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思考”“深思考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未来IT对人类怎么影响?

这是一场针对“未来、人类、人工智能”的激烈讨论 - 大数据_CIO时代网 - CIO时代—新IT知识与资源库
这是一场针对“未来、人类、人工智能”的激烈讨论
这是一场针对“未来、人类、人工智能”的激烈讨论
15:22:45&&来源:51CTO
15:22:45&&来源:51CTO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层出不穷,一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人、社会、商业又一次迎来了进化拐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层出不穷,一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人、社会、商业又一次迎来了进化拐点。未来人类进化的方向是什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它会和人类和谐共处还是会取代人类?假使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失业,到时该如何自处?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未来商业形态又将会向何处演化?一系列的疑问待于得到解答。
  赫拉利的&悲观&
  &未来,99%的人属于无用阶级,他们的特性和能力都是多余的;另外,1%的人则成为掌控算法、通过生物技术战胜死亡的神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未来进化的新物种。&尤瓦尔&赫拉利在著作《未来简史》中这样描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巨大冲击,一语既出石破天惊。
  赫拉利
  《未来简史》一书于2016年出版。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阐述了未来社会将由以人类及人文主义主导的社会,会以算法为中心、由数据主义主导的社会转变的观点,并提出了由于人工智能将在大量行业中取代人类,导致数十亿人将成为政治、经济上的&无用阶层&的看法。
  赫拉利针对&无用阶层&做了具体的阐释,他说:&一旦那些失业的人真的无法再创造无经济价值,无法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任何卓有成效的贡献的时候,他们便会沦为无用阶层。而那时候,以政府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也许会在他们身上放弃投资医疗和教育,他们将被整个社会系统彻底抛弃。&
  每一次社会的转型都会带来机会与挑战,这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和数据正在改变时代,世界的主导力量正在由工业时代的资源品和资本向数据经济时代的数据和算法演进。&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未来人类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将自身的决策权让位给无意识的算法,让算法替自己决定该买什么东西,应该接受什么治疗以及应该和谁结婚。当权威从人类转移到算法的同时,人工智能也会将数十亿的人赶出就业市场,使得人类产生大规模失业。以自动驾驶汽车以及精准化医疗为例,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在和机器竞争工作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赫拉利面对以算法和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带来对的时代变革这样补充道。
  赫拉利反复强调,人类的发展已经来到了巨变的前夜。从四十亿年前地球上诞生生命直到今天,生命的演化都遵循着最基本的自然进化法则,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在有机领域内变动;但是现在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改变这一生命模式,进入智能制造和设计的无机领域,也就是所谓的有机生命将会被无机生命所取代。
  属于我们的&乐观&
  面对赫拉利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悲观情绪&,作为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的科学判官,Dr.魏有自己的客观看法。Dr.魏见证了很多人类大脑表现的极限场景,例如惊人的辨识力、超级记忆力以及堪比计算机的心算、速算能力等。在他看来,人脑的各个模块都在被人工智能追赶甚至碾压,未来甚至可能超越,但并不认为人脑和人工智能一定是水火不相容的状态,并对尤瓦尔的&无用阶层&理论表示出了很大的疑惑。对此,笔者比较支持Dr.魏的看法,觉得比较客观,什么是无用,什么是有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和界限,从侵略战争或者殖民战争的角度都可以解释,其实很多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至于人类未来的前景关键还是在于个体的发展。
  微软在人工智能方面一直深耕细作,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基于人工智能60年的发展认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发明的其他工具一样,自身并不具备创造力,这是与人类的最大区别,未来的方向应是&AI+HI=SI&,即人工智能+人类智能的共进化。笔者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并非&相杀&的判断。相比于简单的判断,洪小文将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状态进行了形象的比喻,笔者感觉新鲜的同时倾向于如今的人工智能是一种还未发展成熟的工具。
  洪小文
  洪小文表示,AI技术的透明化、普及化很重要,要让更多人享用到技术红利,这是今天大家所知道的AI可以做到的。无论是智能搜索,还是自然语音的相关产品研发,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这只是局限在认知领域。这里的认知还有十分明显的两种区分,一种是白盒,一种是黑盒。如果把AI想象成一个黑盒,有数据进入,经过分析有算法产生并决策,得到了这个结果,但很难再去改变,相对是机械的;相反,白盒就是可以产出,还可以随时改变其中的关系。换句话说,现在的人工智能所处的发展阶段,只是可以解决what,但并不知道why,白盒所展示的因果关系以及举一反三,是黑盒无法模仿的,最起码现阶段是这样。
  听了这么一大圈观点,笔者认为就像&黑盒与白盒&的理论一样,人工智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很初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观察人类一向非常善于利用新技术对自身进行变革,人工智能以及人类智能并不一定就是相互冲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其说机器会超过人类,不如说人类和机器融合的那个时间会很快到来。
  关于未来商业的一点儿思考
  商业进化是否也跟人类进化相似,99%的商业组织都会成为附庸或者无用?如果未来进化到中心化商业形态,由此引发的基于数据、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垄断会比过去按照行业和地域划分的垄断对商业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吗?高度中心化的商业体系将大大降低整个商业系统的容错和纠错能力?不得不说人类是焦虑的,这些问题更是亟待解答。
