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意思是不是只有KB招将才txt出水盾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475所
24小时更新:3597
总量:6895981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学案:专题12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学案:专题12 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间: 8:59:00
下载量:44次
大小:341KB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902/903/904/905/906/90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帝王亦是马上将--中国古代十大马上皇帝
★★★★★★★★★快餐品史-----中国历史的50大TOP10                 一:中国历史TOP10 战争篇  作者:独孤雪亭 1,汉光武帝刘秀(东汉)    在中国历代开国帝王中,刘秀确为一个在野史中甚显低调甚至被丑化的皇帝。    民间评书不说,啥隋唐演义啥大明英烈满天飞,就连偏安江浙,连个“万岁”都没捞着的吴越钱谬,在当地还有个民间戏曲《钱家将》拿出来显摆,刘秀呢,印象最深的当属《打金砖》,堂堂东汉开国皇帝,却成了滥杀开国功臣的大魔头,老祖宗刘邦干过的事全换了个名号加在他头上,优美的曲词一代接一代的传唱,就不知当事人本身觉不觉得冤枉了。    是冤枉也好,是丑化也罢,真实历史里的刘秀,起家的本事却实在是不得了。    论艰苦条件,刘秀自然比不上老祖宗刘邦,刘邦出来打天下时,最多不过是个村长,领着一群地痞流氓,到了刘秀接过老祖宗枪的时候,他已经是湖北当地的豪强,父亲曾经当过南顿令,是正经八百的地主阶级+*河蟹*。虽是如此,打下这片江山来也确实不容易。当时的中国,王莽乱政,起义四起,刘秀虽然也在家乡拉起了人马,可不过是一支小游击队,至于刘氏皇族的身份嘛,姓刘的多了去了,排也排不上呢。因此,刘秀很聪明的率军投奔了实力最强的绿林农民军。    这时他很不起眼,从不张扬。当其他将领为功劳你争我抢的时候,他在埋着头默默壮大自己。直到一场战争的发生,将低调的他一下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正是昆阳之战。当时的刘秀只不过是农民起义军“绿林军”的一名偏将,受命配合主力部队进军中原消灭王莽“新朝”政权,谁知人家来了个咸鱼翻身,集结四十万大军猛扑过来,农民军主力做鸟兽散。刘秀残部被困昆阳城,一方是四十万大军,一方是八千残兵,就算是刘秀的老祖宗刘邦碰上这事,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扔下老婆孩子逃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实)    刘秀不认命,他先是鼓舞将士们誓死守卫,然后亲率13骑兵冲出重围求援。昆阳的守军确是实心眼,咬紧了牙死守,刘秀日子却不好过,各路义军将领都被敌人吓破了胆,竟然纷纷拒绝救援,危急之下,刘秀凭借自己的口才四处挖墙角,说服了一万多名士兵跟随他共同赴命,昆阳城下,刘秀突然从侧面发动进攻,四十万敌军竟然顷刻崩溃,被追杀千里,昆阳之战,以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以少胜多战役的名义,永远的留在了史册中,而对于刘秀问鼎天下的道路来说,这却只是个辉煌的开始。    昆阳之战,不仅仅是将刘秀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一场战斗,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看到了刘秀身上的勇气与决心,还有他让人惊讶的感召力,一个人,13个,便扭转了原本不可能的战局,这样的能量怎么得了?帝王之气,伴着昆阳战场淡淡的硝烟,在破碎的中原大地翻腾。    昆阳得胜,王莽的新朝土崩瓦解,农民军拥立更始帝刘玄即位,刘秀呢,反而因为他赫赫的战功而遭到猜忌。政权初立,打击便接踵而来,连刘秀的亲哥哥刘縯 也惨遭更始帝杀害。刘秀打落门牙往肚里咽,依旧做出忠心耿耿的样子,甚至对刘玄亲信做出的种种侮辱性试探也极尽忍让,总算让刘玄放下了戒心,反而派他去河北地区安抚州郡,这一下,可真是“放开金锁走蛟龙”了,远走河北的刘秀似雄鹰冲天,放开了大展拳脚,河北地方上的豪强势力来归附了,甚至原本一直与中央政府为敌的铜马起义军也来归附了。起初的几千军马似滚雪球一般的扩展到数十万人,刘秀,这个原本绿林军帐下的偏将,此刻已拥兵数十万,已成为逐鹿天下的重要力量。    为啥扩张的这么快,除了刘秀的皇族身份,除了严明军纪,收买人心等常用的招数,刘秀起家还有一个重要优点---坦诚。比如在招揽铜马起义军后,对方对刘秀还存在着怀疑,此时刘秀只带两名卫兵,亲自到铜马军营中慰问,这可不是小事,当时铜马军上下仇视刘秀的大有人在,万一谁冲动桶一刀子,刘皇帝可就上西天了。可在这步险棋里,刘秀谈笑生风,与众将士亲切交谈,嘘寒问暖,直把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亡命徒感动的涕泪交流,纷纷说:“大王对我们这么信任,我们怎么能不替这样的主人卖命呢。”从此,铜马部对刘秀忠心耿耿,在日后的无数战役里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起家打天下的老班底,大都是在这种方式的感召下团结到刘秀旗帜下的,由此还诞生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成语---推心置腹。      家业拉起来了,下面的工作就是争天下了,当时的形势真是一团糟,绿林赤眉俩大起义军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杀戮还是杀戮,没一个成气候的,地方豪强势力并起,偌大的中国四分五裂,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 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在乌烟瘴气的纷乱局势中,刘秀敏锐的抓住了统一天下的关键点---先扫荡绿林军更始政权在各地的残余势力,再打拥立汉朝后裔的赤眉起义军,再逐步消灭各地方的豪强势力。刘秀的大军渡过黄河向洛阳进发了,群龙无首的更始帝残部很快覆灭,乌合之众的几十万赤眉军也很快崩溃,刘秀很快夺取了洛阳重镇,当鼠目寸光的地方割据势力或满足于固守自保,或满足于和周边邻居之间的蝇头小利时,刘秀,却以战略家的敏锐下出了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招。富庶的中原地区已尽在掌中,刘秀已然成为天下群雄中实力最强的一家,国家一统,已然是时间问题了。    接下来是扫荡群雄,要对付的对象还真不少,渔阳的彭宠,南郡的秦丰,梁地的刘永,齐地的张步--------,大大小小几十家,全不是好惹的主,刘秀继续下出了妙招----各个击破。打一家的时候拉一家,分化瓦解各支势力的关系,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逐步消灭。经常十年艰苦奋战,至公元36年,刘秀的东汉王朝终于完成了全国一统,在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乱与分裂后,曾经雄踞东亚的大汉帝国又一次走向了统一与繁荣,在未来的历史中,它将继续延续汉民族和汉帝国的荣光,作为这一切的开创者,刘秀,居功至伟。    刘邦夺天下,人家尽可说其卑鄙,后来的赵匡胤称帝,后人也可说其欺负孤儿寡母,李世民开创盛世,却也留下了杀兄逼父的不光彩记录。朱元璋么,也有一大堆屠戮功臣的累累血债。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刘秀以绿林军偏将的身份起家,及至坐稳天下,生前身后几十年,却无一处“劣迹”可以指摘。论成就,刘秀开创的光武中兴,政通人和,百姓安乐,堪比历史上任何“盛世。”说功臣,那些跟随他起家打天下的老班底,及至东汉建国后,哪个不是高官厚禄恩养,全无猜忌,更无过河拆桥的缺德事。说品行,刘秀贵族子弟出身,自小受过良好教育,待人接物一派儒士风范,做了皇帝以后,对待耿直的下臣,如强项令董宣等,即使对方触怒了他,也就置之一笑,全无挟私报复之事,对待敢于执法甚至不惜顶撞他的郅恽,不但毫无怪罪,反而大加赏赐,其做人胸襟令人感佩,说到最重要的军事谋略,对比祖宗刘邦“最多可带十万人”的丢人评价,刘秀长于军务,军事战略高人一筹,在他无数次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上,正是他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领先一步,从而把握住争天下的先机,在临阵作战,他指挥有度战无不胜,昆阳之战正是证明。而在选拔将领的眼光上,他也丝毫不差:邓禹 ,马援,耿弇 ,贾复,这些人或文或武,论功业光彩夺目,丝毫不逊西汉三杰,而领袖,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统帅。    都说开国皇帝没好人,刘秀,却当得起一个评价:他是一个君子,也是一个好皇帝,最重要的,他是两汉交替时代,最卓越的军事家。这样的完美,在华夏千年古代史中,几为异类。
