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进行重建工作的工作内容英文怎么说说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a8e-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重建英语结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重建英语结构
&&重建英语结构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尽快进行重建工作的英文怎么说_沪江英语学习网网页版学习工具 &
& 尽快进行重建工作的英文:carry out reconstruction as soon as possible:v. 提;抱;携带;输送n. 射程carry an article刊登一篇文章To carry by barge.用驳船运载a device on an aircraft for carrying bombs.飞机上用来装载炸弹的装置。:adv. 出外;在外;离岸;出现;问世;大声地;完全;用完;不流行adj. 外侧的;偏僻的prep. 通过…而出;沿着…而去n. 借口,托辞pref. 外,超过,出,向外be out for the count拳击者被击倒后经裁判数到十秒还站不起来|被判失败|打输|被打败Out of the Blue从天上掉下来Out of power, he is out of favour.当他失去权力之后,他也就不再受人欢迎。:n. 复兴,改造,再建Assista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banon为黎巴嫩的重建和发展提供援助Reconstruct a Building that has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按原样修复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建筑物And each is a commitment to a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ion.每一次这样的机会都是对发展和重建伙伴关系的承诺。翻译推荐:相关热点:通灵佛教网&||||||
妙云(英文)编译委员会之工作概况(释能融)
能融法师:澳洲妙云英文编译委员会之工作概况(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印顺长老与人菩萨行」学术研讨会文章
妙云(英文)编译委员会之工作概况
释能融(澳洲妙云英文选译主编)
一、《妙云选译》之缘起
  上藏下慧法师早年在福严精舍亲近上印下顺导师。从导师的教诲及著作中,法师得到极大的启发。四十几年来,法师将这些正见贯彻于自己的身心举止之中。无论是对信众的开示,或是对大专生弘法,法师一再强调导师对初学者具有正见的重视,并鼓励大家阅读号称「小藏经」的《妙云集》。
  上藏下慧法师于1977年移居澳洲。在西方弘扬佛法之际,法师深感英文佛典的缺乏,大乘佛教的英文书籍更是少之又少,造成西方人士对佛教只有片面的认识。因此,法师一直希望多一些英文大乘佛法的典籍出现,使西方人士能更全面的接触到佛法,建立对佛教整体的概念。不会由于英文资料的局限,而只认识到局部的佛教,甚至产生误解。
  其实,汉译藏经收藏了丰富的大乘佛教资料。然而,对不识中文的西方人士来说,只能望洋兴叹。在西方国家,不单是西方人士无法通晓中文,许多华裔移民的后代,也不再精通中文。因此,英译佛典成为重要的工作。否则的话,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弘扬只能限于懂得中文的人士,不能融入西方社会,甚至无法传达予佛教徒的年轻子弟们,更谈不上与其他宗教交流,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及贡献。如此下去,佛教徒将面对在家庭之宗教代沟的问题,而佛教的前途亦是令人担忧。法师有感于此,故积极鼓励推行佛学英译的工作,增加英文佛学读物,以助广泛推广佛法,培养年轻的佛教徒,希望能令大家体会到佛法不离世间,其积极化、生活化、人间化的一面。上藏下慧法师在《法露缘》访谈中说道:「上印下顺导师的《妙云集》下编可以为学佛人打下佛学基础,而中编能让人很好的掌握根本思想,再继续往上编读的话,就不会觉得很难理解精深的佛经了。另外,由于《妙云集》可说概括了北传佛教的思想源流,加上印老在书写上情理交融,并且是站在整体佛教的立场来看佛教,[1]不是以中华文化本位来看待,直接深入佛法核心去研究、分析所建立的理论,使后学者在学佛路上减少许多的冤枉路。同时,上印下顺导师的著作论理清晰能让知识份子接受,这在建立正确知见和弘扬佛法时,是很重要的环节。」
  有了这样的认识,上藏下慧法师想到,「如果要进行宗教情操上的交流,北传佛教可以先从导师的著作着手,而《妙云集》可说是上印下顺导师穷一生最巨大的完整性的著作,很适合逐一翻译介绍给不懂中文的西方人士阅读参考。」[2]
  鉴于以上之缘故,早在八十年代,上藏下慧法师即开始积极鼓励通晓中英文,并对佛法有认识之大学佛学社的同学尝试翻译《妙云集》里的一些文章。法师也希望同学们藉此机会,将所学的付之于实践,从翻译中得到更多佛法的利益。1994 年,因缘成熟,由数位大学佛学社的同学,组成了『妙云编译委员会』,着手选译《妙云集》。
