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哲学内涵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2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1积分
2人评价23页
2人评价1页
0人评价37页
0人评价2页
2人评价24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1积分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探究.pdf 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探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豪.ro-大,·嘤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研究
‘‘transcending
AThesisSubmitted
University
FortheAcademic
Supervised
Prof.WANG
Liang—ming
Humanities
University
December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
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治体制改
革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这个大背景下,认
真研究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对于我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
会解决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提出的背
景、基本内容、理论价值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首先,本文分析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提出的背景及其涵义。19世纪中后期,在第
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相继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
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则相对处于低潮,社会主义革命很快在西方
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已经不可能。而此时的东方国家尤其是俄国正面临着走何种社
会发展道路的历史抉择。除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外,马克思为了完善唯物
史观,继续《资本论》第二卷的写作,逐渐将研究视域转向了东方社会,重点研究了人类学和俄国
社会问题。正是在研究俄国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即俄国
可以充分发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仍占据统治地位的优势,不经过资本主义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双重内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双重内涵
&&东方社会系列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卡夫丁峡谷
Kafdin Valley
② 卡夫丁峡谷(Kafdin Valley),“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公元前 321 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的卡夫 丁峡谷击败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
基于10个网页-
Caudine Forks
...)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来打败敌人。他将一些族人打扮成牧羊人,让他们把经过的罗马军队骗上一条叫做卡夫丁峡谷(Caudine Forks)的狭窄小路。罗马人走到尽头才发现,一道用石头和树木做的墙把路堵死了。
基于5个网页-
beyond the Crafting Valley
caffultin canyon
crafting gorge
caudium canyon
carfuding valley
the cube barranca of kraft
crafting gorge
caudium gorge
kafting valley
&2,447,543篇论文数据,部分数据来源于
从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指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基本内涵。
From the angles of logic and history , theory and reality, this part is to point out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assumption.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同胜利论”和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曾经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The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common victory and striding across crafting gorge proposed by Marx and Engels attracts attention of theory circle.
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
The socialism having stridden across the Cafdin Canyon must be the socialism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modern productivity.
“卡夫丁峡谷”(Kafdin Valley)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以上来源于: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实践与文本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前沿 > 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跨越发展观——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另一种解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本站首发,转载请注明转自“实践与文本”和文章具体出处(《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华侨大学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被广泛解读为“跨越资本主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混乱。实际上,马克思这一设想的本义指的是制度内跳跃,即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跳跃,而不是人们广泛理解的制度间跨越——“跨越资本主义”。从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过去的解读所引发的思想混乱可被逐一澄清。对于东方社会的发展而言,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具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是论述了社会跳跃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在历史哲学层面为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社会发展; “卡夫丁峡谷”设想; 跨越资本主义; 制度内跳跃&&&&一、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本义&&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人知道,在其问世之初,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世情,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同时发生在西方最发达的若干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或“同时胜利论”。后来随着世情的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把革命的视域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拓展到广阔的东方社会,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上述思想。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马克思明确指出:“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一切主要中心,如柏林、马德里以及其他地方,没有同时爆发同巴黎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水平相适应的伟大的革命运动。”[1]181恩格斯晚年也认为:“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2]87&&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1850年以后“再没有重提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的设想”[3]792;与此直接相关的是,许多人以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据[4]762,765,论证马克思晚年已经放弃了“同时发生论”或“同时胜利论”。在这种理论氛围下,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被广泛地解读为“跨越资本主义”、理解成制度间的跨越,并由此引出三个问题:其一,由于这种解读一直无法从唯物史观中找到合理解释,于是有些学者便另辟蹊径,把它归结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复归和运用,进而得出马克思晚年已形成“二元历史观”或“多元历史观”的结论。