 2,冉魏皇帝冉闵---东晋十六国    若把公元4世纪的中国比做18世纪群雄纷争的欧洲大陆,那冉魏帝国的开创者冉闵,是唯一当得起“拿破仑”称号的人。    五胡乱华,晋朝南迁,中国北方打成了一锅粥,黄河以北,闹哄哄城头变换大王旗,匈奴兵,羯胡兵,鲜卑兵,来来回回的在黄河两岸折腾,相较于诸多“声名赫赫”的少数民族政权,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国是年头最短的,也终未得到正统史书的承认,从建立到最终败亡,不过短短三年,然而正是这生如夏花般的岁月,划过了一道最灿烂的风景,交织着杀戮与迷茫的中国北方大地,透入一丝微茫的亮光。    冉闵,字永曾,河北内黄人,出身于汉人“乞活军”(即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族人民为反抗异族暴政组建的义军)。他的父母和叔叔都牺牲在抗击羯赵石勒入侵的战场上,当时只有11岁的冉闵却因天生英武而得到石勒的喜爱,反而被石勒收为义子,那以后,冉闵追随石勒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的地位也扶摇直上,然而这一切却不能抹去他心中的痛:羯赵时代,五胡横行中原,汉人百姓惨遭杀戮,繁华的中原大地赤地千里,白骨推积,身为汉家军人的他呢----认贼做父,甘当走狗。    清算血债的时刻终于来了,公元350年,羯赵政权各皇族为争夺皇位发生内战,冉闵终于乘机起事,于四月突然在羯赵都城邺城起事,一举攻克羯赵皇宫,将羯赵王族子孙屠杀干净,是日,冉闵颁布《杀胡令》,顷刻间点燃了北方大地积郁已久的民族矛盾,北方大地汉人老少齐上阵,争相追杀胡人,民族仇恨的列焰似火山一般汹涌喷发,仅数日之间,邺城周边就有二十多万羯族人被杀,而这场以血还血的悲剧,在让北方汉人扬眉吐气的同时,却也把冉闵本人推到了一个悲壮的位置上---独抗群胡。    在汉族民众的拥戴下,冉闵于邺城称帝,国号大魏,    从此的三年中,这个在历史书上被一笔带过的冉魏政权,象母亲的手臂一样护卫着战乱中飘零的汉人百姓们,无数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庇佑,北方汉族的文明从这里得以延续。    北方的其他国家却惊了:这还得了,东晋以后,北方又出现了一位凝聚汉人团结精神的英雄,于是,各少数民族的兵马聚集在一起向南进发,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毁灭汉人的精神之旗。    冉魏,即将迎来最惨烈的考验,冉闵军旅生涯的光荣,将从此达到顶点。    率先冲上来送死的是匈奴人刘显的七万匈奴军,冉闵跨朱龙宝马,率七万汉军精锐奋勇荡阵,没几个回合下来,匈奴军就土甭瓦解。号。第二个倒霉蛋是羯赵宗室石昆,他在冉闵军刚刚经过恶战后突然发起攻击,本想拾个现成的便宜,谁想冉闵大军调过头来,又将其杀了个七零八落,冉闵乘胜追击,率十一万大军于黄台同匈奴人刘国的主力部队决战,一场打斗下来,敌人这次倒进步了很多,乖乖的放下武器投降。    短短数十日,冉闵魏军无日不战,先后击破多路胡兵,直将诸多胡人看得目瞪口呆:以少击多,以劳击逸,却如猛虎下山一般无往而不胜,这个冉闵,他是魔鬼托生么?      当然不是魔鬼,冉闵对汉人可好呢,各地无家可归的流民被他安置,重新拥有了土地和家园,他轻徭薄赋,善待汉人百姓,所以他的人民誓死为他效命。这样的人,是魔鬼么?    支撑他们战斗信念的,一是忠诚,二是对无数血债的愤怒,汉民族精神的感召,倘凝聚在一位英雄领袖的旗下,势必爆发出比核武器还要强大的力量,这些,却是冉闵的对手们永远不会懂的。    遗憾的是,在“英雄领袖”这个角色中,冉闵只扮演好了一半。    冉闵称帝没多久,便株杀了曾与他生死与共的老战友李农,这位“乞活军”卓越领袖之死,直接导致北方汉族义军与冉闵分道扬镳。另一边,冉闵擅自称帝的决定,也开罪于南方同是汉族政权的东晋政府,而且,随着冉闵的一系列胜利,他个人的跋扈也渐渐到顶,再难容下不同的声音,他的老部下王泰等人,都因为与他意见相左而被杀,可谓自坏长城。正是这些英雄的瑕疵,为如日中天的冉魏帝国,一点一点投下浓重的阴影。    公元350年底,冉闵统重兵进攻羯族的残余势力--襄国。在羯族人坚壁清野的防守面前,冉闵第一次遭受了挫折,同时,坐山观虎斗的鲜卑慕容氏遣三万大军援救,前后夹击之下,冉闵终于力不能支,这是冉闵军旅生涯中的第一场败仗,鲜卑与羯族的联军乘机兵逼邺城,生死存亡下,冉闵背水一战,怀着决死一搏的胆气主动出击,冉闵身批金甲主动冲击,汉家精锐气贯长虹,直杀得七万胡军尸横三百里,冉闵化被动为主动,乘胜追击,此后四战四捷,终于灭掉襄国,将羯族石氏政权的皇族血脉连根拔除,这一场背水一搏,化被动为主动的神奇妙笔,造就了冉魏帝国如日中天的顶点,而在灿烂光辉下,冉闵横刀立马的背后,却已是阴影渐浓。    首先是粮食问题,冉魏政权无月不战,粮食消耗太重,原有的粮食储备却早已分给百姓,不得不四处靠抢粮为生,然后是外交策略问题,小小的冉魏四处树敌,从东晋到北方各胡族政权,皆对其进行打压,在政治压力的夹缝下,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结成了对付冉魏的同盟,轮番进行车轮战,而各地的汉人“义军”也不再伸出援手,孤立无援下,冉闵政权消耗甚重,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终于,决定冉闵命运的常山会战开始了,鲜卑名将慕容恪率领的精锐骑兵在廉台将冉闵军包围,这是一场堪比18世纪西方滑铁卢战役的大会战,双方连战十场,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冉闵的军队虽十战十胜,却伤亡惨重,经过一系列拼消耗的搏杀后,冉闵以绝死一搏的勇气,率领残余的勇士发动了最后一次决死的冲锋,面对优势鲜卑骑兵“连环马”的重重围困,冉闵军一度冲到了慕容恪的面前来,却终于寡不敌众,数万冉闵军在给了敌人沉重打击后壮烈牺牲,冉闵本人也被俘虏,被押至蓟城后杀害,冉魏国的土地被诸少数民族政权联合瓜分,曾经凝聚北方汉人希望的冉魏政权,至此败亡。    说起这场战斗,除了所谓“连环马”外,胜利者在战术上并无多少可称道之处,正如滑铁卢无法否认拿破仑一样,廉台之战,却恰证明冉闵,是那个时代东方最伟大的将星。    史载:冉闵就义后,北方大地蝗灾四起,处斩冉闵的遏径山周围草木尽枯,各胡族政权胆战心惊,忙尊奉冉闵为天神,连年祭祀不绝。之后的北方胡族政权恐惧于汉民族的巨大反抗力,纷纷调整统治政策,所谓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正由此开始。      他或许不是天神,却是一个优秀的军人,遗憾的是,他只是一个军人,历史却选择让他当皇帝,这,才是他败亡的真正原因。    12年前,一部名为《勇敢的心》的电影热播,里面有个叫威廉华莱士的勇士,起义反抗英格兰暴政失败,在刑场英勇就义时,忍受着一刀又一刀的痛苦,高声喊出了最后的遗言:自由万岁!此情此情,中国观众无不落泪,纷纷心向往之。    然而那些落泪的人不知道,1700年前的黄河大地上,在异族入侵汉族百姓生灵涂炭的黑暗世纪里,一个叫冉闵的勇士率先点燃了抗暴的烈火。同样是在刑场就义的一刻,他望着苍茫的大地,喊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最强音。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做帝王?     我相信,在这片回荡着强音的土地上,英雄,永远是生生不息的!
 3,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在南宋大文豪辛弃疾清雅的诗词中,刘裕有个不雅的称呼---寄奴。    实在怪不得辛大词人刻薄,寄奴本身就是刘裕的小名,身为开国皇帝,小名流传的比大名广,只能说明一件事,他出身不咋地。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裕祖籍徐州沛县,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唯一比汉高祖强的,是他好歹有个“城市户口”,却也就是个市井无赖,什么打架斗殴鱼肉乡里,街头混混能干的一样没拉下,尤其喜欢去赌场扔两把筛子。可那时的赌坊老板一定想不到:这个经常在赌桌上输得掉裤子的赖皮小子,最后却赢回了千万金钱都买不来的好东西---江山。    但是同是寒门出身,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到处都在嚷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白手起家,算是赶时髦,可几百年后的刘裕并没碰上好时候,他所生活的东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占据高位,英雄先要看出处,没个好祖宗,任你满腹才华却也啥用没有,这样的世道,一个出身贫贱的小子最后却踩到了世族高门的脖子上坐起了江山,这样的事情,不是奇迹是什么?    得找找藏龙的云雾,归根结底俩字,却全是无赖的俩个品性---能打!敢赌!    说能打!刘裕自然有先天优势,从小到大打架打大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身为北府军的一员,凭着作战勇敢从士兵到军官,从军官到大将,真正是一刀一剑,踩着无数颗血淋淋的人头,从东晋朝廷里拼出了自己的位置。    当时的东晋王朝,却乱成一锅糨糊,虽然北方乒乓的打个不停,暂时威胁不到江南,可北有恒玄篡逆,南有孙恩农民起义,猛人一个接着一个的闹场,直把东晋朝廷搞得摇摇晃晃。就在东晋被一群猛人折腾的焦头烂额时,原本不起眼的混混刘裕出场了。    孙恩农民起义猛不猛,把战功赫赫北府军打得七零八落,还支开大锅,把官军士兵的尸体煮成人肉汤乐呵呵的吃,真个比禽兽还禽兽。可刘裕更猛,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嚎叫着往前冲,硬是数次将其击溃,吓的人家见了他的旗子就望风而逃,最后直逼得大枭雄孙恩跳海自尽。还有那篡晋自立的大将军恒玄,那可是名将之后,手握重兵,逼得东晋朝廷差点*河蟹*,可刘裕一到,没几下就将其打得稀里哗啦,最后扶保着东晋安帝复位。北府军里的穷小子,至此成了匡扶晋室的大功臣,公元5世纪的南中国,数他最猛。    可战场上刀枪不长眼,靠猛?刘大英雄有九条命也挂了,刘裕不光猛,街头混混打群架还将战略战术,刘裕打仗的鬼点子可有一肚子呢。打孙恩,你不是十万大军兵围建康吗?我抄你后路,奇袭你的中军帐,擒贼先擒王么,一夜之间九百精兵把你十万农民军杀得大溃。打恒玄,你不是优势兵力死守覆舟山吗?我先让士兵故意摇旗呐喊,做出大军压境的样子,先把你吓住,再全军出击,一举把你打得全军覆没。至于我的真实兵力么,嘿嘿,不好意思,只有两千人,还没你的一成多呢。    啥兵法韬略,啥孙子吴子,刘裕或许读没读过,可用起来无师自通,就是不按套路出牌。一句话,我是天才我怕谁!    打来打去,孙恩跳海了,恒玄上吊了,东晋皇帝被玩于鼓掌了,刘裕当老大了。按说穷小子混到这一步,也算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可够吗?北方还有一群猛人没收拾呢。    北伐,先修理南燕,你南燕慕容氏不是当年平灭过冉魏吗?咱练练!几十万晋军自恒温后第一次跨过长江,踏上那片平时想想就打哆嗦的土地。临朐一战,南燕慕容超御架亲征,几十万大军昏天黑地打起来,你鲜卑人不是骑兵强悍吗?咱有战车方阵,几轮弓弩齐射,把你的骑兵打成串糖葫芦,你不是重兵压境要一口吃掉我吗?我就派精兵饶过你的主战场,先拔了你的 临朐城,一场大战下来,强悍的鲜卑骑兵全军尽墨,南燕皇帝慕容超狼狈逃窜,可终于还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广固一战,晋军前仆后继,终将南燕最后的铁壁坚城砸得粉碎,赫赫威名的鲜卑慕容氏家族整族坑杀。东晋,取得了南渡以来北伐的最大战果,山东地区的广袤土地,尽在掌握中。    下一个是羌族人建立的后秦,按说后秦皇帝姚兴和刘裕关系不错,在刘裕刚刚掌握东晋大权时,姚兴还主动示好,归还了侵占东晋的部分土地,可乱世争雄,好人终究没用,姚兴尸骨未寒,刘裕的大军就铺天盖地杀来了。平洛阳,拔许昌,王镇恶和檀道济的两路大军势如破竹,久不习战的羌军丢盔卸甲,却惹着了北方另一个鲜卑大国--北魏!数万北魏兵齐集晋军侧翼,企图捞个便宜。好个刘裕,不慌不忙,在茬平战役里摆了个“却月阵”,一堆牛车架着重型弩,外加晋军精锐长枪兵,连射带捅,将北魏的三万精兵杀了个干净,这可把北魏吓坏了,之后,数万魏军“礼送”晋军征战,却再也不敢动刘裕一根手指头。    北魏怂了,后秦也就支撑不了多久,公元417年八月,刘裕夺取长安,后秦灭亡,在取得了山东大地后,陕西地区也尽收刘裕囊中,北方的各路猛人都被收拾了个遍,刘裕的赫赫武功,至此达到了顶峰。    接下来的事就好说了,建下这么大的功业,再到大臣不是委屈了么,归京,逼皇帝退位,先封宋王,再当皇帝,到420年六月,刘裕终于废黜了有名无实的东晋恭帝,登基称帝。