大的区别。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有非常大的区别,如对于食物地需要孩子之间就有非常大的区别。
尽管有一些抚养孩子的基本原则,但每个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法国有一个非常大的讨论,当母亲停下来用母乳喂养而用奶嘴,是不是必须三个小时一次的喂,还是说只要孩子需要就喂。当时就有两派,一派是严格的遵照三个小时喂一次。反对面的多尔多那一派认为是否孩子需要,再决定这样的行为。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喊声,哭叫声。比如说孩子会哭叫,因为他们的需要,并不是说哭叫就是痛苦或者有什么需要。母亲很能够区分是正常的哭喊和孩子是否生病。因此我们必们须要尊重孩子的哭喊,因为这个哭喊,起了一个指示。。的作用。因此在孩子哭喊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很焦虑,而应该理解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孩子利用这个哭声来表达他生存的需要。比如说我们就应该有一种担心,孩子是不是太聪明了,哭喊不够。因此孩子有时就不愿意哭出来,他担心父母的一个不好的反应,引起父母的不高兴。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维持一个和父母的很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他开始完全是依赖性的。母亲都懂,我们不需要说。但是有时母亲有时遇到问题,这个时候,母亲就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喊,因此,我们允许10个月到15个月的孩子破坏一些东西。当然,我们要保护他到很危险的地方。但是这样一种自动地行为给这个孩子一种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所有的行动。比如说给孩子一个客体,一个玩意,想怎么耍就怎么耍。有时我们需要不让孩子走得更远,因为可能有危险,如果我们制止孩子停下来,那么母亲应该有一个解释。实际很大的问题是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我们必然给他一个界线。孩子的任性的时候,父母亲不应该阻止他,因为他表现了他内心的冲突。比如类似于刚才提到的扔帽子。第一次发气实际上是正常的,就在于孩子是试图表达他感受到的痛苦,在这个时候,禁止给孩子一个界线,强制不允许他走,给了他一个冲突。比如我们能看到孩子发火,是因为他自己不能够登上一个椅子,实际上在反对他自己,因为也自己的无能。有时候,成人就有可能误会,大人如果不懂,就可能帮助孩子爬上,孩子可能更生气,不让他人帮助,重新把大人扔掉,而成人就有可能以为孩子是反对他,就对孩子说:你太调皮了,你不爱我。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看到成人和孩子间有一种不理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用语言来帮助孩子,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能够理解,他自己对大人的过激行为。孩子就能够懂得母亲对他有信任感,就可能最后爬上这个椅子。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能寻找试图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种发怒。因此这个时候话语就起了一个把孩子从他的无能的状态拯救出来的作用。多尔多?,利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应该允许孩子的一种退行,多尔多他的一岁的孩子在睡觉的小推车上,多尔多不让孩子做在婴儿车里面出去,就直接带孩子到公园去。突然,孩子就坐在地上不想走了。这个时候多尔多很惊奇,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就很紧张。孩子在地上打滚,公园所有的人都看着。最后,多尔多懂了,实际上孩子是希望和婴儿车一起在街上散步,伴随着婴儿车一起出来,可以走,显示他已经长大,但累了可以仍然回到婴儿车。他说,幸好我懂了孩子的意思,不然我会觉得孩子非常难带,有坏习惯的孩子。
另外,大家都晓得一个人吃饭的问题,这个孩子是希望他能够单独吃饭,就像其他成人一,他有能力自己吃饭。孩子是能够逐渐学会自己吃饭。是成人最后懂得在哪一个时候希望和成人一样坐在桌子旁边吃饭。
如果我刚才讲的这些是大家都晓得的事情。明天和后天会讲到孩子会放弃一些行为,学习一些新行为,孩子就逐渐长大。今天想强调的是孩子在大人眼里看到行为不端,很调皮很淘气,可能是因为他不能理解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另外一个多尔多讲的例子,是两岁半的小男孩的故事。是失掉所爱之物的经验。是那个孩子收到一个礼物,是一个小的玩具枪。这个孩子非常高兴,因为正好这个时候是战争结束的时候,玩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后他就到公园里面去。这个时候,大人就把孩子放在公园的旋转木马上(转椅上)。孩子是和外婆一起去的,然后外婆说,把枪拿给我,他说不,枪不是给女人的,然后把枪放在地上。转一圈后,找不到枪。他和外婆一起回到家,就说,我很对不起,我掉了我的枪,你会感到很担心。讲这个故事给他妈妈讲后,他妈妈知道很难再找到这把枪。叫让的这个孩子就对外婆说,小孩是否心里不舒服,外婆说,完全不,他完全不感到不舒服。外婆说当我说把枪给我,不应该放在地上,他说“没有关系,至少有一个人他拿到这把枪后他应该很高兴”,妈妈听到这以后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并不比让更感到不安,因为玩具枪是让的,如果他高兴那么我就高兴”。因为肯定有一个小男孩感到高兴,人们就不再说这个枪掉了的事情,十五天也不说。十五天以后,妈妈看到孩子在发呆,就问他“在想什么”?他说“如果当时我不把枪放在地上,现在就可以和它一起玩,我现在非常想继续耍这把枪”。妈妈说“以后你要注意,你喜欢的东西不要丢了”。这个故事就完了,对小孩来说,这是他的一场经历。孩子面对另一个孩子找到这把枪的时候,他晓得这把枪的价值。他是十五天以后才认识到对他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的丧失,刚开始觉得很自豪,觉得掉了以后没有关系,有另外一个孩子可以捡到。
卢梭(补充道):阿苏女士的故事有三个观念,第一个观念是小男孩不把枪给外婆,是因为他认为枪是属于男孩子的,是秩序的分类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他想另一个小男孩捡到这把枪,是小彼者自己的问题。仍然表达的是人他和这个小彼者的关系,他想到玩具枪仍然是被利用的;第三个观念是他在十五天以后认识到这个缺失的意义,是因为他母亲让他认识到心爱的东西。这个时候可以看到主体的意义,刚开始他是一个主体,希望拿着枪玩耍,到最后是成为一个想保存他自己东西的主体。
阿苏: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同样的事情。
卢梭:这些问题可以重复讲。(笑)
阿苏:如果这个孩子他感到一个他的客体的丧失,这个时候他是感到自己感到一个罪恶感,这个罪恶感他母亲强制给他的。掉了某个东西并不是错误,但是在这个例子当中,如同卢梭先生讲,这个时候,他就具有一个责任,对于这个事情的责任,就有一个你的、我的、他的概念。如果他能够有一个个人的责任感,那么他以后就具有社会的责任感。
(文本在后天讨论。个人自己付费。)
讨论部分:
霍大同:下面就是讨论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
一.提问(秦伟):小孩在十五天后的沉思是在母亲提出之后还是在母亲提出之前?
阿苏:母亲说话在这之后,母亲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我还是希望能保存着自己玩。然后母亲就说,你必须很好的保护你喜欢的东西。
秦伟:阿苏女士和卢梭先生的提到,因为母亲的话,让他觉得这个东西有一个主体的丧失的感觉和责任,就没有听清楚这种关系。
卢梭:我想解释的是语言的功能,孩子在做帽子的游戏的时候,母亲的话语就进去了,话语就是一个行动,就把话语保存进去,在他思考的时候,就把话语又保存进去,就给了一个合法化的问题。
阿苏:增加的意思是有两个形式的责任,第一个他的责任是他对一个糟糕的事情的责任,在这个责任中间,第二个责任是他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一个责任,第一个责任的时候,这个孩子他类似于被禁止的客体,他仍然和母亲联系在一起,他处在主体的位置上,他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提问:从实际对孩子带孩子行为,多尔多他对母亲的行为是持定还是肯定的态度?
