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长棍旋转教学慢动作在哪里学

黑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泄题 开考15分答案网上疯传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黑龙江192258名考生参加了2015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家长反映,在12月5号上午第一科思想政治考试进行中,思想政治的考题和答案就通过网络传到了部分考生手里。真有这么回事吗?
12月5号、6号两天,黑龙江192258名考生参加了2015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一共考六科,分别为思想政治、物理、历史、地理、生物和化学,每科满分一百分,考试时长90分钟。然而,有家长反映,在12月5号上午第一科思想政治考试进行中,思想政治的考题和答案就通过网络传到了部分考生手里。真有这么回事吗?
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找到了发布考题和答案的4个QQ群。事实真的如家长说的那样吗?随后,记者找到了家长提供的4个QQ群,他们的群名分别为2015黑龙江会考群1、黑龙江会考群3、同一个梦想黑龙江和黑龙江三群+考神。在群介绍中记者看出,这些群内少则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有两个群的人数甚至已经达到了群内人数上限500人。简单计算,这四个群里共有1500人左右。
记者按要求分享日志,然后在验证信息里写上已转发(写其它无效),通过验证后成功地进入到了QQ群内。
进入QQ群后,记者查看了群内人员的资料,发现他们的地址显示分别是黑龙江各个地市,年龄大都在十六七岁。之后,记者按照群主要求,查看了群主所谓的会考相关技巧日志,可以发现,除了这个黑龙江会考群这样的qq群之外,群主还提供了很多会考群,比如山东会考群,浙江会考群等等。另外群主还在这里对所有加进群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定要把他的QQ群号写在自己班级的黑板上,可以看出他是要用这种方式不断地扩大群内成员的数量。
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安排,12月5号下午两点到三点半是历史考试,记者在两点准时登录了QQ群,发现下午2:07,也就是开考后7分钟,群主的QQ空间突然出现了一张照片,显示是2015年12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并且群主写道,如果大家看到这张试卷确实是当场考试的考题,请回复1,于是,在图片下方很多人回复了1。历史开考半个小时左右,历史科目的选择题答案,就出现在了这个QQ群里。
12月5号晚上,记者又尝试了加入另一个QQ群。在12月6号上午8点34分,地理科目开考的34分钟,QQ群里出现了地理考试答案;在上午10点52分,生物开考22分钟后,QQ群里出现了生物考试答案。记者发现,在答案出现时,群内大多成员都是显示手机在线状态,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在群内的名称改为了考试的考场和具体座位号。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考试期间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传输答案要受到严厉处罚;相关部门也称此次考试采取了严格措施。那么在上千人的几个QQ群里疯传的,真是这次黑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和答案吗?
网传考题和答案与真题一致
在两天的考试结束后,记者来到负责这次考试的黑龙江省考试评价办公室,拿到了考试所用的全部六科考试试卷,经过比对,网上传出的试卷照片与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样。
黑龙江省考试评价办公室主任王晓霞:试题传出当天,我们做了初步判断,认为是考场内学生用手机拍照传出来的。
黑龙江省考试评价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在12月5号知道考题泄漏的线索后,他们就与公安部门联手展开了调查。
试题如何通过网络传出?
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规则》,考生入场,不准佩戴手表,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进入考场,并且,在考场内设有信号屏蔽器,屏蔽手机信号。那么网络上试卷照片又是如何传出的呢。
黑龙江省考试评价办公室主任王晓霞:手机发展更新换代比较快,我认为就是这个4g,包括通过网络一些智能化的设备,不排除还有其它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设备,这都要公安部门继续去侦破。
目前,黑龙江省考试评价办公室已经着手对考试违纪作弊行为展开后续调查。
警方表示,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将作弊行为纳入刑法范畴,不仅规定考试作弊行为本身要受到刑罚处罚,还将组织作弊、帮助作弊的行为入刑,这意味着只要为作弊者提供帮助,都将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的,一般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严重的,一般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成绩必须合格 才能拿高中毕业证
一个省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竟然出现这样的疑似泄题事件,不得不让人质疑考试的公平性。那么,这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究竟是怎样一个考试,对于学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生取得高中毕业证之前必须通过的考试。考试统一由省(直辖市)命题,高中生将在3年时间里完成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技等10科目的考试,考试成绩分“合格”“不合格”两类。这样的安排,成绩全部合格以后,孩子们就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主要是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偏科”倾向。
考题疑似外泄 考试成绩关乎学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水平考试除了检测学生高中学业水平外,还能为高职高专和部分高等院校提供除高考外的另一入学选拔标准。按规定,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可根据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学生,具体成绩要求由招生院校自主决定。因此,考试“合格”的成绩再分为A、B、C、D四等,A等约占20%,B等约占30%,C等约占25%,其余为D等。
所有考生考前均签订了诚信承诺书
正因为这样,今年黑龙江省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考前准备到考场布置再到监考人员的培训等流程全按照正规高考的标准来执行,所有考生在考试前都进行了考试规则的培训和诚信承诺书的签订,为的就是保证公正公平的考试环境。
鼠标点击/在手机上长按如下图片或扫描二维码体验国搜教育服务
责任编辑:赵媛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教育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冰城19岁男孩书包藏刀棍子防身 都因父母过度保护_新浪黑龙江_新浪网
  19岁的小宇(化名)就要开始大学生活了。一个多月前,他在饭店摆了一桌,想请高中同学一起吃饭,对三年的生活做个告别,但是没有一位同学来参加。为此,整个一个暑假小宇都闷闷不乐,他觉得高中三年没有交到朋友,是个失败者。加之生活中缺少安全感,总是担心被同学伤害,得带着木棍上学防身,小宇最终在老师的建议下走进了哈尔滨市普宁医院的心理门诊。该院心理科主任张海燕诊断,小宇患上了青春期妄想症,而病根就是父母和长辈的过度保护。近日,生活报记者通过张医生的讲述,还原了小宇的成长轨迹。
  高考后想摆一桌 &结果一个同学也没来
  高中三年一个朋友也没有
  “我的问题从刚入高中时就开始了,只是以前我没有意识到。我一度很感谢我妈,因为她一直在我身边代替我交往,我不用操任何心,可以专心学习。但直到毕业请客那天,我才真正认识到,她的做法让我失去和别人相处的能力。三年里,原来我一个朋友都没有。”小宇在心理诊室,向张海燕主任合盘托出了他的烦恼。
  小宇说,前不久,他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向母亲要了钱,打算请班里要好的几个同学们吃一顿饭。对于他的想法,母亲很支持。这是他第一次请客吃饭,母亲帮他找了饭店、订了包间,他把时间、地点通过短信、微信发给了同学们,当天母亲还到饭店帮他点了菜。虽然之前受邀的同学们没有恢复他任何是否出席的信息,但是小宇也没察觉异常。直到等待的时间一点点过去,仍没有一个同学来赴约,小宇才意识到,三年里他没有交到一个朋友。
  “从小到大,我的一切事务都由我妈代劳。高中三年,除了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下课,其他时间几乎没有太多联系。母亲总嫌我不会说话,不善于与人沟通,还怕我遇事吃亏。所以学校布置的事,都是妈妈帮着在一个同学家长群里沟通解决。”小宇认为,或许这就是自己三年没有交到朋友的原因。
  经常带棍子上学 书包里还藏着刀&总是担心同学会打他
  “其实小宇是一个挺怪的孩子,性格孤僻,几乎不与人主动说话。”小宇的班主任刘老师在应邀来到心理诊室后,曾这样对张海燕医生说。