当然,刘裕也为这付出了代价,因为急于回来争皇位,原本打下的关中地区兵力尽撤,反而落入了北魏与夏国手中,辛苦一场,反为人家做了嫁妆。还有他的两个大将王镇恶与沈田子,在他南归后负责留守,反而相互倾轧,双双败亡。不过,比起当皇帝的荣光来,这还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说到他的成功,能打是重要的,却还有一个原因:敢赌。恒玄*河蟹*的时候,原本看似大业可定,刘裕却朝反方向赌了一把,反而成功击败恒玄,得到了“匡扶朝廷”的美名,因此,也赚下了他人生里的第一桶金。北伐南燕的时候,广固城久攻不下,诸将劝刘裕撤兵,刘裕却咬牙不干,最后还是赌赢了。总之,无数个人生的关键时刻,他以赌徒的胆气朝着自己正确的方向押上筹码,并每次都得到命运的眷顾。可就因为这种“赌徒”心态,争皇位的时候,原本北伐胜利的他仓促回京,导致大将败死,好不容易打下的土地得而复失,虽说终于干成了大事,赌本却亏了不少。从做人上讲,刘裕用人做事,把厚黑学玩到极致,“老战友”刘毅等东晋名臣皆被他株杀,就连他自己的亲信沈田子和王镇恶,他也玩起了“分而治之”的把戏,却未曾想玩的过大,却把两位大将的命都搭了进去。一句话:他得江山,全靠流氓,只能坐半壁天下,却也因为太过流氓。    但对老百姓而言,刘裕却真是个好流氓,他与民休息,整顿囤田,打击豪强,缓和社会矛盾,正因他出身寒微,最知老百姓疾苦,所以做事实在,真正给了民众好处。虽然他只做了两年皇帝,但历史上有名的“元嘉中兴”,却真正由他手中开始。这个皇帝当得不错的好流氓,确为南北朝历代南朝皇帝中的英雄。    身边总有一些朋友倒苦水,说自己十年寒窗,硕士博士的混下来,到头来却发现混得还不如做学生时班里连中学都考不上的差等生。眼见着当年可怜兮兮求自己给作业抄的坏孩子们,而今一个个人五人六的当老板,宝马香车美女的伺候着,怎一个不平了得。    每当听到这种抱怨,我的回答只有不假思索的一句话。    翻史书,向刘裕同志学习去。
  4,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南北朝时代,最不缺的是啥----猛人!南边一个刘裕,北边慕容超,赫连饽饽,没完没了的折腾,黄河两岸打来打去,后来猛人全叫最猛的刘裕收拾了,收拾完猛人的刘裕乐颠颠的回去当皇上了,打下来的北方领土都不要了,又惹得北边群雄你争我抢,杀到最后,却叫一个后起之秀笑到最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在短短数年之间,拓拔焘南征北讨,剪灭北方群雄,一统北方疆土,说青出于蓝却一点也没过分,刘裕以汉人正统的身份打下了北方,却得而复失,拓拔焘以比汉人人口少得多的鲜卑族,打下了更大的地盘,奠定了北魏的百年基业。如此功业,归入猛人行列,似乎是相当的屈才。    在我看来,他只当得起一个称呼---猛兽。刘裕修理猛人,因为他更猛,拓拔焘呢,原因更简单:人与兽,档次不一样。    公元423年,13岁的拓拔焘继承帝位,本来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是因为以崔浩为首的一批汉臣力挺,才终保住了“继承人”资格。少年时代的拓拔焘聪明英武,文武双全,对北魏朝廷的汉族文臣也礼敬有加,而且,拓拔焘的母亲是汉人,这也使汉臣们对他大为认同,认定其将来是做明君的好材料,从此悉心培养,至于希望其将来登基后大行汉化,尊儒尚孔,引导鲜卑民族融入汉族文明的愿望,那自是不言而喻的。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培养出的,非但不是文质彬彬的好青年,却是黄河以北最凶猛的战争怪兽。估计,他们连悔青肠子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全被拓拔焘干掉了。    五胡十六国猛兽不少,拓拔焘却成就最高,原因不在于他善良,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兽们都没做完的事情---终结五胡十六国时代。      第一步,就是先拿北方柔然开刀。    这柔然了不得,盘踞漠北,多年来骚扰北方边境,五胡十六国,鲜卑匈奴多少代帝王,全拿这支草原天骄没法子,十四岁的拓拔焘却不信邪,铁了心要和柔然开战,消息传出来就炸了锅,除了大臣崔浩外,朝臣们都说不行,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让人家打怕了,第二是倾国之力北征,南方各国打进来咋办?    拓拔焘却下了决心:柔然不除,后方南平,统一北方就不从谈起。再说,咱鲜卑铁骑也是从草原上下来的,怕他个鸟。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鲜卑五路大军齐发,柔然也齐集举国精锐,两家在草原上杀得昏天黑地,最危险的时刻,拓拔焘中军被柔然人重围,拓拔焘毫无惧色,身先士卒冲上去猛砍,直杀得敌人血流成河,柔然可汗吓得拔马狂逃,几十万柔然精锐全线崩盘,经此一战,肆虐中国北方数十年的柔然民族实力大损,从此一撅不震。十四岁的拓拔焘纵马草原,用血淋淋的马刀昭示天下:我,才是北方的真正主人。    不知道柔然是谁?不要紧,东欧历史上有个部落叫阿瓦尔,在公元六七世纪,他们横行欧洲草原,战无不胜,甚至几乎灭掉了西方最强大的东罗马帝国。他们,就是柔然人的后代,是被北魏击败后西迁到那里的,却把欧洲一干“历史强国”修理个稀里哗啦,蒙古高原,真是自古多人才啊。    十四岁的拓拔焘,在四面环邻强敌的情形下,敢和这等对手先开战并打赢,真有胆!    柔然歇菜了,盘踞关西的匈奴赫连夏国也做了下酒菜,匈奴人很有自知之明,见拓拔焘来攻,赶快来了个坚壁清野,知道你强悍,不出来和你打还不行吗?拓拔焘鬼,先派老弱病残在夏国重镇统万城前示弱,匈奴人脑袋发热追了出来,鲜卑精兵从山谷里齐杀出,砍瓜切菜般把匈奴人收拾了干净。这一战,拓拔焘继续发扬猛兽作风,带头上去砍人,却被人家一箭射倒,差点“为国捐躯”。要说猛兽就是猛,眼皮不眨巴一下,忍着伤继续冲锋,匈奴人傻了:这是什么怪物啊!接下来事情就好办了,敌人崩溃,破城,全歼,尽收关中地。    接着,拓拔焘连血都不带擦一下,掉转刀锋,再击柔然,经过两轮毁灭性打击,柔然终于把眼泪一抹,西逃!陆陆续续的柔然部落向西方遥远的土地迁去,从此再难对中原形成威胁,当然,罗马人倒霉了(这是后话)。    拓拔焘马不停蹄,接着又拿另两个北方大国---汉人冯弘的北燕与匈奴人沮渠牧健的北凉开刀,此时北方,几位猛人败的败死的死,剩下的全是些小鱼小虾的角色,谁能挡住鲜卑精兵呢,北燕玩完了,北凉崩溃了,然后是卢水胡人盖吴和西域焉耆,至公元450年,拓拔焘少年起兵,经过27年南征北讨,终奠定了一个一统北方,拥有今天辽东,中原,陕甘青海甚至西域东部的庞大帝国---北魏。也鼎定了南北朝百年对峙的大格局,这份功业,在五胡十六国纷乱争霸的舞台上,几乎是前无古人。    却只因一个原因---军事天才!    拓拔焘用兵,怎一个“猛”字了得,回回打仗都第一个上去砍人,他的部将,也被他训练得勇猛好杀,强悍无人匹敌,更重要的是,拓拔焘自小受汉儒教育长大,宽仁孝友一样没学着,汉家兵书的奇谋韬略尽烂熟于心,运用自如。这样有勇有谋的统帅,谁人能胜!这样的猛兽,说他是插了翅膀的老虎都不够,活脱脱一条西方神话里攻无不克的喷火巨龙。    却只剩下一个对手:刘宋。    这却也是他最想战胜的对手,不仅因为那份一统天下的荣光,更因为,他的祖父正是在汉军的面前蒙受了战败了耻辱!这笔烂帐,自然要留给自己来清算。    他知道这个对手厉害,刘裕的赫赫武功摆着呢,可都是老黄历了,他也知道刘宋此时正处于“元嘉盛世”的顶点,可几十年承平,你们似乎已忘记了战争,能挡住我的百战雄狮么?    可这次,他却栽了大跟斗!    南征!拓拔焘大发兽威,率五十万大军直杀入南朝境内,这样的情节和他之前的无数次战斗颇为相似,似乎,又是要重演攻城掠地,屠灭敌国的历史了。    可这次,真不一样,过了长江,拓拔焘惊讶的发现,高歌猛进的鲜卑大军,竟仿佛被无数条绳索缠住,走不动了。    抵抗,到处都在抵抗,江南百姓凡是抗得动枪的,家家户户出来和鲜卑人玩命。游击队和正规军来回的招呼,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在一个叫盱眙的小城面前,强悍的鲜卑大军终于停下了冲锋的脚步,这个小城用顽强的抗争给了拓拔焘以沉重的打击,历经数十天惨烈的攻防战却巍然不动!精疲力尽的拓拔焘终于崩溃了,他无力的倒在龙辇上,虚弱的发布了撤退的命令!    盱眙,这坐拓拔焘一生唯一未打下的城池,以光荣的名义,永留史册!    千不怪,万不怪,只怪拓拔焘太禽兽!    拓拔焘此人,兵法韬略了得,治国理政却也是猛兽一个,他滥用暴政,压迫汉人,屠杀北方汉族文臣,连功勋卓著的崔浩等恩师们也整族屠杀,攻城掠地肆行杀戮,中国北方在他统治的那些年人口锐减,民族矛盾空前激化,黄河流域汉人的反抗四起。及至他南征时,北魏大军所过之处,尽成赤地千里,白骨丛生。连他二十四岁的儿子,竟然也被他活活吓死,这般的暴虐,与他统兵的勇猛一样,世所罕见,说是猛兽,真是恰如其分。照他这样的搞法下去,一统北方的鲜卑帝国,怕是要重复二世而亡的老路了。    452年,暴虐的拓拔焘被身边太监杀死,这场意外宣告了一位著名统帅的死亡,却救了北魏帝国的命。    继拓拔焘而立的魏文成帝,是位宽厚仁慈的守成君主,他缓和民族矛盾,与民休息,安边持重,终于守住了祖父打下的基业。北魏,终于以其稳固的统治,拉开了南北朝争锋的大幕。鲜卑民族,也从此以汉化的方式,伴随之后历代北魏君主政策性的改革,渐渐融合到汉民族澎湃不息的血液中。    拓拔焘,纵然禽兽,却是这一伟大过程的奠基者,历史会永远记住他,因他暴虐的恶名和不朽的武功。
 5,陈武帝陈霸先    某日与三位好友饮酒,一位姓朱,一位姓刘,还一位姓陈,皆是历史爱好者,酒过三巡,头晕耳热,竟乱认起皇帝亲戚来,朱姓朋友拍案大叫:想当年,俺家祖宗朱元璋如何如何,刘姓朋友不甘示弱:再如何不也是跟着我家祖宗刘邦学的么。唇枪舌战间,陈姓朋友憋红了脸,忽插了一句嘴:都不如咱家祖宗陈霸先呢!    只一句话,朱姓朋友和刘姓朋友齐结舌,似看天外飞仙似瞧着陈姓朋友,半天嘲道:陈霸先?何许人?干啥的?    陈姓朋友哑然,求救似望我。我轻品一口香茶,微笑道:诸公莫讽,这位陈武帝陈霸先,虽未完成一统华夏的大业,却当真是了不得。    也不怪今人对陈霸先如此陌生,陈朝?南北朝最弱的一个朝代,地盘最小,年头也不过三十三年,还出了位臭遍青史的荒唐末帝陈后主,这样的朝代,说皇帝是英雄,鬼才信。可金戈铁马终究打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正是陈霸先了不起的原因---他把太平日子还给了江南。    说的轻巧,刘裕,萧道成,萧衍,不都做到了么。可那也得分什么时候,陈霸先能做到这个,最不容易。    自古帝王论出身,要么草根,要么显贵,可陈霸先,似乎哪样都不是。    论高贵,陈家在江南宗族繁盛,说到底却是寒门,让世家大族瞧不起。可论贫贱,却又比刘裕们“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强得多。发迹的方法也特别,从寒门子弟到方面大将,他只靠了一个字---混!    混!不是混社会,而是混官场,陈霸先从建康城一个小小的街道主任干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殷殷切切拍马屁,从街道主任到管仓库的小科长,再到梁武帝侄子萧映的秘书,最后外放到广州,提拔成越南军分区司令(当时越南是中国领土,归广东管)。