回答:是一个积极的态度,好的。
卢梭:是一个对孩子来说更多的东西。就应该保存在他喜欢和珍贵的东西。
阿苏:这实际上当母亲说这个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枪是母亲买给孩子的,对母亲来说对她也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是她喜欢的东西。在她的话中,实际上是对她自己也是对孩子,这是同时的。
三,提问:十五天后,他自己在思考。如果他母亲不在场,没有看到他的思考,没有给他话语,是否效果一样?
回答:卢梭:从来就没有一个完美的母亲,他看到孩子在思考的时候,给了他一个话语,然后让它在孩子中间升起来,如果没有看到,就下一次。孩子是非常柔韧的,孩子因为是很具可塑的,也许就有一次他获得了有意义的,很多时候他在那儿玩,什么也没有得到。多尔多的重要性在于他有一个重要观念:孩子在他出生时就是一个主体。这影响了整个法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重要的是我们把孩子看作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
四.提问(居飞):评价他的思考,他在发气,是由我们成年人的观察来得到的,比如他有肢体语言,他没有学快乐之前,他没有学到与情绪相关的词之前,他没有学到表达情绪的语言的时候,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而我们成人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情绪。?
卢梭:第一点是成人用成人的语言来描述这样的行为,孩子就是按照这样的行为来长大。第二点是孩子接收成人讲的这些词,他对这些词的理解,类似于他对动作的理解,同时依赖于词动作表情,那么逐渐这些东西就联在一起,成人的词汇和孩子自己接收的词汇。当然是逐渐的过程,不是一次。也许从来没有他作为一个大孩子和成人来说,理解的这个词本身是从来不是概念,而是这词的具体的涵义。
阿苏:那么从来就不可能有成人完全懂得孩子,成人发出声音就构成了一个桥梁,是成人和孩子间联接的桥梁。为什么从这地方开始是———。在分析的临床中也是一样的,分析者在讲,分析家在听,听这词中的蕴含的意义。分析家在听这个意义,同时也发出一些声音,去帮助分析者去找寻这样一些意义。也许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叫做控制地冲动和知道地冲动,也就是说控制地冲动是希望抓到和拿到一些东西,人们希望抓住或者控制这样一个客体或者说外部地世界;知道地冲动是拿到一个东西然后看它。那么在母亲和孩子中间有这样两种冲动,母亲想把孩子抓住孩子也想把抓住,在这过程就必须需要相互看,究竟需要什么。我仍然不懂他,但我试图懂他。这样一个知识是孩子从母亲来的。当代母亲的倾向是把孩子抓住然后塑造他。对我们来说,精神分析有关于孩子的一个模型,但不能完全把孩子封闭在这个模型中。当我们获得了一些理论的模型,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临床地治疗家的时候,在见到这个孩子和这个家庭的时候始终都是崭新的。仅仅只有独特性的精神分析学家,是因为我们始终都只有独特地意义,每个人始终都是最独特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在发现一个共同发现一个知识,但是始终还有一个知识是我们单独地独立地去发现的知识。
五提问(黄守全):在十五天之后他的沉思,有一个可能是他对主体的压抑,我认为这两种是一回事?没关系,你应该保存你所喜欢的东西。丢了以后马上说,他会有什么结果?是否孩子丢了枪以后就有他自己本身地一个压抑?
阿苏:不是一个压抑,因为他掉了这个东西的不高兴始终是在这里,同时能对这个不高兴能做一个意识层面的处理,因此不是一种压抑。明天我们就会讲口腔和肛门的阉割,孩子为了长大就必须丧失一些东西。
六提问(谷建岭):母亲说话的时候给了他一个规则,母亲给的这个规则和父亲给的规则是否有所不同?
回答:母亲没有说你不应该把玩具枪丢在地上。如果说了,这是母亲的一个禁止。母亲只是说你应该保管好你喜欢的东西。准确地翻译是:母亲说,下一次如果你非常喜欢某个东西,你就应该注意让它不要掉了。不是一个规则而是母亲的话帮助孩子去思考。
(谷:但对我来说,听到一个应该就有一个不应该,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则)
回答:是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对多尔多来说他不是一个给规则的教育者,而一个给孩子对孩子的主体来说构造意义的教育者,让孩子构造意义的教育者。在精神分析的领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强调规则的问题,这主要是在美国同时是在法国的一部分,这是精神分析地一个丧失。我们要说仍然是一个教育,这个教育是说让孩子变成 一个主体,而不是建构一个整个规则系统的教育。想重新引用刚才冲动的概念,不是一个拥有的教育,而一个知道的教育。
七:提问(邹静):主体的概念,一生下来就有主体,刚才又提到帮助孩子建构主体,那么在多尔多的主体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回答:主体的概念在多尔多不是一个结构的概念,而是一个动力学的概念,孩子出生就是感到他是一个主体。这是针对五十年代将孩子看作一个封闭地主体,类似一个孤独症的孩子。孩子出生后感到他是一个主体,但并不否认会有父亲母亲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主体的发展。
八提问(姜余):欧洲15世纪有一个传统 将小孩当作一个成人,多尔多将孩子当作一个主体,是否是往回走的一个东西?
回答:第一:当时在十五世纪在绘画当中,当孩子画成一缩小的成人,只是一个简单地比例地缩小。第二,后来人们实际是将孩子和成人混在一起,但他们仍然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后来是卢梭认为孩子需要接受教育。多尔多认为孩子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主体,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主体。
九提问:孩子掉了东西的时候母亲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母亲说“东西掉了,掉就掉了,找不回来就算了”,第二种是母亲说“要保管好东西”,就象上面提到的例子;第三种是母亲责备孩子将东西掉了。这三种母亲态度分别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第一个类型的母亲就意味着她完全没有反应,在这个时候孩子做什么对她都无所谓,孩子并不被看作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阿苏先生来说,母亲必须有一个反应,赋予这个行为一个价值。对第三种母亲来说,他对孩子的指责,就引入了罪恶感,第三种实际上是流行的传统教育。在第三种情况,不仅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而且影响和孩子的关系导致她和孩子的分离。结果是有一天,他屈从于她母亲,在青少年的时候乱做事。
十提问(曾怡):提到两个主体,一个是拥有玩具枪的主体,一个是玩耍地主体 。父母对主体的干预是第一个主体,对于孩子而言,他同样是受到关注的,是肯定的,也给出了。丢了东西,有其他小孩玩,父母亲给予了肯定的回应。肯定的主体是第一个。中国人不计得失。在这样一种对第一种主体进入肯定的干预,对于母亲的作法来说,会不会让他来说是一种特殊地个体的价值,还是有一种文化地群体的不同。
回答:首先,对他来说不是两个主体,是一个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差别。同一主体有不同的发展,就有所差别。中国文化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多尔多不是一个道家,他是一个天主教,是一个罪感的文化,多尔多想超越这个文化。现在我们回忆这个例子,当母亲问外婆,这个掉了东西,这个孩子有没有不舒服,或者烦恼,这个外婆说没有,他觉得会有另外一个人捡到,所以不烦恼。在这说的过程中,多尔多强调的是孩子在的这个状态,孩子自己感觉的这个状态。掉了或者不掉了,没有什么差别,在15天之后才开始感觉掉了这个玩具枪是什么感觉。多尔多强调的是是强调作为一个主体,他感到有什么差别。
如果母亲的反应是:你掉了东西没有关系,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帮助,从掉了东西,转到另一方面,仍然是一种支持。如果是两次父母亲说掉了东西,没有什么,再买。那么孩子就回到更前的一个状态,如果孩子始终都在掉东西。而父母亲说我们再买,这就不是一件好事情。那么,在一个消费的社会,掉了东西也许不是太严重,在另外一个社会,我们什么都缺的社会。但这不是我们讲的东西。我们讲的是一个心理过程。就是掉东西这样一件事情,在孩子的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孩子应该有他的经历,同时父母也应该接受孩子掉东西的经历,如果否认了这样一种经历,那么实际上孩子是被杀掉了
十一提问:如果在不能成功登上椅子的时候,孩子表现出发气。懂得了母亲对他的期望,有时不太容易界定,孩子本身很敏感。这个压力会有多大,这个方式是否很好?