  面对这些问题,百分点集团董事长兼CEO苏萌提出了泛中心化的商业未来,一个多中心且中心动态均衡化的商业形态,并指出未来商业组织的三点生存之道,即&3I理论&:独立(Independence),独立代表着企业的数据主导权、以及在充分竞争市场环境中的长尾创新;融合(Integration),指的是生产要素的连接、生产方式的协作以及业务边界的淡化;智能(Intelligence),数据思维在引爆智能革命,未来的商业都在朝智能化方向在进化,主要体现在决策智能和运营智能上。
  其实无论人类和智能如何发展,商业的中心化越来越不鲜明却是事实,换句话说人们不会只去商场这个特定的场景买东西,只去KTV去唱歌&&场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再局限,所以多场景、多中心的适用性成为企业追求并达成的目标,对于未来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还是商业以后的走向,不得不承认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处于历史上最不确定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尽管做不到准确的测未来,但人类可以力所能及用行动影响和改变智能。
责编:yulina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漫谈机器人革命与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影响 图-机器人时代已悄然来临,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体量,被认为是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地方。随着工信部号文《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机器人热潮,2014年被视为中国机器人发展元年。某券商报告预测,未来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在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规划、..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漫谈机器人革命与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影响 图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与影响(附下载) | 互联网数据中心-199IT |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199IT
199IT高端交流群已有1800+资深用户,3800+份最新的各行业研究报告、欢迎您的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数据随身查添加微信公共帐号: i199it欢迎关注:欢迎关注:探索与争鸣|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将有哪些风险与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人类_新浪新闻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AI时代已经成为现在进行时。就在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描绘出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蓝图。除了我国之外,国际社会也对人工智能给予了普遍关注,可以说发展人工智能已然成为了全球共识。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为这个时代注入发展新动能的同时,对就业、法律、政治、经济、伦理和安全等诸多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人工智能“列车”滚滚驶来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其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如何实现融合;人工智能又会对未来社会造成怎样的冲击,这些都是亟需我们回答的问题。日,由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风险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联大楼召开。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代表齐聚一堂,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分别从技术、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等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展开热烈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风险与挑战”学术研讨会现场。本文图片 探索与争鸣杂志微信公众号本次会议共设有六个主题,采取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等形式,对人工智能给未来社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交流讨论。一、人工智能对未来的颠覆性影响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发言的题目是“智能科技与新轴心时代:未来的起源与目标”,他从宏观历史出发,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演变,辨析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关联,并且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期待。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在公元前800到前200年期间,古代文明涌现出许多重要思想家,对文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教授认为,世界可分为三个部分: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人工智能(虚拟)世界。每个世界都要有自己的轴心时代,新的世界也要有它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所言为第一个。第二个轴心时代就是从文艺复兴一直到牛顿、爱因斯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觉醒。人工智能世界也要有自己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就是从哥德尔开始。现在是哲学上的突破,再是科学上的突破,下面就要是技术上的突破。就人们普遍担忧的关于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王教授乐观指出,人们当前的工作正是依赖机器来提供的,人类向无用阶级转变其实是社会的进步。“无用之用,重用之基”(徐光启《几何原本》)。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的发言,则对人工智能表示出明确的否定态度。他分别从近期、中期、远期谈了人工智能的风险,表达出忧患意识:“我认为我们正在玩一把非常危险的‘火’。”从近期来看,人工智能引起的大批失业问题,95%的人不工作,5%的人工作,这样造成的财富分配不均,引起社会不稳定;从中期来看,人工智能存在失控的可能,芯片的物理极限,不可拔掉的电源都会引起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结合后的不可操控;从远期来看,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即人类这个物种会在个体的体能和智能方面全面的衰落,把对世界的管理让给人工智能,它一定是认为把人类清除掉是最好的。”