官场自古就是无烟的战场,在门阀世族垄断高位的南北朝,出身寒门的陈霸先从芝麻官混成封疆大吏,容易嘛。      可一个意外,却让他混不下去了---候景之乱。    这候景在北方本来就是反复无常的主儿,梁武帝非把他招降了来。想养成一条看家护院的狗,却招来一条白眼狼,没几年就扯旗*河蟹*,勾结梁朝宗室攻下了建康,承平几十年的梁王朝火海四起,宗族遭杀戮无数,连粱武帝本人都被困死在建康,国家眼看摇摇欲坠了,可纯粹是自找的,活该!    可百姓是无辜的,候景之乱,蔓延整个江南地区,南中国烽火四起,候景的士兵,多为冉闵屠胡时漏网的羯胡余孽后代,尽是穷凶极恶之徒,候景本人,用兵阴险毒辣,其大军所过之处血流成河,是十足的恶棍匪徒。江南百姓能有好日子过?据今天某些史学家统计,候景之乱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整整锐减了三分之二!    这真是触目惊心的数字。    建康城在血火中颤栗,富饶的江南大地在兵灾中呻吟,社稷危急,国家危急,更重要的是,南方汉文明危急!    于是,混了大半辈子的陈霸先不混了。历史,注定他去当这个救世主的角色。    出兵,先灭了勾结候景的广州刺史元景仲,陈霸先不屈不挠,或打或拉,终于平灭了大大小小的势力,两广的力量,终于被捏成了拳头。    他也许没有拓拔焘猛,却有另一样珍贵的品质---谋略!在几十年混官场生涯里累积的谋略,此刻将化成一条柔软却宁折不弯的绞索,套在候景的脖子上。    北伐!公元551年,陈霸先率三万广东兵经南昌进江南,候景却不在意:广东兵嘛,有啥可怕的,北方的鲜卑骑兵和粱朝政府军都被我灭了,一群地方民团,不是来送死吗?    事实证明,死的是他。    冲锋,老天也帮陈霸先,江西大地暴雨滂沱,候景的羯胡骑兵寸步难行,从江西到江南,陈霸先的大军势如破竹,凶悍的羯胡精锐碰到了更凶的广东兵,几番被打的大溃,三万精兵扬帆东进,与另一位梁朝大将王僧辩的部队会师西昌。陈霸先慨然将自己的三万石军粮赠送给王僧辩,两军团结一致,共同破敌,兵锋直指候景最后的巢穴---建康!    候景之乱,即将迎来最后的决战。    552年3月,陈霸先与王僧辩兵分两路,扫荡健康外围,逐步消灭候景部队,3月29日,两路大军合围建康,候景狗急跳墙,集结所部所有兵马展开决战,他的如意算盘很明确:羯兵凶悍,又身临绝境,背水一搏,或许还有求胜之机。    可惜,他遇到了陈霸先。    战幕拉开,候景的八百精骑组成敢死队,奋不顾身的朝粱军防线冲去,在反复冲荡下,粱军阵脚松动,渐渐开始败退,候景大喜,广东兵,不过如此么。登时精锐尽出,齐朝对方杀去。    杀过了才知道,他们已经落到了陈霸先的陷阱里。    示敌以弱,诱敌深入,聚兵合围,陈霸先的算盘,步步都算到了候景的前头,数万羯胡军,此刻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被广东兵围了个严实。    候景恼了,单枪匹马冲向陈霸先,嘴里嚷嚷着:陈霸先,敢和我斗吗?    陈霸先不理他,却不是不敢:武松打虎固然英雄,可对付禽兽么,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弓弩了。    万弩其发,密集的箭雨笼罩了战场,绝望的羯胡兵一次又一次发起反冲锋,却终不能冲出去,数万羯胡兵,尽被陈霸先射死。建康收复,候景仅带数十人窜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尸首送到建康,饱受荼毒的民众自发欢庆,争食其肉。    历时五年的候景之乱,至此完全拉下了大幕,羯族,这个来自中亚草原,自西晋开始持续肆虐中国数百年的野蛮民族,至此整族被株,再无遗类。    报应!该!    江南,重又归于太平,作为这一切的完成者,陈霸先,功不可没。    乱平了,可事还没完。    立大功的陈霸先成为粱朝重臣,与王僧辩一起拥立梁朝宗室萧绎为帝,而国家的北面,两大鲜卑强国北齐与西魏正在虎视耽耽,正是内忧外患之时,陈霸先身为重臣,恢复民力,并大量迁移两广民众耕种江南,一时间,原本山河破碎的江南大地生机初现,照这个情景下去,梁朝,貌似还能维持几年。    可事情偏偏不消停。    554年,梁元帝萧绎死,鲜卑北齐政权送逃亡北方的梁朝宗室萧渊明南归,意图让萧渊明继承皇位,这目的很明确,萧渊明若顺利即位,自然成了北齐傀儡,鲜卑人兵不血刃就可一统南北,若萧渊明不能顺利即位,那势必也引起南方一场皇位纷争,到时候坐山观虎斗的鲜卑人,同样可坐收渔翁之利。    算盘精明,精明到家了。    陈霸先一眼看穿了这套把戏,极力反对,可主持梁朝大政的重臣王僧辩却吓破了胆,废黜了已即位的萧方智,萧渊明顺利接位了,可陈霸先,想的却不是这个。    浴血奋战,平灭候景,多少年劳心力血,为的就是把南中国送给一个傀儡,再沦入鲜卑人之手么。    兵变!奇袭建康,杀王僧辩父子,废黜萧渊明,重立萧方智为敌人,整个过程做得干净利索,陈霸先独掌大权,已然是第一权臣。这一来,却产生了轮番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王僧辩的部将杜龛率北齐军入侵,强敌压境下,陈霸先巧使谈判计,打打停停,然后瓜步一战,众将同仇敌忾,大破北齐精锐部队,北齐数万人被杀,十数名大将败死,陈霸先,终于打退了最强大的对手,然后是广东萧勃,长沙王琳,在经过了一系列讨伐以后,江南,终于归于平静了。    公元555年,陈霸先废黜萧方智,登基称帝,建立陈朝。    说是篡逆,却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北方诸强虎视耽耽,南方梁朝残部也蠢蠢欲动,作乱不休,残破的江南更是百业凋零,人心思治,这等情形下,不改立新朝,稳定政局,能成么。    事实是,陈霸先做到了,自登基之后,兢兢业业,外抗强敌,内整民力,大量的广东兵民迁移到江南地区,补充人口,恢复生产,代表汉文明的南朝政权终于重复生机,陈朝,看似国力孱弱,却顽强的守住了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为隋唐大一统留下了最丰厚的遗产,作为缔造者,陈霸先,功不可没。    历史上对陈霸先指摘最多的,一是他的篡权,二是杀害老战友王僧辩的丑事,可大义不拘小节,若北齐阴谋得逞,当时的北齐恰是暴君高洋在位,江南百姓势必要饱受屠戮,汉文明的最后一脉也将不复存在。    陈霸先,却因这场不光彩而被史家忽略,被忽略的还有他平定战乱的武功,他延续江南文明的贡献。事实上,他或许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开创者,却是一个合格的守护神,统一江山?他没这个机遇。    在六世纪南中国刀兵血火的混乱中,他似一个勇敢的父亲,忍受着一切指责,在四邻强敌的夹缝中,顽强的守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汉文明。他所给予的和平,或许不是最繁荣,却定是南北朝中最艰苦的。      建康政变,或许不光彩,却一定很伟大。
  6, 唐太宗李世民    说起李世民,那是大名鼎鼎,史家的赞誉似光芒万丈,千古圣君嘛。    扒一扒龙鳞,却发现此君的“宣传工作”做的才最好,贞观盛世么,细算GDP,也不是最高的,勤于朝政么,似乎身前后世诸多帝王比他累吐血的大有人在,善于纳谏么,宋明的好多皇帝比他更有气量,至于那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更是传得走了样,大哥三弟全成了吃喝玩乐的浪荡公子,亲爹高祖李渊成了是非不非的老迷糊。好事放大成了大好事,坏事也涂抹成了好事,直让人一生叹息:历史啊,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文治武功良可称道,堪称一代圣君,只是……貌似被过分浮夸了。    却有一样,是一点也没浮夸的---打仗。    李世民,不仅是个好皇帝,也是位卓越的军事家。这一点,两千年青史,或褒或贬,却无可否认。    说军事,山西李家,老爹李渊*河蟹*前就是隋朝名将,在草原上把突厥追得没处跑,大哥建成,三弟元吉,也全属于不要命的主儿,这样的家族传统,身为贵族子弟,自小耳濡目染,李世民,想学不会打仗都难。    饶是如此,李世民却是最了不起。论武艺,他未必是最能打,论战功,哥哥弟弟也不是草包。说他最牛,却只因俩字---境界!    何为境界?别人看不到的,他看的到,别人看得到的,他比人家看的更深更远。这就是境界。    先说李渊*河蟹*,太原起兵后,下一步该咋办?李渊部下纷争不休,有说南下取东都的,有说东进的,真是公说公有理,却是李世民,提出一个完全相左的建议:西进,夺关中!    这在好多人看来简直是疯了,那些个各地反军都快当皇上了,争着抢地盘呢,放着中原富庶之地不去打,却往关中跑,为啥?    为啥?只因一句话:谁坐八百里秦川谁得天下。    事实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李渊的大军向关中进发了,开局很顺利,先灭了隋朝精锐宋老生,却在河东城下碰了钉子。隋将屈突通把城池守得如密封一般,隋朝的增援部队也在火速开进,企图吃掉唐军,内外夹困下,大家有说撤兵回家的,有说继续猛攻的,一时间争的面红耳赤,连李渊本人也没了主意。轮到李世民发言,他又拿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看法。    吵什么吵?这有什么难的,咱饶开他不攻,改道走不就完了。    按照今天教育学的话说:这就叫跳跃性思维。    河东,这个让唐军吵翻天的难题,被李世民跳跃性的解决了。    数万唐军自粱山与龙门进入关中平原,仅留少量部队牵制河东守军。唐军,穿过几路隋军的缝隙,竟这样兵不血刃的踏进了关中平原。无险可守的关中地区很快沦陷,进长安,李渊称帝,国号大唐,年号武德。富饶而易守难攻的关中平原,至此完全变成李家的根据地,也成为李渊争天下的最大本钱。彼时李唐,拥兵数十万,坐拥八百里秦川,雄视中原群豪,已然成为逐鹿天下的最强力量。      根据地打下来了,后面就该争天下了,先是陇右的薛举父子,李世民一上来就吃了亏,被薛举杀得大败。不久后薛举病逝,对手换成了儿子薛仁杲,病愈后的李世民再率重兵出击,双方对峙于浅水原,薛家军重兵齐集,士气旺盛,数次交战都击败唐军。这样的强敌,怎么对付?    唐军上下倒是意见很多,种种进攻方略,说啥的都有,唧唧喳喳半天,李世民只说了一句话---不打!    众将愣了,不打?那咱来干啥?    不打就不打吧,任你薛军如何挑衅,咱就是坚守不出,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李世民早就找到了对付他的最好办法--粮食。    你不是实力强吗?我先拖住你,然后派小部队断你的运输线,拼战斗力我不如你,拼消耗你可不如我,等把你拖疲拖垮了,然后嘛--------    然后就是决战,先派小部队出动,把薛军的精锐引到浅水原,再派重兵合围,薛军果然凶悍,饶是饿着肚子,又被拖疲了俩月,却还是死战不退,计划中的围歼战打成了相持,激战一日,双方都死伤惨重。    看着就要打成平手了,可别急,李世民还有后招呢。奇袭,李世民亲率2000精骑,突然打击薛军的侧翼,苦苦支撑的薛军终于崩溃了。大胜,全歼,薛仁杲长叹一声:投降。甘肃青海大地,尽落李唐手中。    薛仁杲服了,浅水原一战,非兵不利,战不善,实在是统帅的档次不一样。    却还有不服的呢,不服就灭。