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高中

这些外国人把孩子送到中国上学,他们咋想的?
  中国侨网10月31日电 题:这些外国人把孩子送到中国上学,他们咋想的?
  在国人趋之若鹜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国接受教育的时候,一些美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举家移民中国,让孩子接受中式教育,冀望孩子拥有“中国式智慧”。
  马雪亚是一位70多岁的美籍华裔,定居纽约40多年。他们把两个出生在美国的小孙女送到北京读幼儿园。
  马雪亚的儿子在美国出生,如今已经是一名注册会计师;儿媳妇是意大利人,服装设计师。按照常理,他们的两个女儿,应该和爸爸一样,接受美国的开放式教育,成长为国际化人才,延续一个家族在美国的繁衍发展。
  不过,这家人正在打破思想和距离的藩篱:送孩子到中国接受启蒙教育,学习中文,已经成为举家共识。老外送孩子来中国,“图”的是什么呢?马雪亚的回答是——中国严格的教育方式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正在经历的崛起,和未来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正在触动更多海外人士,他们冀望自己孩子能拥有“中国式智慧”。
  为啥不在美国上学?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我不想让女儿在美国上学最大的顾虑还不是学校,是美国文化。”一位举家移民中国的美国父亲这样分析:
  美国文化中反智主义太严重
  最明显的是在中小学,大家最想当的是c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爱学习的,如果你爱学习,大家都认为你是nerd(书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欢学习,成长环境很负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辈的不认同。
  从小就“被接触”大量毒品和性
  要从小就开始抵制,而且不断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迫使你尝试,这对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扰。
  男女非常不平等
  美国有的文化宣传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风骚),作为女孩子在美国成长的社会氛围特别不好。中国的女孩子十三四岁穿着校服很有学生样子,而美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年纪,每天化妆去学校,穿像成人一样的衣服。哪种文化更健康?在美国长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这种氛围,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被排斥,对于女孩子学习是很大的干扰。
  中国上学有何好处?
  将女儿送到中国读书的一位美国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教育的优势:
  美好的校园回忆
  中国人口密集,从小到大有很多经历其实都是集体主义的。大家一起上课自习,逛街卧谈,做操做作业,这些在一生中都是头等有意义的事,因为随着人离开校园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会越来越脱离集体的影响,然后会意识到那些经历的独特和同辈情谊的可贵。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机会经历这些时刻。”
  更为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教育的选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学习好的同学去好学校,很简单。任何制度都需要一个选拔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统一化的考试,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败的选拔方式。相对于美国财富决定教育这种标准,我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心里会感觉更公平。”
  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美国的整体思维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大众深受媒体洗脑,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生活在被宣传为“最好的”国家里。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国对于世界认识的智慧是绝对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国长大,会错过这笔宝藏。”
  中式教育VS西式教育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在教育方面对美国趋之若鹜,如今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向往中国教育。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第三大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国家。在这种环境下,究竟是美式教育更好,还是中式教育更优秀,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
  中国的优秀人才在世界各领域出类拔萃,更是“抢”了西方人的工作与社会资源。为了研究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谁更适合人才发展,早前BBC有一个纪录片,一个英国学校请来了5个中国老师。让他们带50个英国13-14岁的中学生。让他们用最中国式的教育(绝对的课堂记录、严格的竞争、课间操、选班干部等),去教这些学生4周的时间。然后4周以后让第三方独立机构跟英国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对比评估一下,看哪一国的教育方式的学生们成绩更好。
  纪录片其中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们的“冲突”不断,中国老师甚至对英国学生们大喊“从没见过你们这么差劲的学生!”,一开播便引发广泛讨论。但最终的成绩结果是,中式教育胜利了。但,中西教育的差异仍旧争论不断。前段时间又有美国SSAT考试因中国考生成绩太高而取消考试成绩的事件。其实小侨(微信号qiaowangzhongguo)觉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教育方式。中式教育不断地发展创新,也终究会在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号,ID:qiaowangzhongguo 根据《国际先驱导报》、海外网等媒体综合整理)
【编辑:李明阳】
>相关新闻: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在线客服&&
该账号邮箱未验证,请后登录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家长 中国父母送孩子来学什么?