二、妙云编译委员会之宗旨与组织特质
  1994 年,在大学里推动佛法的过程中,同学们同感翻译《妙云集》的实际需要及崇高意义。在上藏下慧法师的鼓励及同学们的发心下,成立了『妙云编译委员会』。
  『妙云编译委员会』主要是由澳洲雪梨数所大学佛学社的社员与社友,以及华藏寺的成员组合而成。第一集选译由新南威尔斯大学慧命社、雪梨大学佛学社及华藏寺的成员进行尝试;第二集增加了纽卡素大学佛学社的生力军;第三集及第四集交已毕业,返回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工作的慧命社社友负责。第五集的翻译则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佛学校友会挑起。第六集由纽卡素大学佛学社及新南威尔斯大学慧命社社友分担。第七集由马来西亚正信佛友会[3]的会员负责。接续的《妙云选译》翻译工作也还是将由各大学佛学社社员或社友担当。我们希望每一年都能有新的佛学社员或学佛者加入此项工作。
  这样的工作分配,事实是上藏下慧法师的一大特色。法师向来注重年青人的教育,并鼓励及提供年青人开创自己的机会。希望大家能从种种的学习中,建立起自信与自立;更希望大家从参与这些工作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保持对佛法的学习,并将所学的付之于实践,从翻译中增强对佛法的认知,实践大乘佛法自利利他之精神,增长大乘三要的信愿、慈悲、智慧。
  因此,『妙云编译委员会』的宗旨为[4]:
  1.透过导师著作的翻译,提供西方人士英文佛学作品,介绍大乘佛法,宏扬正信的佛教。
  2.鼓励已毕业的佛学社社友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佛。透过翻译工作,深化对佛法的认知,把佛法融入身心,自利利他。
  『妙云编译委员会』的成员皆非专业人士,大家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利用业余时间,战战兢兢的尝试,希望西方人士也能分享导师的智慧,体会朴素、人间化的大乘佛法,以报导师法乳之恩。由于佛学社每一届的同学都不同,毕业后大家又散布各处,因此,编译委员会以澳洲华藏寺为联络中心,用通讯的方式来推动此项工作,以上藏下慧法师为指导法师。[5]当然,此际拜电脑科技传讯的进步,也给本会的运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内容选择与未来书目
  导师的每一篇著作都非常重要。然而,局于能力与人力的问题,编译委员会决定采取选译的方式,以《妙云集》下篇为主要的翻译对象,从下篇中挑选出一些有助于大乘之法义、正见的建立、日常修持及与生活有关的文章。希望这些文章能提供学佛者,尤其是初学者,有更切身及实际的效用。确立正见及掌握学佛者在生活上应有的精神与态度,是每位学佛者应做到的基本工作。在这思想混乱的末法时期,深深的希望大家能从导师的著作中,竖立起对佛法更真实与正确的认知,并在信愿、慈悲、智慧三方面得以平衡地发展。[6]
  以下为《妙云选译》的书目。至目前止,本书已出版七集,并修订了第一集。本会的目标是希望每年能出版一集《妙云选译》。然而,此计画是否能如期达成,还有赖更多翻译者与修订者的努力。另外,出版的排序,也可能依翻译完成的先后次序而有所调整。此间,本会也将出版第二至第四集的修订版。兹列简表于下:
    第一集:1995年5月初版。修订版已于2003年2月出版
我怎样选择了佛教 (下六)
学佛之根本意趣 (下二)
从人到成佛之路 (下一)
学佛三要 (下二)
论三世因果的特胜 (下十一)
切莫误解佛教 (下十一)
新年应有新观念 (下十一)
华译圣典在世界佛教的地位 (下三)
    第二集:已于1996年12月出版。修订版计划于2007年出版
佛法是救世之光 (下十一)
佛为救护我们而来 (下十一)
从学者心行中论三乘与一乘 (下十一)
中道之佛教 (下十一)
佛学的两大特色 (下十一)
大乘空义 (下十一)
生死大事 (下十一)
广大的易行道 (下十一)
为居士说居士法 (下十一)
放下你的忧苦 (下十一)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下十一)
人生的意义何在 (下十一)
         第三集:已于1998年10月出版
生生不已之流 (下二)
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 (下二)
信心及其修学 (下二)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下二)
慈悲为佛法宗本 (下二)
自利与利他 (下二)
解脱者的境界 (下二)
佛教之涅槃观 (下二)
         第四集:已于1999年11月出版
初级佛学教科书 (下五)
高级佛学教科书 (下五)
         第五集:已于2001年3月出版
人间佛教绪言 (下一)
人间佛教要略 (下一)
佛法与人类和平 (下一)
佛法是救世之仁 (下一)
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 (下一)
佛教与教育 (下一)
佛教的知识观 (下一)
         第六集:已于2004年4月出版
佛在人间 (下一)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下一)
人性 (下一)
佛教的财富观 (下一)
佛教的战斗观 (下一)
降魔的方法 (下十一)