其二,有些学者把这种解读看作是马克思晚年对西方社会革命失去信心转而向东方社会寻求理论和实践支持的重要例证。其三,更为普遍的是,很多学者将这种解读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并在教研活动中直接援引它来论证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跨越发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果真说的是“跨越资本主义”吗?如果不是,以上这些问题就需要重新思考。&& 笔者认为,把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解读为“跨越资本主义”,即制度间的跨越,完全是一种误识;其本义应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的跳跃,即跨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主要理由如下:&& 1?历史语境与语义逻辑上的根据&& 日,俄国革命者维·伊·查苏利奇女士致信马克思,请求他谈谈对俄国历史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看法。她说:“你比谁都清楚,这个问题在俄国是多么为人注意……特别是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党所注意……最近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见解,认为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历史、科学社会主义,——总之,一切不容争辩的东西,——使它注定要灭亡。鼓吹这一点的人都自称是你的真正的学生,‘马克思主义者’。”查苏利奇还表示:“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予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4]857&&&& 当时需要马克思作答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可能的命运如何?二是世界各国是不是都要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即资本主义发展到当时水平所经历的一切阶段?从这两个问题中,显然只能推导出制度内跳跃发展的议题,而演绎不出制度间跨越发展,即“跨越资本主义”的议题。马克思为答复查苏利奇的信,先后写了四个手稿,其中一稿写了9 000多字,二稿缩成3 000多字,三稿又扩为4 000多字,而最后付邮的四稿竟被删减为一封不到600字的短信。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首次出现于复信初稿,是这样表述的:“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4]756当时,类似表述曾在复信初稿和三稿中反复出现过四次。尽管如此,最后“卡夫丁峡谷”设想还是没有写入正式复信。这表明马克思当时认为“卡夫丁峡谷”设想不够成熟,或易于引起误解,不宜向俄国人出示。&& 从查苏利奇的来信看,她想要的结论是马克思对农村公社命运的判断。要作出这种判断必须先确立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得首先回答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径,即来信所说的“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答案如果肯定,那么农村公社的命运就不言自明,即注定要灭亡;答案如果否定,才有理由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命运。其实,马克思此前已向俄国人透彻地阐述过这个理论前提。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4]341而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也开宗明义地指出:“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4]761在正式复信中,马克思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4]774显然,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不必全都“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在这个前提阐明之后,马克思才开始在复信初稿中展开对农村公社未来命运的探讨。当时,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未来命运的确抱有乐观的看法,他认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4]762马克思随后所说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只不过是对此更为形象的描述。&& 为了论证这一设想的正确性,马克思特意选用了两个事例加以佐证:“如果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崇拜者要否认这种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我要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吗?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引进到自己这里来呢?” [4]762在过去研究中,这两个事例在理解“卡夫丁峡谷”设想中的关键作用被人忽视了。其实,揭示“卡夫丁峡谷”设想本义的钥匙就在这里。细致研究,不难发现,这两个事例虽然一个取自技术传承层面,一个取自制度借鉴层面,但其共同点都是在论证落后国家完全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实现跳跃发展。假如马克思在这里所要论述的设想,不是制度内跳跃,而是制度间跨越,那么,他所选用的事例不仅不恰当,而且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它们全都是制度内跳跃发展的范例,而无一是制度间跨越发展的结果。这表明,马克思的复信是始终紧扣查苏利奇所提的两个问题,特别是后一个问题即是不是“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展开论述的,而不是去谈论制度间跨越即“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 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解释:“通过卡夫丁峡谷”意即遭受奇耻大辱。据此,马克思 “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确切含义是“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奇耻大辱”。这与马克思在复信初稿中用通俗语言所表述的思想——“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 [4]857——完全一致。“奇耻大辱”就是“可怕的波折”,它们与马克思此前所说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4]340、“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5]129等都是同一个含义。从语义上说,“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奇耻大辱”、“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侮辱”、“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波折”已经不是一个含义,前者虽然在外延上隶属后者,但在内涵上却根本不同于后者。而前者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即“跨越资本主义”,则相去更远。因此,把“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解读为“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即通常所说的“跨越资本主义”,从逻辑上说,明显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表明,仅从语义上看,马克思那时也没有说到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波折,即“跨越资本主义”,而只是希望它们的发展能够相对顺利一点,即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到当时水平所经历过的那些可怕的、灾难性的波折,或者说是极端不幸的灾难。&& 2?马克思社会革命思想发展历程的根据&& 我们知道,马克思把资产阶级革命定义为政治革命,而把无产阶级革命定义为社会革命。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根据和趋势,而且深入探讨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方法和途径,这便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或“同时胜利论”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思想。当时,面对风起云涌的1848年欧洲革命,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乐观地认为:“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3]307那时,为了引导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公开提出带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之外,还返回德国,热情投身革命实践。可是,1848年欧洲革命并没有达到他们所预想的效果——不仅资产阶级没有受到应有打击,而且封建势力也没有遭遇重创,革命以失败告终。&& 此后,马克思回到书斋,一边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一边利用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检验并充实调整自己的社会革命思想。首先,他认为:“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3]471但他也看到:“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3]470随后,他更加深刻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33这表明,马克思此时已经修正了过去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过分乐观估计。