回答:是母亲的欲望的问题。如果母亲说,你长大了肯定能爬上这个椅子,这就是一种压力,如果母亲说没有关系,如果愿意试你就继续试,这两种态度是不一样的。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是关于母亲的欲望的问题。母亲的欲望实际上是孩子的一个动力。下面会继续讲母亲的欲望是否是一种限制或者是一种压力。
十二问题:母亲表现得是说,你那么小爬什么?反复抱小孩上椅子。即使这个小孩已经能够自己爬了,以后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如果这种事情多了,小孩会怎么样?
回答:这个时候孩子就是一个客体,孩子就没有办法发展他的运动系统和他的整个心理系统。法国叫做过分保护的孩子。
十三问题:小孩子有自己很喜欢的玩具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发现小伙伴也喜欢,然后在玩到兴头说“我把玩具送给你”。然而过了两三天之后,他又想要回来,这时母亲应该给予怎么的一个干预?
回答:非常好的例子。有两层关系,孩子在玩耍的时候非常高兴,伙伴想要。然后伙伴很高兴,然后他想重要要来,找回自己的快乐。母亲这一层,母亲如果说,你给了别人,你再要回来,就类似于偷别人的东西,就相当于给了一个道德的判断。好的干预是让孩子自己讨论玩具究竟如何。最好的方式是让玩具在孩子中轮流玩,背后的一个观念是开放一个新经验的可能性。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孩子的层面,第二个是成人的层面,是很重要的。
问:对于这个词语带给他的快乐,是如何体现的?即,再多补充一些这方面的。
答:实际有三层意思,第一,词语的游戏是伴随这个行动的,第二,词语游戏和这个帽子的行动分开了,就是说“不在了”了的时候帽子在他眼前;
第三,声音本身构成了这种愉快。
问:玩具,如果有一个小孩想抢另一个小孩的玩具,两个母亲也在场?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答: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应该保护自己的孩子,抢过去。如果母亲不保护,孩子就对母亲没有信任感。
问:那么如何保护?
答:孩子母亲应该以成人的口气说:这个枪不是你的,你应该还给他。
有这样一个例子:两岁多的小孩的小三轮车被别人拿了,母亲对第二小孩说,你应该还给他。然后一个四岁多的女孩,也在同样的公园里骑自行车,有一个人想抢,女孩就以拳头推开,母亲笑了,女孩感到非常幸福。
阿苏:是不是这个女孩比这个男孩更具有竞争性?
卢梭:(反问)男孩是不是比女孩更具有退行性?(众笑)
阿苏:希望以后我们一起你们能讲出你们的故事,然后讲述。
霍大同:明天下午3.00是成都四大著名儿科医生之一的王医生给大家讲“母亲行为和孩子的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希望大家准时。
四川大学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3 . All rights reserved
儿童精神分析讲座第一讲 [xuyuncd]47K12.15 14:20181
只是整理的初稿 [xuyuncd]133 12.15 14:266
儿童精神分析讲座第二讲
研究生楼3-404
9:00-12:00
阿苏:今天继续昨天的,主要讲已提到的概念“孩子的身体的意象”。孩子的身体意象起的作用是把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分:自我、超我和它我(备注:即id,这是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的翻译法)联成一个整体。在另一个水平上,是将自我理想,理想自我和超我联系在一起。
举一个例子,10岁的小男孩,羞怯,有一个很忧郁的微笑。他去看多尔多夫人,多尔多夫人是作为精神分析家,但他什么也没有说。因此这时候多伦多请他画画,这个孩子始终画的都是同样的东西:一张画的中间画的是一个坦克,在纸的边缘画了坦克的一部分,就没有一个炮筒,一个地方炮筒没有子弹,另一个没有炮筒,两个坦克也没有相对。好几次他都画的同样的画,代表的是双方的战斗,但是这个战斗本身不能实现(因为缺失和没有相对)。
另外一次他画的是拳击手,但是这个拳击手只有一只手,或者这只手不能打到对方身上。另外一次,他画两个拳击手面对面,但身体上有一些条纹。他戴了一个授带在身上,授带代表的是他的同伴,他同伴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回到家里被父亲打。因此,多尔多夫人问他:是不是希望你父亲打你。
“但这个不是我要想说的”孩子说,“我说的是他,是他父亲管着他”。
但是事实上,画这个坦克的孩子的父亲并不照顾他,不认为他的儿子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这个孩子就强调竞争和斗争,是因为他父亲完全不关心他不看他,所以没有这个关系。事实上,这个孩子他画这个战斗场面就是想认同于父亲,一个具有斗争性的人,而父亲把他看作一个有用有价值的儿子。有一个俄底浦斯情结的反面,是因为父亲嫉妒这个孩子。而这个父亲就没有起到让孩子构成他的自我理想和超我的作用,因为父亲并不是表现出一个自我的理想的形象。他也没有代表一个超我,这个超我可以促使孩子工作,只仅仅说,你不要说话,让我安静。他不能允许孩子的理想我,理想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理想是口腔的石祖的男孩。父亲不希望他成为一个有权利,能向父亲表达的男孩(石祖的,是指男孩是有权利的。口腔的是指他是能够说话的,即口腔的石祖的男孩是指有权利说话的男孩)。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父亲害怕这个男孩,同时也因为孩子认为他父亲害怕他。孩子所有的力比多就被封闭起来,孩子就处在一个不能够把力比多投向他父亲的危险境地中。因此,孩子躲避在不能够无效地一个状态,不能够战斗竞争地无意义的状态。孩子就处在一个没有创造性的状态,孩子刚开始说他没有做梦,就是创造性被剥夺。因此,孩子的欲望实际上如同话中间代表带着授带的孩子的欲望,他就希望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亲,这个父亲能够和他对话。授带,这个孩子讲的有一个他的同伴带了这样的东西,是因为他母亲给他的,是他的母亲画的这个条纹,所以他戴着。对这个孩子来说,他的同学,就代表着一个理想,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亲,同时也有一个非常好的母亲。