此外,江院长还指出,要考虑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人工智能,资本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资本为了增值盲目且不计后果。二、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福音还是恶梦?人工智能到底是造福全人类的利器,还是毁掉世界的终极恶魔?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陈钟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番解读。陈钟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从人工智能本质看未来的发展”。他首先结合自身求学、工作的经历,分享自己关于计算机的观点与看法。然后,陈教授在演讲中依次展开自己关于人工智能的三个重要观点,即“人工智能本质是计算机科学分支”、“数据驱动导致人工智能发展起起落落”和“社会科学与现实的关系比以往更加紧密”。陈教授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最后,他表达出自己关于人工智能的中庸态度,主张要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促使其合规发展。不同于前面几位理工科学者的讲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段伟文研究员从哲学和人性入手,对人工智能的社会性进行思考。段伟文研究员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以人性为切入点来思考人工智能的危机和未来情境。段研究员指出,机器的使用最终都是与人的能动性有关,他崇尚一种慢科学,要更多地思考人性、伦理,审慎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五句话: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新的权利,二是数据框定时代、算法设定认知,三是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四是智能延展认知与人工愚蠢,五是深度科技化(预防性原则和主动性原则)。宽资本董事长、奇点大学投资人关新则从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直指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之处——人是不可能阻挡技术的,技术本身就是洪水猛兽。而人类所害怕的是技术日新月异。他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把人工智能和科技革命当做完全不可阻挡的东西,至于人怎么应对,这是挑战人本身的智慧,而不是机器。三、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会领跑世界吗?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良机。那么,世界范围内来看,AI的研发水平到了怎样的程度?人工智能的进步到了哪一个阶段?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是否占有一席之地?根据现在的研究情况,能否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是不是能够跑在世界前列?这些问题值得探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熊红凯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下对真理和生命的可解释性”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人工智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的起起落落,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解释性是最大的威胁。熊红凯教授演讲之初就提出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要解决这些不确定性、不可解释性与因果性的问题。他演讲的重点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人工智能的推动主体是企业与资本,其最大推动力不是算法而是数据,数据的使用就不可避免带来安全性问题。这也是美国大数据医疗一直进展缓慢的原因。一切技术都是以超越人自身为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熊教授认为一些人称人工智能技术是洪水猛兽有一定道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则对人工智能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分支学科研究出来的,但是从学科性质上来讲,人工智能不是自然科学,人工智能属于技性科学,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交叉的一个领域,一开始就具有跨学科性。它是要把科学的原理变成技术的实现,倒过来技术的实现又推动了科学原理的解释和发展。人工智能研究者一旦扬弃追求通用人工智能的范式,转向追求在具体领域的拓展应用,人工智能就会走出瓶颈,迎来新的发展高峰。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也提出了重要观点,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有特殊的使命。高教授首先对比了中美两国的优势和劣势,认为中国的优势第一个在于庞大活跃的中国市场,这个市场规模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二个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让国外感到恐惧的24小时开店、周末不休息;第三,科研队伍和研究水平;第四是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而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位置和文化。相比于西方,中国文化具有多元而开放的特点。最后,高教授提出未来发展的四个“智”——第一,跨智,发挥媒体之间的技术优势;第二,众智,利用群体智能;第三,合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合作;第四,善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公平正义。“AI就是“爱”,我们研究AI的目的就是让世界充满AI。”四、人工智能对法律与政府的影响法律与政府是公平公正的代名词,面对AI在社会众多领域的应用,法律和政府部门工作也在与人工智能接轨,在实践中让AI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大学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左卫民教授在法律实务领域具有一定建树,他着重从形而下审思人工智能与中国智慧司法的未来。他鲜明地指出AI与法律学者有一定差距,但法律界总体上对AI是相当认同的,上海、江苏以及浙江等地已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到审判中来,而案多人少的现实背景、对公正效率的需求也需要发展人工智能。左教授接下来向大家讲述法律界对人工智能的运用情况,他以国家开放司法审判书为例指出司法裁判引入大数据对于建构裁判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他也指出裁判文书的过度应用也存在问题,法律具有独特性,很多现实情况很少用到裁判文书。