其次,他认为像德国这样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后发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农民战争的支持。[7]548这就是工农联盟思想的萌芽。此外,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了英国在未来社会革命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只有当世界战争把无产阶级推到支配世界市场的国家的领导地位上,即推到英国的领导地位上的时候,工人的任务才开始解决”[3]450,“没有英国参加的任何无产阶级运动,都是‘杯水之浪’”[8]477。进入19世纪60-70年代,工人运动的中心已从英国转至法国,马克思依然不改初衷。他虽然看到“英国人拥有进行社会革命的一切必要的物质前提。他们所缺乏的是总结的精神和革命的热情”,但又认为“总委员会能够弥补这个缺陷,从而加速这个国家的以及任何地方的真正的革命运动”。[9]310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当时,只有英国是工人革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业已成熟的唯一国家”[7]591-592。可是,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断扩大和加强以及国际垄断地位的确立,其国内的工人运动日渐消沉下来,马克思发现,“英国工人阶级过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苟安于政治上的毫无作为”[6]604。客观世情的巨大变化再次促发马克思深思社会革命问题。&& 那么,社会革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经过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指出:“我长期以来就认为可能借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涨来推翻统治爱尔兰的制度,……但是我更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以后,现在得出了相反的信念。只要英国工人阶级没有摆脱爱尔兰,那就毫无办法。杠杆一定要安放在爱尔兰。”[10]398“为了加速欧洲的社会发展,必须加速官方英国的崩溃。为此就必须在爱尔兰对它进行打击。这是它的最薄弱环节。”[10]646“不是在英国,而只有在爱尔兰才能给英国统治阶级以决定性的打击(而这对全世界的工人运动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而英国贵族如果在爱尔兰被推翻,其后果就是他们在英国也必然会被推翻。这就为英国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前提。”[7]589这是马克思首次明确表示,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将通过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反过来促进其本身向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把落后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看作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选择与资本主义统治有密切关联的薄弱环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突破口,这是马克思晚年对其社会革命思想作出的重大调整。&& 自那以后,马克思虽然没有放弃早年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或“同时胜利论”,但是,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落后东方社会与发达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思考社会革命问题。而俄国问题恰好在此时进入马克思的视野,这不能不引起他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前,马克思对俄国的总体看法是:它是一个落后、保守的东方帝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最后堡垒,俄国没有革命性进展,欧洲的社会革命难有作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资本主义进程,社会矛盾由此日益激化,并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形成革命形势。但是,即将来临的革命,从俄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考量,显然不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而只能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对此,马克思有着清醒认识,他在1877年写给左尔格的信中指出:“俄国——我曾经根据非官方的和官方的俄文原始材料研究过它的情况——早已站在变革的门前,为此所必需的一切因素都已成熟了。……按照一般的规则,变革将从立宪的把戏开始,接着就会有一场绝妙的热闹事。”[11]275&&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贯认为,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可以为无产阶级革命扫除一些发展障碍,或者创造一些发展条件,但这种革命根本不可能单独完成“跨越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因此,尽管马克思在论述“卡夫丁峡谷”设想时曾经数次谈到俄国革命,例如在复信初稿中说:“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4]773但这些推测都是在论证俄国的政治革命有可能为未来的社会革命创造出一些有利条件,而不是说这种政治革命就能使俄国直接“跨越资本主义”。马克思对落后国家发展进程及其历史作用的看法是始终如一、前后相承的;如果把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理解为制度间跨越即“跨越资本主义”,那就等于说马克思当时已经设想俄国可以独自进行超越政治革命的社会革命。这既不符合马克思社会革命思想发展的脉络,也彻底打破了其社会革命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和连续性,甚至可以说颠覆了他的很多基本构想和原则。&& 这里,还需要对《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做点特别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251很多人都把这段话作为把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解读为“跨越资本主义”的经典佐证。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后来,恩格斯对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然而,不仅可能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随后,他还特意指明:“这一点,马克思和我已经在日给普列汉诺夫翻译的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写的序里说过了。”[7]443接着,他又指出:“当法国建立起第二帝国的时候,当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不可能要求俄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投身于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7]448这表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及其胜利是俄国农村公社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的先决条件。然而,通读马克思写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却找不到有关“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及其胜利”的只言片语。这又一次证明,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根本不可能论及“跨越资本主义”。&& 即使撇开恩格斯的解释,仅从《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本身也能找到反驳论据。这就是:西方的革命带有“无产阶级”的前置词,而俄国革命前则没有带任何修饰语。这说明俄国革命就是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至多也就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3]307,换种说法,也就是“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里,需要特别指出,马克思关注俄国革命的着眼点,显然主要不是俄国本身的社会发展,而是它能否与西方社会革命实现相互补充,进而促进西方社会革命取得胜利。当时马克思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认为西方社会革命是更为重要的大局,而俄国的政治革命及其跳跃发展即便实现,与这个大局相比,充其量也不过起着重要补充作用而只能被置于次要地位。总之,奢望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落后国家的这种革命去独自进行超越政治革命的社会革命,这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显然有严重抵触。&&&二、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当代意义&& 经过以上考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并没有涉及两种制度间的跨越发展,而只是构思过制度内的跳跃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的跳跃发展。那么,这种设想所要跳跃的又是资本主义的哪个阶段呢?