美丽而险恶的歧途 (下十一)
慧学概说 (下二)
         第七集:已于2006年4月出版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下三)
大乘是佛说 (下三)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下三)
谈入世与佛学 (下七)
         第八集:预计2008年出版
泛论中国佛教制度 (下八)
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 (下八)
关于素食的问题 (下八)
论僧才之培养 (下八)
论佛学的修养 (下八)
论修学佛法 (下八)
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 (下八)
福严闲话 (下八)
第九集:预计2009年出版
净土新论 (下四)
念佛浅谈 (下四)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 (下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下十一)
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 (下十一)
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 (下十一)
         第十集:预计2010年出版
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性之新文化 (下一)
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下三)
「法」之研究 (下三)
欲与离欲 (下三)
         第十一集:预计2011年出版
降魔的方法 (下十一)
皆大欢喜 (下十一)
观世音菩萨的赞仰 (下十一)
中国佛教之特色 (下十一)
教法与证法的仰信 (下十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下十一)
法印经略说 (下十一)
纪念佛诞话和平 (下十一)
谁是糊涂虫 (下十一)
舍利子释疑 (下十一)
菲律宾佛教漫谈 (下十一)
泰国佛教见闻 (下十一)
新年的旧希望 (下十一)
佛化音乐应有的认识 (下十一)
受戒难、受戒以后更难 (下十一)
政治经济等与佛法 (下十一)
论「西方不是菩萨所应去的」 (下十一)
须弥山与四洲 (下十一)
         第十二集:预计2012年出版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下九)
佛灭纪年抉择谈 (下九)
论佛灭的年代 (下九)
纪念佛诞说佛诞 (下九)
东方净土发微 (下四)
         第十三集:预计2013年出版
平凡的一生 (下十) (重订版)
         第十四集:预计2014年出版
杂华杂记 (下十)
华雨记 (下十)
清念上人传 (下十)
向近代的佛教大师学习 (下十)
我怀念大师 (下十)
我对慈航法师之哀思 (下十)
怀念长老、想起佛教 (下十)
净业颂 (下十)
中国佛教前途与当前要务 (下八)
僧装改革评议 (下八)
僧衣染色的论究 (下八)
         第十五集:预计2015年出版
青年佛教运动小史 (下五)
青年佛教参访记 (下五)
四、翻译过程
(一)翻译程序
  由于翻译者的母语皆为中文,因此,在翻译上,有时还是摆脱不了东方人的句子结构与用语习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本会特别邀请了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佛者为我们做润笔的工作。整个过程主要经三个步骤:翻译、审阅、润笔。
  当每一篇文章初步翻译完成后,首先交审阅者作粗略的修改。审阅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将译文与原文对读,以确定不违原意。润笔的工作则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佛者负责。他们纯粹阅读译稿,看看译文中的意思是否清楚。不清楚及不通顺之处皆加以标签修改。然后再将文稿传回审阅者作原文对读与修正。审阅者修订后,又传回给润笔者过目。此审阅修改与润笔程序繁琐耗时,不断反复进行,直到审阅者与润笔者满意为止。一般上来说,文稿都经过数位润笔者多次修订,并一再地审阅校对,以求更客观与准确。最后,还要由一位润笔者及审阅者将整集的译文读过,确定整本书用词与文笔的统一。
  之后,本会将稿件交给台湾的出版社排版印刷。第一校稿由出版社编辑校订,确定没有明显的编排错误后,第二校及第三校都寄到澳洲由本会主编校对。一切满意后方清稿出版。
  对于不明之处,我们请示导师,上藏下慧法师以及其他大德法师。在翻译上我们尽可能接近原文。但是,为了使文章更通畅易读,有些部分我们也采用意译的方式。
(二)用词选择
   1.非学术化要求