总而言之,左教授对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充满信心。“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向法律提出的问题更具根本性。”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郑戈教授列举了人工智能对法律职业和社会管理的种种挑战。郑戈教授主要以“电子人”为例探讨是否建构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他首先从欧洲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延伸开来,介绍阿西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律法”,然后详细列举人工智能给法律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是这个时代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第二个问题是它涉及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和思维方式,第三个问题是数据的实际占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判定,第四个问题是过错的判断越来越困难,第五个问题是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来越难以确定等。郑教授主张对人工智能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需要法律人和科学家的深度合作。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作为政治哲学研究者,着眼于未来社会秩序。吴冠军教授的演讲用人类学机器这个概念阐述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人类学机器是著名哲学家阿甘本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类与动物以及其他事物之间存在分级制度,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是一种机器关系,上下级的关系。吴教授指出人类学机器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新的物种,这个新物种会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逻辑关系问题,对现实世界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们在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它的正当性。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惠志斌主要探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的法律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能够联系大量的人、物,在这样一个联网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通过智能化的算法,这个算法至少目前来看还是由人来设计,由人来去验证,去实施的算法,共同构造智能网络的应用场景,在各种各样的场景里面,医疗领域、环境领域,包括我们的生活等等各种场景里在应用,所以,在鼓励它发展的同时如何去规避危险,如何能按照人类所希望见到的“善智”这样一些方向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通过一些公共政策,如何通过法律,把它那些可能带来危害的风险点找到,进行规避。他认为,人工智能碰到的法律和经济问题,比如产权版权问题,变成具体服务和产品问题时的责任归属问题等等,要在基本安全的框架内,探讨人类和机器共同协作的方式,保持透明、开放,让人工智能产品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而不是随意设置。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杨力教授的主题演讲“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沿”介绍了司法界AI应用的前景。他介绍了法律实务中大数据应用的四套大纲:第一套大纲是AI系统,所有人工智能依赖于数据驱动,在整个司法链条上做到数据驱动最底层工作,一定要把法院、检查院的相关数据打通,这一点非常关键;第二套是在审判环节,审判环节是整个法律中的中心工作。第三套是算钱算绩效,对每一个法官每年能受理多少案件等进行测算;第四套是模拟审判,希望通过三到五年,机器法官(现在还不敢称智能法官)能够承担法院的简单案件。五、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与传媒的影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骏教授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灯下黑”问题。他认为,以往的研究只是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进行简单的比较,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让大多数研究者忽略了人类创造物的内在逻辑。他在演讲中主要提出了自己担忧的人工智能发展的八个问题,比如宇宙发展是否会终结人类,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人类创造物是否有自主创造力以及机器人如果能够自我进化,那么进化的结果由谁来控制等。顾教授的演讲体现出强烈的忧思。最后,顾教授认为自己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只有问题,没有答案,需要更多的人去理性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则持乐观态度,站在进化论视角看待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也是不断进化的。人类为弥补自身进化不足不断开发新的机器,所以说人工智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这也可以运用康德的“先天知识何以可能”来论证。何教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充满自信,重要的问题不是人工智能会带来一些风险,人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人工智能大量的使用会导致人类进化危机,它比人类摆脱自身束缚更加可怕。何教授最后对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乐观预测,人工智能越发展,人类从劳动中解放程度越高,人类将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和提升自己,拥有更多发展机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演讲的主题聚焦于认知语言学与人工智能伦理学。他认为,在主流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将伦理规范的内容转化为机器编码的作业,在逻辑上必须预设一个好的语义学理论框架,而目前主流人工智能研究所采用的语义学基础理论却恰恰是有问题的。徐教授主张在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身体图式”在伦理编码进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严肃思考“怎样的外围设备才被允许与中央语义系统进行恒久的接驳”这一问题。