日11:14 来源:小站整理
阅读(2204)
摘要:美国人眼里,中国学生普遍爱炫富,自成一派,不守规矩……这些现象往往是家长的教育方式造成的。那么在他们看来,中国家长有什么问题呢?
昨天和美国一个著名高校的学生生活管理部主任Peter,和招生部主任Leo聊天,聊到在美国学校的中国孩子, 和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谈到他们学校最近被开除的一个学生,Leo曾在两年前亲自和这个学生面谈,对这个学生赞不绝口,而今天这个学生不幸因为买酒和把酒给其他学生被开除了。Leo很沉痛的告诉我:“我对Kevin(化名)非常的失望,他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他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触犯校规的行为, 这件事对他来讲会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然后,他接着说道:“如果这件事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他的父母太不注意他了。我猜他们是很忙的,从Kevin进学校的那天,他的父母就没有陪伴他来,这几年也很难联络到他的父母。Kevin走的前一天还来找我, 和我说自从他几年前到美国来,他就自己独立一人。”
他摇头叹息,告诉我:“在此我们有很多的中国父母,他们很忙,他们以为他们只要把小孩送到美国,给他们很多的钱,给他们足够的设备,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美国家庭绝对不会这么做。”
中国家长给孩子太多金钱和权力
他和Peter同时提到,这些中国孩子太有钱了,他们周末到城市里可以花一千五百美元吃餐饭,女孩子的穿着服饰,是一般的美国孩子所付不起的。
事实上,不只是Leo和Peter这么认为,前几天我和另外一个学校的招生部主任Kim也谈到类似的问题。学校的中国学生背LV的包包,穿名牌的服饰,互相的攀比,都已经在学校造成了不好的风气。中国学生现在在美国学校人数众多,聚在一起不管有没有美国学生在场,只说中文,这不但让美国孩子感觉不好,而且让中国学生的英语(课程)很难进步。
Peter甚至告诉我:“中国学生自成一派,好像一个分开的学校(separate school)。” 他还问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些中国父母到底要把孩子送到美国来学些什么?”
的确, 现在很多的中国家庭把孩子的(课程)视为移民前的第一步。当孩子进入美国学校之后,把大量的金钱汇入美国孩子的专户,还在孩子学校附近, 租赁或者购买房子。有的父母雇了一个管家陪同孩子居住,有的父母就让孩子一个人住,或者周末过去住。这给予孩子非常大的权力。我知道有的父母还因此洋洋自得,觉得这是训练孩子独立的一种方法,但是美国的教育专家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中国家庭教育缺少权威和规矩
招生部主任Kim就很纳闷的告诉我:“中国家长好像都不管孩子的,他们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好像是朋友。” 这也是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而我的理解是这个样子的,中国的家长误以为美国是个自由开放的国家,教育孩子也以自由开放为准则。一般的中国家长,会以为让孩子做主就是尊重孩子,训练孩子独立。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顺着孩子的年龄,做适当的引导。在青春期的孩子,会有逆反心理,会潜意识的测试父母、师长的底线。这段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最强,但是也最需要规范的引导。美国看似自由开放,开放的是思想,但是自身的行为,必须守规矩。国有国法,校有校规,美国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是很有权威的。这段时期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coach(教练),处于一个辅导的角色,而不是和孩子做朋友。该定的规矩,该要求的部分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家长和学生太看重成绩,忽视道德和生活的提升
Leo坦诚学校有中国学生因plagiarism(剽窃、抄袭)和cheating(作弊)被严惩和开除的事。中国家长和中国学生太重视成绩,为了要拿到A的成绩,有时候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在此想要呼吁父母,在美国的教育里,成绩只是一部分。更看重的是学生的道德操守,兴趣的培养。每一个被送到美国读书的孩子,要适应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隔阂、课业的压力,已经很不容易,中国的家长千万不要再把父母对学科过分的期待加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家长因为不说英语的关系,会避免和学校接触,这样造成了家长与学校更深的误会和隔阂。其实现在每一个学校都有华人的职员,家长可以要求有华语的帮助,或者找到相信的人(也许有人会找中介, 但目前看来美国学校对中国中介的评价令人堪忧)和学校沟通。最重要的是和学校沟通管道保持畅通,帮助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更好,在生活方面、道德方面也有所提升。
根据美国法律,被开除的孩子,必须在24小时之内离校, 并且在20天之内转到其他学校, 否则必须离开美国。学生的I20签证,在被学校开除的时候,就自行停止了。一般的美国学校顾虑学生的未来和转学的可能性,通常不在正式文件上写开除,只是注明学生自动退学,帮学生保持尊严,并帮助孩子转学。如果没有找到可以转入的学校,必须离境,有了被学校开除的纪录,再拿到F-1签证以及I-20的几率,会变的很小。
中国家长的监护人意识淡薄