  由于我们主要的读者对象乃学佛者,而非学术研究者。因此,在翻译上,我们并没有采用严格的学术翻译要求。其根本原则在于忠实的表达作者的原意,俾使读者从中得到佛法的启发。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让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有兴致继续读下去是非常重要的。艰涩难读,太多术语,易使一般读者裹足不前,失去阅读的兴趣,而我们也无法达成分享佛法的目的。再者,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尤其是在佛法的术语用词上,往往很难以一字代一字。因此,有时与其创造专用术语,再加上一堆注脚,致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打折扣,不如把意思翻译出来,让读者直接理解,效果更好。
  此外,在文字的选择上,我们也尽可能使用浅显易懂的字汇,但是,要浅白又要能够明确精简的表达作者的意思。这其中就有很大的学问及许多必须斟酌的问题。
  2.人间化的用词
  导师的根本思想在于强调人间的佛教。因此,在用词上,我们尽量人间化,避免使用神化的用词,引起读者的误解。词汇的适当运用,希望能帮助正确的表达人间佛教的内涵。
  在英文用词当中或许有一些与中文相近的术语或名词,但这些名词可能附有其基督宗教的独特意义,一用上去,就让人联想到它在一神教中的意思,而把一神教中的概念套用在佛法上,这样,容易让人误会佛法的意义,出现如早期中国佛教译经史中的「格义」现象。因此,我们也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基督宗教的专门用词。这在以基督宗教为背景的西方国家尤其重要。因为大家会很自然地以惯性的概念来理解它,特别是原来就信仰基督宗教的读者。
  兹列举一些基督宗教的用词如下,多数与神有关。当然,词汇的选择也必须视句子当时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定,并非指以下所举例的字都不能用:
圣者圣果圣位圣典圣道
视为神圣的,与神有关的。例如,a holy man指献身于上帝的人。
Noble onenoble fruitionsnoble statesnoble scripturesnoble path
佛教使用「圣者」、「圣道」等词时,「圣」字表示高尚、清净,与神并没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与其使用holy,不如采用noble。
Salvation/salvage/save
对人的灵魂的拯救, 超度。
To help and guideTo teach and guide
佛教的救度需要自力。佛菩萨能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给予我们鼓励,但我们需要自己依教法去实践,才能从痛苦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而不是只靠佛的力量,就能「得救」的。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在英文翻译上,我们把它翻译成「协助与指导」。
对上帝或神的崇拜或热爱。
To pay respect to the Buddha
佛教的礼佛是表示我们对佛的尊敬。佛像我们的老师一样,教导我们佛法,使我们知道世间的真相,如何离苦得乐。当我们礼佛时,我们感念佛陀的教诲,同时提醒自己忆念佛陀的教法,依法修行。这与其他宗教对神的情感性、祈求性的膜拜是不同的。
罪孽,原罪
Wrong deeds,unwholesome deedsWrongdoing
Sin 是基督宗教的习惯用词。指违背其宗教原则的罪恶。一个人犯了罪恶必须向神父认罪忏悔以恢复清净。在佛教,人因烦恼而造下贪瞋痴的错误行为。但这些过失要靠个人的反省与努力去改过。因此,与其用sin 这个字,我们多把「罪恶」翻成「不善的行为」。
Supernatural power
Miracle指不可思议的奇迹。佛教的神通是因定力的修持而产生,这是因心的专注而产生超常人的能力。并非神话般魔术性的奇迹。因此,我们采用supernaturalpower,而不使用miracle.
  3.词汇的惯用涵义
  还有,一些用词在辞典上的解释虽似乎与中文字同义,但在一般西方人的习惯用法上却可能有不同的内在意义。例如,把「邪见」翻成 ‘perverted view’。‘Pervert’在辞典上的解释有歪曲事实,积非成是或反常心态的意思。但在西方人的惯用上却特别指性变态的反常心理。因此,让纯英文背景者多次润读是重要的,否则的话可能会因为一些用词的不当,而让读者觉得内容怪异。
  在开始翻译时,有时候我们没有觉察某些词汇的惯性含义,而在选择了该用词之后,每每使用它时,习惯性把它套上我们给它的佛教定义。久而久之,这个意思成为我们对此字的定义,很自然的以为每个人都与我们一样,以这个佛教定义去理解这个词汇。但没想到一些读者却是从英语的习惯用法上去理解,而无法掌握译文的含意。因此,我们必须时常征询大家的意见与反应,从中不断学习及修正,避免错误的用词。同时,对一些我们给它附上佛教涵义的英文辞汇,必须加以注解说明。
  4.促进宗教和谐
  再者,此书的目的在于将佛法推广予西方人士,而读者亦多为西方人士,许多也可能是非佛教徒,只是想了解佛教的一些教法。友善地与他人分享佛法,促进宗教之间的和谐,在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西方社会是一大要事。更何况其他宗教已主动以友善与包容的态度与佛教相处。因此,由于时节因缘以及所处之大环境的不同,在一些批评一神教的部分,我们都尽量在不违原意的前提下,使用比较含蓄的用词。让读者不因原有思想受到直接的质疑,而不愿再阅读下去。也使我们失去与其它宗教沟通及对话的机会。