  刘老师曾建议过小宇的父母带他看一看心理医生。因为,他观察到了小宇在学校有很多“异常举动”:比如说,小宇总是带着敌意的眼神看同学,尤其是有同学跟他说话或者要跟他一起同路回家时更明显。每天上学都带一根长棍子,“我问过小宇带这个干啥,他说是用来保护自己,他总是担心自己被打,还总怀疑有人跟着他。即使课间去厕所,有男同学在他后面,他都表现得格外警觉。”
  有一次,刘老师要检查作业。小宇找不到自己的作业,在把书包里的书本都倒了出来时,刘老师发现小宇还在书包里藏了一把瑞士军刀。刘老师说“以后不要把刀放在书包里”,小宇却说得用来防身。“其实高中三年,从没有同学打过他。连同学们跟他疯闹的事几乎都没发生过。真搞不清他为什么他的安全感这么差!”刘老师感叹说。
  张主任说,通过对小宇的家长询问她发现,其实小宇的父母对他一直“过度保护”。从小到大小宇上学都是父母接送,只要有年纪相仿的孩子与小宇发生争执父亲就会站出来帮他。在小宇的记忆里,他从来没离开过父亲的视线。都上高中了,父亲还告诉他说,爸爸不在身边要当心别人会欺负你。于是,小宇处处对人设防,总是担心有人会伤害自己。
  女孩送一盒巧克力 转手扔进垃圾箱
  深信奶奶说过“外来的食物都有毒”
  一个19岁的男孩,收到同龄女孩子送的巧克力,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也许答案有好多种,但像小宇这样觉得“外来的食物都有毒”,就把巧克力直接扔进班级垃圾桶的绝无仅有。
  小宇身高1.8米,长得英俊帅气,在班里不乏追求者。今年情人节,有女孩主动给他送了一盒巧克力,然而,小宇却当众把他扔进了垃圾箱。
  “当时所有人都愣住了,那个女同学气得转身就走了,一直到毕业都没再和我说过话。”小宇说,这次想请大家吃饭,他第一个就请了她,但是她没有任何回音。“我也知道从那以后,班里的人都拿我当怪人,可我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小宇的爸爸对张海燕主任说,小宇小时候是奶奶看着长大的,奶奶怕他吃不洁净的食物,就骗他说:“谁给的东西都不能吃,因为除了奶奶给你吃的,外来的东西都有毒。”从小到大,小宇不吃别人给的任何东西,连学校的盒饭也不吃,都是从家里带饭。没想到“外来食物有毒”这句话竟然在小宇的心里根深蒂固,即使到了19岁,他仍然坚信这句话是真的。& &&
  医生说病:孩子处处示弱&多为因父母强势保护&
  张海燕主任说,虽然小宇是极端病例,但因父母过度保护造成孩子孩子处处示弱、社交能力受到影响的并不少见。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也不是无限制的,要有度,不能帮助孩子做好一切事情,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也是一种伤害,有时候父母对孩子不恰当的爱,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们对自己的不接纳,因此要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否则就会使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变得模糊,从而失去自己生存的能力。父母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的附属品。在亲子教育中,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而应对社会对他的考验。&
08-26 21:51|分享
08-26 20:01|分享
08-26 17:43|分享
08-26 14:53|分享
08-26 14:49|分享
08-26 14:43|分享
08-26 14:39|分享
08-26 14:30|分享
08-26 14:26|分享
08-26 13:57|分享
新浪地方站往事记忆---黑龙江刘元生
我的图书馆
往事记忆---黑龙江刘元生
往事记忆----退休后闲下来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许多陈年往事经常在眼前浮现。我想何不把它记录下来,通过网络供亲人们分享。追忆过去也是一种快乐。
咸菜是餐桌上不可少的小菜,这使我想起母亲腌制咸菜的往事。每年母亲都会腌制许多咸菜,其中有种咸菜母亲叫它花咸菜。它用菜很多种,有大白菜,包心菜,芹菜,香菜,胡罗卜,青罗卜,大葱,大蒜。把这些菜切成丝,加上盐等佐料,不用太咸,搅伴后食用,很好吃的,营养还挺丰富。母亲还腌一种用黄豆和红罗卜腌的咸菜,其中黄豆涨着白毛,吃起来味道也很好。我只记得母亲把黄豆泡发,把大罗卜切成丁然后拌在一起,装入缸中封好,但不知多少天后可食用,有一天看电视,日本人也吃带毛的黄豆,具说营养丰富。母亲制作的大酱也非常好吃。每每打开缸盖,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大酱的制作时间大约需要半年左右。大约在冬至时节把黄豆煮孰,切碎,弄成方形块状,用纸包起来,放在坑上边的板子上,一直风干着。到来年农历四月,取下来,再弄成小块,加水放在缸里用白布封上,白布上系一块红布条,可能代表着吉祥,大酱好吃吧!再盖上盖子,要防雨,十几天后发酵了,打开盖子,用酱爬子搅伴几百上千次再封好。每天如此,过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了。那时生活困难,家家户户离不开大酱。什么鸡蛋酱,大葱占大酱,黄瓜占大酱等。很好吃的哟。今天就写到这!下次再叙!黑龙江呼兰刘元生往事记忆---煎饼
山东大煎饼是中华民族美食之一。父母亲生于山东,所以他们都很喜欢食用煎饼,受父母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也都很喜欢吃煎饼。每年母亲都要组织烙几次煎饼。文化大革命以前,家里每年都烙煎饼,文化大革命后,就沒有以前烙的那么多了。每到种地前,母亲总要忙碌几天,烙煎饼也是一次累人的活计。首先要洗好用料,母亲烙的煎饼材料有好多样。我记得有玉米·高梁米·黄豆·胡罗卜·甜菜·等。那时都是很少用化肥农药,基本都是绿色食品,可见母亲制作的煎饼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把上述材料准备好后,用大盆清洗二遍,胡罗卜,土豆,甜菜要烀孰切小块后,用水泡上一夜。第二天用石磨磨成糊糊,然后支上烙子,就可以烙了。用人工推磨也是一次难做的活计,我们几个大的兄弟姐妹,都推过磨,一百多斤材料要用一天到一天半的时间磨完,因为总是顺着磨绕圈,一会功夫,脑袋就晕了,要经常换着推。烙煎饼的工具有扒子,泯子勺子等。母亲烙的煎饼又薄又脆,而且烙的速度很快。近百斤的糊糊要用二天一夜时间才能烙完。记得那时有老姨和姐姐,再后来我爱人她们几个人可以替母亲烙一会,好叫母亲休息一下。经过几天的努力煎饼烙好了,放在仓房里整齐摆好,足有一米多高,足够全家人食用整个春天和半个夏天了。煎饼食用起来既方便又好吃,特别是里边捲上炒土豆丝,炒豆芽,鸡蛋酱,大葱等很是好吃。再捲点鸡蛋炒韮菜,就更好吃了。由于煎饼的营养还挺丰富,因此我们兄弟姐妹八人都有一个比较建康的身体,虽然不是体型高大,但也都有些力气的。现在煎饼以前的味道也淅远了。2012年兄弟们第一次回到了祖籍山东,也是第一次吃正宗山东大煎饼,感到和母亲烙的煎饼比还差一些。现在制作的煎饼,都用机器了,所以味道也就和从前不一样了。現在我们每年也都吃几次煎饼,想着不要忘记母亲的味道。就唠到这,再叙!
黑龙江呼兰刘元生
&&&&& 往事记忆---养鸡
&&&& 从我记事起就看到母亲整天忙碌着,家务事几乎是母亲承包了。父亲整天忙于公务,管理着原野大队方园几十里土地和几千口人的事务,根本抽不出时间做家务。母亲从无怨言,默默地操劳,我们也不怨父亲。那时原野村不叫原野,刚解放时,归孟家乡管辖,叫做孟家乡工农街道,父亲担任街长。那时不开工资,给高梁米。到了一九五八年,国家实行政社合一,成立了人民公社。所以工农街道就改成了呼兰镇原野大队。(那时由于铁路东边有个工农大队,再叫工农大队就重名了,由于工农街地盘大,于是就改成了原野大队,文化大革命后,又改成了现在的原野村)。说起来原野村确实也大,比其它三个菜社村都大但是经济发展最慢。原野村过去有很多自然屯,我知道的有井家屯,果家屯,周家胡同,瓦盆窖,齐家大院,三间房,七间房,乔家大院,刘家园孑,王家园子,吴家园子,果树园,岳家粉房等屯子。闲话少叙书归正传。母亲每天的工作项目很多。洗衣,做饭,饲养鸡,鸭,鹅,狗,鸡,猪。还要做衣做鞋,缝缝补补。既要做家务还要到生产队劳动。每每想起,都很是心疼。在若干的活计中,我单说说养鸡的事。因为这件事我印象较深。每年母亲都要养十几只鸡。母鸡下的蛋来补充全家人的营养,因为很少吃上肉,每人每月供应二两油,二斤面,一斤大米。那时到春天母亲就买十几只小鸡,到了秋未冬初,小鸡也长大了,母鸡留着来年下蛋,公鸡留一只,做种鸡其余杀掉,存起来,到过年时再吃,加上陶汰下来的不下蛋的老母鸡,也杀掉,这样到过年时也有三、四只鸡可食了。有一年,可能是一九六二年或是一九六三年,记不太清。有一天母亲说:〞有两只母鸡,光咯咯叫,沒見有鳮蛋呢?下哪去了呢?〞我们就分头找也沒找到。两只鸡天天如此,光叫不下蛋。突然有一天,其中一只母鸡带领十几只小鸡出现院子里,全家人看后都很高兴,母亲更是乐开了花。随后母亲叫我们在找另一只母鸡,终于我在西仓房发现了一堆鸡蛋。啊!原来二只鸡把蛋下在了仓房里,一只鸡还抱了小鸡。真是好事呀!说到西仓房,我又想起一件事来。原来家里只有东仓房。后来由于失火被烧了。沒有办法,才又在院子西面盖了间仓房。提起那次失火,我还想说说:那年失火那天家里来了客人,是我二爷的儿子和孙子(爷爷只有哥俩)。他们从五常市拉林镇来串门。母亲忙着给他们做饭,我记得是做的大米饭,猪肉炖粉条,是我拉的风箱烧的火。刚做上大米饭。坐在屋里炕上的大伯爷俩,就喊:〞小孩点火失火了!〞接连喊也不下地救火。(事后我们都很不高兴)好像缺心眼,光喊又救火)。原来是四弟和表弟在仓房玩点火,烧了东仓房。由于消防车来了,灭了火,沒有烧着正房,真是福星高照,因为那天风很大。大火过后,从此沒了东下屋既东仓房,沒有办法,父亲才盖的西仓房。这一场火,不仅沒了房子,同时也烧跑了三弟要来的大约十几只兔子也沒了踪影。三弟喜欢兔子,就和八大怪(是个老太太,长的丑点,所以我们叫她八大怪)商量要了二只小兔,放在了东仓房,每天给它们搳草吃。半年过后,居然发展成十几只兔群。免子沒了,哥几个伤心了好一阵子。从此家里再没养过兔子。很多往事想起来就说说,让后代了解些祖辈的事、一些不知道的事、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为着背叛。今天就到这,再叙!