有些中介给家长的讯息, 好像是学校掌控着学生的监护权,借以控制学生,为了自保,匆匆忙忙的把学生送走,还鼓励家长把监护权转给中介机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在很久以前,外籍学生到美国念书,是需要一个担保人(sponsor)的,后来就演变成为一个监护人(guardian)。 但是一旦进入美国住宿学校,美国住宿学校就是学生法定的监护人,他们必须在美国法律的规定下,行使监护人的权利和责任。所以当学生触犯了校规,有时所犯的事也是违反国家法律条文,比如说吸毒或饮酒,学校必须处置。如果是开除,学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把学生送走。
有些住宿学校仍会要求家长在学生进学校的时候,指明一个监护人,在学生假期的时候做安排。其实那不是必须的,因为住宿学校本身就是法定的监护人。而现在很多美国学校都已经为学生在短假期中安排住宿和去处。
说到监护人,一般的中国家长对于这个部分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往往会随便找一个人,填上就成为监护人。美国是个法治的国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是很重的,如果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责任很大。所以奉劝有孩子在美国的中国家长,想清楚再指定监护人,也不要随随便便的做别人的监护人。
考试又改革?来这里看第一手考试动态复习没思路?来这里看独家干货考前还在转发锦鲤?这里有资深编辑押题预测!
加我!加我!免费获取资料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contactus#zhan.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赢,就趁现在!小站赢+雅思/托福1对1 终极提分课程
为你升级而来~
春季抄底,错过不再!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0%的人喜欢
留学专题推荐
大家都在看
阅读(235698)
阅读(35876)
阅读(37907)
阅读(36987)
阅读(28793)
你可能会喜欢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中国的有钱人为什么把孩子送到美国去吗_百度知道
中国的有钱人为什么把孩子送到美国去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美国发达,开放,各种东西都很先进。而中国表面看起来一帆风顺,事实上漏洞百出思想停顿。唉,好多都比不了,和美国相差太远
采纳率:50%
对中国的教育失望
提高层次,为提高身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发人深省: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阅读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从孩子买玉米片的经历我终于找到苦苦思索的答案:我希望他在美国沉浸于每一个毛孔中富裕中,享受成长中的从容,享受成人后的大度。
  美国的总体国力世界第一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每一个到美国来的中国人都试图找出美国的富裕在哪里,我每次回国,这个问题也一定要被问到。为了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我苦苦求索了二十年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近年来这么多中国人来看过了美国,能够回答上这个问题吗?如果有一个清楚的答案,国人从此也就不要再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个答案了。直到上个星期五,我六岁半的儿子花一美金买回了一份这样的东西,无意之中让我看到了这个苦苦追寻的答案。二十年前我首次离开国门,到了美国。行前看了一个台湾留学生写的一篇文章,提到看美国的富裕,要一看平等,打开总统的冰箱和打开一个普通工人的冰箱里面的食物都差不多,还要二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好像国家动脉一样繁忙不息地输送着经济活力。我当时奋力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希望看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我看到了不同阶层的美国人的冰箱,的确十分接近。超市里饭店里出售的食品也是非常接近,没有什么多特别多昂贵的东西。我在电视里看到对一个百万富翁的采访,他刚刚签了一张数十万美金支票用于自己公司的采购,下班后就带着儿子在超市里一件一件商品地比较价格,节约每一分钱。从这些可以看到美国人生活水平的平均以及日常生活的节俭。美国那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更是给了我无比的震撼。可是,当我给国内的父母亲朋写信时,我却依然不能清楚地说出美国的富裕在哪里。
  二十年前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国内做大学老师全部各项收入加在一起,每个月只有一百多一点人民币,出国后要面对每年一万多美金的州立大学的学费,怎么过来的现在想想还都恍若隔世。可即便在那时,当我带着国内过来的友人四处参观时,始终不能很好地给他们指出美国的富裕在哪里。最有说服力的算是这样的细节:不论是校园里的餐厅还是街边的快餐店,免费的纸巾、刀叉、小袋调料总是放在那里供人随便拿,每个地方的厕所里厕纸和一次性的坐垫总是整齐地放在那里。这些是中国看不到的。
  之后我海归生活十年,命运让我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让我看到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神速发展、街头豪车越来越多,我不停地参与数千甚至数万人民币一餐的宴席,我亲眼看到浙商老板在高档场所给洗手间里递毛巾的小弟派百元大钞做小费。中国的摩天大楼远远超过了美国,办公楼更是让美国相形见绌,中国的房价高过了美国,物价也开始全面赶超。最近几天发布的数据,直接就说中国家庭净资产的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那么,美国还有富裕可谈吗?