决定李唐统一大业的洛阳会战打响了,李世民先败王世充,将王世充团团围困在洛阳城,看似中原尽在手中,可意外发生了,另一大豪强窦建德亲率大军支援王世充,兵锋也抵到唐军背后。彼时中原,真正能与李家争天下的只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家,本想灭一个再灭一个,这下可好,俩家全招来了,困于坚城,腹背受敌,这仗,怎么打?    有说撤兵的,有说继续攻洛阳的,可能退么,争天下的事,退一步就是退百步,要让窦王两家合伙了,还有李唐的活路么,可继续攻洛阳?攻下攻不下是一回事,窦建德杀过来,还不全给包饺子?    李世民,做出了第三种决定,也是决定大局的决定:留兵围洛阳,主力回虎牢关,消灭窦建德。    虎牢关,是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必经之路,唐军大部队严防死守,终于阻击住窦建德部凶猛的攻击,接着双方转入了相持战,经过一个月的拉锯,窦建德部终于走上了薛仁杲的老路,士气低迷,急于速战,下面的事情就成了故技重演了,诱敌,合围,全歼,窦建德部军队的战斗力毕竟比薛仁杲差了档次,也用不着啥骑兵突袭,五万败兵当了俘虏。窦建德本人伤重后被生擒,之后王世充投降,两大最强悍的对手,竟全部经此一战败亡,虎牢之战,一箭双雕,天下争霸大局,一战定鼎。    一句话,还是他境界高。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虎牢之战里的独创战法,之后数千万被无数名将有样学样,及至现代解放战争时期还屡试不爽,当然,它有了个更学术性的名字---围点打援。    要是后世的宋太宗有这智慧,幽云十六州早拿下来了。    国家一统了,江山坐稳了,按照政治学的话说,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了,啥主要矛盾,争储。    虽然无数史家和评书对李世民的兄弟极尽嘲讽,可那和李世民争太子的俩哥们确非省油的灯,大哥建成,三弟元吉,都是战功赫赫的当世英雄,可建成和元吉别不服,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事,你们俩的争位招数,不过就是造谣言加暗害么,或是挖墙角,再狠也逃不出常规政治斗争的路数,可李世民看的更远,费那劲干吗?打伏击,把你俩杀了,再逼宫,这不就行了?用你想不到却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事,这就是能耐。    他能赢,不是因为他正派,还是因为用兵境界高,所以,不服不行    大哥三弟完蛋了,李世民坐江山了,后面的事情自然让中国人骄傲,外逐突厥,内修德政,中国在他的手中繁荣富强,这是举世公认的,就不必罗嗦了,需要罗嗦一点的,却是他身为君主的军事眼光与谋略。    对付游牧民族,自古来要么打要么和亲,李世民绝,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软硬相合,拉一支打一支,直修理得蛮族叫他“天可汗”。边打敌人边建设国家,既平定了边患,又不伤国力,别人不说,汉武帝就该叫声佩服。    建军,完善府兵制,寓兵于农,既巩固中央集权,又保持军队强悍战斗力和新陈代谢。两全其美。特别是骑兵建设,汉朝击匈奴,经文景两代累积,可历经几次大战,军马储备还是消耗殆尽,可看看李唐,军马储备丰厚,为历朝之最,骑兵之强也为历朝罕见。统御属下,既恩威并施,又虚怀若谷,一干骄兵悍将无不忠心耿耿,大多功臣都得以善终,这份胸怀和御人方略,刘邦该叫声惭愧。    李世民,或许称不上千古第一圣君,却有理由称得上一位伟大的统帅,原因还是那俩字---境界!
 7,后周世宗柴荣    细数中国古代帝王,若真要评个“历史之最”的话,那应该有最猛的,最狠的,最毒的,最荒唐的,最聪明的…………。可轮到后周世宗柴荣,却只能轮到一个字---冤。    辛苦打下了江山,到头来却被另一位天子拾了便宜,吃着他的老本开创了一个朝代。他就象一个卓越的革命战士,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却终没等到全国解放。他争不过的却是人最无奈的事情---寿命。杜甫有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衣襟。”说的是传说里的诸葛亮,可怎么看,都仿佛是预言了后世柴大英雄的人生。    且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位英雄的道路,感慨一下人生的无常。    既说人生无常,当先问英雄的出处,论出身,自古帝王要么显贵,要么布衣,柴荣的家世却只透着俩字---破落。    他是河北刑台人,本为贵族子弟,可轮到他这一辈,偌大的产业和地位都已荡然无存,还好有个姑姑嫁对了人,成了后汉大将郭威的夫人,为生活所迫,柴荣七岁那年就投奔到姑父郭威的军中效力,说不好听,叫寄人篱下。    可机会总偏爱有准备的人,渐渐的,郭威也对这个不起眼的侄子刮目相看了。他的谨慎厚道,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敢机灵,无不得到了这位大英雄的喜爱。在郭威的军中,他的地位节节攀升,从小兵到偏将,从偏将到郭威的养子,终于成为郭威最倚重的人物。柴荣鞍前马后,跟随着郭威南征北战,后汉国发生了内乱,一番龙争虎斗后,身为大将的郭威做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而在这场权力风暴中,郭威的家小都被后汉皇帝杀得一个不留,成了“绝户头”。这样,三十一岁的柴荣,成为郭威皇位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从家族破落子弟到皇储,似乎老天在照顾着他。    可幸运吗?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步都得真刀真枪爬上来,从死人堆里冲出来,柴荣正是这样,唯一的幸运就是他跟对了人,五代时期北方战乱,所却是些土匪类的人物,要么残暴好杀,要么荒唐无道,可柴荣的主子郭威,却着实是个响当当的大英雄。    也正是在郭威的领导下,北方周国休养生息,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富国强兵,分裂时代的中国,终于出现了一个最好的政权,只遗憾天不假年,郭威只当了三年皇帝便去世了。    其实郭威是不必遗憾的,历史已经安排了一个更好的统治者,去替他完成未完成的事情---柴荣。    34岁的柴荣就这样坐上了权力的宝座,可这的确不是时候,因为他所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北汉政权盘踞山西,勾结契丹人割据自立,而北汉的后台--契丹,更似一只狡猾的猛兽,坐视着汉家政权的自相残杀,时刻等待着坐收渔翁之利,中国南方,如南唐,吴越,后蜀等政权,占有着大大小小的土地,几乎都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经济带。柴荣的周国,虽貌似诸雄中实力最强,却实在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占据中原的身份,更使他成为大家的众矢之的。    内部更糟糕,郭威在位的三年,虽厉行节约,恢复生产,可北方大地饱经战乱,元气只不过刚刚恢复。内部呢,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五代战乱,带兵者都养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的习惯,所谓忠义统统一边去,文官的首领更是那位历事五朝的老油条冯道,这样的官场风气,郭威知道,却还没有时间去整治,就一并留给了柴荣了。      柴荣的皇位还没坐稳,北汉就找上门来了,几十万大军勾结契丹,边关烽火告急,朝臣人心惶惶。各种麻烦一团糟,郭威惨淡经营留下的基业,眼看就不保了。    柴荣却很冷静,在这纷乱的头绪中,他理清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打北汉,打败北汉,震慑天下,所有的麻烦就迎刃而解了。于是, 亲征!        亲征?说的容易,胜了好办,败了又咋说,北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北汉后面的契丹,那貌似威行天下的后唐皇帝不就是被契丹逼得一把火自杀了么?习惯了当墙头草的臣将们腿肚子又开始打哆嗦了。文官之首冯道首先跳出来反对,大概是觉得柴荣皇帝当不长了,竟然当廷嘲笑柴荣。柴荣却很冷静,你反对是吗?贬!    五朝元老,做惯了墙头草的冯道,就这样被罢了,柴荣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信号:非常时期,谁敢退缩,不饶!    几十万大军忐忑不安的上路了,虽被震慑了一回,大家却还心里打着算盘,一旦战事不利,柴荣被身边人绑了去请赏都有可能,说是坐在火山口上,却一点也不为过。    柴荣,却很快展现出他的厉害,当然,是先对自己人。      亲军都指挥使赵晁先做了倒霉蛋,他提出退兵的主张,柴荣二话不说,关!功勋卓著的大将就这样被囚禁了,虽然还算仁慈,却足足震慑了全军上下。      于是,各支军队终于达成了共识,不战胜,就完蛋,想跑,就得先当了垫背的,没二话,全力死战吧。      两军在高平相遇,大战开始了,契丹人发扬其一贯坐山观虎斗的优良传统,坐看汉人们杀个你死我活。但北汉军确是凶狠,仗着人数的优势,上来就猛打猛冲,柴荣的右翼军很快崩溃了,右翼军将领竟然火线倒戈投降北汉。一时间,周军阵脚大乱,北汉皇帝志得意满,等着看北周军尸横千里的一幕。    这时候,有一个人亲率精兵,冒着枪林弹雨朝北汉军阵冲了过来,败逃的北周军先是一愣,既而又是一震。    冲上来的正是他们的皇帝---柴荣。    皇上都冲了,咱们还退啥?打他娘的。    溃败的军阵重新合拢,逃跑的士兵们再次回头持戈相向,周军,重新鼓舞了士气,稳住了阵脚,关键时刻,又是柴荣,亲率精兵猛击北汉中军,这一来,就仿佛一把匕首,直桶在北汉军的胸膛上。志在必得的北汉军,败了。    溃败,仓皇的溃败,数十万北汉军如羔羊一般被宰割着,观战的契丹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啊,一个人,竟能扭转整个的战局。这样的英雄,怕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吧。    还未等他们想明白,周军已然打扫完了战场,雪亮的马刀指向契丹军阵:你想来试试吗?    试什么试,跑吧!数万契丹*河蟹*眼间逃得不剩,天下无敌的契丹劲旅,在中原军队面前未战先溃!五代十国数十年来,这是第一次。    高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显得很不起眼,然而对于五代乱世来说,它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使北汉遭受重大打击,再无法争锋中原,内部风雨飘摇的周政权也因此稳定了局面,而统一天下的重任,也落到了周政权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战局最危急的时候,有个将领跟随着柴荣一起冲杀出去,稳住了阵线,这个人后来也做了皇帝,他就是赵匡胤。