黑龙江呼兰刘元生
往事记忆----过年
一年是指除夕和春节腊月三十夜晚为除夕夜,正月初一为春节。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曰。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家乡过年的习俗是由山东文化和满族文化的融合而成,但主要依山东华夏民族的习俗为主。几百年来,一批一批的山东人,闯关东来到了黑土地,带来了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
小时候,孩子们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能有些好吃的,还能穿件新衣服,新鞋袜等。那时候过年的气氛也很浓,很热闹。人民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总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融洽,精神状态都很朝气蓬勃的。过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做的项目也很多种。
每年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年,孩子们更是盼年心切。过年准备的主要一项是杀年猪。每年春天,父亲总是买回二头小猪,养到年底,卖一头,杀一头。猪油解决一年吃油,猪肉用来过年。谚语说的好:小孩小孩你别哭,到了腊八就杀猪。每年一过腊八,家家户户开始杀猪。杀猪这天很热闹,要请一位杀猪高手,要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前来喝酒吃肉。今天我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吃吃喝喝得半个多月。杀完年猪,家家就开始包豆包,一包就是大半缸,从腊月吃到正月。包完豆包,母亲就开始清洗被和衣服。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人们就更忙了。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庭,早饭过后,要把贴在锅灶口墙上的灶王爷的画像烧掉,并说:灶王爷、灶王奶奶上天言好事多说吉祥话。并买灶糖把灶王爷嘴贴住,少说话,好叫玉皇大帝不怪罪这户人家,保佑他家丰衣足食。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人们就更忙了。父亲要到市场买过用的吃喝材料,烟酒糖茶等。还要买年画、对联、福字、挂钱、黄纸、腊烛、供香。还要买冻柿子冻梨。因为钱不够不能买新鲜水果。到腊月二十五六,母亲开始蒸馒头,母亲蒸的馒头有各种动物形象,又加上红栆,很好吃的哟!接着又开始包冻饺子,到正月吃着方便。到腊月二十八,又开始烀肉准备过年用的供品。
二十九这天,就更忙了,把买来的年画贴好,年画很好看,有年年有余有五谷丰灯等,土房里贴上画,又加上用石灰刷了墙又糊了棚,感到室内亮堂了,添了些喜气。之后又开始扎灯笼,又准备了用罐头瓶做小灯笼,到三十晚上,安上小腊烛玩时照亮用。
终于盼到了腊月三十了!早晨起来,母亲煮好了水饺,我们放完鞭炮,吃完饭。就开始贴对联,大门要贴、房门贴、仓房贴,还要帖上福字和挂钱,把红灯笼挂在院里。还要贴上其它春联,比如---猪圈要贴肥猪满圈、鸡舍要贴金鸡满架、仓房要贴粮谷满仓。院中还要贴上六畜兴旺等。室内要张贴抬头见喜。门口要贴出门见喜等。这些活都要在上午做完。下午三点前,母亲做好了一桌饭菜。准备了整鸡(公鸡)、整鱼、方、,猪心肉等。在下午开饭前,要供奉祖宗。爷爷奶奶在世时,由他们供奉祖宗。爷爷奶奶去世后,由父母亲供奉。开饭前把供桌摆好,没有祖谱(祖谱文革时叫三叔烧了),就写上三代宗亲之位,左边写敬祖宗荣华富贵,右边写孝父母光宗耀祖,横批写忠孝两全。然后在贴上福字挂钱。然后父亲带着我们拿着纸钱点上香到大的外点燃鞭炮。然后,叫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回家时关上大门,拿一木棍横在大门里。说是防止外人进入。进屋后燃上香摆上吃的喝的,然后叩头后。才能吃饭。全家人围座一起,举杯共饮,辞旧迎新,望明年身体健康,丰衣足食,孩子们好好学习,大人们多多挣钱。晚饭后,大家齐动手收拾完卫生。孩子们开始玩耍,吃冻梨冻柿子,放鞭炮,那时钱少,买点小鞭还得拆开一个一个的放。夜幕降临了,我们点上灯笼带上鞭炮,左邻右舍的串门,边走边玩边放鞭炮。大约到了十点钟,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又开始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主食是水饺。母亲每年都准备两样水饺,一种是猪肉芹菜,另一种素馅水饺。母亲过年第一天吃素,我们吃芹菜饺,预示来年勤快劳作。到夜十一时左右,外边响起了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家家户户开始吃年夜饭了。我们也不玩了,赶紧回家。这时父亲把饭桌摆在院里,上面放上酒,燃上香把母亲煮好的饺子端上,然后父亲拿些黄钱纸烧了,这是敬天接神,求老天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求财神到家,带来钱财。然后给天神磕头,仪式结束。紧接着回到屋中,给祖宗牌位,上菜上水饺点上香火,并叩头叫祖宗们吃饭喝酒,保佑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光宗耀祖。这些仪式做完。一家人才入席吃新年第一顿饭。这时外边的还是响声不断,在欢声笑语中,尽情喝酒吃饺子,说些多多发财全家幸福,身体健康,孩子们好好学习,父母大人们多多挣钱。等吉利话。大约到十二点半左右,屋外鞭炮声渐渐平息,人们吃完年夜饭。也不刷碗,叫守财财不外流。扫地要从外向里扫,拉圾不外扔等习俗。这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最好一宿不睡觉,这叫守岁。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那人们干什么呢?大人们开始看小牌(是纸麻将)、摆扑克,摆十二月哪个月顺就先开。孩子们提着灯笼,继续放鞭炮,东家进西家出。疯到四五点钟困得睁不开眼了,这才回去睡觉,有的人打扑克能坚持到天亮,在睡一觉。
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仍然是水饺,这时外边又响起了鞭炮声,吃完饺子。人们又开始穿新衣,拜新年,见面都说:〞过年好,过年好?〞孩子们则跑到街上看大秧歌。那时县城里有几十只秧歌队,原野大队也有一只秧歌队,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三秧歌表演,我们几乎天天看。初三是汇演,各公社的秧歌队从四面八房涌向县城,县城是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场面壮观。初二这天,晚饭后要把祖宗牌位送走,父亲把写着字的牌位取下来点上香,拿点钱(纸),我们拿上鞭炮,送到大门外烧纸放炮,回来后把挡在大门的木棍拿走。供奉祖宗的仪式结束!初三起开始走亲访友,拿上四合礼(酒、果子、水果、糖果等)到爷爷、奶奶、大爷、叔叔家,到姥爷、姥姥、舅舅、姨妈家有媳妇的要到老丈人家拜新年。& &&&&&&&&&&&&&&&&&&&&&&
正月初五,这天叫破五,家家要吃一顿好饭。我家也是。过了初五,就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了。基本都已经吃光。又回到了平常的日子。一年又一年,到文化大革命时封建迷信方面的仪式都取消了。不让供神供祖供灶王爷了。周而复始我们一个个都长大了,父亲母亲也老了。如今我们都成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每每想起,觉得心酸伤感。父亲母亲她们没有享着福,没过上好日子。感到惋惜。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感到很高兴的,那时觉得日子有盼头。好!不多说了,把孩子们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也很高兴啊!再叙。
黑龙江呼兰刘元生
往事记忆----建房
一九六一年座落在原野村六队的祖居,已经破落不堪了,墙歪屋漏,已无法居住。父母商量在盖一所房,由于钱不够盖砖瓦房,决定盖三小间土坯草房。还需要用旧房的木料,父亲又借了些钱,找邻居扒掉了旧房,请了一位木工师傅姓张都叫他张结巴,人老实肯干,工钱比别人少些,没几天的功夫房架房梁门窗就做完了。这天选一个黄道吉日,我家来了左邻右舍邻居二十来人帮忙(一天供二顿饭,不付工钱)。经过三天的努力,新房坐落在紧挨老房的自留地里。尽管大墙是土坯的,房盖是苫房草的。全家人也都很高兴。终于住上了新房。村民们有很多人都说:〞大队长,盖一回房怎不盖个砖瓦房?〞父亲说:〞嗨!先住着吧,还得借钱,人口多,花销大一时半会也还不上〞。还有人说大队长当白瞎了,连个砖瓦房都没盖上!〞我们听了心里也不是心思。那时小也不太懂什么意思。现在想起来觉得父亲做的对,不用公家一针一线心中无愧行的端走的正。我们兄弟姐妹们也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做一个老实人、本分人,做好工作,过好日子。那时候当干部的想的是群众,真正做到了不贪不占、廉洁奉公!
建房借的外债几年后才还清。在这所土房里,我们兄弟姐妹都先后长大成人,陆陆续续走出了老宅。别看这所土房不起眼。按照风水学来看,它还是一处福地,有三羊开泰之吉祥。因为房后栽有三棵杨树,枝叶茂盛,高拔挺直,恰恰父亲、四弟、老弟他们三人又都生肖属羊。正迎了三羊开泰之祥兆。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家庭美满幸福。四弟和二妹先后升入大学,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其他兄弟姐妹也不抱下洼地(也不错)都在各行业为祖国尽一份力量。
一九九五年这坐老宅为我们服务了三十四年之后。由于父母亲先后离世,于是就卖了祖宅。现在买房的这家人仍然住在这所宅子里。到今年老宅已经五十五年了。现在看来老宅出手有些惋惜。这确实是个风水宝地,这家人住进后,也先后出了二名大学生。如今老屋已进行了修整,换成了砖墙和铁盖。还能屹立几十年啊!
在这外老屋里,在父母的养育下,我们经过了风风雨雨,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克服了种种困难,顽强的生存下来,走上了新的征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然而父亲母亲没有过上好日子便疾劳成病,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三妹也没能长大成人,在二岁时因病离世。想起来不免有些伤感,那是一九六二年夏天的一天傍晚,三妹突然发烧桑子发不出声音,不一会眼看人快不行了,父亲母亲赶紧连夜抱上三妹赶赴哈医大二院,到那医生做紧急抢救,也没能挽回三妹的性命。第二天只有父母俩人回来了。我们知道不好。全家人悲伤了很长时间。三妹得的是白喉病症,传染性很强,我、二弟、三弟、四弟也没能躲过这场病魔也先后染上了白喉,父亲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了,要钱没钱借又不好借,母亲天天求佛保佑。天无绝人之路听邻居讲大王岗村有个马老太太能治这病。父亲马上套上马车,到几里外的大王岗村,开始马老太不来,好话说了一大车答应给她疹费,看不好也不怨她。马老太太到家,查看后说是白喉要拿掉白色的条状形的硬块。父母同意拿掉,于是哥几个先后被老马太太拿掉了病块。神奇出现了--来了个活神仙救了我们兄弟的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只是举一个例子。
到了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的时候父母亲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我们也没能敬几天孝道。感到有些遗憾。由此可见,正象人们常说的敬老要抓紧。这句话是对的!
就说到这!
下次再叙!
刘元生于长春
往事记忆----放马
想起少儿时发生的一些事情,觉得也挺好玩的,也挺有有趣的。记得七八岁时,每到星期日,一帮小伙伴就到生产队去放牛放马。那时候一到下雨生产队的牛、马就不能拉车,也不能犁地了。都在圈里呆着。这时候牛,马也需要出去遛遛,顺便吃些青草。大一点的孩子就放马,小一点的就放牛。小青年们、小孩子们把牛、马拉出去,就开始骑上牛、马在北面的田地间奔跑,有时成群结队地到邻近村屯和那里的马队打斗玩耍。双方都拿着木棍或用木料制作的大刀,相互打拼,但都不是动气,只是闹着玩而己。象我们小一点的孩子,骑着老牛在一旁看热闹,加油助威。我们哥几个的骑技都一般,只有二弟骑术较高,自如的飞身上马,飞身下马,还能骑马快速奔跑。二弟喜欢马,也爱惜马,家里一直养两匹马,直到九十年代家里还养着一匹马,尽管什么活也没有,也愿意养。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停止养马。骑牛骑马还有一套话,叫做:〞骑马骑当间,骑牛骑屁股蛋〞。还真是这样,如果骑别的地方,牛马就会把人抛下地。玩到夕阳西下,我们就骑着牛马往家走,路两边的庄稼绿草散发出淡谈的芳香气味,不时有蝈蝈突突大叫响声不断,路过香瓜地又想起来,下个星期要去爬瓜。路过七间房的水泡,明天放学去玩水。一路走一路唱着王二小放牛郎等歌曲,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
往事记忆---爬瓜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几个伙伴相约到一起,到生产队的瓜园去摸瓜。那些年生产队每年都会种一片瓜,除分给社员食用外,还送到市里商店卖钱。一年要分四五次,每次大约二十斤。那时候产的瓜很香很甜。记得种瓜的把式姓张,个子小也单薄,脸上还有几颗天花后遗症,大家都叫他张麻杆。张把式瓜种的好,直到分田到户他才结束种瓜。那时香瓜种植后,他就在地里搭个地暗子,里边砌上炕,他白天持弄瓜,晚上就睡在这里。他在瓜地四周,在瓜棚四周种上叽叽草,菊花,荷花等发种花,每到瓜成熟时,花香气味,香瓜的气味交知一起,真正香味四溢。再加上当时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用鸡鸭糞等。所以产出的香瓜是纯绿色天然食品。当时种瓜的品种有好多样,有又香又甜又脆的牙瓜,有又甜又起沙的点心红,还有金道子,芝麻绿等。喜欢啥就吃啥。每当生产队分的瓜吃没后,小伙伴们结成帮,就到瓜地去摸瓜。香瓜熟时瓜地有两个看守人。一个在瓜棚南边,一个在瓜棚北边。那时瓜地两边一般都种大秧庄稼比如玉米高梁谷子很少种。于是孩子们便有了藏身之处。我们分成四伙,一伙二三个人,分成南比二处分别对付二个看瓜人。比如东边先爬进地看瓜人就奔东去驱赶,这时西边的伙伴就赶紧摘几个瓜就跑掉了,看瓜人奔西边,就在东边摘瓜。有时把张老头气的够呛,就大喊:〞爬呀!爬呀!看你爬到哪里去?〞这时我们大笑,有时抓到我们也不打不骂,只告诉我们再别来了。有时碰到父亲或者母亲就告状,回家后,父母就跟我们说下回别去了。队里分的瓜也吃了不少了。于是我们这些天就不去了。过些天有小伙伴相约就又去了。我们摸瓜时不乱踩花秧和生瓜蛋子。有意思吧!就到这吧!