  另外,在西方国度,展现佛教内部的和谐亦是重要的。在澳洲(或其他西方国家),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及藏传佛教皆具足。因此,佛教传统之间的互相尊重,不互相批贬,呈现整体佛教的和谐很重要。因此,与其使用小乘佛教(Hinayana)或小乘行者(Hinayana practitioner),我们一般都翻译成南传佛教(Southern Tradition or Theravada)或声闻行者 (Sravaka practitioner)。当然,这些用词的选择也视原文之内容脉络而定。
   有时候,这些字眼的运用并不造成目前佛教传统之间的任何问题,它纯粹指修行者个人的发心情况。
(三)排版设计
  在排版方面,我们采用了中英对照的方式。原来的目的是希望一方面利益英文读者,另一方面鼓励移居的侨民学习英文,以便更快融入新的环境,并把佛法带给大家。此外,亦兼顾到通晓中英文的读者,当其对翻译有疑难时,也可直接从中文版求证。基于英文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大家对英文的重视与学习风气日愈增盛。由于中英对照的排版设计给学习者带来许多方便,在台湾方面,有些学苑甚至把《妙云选译》当佛学英文班的教科书。
  第一集出版后,读者的回应让我们了解如此的设计有一些预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在西方国家,华裔的后代中文程度普遍降低,有些甚至不识中文。因此,这样的一本书,全家大小都能看。年长的看中文,年少的看英文,还能互相讨论佛法,增加家庭成员对佛法的认识与了解,促成信仰上的沟通。也有些通晓中英文者先以阅读中文为主,难懂之部分参照英文,如此一来,颇有助于他们掌握文章的意思。并促进他们在中文与英文双方面的学习。
(四)修订工作
  《妙云选译》第一集于1995 年出版。后来,我们陆续地翻译了一些书,《妙云选译》也出版了好几集。经验的累积,使我们发现最初的几集有许多不圆满之处。因此,决定重新修订前几集,以提供大家更正确的翻译。
  第一集的修订工作开始于1999年中。华藏寺成立了佛学翻译班,主要由华藏寺青年菩萨学会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多数英文程度好,但佛法及中文程度尚待加强。因此,我们以研读的方式,每星期上课一次,一面讲解佛法,一面修饰改正。有时候,我们可以花一整节课的时间讨论一小段的内容,推敲句子的结构、词汇的选择。
  在修订的过程中,有学员专门注意英文的句型,有学员专作中英比对,确定所翻出的英文不违原意,也有学员专斟酌词汇的选择,希望修订后的文章更流畅、更易读。由于这是在上课的方式下修订,多数问题都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经过多次的对读与润笔,因此,所获的结果也比较客观。
  此修订工作符合妙云编译委员会的二大宗旨,大家非常欢喜在修订的过程中所得的法喜,而修订后的翻译也比较准确易读。可惜的是,速度一直无法快起来。然而纵使这样的修订方式进度非常慢,学员们却觉得受益良多。他们认为这样详细的讨论,能使他们对佛法的了解更深入,对中文的认识也增加;对中文强英文稍弱者而言,他们可以学到了许多英文。翻译班之学员认为速度慢没关系,重要的是,翻译的结果较令人满意。
(五)所遭逢之困难
  1.进度缓慢
  《妙云选译》的翻译工作是极有意义的。我们希望能尽快的将导师的智慧教诲与英文语系的学佛者分享。然而,鉴于大家,无论是翻译者、润笔者或审阅者都非专业,而且是在业余又业余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进度非常缓慢。
  如以上所说,除了提供英文语系者更多的佛学读物外,本会也希望藉此翻译工作,鼓励已学佛的同学继续学习。因此,我们也必须顾及翻译者的工作与家庭,让他们在不影响他们的责任下,持续翻译。硬性制定完稿日期,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人反而却步不前,不敢尝试,也让我们失去鼓励大家的机会。因此,要顾全翻译者的学习,又要速度快,并达到一定的翻译水准,这是相当困难的。
  2.用词及文笔不一致
  由于本会的翻译工作分散于多位同学去进行,有时候一篇文章就由多位翻译同学一起分担,最后再并在一起。因此,不单每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有所差别,甚至同一篇文章内也可能因译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文风。虽然我们很难让每一集的写作风格一致,但至少我们必须尽量让归纳于同一集内的文章之文笔相近,固有用词上统一。
  除了翻译者文笔上的差异,我们也有数位润笔者协助润笔,大家的文笔与风格也可能不同。因此,我们一般经过至少两位润笔者的修改,最后,还要一位润笔者及审阅者将整集的译文统一读过,以确定用词与文笔的一致性。这些工作都非常耗时。再加上大家只能在忙碌的工作时间外处理这些译文,往往也耽搁了出版的进度。同时,要忙里偷闲,利用片段的时间处理极需连贯性思考,及集中脑力的工作,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经过几集的翻译经验,我们已渐渐的把一些规格及用词统一下来,希望所有翻译者、润笔者及审阅者能依这基本的规范进行翻译或修订,使译文至少在格式与用词上能够一致。