高平之战,既成就了北周统一天下的重任,也成就了另一个完成者的平步青云,历史,真是个奇妙的编剧。      柴荣却明白,这不过是开始,统一天下只是他计划中的第一步,在他的心中,还隐藏着一个梦想。    这正是他的三十年计划:十年统一,十年养民富国,十年外逐强敌,雄霸天下。    这是一个足够让今天的中国人也会激动的梦想。    他出身坎坷,历经磨难,见惯了中原百姓在战火中的苦难,见惯了军阀混战的嘴脸,见惯了契丹铁蹄肆虐中原的悲怆,现在,是到了有人结束这一切的时候了。    他不仅要做个皇帝,他也不仅仅追求一统天下的荣光,他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如盛唐般强大的帝国,在当时割据战乱的背景下,这似乎不可能,但是他确是一步步这样做了。    先是人事改革,高平之战后,北周在稳定局势的情况下开始了对朝臣的大清洗。诸多骄兵悍被罢,他更是大力整顿吏治,惩办贪污,打击豪强,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垦荒生产,郭威没做完的事,他都做到了,且做的更好。    最重要的却是军队建设,首先是淘汰冗兵,建立严格的士兵和军官选拔制度,大量老弱残兵解甲归田,既增加了劳动力,又加强了战斗力。建立中央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军人都是破坏者,他,却是一个建设者,他的一整套政治与军事制度,几乎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雏形。    最重要的,却是统一战略。历来统一中华,无不在于“先南后北”或“先北后南”,柴荣,做了最聪明的一种。    他在位的时期,北周先后对南方各政权发动进攻,夺取了江淮和四川的大片富庶土地,但是,这是为了统一打基础,并不是为了先拿南方开刀,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就是要夺取幽云十六州,先解除外部威胁,再完成内部统一。    这看似很不可理解,一般不是先易后难么?可在当时,南方政权已经无力抗拒统一,唯一的强敌就是占有幽云十六州的契丹,这就好比吃肉一样,你总要先啃掉骨头,才能吃到肉,只惦记着眼前的肥肉,到嘴的美食也丢了。    经过五年精心准备,北周富强了,军队精锐了,出征,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直指被契丹割占数年的幽云十六州。大概还是慑于高平之战的兵威,契丹竟然望风而逃,后周军收复关南十起县,直向幽州进发,千秋大业,似乎一战可成。    可历史,却在这一刻发生了转折,积劳成疾的柴荣病倒了,沉荷之下,他不得不选择了撤兵,公元959年,一代英主柴荣病势于开封。史载,民间百姓闻之,无不泪泣。    大凡帝王架崩,泪水总是有的,可我相信,这次的泪水,是最真诚的。    契丹就这样躲过了他们最强大的对手,而柴荣一生里唯一的漏洞:军队国家化问题,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未完全完成,这也给了他的部下赵匡胤篡夺皇位的机会,之后,黄袍加身,赵匡胤夺位,建立300年宋朝基业。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朝始终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拥有柴荣好家底的宋朝皇帝,却没有他那般的胆气,最终使汉家土地,终落入契丹之手。    千古遗恨,毫不为过。    但宋朝皇帝是幸运的,因为柴荣把统一国家的一切都为他们预备下了,富强的国家,强悍的军队,还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今人莫不赞叹宋朝的经济成就,但作为奠定者的柴荣,却被史家所忽视,被忽视的,却还有他那个三十年强国的伟大梦想。    腾格尔曾在一首歌中颂扬康熙“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而作为五代十国历史的了解者,我有时真愿意祈祷:上天,如果你可以改变历史的话,请再给柴荣三十年时间,如此,华夏幸甚,中国幸甚。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赵普感叹,如果柴荣还在的话,他永远不会反,会忠心的当个臣子。    我承认赵匡胤也是英雄,但我也相信,那一次,他说的是大实话。
  8,明太祖朱元璋    说到明太祖朱元璋,加在他脑袋上的形容词自然很多,或褒或贬,或雄才大略,或残忍好杀,总之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但只有一样,却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他最不容易。      若把天下纷争比做武侠小说里的江湖,那么这些诸多高手们,要么是家族遗传熏陶,要么是自小勤学苦练,朱元璋呢?却是一个毫无师承也毫无出身的草根小子,硬凭着自身的领悟力和刻苦精神,把所谓的名门正派江湖大侠一一干掉,最终混到了武林盟主的宝座上。这种金庸都不敢写的神话故事,朱元璋却实实在在做到了。他不容易,谁容易?    说他是超人过分了,可要论打仗的本事,你不得不承认,他最有天分。    先是最早投奔到郭子兴的义军,从一个小兵干起,混成了郭子兴的女婿,全靠着自己作战勇猛。可人地位上去了,明枪暗箭也就来了,义军内部为了巴掌大的地方你争我抢,朱元璋呢?咱不和你抢,咱出去发展,带着部队远走他乡,没几年打下了大地盘,建立忠于自己的嫡系军队。这份雄才,确是天分。    再就是挑人,朱元璋离开郭子兴部时,得郭子兴的允诺,挑走了一干战将,这些人,智如徐达,勇如常遇春,全成了日后明朝立国的大功臣,这分识人眼光,怎生了得。    而后是郭子兴部内讧,朱元璋坐山观虎斗,最终等死了郭子兴,将老上司的地盘加部属照单全收,真正拥有了一方实力,再趁着元政府和义军打得你死我活的机会,奇袭南京,终于以南京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地盘,拥有了打天下的资本。还是那句话,别人想到的他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这就是境界。李世民有境界,那是多少年刀光血影外带家族遗传磨练出来的,朱元璋有境界,却是靠天生的领悟力无事自通,这样的人,不是天才是什么?    光靠天才还是不行的,朱元璋却还有另一样本事:刻苦。就象武林高手需要找练功秘籍一样,朱元璋也找到了学习的对象---刘邦。    明朝开国后,谋臣李善长位列六国公之首,俸禄最高,远胜徐达等名将们,这原因,除了李善长勤勤恳恳为朱元璋操持杂务外,还因另一个事情:他给朱元璋日讲。    所谓日讲,就是每天给朱元璋上课,内容很明确,讲刘邦的发家史。李善长讲的很具体,朱元璋学的很认真,从此,朱元璋有样学样,学着刘邦的智慧打天下,但又不一样,朱元璋不但学得灵活自如,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好比是武侠小说里的一些草根小子,凭着偷来的武林宝典,不但速成,还能自创武功。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人。    且看他是怎么干的。    占了南京,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可也把自己放到火上烤,西边陈友谅,南边张士诚,还有北边的元朝廷,都对这片地盘垂涎三尺,搞不好,三家联手瓜分你都有可能。    先是低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默默积累实力,低调做人,壮大自己。    然后是打一家拉一家,对张士诚,实行防守政策,尽量不招惹,因为张士诚无大志,只想守着江南过太平日子。对元朝廷,假意通好,奉表称臣,因为元朝廷实力虽强,却树敌颇多,正急于消灭北方红巾军,乐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陈友谅,只一个字:打!      可打陈友谅谈何容易,他有六十万人,朱元璋满打满算就二十万。可朱元璋有信心,打天下不是拼人多,还要拼质量,陈友谅兵多不假,可他有勇无谋,用计,诱敌深入,在安丰桥打败陈友谅,可陈友谅毕竟家大业大,第二回,竟集结了六十万大军杀过来,咋办?    知道你强悍,那就先拖,洪都一战,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死守洪都八十八天,拖疲了陈友谅,然后朱元璋率20万大军杀来,双方水师对峙于鄱阳湖上。    先拖住,再反攻,李世民常用的招数,朱元璋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原本必败的仗成了相持。可这次毕竟不一样,敌人兵力比他强三倍,火炮比他多,战船比他大,陈友谅的舰队,大都是百米长的大船,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无敌舰队。朱元璋呢,全是些小船,论装备论兵员论战斗力,实在不是一个档次。    开战!陈友谅果然生猛,双方的实力确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就好比一个轻量级拳击手和一个重量级拳击手较量,你打人家一百拳,顶不住人家打你一拳。一连几天,陈友谅虽然也遭受了些损失,可几次重拳下来,朱元璋的水师大溃。    朱元璋,眼看就危在旦夕了。    可朱元璋,却在一连串的失败中,找到了陈友谅的最大弱点。陈友谅的战船,全都用铁索连成了一起,冲是冲不过去,却有一个办法:烧!    出动火船,组织敢死队!数十条火船向陈友谅舰队冲去,穿过对方层层火力网,烧!漫天的大火连成片,陈友谅的无敌舰队顷刻烧了精光,转眼间当了回曹操。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他聪明的头脑,抓住了陈友谅这个庞然大物最致命的要害,一拳准确的打在他的命门上。这份头脑,确是高手。陈友谅败亡了,六十万大军死的死,降的降,下面就是张士诚,战斗基本没什么悬念,俩个强大的邻居全完蛋了,江南,襄樊,这大片土地全归朱元璋所有。    却只剩下另一个最强大的对手---蒙古人的元朝。    在今人看来,平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北伐元朝已是摧枯拉朽,可事实上,这比扫平那俩邻居都难。元末蒙古军队,论装备论数量,都要远胜于开国初,之所以闹得天下纷争,还是因为老虎打了盹。可到了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元朝已经重新任用良将,整顿了军队,他们的战斗力,已经直线恢复到开国时的水平上。    于是刘福通的红巾军被灭了,大大小小的起义军都被灭了。更何况,自南宋以来,南方政权的任何一次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不论战斗力,单是这道心理关口,就不容易越过去。    朱元璋越过去了。    他先是发布了讨元檄文,激励了三军士气,然后严明了军纪,收拢了北方民心。最重要的,却是北伐战略。    