我们能够在孩子绘画中间看到他的自我、他的理想我和他的超我的在场。这时候我们能够在绘画中看到一个冲突,两个序列上的冲突,一个是它我、自我,一个是自我和超我,在这个例子中间,和治疗者之间的对话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绘画的意义。这个绘画的理解是通过和治疗者的对话实现,孩子自己也差不多有一点分析家的味道。我们能够看到想像的身体,当然处在一个想像的平面中间,同时仍然处在一个想像的序列。同时在这个绘画中间,看到一个差别,身体的图式和身体的意象之间的差别。身体的这种图示象坦克一样有手有脚。身体的图示是我们类似于坦克的例子是我们随便什么都能够表达的,但身体的意象是我们不能够随便表达的。躯体的工具始终在那里,而身体的意象并不能被实现。躯体,对这个孩子来说,他的躯体的图示,但是他的自我理想阻止了他投向未来。躯体的图式(Schema
corporel)和身体的意象(image
decorp)。身体的意象是通过自我的理想是形成的一种,是躯体本身各种东西。绘画始终都是这两个。孩子能够绘画,这个能力是躯体的图式部分,但是他画的时候始终不能够把他的想法画出来,就是躯体的意象表达出来,两者间有一个差距。我们想研究的是孩子的身体的意象是用什么方法构成的,是在什么状态下伴随着孩子的长大演化。我们要区分三种身体的意象。基础意象(image
of base)、功能意象(image of fonctionelle)和 爱诺意象(image
erogene)这三个构成了动力学(dynaminque)的意象。这是统一性的东西,但这个统一性的东西是处在变化和运动中的统一,这三个意象通过生命的冲动被联系在一起,下面解释每个意象。
一.身体意象的第一个构成是基础意象。基础意象允许孩子感到处在一种继续存在的状态,一个自恋的持续和一个时空的持续,孩子就是通过基础意象就感到他继续的在存在。这个基础的意象给孩子一个存在的情感,存在的这种情感是一个继续性的情感。这个时候,多伦多命了这个名,叫做原发的自恋阶段(narcissisme
originaire),也就是一个主体的自恋作为一个希望活下去的欲望,是一个孩子作为父母亲的活着的欲望的继承者。当孩子获得这个意象的时候,就有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基础的意象能够实现,仅仅在于孩子具有一个自己被受到威胁的幻想的时候能帮助抵达基础的意象。因此,这个幻想是受到威胁的幻想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恐惧的情感,同时是一个倒错的情感。比如说孩子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幻想,有一个肚子痛,或者有一个人让自己的肚子痛,抵达一个基础的意象,对应到的实际是一个口腔期和肛门期。孩子可能有一个不同的基础意象,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这种意象代表的是孩子的不适。首先有一个呼吸的阶段,然后是口腔的基础意象的阶段,接下来是基础意象的第三阶段是肛门阶段,以上是纲领性的解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联系,功能性的地点和害怕的地点之间的联系。
二、功能性的意象(image of
fonctionelle)。为什么叫功能性的意象,是因为是身体的功能,比如说:呼吸,然后是吃东西,然后排大小便。同时也是一个身体的由孩子通过他向成人提出的要求而投注的躯体,是一个他身体的地点通过它向另外一个表达他的请求的地点,正是这个身体的地点是他的症状发生的原因。同时也是一个请求的地点,比如孩子饿了就会说他想吃东西。一个缺失是请求的起源,同时也是欲望的起源,这是非常多尔多主义的说法,身体的地点是请求。向母亲提出一个请求,母亲并不总是有一个回应,在母亲和孩子的请求之间,就会有一个空间。母亲总是划定一个界线,通过这个界线要求孩子通过语言来表达他的请求。功能的意象既是一个指示一个躯体的功能,同时也是一个话语、母亲的话语的捕获。
三.爱诺意象(image
erogene)。爱诺的意象伴随着一个快乐,比如孩子没有吃饭的时候就咂嘴巴,或者吸奶嘴,就会获得一个快乐。
四.这三个意象如何转换。这三个意象在身体本身的局限性和成人给予的局限性条件下如何转换。在我们要讲局限性的也就是象征性的阉割之前,我们要讲一个动力学的意象。动力学的意象,指示着一个生的欲望或者是对未来的一个预期,这个欲望始终是对一个不知的一个东西或者一个人的开放,动力学的这个表象始终是欲望这个词。动力学的欲望始终指示着一个想抵达欲望的一个状态,我们能够在绘画中间看到动力学的意象:这个孩子已经对这个未来感到失望。
问:我孩子已经十岁,我来这个讲座前问他:“你想提什么问题?”他说:“我平时都是在想象中见到坏人,会勇敢地搏斗,但真正面临坏人的时候我就会退却?”
回答:这个例子可以说他的自我理想是在斗争性的这一边,而在现实,功能性的意象没有很好的发展。他的幻想实际是一个欲望,是非常强大。这样一种幻想和他现实中的实际行为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问:身体的意象是把自我与自我的理想和超我联系在一起,请问这两个层面有什么关系?
答:身体的意象表达了不同孩子的心理功能,但是混在一起表达的。分析家听也看这个话,他这个混在一起的东西,把它在理论的水平上区分出来,通过这个理论的区分,来理解他的,比如绘画是什么意思。回答这个问题,准备讲下面象征性的阉割回答这个问题。这边有一个它我的冲动,那边有一个超我的禁止,同时有一个对自我理想的认同,让这个超我不是太适应迫害者,减轻了超我变成迫害者的作用。孩子也许就完全能获得一个直接地快乐的满足,由此他就获得一个知识,超我的问题和理想我的问题。在绘画中间,他不能够游戏他的冲动,是因为他缺乏一个可爱的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孩子如果想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分裂的,他就需要来自它我的冲动,同时需要一个父母亲的爱,需要自我理想,接受一个超我,在这样情况下才能整合在一起。如果孩子不能获得一种整合,获得一种统一,那么他就不得不退行。他不是一些很机械的过程,而是一种很柔韧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就逐渐实现了,这是动力学的。如果他的对手,他的对话者,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允许孩子用另外的方式生活。
问(谷建岭):对呼吸的基础性意象多说一些?
答:是一个出生的阶段,出生的那一刻发生的这个阶段。多尔多强调的一个重点是他的一个发明:呼吸阶段的强调是为了语言的作用奠定一个基础,是因为后来讲话仍然是利用空气。
问(居飞):这三个意象的区分,总体来说不是很清楚,比如基础意象和功能意象来说就非常难以区分,原发性的自恋中对形象的把握就是通过身体的功能来把握的,例如通过视觉和听觉。你能不能详细一些?
答:基础意象是他活着的存在的感觉;原发性自恋是因为父母亲希望他这个样子;功能性的意象是身体的训练是一个活动,比如喝水的时候就感到了。对于爱诺的意象是母亲给他一个什么东西,由此而形成的。他之所以在是来自他父母亲,然后他动,然后他和母亲的关系。但是,这是分析地概念,实际中,孩子这三个东西是联在一起的。之所以这三个东西联在一起是因为有一个动力的意象,就是指他始终面对一个彼者,始终倾向一个彼者,是对大彼者的呼唤。
问(陶杏华):基础的意象是来自父母的自恋,又提到威胁的幻想,这个威胁幻想和父母的自恋有什么联系?