  3.翻译与润笔人才的缺乏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更多英文程度佳又有佛学认识的润笔者,以及有中文、英文及佛学能力的翻译者与审阅者。如此才能同步进行多篇翻译,并有多位润笔及审阅者分担工作,更客观的确定译文的准确性与文笔及用词的统一性,减少最后统一润稿与审阅的修订工作与时间。这样,才可能使出版的效果与速度得以改进。
五、分布、收效与反应
  开始出版《妙云选译》时,我们印二千本。后因反应良好,增加到三千本。本书出版后分布世界各国,除了澳洲与台湾,还包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菲律宾、纽西兰及卢森堡等地。
  《妙云选译》的出版不易。每一集都含藏了许多人的心血。因此,我们对此书的出版印量非常谨慎。我们不想印太多而造成浪费,又令大家对法宝不能生起恭敬及珍惜的心。
  在澳洲,我们寄两本到每所公立图书馆。有机缘看到而想拥有的读者,可直接与华藏寺联络,我们将把书籍寄给他们。美国方面每集要求五百本,由美国佛教会发送到美国的各图书馆。马来西亚方面则由佛青会发送到各马佛青支部。台湾方面,我们把书送到佛学院校的图书馆,以及一些与导师相关的道场及对导师思想有兴趣的法师与居士。其他的则由有缘者来信索取。
  大家对此书的反应一般良好。导师的思想平实,富有逻辑性,文中又处处展现释尊本教淳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面,很契合西方人的兴趣与思考模式。许多读者在图书馆发现《妙云选译》,阅读后很欢喜导师的思想,觉得对他们有很好的启发。在澳洲,我们常常接到读者来电,希望索取《妙云选译》作为自己的藏书。
六、心得与感触
(一)翻译的感想
   我们的翻译程序,尤其是上课形式的修订程序,使我们连想到中国古代的译经场。早期到中国的西方僧侣,为了弘法,不得不翻译佛典。那个时候的法师多采取一面翻译经典,一面讲演所译经典的内容,藉以开示在座的听众。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在长安所主持的译场即是如此。在其译场常有数百千人,尽管大部份是来听受宣法的徒众,只有少部份是协助译经大师作传语、笔受、校订等[7]工作的助手。但当译经大师把经典译成汉文后,同时阐释经典内容,在座听众若觉得内容不清楚或义理不妥,即可当场提出质询,请译经大师解释澄清。澄清与论辩的过程是在这些大译场中常有的现象。
  到了唐宋时代,为了提高译经的效率,译经的工作演变为在专家组成的小译场进行。玄奘大师的译经场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专家组成的译经场,分工极为周密。根据道安法师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里的所绘制的译场组织座次表[8],唐代玄奘大师译场之分工职位如下:
   译主(或主译):宣传梵文。
   证梵语梵文: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错。
   证梵本:与译主评量梵本。
   笔受:翻梵音成华言。
   缀文(证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
   证义:参考两土文字,考证文义,确定是否反映梵典原义
   正字:明唐梵异语,识古今奇字,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勘定:勘正错误,削除冗长,定取句义。
   润文:参详润色。
   监译:照顾译场事务,支持所需经费。在唐宋时代,此为朝中大臣代理。
  以上显示,玄奘大师的译经场有许多专家,大家各尽其长,共同来完成翻译的工作的。玄奘大师译经的步骤是:翻译完一卷,先当众宣读梵文原著,然后再宣读汉文译稿,如果有人认为甚么地方译得不妥,可以提出来反复辩论,一直到大家达成共识,认为正确为止,才动笔修改译文,作为定稿。换句话说,译文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专家们的鉴定,推敲与修改,期使译本与原文的意义相契合。
  今日的许多佛学学者常认为汉译经典是二手资料,对其准确性感到怀疑,而一味推崇研究梵文、巴利文等原本。我们也知道能研读原本固然很好。但是仅以对印度语文几年的学习与掌握,以及个人对梵文佛经的诠释,是否能比译经场专家众人力量所译成的经典来得客观、准确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以上谨慎的翻译过程看来,汉译佛经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因此,希望现代的佛学研究者切莫忽视了这一大片的宝藏。
  今日的中国佛教能有如此庞大的佛经资料,都是过去祖师大德的辛劳成果。从东汉至北宋,约有一百九十位高僧翻译了六千多卷的经典,有二百多人不顾生死,冒着生命的危险西行取经。当我们在享用这些大德们的成果时,我们应记起经典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了祖师大德们许许多多的心血。
  忆念当年祖师们渴求佛法的情景,千辛万苦的把佛法移植到中国,使今日的我们能享受其丰富的成果,得到佛法的利益。试想,今日西方社会的佛友不也正面临祖师大德们以前所遇到的问题呢?英文的佛典太少,使许多英文读者无从深入经藏,这不正是过去祖师们所遇之情景吗?