  上个周五我带儿子去看的露天电影是城市给大家提供的一个免费的暑期休闲项目。放电影,自然要有卖爆米花的。我当时看了一下价目表,不贵。一份爆米花半个美金,一份Nachos只收一美金,儿子的故事就出在这份Nachos上面。
  Nachos原文应该是西班牙语,我找不到中文翻译,简单说就把类似辣椒、肉类等食材熬制进奶酪里,使奶酪保持在一个半融化的温度,然后浇在玉米片上的一种小吃,源自墨西哥,可以说是美国现在最流行的小吃。玉米片可以成袋从超市买到,类似薯片,但是比薯片要健康,尤其它是烤出来的而不是油炸的。
  可惜儿子第一次买回来的Nachos我找不到照片了,用一张网络图片做个示例。露天卖的不可能有图片里这么复杂,里面的许多调料是没有的。他们用一个类似电饭煲的容器通了电,给奶酪保持温度。我们两周前去看第一场露天电影,儿子很兴奋,自己前后去买了两次Nachos和一次爆米花。
  时隔两周,我们第二次去看电影,这回我们有了经验,什么防寒的衣服呀、坐的垫子呀都准备好了,不像头一次那样要打电话喊妈妈送来。我还专门带了苹果、冰的饮料和一袋玉米片。到了电影快开始时,给了早已按捺不住的儿子一美金,让他去买Nachos,结果他买回来的只有奶酪,没有玉米片。
  我就禁不住有些纳闷,于是父子间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你买的怎么只有奶酪,没有玉米片呢?”
  “我们不是自己带了玉米片吗?”
  “那他们怎么知道?”
  “我告诉他们的呀。”
  “然后呢?”
  “他们说,多给我一些奶酪,我们吃自己的玉米片。”
  我听完了,感慨良久。我的眼前,那个苦苦思索几十年关于美国的富裕在哪里的问题出现了清晰的答案。如果把富裕比作水,美国就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每一个毛孔里都透着富裕,可是还一滴都不往外漏,不炫耀,不浪费。
  如果是换了从小在中国文化里长大的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去跟人家说这道小吃我自己带了一半。在中国如果跟服务行业提出类似的要求,除了自己做生意的小老板以外,任何一个职员都会挡驾,而且理由是无穷无尽的,比如不好做账、收银机不让、公司不同意等等。我怎么也不能想到只有六岁的儿子会这样处理这件事,而且得到如此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
  几个月前儿子春假时我们一家去海边,当时我去买了热狗和薯条,因为自己带了饮料,就没有买。看到有人跟店里要冰块,就壮起胆子跟他们要了,于是得了一整杯的冰块。结果孩子妈妈直夸我能干,有了杯子饮料好分,有了冰块在大太阳的沙滩上那个好处就更不用说了。加上我大把拿去的餐巾纸、塑料刀叉,我们当时的确感叹了一番美国的富裕和大度。
  这一次,看到六岁半的儿子这样处理事情,我才明白倍受老天眷顾的美国,已经把这深藏在每一个毛孔里的富裕和大度作为一种社会财富传给了子孙。美国的富裕就是这样从每一个细节里透露出来,从小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感受着这样的富足,他们会成长得更从容,更淡定,更实事求是,没有那么多的攀比,没有那么多的争先恐后。等他们长大之后,会继续帮助这个社会以其特有的从容大度的方式向前发展。
  如果同样把富裕比作水,中国的富裕更像沙漠里的喷泉,富裕的人喧嚣云上,钱花不完还不知道怎么花,干涸的人望眼欲穿,就难免得红眼病和仇富症。在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要么就成了“X二代”,不可一世忘记了自己首先应该是一名公民,要么就急于提前起跑再去拔苗助长,恨不得立即就能跳进喷泉一起喧嚣痛饮。
  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现在是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我因为自己的海外生活背景,虽然孩子出生在国内,但是尽快带他到美国来上学的念头从来没有含糊过。每当我被问到为什么要为孩子选择美国时,我常喜欢用一句淡淡的“大环境好”带过。如果再被问到大环境怎么好时还我还就真答不上来了。儿子这一次的举动,给了我一个清晰的答案:到美国,在这沉浸于每一个毛孔中富裕中,享受成长中的从容,享受成人后的大度。
===============================================================
  本文作者彭辉,曾任国内知名留学咨询公司本商部总监,2006年至今专注于美国本科申请,是国内最早一批钻研美国名校本科申请的咨询师,对美国大U和LAC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长期负责公司本科超级VIP客户的服务。创立和培养的本科组成为国内最早拿到常春藤录取大满贯的团队。
  更多最新最热的留学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和创留学HiTure”,v信号:HECHUANGLIUXUE
  和创留学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创作者,未注明一律视为抄袭。为什么有的孩子到美国上学会变了一个人?看完之后豁然开朗_出国头条
海外目的地
为什么有的孩子到美国上学会变了一个人?看完之后豁然开朗
来源:沪江留学&&&&&&&&人气:1847
微信扫一扫
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生命的改变。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结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这种反差背后包含了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由此导致了中美两国在教育观上的巨大差异。
最近,在美国见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这两年陆续搬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上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剧增,另一方面是夫妻处于事实上的两地分居状态。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开心了。我理解他们的心态。这些孩子如果在国内读书的话,可能连考上211大学的可能性都不大,虽然他(她)们父母的成就很高。但同时我也感到一阵悲哀。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充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至少没有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于是我对一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结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经过认真考察,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中美两国在教育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从教育者角度来看,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美国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社会公民,是一种公民教育。所有的公立学校——它们接受州政府的财政支持——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质。因此,美国各级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如何减少学生的反社会行为。即使一个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也会及早发现和干预。私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袖,当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