二0一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往事记忆---捉蝈蝈与洗澡
忽然又回忆起儿时捉蝈蝈和洗澡两件事来。
我小时候不象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放学后有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到了双修日又要上什么外语班、奥数班、语文班、声乐班、美术班,名种补习班遍地都是弄的大人孩子精疲力尽。而我们小时候则不同,那时候该学习时学习,该玩时候玩,该劳动时得劳动。那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现在的孩子重视智育,忽视了德育和体育。使之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做。但也知道一切向钱看。而我们小时候放下学习还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如在地里除草,采猪菜,打扫卫生等。既使是出去玩也要带个口袋,顺使采些猪食。课外作业很少,抽点时间就写完了。每年夏天是孩子们最高兴的季节,七八月份骄阳似火,这时候正是捉蝈蝈的好时候,于是我们就结帮到野地里,坟地里,庄稼地里捉蝈蝈。这也是一种技术,听到蝈蝈叫声,看准它在哪里后快速扑上去,这叫眼急手快。蝈蝈是一种昆虫,分为雄雌两种,雌蝈蝈尾部长一条刀状尾巴,不会叫。会叫的是雄蝈蝈,天越热,就叫的越响突突叫个不停,很好听的。蝈蝈生长在草丛里,我知道的蝈蝈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绿色的我们叫它草蝈蝈,一种是深红色的叫它火蝈蝈。火蝈蝈比草蝈蝈叫得欢,我们都喜欢捉火蝈蝈,但火蝈蝈较少。我们大部都捉的草蝈蝈。到家后,把捉来的蝈蝈分别放在用秫杆扎的笼子里。挂在屋沿下,不能放在空地平地上免得其它动而伤害。一个笼子最好放一只,多了就互相打斗,造成伤亡。蝈蝈也得吃食,我们就每天早上采些西葫芦花放在笼子里就可以了。听着蝈蝈的叫声,也是一种享受啊!附近的蝈蝈捉的没多少了,于是我们就走远路,到大坝东边的鬼王庙(呼兰最大的土葬墓地)去捉。那里坟包一个连一个,有的坟无人管,都露出了棺材板,人头骨等,我们光顾捉蝈蝈,也不觉得害怕,有时掉到坑里爬上来就是了。这块墓地面积很大有好几垧地。后来在七十年代初被政府推掉,种上了菜。长出的罗卜、白菜、土豆等非常大,知情的人都不吃有一种怪味。
小时候蝈蝈特别多。现在不同了。很少能听到蝈蝈叫了。这是叫农药化肥杀死了。以后会不会绝种不得而知。年复一年,我们也都长大成人现已是老年人了,捉蝈蝈乐趣,只能做为一种回忆啦!
说起儿时洗澡,实际上就是玩水,由于家离河较远,当时浴池也非常少,再说没有钱,也从来没洗过澡。夏天天气炎热,孩子们只好结帮到七间房地里的土坑里洗澡。那时七间房田地里有四五个大坑,夏天下雨后里边存水大概有一米多深。大坑长约二十几米,宽也有十几米。据老人讲这大坑是日本侵略呼兰时,先用飞机一顿轰炸,然后以一个排的日本兵从十字街走到北门,就战领了呼兰县。这些大坑就是那时轰炸留下的。天不下雨时坑里水很少,我们就雨后去洗,在水里打打闹闹,一会扎个猛子,一会又学狗刨游泳,全然不顾水混水脏。闹腾够了,也凉快了,于是往家走,一路走一路采猪菜,快到家了口袋也滿了。这些大坑五十年代末,就被政府平整了,种上了庄稼。没有了洗澡的地方了。于是就转移到东大壕沟去洗。大壕沟实际是排水大坝,泥河涨水时通过大坝,排向呼兰河。所以也要到排水时才有水,才能洗澡。大坑没有了,大壕沟也没有水了,就在家用洗衣盆装上水,放在阳光下晒,晒一会就可以洗澡了。大坑平了,大坝损坏了从此再也没在野地里洗过澡了。
就到这吧!
二0一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往事记忆---果园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座果树园。在我家正房东面,有一片自留地加上原来房屋拆迁后留下的房基地,一共有约一亩多地。这块地东边紧靠呼黑公路,北面是乡间道路。如果种菜吧还没有水源,种大田因紧靠住宅也长不好。父母亲商量后,决定种果树省事。于是父亲就买了些果树苗栽上了。
果树大约有四五十棵。其中有杏树、李子树、灯茏果树、红太平树、黄太平树,共有五、六种树。头三年没有结果。就在树间空地上种上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白菜、大葱等,四周种上一圈向日葵。从第三年开始,果树陆续开发结果。每到春天,满园树花,散发着各种香气。各种鸟儿也在树上树下,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再加上母亲种的满园花儿,也都鲜花怒放。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等各种颜色争奇斗艳。另外二弟、三弟又爱养鸟,有黄鸟、白玉鸟、苏鸟等,虽然没有什么名贵鸟,但十几个鸟笼子挂在果树上,叽喳叫唤不止。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真是
满园春色,鸟语花香。果树园子太美了。时间飞快转眼三年过去了。各种果树陆续开始结果。这时起我们兄弟就开始采摘果实吃,吃完杏子,吃李子,吃灯笼果、太平果一直吃到老秋。不单自家人吃,还各自找小伙伴们来共同享受。母亲还摘些水果送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每年除了海棠果卖点钱外,其余果实都自产自食了。另外外人还要偷摘一部分,因为园子四周不牢固,东边是姐姐和我种的榆树墙,北面是秫杆帐子,都不安全只要扒开人就进园了。吃的、丢的一年这一亩多地白搭工,再加上园子南边别家又盖了房,占用我家六根垅自留地,开辟了一条道路。使果园更加不安全了。于是母亲说:〞这样下去不行啊!把果树除掉吧?〞父亲也同意了。于是拔掉了全部果树。我们哥几个伤心了好一阵子。从此刘家果园消失了,少了一处儿童乐园。就说到这!
二0一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往事记忆----邻居
父亲母亲在原野村老宅生活将近五十年。前街后院,左邻右舍的邻居加起来也就十来户。我小时候邻居更少,加起来也就五户人家。前院就一户人家姓王。后院有三户人家,分别是张姓李姓和黄姓。在我家住的三间土房里一共住着二户,我家住东屋,贾家住西屋,两个合用一个厨房,共有一个房门。贾家一共四口人,一个老头子和儿子儿媳,还有一个孙子住在一起。他们老家是辽宁锦州的。人们都说锦州人小心眼,不好交。但父母和他们相处的挺好,外人看就好象一家人似的,一直住了十多年后来老人去世后他家搬走了为止。在与邻里相处时,大事小情都能互相帮助,经常走动得比较近。特别是前院的王家,就走动的更近一些。王家三代同堂。老爷子和老伴与儿子儿媳孙子住在一起。老爷子六十大多了,在我们看来他很特别,长的又高又壮,个头也有l90公分,脑袋又圆又大,手和脚大得出奇,还能在炕上盘腿打坐。王家原来有菜园子(挨着我家菜园)。老爷子还有打土井的手艺,每年都有活做,他带着儿子等一伙人在呼兰县内各处去打井,挣现钱,他识广见多,日子过得比较富裕。王老头和爷爷关系很好,像哥兄弟一样经常在一起,他比爷爷小几个月,管爷爷叫大哥。我们都叫他大爷爷。记得爷爷去世的时候,是王爷爷给张罗的(农村叫支客人)。老爷子会扎鸟笼子而且手艺很好,扎的鸟笼子各种各样都很好看。他还常捕鸟家里养着各种鸟,都很好看,我们哥几个经常到他家玩,他高兴了就给我们几只鸟和鸟笼子。他特别愿意和三弟聊天,三弟会说话,常使他高兴。王老头儿媳妇是农村地主的独生女儿,结婚时带了不少陪嫁。因此土地改革时,农民斗争地主她也受到牵连。农民们赶着马车从几十里地外到她家清财产,结果什么也没查到,空手回去了。原来陪嫁的金银首钸都分别叫我的母亲、二姨、三叔帮忙给藏起来了。因此王家更加感激我家人了。他家儿媳也常到我家串门,和母亲像姐妹似的,无话不说。王老爷子将近九十岁的时候去世了。那一年王家一共送走了三位老人。老俩口和他亲家母,相继去世。真是有些巧,据别人讲是因为他儿子在院子西边开了个小角门,到田里劳动更方便些。殊不知应了开西门送老人的老话!
六十年代初又有一个姓尹的人家在我家后院盖了房。盖房时缺东少西都到我家去拿。尹姓主人三十多岁,孩子可不少,有四五个。他管父亲叫二叔。他在家排行老二我们都叫他二哥。二哥身强体壮,又善于表达,且庄稼活样样精通。由于劳累,房子盖完后不久,就生病了。紧接着媳妇孩子也都病了。一会冷,一会热。听说都得了伤寒病。家里也没人做饭了,母亲就把饭菜做好,送去他家,有时我们也去送饭。接连十多天。他们才一个一个陆续好了。通过这件事两家人更加亲密了。他们也对父母亲更加尊敬了,由于我们兄弟还小,二哥也时常帮助做些活计。比如秋天抹墙,抬抬扛扛些重物。以上仅介绍二三位邻居的事情。由此可见父母在处理邻里关系上,做的很周到,很贴心的。真可谓好亲不如近邻哪!父母做出的榜样是永远值得我们发扬的!就到这里!