回答:威胁的概念就有一个基础意象的迫害性,基础意象被攻击。这个基础意象是一个登录的地点,如果这个意象没有很好地被构成,这整个行动就没有办法登录。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意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基础意象的危险性是和恐惧的幻想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有一个原发性的自恋,因为性欲的问题,接下来就有一个初级性的自恋,然后是次级性的自恋。
霍大同:下面重新开始。
阿苏:我们现在继续思考欲望如何与这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是母亲作为一个支持点,给孩子带来爱和语言,通过带来爱和语言使孩子能够意识到现实的局限性和他自己的需要的局限。孩子面对一些证据,母亲就要孩子知道有些证据是可能允许他长大的。这种局限性就是在精神分析领域中讲的阉割。刚开始孩子和母亲身体之间是联结在一起的。经过不同阶段以后,身体和身段的关系是打开了面对世界。孩子在母亲身上找到的这种和平的状态,孩子也能在其他的彼才身上找到。孩子被剥夺了某种东西同时也获得了某些东西。口腔的阉割,比如说断奶。这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孩子获得了一种语言,让母亲同时也能让其他人理解。通过这个以后,孩子就逐渐不太依赖母亲。限制就变成了一个开放。对于一个肛门的阉割,孩子能够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澡,自己到厕所,同时也能看到希望和母亲一起获得一种快乐。这个等于是快乐后来被通过孩子能够自己做事情就原来和母亲在一起的做事情的快乐的剥夺,将被语言的快乐所替代。肛门的阉割的一个结果是他和母亲分离,然后和他的父亲,兄弟姐妹建立关系。同时也是和其他孩子接触获得快感。这个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独生子也很重要的,通过这个阶段才可能面对俄底浦斯阶段。孩子就有可能认识到他自己的性同时有可能和其他的孩子做比较。能够更好的理解性方面的知识。这种剥夺导致的是对世界新的开放和认识,为更多的创造性。有一个乱伦的禁忌。通过这个乱伦的禁忌使孩子能够离开家庭走向社会。
我们能够给予阉割什么样的定义呢?阉割这个词意味着加强填补充实人类存在的生活。阉割意味着他的欲望的复杂性同时也意味着法律的一个禁忌。通过昨天的例子也许能说明这个例子,当母亲说希望你能够登上这个椅子和另外一个你能够把你的玩具给予你的同伴,阉割表现在后一个例子中间。在第一个例子中间是一个制止,你不能登上这个椅子,而在第二个例子中间是一个开放性,尽管你失掉了你的玩具,由此你获得了一个朋友。卢梭补充道,阉割是说你不是所有,彼者存在,阉割就是承认彼者的存在,是对彼者的开放。多尔多在说直接的快乐被禁止后,孩子就获得一个升华。因此,阉割能够把人们带到升华。当时,为了解释这个阉割的概念,多尔多就说类似一个花和树,如果剪掉枝就能长得更好。但是同时也强调必须等待孩子被剥夺了某种东西的这样一个时间的到来。比如说,孩子被剥夺了和母亲的关系太早,就不是一个阉割而一个创伤。比如说很小的孩子,十个月大,他和他父母亲分开,如果有人对他讲,他能够接受分离,如果没有人讲,不能讲这个分离,这个孩子就不能接受这种分离。刚开始,母亲是孩子的一个客体,孩子是母亲的一个客体。随着母亲对孩子的要求,有这样一种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意味着孩子对母亲有更多的更好的认识,同时也意味着母亲对孩子有更好的认识。比如说,母亲要离开孩子去工作,她回来时能重新创造一种方式和孩子打交道的方式。我们在具体化一下,关于这个阉割的概念,阉割是出生的阉割。也许能够说,出生首先是一个自然事实。将会有一个象征基因(symboligene)的功能。在希腊语当中,一个东西分为两个部分,然后联在一起。是说,这两个东西,出生是母亲和孩子的分开,这两个东西是相互补充的。他们虽然是分开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因为出生确实有一个实在的分裂,脐带绞断,还有一个分裂是和母亲子宫的环境中分裂出来。通过这个分裂,父母亲能够重新创造一个东西,使孩子觉得仍然处在子宫中,但还不仅这个东西。孩子开始呼吸。现在就有一个丧失,就有一个切口,在这里。这个切割和这个分裂是人们创造另外环境和孩子的包裹(),在孩子获得呼吸和哭声的同时,父母亲能够区分他是一个男孩和女孩,然后给他一个名字。
这个阉割对父母亲来说是让孩子记住在一个文化的状态中。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一个公民。因此我们就能看到这边是脐带的阉割,另一边是父母想像的阉割。在这个之后,在脐带出生之后,是口腔的阉割。意味着母亲能够承认孩子和他自己的分离,然后用乳房来喂养孩子。这个口腔的阉割就意味着母亲能给予乳房外,给孩子另一种快感。母亲被剥夺了躯体的快感,然后是语言的快感。因此,母亲和孩子的交流是从躯体间直接的交流,变成了间接的语言层面上的交流,就出现了一个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在语言的交流,是一个更广泛的语言,包括姿势和,能够用心灵方式。比如母亲能够接受孩子到另外一个人的怀里,母亲做这个时候纯粹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个时候,孩子就能够感到彼者的存在。在这之前,孩子认为母亲的奶是属于他的,在这种分离时就知道了彼者的存在。比如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他自己能够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他很快的结束吃饭,正常的饮食,然后找他母亲的乳房吃奶,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口腔的阉割并不是 一次就完成,而是很多次。这是一个孩子接受母亲的身体不是他的所有者的过程。接下来就有一个肛门的阉割,肛门的阉割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思是孩子自愿的进行运动性的活动。也就是他能够不要母亲的帮助。是他的自主性的过程。这孩子说我自己一个人能够做这些事情。也是孩子手脚 并用的爬行。并不是说,对多尔多来说,肛门的阉割并不是孩子自己能够解大小便,而是一个自主行动的获得。即孩子能独立的不在照顾他的人的监护控制之下的独立的活动。在整个自主性的内部,孩子获得了他的整洁性。第二个肛门的阉割的意思是孩子学会了和彼者的生活,虽然要有我的快乐,但我仍然尊重彼者。肛门的阉割意味着他必须要考虑对自己的禁止,自己的身体同时要考虑他者。同时也是一个禁止触犯自己的身体和彼者的身体。那么我们能够看到运动的能力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自由,但不是所有的自由。同时也意味着孩子自己排大小便,刚开始他自己做是为了让他父母高兴,而接下来是他为了自己,不仅是为了父母亲 。肛门的冲动同时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就是能感受到他身体的某些东西。他能主动地决定他能够给还是不给。他拥有着对自己身体的这个感觉。他能给予或者不给予是积极的。
对于多尔多强调,这个肛门的阉割如果要变成有效,父母要接受孩子这样的肛门阉割。肛门阉割要有效,在于父母亲作为自我的理想的代表才有效。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是因为他给予了一个禁忌的意义。最早举的绘画坦克的孩子中间,问题就在于父亲不能给予他一个肛门的阉割。因为没有一个父亲给他说,你不能做这件事情,因为我爱你,所以这样他能走得更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亲给予了一个自主性,给予的自主性需要孩子自己学习,自己去拥有。他要学习,同时屈服。是不是我们要惩罚使孩子服从?一方面,孩子必须要学习很多东西,通过自主性他能够长大,同时父母亲说你必须按照我们指示的东西学习。在这个地方,父母亲就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要判断这个屈从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也就是说,某一个事情是自己应该去做的是需要服从的。这整个肛门的阉割差不多就是在2-4岁之间。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我们要讲的是关于性的,对自己的性角色的认识,在俄底浦斯情结中。
问:在个案中谈到父亲,父亲的作用如何体现,
答:没有讲母亲,在这个个案中,是因为多尔多本人在这个地方没有讲。更多的讲的是自我理想的问题,父亲作为自我理想的一个问题。
问:能不能再详细讲一下口腔的阉割和口腔的创伤的问题?
答:正常的情况下在和父母的关系间有一个分离,在这个时候,孩子自己是分裂的演员(指在分裂中孩子是起主动者的作用)。有可能有时会有一些事件,促使分裂的发生,比如说母亲生病了,住在医院里,强制性的让这个分裂发生,这时,母亲住院了不能照顾孩子,有两种可能性,代替母亲照顾的人,可能维持着那样一种类似母亲和孩子的心理的联系,也有可能没有维持母亲和孩子的这样一种联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孩子就只能退行。口腔的这种阉割,实际上意味着孩子往前走,创伤意味着孩子退回。阉割意味着孩子往前走,要强调的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什么时候给予一个阉割。是由母亲自己决定的。而母亲则依赖于母亲自己接受的这样的一个阉割的情形,如果当时她是很严厉的,她给予孩子的可能很严厉,如果是很柔韧的,那么给予孩子的就是一个柔韧的。
问(秦伟):上午讲了基础意象,功能意象和爱诺意象,而拉康的是镜像,那么在身体的意象过程中,镜子可以放在什么地方?