首先是非常强调沟通。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准确公开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不说。因此,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直接和阳光。喜欢谁,不喜欢谁,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和自己的意见是什么,从小就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另外,学校会通过各种聚会、活动和组织提供平台,创造学生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老师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同时,如何正确地理解他人。其次是允许学生犯错。美国人认为,任何人都会犯错,即使是圣人也会如此。《圣经》中的一则故事在美国文化中的影响极大:人们要把一个妓女用石头砸死,但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从来没有犯过错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所有的人都默默离开了。耶稣对妓女说:“你走吧,我定不了你的罪,没有人可以定你的罪。因为没有人从未犯过错误。”在美国人看来,重要的不是不要犯错,而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对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真诚地道歉——道歉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做到了这些,一个人即使犯了再大的错误,自己也会坦然面对,至少不会心里不安——当然,还是要尽可能避免犯错误。面对人们犯错之后的精神压力,美国社会提供了两项重要机制予以帮助:一项是宗教忏悔。一个人有了罪恶的想法,做了错事,可以去对神父说。神父会替他(她)保密。如果仅仅是只有想法还未付诸行动,神父还会进行劝阻。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后,往往会如释重负。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为焦虑等原因而可能导致的反社会行为。另一项机制是心理治疗。美国人认为,许多事情自己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必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她)们的口头禅是:“你需要帮助。”第三,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他(她)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提升他(她)的自信心。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不但学习成绩不好,几乎就没有让人觉得好的地方。因为体型太胖,他的脾气也变得极为暴躁,和所有人都无法相处。特别是刚到美国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情况更加严重。就在家长和孩子都快要绝望的时候,有一天,学校的音乐老师找到孩子,对他说,我感觉你的音域可能很宽,音色也很好,你来跟我学歌剧怎么样?慢慢地,孩子喜欢上了歌剧,因为他发现,在唱歌的时候他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特别是当夜幕降临他站在舞台中心引吭高歌时,他可以把他所有的不快,无以伦比的愤怒,无法抵挡的感伤和无穷无尽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而且越是这样,观众的掌声越热烈。(其实,在美国学校的舞台上,你表演得再不好,观众的掌声也会很热烈。但当你真的很棒时,他们的掌声会更热烈。)更重要的是,唱歌剧的过程让他找到了自信。他想,歌剧我都能唱好,其他的事情为什么就做不好呢?结果先是英语很快变好,接着其他文化课的成绩也随之上升了。当他有一天对爸爸说自己的理想是去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TheJuilliard School)上大学时,我的朋友简直惊呆了,那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专业音乐院校啊!他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实,像这样一个在国内学校看起来一无是处到了国外却仿佛变了一个人的孩子大有人在。实际上,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绝望的人变得拥有希望,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相比而言,中国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塑造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前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后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各种专业人才需求。用一句形象的说法是“又红又专”。这种根源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的教育实践中,“红”的职能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完成,“专”的职能由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完成。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以及针对考试而进行的各种技巧训练,等等。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便于管理,老师更喜欢听话的孩子,很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许多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还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还会害羞脸红。这就是为什么和同年龄的美国学生比起来,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极为扎实,但很少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往往显得老气横秋,缺少孩子应有的活泼和自信的重要原因。