二0一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往事记忆---读书
父亲母亲没有读过书。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解放后父亲在黑龙江省工农干部学校培训半年(当时省工农干校在呼兰县师专那个位置!认识几个字能断断续续的读报纸看文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父亲的记忆力很好,他开会从不做记录,全凭大脑记忆,且成完整的传达会议内容。母亲则一个字也不认得。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深知读书的重要。总是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兄弟姐妹们也都很自觉地学习,从不让父母操心。母亲的记忆力很强,她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记得每到夜晚我们躺下后,母亲就边做针线活边给我们讲故事,听着故事就进入了梦乡。母亲讲的故事大都是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孝顺老人等等!也有鬼狐成仙的故事,也有人参红孩的故事。当我睡一觉醒来,看到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衣服,母亲经常晚睡早起,不辞辛苦的操持家务。直到我们兄弟姐妹八人长大成人。母亲常说:〞我们虽然没什么钱,没什么财产,但我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我也很知足了!〞
父母亲一生生养了十个子女,生病夭折二个,把我们生存下来的兄弟姐妹八人养育成人。我们个个都入校学习,成为有文化的人。这跟父母的教育和党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姐姐出生在解放前的一九四四年,解放后上学读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姐姐学习成绩是班级的头几名,头脑灵活,写着一手钢劲有锋力的字,她边学习,边帮助母亲照顾兄弟妹妹们,背完我背二弟、三弟、四弟。毕业后又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减轻父母亲的负担和压力。终止了上学读书,现在想起来很是遗憾。姐姐如果继续上学,结局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和五弟、老弟都读完了高中,二弟三弟也读到初中毕业,四弟和二妹也读完了大学本科。真正成为一代有文化的人,我们感谢父母,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是毛主席解放了劳苦大众,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这些农民的儿女能上学读书了。而且从小学到初中,我们的学费是全免的。要是在旧社会敢都不敢想的。所以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真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兄弟姐妹都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有五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现在姐姐和我,二弟、三弟、四弟都已退休,享受着国家不同的待遇,心满意足地过着晚年的幸福生活!
我是一九五六年上学的,那一年我八岁。记得上学那天,我高高兴兴的背上书包,和邻居同学-起走入了校门,从此开始了学习的生涯。当时那所学校叫工农小学,一九五八年改名为原野小学。现已并校和民主小学、胜利小学合并为胜利小学。那的候我读书非常认真,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级前茅。班里一共四十几名同学,他(她)们都比我年龄大,有的相差三四岁,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个头也不高排在第二排。但这些大同学们从来不欺负我,我也不讨人闲。我语文成绩在全学年排第二,数学差点,但也都最少得4分(那时是五分制)。那时候读书一点压力也没有,做到上课注意听讲,回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该玩时玩,该学习时学习,该劳动时劳动。父母从来不支使我们做这做那的,学习劳动全凭自觉。那时学校没备很陈旧,桌椅都是旧的要三个人一桌,黑板也是老式的。课间活动场所也不大,有数的几个单扛双扛等也都排队玩。没办法同学们就玩扯拉尾,互相抓着玩,男生就骑大马,我那时人小我骑在大个同学肩上和另一伙互相拉扯,谁下马谁输,也挺好玩的。而且相互之间不会生气的。那时候由于生活比较困难,学习用品都买价格最低的,对于各种文具也非常爱惜。本子也都正面使完了,再使反面做练习用。那时纸张也不像现在这样好,都是像包装纸似的发暗黄色。铅笔要买最便宜的叫做麻扦铅笔二分钱一根,买不起带图案的带像皮的天坛牌铅笔。上中学要使钢笔,买不起钢笔,就使占水笔(有笔杆和笔头)沾上钢笔水后书写。钢笔水也买不起,就钢笔水片,把片用水一泡就象钢笔水了。使用时要加些小心否则水沾多了,就拉希弄得纸面一片蓝。时间很快转眼到了一九六三年,我小学毕业了。我以全校语文满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呼兰县第一中学(是全省重点学校)那时原野小学一共考上四名,考上其它中学的也就不到二十名,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八九。从这时起,我就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那时家距学校有六里多地,每天早晨跟着同村的高年级的同学结伴而行,他们个大走的快我就小跑似的紧跟着,大约三十分钟左右到达学校。那时没有自行车,只好步行。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冒着寒冷迎着风雪,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学业。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上中学刚开学的时候,我上小学的书包几经母亲补了又补再也不能用了,上中学了书本多了,也装不下了。没有办法,母亲叫着我的名字说:〞元生啊!这个月的生活费花没了,没钱买书包了,你先将就几天,下月借了生活费,咱就买个书包!〞我说娘行,我将就几天,于是娘找了块兰块,开始了我的中学之路。也巧开始第二天,原来我家对面屋的贾家叔叔看见我用布包书。于是他把他使过的米黄色书包送给了我,我很感激他。受人点水之恩,一世不能忘记。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生产队每月预支的生活费根本花不到月末。我也很理解父母亲的处境。那时候上学中午饭成了问题,有时候家里吃玉米面大饼子时中午可以吃点凉的,如遇吃高梁米面等就没法带了,因为也没有饭盒装饭。只好饿着,那时候学校也没有热饭的设备。由于饥一顿凉一顿的使我得了胃炎,直到现在,也没能治好,还常吃胃药。不象现在的孩子,掉到福堆里了,想要啥买啥,想吃啥就买啥丰衣足食,再要不好好学习,就说不过去了。
小时候,我们兄弟的学习气氛很浓,家里没有一本图书,也买不起少儿读物。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当时盛行看小人书,(就是连环画册)我和二弟、三弟、四弟都非常喜欢看小人书。我家没有就到外边去借,二弟和三弟是借书高手。借几本马上看完再去换。就这样我们看完了全套三国演义六十一集,七十多本。那时小人书还有水浒、西游记、岳飞传、铁道游击队等。知道和了解了许多英雄人物,初步掌握了下少历史知识。家里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延续至今。直到现在二弟仍然看《资治通鉴》等图书。我现在虽然书看得少了,但仍每天看报纸。我从一九六九年参加工作到一九八一年调回家乡。这段时间里我读了大量的图书。四大名著,古今中外的作品,战争题材的名人传等有的看了几遍,特别是在铁三局工作时,独身在外,业余时间大部分都在读书。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啊!人要多学些知识,视野也开阔了。使人能明理,辩事非,知天下。知识是从实践中来,另一个是从书中来。要活到老学到老。有了高科技忘了老传统。自从有了手机,人们书信已经不多人用了,都通过手机来沟通,长此以往人们渐渐的就不会写字了,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了。以上读书时的几件事,讲给大家了解一下过去人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就到这吧!
二0一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往事记忆进京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是我第一次进京的日子。那一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上下沸腾了,学校停课,工厂也基本停业。我们学校也和全国一样。学生们纷纷自发的组成了各种红卫兵组织。我记得有几大造反团。一个叫造反兵团,另一个叫八一八造反团,另一家叫东方红造反团。这三家最后形成了三派一伙是保皇派一伙是激进派。而另一伙则是哪家也不反对,也不搞砸,打,抡。是所谓的中立派。
运动开始时,就是批判,写大字报,小字报,揭发校领导和老师的反动言论,所做过的坏事等等。紧接着就是批斗,写上大牌子挂在脖子上。内容有某某是走资本主义的校长,某某是大右派,某某是坏份子,等等。全校百分之八九十的老师遭到批斗。其中有七八位反右时,有些言论的老师也没能幸免。这几名老师是从北京,长沙等地发配到呼兰一中的他们担任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研组长,他们教学水平高,同学们喜欢听他们讲课。其中有位老师受不了批斗,想不开自杀了。
批斗进行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抄这些人的家。其中抄付校长的家时,同学跟我说咱们去看看热闹吧。我们就去了。付校长家离学校很近。到那一看好多同学都在哪看热闹。造反派们带着袖标,写着某某兵团。几个人看着付校长,我看到付校长低着头,本来个就小,缩成了一团。另一伙造反派就翩箱倒柜,连字画古董,往来书信,各种图书,什么委任状等,都装箱运走。也不知运哪去了?后来归还付校长没有?也不得而知了。
我还目赌了一件事,那就是砸抡一中图书馆。呼兰一中图书馆是仅次于县图书馆的第二大图书馆,有很多藏书。有一天图书馆被砸了,我和同学去看时,大部分图书己经不见了,地上架子上乱七槽八的都是书,不到一天的时间,图书己被拿光。我一本也没动,虽然我喜欢书,我知道那些书是国家的财产,不是自己的不能动。父亲母亲也常跟我们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再好咱也又能动。〞我牢记父母的教悔。
再有我还目睹了一次武斗。一天下午听到教室外吵吵闹闹的,赶紧出去一看,原来是二派红卫兵打起来,一伙在校内,另一伙在校外,校外一伙还召来了一伙电业工人,也冲进学校,抡夺宣传阵地广播室。双方都拿着砖头瓦块,有的还拿着木棍,互相乱扑乱打。打的头破血流,外边的一伙抡夺了广播室开始播音。另一伙一看不好,就不叫喇吧发音,就爬到杆子上(杆子有七八米高)去摘喇叭,另一伙就不让摘于是在杆子上又发生冲突,你踢我我踹你不可开交。最后外边一伙占领了宣传阵地。武斗继续进行着,我看天快黑了,赶紧离开学校回了家。不知到底谁赢谁输,后来双方都离开学校分别占领了一些机关商店,一伙占了新华书店,一伙占了百货商店,双方继续攻击。我当时参加了折中组织的一伙继续留在学校,也不支持这伙,也不支持这伙,你打你的,我做我的,两头谁也不参予。
有一天我跟父母说:学校这么乱,我去了也没事,还不如在家干点活,〞父母同意了,于是我就在家呆些天到学校去看看。这样到了十一月中旬,学校通知我到北京去接受毛主席检阅。我听后很高兴。原来是县里组织的进京代表团。一共一百五十多人。我校有几十名,我们班有三名。都是红五类家庭出身。那时全国正揭起大串联,红卫兵们有坐车的有走路的。有走长征路的(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打着红旗一路行走)有坐火车到全国各地的。我既没行走,也没坐车走。这以前毛主席已六次接见了红卫兵我都没能参加。这次正好有个机会,也挺兴奋的。
终于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我们全县一百六十多名学生,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车上到处都是人,行李架上,坐位底下,洗脸盆旁都坐满满了人。列车一路上走走停停。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列车到过天津时又停下了,很长时间不走了,听广播说毛主席正在北京接见红卫兵。所以列车无法进京,只好停在天津站,第二天列车终于到了北京站,经过了三天四夜的旅行,也很疲劳,到北京后被安排在一个招待所,现在也记不得招待所的名称了,只记得离王府井不远。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上了首都北京的大地,这是我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一个农家子弟还能到过去皇帝住的地方,还能到祖国的心脏伟大祖国的首都,毛主席住的地方,真是莫大的幸运那!