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枫也参加了研讨会,他鲜明地提出:新科技应助力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第一,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互联网和各种软件硬件都是由人制造,为人服务,这是前提。微软近期推出的盲人智能眼镜就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帮助盲人实现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第二,他强调,没有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一个理论和空谈,数据的完整性、专业性和准确性是最基本的。弹性的云计算的应用使得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与手机管家的简单问答。而与媒体合作过程中,可以看到,通过人工智能感知的技术可以保证视频内容合法合规。此外,微软最近也推出了新的应用——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抓取照片上人的特点,进行人脸识别,用于找寻流失儿童等。王枫副总裁同时表示,人工智能的标准要依托于法律法规和整个地区国家的标准。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教授,从经济学框架来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经济学的未来。他认为经济学可以看作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出确定的因素,经济学的研究将人工智能的发展看作要素驱动。第一,从供给与需求上来看,无论是人工智能和产品的出现,还是技术的发展,它所改变的形态是供给侧。第二,从成本与收益上来看,技术的成本我们是否能看到,它往前走一步投入多少成本,用经济规律讲是有约束条件的,企业家的投资一定要带来收益。它背后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法则。要用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眼光看待,让市场来发挥作用。第三,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看,政府要防止垄断,做好分配工作,利益共享,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第四,从中国与世界角度看,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教育、文明、社会主要矛盾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六、圆桌大讨论: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在圆桌会议中,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纷纷提出独到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今天的这个话题,我觉得有一个前提,毕竟是人在倡导人工智能,人是主体,既然能够倡导也应该能够控制。所谓的道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所倡导的倡导物本应该是用来帮助人类的,凡是不利于人类,危害人类的都不应该倡导。违反道德基本准则的就是危害人类的,反人类的。在欢呼进步的同时,有必要对后果进行认真的检讨。要认真思考的是不应该只关心利益,人文主义在科技里面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如果把史学看作一门人类理解自己的私密工艺——提炼人类的智慧,用来改善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处境,这一类的史学工艺,人工智能做不了。搞史学的知道,任何一个有名的史学家,他只能做很少一部分,有多少人能把古今中外的文献都整合在一起?我不认同所谓的人类智慧终极论,我认为机器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胜过人类的整体智慧。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永禄副教授:在人文科学里面,机器人写作要解决两大问题,要把认知语言学形式化。非线性的,非结构化的是不能表现出来的。目前最高级的(人工智能)是能写三千字以内的小说,我们知道最好的小说不是单一类型的。河南大学博士后赵牧:许多人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灾难后果报有深深的恐惧。这些恐惧毫无疑问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的,但种种悲观论调却建立在对人和人类社会既有的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并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带有望文生意的理解。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过是小部分地实现了人脑的功能模拟。人工智能离所谓的智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但人文学的想象力却将它的自我发展想象为即将到来的现实,似乎人为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已经迫在眉睫了。我们当然不能轻易地否定这种忧虑所包含的人文关怀,但它却在无远弗界地想象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时,对人之为人的属性设定了一个不变的本质。退一万步讲,既便人工智能成为了无机智能而将来之人成为了它的奴役对象又怎样呢?当年没有走出森林的猴子对作为其进化物的人是没有报怨资格的,它们如果有反思能力的话,也只能“求诸己”,而没办法让人再变成猴子。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我想从批判的视角来看一下人工智能它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讲危害和恐惧,为时尚早。首先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的状态,让人们产生了忧思,这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发展到极致状态的一种现象。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现在的状态,未来的状态到底怎么样,它都是处在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最大的问题,是权力让步的风险问题。厦门大学法学院郭春镇教授: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它其实已经不光影响控制我们的行为了,而是公开的,可以得到我们的信息,政府知道我们这么多信息,商业知道我们这么多信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控制信息的边界?怎么让他们不滥用个人信息的利用?如何界定和控制这个边界,这个问题依然保留。清华大学博士后曹渝:人工智能会怎么走,第一,不必恐惧,因为该来的还是要来的,我们不如齐心协力把人工智能孵化出来,第二,一定要警惕资本权力的界线。我们技术人是有理想的,不要认为这些IT工程师没有意识,人骨子里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会超越一切。(本文首发于《探索与争鸣》杂志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得到授权使用,内容有删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思考人工智能机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