答:这个是拉康和多尔多相当大的一个差别。对于拉康来说是一个镜子,是一个玻璃,对多尔多来说是孩子的目光,甚至是一个倾听来获得他自己的意象。对拉康来说是一个人如何通过一个固定的形象来组织自己。拉康强调的是我们不能直接进入自己,是通过一个形象或者一个意象进入自己,但是之后拉康也很快引入了母亲的目光的概念。拉康说,是母亲的目光给予了一个形象一个价值,对于拉康来说,是孩子在镜子中间看到一个形象,然后他狂喜。对于多尔多来说 是孩子首先自己感到是他存在,围绕着这个原发性自恋,然后把这个原来的感觉的再证实。对于多尔多来说,镜子更多是在阉割的这一边,通过镜子看到的是个区分性。拉康更多的是一个理论家,他利用的是他之前的关于镜子的理论的研究的成果,多尔多更多的是一个临床家,通过他一个一个的对孩子的临床观察研究来得出的。
问:身体意象的问题:三个意象中,爱诺意象是对基础意象和功能性的的丰富和发展,是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答:是互动的。实际本身在孩子身上是混在一起,是分析家把它提炼出来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三个东西是混在一起的,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发展的。
强调的是父亲对自我理想的形成的作用,母亲也应该有作用。虽然他是一个男孩子
首先,他没有办法回答你。多尔多没有提到。
问:很多人是母亲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而不完全是他父亲。
答:当然是一个父母亲互动的问题,很有可能在这个例子中间,他母亲是一个太强的控制者,将孩子控制住。
问:孩子生下来我就没有奶,因为是爱婴医院,用(汤勺)喂,喂后来是用的是奶瓶。。是不是孩子就没有这样的口腔阉割?
答:相反,更多。口腔阉割更强烈。(问:为什么?)这个时候,你仍然有一个意象,是你的孩子,用汤勺的时候仍然有一个母亲在这里;
护士这些人还是起着类似母亲的作用,虽然是其他人喂奶。也许你想说的是他没有吮吸你的乳房,没有获得快感,但孩子是很柔韧的,他可能从其他方面获得一个快感,你也可能给他其他的快感。在孩子出生时,还没有达到口腔阉割。重要的问题是刚刚孩子感到母亲能够把好的东西送他的嘴里,而阉割是母亲不仅仅是送好的到他的嘴里,还有可能是不好的。
孩子出生时你受了一个冲击,因为你没有把孩子抱在怀里。
四川大学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3 . All rights reserved
儿童精神分析讲座第三讲
研究生楼3-404
9:00-12:00
霍大同:今天由卢梭先生讲Winnicott
卢梭:我要讲温尼科特(Winnicott),是因为他是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作者,是在英国的一个儿科医生,整个一生都在从事儿童的工作,然后还有精神分析。因此,他有一个十万以上的门诊治疗的具体的经验。这个经验很有可能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他自己的临床的能力。温尼科特的分析是由梅兰妮·克莱茵进行的。他一方面揭示了克莱茵的理论,另一方面以他的方式发展了她的理论。温尼科特在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茵之间的冲突保持了一定距离。大家显然晓得当时安娜·弗洛伊德于1937年定居在英国,在接待和欢迎他父亲之前,使她在整个英国精神分析群体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国的精神分析爆炸了,分成为很多学派,相对来说尽管在英国内部有很多紧张的关系,但保持了一定的和谐。温尼科特是作为独立英国学会的潮流的代表,还有Miael
Balint ,C.W.bion
,温尼科特用一个非常谦虚的非常简单的方法在写作,但是他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很难理解的难以翻译的一个作者。我现在想和你们一起分享温尼科特如何考虑孩子的第一个精神的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弗洛伊德没有在上面做很多工作的问题。
温尼科特考虑孩子的独立性是从一个双重的依赖出发的。第一个依赖是绝对的依赖,相对于自然的物理的环境的绝对的依赖性。第二个绝对的依赖在于对情感的环境的绝对的依赖,也就是说孩子一出生以后就完全依赖于自然的环境和生物学的物理的环境,同时也绝对依赖于情感的环境。问题就在于怎么样孩子的精神发展是从这种双重的这种依赖中间产生出来。也就是说,孩子如何去理解他这种绝对的依赖的情势,和理解他所需要的这种环境。温尼科特强调在孩子走向独立的道路上始终伴随着一个依赖的再现,即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这种独立性并不是一个遗传的长大的一种倾向,他也可能表现某一个敏感的适应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表达出来。如果他没有一个对环境的依赖的,人类的环境,尤其是母亲的这个环境,那么,同样的一个观点,拉康的观点,就是有一个对孩子而言的,语言的先在性,先于孩子的出生就存在,这也是人类的一种环境,这和温尼科特的观点差不多。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存在,能够成为自主的是在某些条件下才是可能的。根据这种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孩子的演变也是不一样的。存在着一个遗传的潜在的发展,遗传的潜在的发展是和母亲的照顾扣在一起的。当我说母亲的或者母性的照顾,照顾的人起了一个母亲的作用,有时候,更多的情况下是真实的母亲,但也有可能是一个护士一个父亲,但更多属于母性的照顾范围。为了一个潜在的遗传的发展,必须要父母亲的照顾是足够的。这个父母亲的照顾温尼科特分为三个范畴。
抱持holding .
第一个照顾是他能获得一个支持。这个支持是身体的物理的,同时也是精神的,这个抱持的概念来自Bowlby。第一个照顾是父母亲的照顾。第二个照顾是母亲和孩子的共同的生活。就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的一个继续。第一个孩子的阶段,孩子还不能鉴别父亲,还处在和母亲的关系中。第三个照顾是母亲和父亲的共同生活。如果母亲能够对孩子有很大的照顾,是因为有另一个人在照顾着母亲,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实际上是母亲的一个退行(Regression)。温尼科特(Donbld
wood Winnicott)提出了原始的母亲的忧虑(Predccupation maternelle
pbimaire),这既是生物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因为孩子出生时有一个完全的依赖,在这个完全的依赖的情况就没有办法区分母亲对他的照顾,他没有一个表象,也就是说,他就不晓得母亲的照顾是好还是做得不好。孩子因为没有表象,当母亲给予的照顾是好的时候就很高兴,如果不好就很紧张,但是他没有一个心理的表象来反应来判断是好的还是坏的,在这个开始他仅仅是有一个感觉的知觉或者加上一些运动。有一些他休息的时刻,这个时候孩子他仍然是一团,没有整体的知觉,他要获得整体的知觉就需要母亲持续的抱持才能获得。这个时候,母亲对他的这种照顾逐渐引起孩子能够构成一个情感的经验。感觉和情感的经验是母亲带给他的,这时候,他的情感的经历是一些趋势是顺利的趋势或哭泣的趋势,这时候感觉和情绪是整合在一起的。孩子是感到某种东西而不是知觉到某些东西。对自己的这种感觉叫自我,这个整合叫做自体(self暂翻译为自体,即Integration
=self )。
孩子的整合有三个阶段,有一个非整合的阶段(non integration
sans)是没有痛苦的,接下来是整合的阶段(Integration=self),同时意味着两个倾向,一是个是好的,一个是痛苦的,即反整合阶段(deintegration)。第一个阶段没有整合也没有反整合。在第二阶段是整合使他感到高兴,同时有反整合的趋势,使他感到痛苦。
(解释(ego self soi moi )这几个词有什么差别:
自我是意识的。弗洛伊德的区分它我不等于,自我不等于超我,它我是无意识的,自我是意识的,超我有很大一部分是意识的。因此soi