  因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向古来翻译大德看齐,精进学佛,加强中文与英文,甚至梵文、巴利文、藏文。将佛典翻译成英文,把佛法移植到西方社会,让佛法也能在英文语系的国家流通,源远流长。如此方能报答祖师大德们的恩惠。上印下顺导师之《妙云集》,号称『小藏经』,有系统的整理了佛法的精要,正是介绍佛法精髓之重要典籍。
  我们实不敢媲美古代大德的译经场。古大德们是佛学渊博的专家,而我们是初学的幼稚生;他们是全心全意全职的翻译,而我们是属业余而又业余的活动;他们有朝廷雄厚财力的支助与人事的保护,而我们必须自立更生。一切不可同日而言,我们是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分工合作的。然而,古来大德的翻译程序,求法、弘法、护法的精神,时时都是我们良好的参考及模范。
(二)人间佛教的体验
  翻译一篇文章需要对文章有整体的了解,掌握其思想的脉络,甚至要详细的咀嚼字里行间的内涵。这样,才能把内容完善的翻译出来。这些过程都需要很大的耐心,专注的心力与反复的思考。这与一般泛泛阅读是大有不同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参与者反复的阅读与思维,从文中深深感受到导师的悲心、思想的清晰与伟大,让人领悟到导师真正是人间菩萨的实践者。
  导师把佛教思想历史的演变解释得非常清楚,使我们在庞大的佛教资料中,知道如何分辨其时间的前后,了解彼此之间差异的原因,而不至于迷惑。导师从无常的流变中,探讨佛陀的本怀,强调「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9],提倡以人身,行菩萨道,直至成佛的人间佛教。而导师本身即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模范。
  人间佛教不是一个泛泛的口号而已,它有赖我们去实践与体验。在翻译《妙云选译》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掌握导师所强调之人间佛教理论原则的重要性。一旦忽略,不但不能体会人间佛教的真精神,团体的表现与个人的修行也将会有所偏差。
  1.缘起与空的统一
  《妙云选译》的翻译因时机的需要而产生。由于能力的局限,我们只好分工合作。这样的翻译方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切有赖众缘的和合。在这过程中,没有一个伟大的个人,每一个因缘都是很重要的。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生产线上的任何一部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出版的进度与成绩。
  一切因缘和合而起,缘散的时候一切也必然消失。一切都是缘起、无常变动的,没有实质性的,是空的。虽然是空的,却有无限的可塑性。我们不知如此的因缘能持续至何时。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每个当下的因缘,尽力而为,同时为未来制造因缘,鼓励及培养更多的接班人才,这样,这项工作才能不断的接续下去。
  2.法与律的合一
  在推动一般佛教慈善事业时,许多佛教徒凭着一股慈悲心很热心不断的做,在忙碌的生活中,没有在佛法上求进一歩的学习。日子久了,遇到了一些挫折,或人事问题,就生起疑惑,不知行善有何益,因而退心。这都是因为缺乏佛法的滋润的缘故。还好在《妙云选译》的翻译过程中,参与者大家都必须与佛法接触,同时要了解其内容。因此,无论翻译或润笔给大家带来多大的压力,大家多少都因有法的滋润,以其所习之法来开解自己的烦恼与压力,鼓励自已,使自己道心不退。因此,在推动人间佛教事业的过程中,同时提升对佛法的学习,而不只是停留在慈善的行动上是重要的。唯有解行并重,才能让我们知道行善的真正意义何在,也才能让我们的所做所为与法相应。
  除了法的学习,良好的团体组织及规章程序,能帮助我们更有策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的推动我们的工作,获得更好的效率与效果。由于人员的缺乏,本会的组织还未尽理想,希望以后会有更完善的人力组织及经济条件,能更有效地完成我们的目标。
  有严密的团体组织与管理方法,但没有法,所做的善行容易落入世俗化,参与者也很容易在这过程中,因缺乏佛法的熏习而迷失自己。反之,有法但没有做事的程序与规范,团体散乱,事情会变得没系统性,杂乱无章,难以得到很好的收效。由此可见,要推动人间佛教的事业,法与律的合一是重要的。
  3.自利与利他的合一
  虽然翻译的目的是希望提供英文语系者更多的佛学读物。但在这过程中,无论是在佛法、中文与英文的学习,或耐心与恒心的培养上,翻译者、审阅者及润笔者所得的利益可说是最多的。自利是在利他中完成这句话是没错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存着悲心来做这样一项利他的事业。
  若我们只是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利的机会,希望自己藉此学习进步,而没有利他的悲心,这并非菩萨的行为。这样心态的人,常会在自己学习到一个自己满足的程度,或觉得自己已掌握这项工作所能提供的知识与技巧后,就不愿再做下去。这其实是自私的,所得之利益也必然是有限的。
  另外,即使没有自私心,但悲心不足,也很容易因为一些困难与挫折而打退堂鼓。虽然翻译的工作使大家在法上保持学习,但有人也会因悲心的不足而起退心,这亦是我们常遇的现象。
  因此,以悲心来推动我们的利他行为是重要的。我们今天有缘接触佛法,正见人生的意义,必须感念佛陀的慈悲,为我们末法众生留下了得度的因缘。同时,我们要感念导师的悲心与苦心,从庞大的佛法资料中,有条理的整理出其精华,节省了我们许多盲目摸索的时间与精力。再者,我们必须感念所有成就我们的众生,也必须感谢有人需要我们的翻译,提供我们学习的因缘。否则的话,我们连利他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应学习佛陀及导师利益众生的精神,把所学的与他人分享,希望更多的人亦能共同体解学佛的光明大道。