先取山东,再取河南,剪断元朝左右两个臂膀,然后再会师大都。    这一招果然厉害,稳中求胜,层层北进。象一把钳子,直掐住蒙古人的死穴。山东收复了,河南收复了,20万大军直指燕云十六州,至1368年,明军兵不血刃进占大都,元朝皇帝仓皇逃窜漠北。    汉家河山,光复了!幽云十六州,收复了,统治中国九十七年的蒙古帝国,亡了。    这是一项堪比汉武唐宗的大功绩,对于无数在异族铁蹄下呻吟的百姓来说,它似乎来得有些迟,却还是来了。    无数仁人志士国破家亡的痛楚,具都由这一刻伸张。    然后是南下,平灭东南和四川,全国一统。先北后南的方略,照着宋太祖先南后北的方略反着来,却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异族赶跑了,全国统一了,一个更强大的王朝站起来了。    可朱元璋却知道,这个国家虽然大,却是烂摊子。国家统一了,战争却不止。    国内是民生凋敝,人口锐减。说一穷二白是不过分,国外却是蒙古帝国依然盘踞草原,虎视中原,西北,西南大片国土,还在蒙古人的控制之下,稍不留意,他们就会卷土重来。这是比刘邦当年面临的更麻烦的局面。    中国历朝开国之艰难,情势之严峻者,除新中国外,几无任何朝代可与明朝相比。    朱元璋,继续展现他的聪明,面对内部,他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实行仁政。可对外,几十万蒙古大军陈兵北方边境,实力远比当年匈奴更强。可国家初立,人心思治,怎么办?难道学汉高祖搞和亲吗?    当然不!可长时期的战争更不现实。只有一个办法:以战谋和,要发动一两次大规模战役,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国家建设赢得时间。    于是明军一系列的塞外军事行动开始了,朱元璋主动出击,三路大军齐发,但最重要的目标却在甘肃---消灭蒙古军中实力最强的王保保。    果然,定西一战,王保保十万大军被徐达打得全军覆没,元朝,失去了一支最强的军事力量,至洪武五年,明朝再度远征,西线夺取了甘肃和西域东部,北线和东线也杀到了蒙古人家门口,虽未能彻底消灭蒙古势力,却沉重打击了对手,终于赢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    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国家一天天在富强,实力一天天在增长,然后再出漠北,洪武二十年,蓝玉带兵直抵贝加尔湖,将元朝势力来了个一锅端,辽东,蒙古,西域大片国土尽在明朝手中,强大的元帝国终于走向了灭亡与分裂的不归路。    这以后,蒙古分裂,内战不休,虽在之后百年时而骚扰中原,却终不再成实质威胁。    朱元璋,却是这一切的奠基者。在比唐宗宋祖更困难的局面下,他用更聪明的方式赢得了更好的结果。明朝,成为继汉唐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甚至,中国今天的版图规模,也正是由明朝所奠定。这份成就,虽因《清史》的歪曲记录而部分被遗忘,却终不该被历史所淹没。    朱元璋,一个天才的草根,以草根式的大智慧,开创万世基业。在他的手中,中国走向富强,文治武功达到历史的又一顶峰。这一切,都不能因为他那些被人指摘的“劣迹”而被抹杀。    小人物也可成就大功勋,朱元璋就是证明。
 9,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这人,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先在北平当燕王,常年和蒙古骑兵打仗,后来朱元璋死后又扯旗*河蟹*,夺了侄子建文帝的鸟位,自己当起了皇上,年号永乐,在位期间,北征蒙古,南平安南,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明朝最有面子的事全让他干了个遍。最后又病势于北伐归来的途中,起于战争,成于战争,死于战争,说他是马上皇帝,那是再恰当不过。    台湾作家柏扬在他的《中国人史纲》里曾紧张兮兮的预言:朱棣夺皇位那年,中亚的贴木儿大帝已起倾国之兵,东伐中国。还在贴木儿大帝半路病逝,不然嘛……貌似是没明朝的好果子吃。他一紧张,许多忠实的读者也就跟着紧张。拍拍胸口连呼幸运昂!    照我看,纯粹扯淡。    贴木儿大帝?横扫中亚?威震欧洲?别逗了。贴木儿是强,东征西讨全无对手,可那也得分什么地方。中亚么,欧洲么,在封建时代,论打仗实在和东方不是一个档次。匈奴被汉朝打跑了,跑到欧洲牛气了一把,突厥被唐朝打跑了,跑到中亚也牛气了一把。甚至被金国打得无处藏身的契丹人,跑到西域建立西辽,照样横行中亚,还混了个啥“上帝之鞭”的名号。说起来,这个地区的战争档次,实在比东亚地区低不是一星半点,打个比方,中国地区的战争,好比是足球联赛的英超水平,那边么?至多算是个中超吧。你把中国联赛最强的队放到英国二级联赛去,照样还是垫底。贴木儿?差远了!    所以,贴木儿病逝途中,不是中国的幸运,倒是他自己的幸运了。一世英明,总算没晚节不保。    永乐皇帝朱棣,在当时世界战争水平最高的东方地区,却是最强的统帅。    他有多强?    单看一个事:中国历朝历代,特别是封建王朝大一统的时代,地方王爷起兵*河蟹*不是希奇事,可成功率几乎等于零,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一大堆王爷呼啦啦反,兵力超过中央政府几倍,最后怎么滴,被灭没商量。    朱棣呢?说是燕王,其实就是占着北平周边地区,地盘是中央政府十分之一,兵力虽强,,可撑死也就不到二十万人,别的王爷*河蟹*,好歹还拉个垫背的,朱棣呢,除了绑架来的哥哥宁王,基本就光棍一条。论难度,他最大,可论结果,他完成了诸多*河蟹*前辈都没完成的事,夺鸟位当皇帝了。这份功业,没军事才能行吗?    夺位内战打了三年,面对明朝几十万精锐,连续六大战役,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屡出奇计,牵着政府军的鼻子走,杀得对手尸横遍野,到最后,来了一个千里大穿插,直捣京城,终于打下皇城,坐上万岁的宝座。别管*河蟹*的性质对还是错,这份打仗的本事,真让人不服不行。    大凡名将带兵,或勇猛或狡诈,总有个作战风格,或善攻或善守,总有个术业专攻,朱棣呢,既能身先士卒,又能决胜千里之外,既狡诈专兵,又迅猛如烈火,似样样都占。一句话,全才。    更厉害的还有,他还是个富有创造力的战术大师,独创性的作战手法几乎引领了中国军事作战思想的一场革命,这份智慧,后面就会讲到。    说实话,朱元璋能打仗,全凭天分加自学成材,比起老爹,朱棣可幸运得多了,岳父是名将徐达,常年来的工作搭档是另一位名将李文忠,从小就在刀光血影里长起来,30岁就开始独挡一面。时常带兵出去修理蒙古人。遗传因素加生活氛围,徐达的稳健和李文忠的勇猛都被他学了个遍,想不全才都难。    打自家人毕竟没多少意思,所以内战一笔带过,看外战。    贴木儿蹬腿咽气了,可明朝当时边境最强大的对手,并不是他,而是北边的几个邻居。    那就是从蒙古部落分裂出来的瓦刺和鞑靼。一东一西,持续骚扰明朝边境,鞑靼是元朝“黄金家族”的后裔,有正统的名分。瓦刺虽是蒙古旁支,却拥有蒙古最强大的骑兵军团,自建文帝以来,两家自己内战打得热闹,却也不忘记光顾明朝边境。这些个人,虽然实力分散,可也不好对付,打一枪就逃,叼一口就跑,来来回回的折腾你没完,不累死也把你头疼死,君不见今日美帝国主义,吆五喝六好不威风,可几股小小的恐怖分子一闹,还是惹得他们时常抓狂跳脚。    鞑靼和瓦刺算啥?比恐怖分子实力自然要强,但也比他们更灵活机动,打个比方,大明壮如牛,鞑靼和瓦刺却坚硬如钉子。时不时来回扎你一下,给你放放血,撵不走又打不着,总之,烦死。      还没等朱棣想好先收拾谁!鞑靼先找事来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与掌权的太师阿鲁台屡次骚扰明朝边境,杀害明朝使者。朱棣怒了:出征!丘福的十万精骑领命而去,却被杀得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一片哗然,丘福是朱棣的老班底,堪称最得力的干将。他都挂了,还有谁行?    只有朱棣自己来了。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北征开始了,长江以北所有的军队都向北方集结,总数为五十万人。另动用了运送粮草的民夫数百万人。这样的规模,比之前汉唐宋历次北伐都大了数倍。在刚刚遭受一次失败的情况下,立刻又能组成一支雄师,明朝经济建设的成就,真不是盖的。    可蒙古人确实顽强,他们是游牧骑兵,机动灵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你不追吧,劳而无功,你追吧,他牵着你的鼻子走,把你拖疲拖累了,再向你发动进攻!若那样,别说五十万人,就是五百万也不够人家砍的。    丘福北征就是这么失败的,甚至,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所有北征的失败,都是这个原因,多少良将载了跟斗,面对这群来无影去无踪的对手,仿佛是与自己的影子作战,谁有办法?    朱棣有!  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作战胜败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在最正确的时间最正确的地点找到你的对手,仅此而已。    他不是一个卤莽的人,谋而后动是他用兵的特点,早在筹备阶段,他就不断的派出侦骑寻找蒙古军的踪迹,在综合了诸多信息之后,他自信的把手指向一个地方。    斡难河!    这全凭他的判断力,一个老军事家的判断力,这就是天赋。    鞑靼人的策略很简单,先藏起来,由着你找,等你跑累了,再把你打趴下,永乐七年七月,大明的50万大军隆隆开进,鞑靼呢,躲在暗处悄悄的瞧着。    正当他们藏得带劲的时候,有人轻轻的在他们后背上拍了拍:别藏了,早找到你了。    这个人正是朱棣。    包围,进攻,后面的事情就没有悬念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与太师阿鲁台分头逃窜,数万蒙古骑兵被歼,之后,鞑靼臣服,瓦刺胆寒,明朝的边境,终于太平了一段时间。    顺便说一下,战斗的地点瀚难离河,正是成吉思汗起家的地方,在蒙古人的光荣之地击败他的不肖子孙们,不知道成吉思汗在天有灵,当做何感想。    鞑靼消停了,瓦刺又闹开了,打败了鞑靼又咋样,瓦刺骑兵才是蒙古人中的翘楚。瓦刺首领马哈木持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愤怒了,不服?打你没商量。    30万明军出征了,大概是吸取了鞑靼战败的教训,马合木采取了诱敌深入且战且退的方针,将明军引进了他们计划中的决战地点:忽兰失温。这里三面环山,瓦刺人居高临下,利用骑兵的迅猛优势发起冲击,到时候,你有多少人也白搭。    朱棣貌似很听话,乖乖的被马哈木牵着鼻子走。伏击地点到了,精锐蒙古骑兵已经准备就绪,下面,就等着冲锋了。马哈木得意了:朱棣,你不过如此么。    可马哈木不知道,他想到的,朱棣已经想到了,朱棣之所以一步步照着他的计划来,当然不是犯傻,而是挖个大坑让他跳!    决战!打响了!    