那时坐车,住宿,吃饭都不用自己花钱,一切由政府承担。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广场真是宽阔,很是壮观,天安门城楼雄伟壮丽,可惜那时没有像机,也没钱照相,没能留下影像。我身上只有五元钱,也没舍得花(因为一个人一月的生活费是五元钱。在家要走时,母亲给我五元钱。我说:〞娘听说这次出门不用花钱的,我不用带钱,留在家里用吧!〞,娘说:〞元生拿着吧,出门在外没有钱不行的〞。我听娘的带上这五元钱。返程时我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了二元钱的光头(一种点心)带回家,给父母和弟妹们尝尝。又把剩下的三元钱交给了母亲。
又玩了几天,先后又了北京动物园,香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名胜古迹。等到十一月二十四日这天,来了通知,说明日毛主席检阅红卫兵。要求不准带小刀,剪刀,就是身上除了带手娟和手纸外其他不准在任何物品。终于等来了十一月二十五日,早七点半集合,排着整齐的队伍从驻地出发,向天安门的方向缓慢走去。大约等到快中午了,没有手表,也不知几点钟了,队伍突然开始行动了。时间不长我们就到了东长安街,这回快看到毛主席了。果然走了一会功夫就听到了欢呼声,我们的队伍也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我们举手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看到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频频向我们挥手致意,我激动得流出了热泪,跟着游行队伍的步伐,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声中,在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中,我们的队伍通过了天安门广场,一路走着被很多只鞋拌,还有手娟等其它物品扬了一地。据说接见结束后用汽车装了很多遗留物。
经过十几天的劳累奔波,终于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我一生的荣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我们登上了北去的列车,经过一天一夜的旅行,结束这次北京之行回到了家乡呼兰。把这件往事讲出来,供大家分享!再叙!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往事记忆初中
我的初中生活是从一九六三年八月到一九六六年七月。三年的学习生活一闪而过,但也留下了值得回味的事。也值得怀念!
一九六三年七月初结束升学考试后,我和父母商量,试考完了,我也不能在家呆着,我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如果考不上,我就接着干活,如果考上了,我就去上学,还能挣一个月的工分。于是父母同意了我的想法。父亲跟队长说了,队长说行。于是第二天我就和社员一起下地干活。记得当时母亲有些不同意说:〞孩子你还小啊!先呆一个月吧!〞,我说:〞娘我都十六了,能行的。〞娘说:〞那就先试试吧。〞记得上工第一天是铲苞米,男女社员在一起,每人一根垅,有打头的领着,打头的就是组长,生产队长不拿垅在后边检查质量,。那天我也没感到累,我是第三个铲到地头的。打头的和队长说这小子还行,还铲到头前了,铲了几天地又开始拔葱,然后又栽葱,记得栽葱时也是每人一根垅,我栽的速度很快,是第二个栽到地头的,大家表扬我说我真行。过了些天,队长又叫我去跟牛车,那叫跟包的。就是跟着赶老板,装货,卸货。上城里送菜,向地里送糞等活计。我也能跟下来。车老板也很爱说,我管他叫大爷,赶车时就讲些过去的事,关里关外的,家常里短的一些事。日子一天天过去,干活也快一个月了。那天,我正在生产队后面的地里铲地,快到中午了,队会计拿着一封信,说是我的,他说可能是入学通知书吧,我打开一看就是入学通知书。当时我也没感到怎么高兴,反正我早打算好了,考上了就念书,考不上就在生产队干活。也没什么的,干啥都是一辈子。社员们也都很高兴,说考上一中了,了不起呀!这孩子差不了,能出息个人才。那时呼兰一中是全省重点学校,社员们说能考上一中也算是个秀才了。当时小学升学率也就百分之十几,能考上中学就不错了,原野小学这届二百多名学生考上二中的也就二十几名。考上一中的也就四个人,可见升学率是很低的呀!没过几天,我走进了呼兰一中的大门,开始了初中的学习生活。
往事记忆同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春季,我腰部长了个疖子,开始几天没有在意。也不知道买个拔毒膏贴贴,有点疼,母亲用烟袋油子贴上,也没见好,反而越来越疼了。母亲领我到北烧锅路南李医生家,看了拿了些药,连上带吃,第二天竟然疼得不能上学了,只好在家休息到了。第三天,院子里突然来了几十号人,我一看原来是老师和同学们来看我。于是赶快叫他们进屋,屋小装不下那么多人,只好一半人到屋里一半人在院内。我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走这么远的路来看我。这时候班长和一些同学到我家菜园里去转转,看到很大一块空地还没有翻地打拢。于是就叫同学们拿起铁锹等工具,我家工具不够用,又到邻居家借了些。我家房身地约有一亩多地,原来是自留地。大概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空地全备成了垅。一个个累得都出汗了。母亲烧了开水,还没有凉,有的同学就喝凉水。很过意不去,那时也没有瓶装矿泉水,或者饮料啥的,这时天也要黑了,老师和同学们道别后,排着队向城里走去。其中一位小王岗村的,还有一位大王岗村的同学,向北走去各自回家。几天后我病也好了,就去上学,同学们说你家离学校太远了,每天走也很辛苦,我说走习惯了没事。有的同学问我你家怎么那么多人哪,一伙一伙的,来一拨走一拨。我说那天姐姐领着她的一帮朋友来家玩。还有的邻居看来了这么多人,是来看热闹的。现在回想起来,同学情是真情,一世都不会忘记。有句话说的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五百年才能修得做同学呀!所以要珍惜同学的情谊。
记得入学第一天,班主任老师叫每名学生做自我介绍,姓名,家庭住址,毕业学校。四十五名同学一一做了介绍。班级有十二名来自农村各乡镇的,他们有的以是共青团员了。年龄都比我大些,需要住校。另外二十三名来自县城和四个郊区菜社。之后老师任命了班干部,那时不实行学生选举。团支书和班长都来自农村。我们班也有一些干部子女,但没有太大的,最大的局长的女儿,有镇书记的儿子。我们每天学习很紧张,上午四节课,下午二节课,二节自习。课间休息,除了上间操外,其它课间自由活动。我经常玩些单扛,双扛,也打篮班,排球,羽毛球。我喜欢和高年级同学玩篮球,也和高年级女生玩。后来慢慢地认识了不少同学。也知道了各年级同学中,有不少干部子女。我知道的有县委书记、付书记、县长、付县长还有各科局长的子女。有的还是学生会主席,在学习,体育,文艺,书法等项目上都是姣姣者。后来我和同学也去过他们住们地方,他们住的也是一栋栋平方,是砖瓦房,不象我们住泥草房。比农民是好些,吃的也比我们好一些。其他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也没有官二代的神气劲。我想他们也都是凭能力考上的。因为他们学习成绩都挺好。可能也印证了那句话吧:〞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龙王的儿子会浮水。〞遗传了他们父辈的基因吧。据说在一中毕业生有些同学在各个岗位上,都是一些姣姣者。其中有地级市委书记,有驻外大使馆参赞,有许多局处级科级领导,还有解放军的大校,有中小学校长,有些人还在干些事业,定居在国外。而做教授,教师,当校长的那就更多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起到了积级作用。现在都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就到这吧!
下次再叙!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往事记忆回乡
一九六八年九月,我高中毕业,从此离开了学校。结束了学生生涯。当时毕业生有四种选择:第一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肓。第二是家在农村和四个菜社社员家的回乡务农。第三是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是不符合下乡条件的逐步安排就业。下乡条件:一是城镇户口,二是初高中毕业生,三是社会青年的,四是非独子生子女的健康青年。我既不是城镇户口,也不是农村户口,是菜农户口,还吃商品粮,不符合上山下乡条件,只得回乡参加劳动,当时叫做回乡青年。(下乡青年下乡时间,回城安排工作后,算工龄,而回乡青年参加工作后则不算工龄)。那时全国刮起上山下乡的高潮,千百万知识青年涌向了兵团,农场,农村。我县也有一百多个下乡青年据点,由机关,街道,企事业单位派干部带队。负则领导工作。那年由于某种原因,我没能参军,当时我同学有几十名走向了军营大连警备区。转业后也都安排了工作。有的同学在部队都取得了很高的职务,有大校,中校,少校等。我回乡后,立既参加了劳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参加了秋收,春种夏锄,冬季捡粪等各种农活。还做过采石,修坝,给牲口打防疫针,种瓜等项工作,名种农活基本上都偿试过。
一九六八年九月下旬,正值秋收时节,我来到生产队和社员们一起参加了秋收劳动(社员就是现在的农民)。
秋天是美的季节,到处都是秋的色彩,到处都是秋的味道,空气里弥漫着丰收的芳香。天空中飘着一片一片纯白的云朵,太阳也失去了夏日的炎热。迎着阵阵的微风。秋收开始了。农民们收获了一年的汗水,收获了一年的辛苦。同时也收获了一年的喜悦,收获了秋季的丰收。
十月的田野景色迷人。菜农们每天耕耘着丰收的成果。
拔萝卜,刨地瓜,收大葱等
大约忙碌了半个多月。基本完成了一半的工作,把各种菜运到城里,各个菜店由菜店再卖给市民。剩余的部分运到队部,挖窖储存。,待春季出售。紧接着就收搳种得不多的玉米和高梁,这些留做牛马饲料。完毕后,又收获大白菜,这时候天就已经很凉了,北风吹来,使人发抖,有时还夹杂着小雨,农民们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秋收。天渐浙冷了,很快的进入了冬季。冬天除了捡粪外,还时常修理储藏在大窖中的白菜,土豆和萝卜。
冬季来了,我和二弟一起每天去城里捡粪。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我和二弟就动身了。迎着呼啸的西北风,冒着严寒的天气,(那时温度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是常事)哥俩推着手推车,过了北门之后,就挨家换户去刨粪,然后就放在车子里。那时我推车时间较多,二弟捡粪速度很快,有的人家大门还没开,二弟就飞墙而入,总能捡到不少粪。天亮后我们的车子也装满了,就推车回家。然后吃早饭。一冬天总要往队里送几回粪,按重量给记工分。时间很快,转眼间来到了腊月,我们边捡粪,边帮肋父母忙年。到过了小年,过大年,直到正月十五后。农民们又开始检粪,往队里送粪,这样到了二月二后,农民就开始准备春耕了。先是把堆成山般的粪堆倒堆加柴火烧,也是发酵。然后送入田里,堆成小堆,种地时再加入垅内。那时很少有化肥,大部分田地都使用农家肥。时间很快,转眼间到了四月末,队长通知我出民工,到巴彦县驿马山去采碎石,我又有了新的工作。
迎着春日的阳光,我们坐上了北去的列车,三小时后到了兴隆镇车站,那时车速每小时公里到站后换乘驿马山的汽车,过了一个小时来到了驿马山(在巴彦县境内)。全大队名农民工,其中一个领队,-个炊事员,住到了事先联系好的农民家中,这户人家姓张这个村子叫张家屯,大概有几户人家,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适合居住。第二天由领队带队来到山下,这座山石质松软,不用打眼也不用放炮,就用镐刨就可以,每天要刨三十立方米。然后由呼兰镇来车运输,修那段路也不知道,大约过四十天上面来通知工程结束了,随后我们收拾行李打道回府,结束了采石的任务回到了家乡,过了几天又通知我和二弟去北门修大坝。
那时候北门那(在原野村南米处)有两个用石头彻成的垛子,东边一坐,西边一坐,形成一个门状,两边则是石墙,形成了呼兰城,城里,城外,也就是土城,城壕里,城壕外,原野村抽掉多人,清理大坝里的余土,加固大坝两边的外墙,主要是挖土,用土蓝挑土,记得那次二弟和那个采石时做饭的九队的张驴子(外号)边打边骂,我拉也拉不开大家一起拉架,连拉带劝才算拉开了!那个叫张驴子的很倔,也不讲理,我劝二弟多余和他讲理,那人四六不懂二八扣,大约修了十天左右完成了任务各回各队结束了这次任务,现在这处大坝早己不存在了也不知是哪一年拆除的,现在也只能做那段往事的回忆吧!