  时时抱着慈悲、感恩、谦虚的心去做利他的工作,不以自我为中心,在利他的过程中,不忽略自己身心的调治,戒定慧三学的修学,悲智相融,不断反观自照,提升自己,这样,我们才能从利他中完成自己。
  4.信愿、智慧、慈悲
  由此可见,导师强调法与律的合一、缘起与空的统一,以及自利与利他的合一,为人间佛教的理论原则,是有其深厚的意义的。唯有掌握这三大原则,才能使我们在利他事业中带给社会与个人真正的利益。泛谈人间佛教,而未能落实以上理论原则,所呈现的必然与理想的人间佛教之真精神有所距离。
  要确保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此三大原则,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在修行上不能忽略信愿,智慧与慈悲三方面的培养。信愿是对三宝、四谛等的信念。智慧是佛法的正见,慈悲是利乐怜悯众生之心。信愿、智慧、慈悲的具足,能帮助我们顾全以上三大原则,表现出人间佛教的精神。否则的话,无论在团体表现上或个人的修行上,都可能会有偏颇的发展。
  我们要在生活中,在团体活动中,时时反省自己,检验自己,我们所作是否与以上三大原则相应,我们的信愿、智慧、慈悲是否具足?时常如此反观自己,才能使我们更了解从人到成佛之路──「人-菩萨-佛」这条道路的真正意义,而在这条路上平稳的前进,与法相应,自利利他,不会走偏。然而,理论与实践往往有些距离。在实践的当下,有时也会因一些差别因缘使我们混淆。因此,时时回顾人间佛教之理论原则,确定方向的正确乃是重要的。
  根据2001 年的人口调查,佛教已成为澳洲第二大宗教。西方人士对佛教的兴趣与日俱增,这是世界普遍的现象。大家都渴望对佛教有多一些的认识。然而,英文佛典还是严重缺乏。尤其是汉传的典籍。因此,英译佛典已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工作了。
  鉴于英语教育的普遍化,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数年中,能有更多通晓中文,英文及佛学的人才参与翻译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有更多英文语系人士,在学佛后,能发心协助润笔的工作。纵使分工合作的翻译进度较慢,但它提供机会让大家发挥所长,学以致用,体会缘起的道理,了解这其中没有一个伟大的个人,一切是靠大家的努力而成的。学习欣赏他人,降伏我慢。除此之外,如此的翻译过程也比较客观。
  因此,本会还是将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继续未完成的工作。但希望我们的分工合作组织与程序能够更健全,也希望每位成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翻译的工作。截至目前为止,所有的翻译员都是在业余时间义务性的翻译。在过去,我们曾经津贴一些协助润笔的西方佛友。但目前的润笔者都是义务的。大家都乐于为法而奉献自己。
  为了使翻译工作日趋进步与顺利,上藏下慧法师在弘法之际,极力鼓励在校与毕业后的佛学社社友参与此意义深长的工作。法师亦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华藏寺建立佛学院校后,让海内外佛学院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出家众,能有一个继续研究与进修的场所。若此理想能达成,或许一些已有佛学及中文基础的僧众,欢迎在加强英文的学习后,有兴趣者能加入翻译的行列,共同为翻译佛典的工作而努力。也祈愿有一天,在时间、经济、人力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能效仿古代的译经场,全心全意的翻译出更完美的作品。
--------------------------------------------------------------------------------
【注释】[1] 「立本于初期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 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释印顺,《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 页7。[2] 〈英译『妙云集』──打破汉系佛教的弘法瓶颈──访澳洲华藏寺住持藏慧法师〉,《法露 缘》第47号,1997,页20~21。[3] 1998 年,在上藏下慧法师的鼓励下,已回马来西亚的慧命社社友,在吉隆坡成立了正信佛友 会,并于1999年7月注册为合法的社团组织,以上藏下慧法师为指导法师,希望藉此佛友会, 勉励社友们保持学佛的热忱,也鼓励当地的年轻人学佛。[4] 〈翠竹藏慧化有情──与藏慧法师一席谈〉,《慈悲》第46号,2004,页45~46。[5] 释能融,〈《妙云选译》工作概况及其展望〉,《正觉之音》第三期,1997。[6] 同上。[7] 传语的责任在于翻译主译大师宣诵的梵文为汉语,使在座参译的人能够领悟经义。此职又 称传译、传言、译语等。若主译大师不通汉语,传语是必须者。笔受者必须通晓华梵,职在将主译所说记录成汉文。校订者作梵汉对校,勘定句义。 [参:王文颜,《佛典汉译之 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4),页135与162。[8] 参:王文颜,《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4),页166~167。[9] 释印顺,《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页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用英文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