数万精锐蒙古骑兵猛冲下去,向着平地上的明军发起持续的冲锋,明军呢,似乎不慌不忙,慢悠悠的摆阵。蒙古人的铁蹄越来越近了,马哈木微笑着,等待着那熟悉的一幕发生。    突然一声巨响,打碎了他的美梦,接着明军阵地上接连发动震天的怒吼!是火枪火炮。漫天的炮火交织成一个密集的火力网,将蒙古大军笼罩在炮火中。    马哈木惊了,原来,朱棣一步步跟着他走,就是为了这一刻。    毫无提防的蒙古大军被炸得血肉横飞,却依然不怕死的往前冲!马哈木释然了,火器么,固然厉害,可你发射的速度,也抵不过马跑的快,只要冲过火力射程,胜利的依然是我。    可是,他错了。    几轮火枪齐射过后,早已准备就绪的明朝精骑呼啸而出,与蒙古骑兵战成一团,当蒙古军正在拼命死战的时候,明朝的精锐步兵已经全线出动,将其分割包围,接着,明军的火器持续发射,不断轰击着瓦刺的后续部队,号称蒙古最强的瓦刺骑兵军团,终于垮了!    马哈木仓皇逃窜,不久后奉表求和,经此沉重打击,终朱棣一生,瓦刺再未敢造次。    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不知道,这场激烈的战斗,在无意中为人类战争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第一次火器大规模使用的野战,首创性的步骑炮兵混合作战体系。极西边的欧洲,直到18世纪晚期,才由拿破仑创造出了相同的战法。    首创性的军事大师,却是朱棣。    境界高,战法独特,充满独创精神,这样的统帅,与其父朱元璋相比,可谓是青出于蓝了。在15世纪的世界上,谁人能敌?贴木儿?别逗了,俩人根本不一个档次。    之后,三次北征,蒙古大军望风而逃,最远追至今天苏联境内。五次大规模远征,总兵力200万人次,最远追至苏联境内,却未尝一败。这样的创举,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朱棣,你是唯一。    可遗憾的是,为啥最后没彻底消灭蒙古势力呢?    不能怪敌人太强大,只能怪敌人已经打零散了,自从前两次被朱棣打疼后,蒙古人几乎被打怕了,每每大军出动,立时化整为零,卷包袱逃命。这样的情景,恰如今天的美国,耗费纳税人亿万计款项,却终不能将恐怖组织一网打尽,道理,却是一样的。    虽如此,却也衬出了朱棣的一大弱点:好大喜功。    敌人既然已经化整为零打游击了,那么自然可以寻求一些别的方式,比如边境地区的屯垦建设,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层层蚕食蒙古土地的战略步骤。这些,朱元璋都做过。可朱棣没有,从*河蟹*时候的千里大穿插,到后来的北征,他性格里最突出的特点只有一个:一次性解决问题。但是,许多事情毕竟是欲速则不达的。尽管他有最强的军事才能,却缺少一个英明统帅应有的耐心。    所以,他在位期间,尽迁北方五位藩王于内地,放弃大片长城外的缓冲地带。虽然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国防,但洪武时代的边防成制,也给破坏得差不多了。他在位的时候见谁灭谁无人敢惹,可是后世子孙呢?    或许,这正是英雄的瑕疵吧。    他雄才大略,文武全才,一生灭国无数,未见敌手。但却也有好大喜功的一面。在战术创新上,他远胜于父亲朱元璋,但是在战略眼光上,他却差的好远。    公元1424年,北征归来的朱棣病逝于榆木川,他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在征途上的皇帝。生于战火中,成于战火中,死于战胜后。马革裹尸还,朱棣以帝王的身份实现了无数猛将的梦想。    朱棣之后,再无朱棣!  
 10,清太宗皇太极      说打仗,今人谈的更多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谓十三副铠甲起兵,所谓屡败明朝,还有萨尔浒之战以少胜多的荣光。金庸老先生曾说努尔哈赤的军事才略不下于成吉思汗。脑袋的光环大,但努尔哈赤的成功,说到底还是他运气好,明朝承平日久,兵不习战,战斗力退化极其严重,正是最虚弱又最促不及防的时候,努尔哈赤挑在这个时候下手,率领虎狼之师大闹辽东,靠的是游击战加蛮力,虽不容易,却也着实是因为时机选的好。后来明朝换了将,整了军,一场宁远之战就把他打回原形,连命都赔进去了。说水分,确实不小。    但皇太极身上,却没有丝毫水分,论用兵,他确实是17世纪东方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用兵谋略,以及军队建设,都远胜其父,对于满清王朝还说,努尔哈赤是一个拓荒者,皇太极,却是实实在在的建设者。    事实上,他上台的时候,面临的局面,远比他父亲难的多。    先说老对手大明,辽东丢失,女真铁骑横行,在挨了努尔哈赤几闷棍后,大明这只沉睡的老虎,终于开始苏醒过来了。启用良将,整顿边防,皇太极所面对的,正是元气日益恢复的明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宁锦之战也好,松山会战也罢,无论是胜是败,明朝军队战斗力的强悍确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大明还有经济与人口的优势,满清可以打败大明一百次,但大明只要取得一到两次大胜仗,就基本可以宣告满清的末日。这份运气,真可比他父亲差多了。    论边境形势,西边蒙古部落大多站在明朝一边,东边有朝鲜掣肘,南边是战斗力日益恢复的明朝辽东军,*河蟹*的挤压,不断侵蚀着满洲人的生存空间。相持战拼不过人家,只有主动出击拓展生存空间,可这实际上是玩火的行为,每次战争都是拿整个民族的命运做赌注,这份艰难,没谋略,行吗?    皇太极,在这种局面下,展现出了他境界上的才略。主动出击没错,但要制定正确的方略。明朝的战略很阴险,从熊廷弼到袁崇焕,执行的其实都是步步蚕食的挤压式战略,以宁锦防线为基地,不断蚕食辽东土地,稳中求胜,将满清的生存空间压到最小。这份方略消耗巨大,却着实管用。你满洲人若要和我一城一地的夺,没关系,我不怕失败,可是你拖不起,你要是退,我就进,直到把你的领土压扁,你的末日也就到了。    确实是雄才大略。    可皇太极,只有了一手,就化解了这一阴招:西征蒙古。    西征,漠北和漠南的草原蒙古部落,尽皆被收服,这样一来,蒙古东部大片领土落入了满洲人  手中,明朝北部防线甚至北京城,已然在满清眼皮底下。这等于是开辟第二战场,化被动为主动。明朝一心一意从正面推进防线,却未曾想皇太极从侧面打开了口子。计划中的妙棋,登时大打折扣。    从后来的二战德国大迂回灭法国,到解放战争里的中原突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略与皇太极的异曲同工之妙,天才,通常都是相通的。    饶是精妙,可问题其实并未解决,你满洲人打开了突破口不假,可大明幅员万里,丢了京城又怎样,你满洲人可不一样了,你的都城盛京也在我眼皮底下呢。如果大明能够集中国力,将相持战继续下去。皇太极,饶是你聪明,可终究还会是失败者。    可皇太极也确实走运,当时的大明,内部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满清扰边,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皇太极。大明,仿佛是一头疲惫的巨兽,被两只小怪物耍得团团转,总没个消停的时候,早就气喘吁吁了。    而皇太极,也执行了正确的方略:以战养战,以攻为守,不停的破关南下,掳掠人口资源,更给明朝军民以精神和士气的打击,久而久之,“辫子军”已经成了恐怖的代名词。所到之处,多处州县望风而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略上的成功。    可即便如此,大明并非没有机会取胜。力量分散又怎么样,两线作战又怎么样,只要能在一两次大战役中重创皇太极,杀伤他的元气,攻守立时可以易形,这件事,明朝原本有三个人可以做到,但这三个人都败给了皇太极,既是因为皇太极才能出众,却也因为明朝自己蠢!    第一个人:蓟辽总督袁崇焕。    这个人直到今天引起不小的争论,说他误国的有,对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件事:第一,杀毛文龙,使满清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去执行西进战略,从东蒙古草原打开突破口,制衡明朝的宁锦推进战略。第二:不救朝鲜,使朝鲜成为满清的势力范围。第三:修筑宁锦防线,虚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成了无用的“马其诺工程”。事实?过正是如此吗?    杀毛文龙,是因为辽东必须要将所有的力量捏合成整体,形成一只拳头。袁崇焕身为边镇大将,收归所有的指挥权,这是理所应当的。袁错就错在皇太极太聪明,正利用这个短暂的过渡期打了一个时间差,破关南下,使恼怒的崇祯杀掉了袁崇焕。要怪,可以怪崇祯糊涂,却也同样是皇太极的眼光所致。    至于不救朝鲜,那就更搞笑了,当时满清精锐尽出不假,可辽东军确实也需要休整期,几次大战下来,恢复元气还来不及,贸然出战的后果是什么?袁崇焕按兵不动,修筑防线,这是他用兵特点所致。    第三个问题:宁锦防线该修吗?都说他是“马其诺工程”,可德国人饶过马其诺防线,法国立刻就亡了。皇太极屡次饶过宁锦防线南下,虽然杀掠无数,可终究没有进攻京城,总是来去匆匆,因为他知道,宁锦防线正卡在他的脖子上,随时都可以给他致命一击。宁锦防线不是马其诺,正是他的存在,才无数次的救了明朝的命。    袁崇焕,功不可没。    或许他有缺点,但他足可以称为皇太极的劲敌,皇太极的第二战场谋略制衡住他的铁壁合围,俩人在这一环节上,算是打了平手。袁崇焕整顿辽东军,提升战斗力,首开野战中明军击败八旗军的先例,但正是在失败中,皇太极开始了对八旗军的改革,大量先进的火器装备八旗军,并将原有的攻坚战思路改为围点打援思路,这个环节上,双方依旧持平。从条件看,大明实力远胜满清,相持战最有利。貌似袁崇焕在这点上占优,却其实不是。    因为,皇太极是皇帝,袁崇焕不是。在满清内部,无人可杀皇太极,大明内部,崇祯随时可以要袁崇焕的命。这,才是袁崇焕最大的弱点。    于是,一系列奇谋搏斗后,皇太极使出了杀招:反间。并不是多厉害,却恰是在烈火上浇了把油。袁崇焕死在了他誓死保卫的皇帝手中,皇太极赢了,凭运气,也凭谋略。    袁崇焕输了,不是他无能,而是他的领导太糊涂。    皇太极的第二个对手,是宣大总督卢象升。    这个人,在明清之战中出场最短,牺牲最快,来去匆匆的历史,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辉。    卢象升,最大的本事就一个---野战。    他最擅长的就是以少敌多,以众击寡,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主要都是在和西北农民军作战,数次领兵与人数多出自己几倍的农民军交锋,却奇正结合,杀得农民军大败,他所镇守的宣大防线,在两面作战的情况下依旧坚固,皇太极屡次从蒙古草原南下,破关无数却不敢打宣大防线的主意,说他厉害,那是毫不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帅才 将才 慧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