结束了修大坝的任务后,又通知我到大队兽医所报到,之后贾大夫告诉我跟着他,到各个生产队去给牛,马,猪,打防疫针。于是我们就从井家屯往西顺序直到岳家粉房,一个屯一个屯到生产队给牲口打针在到各家各户给猪打针。打针的针管针头都很大,很结实一般猪乱动也不会断,我看大夫打了一个多小时,我也开始兑药打针也有极个别的不同意给他家的猪打针,实在不同意也就算了。经过十天的奔波结束这次防疫任务又回生产队,这次防疫我走遍了原野村的各各屯子,看到农家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住房院落等也相当于旅游了!哈哈!
结束了防疫之后,队长又让我和张大爷去瓜园持弄瓜。从修建瓜棚到香瓜罢园我在瓜园劳动了将近三个月瓜熟时晚上由张大爷在那住,我回家住,白天我们二人在瓜园持弄瓜种花,拔草,压万的活计由队里派人来做。因为我们俩人干不过来,到瓜熟了由社员来摘瓜在这期间我认识好多瓜的品种有甜的,面的,都能分的清楚,瓜熟时有许多孩子来偷瓜我们二人还的负责看瓜,也是大不见小不见,有时吃个瓜不伤害瓜秧也就算了,因为我也是从那走过来的,也深知孩子们心里因为馋那。时间很快结束了,瓜园生活又到了秋收季节,参加完秋收没几天。铁三局三处到呼兰来招工,我和父母商量,他们同意了没有阻拦。母亲说:在家干农活,一辈子也没什么大出息,出去闯闯,当工人总比当农民强。就这样通过报名、体检、政审,我被铁三局三处录用当了一名铁路战线上的一名建筑工人。离开父母、兄弟姐妹远离家乡走上了新的生活!
下次再叙!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往事记忆----入路
&&&&&&&&&&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正式成为一名铁路建筑工人。从此走向了新的征程,开始了新生活。那是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几百名呼兰儿女,在哈尔滨登上了到北京的列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这么远的火车,而且还是进京的快事,是黑龙江最好的列车十八次,感觉很兴奋,心情澎湃。经过一夜的旅行,列车到过首都北京。踏上北京的大地,很是激动,我一个农民的儿子,也能到北京来看-看。我们在北京逗留一天,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视野大开,原来天安门广场这么雄伟壮丽。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念。接着又到了东单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虽然没钱买东西。但参观了,心里也高兴。下午我们在北京站前饭店吃饭,记得那顿饭好象十分香,好像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一碗大米饭,和一盘猪肉炖粉絲。二十四曰晚我们又登上了北京到西安的列车,一夜的奔波,二十五日早到达陕西省孟源车站。来到了大约有一公里这的工地。工地在刘家寨附近,紧靠刘家寨遂道工地。到工地后,领导先训话分配工班和所住工棚。我被分在十班,-一共有二十几人,工长是淅江宁波人,叫王洪伟个子不高,要求很严。当此单位实行軍管,实行半军事化,按軍队管理要求我们。第二天给家里写信,才知道住地是陕西省华阴市孟源车站,单位名称是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三处四大队二分队。从此开始了我的铁路生涯。时间飞快,不知不觉四十七年过去了,想起来,甚是欣慰。艰苦的环境和艰苦的工作,造就了呼兰人顽强的性格。呼兰儿女到三局工作的五百多名,这些人现巳步入老年,但他们优秀的品质,是值得发扬光大的。这批人都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安家在全国四面八方,分佈在北京\上海一天津广洲沈阳,哈尔滨,西安,郑洲等大中城市。他们中也有姣姣者,其中有局长,处长,部长,经理,总工,敎授,医生,敎师等。有的虽然调回地方,也都是姣姣者。通过网络把我们又联在一起,应感现这个平台。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是兰河儿女,都是三局战友,为参加过铁三局而骄傲吧!
刘元生二0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长春草书
&往事记忆---孟源見闻
军训与学习
& & & 参加工作第一站是陕西省华阴市孟源车站铁三局三处四大队。我被分配到二分队十班。全班共二十一人有一名班长,一名学习委员,下分二个小组,每组一名组长共十名工人。全班住在一个工棚里,两边是通床,地中间是取暖用的地笼。工棚是土房也有帐蓬,我们住土房,地笼烧煤,屋里不冷,每人发一个毡床垫,床上也不凉。伙食也不错,比家里强,粗细粮各半,食堂每天都炒菜,有回锅肉,炒肉丝,炒白菜,炒罗卜等菜。回锅肉每勺二角五分,炒肉丝每勺三角钱,炒白菜每勺五分钱。
前三个月的工作就是十天军训,学习,和干些零活。
& & & &军训由部队派军人来进行,以班为单位,集中训练。大致做法和部队一样队列训练齐步止步走,慢跑,快速跑,拉练等。工人管理实行半军事化。起床,吃饭,学习,劳动,睡觉。都有统一规定。班长具体负责落实。
& & & & &军训结束后,就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学习以班为单位,由班长组织,学习委员负责读毛选,各类文件,每学一篇要记笔记,还要写学习心得。除班长是老工人外其他都是一起来的呼兰老乡,有我认识的,也有在家不认识的。我是学习委员,他们都要向我笔记,由我检查学习情况。下午就到己经基本完工的刘家寨隧道清理余土,清扫工程拉圾。隧道(山峒)是土质的,当地的黄土很硬,隧道大约有一公里长,是由二分队修建的,也是由山西省风陵渡到陕西省孟源车站这条铁路的-个较关健工程。没修这条铁路前,火车从山西太原只能开到山西省风陵渡,再往前就是黄河。一条黄河挡住去路。当年曰本鬼子打到了风陵渡,到底也没过去黄河,可见地势之险要。对岸是历史上很重要的潼关城。現在这里叫港口。潼关城南移二十公里,新建了一座潼关城。历史上三国时期有名的潼关城。早乙被黄河吞沒,成为黄河河底。这条铁路经国家批准,经过铁三局三处五处历时三年终于完工。三处主要修建黄河大桥,五处主要修建隧道线路。
& & & &这一天我们穿着统一发放的印有三局标志的工作服(到工地不多时候,我们就领到了从头到脚的劳保用品,有棉衣棉裤棉帽大头鞋还有大衣)坐着汽车行程近三十多公里,到达老潼关处机关,这里早巳是红旗招展,东方红的音乐响砌天空,参加黄河大桥到孟源铁路通车典礼。那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参加典礼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热情高涨。上午十时,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领导们走向了主席台,,参加典礼的领导有山西省革委会付主任陈永贵同志(那时还没当付总理)有山西省军区司令员。有陕西省革委会付主任,有陕西省军区司令员。还有铁道部的领导,还有工程局,工程处的领导。会议由铁道部领导主持,首先具体介绍了这条铁由开工到峻工的过程,赞扬了筑路工人革命精神。接着宣布由陈永贵同志讲话。那天陈永贵穿着军大衣,头包着白毛巾。讲话声音很高,慢声慢语,一字一板的念着讲话稿,没念多少个字,就翻一片纸,可能是秘书写的字很大造成的。讲话完毕,立刻响起热烈的鼓掌声。接着由陕西省革委会付主任讲话。讲话完毕后,接着由陈永贵等领导剪彩完毕后坐上轨道车驶过了黄河大桥。接着火车也从太原直通开往西安。那天我们都很兴奋,有幸看通车一幕,老工人们更是高兴,经过三年日夜奋战,用汗水和泪水亲自修建的铁路终于通车了。有的老工人眼里闪着泪花,把胜利和喜悦献给为修建黄河大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慰。据老工人们讲那年黄河涨水,一条三处施工的船只,在作业时,被黄河水吞蚀,被巨浪卷入河底,船上有三名工人。也同时被吞没。找了很长时间,动用挖泥船等各种工具,始终沒有发現。修建铁路条件艰苦,并有生命危险。可以说每一条铁路都是筑路工人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未完待续!
二0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之
& & &华阴庙是現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的妮称,(那时叫华阴县,又改华阴市)当地百姓去华阴都说上华阴庙去。华阴市建城距现在己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在此设华阴邑,秦朝时改为宁秦县。到汉高祖刘邦时政为华阴县。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三秦要道,有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孟塬离华阴庙有五公里左右,有近路需要翻过多个沟沟坎坎。记得那是一个星期日,我们休息,几个人结伴去游华阴庙,那天天气晴朗,十二月的陕西省也挺冷,还刮着西北风。一路上看见的全是黄土,。这里正是黄土高原,所以到处是黄土。由于唐朝时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因此形成了一沟沟一川川的地形,最深的黄土沟有几十米深。一路小跑似的来到了华阴城,浑身上下都沾着黄土,打扫一下,向城里走去。走了一会就看見一所大庙,也不要门票。一路走去,原来这里是华阴文庙,原来这庙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是华阴县丞黄文明所修,为祭祀孔子先贤和兴办教育而建。大殿内供奉孔子坐像。走出文庙,又赶上那天华阴大集,卖什么的都有,而且价格都挺便宜。鸡六角钱一只,鸡蛋每个五分钱。转了半天什么也没买。集市上的市民穿着很土气,跟电影里解放前陕北人一样,大棉祆,二棉裤,头上扎着毛巾。看着有些落后。岂不知这里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五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有三国时的名士杨修。有陏朝皇帝杨坚。还有陏开国宰相杨素。有清廉为政,名彪青史的关西夫子楊震。有书法家颜真卿,还有唐初四杰杨炯等。走出集市来到一个废虚处,这里一场大火过后留下的巳有二年了。据老百姓讲是文革时两派武斗造成的。一伙造反派和一些百姓在此看戏(陕西秦腔),另一派把门窗赌住,放了一把火,烧死了几十人,是一桩大案。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全国文物保护建筑,西岳庙。
& & & 走进西岳庙一看,果然不一般,原来这里是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的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公园前-百三十四年,西汉元光元年修建的当时叫集灵宫。东汉时迁至到此,改称西王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重要场所。占地面积一拾二万四千平方米。在里走马观花近一个小时。感到腹中饥饿,找了个饭馆,也偿偿陕西羊肉泡馍是什么味道。于是每人来一大碗,学着旁边百姓的吃法,不一会就吃出了汗,感到很香,很有特色。吃完饭和老乡搭搭话,他们说华阴好玩地方很多,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魏长城遗址,另一处是西汉京师粮仓。还有杨震墓,杨修墓,等等,都在各乡镇也没有时间去。在饭店里休息闲聊了一个多小时,然后顺着原路往回走,又来到了集市,有的人买了鸡,有的人买了鸡蛋,有的用布票换了鸡蛋,这种交易要背着市场管理人员,发现后沒收。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开始往回走,经过一个多小时,回时比去时要费力,是一路上坡。终于回到住地,个个也都累得够受。虽然很累,但很高兴知道了这么多历史,了解认识了华阴庙,也值。就到这再叙!