&& 笔者认为,这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理由如下:首先,如前所述,“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意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奇耻大辱”或“极端不幸的灾难”。考虑到马克思未曾目睹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他所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经历的“奇耻大辱”或“极端不幸的灾难”,无疑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马克思曾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称为“血与火”的时代。其次,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曾就俄国当时的现状指出:“……而它一旦倒进资本主义怀抱以后,它就会和尘世间的其他民族一样地受那些铁面无情的规律的支配。”[4]341后来恩格斯把这段话解释为:“马克思在他的信里劝告俄国人不必急急忙忙地跳进资本主义。”[7]447这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那时的俄国还没有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就是说,它还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再次,就马克思论述“卡夫丁峡谷”设想所援用的两个事例看,无论是“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还是“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股份公司等等)”[4]776,全都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事情。这也表明马克思的设想所要跳跃的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最后,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卡夫丁峡谷”设想时,俄国正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道路上蹒跚前行。他替俄国设想的跳跃,当然只能建立在这个现实基础上,否则,岂不成了脱离实际的空想?尽管当时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是经过逻辑推理产生的,但推理的前提条件却都是俄国当时实际存在的。而在这些现实条件基础上进行跳跃发展,如果说的不是“跨越资本主义”,那么,既符合实际又符合逻辑的阶段也只能是由这些条件所显示的发展阶段,在当时的俄国,这无疑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正本清源、还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以本来面目——把它理解为制度内跳跃即“跳跃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可以使一些理论混乱得到澄清。例如,关于马克思晚年形成“二元历史观”或“多元历史观”的结论,就会在“制度内跳跃”这一结论前不攻自破。如前所述,马克思关注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其着眼点主要在于促进西方社会革命的进程,他并没有对西方社会革命失去信心,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加有效可行的路径去实现它。由此,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在历史哲学层面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首先,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凸现了他对社会跳跃发展之必要条件的肯定与思考。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3]230,马克思所说的“跳跃”发展不是任意的,因此每次论及“卡夫丁峡谷”设想和类似问题时,他总会一并强调要利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并认为这是发展程度较低的社会避免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或“极端不幸的灾难”的必备条件。制度内的跳跃发展,尚且需要如此,那么,制度间的跨越发展,就更不能例外了。这个思想对那些在落后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表明,世界历史发展虽有共性,但每个国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所走的道路必然会有差异;世界各国不可能按一个模式发展。马克思当年正是遵循这种历史发展辩证法来探讨俄国以及其他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尽管后来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没有按照马克思为它设想的方式进行,即农村公社未能保全下来,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不是在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的条件下实现的,但是,俄国毕竟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马克思探讨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还是正确的。后来我国和其他一些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再次证明了其正确性。因此,这一方法论原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落后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问题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之一。无疑,它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之一。&& 除此之外,还要看到,马克思的这一方法论原则同样适用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坦率地说,我国学界目前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部局限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历时一个半世纪,经由工人政党为主体联合各种左派力量不懈斗争所取得的一些明显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进步,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一概否定。这种把社会主义道路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做法,显然有悖于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人类社会既往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什么形态的社会,都不会只有一条发展路径、一种发展模式。由于历史条件的巨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将明显有别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公正地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看看那里何时、何处、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量、质状态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等等。相信这种研究将大大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越式发展。&&&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A New Interpretation of Karl Marx's Hypothesis of "Caudine Forks"LIU Xin?yi(Institute for Studies of World Socialisms,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Fujian, China)& Abstract: For long, Karl Marx's "Caudine Forks" has been widely misinterpreted as transcending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is results in a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fusion. It seems that Marx never meant to transcend the capitalist system, but to skip over the period of capitalist primitive accumulati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Marx's hypothesis of "Caudine Forks"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makes clea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 leap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at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basis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Key words: "Caudine Forks" hypothesis; tra a leap in intra?system development&&(责任编辑 王浩斌)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如引用本站文章,请注明原始出处。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哲学系4楼
邮编:210023
电话/传真:025-
关注微博:实践与文本
订阅微信号:marxismnj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 卡夫丁峡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