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两国国民的受教育目的也不同。许多美国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发现自我,使自己最终成为应该成为的那个人。他(她)们相信,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被赋予了特殊使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生活和教育的意义就是找到这些价值,然后实现它。因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她)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进步。老师也鼓励学生这样做。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学校里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会受到表扬,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经常困惑地问爸爸:“我真的有那么棒吗?”——在国内,她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但美国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Job!”(好样的!)他们并不虚伪。在美国学校,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学校从来不会让学生和家长有任何机会去做相互间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最棒的一个。这是美国学生甚至美国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相比而言,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出人头地,比别人强,向更高的地位攀登。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这样,学生对自我的期许也是这样。而且越是出身贫寒的家庭,这样的愿望就更为强烈。因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很重视别人看自己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没什么了不起,一定要比别人强才行。家里再穷,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比隔壁老王——可能有钱也可能没钱,有钱的话感觉更强烈——家的孩子好,心里就充满了幸福感,生活就有了奔头。反过来,家里再有钱有权,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在别人面前就抬不起头来,至多会阿Q式的自我安慰,我的孩子不需要那么好的成绩也照样能生活得很好。即使孩子再没有兴趣,也一定要让他(她)上几个钢琴、舞蹈、美术和跆拳道班,等等,这样在和闺蜜八卦时,才能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教育有多成功。学生要成为班里、学校乃至市里省里的第一,成为第二就是不可容忍的失败。幼儿园要上最好的,小学要上最好的,中学要上最好的,大学要考北大、清华,进了北大、清华之后还要一定进哈佛,中国的家庭就在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子女的教育。参加工作以后,目标就变成了科长、处长、局长(或者是部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等。翻开中国人的简历,可以看到人生的轨迹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职务台阶组成,却很少看到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一个岗位上取得了什么成绩,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自己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和进步,等等。这种竞争性的文化,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和烙印。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不舒服,哪怕是好朋友之间也会产生嫉妒。同学聚会就是富贵攀比大会,混得不好都不好意思参加。社会变成了成功者的盛宴,教育也不例外。人们只关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师、成绩最高的学生,却很少想到,那些不好的学校、不好的教师、成绩不高的学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吗?实际上,在一个社会中,成功者永远只是少数,那些看起来不成功的人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一旦社会被分化为两大群体——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话,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和社会机制消解那些看起来不成功者在心理上的失衡,他(她)们就可能使用任何极端手段向他(她)们认为是成功者的人痛下杀手。这正是复旦投毒案、清华朱令案等一系列校园恶性案件告诉我们的惨痛教训。
其实,中美之间在教育观上存在上述差异并不奇怪。美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数量不大,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就会比较从容。中国的资源,特别是各类优质资源有限,再加上人口数量实在过于庞大,必然在教育问题上比较紧张,更加强调竞争性。因此,许多看起来在美国实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中国却根本实现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超额需求太大,我们投入不起。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仅仅只是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富有弹性和适应性,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对于教育的需求——而不是只有成功者——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不用再漂洋过海,把孩子送到异国他乡接受教育了。
责任编辑:韩淑英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Android手机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人深省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