和moi 之间有一个接近性。(这里对弗洛伊德的自我的理解有误,自我很大的一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如果自我防御机制就是在意识外起作用——林)
Self 就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己在的一个情感。也就是他存在的这种无意识的感觉。
   Epuoww
是法文的对self的意识。如果self是在的这个情感,在法文中没有对应的词。因此在法文就直接引入self这个词,来表达这样的状态。
精神是在开始是一个物理或者生理功能的想像的制作(ela boration
),精神也是寻找着把过去的经验、意识和现在一刻的可能性然后对未来的等待联成一个整体的想像的制作。正是这个样子,自体才产生。这句话要解释的是精神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过去的经验是无意识的,孩子当时那一刻有意识后来这个意识忘记了就变成了无意识。无意识的产生是依赖于意识的,如果要说无意识就是过去的经验,有意识的是这个精神的整合是一个爱诺区的整合,比如说一个孩子吮吸母奶就获得一种满足,这样一种孩子吃奶获得满足能否整合在于他和母亲的关系,如果是一个很好的关系就可能整合,如果是一个被母亲的威胁,这就没有办法整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孩子拒绝进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不到一岁的孩子拒绝吃母亲的东西,如果让另外一个人让外婆或者奶奶或者其他人,很有可能他就吃得正常。多尔多说,孩子吃的时候不仅仅是饮食,还吃了母亲的焦虑,如果吃了母亲的焦虑,他就不想吃了。经常孩子越是拒绝吃奶母亲就越焦虑,而母亲越焦虑,孩子越拒绝吃奶,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旁边有父亲递奶嘴,孩子可能就吃了。这种感觉甚至这种情感的知觉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这些都是无意识发生的,孩子感到了母亲的焦虑,对下一个行为就有些拒绝。另一个很平常的例子,是母亲给孩子洗脸或者理发,这时孩子显得很幸福,有一天,母亲很着急,可能要做什么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她试图和原来一样的做,但是这个孩子哭起来,这个孩子知觉到母亲这种精神的状态,至少孩子感觉到一个很小的差别,一个非组织化的一个差别,一个失常的差别。
抱持是代表着母亲和孩子的最初的方式。比如说,用一个非常小心的温柔的方式接触孩子,而不是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样接触。另外我们晓得,最初几个星期的孩子能区分母性母亲的接触和父亲的接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说,母亲的这个抱持和父亲的这个抱持不是完全一回事。父亲的抱持依赖于父亲如何做。母亲是非常注意触觉的敏感性和听觉的敏感性,她和抚摸孩子的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说话的时候语气和腔调也是不一样的。正是这个抱持创造着环绕孩子的一个襁褓
(Enveloppe)。自体孤立的同时被襁褓所保护,是她的一个意象,self精神性的这种self类似于在母亲的子宫的生物性的胎儿的关系。
Self能够发展在于母亲的这种抱持的保护,Self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如果受到过强的刺激的就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焦虑,对应着的是反整合。(可能的翻译术语:离合,负整合,非整合等)。母亲对最初几周的孩子时有一个工作时避免孩子有太多刺激的涌入,如果这个时候,非规则性的一种刺激是很强烈的,它就是一种刺激的涌入。太强的刺激的突然的投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产生焦虑。孩子的精神是通过对母亲的风格的适应来构成的,母亲不一样,母亲的风格自然就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把小小的非规则的东西整合进去,如果是孩子越好,越能够整合非规则性的东西。当孩子处在不好的状态中,就不能整合这些非规则性的东西。如果是成人,承认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就尽可能调节周围的环境,也就能看到生病时我们非常敏感,类似于退到孩子的状态。我们能够看到孩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的焦虑,面对着一个不能够被表象的东西的焦虑。例如你们想想当你们一个人的时候,突然听到黑暗中的一个声音,这时就会担心和害怕,当你了解到声音的原因,比如一个鸟在飞,这个时候担心就消失了。通过这种不规则性的东西的整合,构成了自我的核心。自我允许孩子同时允许我们接收一个东西的突然闯入。如果这个闯入外部东西的过强,就能导致自我的一种焦虑,就是反整合。有了自我的焦虑,温尼科特讲精神病性的焦虑。温尼科特说,如果是外部的闯入的不是那么强,这时是self在保护我们,假如外部的闯入太强,就是假自体(Faux.self)。如果外部的闯入太强,就会有一个保护的壳。假的自体。当我们讲到闯入时,是一个我人内部感到太强的一个外部经验。
先讨论一下:
问:自我或者自体,先讲到是通过非规则性的整合构成自我的核心。又讲到是通过母亲来构成精神的结构。那么自我的东西主要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
答: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是因为适应母亲的风格而形成self.自我也是在适应母亲的风格下形成的。(霍大同问: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概念,自我都?你说到精神的东西那么和弗洛伊德与拉康有什么差别)
温尼科特更多是想处理成一个三维的图。刚开始只有一个self,后来发展的时候就有自我了。Faux self是在self
和moi之间,温尼科特的图是一个是动力学的图,弗洛伊德的图是一个结构性的图。人经常发展一个假的自体,正是这个样子,温尼科特特别强调真自体的问题,这是作为一个核心是合法的。对于温尼科特来说,self始终被保护,刚开始是被母亲的照顾,接下来是被自我,甚至是被假自体(faux
self)保护。
问:self存在的无意识的情感,是以为我感到的?那么这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无意识的存在的情感,也许不是知觉到的,看到的。那么是不是感到的。也许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里面,精神生活。即他生活在其中,当然有时我们能察觉到这种显现,但作为一个精神生活本身他是生活在其中。
问:真自体和假自体的问题,假自体有助于真自体的发展,那么它们之间是否有冲突?
答:类似于壳。没有冲突,只是假自体起了一个保护自体的作用,这样自体就不直接和外部打交道。(问:是否和皮肤类似?)皮肤是活的,而它是壳。(问:和自我封闭有什么区别?)封闭性的问题,假自体类似于一个保护层,真正的创造性来自于self本身。(问: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假自体帮助我们自体和外界获得一种平衡?)阿苏认为它和神经症没有关系,更多是一个有限的状态,给出了一个限制。对卢梭先生来,在神经症中能看到假自体,但假自体在神经症前就能看到。
问:孩子面对一个突然很强的刺激,他的假自体?
答:假如比较弱的刺激,自体可能收缩,假如有持续的冲击,就有可能形成假自体,来抵制这种持续的冲击。对于创造性的东西仍然在self相对于假自体来说,是收缩的。也许可以用贝壳的东西来表述。在形成这个假自体的时候不是这个事件重要而是这个事件的重复。一个孩子和一个父母亲待在一起还很正常,如果和很多孩子呆在一起而且攻击他,那么他就只有沉默,这样以便于生存下去。
卢梭:提问很多,让我感到很高兴。
霍大同:恰恰我当时在法国时,中国人都不提问,但他们觉得你们比法国学生学活跃。提最后一个问题。
问:刚才我听到,外部的刺激,如果不是很多很强的话就会生长一个外壳,如果这个刺激不是太多太强的话,这个外壳就是假自体?