二0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
& & & & 孟塬车站在华阴市孟塬镇内。孟塬站是陇海和太西铁路的交汇站,是必经之地。车站坡上是孟塬镇,下边是几十米深的黄土山沟。刘家寨就离车站不远的地方,好似一座城堡。我们那时理发就在刘家寨。那天是星期天,我和同伴一起去理发。从驻地出发大约走十分钟路,我到了刘家寨。(相当于东北的村)那时叫刘家寨大队。呈现在眼前的是十几米高的土城墙。墙头上还有敌楼,打听老乡理发师付住哪,他告诉我们从东门进去,不远有招牌。于是我们找到东门,一看门洞也有七八米深,两边都有大门。好象走座城。进城不远处,看到理发的牌子。进屋后看到一老者正在给人理发。于是老者用一口正综的陕西话说还得等一会我问得多长时间,他说一个来小时吧。我们到外边转转一会我回来可从不。他说可以。于是我俩顺着城墙边转了一圈。只見城墙下边有顺水沟,沟旁是二排树木好象有榆树杨树我就认识这二种其他树叫不上名字。百姓都住用土建成的院落内,家家如此,每户都用土墙围着。鸡鸭鹅狗猪都在院内。塞内还算干净,农民们都穿着自制的粗布衣裤。成年人都扎毛巾,年青人都裁帽子。一路看到有赶羊群的,有拉手推车的有捡粪的。忙忙碌碌。看了一圈,回到理发室,刚好,快轮到我了。我问师付,知道他也姓刘,我说是一家人。我这时细打量一下刘师付。只見他个子约有一米七八的样子。穿的比外边的农民稍好一些,也比较干净,长瓜脸,留一羊山胡子。略显单薄些,但双眼有光。轮到我了。坐下来围上围裙,问我剪长些还是短些,我说稍微长些。他动作不是很快,有些慢条斯里。不像家乡胜利街的理发坎师付,动作飞快,几分钟就剪完一个。每次去他那理发,就觉得好笑,坎师付外号坎大下巴,人长得也好笑。就象现在动画片熊出没里的大熊一样。但人挺好,都喜欢到他那去理发。这是一段插曲。还继续说刘师付。剪头,洗头一项一项做的有板有眼的。他使的洗脸盆,是老式的铜盆,用的刮胡刀,磨刀用的皮条,也都显得很古老的样子。洗完头,也不问你刮不刮脸,就拿热毛巾把脸盖上,闷一会,用刀在皮条上来回憎十几回,拿掉毛巾,开始刮脸整个脸上刮个遍,耳朵,鼻子,嘴,都刮完了,最后刮眼睛,把眼皮上眼皮下统统都刮一遍,最后是打眼睛,把眼皮翻过来用刀在里边打刮,据说这样可以医治沙眼,反正刮完后,觉得眼晴挺轻松。这样的功夫,一般理发师都不会,就在当时也很少有人这手艺。在刮脸过程中,我就好家睡了一觉似的。刮完脸后,又在头部脸部做一遍按摩。这才算理完,顿时感到舒服了不少。交完二角钱理发费,刘师付也不说下次再来,只说走好啊!在刘家寨理发的经历,在我的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还有哪跟城堡一样的刘家寨。
就到这里,再叙!
二0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往事记忆----孟源见闻之游玉泉院&&&&&&&& 一个星期日,我和同工班伙伴商量,去华山脚下玉泉院玩一玩,吃过早饭,我们六个人一起,来到孟塬车站。登上列车到华山车站下车。走了约有一里路,来到了玉泉院。那时不用买票,于是我们就从大门进入。大门上写着玉泉院三个大字。院内绿荫蔽天,回廊曲折,一派仙境。&&&&&& 玉泉院坐落在华山脚下,位于华山北口,是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隐居修真之处。陈抟仙逝后,他的弟子在此建《希夷祠》,以示纪念。清代改为玉泉院。因院内有清泉一股,相传与山顶镇岳宫玉井相通。有一个故事说唐代玄宗李隆基之八妹金仙公主在镇岳宫玉井中汲水冼头,将玉簪掉入水中。却在玉泉院用泉水洗头,无意找到自己的金簪,方知泉水与玉井相通,于是赐名为玉泉院。&&&&&&& 新中国维修並扩建了长廊,如今亭台楼阁,金璧辉煌,分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主殿为陈抟老祖殿,东西为客房和住房。青砖兰瓦,古朴无华四周为参天古柏围绕着。真仙界也。据说陈抟老祖创建道敎派别。陈抟,字图南四川安岳人,沒能考上进士。隐居武当山,后移居华山元台覌修道。与隐士呂洞宾,李淇为友,创建了华山派。相传陈抟老祖活了一百多岁。我们从正殿进入〞希夷祠》。希夷祠的名称来源宋太宗赐陈抟〞希夷先生〞称号而得名。〞希夷祠〞分前后大殿,前殿左侧是华山全图碑〞右侧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第一山〞石碑。后殿有陈抟塑像。在陈传老祖塑像前,我们行了礼。然后走出大殿。一路来到山荪亭。山荪亭建于一块大石上,据说陈抟常在此观赏山景,著书立说。亭旁有一古树名为无忧树。是老祖亲手栽植。只見玉泉院绿荫蔽天,回廊曲折,见者使之顿时精神爽快。再往前行,来到〞石船〞,但见一泓清水,中间建有石船。船上有画舱,並有曲桥与池岸相通。凭栏观赏,山影侧映。游魚相乐,水天一色,十分有意趣。往前走十几米远,来到〞无忧亭〞,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十分开阔,站在亭内往北一望,可看見渭南城,眼前风景优美,在此处观赏,有乐而忘忧之感。因此得名〞望忧亭〞,当地民谣说:〞在无忧亭〞睡觉有天大的事都能睡着。可见无忧到何等程度了!在往前走,看見一个石洞,进去一看,洞内有陈抟老祖图像一尊。据说游人如果身体那个部位痛,就用手摸那个部位,然后就不能再痛了。此洞是宋朝天佑年间,道士贾得升亲手开凿的,洞内还刻有〞崇宁癸未洞〞题记。走出山洞,一看表,时间己到下午一时,在院内己游玩三个多小时了。伙伴们一商量,反止肚中饥饿,先去吃饭,休息一会在登车返程。于是哥几个在树荫下面前行,来到正门,方知己在院里转了一圈。&&&&&&& 来到街上我一饭店,边吃饭边休息,边喝茶水。大约到了三点钟了。于是订道回府,结来了一天的游玩,约我下次登华山。此次游玉泉院,深感此地确实是人间仙境啊!就到这里。再叙!刘元生二0一七年元旦于长春
往事记忆---孟塬見闻之
& & &好不容易又盼到了星期日,伙伴们商量好,一起去登华山,吃过早饭,我们一行五人,直奔孟塬车站,登上西去的列车,来到华山站。出站后一路小跑,大约走了十来分钟,到了华山脚下。来登山的游客很多,得排队登山。大约等了十几分钟,才轮到我们开始登山,那时年青,刚开始还登的很快,后来就慢走,走了一半,就觉得有点累,就走一会,休息一会。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北峰山顶。顿时感到心旷神怡,眼界大开,如几仙境一般。四处远望,仿佛在天界一般,往比低头一看,整个渭南城历历在目,黄河也一览无余。从山脚下顺着登山道路,一路走来,看到的是峻岭,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仙洞,庙宇遍佈华山。真乃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上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嵬然独秀。北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四米。
& & & 华山不愧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华山也称西岳华山,雅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接秦岭,北瞰黄河。自古就有〞夺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一路向上过长空栈道,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岩,这些险关都说明华山之险,真乃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 & & 在《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在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过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 & & &华山是古今名人墨客必到的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自陏唐以来,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等不下千余篇。石刻也有上千处。在华山诸多故事中广为流传的有《陈香劈山救母》,巨斧劈山,宝莲灯,吹箫引凤等二百多个。山上的回心石是元朝志真道士,带领两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凿完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日久天长,两个徒弟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根师学点道法,却天天开洞。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选洞时,两个徒弟心怀不测,剪断绳索,眼看师付坠入深渊。两人徒步下山,当走到〞回心石〞处,与师付相遇。此时已知师付成仙。已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随师付上山继待修练。后来二人都修练成仙。现在回心石三个字旁,还刻有〞英雄进步〞〞当思父母〞等石刻。
& & & 我们在山上转游一圈,看到山上景光很多,有真武殿,焦公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涯,倚云亭,老君挂梨处,铁牛台,白云仙境,长春石室等,仙景,走马观花,也沒有细看,更不能看华山日出,如果要看得住一晚上,我们明天还要上班,只好告别仙境,徒步下山,下山速度比上山要快些。没用三个小时,就到了山下。这时已快到五点钟了,急忙打道回府。结束了此次华山之旅,也使我终生难以忘怀!就到这里。
二0一六年元月二日
往事记亿----孟塬见闻之
& & & &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到孟塬后,一直想到西安去玩玩,但一直沒抽出时间,终于在三个月后的一个休息日,同工班都来自原野村的老乡商量去逛西安。于是一行九人,坐上火车来到了西安城。出站一看,大开眼界,真有大城市气势。高高的楼房,宽宽的马路,我们抓紧时间,在一天内,多看几个景点。
& & & 我们一路马不停蹄来到城墙下,顺着旅客行走的路线,走到了城楼上。西安古城墙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西安市中心。明朝洪武十年修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垣建筑。在古代是易守难攻,上面有马路,有敌楼,城墙又宽又高。
& & & & 据《史记》记载,西安古城是由周文王营建的,建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先后有二十一个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以十三朝古都之称。在此建都的朝代有,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长棍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