答:假的自体是一个病理学的东西,还是一个常态。对于那些没有分析接受分析的人来说应该都存在假自体,分析使自体和自我之间有一个接触。因此他就重新找到他的自体,假的自体就被打碎。现在我们讨论的是母亲的问题。刚开始,母亲将预期和将来在一起,是和他的原始的母性的忧虑联在一起的。在一个母亲照顾的规则性的,如果母亲照顾的在一个很好的时刻来到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孩子构造他的self。是这种母亲照顾的规则性和原始的忧虑,允许孩子持续下去。如果母亲照顾出现了问题,有一些扰乱,那么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就出现了一些非组织性的问题。如果是这种在孩子非组织性的状态时,孩子就会感到崩溃的恐惧。如果母亲的照顾出现了缺失,孩子就会有崩溃的恐惧。如果给予太多的东西,就是一种爱的轰炸,孩子也会受损害。因此母亲的照顾就允许孩子构成他的自体,同时也允许孩子构成他的自我的最初的组织。为了母亲始终,对孩子来说,母亲始终对孩子来说是在场,就需要一个帮助,是父亲的,也许是某一个组织的。比如父亲或者其他人照顾一下孩子,让母亲获得一种喘息,如果母亲没有办法获得,而始终是被孩子所淹没,这个时候到最后,这个母亲什么事情也不能做。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母亲才能够很好的照顾孩子,用温尼科特的话来说:足够的好。母亲如果能够很好的照顾孩子,孩子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感到这种满足来自于他自己,这种全能的满足是由他产生出来的。也就是类似于是他孩子创造了这个世界。这种感觉差不多是前六个月孩子的状态。
在六个月之后,孩子的精神的和身体的发展就依赖于另一个母亲的必须的另外的一种态度。这时候母亲就会逐渐有一个收缩,通过收缩,孩子就能够表达他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就感到要产生要使母亲的回应得以产生。对于他自己存在他的能够做的能力的一个意识,同时也是他感到母亲的表象是和他分开的。这个时候,仍然是母亲控制这个局面,如果母亲退得太多,孩子就不能完成这个整合,如果退得太少,孩子就不能制作他的请求。第二个阶段,显得得母亲,绝大多数的母亲是好的,但有很多的母亲因为原始的母亲的忧虑不能有一个退缩以使孩子能够提出他的请求。存在有一个母婴一体的状态,刚开始是在肚子里面,以后是在外面,在这种状态中间,这种分裂逐渐产生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个分裂打破原来母婴的共生关系。
在六到八月之间的孩子,在意识到他的请求的条件下,他构成了他的自我,感到了他的自我。没有一个我需要,或者我要,而是说自我要,自我要的意思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而是对自己需要的一个感觉。原来存在母婴共体的状态,现在孩子和母亲分化了,是孩子提出一个请求,母亲可能回应,也可能不回应,这可能是一个意识的,也可能不是一个意识的。他感到一个存在。分开以后就存在两个精神现实,母亲的和孩子,孩子要的母亲不能完全给,孩子的意愿和母亲的意愿两个意愿。这个时候,是自我意识和对她人的意识的诞生(霍大同:翻译有一个她人。法文是大彼者,卢梭先生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她人(母亲的她),母亲的差别具有一般性,对所有的人都有差别。用他模糊和隐蔽了母亲,温尼科特不使用大彼者的概念,更多是一个小彼者的概念。为什么是彼者的彼者,以后讨论。)通过和母亲的这种分化,孩子就逐渐意识到母亲不是全能的,她有局限,而在母亲之外还有一个现实。因为母亲她自己意识到她自己有局限,能够帮助她理解孩子有生局限。因为母亲意识她的局限性,孩子意识到她的局限性(阿苏不同意,不在一个平面上),有了这个局限后,这个现实,孩子所谓意识母亲的局限性是有一个现实,当然包括一些物理的条件,但是另外一个有其他的彼者,其他的人存在。如果母亲把其他的人介绍给孩子。作为亲戚朋友,孩子就是亲近的;如果不作为介绍,就是陌生人,对孩子构成了威胁。
这一个过程质量依赖于母亲本身对于这个东西的意识。孩子的分化的过程依赖于母亲的质量。如果是母亲感到很高兴,生活在她自己做的生活中间,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很好,尽管母亲本人不是一个完美的,在做的过程感觉好,她很快乐,对孩子来说就是好的。如果母亲仅仅是我必须做,我晓得我应该做。这样的母亲就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温尼科特就把它命名为一个强制性的母亲或者是护士母亲。仅仅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感觉到快乐。非常好的奶嘴孩子非常干净,但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母亲发自内心做,而应该做的。这个情况下,孩子就不能发展他的self。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就成了一种机器。那么是一个病理学的现象,在自恋的母亲中可以见到。对于这种母亲来说,孩子简单是要呈现给别人的一个客体。因此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活跃的母亲,如果是一个抑郁的母亲,那么他的self的发展就受到很大的限制。(霍大同:明天讲自体、假自体和转换空间。)
问:最后这个阶段,self的发展阶段,母亲做的好的时候对自体是有利的,假自体是这个时候出来还是在以后出来的?
答:甚至在第一个阶段,这个假自体就可能产生,假如母亲的照顾是不规则的。在第二个阶段,母亲闯入太多,或者她突然和孩子分裂,那么假自体就会增长,仍然是贝壳的印象。如果是这个时候母亲做的好,孩子的自体就会丰富和发展起来。
问:在于母亲能抱持的保护,第二个阶段是分化。抱持相对分化的过程是一个广义的还是一个局限性的抱持。
答:除了这个抱持之外,温尼科特还有一个词,抓握。是母亲所有的动作如给奶瓶摸他之类的。照顾太虚了。控制太强了。强调的是母亲动手的动作和孩子接触,。。爱抚。。,照料,抚养,把弄。。。躯体来和孩子接触,对孩子仍然是一个保护和控制,母亲是一个主动的。在法语中有个词“maniement”1.触摸,人。躯体水平上的照料方法。触摸点,使用。支配。
问:假自体的形成重要的不是事件的发生,而是事件的重复,能否再阐述一下这个关系。
答:重复的意思是这个意思非常频繁但强度不大,或者强度很高,但不频繁,有同样的效果。母亲在捏这个孩子的耳朵,捏一次孩子是有感觉。反复重复的摸孩子就没有感觉了,这时候就构成了假自体。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精神性的母亲或者别人在那里叫“嘿”,如果久了以后,母亲再在那里叫就没有反应,假的自体就是这样形成的。
问:假自体能不能看作一个防御机制,和以后的症状有没有联系?
答:对温尼科特来说,他就把把看作一个抗御,但不是一个机制,而一个结构。因为,在弗洛伊德或者拉康那里,防御机制有某种柔韧性,而假自体形成以后,它就是硬的。和症状是联在一起的。它养育了症状。(霍大同补充道:但是这个观点在卢梭先生和阿苏女士之间仍然是一个悬置的问题,他们会继续讨论。)
问:母亲对孩子的抱持,丰富和影响孩子的自体发展。
答: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自性产生以后是在他的内部接下来构成一个自我,孩子就会很好,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一个很好的行为对母亲来说也是一种安慰,显然能够改善母亲的self。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孩子照顾了母亲,孩子治好了母亲。
问:讲到分离的时候,小孩本身的感觉是什么才产生了这样的分离?
答:所谓分裂是孩子感到他的要求的表达产生了母亲的回应,但同时也可能不产生,也可能是他的方法的变化。小声的哭了一声,然后大声的哭,最后母亲回应了。仍然是他请求的表达产生了母亲的回应。这是在精神的层面上,在生物学的层面上,孩子可以离开母亲自己爬行,抱持就发生变化。对于母亲来说,母亲他能不能接收孩子离他远去,逐渐分离。通常认为是母亲给孩子一个创造,分离感。(比如断奶)。但用温尼科特,如果强了,就产生了心理内部产生一个强的假自体。强调分裂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创伤,如果产生的很好,自性就发展, 如果遇到问题,假自性就产生。和阿苏女士讲的多尔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框架。他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问:身体的动作和触摸,不是那么强调语言的作用,是因为孩子的语言没有怎么发展。但现在比较强调语言的介入,比如胎教,比如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喃喃自语,是不是这个语言的介入会有一些影响?因为现在的发展阶段和以前不一样了。
答:温尼科特还是说了抱持中一个语言的抱持,在躯体性的照料中也包括了母亲的说话。完全非常完美的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包括了。就是温尼科特已经考虑了。
(本文由徐云现场讲座记录,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四川大学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3 . All rights reserv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丧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